矿产分布范文

时间:2023-03-17 18:36:05

矿产分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阜新地区;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识码:A

1 成矿地质背景

测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地跨华北板块与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区内沉积、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复杂多变,且以阜平旋回、燕山旋回构造岩浆作用最为强烈,区内矿产的形成亦多受控于上述两个旋回。现简要介绍工作区内成矿地质背景:

工作区内发育有太古宇变质表壳岩、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对区内成矿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主要为变质表壳岩、长城系、白垩系,它们分别控制了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矽卡岩型多金属矿以及沉积型、火山岩型矿产的成矿。

工作区自太古宙以来,发生了多次较强烈的岩浆事件,形成了太古宙变质岩、古元古代中基入岩、中元古代基性-酸入岩、晚古生代中酸入岩及中生代酸入岩。与区内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和中生代酸入岩,它们控制了区内韧性剪切热液型金矿、热液型多金属矿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成矿。

工作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变形复杂,控制了区内沉积、岩浆、变质事件的发生。从阜平旋回至燕山旋回,构造层次逐渐上升,构造变形由韧性变形至脆性变形,以阜平期和燕山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且对成矿最具意义。

2 矿产资源概况

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成因类型多样,已发现矿产可分为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三类,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金、铜、锰、钨、铅锌、锂、铍;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泥炭;非金属矿产有萤石、水晶、玛瑙、重晶石、硅石、磷矿、珍珠岩、黑曜岩、沸石、膨润土、蛭石、石墨、长石、石棉、白云母、石榴石、麦饭石及建筑石材等。上述矿产中具重要经济意义的主要为金、铁、煤、石油、天然气、萤石、玛瑙、珍珠岩、膨润土和建造石材(图1)。

1-太古宙变质岩系;2-古元古代侵入岩;3-中元古代侵入岩;4-二叠纪侵入岩;5-三叠纪侵入岩;6-侏罗纪侵入岩;7-中元古界魏家沟岩群;8-长城系高于庄组;9-蓟县系雾迷山组;10-中生界;11-第四系;12-赤峰-开原断裂;13-凌源-北票断裂;14-韧性剪切带

图1 研究区地质略图

3 矿产成因类型

上述矿产按成因类型,可分为热液型、矽卡岩型、沉积型、沉积变质型、陆相火山岩型五类,现分述如下:

3.1 热液型

区内热液型矿产主要有金、铜、铅锌、钨、锂、铍、萤石、水晶、重晶石、长石矿。区内金矿多为韧性剪切热液型,分布于工作区医巫闾山这一NNE向构造岩浆带内,以排山楼金矿为代表,其成矿具有多期性和复杂性,对其成因亦有不同见解,但目前观点多趋向于在太古宙变质岩中Au元素已初步富集,至燕山期,在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下,Au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区内铜、铅锌、钨、萤石、重晶石成矿多于燕山期中酸入岩密切相关,水晶、长石、锂、铍矿则与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伟晶岩脉关系密切。

3.2 矽卡岩型

区内属于矽卡岩型的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铁、石榴石矿,其成矿多与燕山期中酸入岩与中元古界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有关,其中铜、铅锌矿体多产于接触带外侧,而铁、石榴石矿体多产于接触带内侧。

3.3 沉积型

区内沉积型矿产类型多样,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泥炭和锰,其中煤、石油资源极其丰富,区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各中生代断陷盆地内,赋存于早白垩世阜新组中,著名的阜新煤田即位于工作区内;石油资源则主要分布于下辽河平原,赋存于新生代碎屑岩建造中,有著名的辽河油田;天然气资源则多与煤、石油资源共生,分布于各陆相断陷盆地和下辽河坳陷内;油页岩资源主要分布于阜新大古本一带,赋存于九佛堂组中。除上述能源矿产外,在工作区南部高于庄组中产出有沉积型锰矿。

3.4 沉积变质型

区内沉积变质型矿产主要为鞍山式铁矿、磷矿、大理岩、硅石矿,上述铁矿、磷矿成矿均与太古宙变质表壳岩关系密切,在工作区内上述表壳岩多呈包体状产出于变质深成岩或其他时期侵入岩中。

3.5 陆相火山岩型

区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与之相关的矿产多为非金属矿产,如与义县组中酸性火山岩关系密切的珍珠岩、黑曜岩、沸石、膨润土、玛瑙矿床,其中珍珠岩、黑曜岩、沸石、膨润土矿床构成一成矿系列,在空间上相伴生。阜新市是全国有名的玛瑙产地,区内玛瑙矿多产于义县组火山岩裂隙或气孔中。此外,近年来,在中生代火山机构中发现有金矿化,该类金矿亦可以归为陆相火山岩相,实例如彰武赵家沟金矿。

4 矿产分布规律

4.1 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作用与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阜新-鞍山地区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受大地构造背景、含矿建造、构造变动、火山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因素综合制约。不同的构造单元地质背景决定了测区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

工作区南部燕山陆内造山带内,分布的矿产主要为热液型金-多金属矿、沉积型锰矿及沉积变质型铁矿、磷矿。其成矿多受控于太古代变质岩系、变质核杂岩构造、NE、NNE向构造带以及韧性剪切带。

工作区中部阜新-彰武一带中生代盆地内,分布的矿产种类多样,主要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珍珠岩、沸石、膨润土、玛瑙等。

工作区北部内蒙地轴内分布的矿产主要为沉积变质型铁矿、热液型多金属矿、硅石矿、大理岩矿等。其中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太古宙表壳岩中,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如同乃营子鞍山式铁矿等。

4.2 时间分布规律

在不同地质时期,由于各构造单元所处地质环境及演化过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矿产,以前寒武纪、中生代两个成矿时代最为强烈,且具有如下的规律:

区内已发现形成于前寒武纪的矿产主要有铁矿、磷矿、锰矿、硅石矿、大理岩矿,其中又以太古宙鞍山式铁矿床(点)数量众多,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测区南部的锰矿属于典型的沉积矿床,其成矿时代与容矿围岩高于庄组成岩年龄一致,为中元古代长城纪。

区内已发现形成于中生代的矿产种类丰富、矿产地众多,主要矿种有金、铜多金属、煤、天然气、油页岩、萤石、珍珠岩、沸石、膨润土、玛瑙等。按其成矿作用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沸石、膨润土、珍珠岩和玛瑙等典型火山沉积矿床,其成矿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义县期;另一类为次火山-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的金银、铅锌、铜钼、钨、萤石、重晶石、稀有金属矿(锂矿、铍矿)等矿床,当然也包括对早期矿床的改造和叠加,其成矿时代应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浆侵入体的成岩年龄一致或稍后,多数在 120Ma±,属于早白垩世;第三类为煤、油页岩、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主要赋存于早白垩世阜新组和沙海组中。中生代强烈的成矿作用与研究区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沉积作用关系密切,为本区重要的成矿期。

结语

(1)阜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金、铁、煤、石油、天然气、萤石、玛瑙、珍珠岩、膨润土和建造石材为主。

(2)研究区矿产按成因类型可分为热液型、矽卡岩型、沉积型、沉积变质型、陆相火山岩型五类。

(3)研究区内以前寒武纪、中生代成矿最为强烈。空间上,南部燕山陆内造山带内以热液型、矽卡岩型金属矿产为主,中部阜新盆地、彰武盆地以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北部内蒙地轴内以沉积变质型矿产为主。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1989,地质出版社.

[2]辽宁省地质矿产局.旧庙镇沙宝台哈尔套镇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M].1996.

