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5:04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功能恢复;社区康复

Case Study on the Rehabilitati on Training in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 for A Child with Cerebral Palsy

Abstract: Objective A convalescent stroke patient received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s motor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ies , an inp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plan was made for he, including motor ability , selfcare skill , and intervention parents was emphasized. Results After 6 month training, he has improved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rea to different level. Conclus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s good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Key words:Stroke; Functional recovery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康复医疗通过社会的参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再发[1]。中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者总数600万~70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而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2]。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病程已超过1 a,若能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作用,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肢替代疗法,同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王某,男性,51岁,2006年1月6日在康复活动中心进行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时间为13个月,该患者的诊断符合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3]。伴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画圈样偏瘫步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及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自愿配合测评。

1.2 方法 在患者家属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患者的需要,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者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制定康复训练6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每3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是从培训家属、家庭制作简易训练器械、开展咨询等方面入手。如简易站立架、平衡板、踝关节矫正板,康复中心定期举办讲座,并进行个别询问调查、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者家庭紧密结合,力争使患者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手法:患肢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综合选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动作由被动—辅助—主动,由粗大精细,由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 min/次~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属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属进行,2次/d,20min/次;作业治疗: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训练等。1次/d,40 min/次~50 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小物品摆放、剪纸、书画、中国结、绣花、手工贺卡、园艺、雕刻等,以及其他各种金工、木工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指导患者参与一些使人产生兴趣,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学到具体的生活、职业技能的活动,同时进行作业治疗康复成果展示、评比,把康复活动融入到的趣味活动中;心理辅导: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家庭认识患者的运动障碍,给予患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2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评估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4]、Brunnstrom法[5]、FuglMeyer评定法[5]进行评定。

2 结果

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训练前30分,训练后69分。FuglMeyer评分训练前31分,训练后77分。训练前BrunnstromⅢ级,训练后Brunnstrom Ⅳ级。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提高。下肢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肌耐力增强,可完成穿脱衣、洗脸、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者自信心增强,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3 讨论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运动模式已基本定型,废用手功能已无实用性的恢复,残存功能需加强代偿和适应,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社区康复在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建实用代偿功能。康复医务人员指导全面康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残疾人的预防和康复,重视与有关的社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重视发挥社区在残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参与社区康复工作,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6]。将社区康复训练引进患者家庭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更是让康复需求者享受家庭温暖、实现心理康复的一大举措。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者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属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病程1 a以上,康复疗效差及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降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了与其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有治疗师进行指正,尽可能改善生活自理。康复知识的教育与运用,不仅局限于医院或康复中心,要扩展到家庭、社区,增强脑卒中偏瘫的康复知识,完善自我管理,同时,医务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学习的愿望,当患者有能力满足自理需求时,医务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康复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相关康复活动,并及时给予鼓励,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恢复在发病后数天开始,1个月~3个月恢复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失用综合征”或“误用综合征”等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而偏瘫后遗症期的康复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显然不同于急性期[4,7,8]。脑卒中恢复后期和后遗症期,回到社区和家庭,仍然要坚持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王茂斌,戴红.新崛起的康复医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28.

[2]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0,3(5):46.

[3] 贝政平.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5] 黄晓琳,尤春景.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68369.

[6]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0.

[7] Di Lauro A,Pellegrino L.A randomized trial on the efficacy of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J]. J Neurol,2003,250(10):12061208.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人工;全髋骨节置换;康复指导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人工全髋骨节置换术也越来越完善[1],而且人工全髋骨节置换也是解除髋骨节患者的病痛以及恢复关节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康复指导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2]。在本次的研究中,为了对人工全髋骨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指导进行探讨,选取了我院进行人工全髋骨节置换患者20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指导,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进行人工全髋骨节置换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55~86岁,其中有股骨头坏死3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15例。手术采用髋外侧切口。

1.2康复指导方法

1.2.1心理康复指导 首先,康复治疗师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从而更好的去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此外要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进行康复训练,让患者增强可以尽早康复的信心。

