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靠的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4 11:14:43

最可靠的投资

最可靠的投资篇1

关键词:输电网;规划;可靠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M621.5文献标识码:A

1 电网规划概述

在管制的环境下,输电计划的目标,是要确保系统尽可能高的可靠性。与解除管制的环境相比,在规划过程中,相对较少的经济关注,因为规划者往往不担心如何弥补投资。规划者基于所有的现有历史数据制定出选择性的扩展规划。在规划中,可选择的规划将在不同的系统方案中测试以完成其他的目标和约束。可接受的鲁棒性规划,在所有各种设想和考虑条件下应能提供可靠的负载。规划者在所有鲁棒性规划中选择相对投资最小规划作为最终扩展规划。在解除管制的环境下,竞争创造了一个竞争的电力市场。因此,规划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系统可靠性约束还要考虑经济和金融的限制。在一个竞争的电力市场下,电力系统规划不再是一个计划,相反,它是一个扩展战略。

1.1 电力系统可靠性

可靠性作为电力商品的重要属性之一,直接影响用户在市场环境下的选择经济行为,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电价的制定和输电投资者的收益状况。可靠性,可以被看作是在给客户提供满意品质的持续服务的保证程度。按可接受标准和期望数量向供电点供应电力和电能量的能力的度量,可包括充裕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充裕性指标反映在研究时间段内发输电系统在静态条件下系统容量满足负荷电力和电能量需求的程度,而安全性指标主要从系统的动态特性角度出发。充裕,是与静态条件,其中并不包括系统紊乱。安全,涉及到在系统内,系统对出现扰动的反应能力。

从目前可靠性评价技术考虑,在电网规划中一般考虑充裕性的可靠性指标。缺乏运行的发电容量,可以打破供需平衡,将导致负荷脱落,像发电系统,有限的运输能力,将导致过负荷。换一句话说,好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可以为最小化系统中断的可能性提高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1.2 电力系统不确定性

Knight中定义不确定性是指随机性与不可知的概率。不确定性在电力系统规划里包括:天气、需求增长、燃料成本,建设周期,市场影响,社会环境,经济增长,其他参与者行动等。

与传统管制环境相比,解除管制的电力市场环境带来了更多随机的、非随机的以及具有模糊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环境下与电网规划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与发电侧相关的不确定性;②与负荷相关的不确定性;③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④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⑤其他方面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输电环节的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具有模糊特性的不确定性。

1.3 经济分析

在竞争的市场中,为保持系统足够的运行容量而投入大量资金是不可能的。在竞争的市场中,投资者不仅仅考虑投资费用,还要考虑他们能从投资中得到多少回报。因此,在市场环境下,投资回报率是一个费用重要的规划指标。

在竞争市场下,可靠性也可以通过经济核算观点计算。例如经济损失由于可靠性问题产生的不同部门客户经济损失将来列入用户赔偿函数CDF(customer damage functions),它广泛被用于计算可靠性价值。可靠性可以容易地通过供电失败惩罚费用计算。

1.4 决策分析

大部分的输电线是为长期运行寿命设计的。期间,任何意料不到的改变可能发生。一旦开始建设,投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决策超过规划水平年。错误决策的结果可能是损失惨重的。因此,投资决策是电网扩展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

决策理论已经被用于电力部门处理不确定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当制订决策时,所有相关因素将通过概率计算量化他们,以计算入决策。一些考虑事项已经进入决策过程,其中包括成本最小化,技术风险,地方经济的考虑,以及财政,生态,及调整事宜。

2 市场环境下的扩展规划

2.1 目标函数

电力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解决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投资者、客户、员工等的目标函数。这些目标函数是相互冲突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用于使最佳决策方案尽可能接近非劣解前沿。电网规划方法的多目标函数为

式中:CT为输电线路的建设成本;ci为单位长度单位MW的成本,$/(MW・km);li为第i根输电线路的长度Kmu;fti为交易时间t引起的输电线i上的最大潮流;ηmn为节点m到节点n的新建输电线;Lkj为由于偶然事件j导致节点k损失的负荷;Dj为由偶然事件j损失负荷的持续时间;Cj为在节点k上由偶然事件j和损失持续时间Dj造成的损失费用;fj为停电j发生的频率;EENS和COC为系统电力不足期望值和用户停电损失费用;TC为所有线路的总投资,它包括运行成本,历史容量投资,为未来扩展和相关强化的后续投资;λ为利率;n为表示某阶段t的输电线路总数;T为表示建设阶段总数。

2.2 约束条件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需要考虑的可靠性约束条件通常包含两类:一个是确定性的可靠性准则,另一个是概率可靠性准则。概率可靠性准则通过最小化规划后系统的EENS如式(3)和式(4)所示,在确定性的可靠性准则的基础上提高系统可靠性,进一步保证系统可靠性运行;可靠性准则如正常情况为

2.3 假设

提出的输电网规划的重点是:通过充分仔细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系统以反映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一些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如下。