矿产分布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漳平市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特点的分析,结合彭炉岩体的地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等特征,阐述了该区矿产分布与彭炉岩体侵入及造成的蚀变特征的密切关系,对今后在该地区指导找矿、研究成矿规律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区域地质;岩浆岩;围岩蚀变;矿产分布

0引言

漳平市东北部地区为我省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权林立,涉及的矿种有铁、锰、钼、铅锌、铜、银、锡等。这固然与当地的沉积环境及区域构造有很大的关系,但彭炉岩体的侵位及引起的矿化蚀变影响深远,研究其特征对在该区域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区域地质特征

岩体在区域上位于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南段核部偏东部位,临近于区域性北西向永安—晋江大断裂与北东向政和—大埔断裂交汇处(图1)。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泥盆系至白垩系均有,其中侏罗系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永安—晋江断裂带两侧及区域东南、西北两个角落,三叠系大面积出露于区内西南及东北,二叠系主要分布于区内北—中部,太华—长塔背斜核部及核部两侧。受印支、燕山两期构造运动的迭加作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其特点是缓倾角断层发育、岩浆岩发育。主要褶曲有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及次一级的溪南向斜;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本区域内东边为北东向的政和—大埔断裂,控制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的展布;北侧为永安—晋江断裂,呈北西向斜贯全区。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银、钼、煤、石灰岩等。其中煤炭及铁多金属为主要矿产,北面北坑场勘查区钼矿资源可达特大型规模。

2岩体特征

2.1地质特征

彭炉岩体出露于太华———长塔背斜核部偏东部位,临近永安—晋江大断裂与政和—大埔断裂复合部位,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的岩基、岩株状产出,由最大的彭炉侵入体及附近几个较小的侵入体组成,断裂带附近常见有中酸性岩脉侵入,出露总面积大于20km2。

2.2岩石学特征

本单元为肉红色正长花岗岩,具似斑状细粒、中细粒、中粗粒结构。岩石由石英(25~32%)、钾长石(42~60%)、斜长石(15~20%)、普通角闪石(5~10%)、少量黑云母(2~5%)及副矿物(1~3%)等组成。在Q—A—P图中投影于正长花岗岩区。

2.3岩石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成分见下表,经计算岩石σ值2.10,A/NKC值小于1.1,属过铝或次铝钙碱性岩。

2.4副矿物特征

本单元岩体的副矿物不但种类多,而且总量高。尤其磁铁矿、磷灰石、锆石含量较高,属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组合。

2.5时代讨论

据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彭炉岩体K—Ar同位素年龄132~135Ma,结合区域对比,将其时代归属为晚侏罗世。

2.6岩体侵位深度及定位机制探讨

彭炉岩体发育有细粒边缘相带,部分发育有冷凝边,围岩及内蚀变发育,具中等侵位深度。侵入体呈不规则状产出,接触界面平整,受构造控制明显。岩体发育有细粒边,往中心粒度变粗,出现中—中粗粒结构,无或局部边部具弱的叶理化构造,表明岩浆是沿断裂上升扩展,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不断膨胀熔蚀扩展,脉动侵位定位于地壳中—中浅部位。

2.7成因探讨

本单元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经结晶分异作用上侵定位,形成中酸性—酸性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

3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3.1各组地层的变质特征

本区构造发育,伴随着彭炉岩体的侵入,区域动力变质、岩浆热接触变质均十分强烈、广泛,从老到新的各地层均可见强烈的变质特征。区内栖霞组灰岩岩性不纯,受岩体侵入带来的热接触变质作用明显,极易产生矽卡岩化,变质后见粒状的透辉石、石榴石集合体或纤维状阳起石、透闪石集合体。文笔山组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粗粉砂岩、细砂岩。受变质影响,岩芯普遍见红柱石化、空晶石化蚀变。童子岩组煤系地层经区域动力变质及热变质双重作用后,其系列可概况为:重结晶砂岩(或粉砂岩、泥岩)—板岩—角岩化砂岩(或粉砂岩、泥岩)—角岩,极少保存不变的原岩岩性,而煤层也往往石墨化或变为石墨。受变质作用影响,翠屏山组中常见绢云母化、红柱石化及角岩化。原岩的泥质基底常变质分异形成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及透辉石、红柱石等变质矿物。局部见强烈的硅化及磁黄铁矿化变质现象,经采样分析,其间发现有金矿化现象。溪口组主要变质类型为红柱石化、绿泥石化及角岩化等,局部含钙粉砂岩、泥岩可见较弱的矽卡岩化。

3.2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

本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出现分带性,在时间上具有多期多阶段性。蚀变带宽度几米—几公里不等,岩体内部蚀变主要有硅化、次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由岩体往外依次可分为钾长石化带———矽卡岩化带——钾长石-电气石-石英化带———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带。

4变质作用对地质找矿的影响

4.1对煤炭资源的影响

首先是对煤系地层的影响,岩体的侵入对童子岩组煤系地层造成了巨大的吞蚀和破坏作用;其次岩浆热接触变质作用强烈,破坏了岩石的原生结构,改变矿物成分;然后是对煤质的影响,由于岩浆侵入带来的热变质作用使煤层变质程度增高,局部产生石墨化,煤层硬度、比重均增大。

4.2对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影响

4.2.1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许多金属矿产形成都与彭炉岩体的侵入有着密切关系,矿化与围岩蚀变的关系十分密切,矿石实际上就是矿化了的蚀变岩石。因为岩浆侵入活动不仅带来了大量成矿元素,同时带来的热能又促使围岩产生交代蚀变,导致围岩中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成矿。

4.2.2成矿模式

本区深部广泛分布石炭纪—二叠纪含铁碎屑岩建造,尤以经畲组硅铁质沉积建造为主,彭炉花岗岩体的侵入不仅对于先期形成的铁多金属矿质进行改造,形成了较富的矿体,同时还提供了矿质(铁、钨、钼、铜等)和热液,形成岩浆热液型矿床。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且区内赋存有石炭系中统经畲组,铁矿成矿条件优越,是马坑式、汤泉式铁矿重要成矿部位。而区内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建造则极易形成矽卡岩型磁铁、铅锌多金属矿产,特别是栖霞组顶部,F1断层下20m内为一重要的成矿层位。其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特征,地表常见有褐铁矿,为直接找矿线索。另外,以区内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带为控矿构造,彭炉岩体的为矿体提供热液,伴随热液蚀变,于岩体外接触带充填交代产生细脉—网脉状钼矿体,可形成中—高温热液交代蚀变岩型矿床。

4.2.3成矿的专属性

彭炉岩体与钨、钼、铅、锌、铁等成矿关系密切,现有分析资料表明,其岩石中W、Mo、Pb、Zn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其内外接触带上有多个铁多金属矿、铅锌矿、钼矿分布则充分体现了其成矿专属性。

5结论及建议

虽然彭炉岩体对本区童子岩组影响、破坏巨大,增加了煤炭勘查的难度。但在成矿模式中,多数金属矿的成矿与岩体及其蚀变特征紧密相关,围岩蚀变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因此,加强对该岩体的研究,对区域多金属矿勘查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韦德光,揭育金,黄廷淦.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162-170.

[2]福建省煤田地质局.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深部地质找矿研究与靶区优选[R].2015.09.

[3]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龙岩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04.06.

[4]徐克勤,涂光炽.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矿产分布范文第3篇

本区位于湘中北部涟源盆地,前泥盆系地层(Ptbn―S1)出露于盆地四周,内部为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分布,总厚度近20km。锡矿山位于盆地的中部,其南部有白马山―龙山东西构造带,北为冷家溪―九岭东西向构造带,东为株洲―衡阳华夏新华夏构造带,西为雪峰山华夏新华夏构造带,它们构成了湘中盆地,北北东向的城步―桃江深大断裂通过矿田西侧,并与北西向的双峰―涟源隐伏断裂交汇于矿田南部,为成矿提供了优越的区域构造条件。区域岩浆岩广泛发育,矿田北有沩山岩体,南有白马山复式岩体,南西有龙源花岗岩体,北西还有大神山花岗岩体,除龙源花岗岩体距矿田较近(30km)外,其它岩体距矿田均达50km以上。

一、地层

地层划分从1934~1984年,经五次修订,现已基本与区域地层配套。矿田出露下石炭统和上泥盆统地层,深部经坑道和钻探揭露,见到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地层。将含矿岩系分述如下:

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D2q):为厚―巨厚层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见于南矿飞水岩深部坑道中(已揭露厚度约250m)。在F75下盘与其上部灰岩交汇部位有较好的Ⅲ号矿体产出。