1.2.2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康复治疗师先将患者安排在有拉手的病床,然后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在第1d时患者应保持平卧,可翻身10°~20°,此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翻身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②指导患者功能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前几天避免过多活动,康复治疗师可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如按摩等,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 等[3];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康复治疗师要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以便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的康复训练。③床上训练: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腿部肌肉的收缩练习,上午、下午各5~10 min。④立位行走练习:康复治疗师应根据患者实际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立位行走的训练,要注意初次行走时间不超过30 min,同时康复师还要注意保护患者避免患者跌倒,让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来不断的恢复关节功能。⑤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根据患者的身高以及臂长为患者准备合适的拐杖,在拐杖的底部应配橡胶装置,顶端用软垫包裹,对可以行走的患者训练使用方法,让患者练习利用双杖的支撑力来站立,训练患者在不负重的状态下站立并行走。⑥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进行基本的自理活动,如洗脸、进食、更衣等日常基本活动。

1.2.3出院康复指导 患者在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于恢复时间较长,所以一定要重视出院后的康复护理[4]。康复治疗师在患者离开前应详细的告知患者在家中患者应要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指导:依然保持平卧或半卧,在3个月内避免侧卧,尽量坐有扶手的椅子,在3 w内避免屈髋>45°,以后可以逐渐增加,但不能>90°。②嘱咐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训练,并在承受能力范围内逐渐的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③出院后1个月需去康复治疗师那进行复查,确定患者的康复情况。

2结果

20例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均得到治愈并出院,见表1。

3讨论

人工全髋骨节置换也是解除髋骨节患者的病痛以及恢复关节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康复指导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康复治疗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出院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康复训练方案[5]。在本次的研究中,可看出通过对20例人工全髋骨节置换患者进行了康复指导训练后,患者均得到痊愈并出院。所以,只有制定针对患者的训练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人工全髋骨节置换的成功,帮助患者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华蕾,宋艳霞,孙燕,等.3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36(8):500-600.

[2]葛智纯,王慧玲,刘若群,等.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12,15(7):513-514.

[3]陈丽珊,唐垂丽,陈如冰,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舒适护理[J].吉林医学,2012,(08).

[4]曾锁林,丁焕文,徐国洲,等.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手术后的系统康复训练[J].实用骨科杂志,2012,(05):379-380.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3] 李英丽,任重贤,高井全.康复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影响的研究[J].社区护理,2008,22.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

等速训练;手腕肌腱损伤;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

At present, it is unsatisfactory for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to been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isokinetic train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advanced and safe therapeutic schedule for treatment of hands dysfunction, execlling in effects of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64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wrist joints total activity measurement(TAM)and peak torque(PT).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g were significant after four week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P

Conclusion Isokinetic training cam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of joints and the function of wrist soleus muscle

【Key words】

Isokinetic training; Wrist tendon injurie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手肌腱损伤是常见的多发性创伤, 修复术后往往因软组织粘连导致周围肌群萎缩、肌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受限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传统康复训练对手外伤功能障碍的干预包括等张或等长运动肌肉训练。尽管此类运动疗法对改善手功能有一定疗效,但还未令人满意[2]。Perrine提出了等速运动是训练人(Isokinetic training)肌肉训练方案[3]。这种训练是训练运动系统伤病术后肢体肌肉功能的一种新方法。和传统康复训练采用的等长、等张肌力训练相比,等速训练具有高效、合理和安全等优点[4]。本文拟研究采用等速肌力训练对患者的手腕肌腱损伤术后的手功能进行6周的康复训练以观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科住院或门诊收治的手外伤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性18例,年龄19~45岁,平均35岁,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对照组32例,男24例,女8例,两组年龄、性别上具有可比性,发病时间2~5个月。入选标准:所选病例损伤原因:刀砍或切割伤,压轧伤,撕裂伤其患指3个关节中至少有1个关节活动度及屈伸肌力均低于健侧的40%。排除合并骨折合并中重度神经损伤。