2.3.1 为分析由输电线导致的不同,假设发电系统是100%可靠的,因此,在发电侧没有停电事件。

2.3.2 假设支线过负荷可以通过重新配置和负荷分配解决。

2.3.3 本文算例MRBTS的负荷持续曲线如图1所示。

图1MRBTS系统的负荷持续曲线

2.4 本方法的关键

2.4.1 可靠性分析

在市场环境下对可靠性要求更高,仅以N-1安全作为约束条件则显得不足,系统函数是由独立的系统运行员解决的。他们的目标是最小化电力供应不足期望值引起的潮流危害。因此,电力供应不足期望值(EENS),在一个完整的实用模型里是一个约束,在重构的电力系统里已经转移到独立系统运行员的目标中,电力供应不足期望值(EENS)已经是系统可靠性的指标。

2.4.2可靠性成本

在竞争的市场里,可靠性成本的评估更加重要。用户停电损失费用在负荷点ke可以用中断持续时间来计算,综合用户损失函数CCDF(composite customer damage function)是由各部分的用户损失函数的合计组成的。它表示中断损失和中断持续时间在每个特别负荷点的关系。平均失败率和平均中断时间的关系已经给出。

2.5风险分析

由于不能确保遗传算法能够找到绝对最优解和其他在规划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分析用于帮助规划者制定最终的方案。在电网规划问题中充分考虑并有效规避风险,可以提高规划方案的准确性和对未来变化情况的适应能力。同时,有效降低风险也是对输电投资的一种内在激励。

在风险投资范例中,最佳解决方案通过最大最小后悔准则方法选取。所谓后悔值是指决策者在某种自然状态下,本应选取收益最大的方案获得最大收益时,选择了其他方案而造成的机会损失的损失值。在被提议的方法中,最小化遍及未来的最大权重后悔值的规划被选择为最终规划方案。

3算例分析

选用Billinton教授设计的可靠性测试系统MRBTS-BUS5(modified roy billinton test system)作为算例,负荷、线路数据等原始数据。该系统只进行电网的扩展,不进行电源的扩展,所以本文以电网规划为例。规划结果和可靠性数据。文中根据每提高一定的可靠性,扩建费用最小的目标得到11个优化方案。

采用本文计算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各方案的电力不足期望值(EENS)、用户停电损失费用(COC)、建设成本(COST)以及收益率如表1所示。为了得到合理的结果,通常采用遗传算法来计算得到合理的方案。经遗传算法计算,在迭代50次后,得到了最优方案。方案3能够达到最低的缺电损失成本和建设成本,取得合理的收益率。

表1 各方案费用详细列表

采用最大最小后悔准则,计算各方案在不同的负荷增长情况下的效益值如表3所示。

4结语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创造了一个解除管制电力市场,同时对系统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电网规划的目的是为电网公司决定一个合理优化的规划方案。从规划者的角度看,规划是一个考虑许多制约因素下,平衡多个存在冲突的目标的过程。电网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经济地确保可靠的满足要求的电力供应。在本文中,新的方法是,在满足潮流和安全约束的条件下,使电力不足期望值(EENS)、投资费用最小,使效益成本最大。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GA)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新的方法,一方面用最少的投资达到尽可能高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最大化了投资效益,增加了输电公司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凤治.输电网最优设计[M].深圳大学学报,1997-09-30.

最可靠的投资篇2

关键词:可靠性;经济性;配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54-01

配电网规划的任务是据规划期间的负荷增长及电源规划方案确定相应最佳电网结构。由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稳定计算及短路容量计算的理论及方法都较成熟。因此,目前有关电网规划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方案形成阶段进行的。

一、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1.1供电可靠性定义。城网供电的可靠性是指电网设备停运时,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靠程度,应满足以下两个目标中的具体规定:(1)电网供电安全准则;(2)满足用户用电的程度。1.2配电网安全用电准则。电网的供电安全采用N-1准则,即220kV变电所中失去任何一回进线或一台主变时,须保证向下一级电网供电;对过渡时仅有单一回进线或单台主变的供电情况,允许线路或主变故障时,损失部分负荷。(1)35-110kV高压配电网中任何一回架空线、电缆或一台电力变压器故障停运时:正常方式下,除故障段外不停电,并不得发生电压过低和设备不允许的过负荷;计划检修方式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局部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2)10kV配电网中任一条架空线,或任一条电缆,或变电所中一组配电变压器发生故障停运时,10kV应具备转移负荷能力。(3)380V配电网中当一台变压器或电网发生故障时,允许部分停电,并尽快将电网中完好的区段切换至邻近电网恢复供电。

二、可靠性条件下的配电网规划。2.1可靠性条件下成本―效益分析。电网可靠性成本可认为是为供电部门为使电网达到一定供电可靠性水平而需增加的投资成本(也包括运行成本);可靠性效益可认为是为因电网达到一定供电可靠性水平而使用户获得的效益。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可用边际成本与效益概念来说明。可靠性边际成本定义为增加一个单位可靠性水平而需增加的投资成本;可靠性边际效益定义为因增加了一个单位可靠性水平而获得的效益或因此而减少的缺电成本,故也可称为边际缺电成本。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Uc可靠性边际成本曲线;Tc边际供电总成本曲线;Cc可靠性边际效益曲线或边际缺电成本曲线。