佘田桥组(D3S):为矿田出露最老之地层。自上而下分为页岩段(D3S3),灰岩段(D3S2)和砂岩段(D3S1)。

页岩段(D3S3):岩性与上覆地层相近,地表和浅部为薄层页岩,中部多为泥晶灰岩夹页岩互层,平均厚54m,矿田深部厚度增大至100余m,在其上下部各出现一层生物灰岩,厚度分别为5-10m、10-20m,在构造发育部位有时被硅化(局部矿化达2%左右),易与含矿层系混淆。底部为浅黄带灰色薄层页岩,厚7-10m,作为与上覆地层划分的标志,以往对本段岩相变化注意不够,存在分层不准确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解决。

灰岩段(D3S2):为矿田主要含矿地层,厚218.77m,又可分为四小段、二十七小层,其奇数层为灰岩或砂岩,有利于硅化和成矿,偶数层多为页岩,不易硅化,起遮挡作用。

第四小段为灰岩,生物灰岩夹页岩,盛产珊瑚、腕足类化石,厚11.20m,为Ⅰ号矿体的赋存层位。对应于二十七小层中的D3S2-1-D3S2-6,南矿Ⅰ号矿体主要产于D3S2-1,北矿Ⅰ号矿体主要产于D3S2-3小层上部。

第三小段:为一套微晶灰岩夹薄层钙质砂岩韵律层,中部为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或粉砂岩,呈书页状,下部为瘤状灰岩,底部为黑色页岩,厚56.02m,为Ⅱ号矿体的赋矿层位,对应于D3S2-7-D3S2-10,主要矿体产于D3S2-7小层上部。

第二小段:上部为厚层状灰岩或瘤状灰岩,中部为生物碎屑灰岩夹粉砂岩,底部为薄层灰岩与砂质页岩互层,厚40.61m,对应于D3S2-11-D3S2-16。

第一小段:顶部见同生角砾状灰岩,中部以厚层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或砂质页岩,缝合线构造发育。下部为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厚110.94m,对应于D3S2-17-D3S2-27。

上述一至二小段均为Ⅲ号矿体的赋存层位。

砂岩段(D3S1):以似层状白云母砂岩、粉砂岩为主,顶部夹粉砂质页岩,底部夹灰岩或粉砂质灰岩,厚45.05m。此层位在飞水岩矿床1―11中段有Ⅲ号矿体产出,其他中段未见工业矿体。

二、构造和矿产分布

矿田处于多种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并经多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应力作用,使构造变得非常复杂。

褶皱:从地质平面图上分析,矿田为一轴向北30°东,向南北两端倾伏的半边背斜(称锡矿山背斜),其西翼有F75断裂,东翼有煌斑岩脉穿切和北东向断裂。半边背斜内北东向次级褶皱发育,它们呈左行雁列展布,其轴向为北45°东左右。自北至南有芦茅塘、白云岩、稻草湾、陈家冲、老矿山、童家院、飞水岩、物华、月马山、贯场里等背斜构造。规模较大的向斜构造有仙人界、常子岩、大树向斜等。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地表和浅部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东部甚至有倒转褶皱,但深部的含矿系地层并未引起相应变形(详见39、41线剖面图)。

断裂:主要断裂构造:以F75为代表(又称西部断裂),它是由数条彼此平行的裂面所组成的断裂带。走向北30°东,倾向北西,倾角45°-70°(上陡下缓),呈波状弯曲,为正断层,断裂带宽40-60m,最窄只有1-2m,长20km。其断距各处不一,最大达900余m(艳山红),往南北两端逐渐变小,对矿田成矿起主要控制作用。此外,与F75走向相一致的尚有东部被煌斑岩脉充填的断裂带,其倾向与F75相反,垂直和水平断距为20m左右,最大不超过40m。但切穿深度很大。

次级断裂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为北东组,如F3、F71、F72、F36等,为F75的次级断裂,且从F75下盘一侧分枝,貌似“入”字组合,走向北45°东,倾向北西,倾角40°-70°,与次级背斜相伴而生,起着牵引次级半边背斜的重要作用(如童家院矿床),与F75一同起控矿作用;另外,在矿田东部发育一组走向与次级断裂走向一致,但倾向相反,倾角70°-85°,如F7、F803、F772。F7已被南矿1-15中段揭露,成为飞水岩矿床东部的重要控矿构造。且预测东部的F803、F772可能控矿。

第二组为北西组,如F63(F219)、F64(F217)、F221、F104等。现以F63为例说明。F63地表走向北西,深部向南40°东延伸,倾角75°以上,地表控制长1040m,断裂带宽0.10-0.50m,垂直断距不足20m,水平断距40m,断面平直光滑,局部呈锯齿状,为平移正断层,在下盘与主要含矿层交汇处形成富厚矿体,已探明金属资源储量近100kt,预测深部远景可继续扩大。

第三组为北东东组,地表不明显,在飞水岩11中段以上发育,断裂规模小,倾向北东、南西,是控制飞水岩Ⅱ号矿体的重要构造。

第四组近东西向,除F53、F108近乎东西外,其余为北西西,走向300°左右,规模较大的有F53、F108、F22、F144和F111(飞水岩断层)。F111走向北70°西,倾向南西,倾角60°-28°(上陡下缓),断面粗糙,见磨光面。地表控制长500m,垂直断距30-50m,破坏飞水岩矿床13一19中段Ⅰ、Ⅲ号矿体的连续性。

层间破碎带,在F75下盘一侧,次级半边背斜核部及东翼的主要赋矿地层中,层间破碎十分发育,且破碎层多被硅化,它是矿区内重要控矿构造之一,为层状、似层状矿体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空间。

三、 岩浆岩

矿区内未发现岩体,仅在矿区东部见有一煌斑岩脉,走向30°-35°,宽3-15m,地表控制长度大于7.5km(南起罐子冲,北至竹山煤矿)。此外,在53/ZK1、53/ZK2各见一岩脉,但地表未出露。岩脉上、下盘界线清楚,脉中见捕虏体,沿走向、倾向均有分支现象。岩脉两侧地层断距20m左右(最大不超过40m),在七里江铁矿见一处煌斑岩与赤铁矿层接触,经采样鉴定磁铁矿含量3%以下,说明成岩温度低,经K―Ar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为119Ma,与成矿无直接关系。

四、围岩蚀变

矿产分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辽宁 矿产调查 分布规律

一、区域地质背景

1、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及第四系

下元古界辽河群:

1)浪子山组:本组(PtLl)岩性为绿泥绢云片岩、千枚岩,局部夹大理岩,近底部为石英岩。变质相为绿片岩相和绿帘角闪岩相。

2)里尔峪组:本组(PtLlr)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段:一段为含磁铁电气钠长浅粒岩夹黑云变粒岩;二段为黑云二长变粒岩夹浅粒岩;三段为透闪透辉黑云变粒岩夹浅粒岩和大理岩。

3)高家峪组:本组(PtLgj)区域分布范围与里尔峪组相当。岩性为二云片岩、含石榴二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及千枚岩

4)大石桥组:本组(PtLd)出露面积广泛,岩石岩相及厚度变化较大。按其岩石组合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三个岩段:

一段(PtLd1):以灰白色条带状方解石大理岩,是区域上铅、锌多金属重要赋矿层位。

二段(PtLd2):由石榴二云片岩、矽线二云片岩组成。该岩段大范围出露于白云-大安口地区,岩相变化大,是区域上金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

三段(PtLd3):由白色、灰白色中厚层白云石大理岩组成。是本区铅、锌、金、银多金属及菱镁矿的主要赋存层位。

5)盖县组:本组(PtLg)出露范围极其广泛,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

第四系(Q):

主要是坡积、冲积及坡洪积的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粉砂土等,在区内沿沟谷分布,厚度约0.20~5.00m。

2、构造

区域上主要发育两组褶皱构造,一组为大型东西向褶皱,一组为小型北东向褶皱。区域内与金银矿产成矿关系密切的褶皱构造主要有:

1)东西向褶皱构造:

大石桥-草河口复向斜

该向斜西自营口经草河口往东至宽甸县太平哨,褶皱轴呈北东东-东西-北西西向展布,由于受后期构造应力场迭加作用影响,次级东西向褶皱呈“了”字型展布,显现出极其强烈的后期变形改造特征。从区域上铅、锌、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位置分析,该复向斜几乎控制着区域上全部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范围。