1.2 肌力测试及训练仪器

采用德国产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进行腕关节屈、伸肌肌力测试及肌力训练。

1.3 测试方法

测试前, 对等速测力系统进行常规标定。测试速度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180°/s)三种。测试时, 患者取坐位, 上身及前臂均用宽尼龙带固定。测力系统的旋转轴与受试腕关节关节运动轴一致。测试顺序为慢速、中速及快速肌力测试。每种测试为Ⅰ组, 每组测试前先进行3次亚极量屈伸腕活动作为准备活动,随后尽全力屈伸腕, 其中慢速、中速测试时共屈伸腕5次,快速测试时共屈伸腕25次。每组测试间隔时间在30s以上。

1.4 测试指标

峰值力矩(peak torque,PT):肢体在整个屈伸活动中,相应的肌肉或肌群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代表了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

手屈伸功能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系统评价:依据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损伤委员会制定的方法按患指主动活动范围优:屈伸活动正常,TAM >220°;良:功能为健指的 75%以上,TAM 为 200~220°;中:功 能为 健指 的 50%~75%,TAM 为180~200°:差:功能为健指的 50%以下,TAM

1.5 训练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①超声波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保持舒适的姿势,应用日本产US-700型双频超声波治疗仪,频率3 MHz。刺激周期(Duty cycle)为100%,时间性平均强度(Temporal average intensity)为0.8W/cm2,将S声头置于患侧关节肌肉僵硬挛缩明显处配合耦合剂作环形运动,每次10 min,1次/d。②关节松动训练,先进行腕关节附属运动,手法分为4级:Ⅰ、Ⅱ级主要治疗疼痛,Ⅲ、Ⅳ级主要治疗关节僵硬。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前者采用运动疗法,即在严格指导下开始功能锻炼,做患手各关节、各方向的主动抗阻屈伸练习,如对掌、对指、拇外展、握拳及前臂旋前旋后等运动,2次/d,3~5遍/次。治疗组:在ISOmed-2000型等速测力仪训练系统上进行患膝关节屈肌,伸肌等速向心肌力的训练。每组训练选择9种运动速度, 分别为30°/s、60°/s、90°/s、120°/s、180°/s、120°/s、90°/s、60°/s、30°/s,每种运动速度作最大屈伸收缩各10次,中间休息30s。每次训练共完成2组,渐增至4组, 共320次屈伸活动, 每组间休息5 min。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共训练6周[5]。两组患者均在训练前后分别对患腕屈肌及伸肌功能进行测试及TAM评估。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训练前后患侧腕关节的VAS和TAM评分的比比较,结果见表1。

治疗组训练前后患侧腕屈屈、伸肌功能的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手腕肌腱损伤及手术后的活动范围明显受限,肌腱周围肌肉萎缩影响关节稳定性,易引起继发性关节软骨损伤或骨关节炎,故充分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功能是腕肌腱损伤后康复治疗的重要任务。

等速训练的技术是20 世纪60 年代由Hislop提出的,其定义是指肢体在自主运动过程中角速度相等,是一种顺应性的肌力训练,因此理论上等速训练比等张训练在同一活动范围内完成更大的功,也允许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角度产生最大的机械输出力。所以等速训练比其他肌力训练模式更有效、更安全、更准确[6]。目前国内外等速训练多用于如膝关节,肩关节的大关节的训练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用于腕关节训练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等速训练用于手腕肌腱损伤术后的治疗表明相比于传统训练疗法,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关节活动度,患手腕屈伸肌功能采用等速训练也明显优于传统等张训练[7,8]。

从本研究选用不同运动速度进行屈肌力和伸肌力训练,峰力矩值的增加主要以慢速、中速运动速度时最为明显,快速运动速度时增加相对较少。这可能由于运动速度较慢时,可充分调动大部分肌纤维(包括平时不易训练到的肌纤维)参与收缩过程。而运动速度较快的训练时,患者最初不容易跟上运动速度,产生的力矩较小,如果速度过快,会用力不当,从而产生局部不适,影响训练效果[9,10]。因此, 我们建议在初期肌力训练时,只以慢速及中速运动为主,熟练后逐渐增加运动速度。

参考文献

[1]范振华,周士舫.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潘天德,束建良.手部屈肌腱Ⅱ区损伤修复后的康复治疗.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13(4):216-217.