通过分析可知,当可靠性边际成本等于可靠性边际效益,即曲线Uc与Cc相交时,边际供电总成本最低,为图1中Tcm,这时所对应的可靠性水平Rm为最佳可靠性水平。如电网投资不足,设可靠性成本对应于曲线Uc上的A点,则相应的供电可靠性水平Rl低于Rm,结果导致边际供电总成本Tcl高于Tcm;若电网投资过高,设可靠性成本对应Uc上的B点,虽然相应的供电可靠性水平Rh高于Rm,但边际供电总成本Tch仍然高于Tcm。因此,只有当每增加一个单位供电可靠性水平所需的投资成本等于用户因该可靠性提高而获得的效益(或由此减少)。

也即,当满足式 时,电网的边际供电总成本最低,这时的电网可靠性水平才最合理,即电网规划的可靠性优化准则。式中F为用户获得的效益;R0为可靠性水平;C0为投资成本。2.2净现值法,就是把各对比方案在工程项目的有效使用期内所发生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用一个预定的贴现率逐年分别折算为工程开始时的现值,称“净现值”。如果“净现值”累计结果为正值,说明收大于支出。此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经济效益好;如果累计结果为负值,则说明此方案支出大于收入,此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贴现率,经济效益不好。如果两个方案比较,以净现值累计结果正值大的方案为优。

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如下:(1)

式中:NPV――净现值(元);St――第t年的现金净收入(元);K0――技术方案的原始投资额(元);i―贴现率(%);n――工程项目的有效使用期(年)。t――第t年。

如果每年现金净收入相等,则可用下式计算:

NPV=A{[(l+i)n-1]/i(l+i)n}-K0(2)

式中:A――每年相等的现金净收入,即等年值(元)。2.3网络规划的经济性分析。配电网的网架结构优化可采用基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1)缺电成本的计算由于计算复杂,且缺乏足够统计资料,可直接采用所需分析供电局提供的技术经济参数。(2)采用NPV法作为综合经济分析的经济指标的计算方法。(3)对线路投资总额采用I=C×L计算公式,I代表投资总额,C代表电网单位长度导线的造价,L代表线路长度。(4)优化方案主要侧重于线路扩容和在可靠性薄弱环节添加线路。(5)建设周期系数可选为1。2.4其他方法。还有其它手段可改善配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如提高系统可靠性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所引发的运行事故,降低电网故障率;开展配网线路绝缘化改造,降低配网运行故障等,但每项工程的分析和工作量很大,需另外立项进行专门论证研究。

三、结语。配网规划一方面需保证对用户优质供电,也须充分考虑网架自身安全、经济运行。设计时须对三方面足够重视:(1)须考虑相当长时期的适用性,网架结构宜保持不变,对线路运行负荷水平限制的原则须始终贯彻,同时当用电负荷增加时网架改造工程量应最小。(2)满足用户供电需求是电力企业的基本责任,作为企业同时须充分考虑运作的合理成本,主要是要据用电负荷等级进行合理、经济配置。(3)供电可靠率无疑体现了供电企业的综合供电能力,现阶段,单纯采用增加线路、环网等手段实现过高的可靠率指标,并不是明智之举。一方面可靠率指标应和用户实际需求结合,对用电可靠率要求不高的用户采用高可靠率供电,在未实施“优质优价”形势下,效益方面显然存在问题。

作者单位:广州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孔维利,陈广娟,侯勇.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7.06 92-95

[2]周,基于GIS的配电网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

最可靠的投资篇3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news)和利空消息(Bad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股利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0.08-0.0925)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1997.

注释:

1、就大体说来,效用可以均值和方差来表示,但有时效用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两个变量,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暂时不考虑其它因素。

最可靠的投资篇4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住处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汤云为、陆建桥,1997)而“人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陈建根,1998)

可见,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理论界观点不一。其实,以上三种信息类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其关键点仍在于投资风险和期望收益的评估。同时,我们发现,一方面,理论界对会计信息类型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就会计论会计,而少有投资者本身行为即投资理论中找寻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侧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资决策理论本身仅应用于指导个人投资,“引导决策者采取与模型更一致的生动,并根据最终结果修正所采用的决策模型,以达到更满意的效果。”(何永明、陈文斌,1998)或是联系财务中的公司投资决策,“企业集团把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组合,股份公司对不相关公司的收购兼并,个别游资通过基金组合进行投资,这些都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吴明礼,1998)。但是较少有人剖析投资理论在财务报告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拟从投资决策理论入手,通过对投资行 的定量分析,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投资决策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均值——方差假设,即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效用依赖于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1,用公式表示为:

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资行为。例如a可能是无风险政府组合投资,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资,或者是证券组合投资;Ui(a)代表该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为该行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为该投资行为的风险。同时Ui(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随着Sa2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我们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资者将会在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不同的权衡,例如,某更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将选择-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离开了该假设,就需要个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特定知识,以推断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用两个方案来阐述投资者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在决策中所需的信息类型。

方案一:某甲拥有$2,000资金,决定全部用于购买A公司每股市价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将取决于A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力。我们定义: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赢利能力

总收益=期末市价+期间股利

当A公司处于事件1下,下一期间股票将上升到每股$22;当处于事件2下,股票将下跌到每股$17。同时假设A公司每股派送$1的股利,那么,总收益计算如下: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事件的概率。若以A公司过去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或以现行市价为依据分析得出先验概率,则事件1的概率P(H)为0.30,事件2的概率P(L)为0.70。但为了更客观地评估A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一般需要当期财务报表的公布以获取有关公司业绩的利好消息(Good news)和利空消息(Bad news),并重新修正计算后验概率。在当期,财务报告公布的是利好消息。联系先验、后验概率之间的桥梁即条件概率(又称为信息系统)。

表一 信息系统

当期财务报告信息

GN 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其中,0.80和0.90称为主对角线,0.10和0.20称为副对角线。

也就是说,基于对报告分析的广泛经验,甲认为,假如A公司确实处于高盈利能力的话,那么有80%的可能性当期的财务报告显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显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应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后验概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概率后,不难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资方差(即风

险,)见表二。2

表二 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概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投资方差:(0.15-0.925)2×0.77=0.0025

(2)总收益:$1800

收益率:(1800-2000)/2000=-0.10

概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投资方差:(-0.10-0.0925)2×0.23=0.0085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资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数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将相同的资金分散购买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采用证券组合形式投资,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概率为0.6750,下跌到$8.50的概率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0.6750已经是计算过的后验概率)。

现在组合中存在四种可能的收益,两种市价同时上升或下降,一种上升而另一种下降。表三给出了四种收益值和可能概率。

表三 总收益和各自的概率

总收益

AB 股利 概率

事件1:A高B高收益1,320+840+140=$2,300 0.5942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 0.1684

事件3:A低B高1,020+840+1410=$2,0000.0959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 0.1225

1.0000

投资收益的计算无需赘述。现在主要考虑一下事件概率。在任何经济环境中,总存在许多共同影响所有股票收益的市场因素,例如利息率,外汇汇率等等,使得股票之间同时升跌的可能性增大,而一升一跌的可能性减少。因而我们假定事件1的概率为0.5942,大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5198(0.77×0.6750)。同时也存在一些只影响个别公司的因素,例如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表三中的第二、三行,但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事件二的概率0.1864,将小于各自独立的概率0.2888(0.77×0.3750),以此类推。

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 计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资方差

(1)总收益:$23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概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投资方差:(0.15-0.0925)2×0.5952=0.0020

(2)总收益:$2140

收益率:(2140-2000)/2000=0.07

概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资方差:(0.07-0.0925) 2×0.1864=0.0001

(3)总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概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资方差:(0.00-0.0925) 2×0.0925-0.0008

(4)总收益:$1840

收益率:(1940-2000)/2000=-0.08

概率: 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投资方差: (-0.08-0.0925) 2×0.1225=0.00036

期望收益率:Xa=0.0925 投资方差:σa2=0.0065

从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资单股时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将选择方案二投资证券组合。

由此可见,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接受风险更低的投资方案,即投资者能通过组合多样化来降低风险。如果无交易费用的话,购买股种越多,风险越小。因为,个别公司因素的实现往往会由于多种证券而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组合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就是投资决策理论的精髓所在。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财务报告对决策者是有用的。这种观点已被世界各国职业会计界所广泛接受。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简称CFAC)第一号(SFAC1,1978)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这里,FASB强调“理性”一词,这和投资决策理论的假设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选择最大期望效用的决策者,才被称为理性的。同时,此目标中认为,这些投资决策同时适用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即财务报告不仅应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而且必须将信息公布于市场,因为潜在的投资者也是依靠当前财务报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以决定是否购买。

如前所述,对投资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关风险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于估计未来投资回报的信息。这种观点体现在SFACI财务报告的第二个目标上,即“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估从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首先,从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现金收入是总收益的一部分(见表三)。其次,第二个目标指出,投资者需要评估预期收益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虽然这里所用的术语不同,但同样被认为相关于未来收益的期望价值和风险。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根据SFAC2的定义,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换句话说,当信息能帮助报告使用者预测事件(例如未来盈利能力)时,它是相关的。就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谈及的投资决策理论而言,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和风险主要取决于期末股价、期间股利以及概率判断。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特别地,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应用,投资者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风险变得更加难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机构已陷入财务危机,但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告仍显示“良好”或“健康”的报告净收益。(黄世忠,1997)这就误导了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