2)北东向褶皱构造

三家子―六道河子

该组褶皱分布于三家子~六道河子一带,轴向北东,走向延长约40km。其间穿越盖县组及大石桥组地层,为三家子―六道河子Ⅰ级金银多金属成矿预测区的控矿构造,该断裂控制着闹沟铅锌矿、洞沟金矿等一批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范围。

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各个时期均有岩浆侵位。辽河群基性岩、燕辽期岩浆岩、印支期岩浆岩、燕山期岩浆岩等多期多位形成的侵入体构成岩浆岩田。

区域内与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近百余个,如:乔家堡子金矿、付家堡子金矿、东广峪铅锌矿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脉多与金、银、铅、锌矿体相伴产出,或作为金、银矿体的围岩,或本身(花岗斑岩、煌斑岩脉)即成为富金、银矿体。

4、矿产分布情况

辽东地区已经发现37种不同种类的经济型矿产资源。① 能源矿产1种(煤);② 黑色金属矿产5种(Fe、Mn、Cr、Ti、V);③ 有色金属矿产8种(Pb、Zn、Cu、Co、Ni、Mo、W、Mg);④ 贵金属矿产2种(Au、Ag);⑤ 稀有金属矿产4种(Nb、Ta、Be、Th);⑥ 非金属矿产16种(黄铁、滑石、菱镁、玉石、水晶、粘土、萤石、硅石、重晶石);⑦ 水矿产。优势矿种及具有潜在优势的矿种为Au、Ag、Pb、Zn、Cu、菱镁矿等。

二、矿区地质情况

1、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辽河群高家峪组、大石桥组、盖县组及第四系

1)高家峪组:本组(PtLgj)区域分布范围与里尔峪组相当。岩性为二云片岩、含石榴二云石英片岩、黑云片岩及千枚岩

2)大石桥组:本组(PtLd)出露面积广泛,岩石岩相及厚度变化较大。按其岩石组合特征,本组可划分为三个岩段:

一段(PtLd1):以灰白色条带状方解石大理岩为主,含石墨方柱方解大理岩及菱镁矿层,是区域上铅、锌多金属重要赋矿层位之一。

二段(PtLd2):由石榴二云片岩、矽线二云片岩、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该岩段大范围出露于白云-大安口地区,岩相变化大,是区域上金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

三段(PtLd3):由白色、灰白色中厚层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白云大理岩夹方解石大理岩及菱镁矿层组成。是本区铅、锌、金、银多金属及菱镁矿的主要赋存层位。

3)盖县组:本组(PtLg)出露范围极其广泛,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

第四系(Q):

主要是坡积、冲积及坡洪积的砾石、亚砂土、亚粘土、粉砂土等,在区内沿沟谷分布,厚度约0.20~5.00m。

2、构造

区内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构造主要由4条平行构造带组成。构造带长约3km~7km。区内矿产及其丰富,许多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有些赋矿位置即为断裂带内部。其中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铜矿脉受北东向的压扭性断裂控制。铅锌层控热液在造型矿床严格受地层控制的同时,其矿带受东西向构造制约,尤其是北东向与东西向断裂交汇处有利于矿液的富集。金矿主要赋存于近东西向的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的层间裂隙中,构造断裂带主要控制着含金矿脉的空间展布方向。含云母伟晶岩多次受东西向断裂控制。

3、岩浆岩

调查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大,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辽河群基性岩、印支期岩浆岩、燕山期岩浆岩等多期多位形成的侵入体构成岩浆岩田,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岩浆岩为印支期及燕山期。

4、矿产分布情况

区内矿产有色金属、贵金属43处,主要赋存于辽河群盖县组、大石桥组、高家峪组以及印支期花岗岩中;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辽河大石桥组及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中;按成因类型划分,金银矿为热液石英脉型;铅锌矿、银铅矿为热液裂隙充填型。

(1)金矿特征

贾家围子金矿点位于辽阳县河栏镇贾家围子,该矿点赋矿围岩为大石桥组二段中部黑云变粒岩。打块分析Au=2.89×10-6、Ag=223×10-6、Cu=0.60%、Pb=5.84%、Zn=44.8%。

(2)银铅锌矿特征

五间房银铅矿点,分布于辽阳县吉峒峪镇五间房附近,赋矿岩石为石英脉。共发现约6条平行脉,石英脉长度约40.00m~300.00m,宽度0.30m~2.00m,石英脉走向50°,倾向140°,倾角30°~50°,局部较陡约70°,赋矿围岩为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矿石半自形至它形结构,脉状、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偶见闪锌矿,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打块分析Au=0.10×10-6、Ag=66.6×10-6、Cu=0.001%、Pb=12.4%、Zn=0.010%。

三、总结

矿产分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地质条件;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58-01

引言:西南地区一直以来就被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深深地吸引着外界对西南地区的探究,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所以西南地区近年来主要着眼于在旅游业、有色金属加工业行业大力发展。就发展现状角度看,西南地区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会更大。特别是有色金属的开采更是未来有色金属矿产行业占到主要地位,所以对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质环境

1.1 地理位置

1.1.1自然地理位置

按照此划分方法,西南地区一般是指居于中国南方地区西部的一些地区,它主要包括有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云贵高原等地,大致范围是在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以及陕西省南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贵州省、湖北省西部、湖南省西部、广西的西北部。

1.1.2政治地理位置

西南地是指我国西南部地区,按照我国行政区划来讲,西南地区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5个省级行政区。

1.2 自然特征

1.2.1地形

西南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分布有云贵高原,其海拔是在500米到1000米左右。

1.2.2气候及自然带

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而横断山脉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因为阳光、水资源充足所以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独特。

1.2.3土壤

西南地区的土壤基本上是以红壤为主,肥力较差,发展种植业条件是比较欠缺的。

1.2.4资源

水利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形复杂开发难度大;部分省市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1.3 地质环境

西南地区多位于我国第三级地貌单元,喀斯特地貌明显,因为西南地区多石灰岩,所以见到石芽、石林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景观以及洞中石钟乳等地貌形态是很正常的。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情况

2.1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状况

2.1.1资源数量

我国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是丰富的,被社会上承认的中国十大有色金属矿产地有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甘肃金昌的镍,山东招远的黄金,江西德兴的铜、大余的钨,湖南锡矿山的锑、水口山的铅锌矿,云南个旧的锡,广西平果的铝,贵州铜仁的汞。丰富的矿藏资源使我国的有色金属数量在世界排行中占据主要位置,对我国的有色金属利用和国际有色金属矿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1.2资源的发展状况

虽然资源总体是丰富的,但是有色金属人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之原先的开发方式多为粗犷式开发,一方面造成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肆无忌惮的开发造成有色金属资源矿源的开发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所以有色金属矿的发展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首先是有色金属矿脉的寻找,加大力度在矿脉的开发上,结合矿脉周边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其次才是有色金属的再加工,提高科技水平,引进新型设备对资源进行加工,而且要注意不能存在浪费有色金属资源的问题,要对有色金属的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利用率并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

2.2 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

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多是分布在云南、四川和地区。现将三者进行简单的比较,如下表1所示,可见三地区的相同点与不同。

三、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勘测准确

在进行有色金属矿藏的开采前要对地质环境勘测,勘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勘测准确,避免开采过程中的塌方、下陷等灾害的发生。通过听取专家意见、使用先进勘测仪器等方式科学合理的展开开采加工工作。在特殊问题的处理上要慎重再慎重,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地理环境特殊的矿脉要做好保护工作,不可因为一时利益而损害后代的发展。

3.2 安全开采问题

生产要在勘测准确的基础上来进行开采工作,在开采当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注意的。首先要有安全生产意识,每个工作人员都珍爱自己的生命,树立起安全劳作的思想观念,其次在规章制度方面要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以制度规范人,对人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有事情发生就要用制度来解决。最后就是要注意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开采矿藏的过程中,要规范使用生产工具,按科学安全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在发生意外时,工作人员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采取正确的避难方式和逃生方式。

3.3 工厂的选址

工厂的选址要符合工厂建造的标准,选址条件要合适,西南地区多地震带,工厂的选址定然不可以在这些危险地带,而且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条件等是工厂首先考虑的因素,在符合标准的同时还要考虑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可污染水源,工厂不可设在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影响城市生活的空气质量,总之在很多方面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选址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

3.4 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虽说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水平比较低,在资源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资源可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对一次加工过后的有色金属进行二次再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而同时更能增加经济效益。

四、结语

本文结合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质环境的认识来研究西南地区的有色金属矿藏的发展,探讨了有色金属分布的地理位置还有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有色金属矿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个人见解从而希望能对西南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帮助,相信西南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岩依山,张守城,魏军,等.西南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分布的地质特征[J].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2013-09-12.