[4]Shirado O, Itoh T, Kaneda K, et al.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strength of trunk muscles: influence of test postures on streng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chronic low-back pain.Arch Phys Med Rehabil,1995,76:604-611.

[5]占飞,吴毅,胡永善,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变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56-158.

[6]Hislop HJ, Perrine JJ. The isokinetic concept of exercise. Phys Ther,1967,47:114-117.

[7]P C Malliou, K Giannakopoulos.Effective ways of restoring muscular. imbalances of therotator cuff muscle grou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Br J Sports Med, 2004,38:766-772.

[7]A De Carli, E Zanzotto.Surgical repair of the distal biceps brachii tendon: clinical and isokinetic long-term follow-up.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9,17(7):850-856.

[9]吴毅,杨晓冰,李云霞,等.等速肌力训练促进膝关节术后肌力恢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4, 9(5):193.

[10]马利华,沈步乙.对膝关节损伤运动员屈、伸肌力矩比值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4):205.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因脑血管病导致偏瘫并在我院接受过系统康复治疗的6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出院前和出院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治疗技术方法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出院后门诊治疗方法:

1.2.1 按摩治疗:出院患者此时大部分处于BrunstromⅢ期或Ⅳ期。当患者痉挛较重时,治疗上要避免诱发和加重患肢痉挛,并尽量通过按摩手法来减轻痉挛。上肢操作以伸肌侧为主,可从肢体近端向远端运用拿、捏、揉、摩等轻手法,时间宜长以提高伸肌肌张力,拮抗屈肌痉挛;然后行关节部位三阳经穴位的点按法,穴位可采取肩曲池、少海、外关、合谷等,使用重手法,往往可立即降低肌张力,对于手部肌肉痉挛,治疗者可用指推法循经进行,往往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下肢一般以伸肌痉挛为主,按摩时患者先取俯卧位,用拿、按法施行于患肢膀胱经,然后点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手法要重;然后患者取仰卧位,运用掌根循经推患肢三阴及三阳经,先顺三阴经由足内侧推至股根部,再转至三阳经顺足三阳经推至足背侧为一循环,要求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徐缓有力,可以运用数十次。

当分离运动出现以后,患者的患肢肌张力降低、痉挛减轻,出现自主运动,运动模式越来越趋于正常,并向协调性及精细动作进展,此期应以现代康复治疗为主,在训练前后配合按摩作为辅助治疗,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兴奋性[1]。

1.2.2 PT与OT治疗:出院患者此时运动能力有所改善,大部分能步行,但步行能力和步态还较差;上肢处于共同运动或部分分离运动期,手的精细动作较差或不能完成。PT治疗主要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改善步态为主,具体实施的方法有髋、膝、踝痉挛的松弛训练;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的训练;迈低步的训练;足跟着地的训练;侧方行走训练;向前向后行走交替训练;交叉步训练[2];上下台阶训练;要想步态获得进一步的改善,还得加强膝关节的选择性屈伸活动、踝趾关节的背屈和髋关节的正常位置等独立运动的训练。在基本的运动的模式建立以后,患者还应加强各关节的分解活动练习和速度训练,以使步行更自如步行速度接近或达到正常,步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OT的治疗主要围绕两个部分来进行为主:对于痉挛较强或没有分离运动的要继续抑制痉挛和加强各上肢各关节的独立运动的训练,如上肢的各关节抗痉挛的抑制牵拉、冰水浸泡缓解手指痉挛;滚筒或双把的伸肘训练;前臂肌的旋后训练;桡侧腕伸肌的伸腕训练;手指伸展和屈曲的训练以及手指对指训练等等。对于有部分分离运动和分离运动较好的患者可进行上肢和手的精细活动训练,可根据患者重返社会的可能性以及即将从事的职业活动来安排,如拧螺丝帽,双手拼图、手工等训练。精细活动训练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自如地应用患臂患手,以应付日常生活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训练患者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例如,让患者练习用筷子夹东西,开始可夹重量不大的小布袋,如能顺利完成,可让患者夹更小的物品如花生米、黄豆等;右侧偏瘫恢复时都可通过训练患手写字绘画,以及改善精细活动的能力。这些训练都可观察其速度的改善情况。若进行上肢速度训练可嘱其反复进行从前伸到上举或侧平举的练习,记录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次数越多越好[3]。