然而,FASB虽然陆续了有关金融机构公允价值披露的准则(包括SFAS105、106、107、114、115、118、119、121等等),但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一中的信息系统形象地表达。该表提供了现有财务报告信息(GN或BN)和决定未来投资收益的未来导向事件(高盈利能力或低盈利能力)之间的概率关系。

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认为,为了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让我们回到表一中,运用投资理论中的信息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一,不难看出,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概率越高(0.80,0.90),意味着现有财务报告信息和公司未来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甲对公司将来股价及分红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断,越和甲的决策息息相关。可靠的信息系统的主对角线也很高。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即少波动,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对每一种事件而言,主对角线概率越大,波动越小。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状态下,可使主对角线等于1,即财务信息完全相关和可靠。而在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比如,对A公司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历史成本为公允价值计量其资本资产,结果导致相关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对角线概率增加,而副对角线概率的减少。这使得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形。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会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汤云为、陆建桥:《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国际动态和我们的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论决策有用学派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当代财经》1996年第5期。

④陈建根:《证券市场环境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当代财经》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陈文斌:《现资组合决策模型与风险偏好》,《投资研究》1998年第6期。

⑥吴明礼:《投资组合理论与我国财务实践》,《四川会计》1998年第2期。

⑦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 R.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In.1997.

注释:

1、就大体说来,效用可以均值和方差来表示,但有时效用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两个变量,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暂时不考虑其它因素。

最可靠的投资篇5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国是靠出口、靠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回顾一下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的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出口三大要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这些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时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具体来讲,1979~2008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年份只有3年,而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年份有8年,除此之外19年的时间都是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最高。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分析,出口曾经在1978年、1979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92年和1993年对GDP增长处于负拉动状态,今年肯定也处于负拉动,即共有8年的时间中对经济增长是负拉动。投资基本上是正拉动,但是在1981年也出现了负拉动。只有消费对经济增长始终保持正拉动的积极作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出口拉动呢,为什么产生这种想法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的增长确实比较迅猛。2001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只有不到2500亿美元,但到了2008年达到了14000多亿美元,翻了四倍,出口增长很快,导致了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主要是靠出口拉动的。实际上按照我的看法,中国加入WTO以后,导致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比较优势。这种迅猛增长确实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冲击,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看,我觉得中国从来不是外需主导或者是出口拉动,国内需求(投资和消费)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拉动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央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还要提出以扩大内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呢?这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严重不足,而这又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者说不以我国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依靠继续扩大内需。今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总理讲得更明确,要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我个人认为,中国扩大内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为主”,即外需同内需相比,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内需中,投资需求同消费需求相比,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扩大消费需求中,政府消费同居民消费相比,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近年来,我们主要是以这三个“为主”扩大内需。

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都可以拉动经济,但是作用是有差别的。

扩大投资的好处,主要是政府可以掌握主动权,把握节奏和力度。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比较高,各地都希望能上项目,扩大投资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更重要的是投资见效快,拉动力强,也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扩大投资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说可能引发重复建设,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最近国务院批转了一个通知,专门讲减少重复建设的问题。另外,还可能形成金融风险,我们的投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以中央政府投资为主,以大企业、央企为主,可能形成金融风险。此外,这种财政性投资政策难以长期持续。

最可靠的投资篇6

从今年大的经济态势看,主要是经济下行走势和稳增长政策两种力量的一个平衡。在这轮危机中,实际上积累了很多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进入新的周期。

判断今年的经济走势,一定要考虑经济政策的影响。增长目标确定在什么区间,目前的情况下政策的配套措施或者力度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我们的政策目标保持了相对的弹性,那么我们的政策也会有更大的灵活性。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从宏观上看,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直维持在相对宽松的状态,货币投放相对宽松,财政政策也在进行刺激。今年,我们的财政赤字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也是比较有利的安排。

从政策的实际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流动性在进一步宽松,资金成本也在呈现一种回落的态势。这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回落具有正面意义。

针对后续宏观政策会不会开始收紧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宽松的状态还会延续,但是进一步扩张或者更大力度的政策刺激,可能性不大。最近几年,实体经济的回报水平一直在回落,如果从局部或者微观的角度看,甚至呈现一种与资金成本倒挂的现象。在实体经济仍然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收紧政策,前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经济下行压力的努力将化为零。因此我的判断是,宏观政策短期内继续宽松。

结合这种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稳增长的重心主要依靠内需,外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内需里面,投资与消费,主要靠投资,而投资里面比较靠得住的还是基建。

首先,出口今年明显改善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全球经济疲软的结果,并且现在大家对全球经济的判断也是越来越谨慎,预测数据也在不断下调。而且,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种贸易纠纷就会比正常情况下更尖锐。再加上全球经济在危机后进行大调整,通过这种调整,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实际上已经削弱,这意味着发达经济体相对复苏得好一点,对我们的正面影响实际上不如以前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短期来看,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内需。