[2] 李文光.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J].河北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2002-09-03.

矿产分布范文第6篇

关键词:花岗岩;正长岩;石英斑岩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79-2

1 矿区地质概况

该矿区位于华北地块南缘与秦岭褶皱带的衔接部位,三(门峡)―鲁(山)断裂的南边目的是大致查明区内的矿体的赋存、产状、规模及断层的影响,较全面地掌握矿石质量、有益有害组份的分存特点,圈定矿体,为开展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及矿业开发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区域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地表出露分布于区域的西部祖神庙附近,成团块状,中元古界熊耳群,在矿区西南祖师岭一带呈大面积分布,其它呈零星状,分为许山组及鸡蛋坪组,汝阳群,分布于老经山、马鞍山、石门郭、铁山庙等地,呈东西向延伸。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组: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和北大尖组,上元古界洛峪群,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系,新生界下第三系、第四系区。

1.1 岩浆岩

区域上出露的岩浆岩,呈零星状分布于祖师庙、祖师岭、柏庄寨及尹集一带。

喷出岩主要以中性石英安山玢岩,灰绿色,隐晶质,具杏仁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次为石英、角闪石等。

侵入岩主要以酸性花岗岩为主,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斑状花岗岩、钾质花岗岩等。

1.2 区域构造

区域内的小构造主要出露于矿区的西南方向,构造线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展布。大的构造主要是F6逆掩断层:本断层为巨型区域性构造,其沿走向影响长度在数十公里以上。在本区附近断层上盘为太古界赵案庄组含矿岩层,下盘为中元古界石英岩、页岩等。断层走向近于东西向,断层呈背斜状。对本区铁矿的形成息息相关。

1.3 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区域内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区,根据钻探资料,区内铁矿含矿岩系处在一个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上部系统,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群赵案庄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下部系统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汝阳群,二者之间以断层(F6)接触。具备很好的成矿构造有利条件,区内上部层状条带状混合岩对矿的形成起到了封闭或半封闭作用。区域性的东西向断裂F6是导矿及容矿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比较简单,地表全被第四系覆盖,下覆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铁山庙组,目前施工钻孔未见底。构造活动不强烈,侵入岩主要以中性岩浆岩为主,以细脉状或岩墙产出,面积不大。

2.1 地层

详查区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太古界太华群(Ar)。铁山庙组(Art):可分为3个岩性段:下部由数层白云质大理岩及均质混合岩、石英片麻岩。(Art1),未见底。中部由斜长角闪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条带状石英辉石岩构成,厚约100m,是本区重要的含矿层(Art2),上部主要岩性为条带状混合岩、均质混合岩(Art3)。②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厚度一般100左右,上部为黄土、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砾石层。

2.2 构造

区内主体构造为鲁山―出山复背斜,背斜轴向北西,两翼地层倾角北陡南缓,本区处在北背斜的南西翼,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192°~222°,倾角5°~20°,矿层产状与构造产状一致,个别钻孔稍有差异现象,本区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区内未见大的岩体,岩浆岩以岩株、岩脉状产出,主要有白垩纪岩浆活动形成的细粒闪长岩等,对其围岩进行穿插。与相邻的赵案庄铁矿类比,岩脉往对铁矿进行穿插,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2.4 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矿体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铁山庙组,但在含矿岩系内大部分区段贫化现象普遍。通过钻孔资料,全区发现两个磁铁矿体,编号为Ⅰ号和Ⅱ号磁铁矿体。

2.4.1 矿石类型

详查区主要矿石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条带状石英辉石型磁铁矿。

矿石的自然类型

按矿石的主要铁矿物划分:区内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钛磁铁矿,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矿石。

2.4.2 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区顶底板围岩主要为斜长角闪片麻岩、含石榴子石

斜长角闪片麻岩,产状与矿体大致相同,倾向300°,倾角为10°-30°。两种岩性都呈致密块状,性脆坚硬,整体比较牢靠。

斜长角闪片麻岩:粒柱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斜长石(30%-35%),角闪石(60%-65%),次要矿物为石英,(3%-5%),微量矿物为磷灰石、锆石、磁铁矿,次生矿物为绢云母、方解石。

2.4.3 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目前,对舞钢地区矿床的具体成因,由于地质年代的久远,变质作用的复杂性,尚无一个确切的定论,大部分观点认为是沉积热液变质型矿床。即金属成矿物质由岩浆从深部带出来,在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环境中,是金属迁移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

在新太古界太华群晚期,在该矿区火山活动频发,地表在原来地层的基础上沉积了一套超基性、基性富含铁镁的超镁铁质火山喷出岩,为本区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来源,由于当时地面不十分平整,造成沉积不均匀,因此在该区含矿层厚度差别很大,之后,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又沉积了一套含硅质很高的陆源碎屑源类岩石,由于此类岩石,硬度大且完整巨厚,具有很好的封闭作用,为本地区后来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矿体上部是在本区太古界地层普遍发育的条带状混合岩,在接近矿层顶板时,会出现铁铝榴石更长、角闪片麻岩岩组,同时角闪石、辉石等暗色矿物增多,根据这个规律,可作为在本矿区找矿的标志。

2.5 区域水文地质

区域为丘陵平原过度区,相对高差不大,植被发育。为西、南两面中低山区所环绕,南为马鞍山,标高为547.5m;西为老金山,标高为375.4m。属于山前缓倾斜平原区。

基岩风化带裂隙潜水:基岩在本区广泛出露,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地表风化层裂隙宽度扩大,从而形成储水空间,基岩风化程度主要受地形、气候和岩性、构造控制。风化深度一般1.5-15m,基岩风化裂隙潜水一般具有“山高水高”的特点。主要由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其次为残坡积层孔隙水补给,其水量随季节不同有明显变化。为弱富水性含水带。

3 结论

本次地质详查工作,地表以100×100或100×200的间距,对矿体进行了系统控制。通过详查,对区内矿体的分布、空间位置、规模、形态、产状,矿石的结构、构造、质量作了基本控制和初步研究,矿体块段的划分基本合理。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与同类矿床的类比,本区磁铁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良好,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经过本次地质详查工作,寻找到四个开采条件较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地质环境一般的小规模的磁铁矿体。在各项地质工作中,基本按照有关规范规定,对矿体进行了初步的控制和圈定,开展了相应的综合研究工作,各项地质资料收集较全,内容较为丰富。各类图件齐全,地质资料真实可靠,地质工作质量较高。该矿规模太小,无法单独建矿山,如与相邻矿区整合开发,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2] DZ/T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 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4] 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5] GB/T18314―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6] GB/T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7] GB50026―1993《工程测量规范》.

