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2:24

康养护理

康养护理篇1

1 明确健康教育内容

1.1 为疗养员恰当、准确地提供有关一般公共卫生知识。对初次来院的疗养院员应详细介绍环境、制度,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取得疗养员的信任。

1.2 帮助疗养员了解其疾病病因、疾病预防、营养饮食、检查配合、用药要求,辅助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

1.3 指导疗养员学会减少或避免影响健康的种种因素。

1.4 指导疗养员在院期间及出院后对康复知识及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的学习。

2 制定健康教育内容

2.1 在疗养院,为疗养员解决医疗问题是健康教育的核心。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在了解疗养员心理、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其致病因素,有的放矢开展健康教育,并向疗养员介绍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内容,要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组织护理骨干书写本科常见老年病的具体健康教育内容,这些资料为本科护士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2 认真填写健康教育评估表。对每一位来我科疗养的首长,针对其疾病特点、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发病原因来制定教育计划,通过日常活动具体示范指导疗养员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定期检查。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并将工作效果体现在健康教育评估表上。教育项目包括:教育时间、内容、责任护士、效果等栏目。本评估表装入病历,体现了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的实质效果。

3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3.1 护士首先要态度热情,诚挚温和的与疗养员接触,使其产生信任感,使疗养员乐意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

3.2 向疗养员具体详细的讲解有关疾病知识。这在疗养科通常以医护查房和疾病讲座以及板报宣传的形式来达到目的;也可将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指导印成各种保健小册子,内容准确、具体,由护士根据不同病情发给疗养员,以达到健康教育效果。

3.3 在护理教学中,针对各科疗养员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充分利用护理查房,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通过护理查房,使躯体护理和健康教育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效果。

3.4 出院前向疗养员及随员交代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等常识。

4 体会

4.1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实践证明,通过对疗养员进行有效的、多层面的、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疗养员接受护理的顺应性增加了,各种事故的发生率普遍下降了,疗养员的自我护理意识明显提高了。

4.2 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始终是组织者和决策者。实施整体护理以来,变被动宣教为主动宣教,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疗养员相信护士,共同建立一种合作型保健指导。

4.3 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要为疗养员做好健康教育,护士自己首先要掌握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随着健康教育的开展,也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其理论知识。

康养护理篇2

生理舒适主要是指身体的感觉舒适,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及音响等带给人们的舒适感。

1.1舒适的环境环境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活动,特别是对以保健疗养和康复疗养为主的疗养院来说,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更为重要,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度、湿度及整洁度,能提高疗养环境的舒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刺激。舒适的感觉刺激能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有益于健康,否则会使人产生厌倦和压抑。进行舒适的环境管理需重视以下环节。

1.1.1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首先,疗养院的选址应考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及自然疗养因子状况,气候适宜、自然疗养因子丰富的地域,可以提高外环境的舒适度,在舒适的外环境下应加强疗养院营区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科学的绿化能改善疗养院的微小气候、优化营区环境质量,绿化能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噪声、调节气候(降温、增加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美化风景。在科学绿化的基础上辅以与环境协调的回廊、小桥、假山、雕塑、喷泉、凉亭等建筑,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将疗养院的营区营造成绿树长青、四季有花、枝叶茂盛、鸟语花香的境地。护理人员应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来管理营区环境,以保持其洁净、清新,让疗养员在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优美环境中感到养心怡神、美不胜收,尽情地享受着舒适的感官刺激。

1.1.2注重疗养室内设施的改善,提高疗养员的睡眠舒适度疗养房间是疗养员之家,房间的布置和装饰非常重要,除通风好、采光好、设施配套齐全、装饰格调清新高雅外,更应注重设施、装饰的舒适性。首先,要注意疗养床及床上用品的舒适度,疗养员在疗养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床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其睡眠和疗养效果。因此,被褥要柔软整洁;床垫的软硬、弹性要适当,最好选择质量信誉较高的席梦思床垫;枕头要求柔软、厚度适宜,可根据疗养员的个人习惯设置。其次,床头应配有柔和的床头灯,夜间避免强光刺激而影响睡眠。另外,对房间的其他设施也应以舒适实用为宜,包括写字台、椅背的高度,空调的噪声及墙面与窗帘的色调等。总之,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疗养员的感觉和需要,尽可能满足其睡眠与休息的舒适要求。