从内需的角度看,目前消费的增长情况是呈现趋势性回落的,经济持续放缓,收入增长随之放缓,因此从总量的角度看,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短期内也很困难。

内需的投资部分,主要由制造业、房地产和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加起来约占整个投资的80%左右。也就是说,整个投资的变化基本上是由这三部分的走势决定的。

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政策调控的影响比较大。形势较好的时候,市场行为部分的投资增长比较灵敏,而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候,政府投资的部分则比较灵敏。

今年投资比去年有回升,两个最大因素是房地产和基建,制造业投资还在回落,原因是产能过剩和出口低迷。未来,房地产投资快速回升不会持续,真正支持投资增长的很大部分要靠基建。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基建进行提前布局,我认为是比较合理也比较现实的选择。

最可靠的投资篇7

关键词:盈余质量 信息不对称 风险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22-02

一、引言

盈余信息是信息海洋里的一朵浪花。如何保证盈余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在信息海洋的地位,这是会计实务者和理论研究者一直倾力关注的问题。

赵宇龙(1998)、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孟卫东、陆静(2000)、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等直接采用了线性模型来研究盈余质量。也有学者致力于因素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蔡春、谭洪涛和唐国琼(2006)将资本资产定价的三因素模型思想运用于盈余质量研究。本文认为盈余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盈余信息本身固有的质量和市场对盈余信息质量的评价。前者取决于信息提供者的素质,而后者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集体理性。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生产盈余信息的会计处理程序,盈余信息的披露方式和时间,盈余信息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企业竞争对手的盈余质量水平。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按照影响盈余信息的供需两个方面来分类:一类是影响盈余信息的供给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盈余质量的内在属性;另一类是影响盈余信息的需求的,这些因素决定了对盈余质量的外在标准。两类因素的相互影响既是盈余质量动态变化的推动剂,又是决定盈余质量均衡的约束条件。

在诸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盈余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在第二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在第三部分分析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分离的首要因素。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盈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信息源是交叉的,非完全独立的。盈余信息所处的信息市场是竞争的。

盈余信息的提供者致力于提高盈余的相关性。但是,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的,盈余信息的提供者发现无法确定信息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阶数,甚至是需求信息的种类。在信息不对称时,盈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不能以零成本达成对盈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一致评价,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分离。

本文通过图1分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分离现象。现实的信息市场,盈余信息是经济利润的有偏估计,图1中以盈余信息集与经济利润集相交来表示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诠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两个信息集相交的部分既满足可靠性又满足相关性,是现有技术水平下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图1中将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标志为A,将盈余信息集标志为B。当盈余信息片面强调可靠性或相关性时,盈余就开始扭曲对经济利润实质的反映,结果是图1中的B-A部分越来越大,而代表盈余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的A部分逐渐变小,从而盈余信息丧失了其经济诠释功能。如图1中,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E与盈余信息B和经济利润信息集C分别交与信息集F和信息集G,三大信息集共同交与信息集D,或者可以说信息集F和信息集G交集为D。信息集F表示既有水平下,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认识或评价;信息集G表示既有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利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认识或评价。盈余信息使用者对于经济利润的关注通过两类方式:一类是直接关注企业的经济业务,推断企业的经济利润;另一类是间接方式,其中通过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诠释,也可以推断企业经济利润的实际情况,当然也有其他方式可以诠释经济利润,本文只考虑盈余信息。直接方式产生了信息集G,间接方式产生了信息集F,投资者或盈余信息使用者需要将信息集G和信息集F相比较,从而确定经济利润。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随着信息反映对象、信息反映技术和信息使用主体的不同,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标准是变化的。图1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评价标准。一种是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另一种是投资者或是盈余信息使用者直接认知经济利润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还有一种是盈余信息使用者认知盈余信息时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三种标准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均衡结果,即信息集A、信息集F和信息集G。由信息集A、信息集F和信息集G的相互关系可以分析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

如图1,信息集D表示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最优解的认同部分,是当前条件下,盈余质量的最优均衡解。这种均衡是指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A部分是指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的最优诠释,是盈余的生产质量部分,该部分满足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均衡约束;F部分是指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的认知和评价,是盈余的认知和评价质量部分,信息使用者认为该部分信息满足盈余信息诠释经济利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均衡约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部分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不同的概念或标准。扣除D后A的其余部分表示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盈余的生产质量未被信息使用者认知和评价的部分;扣除D后F的其余部分表示不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盈余的生产质量却被信息使用者评价为符合均衡约束的部分;扣除D后G的其余部分表示信息使用者认可的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约束的经济利润。无论是A-D、G-D或是F-D,都表示市场效率的损失。当F-D部分增大,其它条件不变时,表示信息使用者不能识别盈余生产质量而认为盈余质量是较好的,相应的当F-D部分增大时,总伴随着A-D部分的增大,从而导致了盈余信息市场的柠檬化;反之当A-D部分增大,其它条件不变时,并不一定伴随着F-D部分的增大,可能的情况是信息使用者或是投资者认为盈余信息不具有信息含量,不如直接研究企业的经济利润,此时F-D部分逐渐减小,甚至为零。G-D部分的增大,恰恰可以说明上文描述的现象:随着G-D部分增大,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者直接关注企业的经济利润,放弃了经济利润的间接诠释语言――盈余,最终将导致盈余信息退出信息市场。图1中的B-A-(F-D)部分表示盈余信息对经济利润诠释的无效部分,该部分既不能在盈余信息的生产环节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约束,也不能引起信息使用者的关注,是纯粹的无效率部分;C-A-(G-D)部分表示经济利润信息集中未被盈余解释的部分以及未被信息使用者直接或通过盈余信息以外的间接渠道认知的部分之和,是盈余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使用者需要努力诠释或认知的部分;E-G-(F-D)部分表示信息使用者需要的除盈余信息和经济利润以外的其它信息。