此外,感觉和知觉的检查和训练也是OT师考虑的重要内容。偏瘫患者的许多运动问题,是有感觉缺失和知觉障碍所致,一个准确的运动动作的完成有赖于一个正常感觉的输入。因此,感觉功能的改善,如冷热温觉、触觉、实体觉和本体感觉的改善是很重要的。如让患者闭眼感知治疗师用不同轻重的手法如触碰、压按、捏掐、叩击身体不同位置,说出位置,再睁眼判断看位置是否准确;或用粗糙的物体如澡巾、牙刷刷擦身体皮肤等;或让患者用手在米粒及黄豆中插搓;用手拿不同形状的物体闭眼感知物体形状等等方法来不断加强感觉的刺激和输入,促进感觉功能的逐渐恢复。

2 结果

经门诊治疗三个月后进行对照分析,经门诊康复治疗与出院后未经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评分。采用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Berg平衡评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使许多患者丧失了肢体功能继续恢复的机会,导致部分患者出院后没能继续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未得到充分改善,使一部分具有相当恢复潜力的患者落下残疾。结果显示门诊康复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分析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尤其社会交往能力,如上街购物,乘坐交通工具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长期康复治疗模式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体会到保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治疗时期的延长十分有利于患者达到最大的恢复程度。脑的可塑性是终身存在的,需要成年累月的坚持,因此康复治疗具有终生性的特点,如果要维持身体保持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坚持长期的锻炼,否则不进则退。门诊的康复治疗以及将来开展的社区和家庭的康复对脑卒中偏瘫病人重返家庭和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4-2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7

[3] 王茂斌。偏瘫的评价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136-137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6

在残疾人康复机构都会配置相应的康复训练器械,这些产品有什么特殊要求?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我国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如何?本刊辅具专栏特邀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王保华、于娟娟,分别对我国康复训练器械及其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戴东主要从患者所处康复阶段的角度,介绍了康复训练器械应用、选择的有关知识。

资讯

我国康复训练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发展势头良好

康复训练器械的概念引入我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康复中心成立,并从日本引进我国第一套训练设备至今20年来,康复训练的理念逐步普及。康复消费也从过去医院康复的单一化向家庭康复、社区康复、专业康复机构等多元化发展,趋于合理和成熟,带动了我国康复训练设备的生产和发展。

同时,庞大的需求人群也刺激着相关市场的发展。我国有2977万肢体残疾人,并且已步入老年化社会,使用康复训练器械的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受伤术后者越来越多,康复训练器械产业近10年来发展快速。目前,全国生产康复训练器械的企业约有30家,产值过亿。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河北、天津等省市。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较大型企业大约占30%,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约占50%,甚至更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委托加工的贴牌企业。