1.2重视服饰美及护理人员仪表风范,增强疗养员的感觉舒适度服饰美是疗养院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因此,疗养员和工作人员都应讲究服饰美,做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疗养院的服饰应有别于医院,如疗养员的疗养服应突出舒适合体、适合活动、美观大方的特点;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则应体现出新颖别致、纯朴素雅、自然合体、整洁美观的特征。仪表是指人的穿着、姿态与风度。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纯洁、文明的印象。稳健适度的步伐,文雅的风姿,轻声细语的言谈,敏捷而轻巧的动作,自然的表情,以礼以诚待人的态度,再略施以自然大方的淡妆,均能充分展现护士们女性美的“魅力”,提高疗养员的感觉舒适度。

2心理舒适的护理干预

2.1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使疗养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心理护理是疗养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疗养心理环境是指能引起疗养员心理变化并产生一定效应的自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思想、服务质量、医疗护理技术、营房建设、环境美化、文体娱乐、后勤保障、文明礼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心理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院领导应重视心理环境的建设,护理人员应为疗养员创造和维护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疗养员在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中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里,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乐观进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以期有效地发挥各种疗养因子的作用,达到疗养康复的目的。

2.2全面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增进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或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护士素质包括医德、专业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储备就越雄厚,素质就越高[2]。对于从事疗养康复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全科护士的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第二要保持健康心态,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标准;第三要具有合作意识和一定的管理水平;第四要掌握聆听技巧;第五要善于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健康信息,并善于把现代科技与保健相结合;第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护士,才能增强疗养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作为一个疗养院的护士应该努力而为之。

2.3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揭示的道理,社会中的人都有着尊重的需要。人们渴望名誉和声望,渴望来自他人的尊敬、注意、重视和欣赏。满足尊重的需要可导致自我信任、价值、能力、应用性等方面的舒适感觉,阻挠这一需要则会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3]。作为社会人群殊角色的疗养员,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疗养员,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更为强烈。而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实施有效沟通是满足其尊重需要的根本途径。为此,护理人员在与疗养员进行沟通时要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恰当得体的称谓。称谓往往是护理人员与疗养员交往中说的第一句话,恰当得体的称谓恰如一份称心如意的见面礼,它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自然,觉得被欢迎和接纳。其次,语言表述要清楚、具体,避免模糊不清;言词切合实际、合乎情理,避免夸大其辞;交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应注意监听自己的语调,要采用适中的音调与温和语气。第三,要善用势态语言,包括以亲切的态度、热情的面容以及谦和的姿态等。第四,要学会掌握聆听技巧,有效的聆听必须生动积极,即对对方的感觉和意见感兴趣。护理人员在聆听疗养员谈话时,身体要略向前倾,眼睛平视对方,并适时表达对其谈话的赞成与理解,切忌在聆听时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表现出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心态。只有灵活掌握沟通技巧、待人以诚,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从而满足疗养员的尊重需要。

3社会舒适的护理干预

社会舒适是指人际、家庭、学校、职业等社会关系中带来的舒适。护理工作的社会性是疗养康复护理的特点之一。首先,护理的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精神面貌、病因病情各不相同,且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次,护理工作不仅只是面对疗养员,往往还要面对其随员、家属及单位领导和亲朋好友;再有疗养员在疗养期间,会经常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以及参与各类文体联欢活动。因此,疗养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和了解疗养员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工休关系、休养员之间的关系、疗养员在外出游览时与导游及其他游客之间的关系等等,使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得舒适感,以期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4灵魂舒适的护理干预

灵魂舒适主要是指宗教信抑方面所带来的舒适感。是人们汲取力量的源泉之一。信仰好比是一个人的宪法,是作出指引生活方向的重大决定的基础,是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和情绪中作出日常决定的基础。它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有着同样永恒的力量,能平息生活中的抱怨和怒火,让心灵不再浮躁、喧嚣,从而复归宁静和雍容[4]。在疗养康复护理中,护理对象的来源之广,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不尽相同,护理人员在了解疗养员一般情况的同时,对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生活习俗,只要不是国家法律所明令禁止的,均应予以尊重,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康养护理篇3

【关键词】儿童 营养 护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59-01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婴幼儿营养供给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儿童营养不良开始表现为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如不改善,身高也低于正常值,并出现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精神萎靡、食欲缺乏等表现。

1 护理指导时间、对象

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9月这个时限中我市5岁以下儿童体重检查情况,随机抽查32个社区地段、43个集体园所,查看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情况。

2 护理指导方法

通过《儿童保健手册》及相关登记,电话随访儿童家长,了解社区地段的护理人员及集体园所保健人员定期为儿童进行身高(身长)的测量、评价和登记情况,针对儿童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对家长的指导情况。

3 护理指导内容

3.1 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因素

3.1.1 摄入不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相对较多,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辅食添加不当等。

3.1.2 养育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等引起。

3.1.3 消化吸收障碍,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3.1.4 需要量增加,一些急慢性疾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双胎因追赶生长而需要量增加可引起营养不良。