三、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另一影响盈余质量因素。之所以将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列提出,是因为,严格的讲两者是不同的。奈特认为风险是指可以确定其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能通过诸如保险、对冲等措施来减小或转移;而不确定性则指客观概率分布完全不可知的情况。

结合图1现实市场的信息关系图,应用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我们假定经济利润是外生变量。当仅考虑一次盈余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博弈时,该假定是合理的,即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会计诠释的和盈余信息使用者关注的是同一经济利润。当盈余信息使用者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和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G有交集F,同时可以确定最优的盈余质量解集D;当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完全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是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的子集;盈余信息使用者不认可盈余信息的生产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标准时,如图1,盈余信息集B和盈余信息使用者信息集G交集F为空集。

以上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有三点:第一,假定经济利润是外生变量,则不确定性只体现在盈余信息的供求博弈过程中;第二,可靠性和相关性量度对象是经济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盈余信息生产者对不同的经济利润的组成部分赋以不同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权重;第三,盈余信息使用者结合盈余信息以外的其它渠道的信息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认知和评价。

当盈余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的博弈为连续过程时,经济利润就是内生变量,不再是外生给定的。这很容易理解: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经济利润和盈余信息的认知和评价引致了相应的投资行为,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积累或资本流量发生了变化,最终将导致企业未来的经济利润的变化。经济利润的变化又引致盈余信息供求博弈的变化,因此,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考虑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时,经济利润、盈余信息和投资者信息均是变化的。

以下将分为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和认知过程,详细分析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会计年度内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过程,该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工人进行经济活动,创造经济利润,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衡量会计记录质量的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二阶段是会计年度结束至财务报告公布的过程,该过程中,会计人员再次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盈余信息的生产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是变化的。在第一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努力诠释的是图1中的经济利润部分。会计系统赋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重随着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的性质、变化以及会计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新的博弈者和动态的视角。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只是会计对经济利润的诠释,仅仅涉及会计人员和客观经济利润之间的认知关系;而在第二阶段中,由于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存在,使得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变得更加的复杂。

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努力诠释的仍然是图1中的经济利润部分。但是,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需要根据博弈相关性的变化来确定。

前文论点可以归纳为:第一,在衡量盈余信息的认知质量时,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了分离;第二,盈余信息生产者依据其对博弈相关性变化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的认知,修改其基础相关性;第三,由于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基础相关性变化必定引起可靠性反映域的变化;第四,当博弈相关性确定后,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了最终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第二阶段中,会计人员依据博弈相关性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最终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以财务报告公布日为界限,盈余信息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前的盈余质量期望形成阶段;第二,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后的盈余认知质量调整阶段。在两个阶段中,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投资者认知盈余质量的影响不同。利用“前景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两个阶段的不同,从而揭示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认知和评价过程。

盈余认知质量的第一阶段是指前期的盈余报告公布结束之后,出现了关于考察期企业的新信息开始,一直到考察期的财务报告公布为止的盈余质量期望的最终形成。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其实质是一个盈余质量期望形成的过程。

投资者在面对考察期出现的新信息时,仍选择前期的盈余质量或前几期的加权盈余质量为价值评估的参照点。随着考察期末的临近,投资者从不同的方面获得的关于考察期企业的经济利润信息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参照点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或者投资者的参照系的重心发生了偏移:由以前期的盈余质量为参照,逐渐转向了能够获得的重要新信息,或者,仍保留前期的盈余质量为参照系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为新的重要信息,此时,投资者赋予了前期的盈余质量较小的权重,而赋予了新的信息较大的权重,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权衡参照系。投资者在评价新信息时对盈利信息和亏损信息按照不同的价值函数来评估。一般说来,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即亏损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更大,投资者更可能将参照系锚定在意外的亏损信息上,从而影响了最终盈余质量期望的形成。总之,在盈余质量认知的第一阶段,投资者期望形成的突出特点是参照系的不确定性。由于参照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者最终盈余质量期望的不确定性,这给盈余信息的生产者评估盈余相关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盈余质量认知的第二阶段是指考察期的企业盈余报告公布后到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调整结束。同第一阶段相似,本阶段也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其实质是盈余公布后的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的调整过程。与第一阶段不同,本阶段中,投资者的参照系锚定在已经形成的盈余质量期望上。当公布的盈余信息质量等于投资者的盈余质量期望时,盈余质量的博弈过程处于暂时的均衡状态。在这种均衡状态下,盈余报告没有信息增量,使得会计信息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盈余信息只有提高信息增量,才能保证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盈余质量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是暂时的。盈余质量在横截面上可能存在着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的均衡解,而长远来看,信息市场的竞争使得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总是力图高于盈余信息的认知质量,而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的均衡解仅是特例。由于,投资者和盈余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和学习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使得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由此导致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之间的差异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盈余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分离,风险和不确定性约束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分离的程度。风险和不确定性贯穿于盈余信息的生产和认知两个阶段。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