我国早期的成套康复训练器械基本是仿造国外的产品,近年来,国内企业已自行研制及生产上百种康复训练器械,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由于康复训练设备大多数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大多过于简单,有的企业甚至无标生产,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质量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康复训练器械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结构设计、安全防护、稳定性、机械强度、外观、电器安全、噪声等。考虑不同器械的使用方式、受力情况等,各项性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材料使用适当、结构设计合理、工艺质量良好,则康复训练器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近年来检测了国内10余家企业生产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检验主要依据企业标准和产品说明书中明示的技术条件。从检测结果看,尽管康复训练器械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没有大的起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委托检验中仅将备案企业标准或企业技术指标作为检验依据。由于企业质量技术人员缺乏标准化基本知识和对标准化工作的了解,不同企业标准间差异过大,检测项目比较简单,缺少能够起到指导生产的技术参数,导致检验结果流于表面,检验报告的含金量不高,不能完全体现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的质量水准与存在的问题,很难起到促进产品质量和行业发展的作用。

二是虽然大多数企业标准在技术监督部门已经备案,但地方审标部门对企业标准审核又往往有欠严谨,缺乏专业人员对标准审核过程的参与,标准备案也只是流于形式。例如,有的企业标准过于简单,只有几个外形尺寸;有的具体要求数值及实验方法也缺少科学依据,随意性强;标志、标签有所遗漏,使用说明书寥寥几条,对安装、使用、调节等没有详细说明,缺少注意事项,不能有效指导操作和使用。但这样的企业标准一般也可以备案。

三是部分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操作流程缺少规范,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简单,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化之中,增加了技术加工流程的随意性,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意识和质量观念淡化,这就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行业管理正在加强

为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正确引导康复训练器械生产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已经申报了《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及《股四头肌训练椅》、《可调式康复训练床》等国家标准。

目前,《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09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国内首次,填补了我国在此类产品标准上的空白。规范了康复训练器械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工作,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市场有序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的制定仅仅是质量工作的第一步,标准后的宣传与落实更加关键。新的国家标准的实施,将促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规范产品质量。为了让企业能对康复训练器械国家标准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康复训练器械产品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检验依据之后,可考虑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抽查和标准的宣传贯彻,促使这一领域产品质量能够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企业必须长远考虑,转变观念,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自身技术能力,通过技术和质量、服务和信誉来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只有提高科学技术含量,质量为先,诚信为本,才能保证产品市场。只有严格规范市场,才能切实维护广大残疾人的利益。今后,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要随时跟上产品的发展,更新脚步,老标准要修订,新标准要出台。重视康复训练器械质量问题,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各环节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从而有效保证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安全。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王保华、于娟娟供稿)

知识

安全使用肢体康复训练器械

康复训练器械是残疾人的功能恢复训练的必备工具。针对肢体残疾人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特征,通过运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器械进行训练,可以消除、减轻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注重特殊要求

注重康复训练器械的特殊要求,也就是安全性能,是康复训练器械的首要特点。肢体康复训练器械与一般的健身器材相比,必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特征,避免二次损伤。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器械故障。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产品、含有运动件的产品、受力大的产品、电气操作控制的产品等。

使用中应注意

正确安装,包括器械内部零部件的组装连接,以及器械整体的安装质量,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应具备防松措施。

康复训练器械与家具、墙壁、其他障碍物之间要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加强器械的保养、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修理。

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生产还要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要不断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认真研究、改进产品的材料使用、加工精度、工艺流程、外表处理、造型设计、色调协调等,在有效地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的同时,也使残疾人在使用时感到方便和舒适。

主要产品类型

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截瘫、偏瘫、脑瘫、截肢等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以及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按照训练部位,产品一般可分为上肢和下肢训练器械;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站立训练器械,步行训练器械,矫正姿势、防止畸形的器械,肌力、耐力训练器械,关节活动度训练器械,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以及综合基本动作训练器械。

目前,市场上约有康复训练器械百余种,常用的约有平行杠、肋木、站立架等30余种。材质涉及钢材、木材、塑料等,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外观形状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王保华、于娟娟供稿)

解读

康复训练器械的适宜选择和应用

不同的康复阶段有不同的康复目标,选用的康复训练器械也各有不同;相应的,承担患者不同康复阶段任务的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站也应配备不同的康复器械。