矿产分布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拉陵灶火 成矿地质背景 矿产分布规律 找矿远景区 勘查模型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95-1

1地质环境背景

拉陵灶火地区位于东昆仑西段北坡,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单元属祁漫塔格蛇绿混杂岩带,区内构造单元划分著名的东昆北深大断裂横贯测区中部,控制了区域构造-地层、构造-岩浆带及矿产的分布格局。以东昆北断裂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个构造-地层区。断裂以北:地层主体为中奥陶世-志留纪滩间山群 (O2ST),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组,其中火山岩岩组 (O2ST)是区域主要含矿层位,譬如该构造带北西端肯德可克铁多金属矿床就位于此层位,是早古生代裂陷环境之物。据张雪亭等,滩间山群为浅海相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厚度大,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活动和基性-超基性-中酸性岩浆侵入,中浅变质,反映了该区处于地壳活动强烈、沉降速度快的环境 (洋盆-岛弧),为灰绿-暗绿色及基性熔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发育热水沉积岩系,具备形成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产的地层-岩石条件。晚泥盆世牦牛山组 (D3m)为典型的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岩建造,至今未见矿化产出。早石炭世 (C1)上部石拐子组 (C1S)和下部大干沟组 (C1dg),为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局部发育矽卡岩型矿化。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建造,断裂以南: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 (Pt1b),主要为一套有层无序的中高级变质岩系,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白云石大理岩、条带状混合岩、片岩等,构成区域结晶基底岩系。在2010年以前,矿产地质工作者均认为该套地层中不可能形成矿化,但通过近年来的勘查工作,作者亦经历整个勘查过程,认为该套地层中存在与岩浆侵位机制有关的两种矿化类型,即与岩浆侵位机制有关的斑岩型及岩浆热液侵入远景效应的矽卡岩型。

拉陵灶火地区构造形迹主要以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主要见于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地层中,构成区内基底褶皱,样式为北西―近东西向复式向斜,较为单一,褶皱轴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被一系列北东向平移断层交切,构造形迹显得杂乱;区域以近东西向、北西―南东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最为发育,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断裂次之,总体上看,前者多被后者交切呈 “X”型,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北西―南东向断裂是区域性断裂,控制区内地层、层间构造及岩浆侵入活动与演化。这些特征均表明区域

自晚华力西期开始造山运动以来,持续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主要以北东―南西向为主,致使形成区域性北西―南东向压性断裂;至晚印支期转换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为主,并伴随着局部规模的陆相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活动及北东―北北西斜向剪切活动。因此可以认为:区域成矿分布规律无不与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既而产生的构造-岩浆侵入世代、赋矿地层体的控制等有直接关系,局部矿化几乎呈 “线状”与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北西-南东向断裂构造相伴,表现出极为有利的成矿控制体系。

2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拉陵灶火地区航磁异常主要集中分布于南侧的早二叠世 (大山)岩体中和北东侧 (黑沙山)牦牛山组地层中。总体上,这两者地质背景因地质工作程度低至今未见明显矿化,引起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岩体或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所致;而矿化和异常相伴出现主要集中于白沙河岩组和早石炭世地层与早二叠世、晚三叠世花岗岩体接触带上,滩涧山群地层与断裂构造接触部位也是磁异常与已知矿化较集中产出部位,均可能存在(磁性)矿化体,总体上航磁异常产出部位与已知矿化的分布呈反 “C”字型格局。从青海省1∶50万航磁异常图上看,拉陵灶火地区航磁正异常主要分布于北、东、南三个方向,中部与西部均呈负异常,正负梯级带呈反 “C”字型。区域上,与拉陵灶火地区同处同一构造带的已有矿床多集中分布于正负异常梯度带及异常局部扭曲部位,主要有肯得克可铁矿床、野马泉铁矿床等。

3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拉陵灶火地区2008年开展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共圈出元素综合异常34处,区域以东昆北断裂为界,并结合1/20万区域化探资料,大致可划 分 三 个 不 同 地 球 化 学 块 体:北 异 常 带(拉陵高里西―拉陵灶火下游异常带),以滩间山群地层为主体,Cu、Pb、Zn、Cr等元素异常明显,有喷流-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化形成背景,该异常带是寻找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的有利地段;中异常带 (开木棋-苏海图异常带),以早二叠世岩浆侵入围岩 (白沙河岩组)或断裂构造叠加部位的地质环境,W、Mo、Sn等元素异常为主,表明异常区内可能产出热液交代蚀变型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化,该 异常带是寻找铜、钼、钨等多金属矿化的有利地段,1/20万化探异常开木棋-拉陵高里异常群及拉陵灶火-苏海图异常群与之对应,说明该异常重现性较好;南异常带主要分布于布伦台一带,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区内主要地质背景为变质岩系,断裂发育,后期热液活动强烈,很有可能存在变质岩型、石英脉型或构造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化,W、Au、Hg、Ag等元素异常为主,局部伴有Bi元素异常,总体上分析,自北向南,区域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组合从北部的多金属组合-中部的高温元素组合-南部的中低温贵金属组合,呈带状分布,这种分带性说明,不同的地质背景区存在不同的成矿类型和矿种。

4结语

矿产分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质勘探 找矿方法 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30-1

近年来,国家基于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作重心着重向地质勘探找矿工作环节进行了资金与政策倾斜,为地质勘查找矿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基于现当前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研究经验,发现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多以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了多种勘探技术,增加了勘探找矿工作技术含量的同时也为找矿作业提供了精准化保证,由此可见,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技术的应用作用十分突出。笔者认为在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环节要注重技术局限性的革新,争取以辩证思考的方法推进勘探找矿技术的进步与完善。

1探究与推进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地质矿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保证环节中担负着重大的战略作用,可以说,只有地质矿产行业为经济发展供给充足的能源方能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矿产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为矿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严重缺乏矿产资源的大型产业越来越多,而我国矿产资源多集中于西部偏远地区,这在增加地质矿产资源开发难度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便要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矛盾,该阶段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应用成为关键环节。

就我国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而言,国内尚存在大量的矿产资源有待开发,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查找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地质矿场勘探找矿工作发展的瓶颈,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矿产开发限制作用不同忽视。笔者认为要推进地质矿产行业的发展,提升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准确性需要坚持科学的找矿理论为指导原则与方法,切实查找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开展的本质与关键环节,方是削弱当前矿产勘探工作发展瓶颈的关键性途径。

2现阶段地质勘探找矿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分析

2.1地质矿产勘探找矿工作内容分析

现阶段,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物理勘查、地质化学勘查、遥感解译验证、矿产检查化验及综合研究等环节,不同的地质矿产勘查目的可以应用不同的勘查方法与内容。笔者认为要切实保证资源查证工作的准确性,提高经济效益,综合应用多种勘查方法十分必要。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进行地质路线填图,地质填图技术是找矿工作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当前应用的方法有穿越法、追索法等,找矿填图中涵盖地质体、构造线、异常区及成矿远景区等,综合线距与点距于一体;地质找矿中还要进行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的解析是了解与控制地质体分布的重要环节,该技术为火山机构、矿化点及侵入岩体均有相关的剖面控制点(如火山机构的“十”字或“丁”字精测剖面路线),这便为异常地质勘探提供指导。物理与化学勘探分别应用物理与化学方法来测量地质矿产,常用的物理方法如网度高精度磁法测量与噪音校验测试、激电中梯走向勘探矿体等,常用的化学勘测中主要测量地质密度及水系分布等,化探作业中要保证原始数据正确,处理后要形成二维地质模型形象、准确。地质矿产勘探中还用到遥感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地质草图编制,为地质矿产勘探作业能够进行地质构造追索圈定进而形成形象化的地质图层,为地质勘探提供ETM影像指导,提升找矿准确性。

2.2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应用原则总结

地质勘查找矿技术应用中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参照矿产分布规律,合理分布勘查工作;扩大引入创新技术,切实增强勘查能力;地质矿产勘探管理体制等。

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技术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合理规划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三大统筹(即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找矿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地方地质勘查与中央地质勘查),还要做到适度超前,即做到提前10年左右进行地质勘查规划与部署,以保证地质找矿勘探作业的准确性。矿产勘探作业过程中还要遵循矿产分布规律并合理分布勘查工作,以充分了解地质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还能引导地质勘探工作的有序进展。创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制约矿产勘探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地质勘查找矿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科技以提升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技术含量,推进地质勘探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与调整。

3改善提高地质矿产勘探找矿技术的几点思考

3.1加大区域地质情况研究力度

科学研究地质环境能够提高找矿率,地质环境研究要注重研究矿区周边的地壳运动与整体地质环境,为地质矿产的勘探作业提供详细的信息指导。加大区域的地质情况研究需要研究工作人员注重勘查区域的地质构造研究,并注重探讨地质构造与成矿间的关系,为矿产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经验指导。

3.2参照矿产分布规律,推进成矿区带找矿作业

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是地质矿产勘探找矿作业的基础与根据,找矿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加大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以为矿区的勘探提供理论指导。遵循矿产分布规律来进行找矿作业需要加大地质构造研究,尤其要注重关注地质矿床断裂构造及控制区域内大角度断裂相交情况研究,以为找矿作业提供依据。

3.3切实完善找矿信息,科学部署矿产勘查作业

切实完善找矿信息是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基础方法,完善找矿信息可以为找矿工作提供直接的信息指导,因此,在信息完善工作中要注重信息准确性评价,以保证找矿作业的有效性。找矿信息的完善还要切实提升信息的动态更新性,切实提供不同类型矿产分布信息。科学部署矿产勘查作业是找矿技术综合应用的关键环节,合理部署矿产勘查作业要综合安排各种找矿方法,并形成有序化的找矿作业局面。

4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相关问题。地质矿产勘探技术在当前地质行业的发展中应用十分广泛,其中融合了物理勘探、化学勘探、遥感地质勘探等众多先进的应用技术,对于矿产能源勘探的准确性保证作用突出。笔者认为应该切实提升技术应用与管理,以切实提升科技在找矿与地质勘探作业中的贡献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立中.针对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1(11).