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数据[J].经济研究,1999(6)

3.孟卫东,陆静.上市公司盈余报告披露的特征及其信息含量[J].经济科学,2000(5)

4.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2(39)

5.蔡春,谭洪涛,唐国琼.会计盈余的规模、账面/市值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

(作者简介:刘百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3;隋立秋,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和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1;方鑫龙: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 北京 100083)

最可靠的投资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 投资 决策 调整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

信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呢?

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

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

分析;3. 前瞻性信息;4. 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 企

业的背景信息。从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各类信息使用者

最为关注的和最为相关的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关现

金流动能力的信息。同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

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

助投资者评价证券风险。

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中,我们发现,无论投资者个人

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他都需要借助于评估证券期望收益和

风险的信息。即会计信息从质和量上都应该保证能够提供

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就对财务报告目标和会计信息

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财务会计的启示:

一、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是根据当期财务报告信息来不

断修正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概率判断,从而选择满足最大

期望效用的买和卖的决策行为。财务报告应提供有用的信

息给公司内部现存的投资者。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如果说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

其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即从总体上规范了信息需求的数量,

那么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从质上提出了信息要满足使用

者决策的标准,即信息必须具备某些可取的特征,使它能

成为帮助投资者形成对自己回报预测有价值的产品。这种

特征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

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

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

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

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毫无疑问,这是面向未来的信息,

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来,其预测的未来结果也越

精确,这就引发了要求以公允市价代替历史成本的问题,

因为后者在对投资者未来预期有更大的相关性。

然而,目前仍然坚持历史成本在预测未来收益中的重

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在现实环境中,历史成本信息并

非与决策毫不相关,只是相关度的问题。过去业绩和未来

前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二是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为了

可靠,信息必须如实表述且具有可验证性并保持中立。当

财务报告信息由于管理当局的误导而变得有偏倚时,必然

造成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失误,则信息就不再誉为真实和

可验证的,即缺乏可靠性。历史成本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

事项为基础而更具可验证性,并减少管理当局人为因素的

影响,因而更具可靠性。

实现中,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均衡。

如何合理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达到相关和可靠的优化,

向来是会计界的难点之一。这正是投资决策理论带给财务

会计的启示。当前财务信息可靠性验证:

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内部

人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

人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 因此要求财务分析者在进行财务

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真实

的财务信息。

1.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

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2.在利

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

合起来,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注意

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3.对

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只有计算口径一致,对比分析

才有意义;4.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并尽

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5.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

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6.注意该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

入情况,分析该企业的发展潜力;当前财务信息相关性调整。

A、对净资产的调整

(一)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主要包括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付帐款和其

他应收款四个项目,但应收票据一般为短期信用票据,其呈兑

期一般在一年以内,因而“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一般只包括

“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项目。

下转101 页

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为企业的

现金净流入作出贡献。列做企业的一项资产容易给使用者

造成误解。预付货款与应收帐款的本质是相同的把预付货

款作为调整净资产的一个项目是比较稳健的做法。其他应

收款在此起到了推迟确认费用的作用,失去了其原有意义。

(二)待处理财产净损失:不符合收益确认中的稳健

原则,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三)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从严格意义上讲,待摊

费用和递延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为对于它们很难

估计其是否有预期的未来收益或服务潜力。

若进行稳健的投资,将净资产进行以上几个项目的调

整不失为一种对投资者的保护。因为若是一个业绩确实不

错的公司,上述几个项目占净资产的比重不会太大,调整

的影响自然很小。但一些存在利润操纵现象的公司的调整

结果则会有很大差异。

B、对净收益的调整

笔者建议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净收益来重新计算,有

时,如果营业执照上注明的兼营业务量较大,且为经常性

发生的收入,也可归为主营业务收入。 经过以上调整,每

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虽然会由

于这些稳健的调整而在某些方面降低其相关性,但投资者

若将其用于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评价,其可靠性无疑会

大大提高,比较适应我国当前某些现状。

在投资决策中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是有条件的。由于目

标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将长期的存在下去,所以投资

者在对目标公司其他相关信息深入调查基础上才能对会计

上一篇:吸收直接投资出资方式范文 下一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