病情稳定后的康复训练

一般来讲,患者病情转入稳定后,就需要开始床旁康复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废用性综合征,为日后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训练多数以被动活动为主,常用的设备有关节被动活动器(CPM)、气压式循环驱动器及各种良好摆放,用楔型垫靠垫等。

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患者进入到恢复期,应到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这个阶段的康复目的是减少合并症;改善身心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这个时期要使用的康复器械有很多,康复治疗人员应深入了解疾患问题所在,合理选用,才能无误地操作并灵活使用。例如:偏瘫、脑瘫中枢系统疾病常会伴有高痉挛及异常运动姿势出现,降低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逐步恢复正确的活动是主要治疗目的,常用的器械有:训练床、组合箱、平衡杠、姿势矫正镜、踝关节矫正器、砂磨台、木钉盘、滚筒、儿童姿势矫正椅、儿童站立架、运动垫等;脑瘫儿童的基本动作训练最好是选用在运动垫上进行,因为基本动作主要是翻身、坐起、爬行等活动,使用柔软的运动垫可以避免摔倒后造成的损伤,还可以防止患儿坠落床下。

康复治疗的后期阶段

在康复中心或医院训练一段时间后,患者身体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心理上也对疾病有了一定的适应,康复治疗也就进入了后期阶段。患者可回到家庭,定期到社区康复站接受训练指导,也可以继续一段时间的康复门诊。

社区康复站应配备能维持患者身体机能、具有集体娱乐功能、能开展兴趣手工艺活动的康复器械,如多人站立架、篮球架、套圈、作业桌、绳编、剪纸、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配备可供患者在家庭使用的小型康复训练器械,如分指板、沙袋等。康复训练时应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人参加、家属参加的效果更好。训练应在社区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要防止运动量过大给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充沛的精力,循序提高身体机能。例如:使用分指板时,穿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佩戴20分钟后要摘下;观察各手指,如产生压红,应及时进行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特别要注意的是,经常有患者误认为,购买一两件康复训练器械就能解决康复训练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康复训练器械仅仅是帮助患者康复的“辅助”器具,其本身并不是康复训练的主体;没有正确的指导,或者滥用康复器械,都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康复训练器械的灵活使用

一些康复训练器械的使用非常灵活,对不同状况、不同需求的人,通过不同的使用方式,可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滚筒:滚筒有多种型号,小一些的可以放置于桌子上,偏瘫患者健手握住患手置于滚筒上,来回推拉屈伸肩肘关节,可抑制患肢痉挛,协调患肢屈伸运动,也可只将患肢置于滚筒上做屈伸活动。

滚筒也经常使用在脑瘫的训练中,在治疗师的辅助下,患儿可骑坐、俯卧、仰卧在滚筒上;还可以钻爬粗大中空滚筒内,训练身体平衡能力,促进运动发育。

砂磨台:砂磨台是偏瘫、脑瘫等患者阶段性恢复上肢功能必不可少的康复器械,可根据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难度,如提升台面倾斜角度、增加磨具阻力,还可以根据手指抓握功能不同,通过固定把持、双手把持、最后再到患手独立把持的过程,逐步恢复功能。

木钉盘:用来训练手指的灵活性,改善手做精细动作的能力,与倾斜台共同使用,还能提升腕关节的背伸活动。现在,更多种类的木钉盘被开发用于训练中,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各异的木钉,通过视觉、形体觉及重量觉等给患者以不同的感觉刺激,反馈并修正患手的运动质量,开发大脑中枢协调控制运动。另外,木钉盘还被开发成棋类,寓于训练和娱乐一体,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戴东供稿)

案例点评

患者李某,病前曾患有高血压病10余年。2009年8月突发脑溢血,致右半侧肢体活动及言语障碍,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可在搀扶下行走数十米,对语言可理解但仍不能表达,右侧上肢及手指不能活动,日常自理需要别人帮助。

两个月后,李某进入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师给他制定了利用砂磨台恢复其右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训练计划。