[3]蔡金铸.针对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4]蒋永建,魏俊浩,周京仁等.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J].物探与化探,2010(02).

矿产分布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质找矿;特点;现状;前景;思考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总体蕴藏量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多数的矿产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或者现有的探明储量不足;矿产资源中的大多数质量不高,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多数属于贫矿,富矿和易选矿不足;大多属于共(伴)生矿,成分复杂姿致使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矿和或坑采矿,很少有大型或超大型矿和露采矿,难以形成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矿产资源在地理分布方面呈现不平衡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2、我国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分析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世界上工业制成品的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的达到70%,能源出自于矿产资源的达到90%。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原料和能源出自矿产资源的分别达到80%和95%,从事矿业生产的人近2000万,每年有70多亿吨的矿石被开采出来。因此不难看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上,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具备配套、齐全的矿种。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几十年来的勘察,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多达163种,其中有149种矿产已经探明了储量,主要包括:7种能源矿产,54种金属矿产,86种非金属矿产,以及地下水和矿泉水。目前20多万处矿产和矿点已经被发现,其中近20000万处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下面,以我国几种典型的矿产资源加以说明。

2.1我国的锰矿资源

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锰矿资源,其中分布在桂、湘、黔3个省区的约为2/3,其余的主要分布在辽、四、滇等省,目前具有30亿吨的预测资源量。在探明的总储量中90%以上属于贫矿,56%属于难选的碳酸锰矿。

2.2我国的铬矿资源。地质条件较差,成矿资源不足,是我国铬矿资源的总体现状,而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边远地区,如和新疆等地区,预测有1000万吨的铬铁矿资源储量。因为不发达的交通条件,开发极为困难,长期需要依赖国外的铬矿资源。

2.3我国的钒、钛矿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钒、钛矿产资源,但是主要伴生在四川攀枝花铁矿中。其中钛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钒矿储量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完全可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4我国的有色金属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而且矿种比较齐全,其中居于世界前列的有钨、锡、钼、锑、汞的矿产。铝、铅锌、镍也有比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使近年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铜矿储量不足。

2.5我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截至1990年底,世界已发现非金属矿产200余种,其中有86种在我国已经探明储量,拥有6700处产地。按工业用途分包括:16个矿种、1100处产地的冶金辅助原料,18个矿种、2100处产地的化工用原料和52个矿种、3500处产地的建筑用及其他用途原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苏、滇、黔等地的磷矿;鲁、辽等地的金刚石矿,以及部分省区的云母矿、硅藻土矿、粘土矿、菱镁矿等。可以说,我国已经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在国际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在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中,相比于世界储量基础,我国主要的可利用储量位居世界前三位的有重晶石、硫矿、萤石、菱镁矿、芒硝、磷矿、石膏、石棉、石墨和膨润土等。我国虽然大部分非金属矿产具有丰富的储量,而且拥有比较好的资源远景,在国家当前和较长时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但是金刚石、高档宝玉石、天然碱、钾盐等的储量不足,难以满足国内的需要求。

3、我国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3.1在空间分布上,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分布着一定的矿床和矿点,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目前已知在全国各地分布着20多万个矿床和矿点,但是并非都是富矿,只是在某些局部地区集中分布具有一定探明储量矿产资源。例如煤矿资源,除了上海市以外,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现一定的分布,而又主要集中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总探明储量的92%,而其中的64%有主要集中分布于晋、蒙、陕三个省区;对于铁矿的探明储量,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都数量不等的分布着,其中的10个省区集中了总储量的80%,而一半的总储量分布于辽、冀、川三省;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分布有铜矿,而赣、藏、甘、晋、黑、皖几省区集中了75%的探明储量;磷矿的分布也大致相同,全国已知有探明储量的包括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在滇、黔、川、鄂、湘五个省区集中了总储量的77%。

3.2不同地区相对集中不同的矿产。其中:华北、东北和西南主要分布着铁矿;虽然铜矿具有较广的分布面,但也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和西南地区主要分布着煤矿,而华东与中南地区则相对分布较少;西南和中南地区主要分布着磷矿,其他地区则很少;南岭地区主要分布钨、锑、锡等优势资源。

3.3由于一定的成矿地质构造条件控制矿产的形成,所以不同类型的矿产形成于不同构造的单元里。例如在我国较大的沉积盆地,即塔里木、鄂尔多斯、松辽、四川等地,主要分布着油气资源、煤炭、膏盐类矿产,而在山系之中或山系边缘地带主要分布着金属特别是大的有色金属矿床。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属于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但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则很少。据有关部本计算,在已矿产探明储量的45种矿产的基础上,以1990年人口数计算,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仅达到世界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的27%。这一数据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和前苏联的1/7。由此不能看出,从矿产资源满足人口的需求角度来讲,我国又是资源不丰富、且严重不足的国家。

4、未来找矿的区域前景分析

从科学角度讲,人类找矿的区域还是很广阔的。权且不说不可估量宇宙空间的找矿前景,仅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言,也还存在着十分广阔找矿区域。由于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找矿者们还没有深入探索占地球70%的海洋和荒漠,这两个区域在未来还有极为乐观发现矿产的前景。另外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还没有对另一个与找矿前景有关的重大问题给予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就是位于地球深部中的多样性矿产的及其丰富程度。可以说,人类已经有了千百年的找矿勘查历史了,但这也仅仅是对地球的局部“皮肤”进行了探索。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有丰富的矿藏蕴藏在地球深处,但是却极少有人可以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坚定矿人员的信心。

基于地质基础知识的视角来看,虽然当前很多内生的金属矿产实在地表发现的,但是从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来看,它们实际上都曾经在地下埋藏着,他们之所以在地表裸漏出来,是地质构造活动或剥蚀作用的结果。一如海洋中的鱼类,地下的矿藏生成于浅部的低温低压条件下,有些则生成于地球的深部。而内生矿产的生成环境恰恰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经过分析成矿元素、成矿组合的多样性,成矿条件的复杂性,可以推知地下必然会有我们尚未深入探索的众多的矿产富集区,而且那里极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相对于当前的地表而言,金属矿藏在地球深部的分布密度将是非常大的。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成矿规律,有足够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和经费,我们在地球深部不但可以找到深成矿藏,甚至于还可以找到被沉降到深部的浅成变质矿床。

目前,我们可勘查开采的位于地下5000米深度的只有少数矿区,大部分还是1000米以内的矿床探采深度。而如果能够探采出来位于5000米以下的矿产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千年以上矿产资源需求。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要掌握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从而能够对深层地下矿体的存在进行准确预测,并要依据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金属的需求,投入足够的勘查资金。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设想:对于已有的地质和化探资料可以借助高新技术进行处理;对于深埋藏矿体,可以利用元素组合的空间模型进行预测和发现;为了发现更多的有用矿产资源,可以通过提高岩矿分析测试的技术质量得以实现;为了使矿产资源总量得以扩大利用,可以通过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上述内容都是矿业界解决资源量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在各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努力探索,在找矿用矿的过程中坚持新的思维和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发现新的矿产资源的必将是无穷的,人类找矿的前途也是无限光明的。

5、对于提高招矿质量和效率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足,部分老矿区经过长期开采,其储量已消耗殆尽,新矿山还存在“等米下锅”的问题,这些无不显示出比较薄弱的矿山地质工作亟待加强。事实上,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地质找矿需要进行严密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在地质勘探和矿物材料应用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同时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的突破,常常会发现新的矿床,而且应用新技术和方法,可以使一座矿转化为多个矿,可以使小矿发展成大矿,也可能使废石变为矿石。

5.1注重找矿勘查实践与区域成矿理论研究

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区域成矿找矿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选区勘查指导和找矿思路开拓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某些时候可以对矿产的勘查给予直接的指导,比如某些沉积矿产即煤、石油、铝土矿、石灰岩等。只要具备一定的沉积环境,相关的沉积矿产就可能被找到,因为相对于岩浆和变质作用而言,沉积作用还是相对简单一些的,因为它在实验室里就可以被成功的模拟。现有的区域成矿理论和找矿理论,相比于种类繁多的内生金属矿产来说,在找矿勘查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找矿实践。

高级地矿专家因为他们掌握了较多的资信,因此能够指出地表成矿层、带的展布,可以准确地提出找矿的方向和类比不同的矿床模式,然而他们对于矿床的具置却仍然难以预告,对于某地肯定存在一个特定矿种的矿床更是难以预测。因此,矿产预测者往往说某地区“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有望发现”等行话术语。

对于地球历史、认知和地球的演化,人类的研究精细度还不够,因此对于金属矿产成矿的“准确”规律,目前人们还远远没有认识到。在找矿的实践中,大多数经验证明,在地质“形似”的背景下,有些地区蕴藏着矿产甚至是丰富的矿产,而与其相邻的地区虽然地质背景相同,但是可能没有任何矿产的蕴藏或仅仅是贫矿,基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矿床。

运用控矿、断矿构造的展布运动规律,认真地实际观察矿床的局部地段,就可以对矿体的去向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对找矿勘查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然而,这并不属于真正的“理论”指导,而应该是基本的找矿技能而被勘查技术人员所掌握。

对于有利的成矿条件能够有明确的认识,注重积累找矿方法,使之不断丰富,持续地探索、观察、类比、设想、预测,这是成功勘查金属矿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这么说,对于在野外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人而言,在多数的情况下,坚持进行找矿的实践远远比进行区域成矿理论的空谈要重要得多。当然,找矿者要发现和优化找矿靶区,其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成矿理论知识,并且对于区域地质背景要有准确的掌握,也就是说,对于地质找矿勘查者而言,实践和理论二者都不可或缺。

5.2要以“探索进取”精神促进找矿的新进展

近年来,在具有相对较高的地质工作程度的地区,大多数具有价值的、新圈定的矿产地,是通过研究前人的找矿地质资料,以及复查已知的矿化点而得到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科技进步推动使然。实践证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已有的地质找矿资料,并且重新认识已知的矿点,是推动找矿工作取得新成绩的重要途径。

5.3在地质找矿工作中要切实加强矿床研究

矿产分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深部金属矿勘察;方法;应用效果

1 常用深部金属矿勘察方法

随着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 许多露天的和近地表的金属矿产资源已基本上被查明, 在地表浅部(第一深度空间:0 ~ 500 m 深度)找到大型或超大型金属矿床的难度将必越来越大, 而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已在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当今的资源危机, 必须进行深部找矿勘探(第二深度空间:500~ 2000 m 深度).这是因为在地壳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和找矿潜力,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成效已使得深部找矿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典型金属矿产资源找矿过程的实践表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它具有大探测深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可为深部金属矿勘查提供有效信息, 是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的有力手段.近年来,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尚在不断取得重要成效.传统中,我国对金属矿产的勘探主要依靠“矿产地图”[2],所谓矿产地图是指在多年矿产勘探事业中逐步累积绘制的包括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大致分布情况、金属矿地质特点等在内的矿产分布资料。然而,对于深部矿产来说,由于对其的勘查是近几年新兴起的,因此利用矿产地图我们很难了解其分布现状、地质特征的实际情况。对此,矿产勘查人员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地球化学勘查法。地球化学勘查法,顾名思义其具体工作原理是利用岩层、地下水系、生物圈内的化学元素来分析金属矿产地球深部的分布及变化特征。金属矿产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影响其周围地质、水体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尤其是一些金属化学元素分布,因此只要查明地球深部岩层、水系内的金属化学元素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等,就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深部金属矿源。目前,地球化学勘查法在金属矿产勘探工作中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例如:新疆萨热阔布铁米尔特矿田在勘查金属矿源时使用的即是地球化学勘察法[3]。

2)吸附电、N等化探方法。电吸附、烃吸附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勘探方法,但是相比于普通化学勘探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探测深部地层中微弱的成矿元素,因而有较高的灵敏度。众所周知,金属矿产在成矿过程中其中的成矿元素或者伴生元素会转变成为可溶性离子,随时间推移这些离子会聚集在深部地层岩石与土壤中,而采用常规化学勘探方法很难捕捉到这些离子,对此相关研究学者提出了电吸附、吸附烃等方法。电吸附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特殊的化学试剂对所采集的岩土样本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通电,利用电对可溶性离子的吸附性捕捉这些离子,从而判断深部矿源。吸附烃的方法原理与电吸附原理相似,只不过该方法利用样本中有机质对烃类气体的吸附性捕捉提取矿化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深部是否有金属矿产。

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对矿产分布情况进行勘查的方法,在勘探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磁场、重力以及声波传播等物理知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类。①重力找矿。重力找矿法是目前我国矿产勘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十分适合勘查密度大以及与超基性岩层伴生的金属矿产资源。其具体工作原理是:首先勘查人员勘探目标地质体与周围岩体的密度是否存在差异,然后使用精密重力仪对重力异常进行测量,随后工人员结合相关物探资料、当地地质条件以及重力异常结果分析推断矿体的分布情况,最后确定金属矿体的分布位置。②磁法找矿。不同的金属矿石会产生不同磁场,因此只要掌握不同金属矿石磁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所探测到的磁场就能确定探测目标的实际情况。相比于其他物探方法,磁法找矿的探测范围大、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因此磁法找矿的精度较高。目前,关于磁法找矿的理论研究基本完备,且方法应用趋于成熟,成为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③电法找矿。电法找矿的原理是利用矿石的导电性、矿石的电学性质探讨目标地质体的构造,确定金属矿产位置的方法。电法找矿法是一种应用较早的方法,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陆续出现了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法等方法,并且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电法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矿产勘查方法之一,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法找矿的理论、设备以及技术等有了很大进步,因此电法在未来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④地震反射技术。地震反射技术是一种时间较长的地质勘探方法,然而一直以来囿于理论、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地震反射技术在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并不成熟。直到20 世纪90年代起,地震反射技术开始被大范围的应用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关于地震反射技术的研究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4]。地震反射技术相比于其他物探勘查技术,其勘查深度可达数千米,因此在勘探深度普遍超过500 米的金属矿产时,地震反射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良好。

2 深度金属勘查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

本文结合安徽铜陵冬瓜山地区深部金属矿产的勘察工作实例对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本次勘探工作中,勘探人员使用ARIES 24 位数字地震仪以及REFTEK-125便携式地震仪采集数据,然后利用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进行去噪以及静校正处理,最后根据采集数据制作地层数据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确定矿产位置。本次勘查大体勾画出了冬瓜山矿床的分布形状,并确定了矿床大致深度与位置,虽然矿体的深度、位置等精度不足,但是此次工作仍然证明了地震反射技术可以被用来探测深部金属矿产,并且探测结果可以直接作为矿产开采的参考资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常用技术在未来存在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在矿产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向深处找矿成为解决矿产资源不足的主要方法,因此研究探讨深部金属矿产的勘察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化学勘探方法、物理勘探方法以及吸附电、N化探方法等,并且重点分析了物理勘探方法的主要类型,最后文章结合勘探工作实例以地震反射技术为代表,对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常用方法的效果进行简单探讨,说明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方法在未来的发展应用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志强,鄂阿强.金属矿产深部产出特征及勘查技术方法[J].科技传播,2011,16(3):144-145.

[2]丁健,董坤鹏.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9(27):118-119.

[3]刘冶.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方法探析[J].地球,2014,17(6):125.

上一篇:城市矿产范文 下一篇:西部矿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