一开始砂磨台的台面置于水平,李某使用双手抓握磨具,由于当时他右手不能握住手柄,治疗师使用弹力绷带将其右手缠裹固定,让他利用好手带动患手进行上肢的屈伸运动。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李某除了每天坚持康复训练,还在病房里练习用右手写字和使用筷子等动作,他希望再通过一段时间,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运动,李某肩肘关节的一些运动功能逐渐恢复。这时治疗师提升了训练难度,将砂磨台的台面倾角提高到患者可完成的角度,之后,逐渐通过增加台面倾角和增加磨具的重量(加砂袋)等方法,继续提高右上肢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肌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李某已经可以使用右手抓住抓手用磨具进行训练了。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5-0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脑瘫患儿康复特别强调家庭康复护理,本文对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以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

2 护理

2.1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2.2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2]。

2.3 康复训练

2.3.1 肌力训练 对肌张力高的患儿,采用轻手法按摩,帮助四肢被动运动,改善其关节活动度,缓解肌紧张,利用水浴、沙疗刺激皮肤感觉末梢,改善其中枢协调障碍,对姿势异常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建立正确信息感觉,对于肌力低下患儿也可采用局部穴位封闭治疗,高肌张力多伴有肌力低的情况,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应积极通过训练提升肌力,最终达到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与协调,逐步形成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3.2 手功能训练 手的动作与大脑精细分工紧密联系,刺激手的皮肤感觉,练习手的抓握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游戏使患儿与护师互动,在快乐地嬉戏,抓握玩具中,增加手的使用频率与灵巧性。

2.4.3 运动的训练 帮助并指导家属学习使患儿抬头、翻身、坐、卧、爬行、膝立位及站立等运动的方法。

如抬头训练:将色彩鲜艳和会发声的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以吸引他追视玩具,达到头向两侧转动的目的,在患儿俯卧时用玩具或唤他名字吸引他抬头。

翻身训练:先用棉垫、枕头等物帮患儿保持和习惯于侧卧姿势,再帮助患儿转动头部、移动臂、腿完成翻身动作,逐渐减少扶助至独立为止。

坐位训练:最初可扶持患儿两侧腋下或髋部,使成正确的坐姿,而后逐渐减少对他的扶持,在患儿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训练其独坐能力。

爬行训练:用双手控制患儿的髋部或踝部,帮他交替移动两腿,练习四肢。协调爬行动作,也可用皮球、电动玩具等采取游戏方法激发患儿爬行。

站立训练:扶住患儿腋下或握住其双手练习站立动作,让患儿学会背靠墙或前胸倚在椅子等家具上站立,以后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直至能独站为止。

行走训练:先让患儿学习站立位双手臂向前后摆动,后学习原地踏步并作双臂前后同向摆动以及左右臂向前后交互摆动。

2.3.4认知训练 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知道大小是非观念,多接触不同物体,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区别。妈妈或治疗师要永远记着宝宝是一个正常人,引导患儿用语言指导行动,有目的的去说、玩、训练,笑是最好的形体语言

3 结果

两组WeeFIM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6.46±12.14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83.45±16.38分;对照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5.32±11.35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67.31±17.20分。可见两组3个月前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论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培训是正确规范实施康复护理的关键。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手的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d,平均24.5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心理康复指导方法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拐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上下床方法遵守患肢先上、健肢先下原则;(3)上下楼梯的训练及负重指导上楼时健肢先上,拐杖及患肢跟上;下楼时拐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负重训练的时间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负重时间也不同。一般术后6周内免负重,患髋维持于外展、伸直位,术后6~10周可部分负重。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弃拐行走。弃拐行走的时间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及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4~10周后可以不需要扶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如无疼痛、跛行可以弃拐行走,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活动。

1.2.3.3日常生活活动指导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

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见表1。表1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指导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熊伟,李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BelisaJA.Rehabiltationmedicine[M].3rded.NewYork:LippirrCott.RavenPublisher,1998,1677-1693.

[5]张桂华,孙美华,邵顺

秀,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家庭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9:1513.

上一篇: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 下一篇: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