3.2 营养不良的危害

婴幼儿营养不良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例如由于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蠕动减弱,菌群失调,致消化功能低下,易发生腹泻;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长期营养不良还表现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

3.3 营养不良的护理

3.3.1 合理饮食管理,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吸收能力和病情,逐渐增加,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轻度营养不良小儿,开始每日供给能量250-330KJ/kg,以后逐渐增加。当能量供给达每日585KJ/kg时,体重一般可获满意增长。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小儿,能量供给从每日165-230KJ/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增加到每日500-727KJ/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所需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3.0-4.5g/kg,如过早给予高蛋白质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鼓励母乳喂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3.3.2 促进消化,改善食欲,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和B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

3.3.3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3.4提供舒适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儿精神愉快和有充足的随眠。

3.3.5 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解释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介绍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喂养的具体执行方法。

4 结果

根据2010年妇幼卫生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共为名5岁以下散居及集体儿童进行体重检测,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71%,但从实际的指导情况看,护理保健人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识别营养不良的能力,疏漏了一些营养不良的儿童,使这些儿童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管理和保健。

5 结论

营养不良的预后取决于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尤其以发病年龄最重要,年龄越小远期影响越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所以社区地段和集体园所护理保健人员要提高业务知识,及早识别营养不良,做好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工作,为切实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要做到以下指导工作:

5.1 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及时给予指导,采用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

4.2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坚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睡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性疾病,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5.3 按时进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连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测量体重,及时评价,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寻找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5.4 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学会对营养不良患儿的日常护理。可从辅食添加、饮食习惯、食欲状况及疾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有条件者可进行膳食评估及营养计算。

5.5 对感染所致儿童,针对感染病因及时治疗;对照顾不当所致的营养不良儿童,要采取综合措施,宣传育儿知识和有关常识,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6~139.

[2] 潘苏彦,黄春明主编.儿童社区护理与健康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4~157.

康养护理篇4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 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 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 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 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 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 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 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3]刘文红,郭红艳,彭嘉琳,等.北京市养老机构辅助器具配备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05):146-148.

康养护理篇5

【关键词】角色 健康 调节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02

护理工作是崇高而特定的职业,要求护士个体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实习护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及临床工作经验,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能力,我院选择优秀带教老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我调节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缺乏优良的心理品质

优良的心理品质表现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技巧,具备转移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实习护士生刚刚步入临床,缺乏生活及实践经验,还不能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不能理解患者特殊的心理变化,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引发口角,造成心理压力增大。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建立有效沟通

学校里虽然有《护理心理学》的课程,但实习护生在实习中遇到不同疾病,不同性格的患者,一时还不能运用心理学来进行自我心理平衡和调节,往往造成护患关系障碍。

1.3 实习环境的特殊性

校园的宁静平和与病房的紧张忙碌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病情的变化莫测,随时发生的大抢救,实习护生无法镇静面对,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劳。

1.4 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实习护生每天付出大量的辛苦劳动,承担着很高的风险,却往往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认可,常常被拒绝做某些操作,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情绪。

2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

2.1 临床带教老师的榜样力量

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护生的直接指导者,是进入护理临床工作的启蒙,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临床实践的标杆。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病人沟通的方法,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院挑选的带教老师为工作五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护理工作、能将积极情绪带给学生的优秀教师。

2.2 良好的形象是促进护患沟通的关键

优雅的举止,亲切的话语,给患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关系到患者在院治疗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领域,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得到患者的承认和赞誉,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努力工作。

2.3 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护士个体职业心态的建立,大概需要10年时间,实习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面对物质的诱惑,高强度的工作,较低水平的收入,实习护生难免出现失落感。临床带教老师应帮助他们客观合理评价自己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自尊、自爱、自强,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

2.4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灵活掌握沟通技巧

由病房总带教老师主持,选择病例,对患者的表明想法,情感流露,潜在愿望等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倾听技巧、移情技巧、阐释技巧等,帮助患者解除疑虑不安、哀伤情绪,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以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沟通技巧。

2.5 学会正确的情感宣泄方法

在紧张而忙碌工作中,实习护生面对患者的误会和不配合等行为,常常要压抑自己不能将不良情绪暴露在患者面前,带教老师应帮助实习护生采取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对象,在特定场合,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有效减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作为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在从学校学生到实习护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常会面临许多困惑、挫折和压力,因此培养实习护生掌握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有利于学生在面对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时,保存有效沟通,避免矛盾冲突并能让自己的压力得到释放,缩短角色转变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护理人际学[M],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03.1.1

[2] 雷泽秋,深化整体护理必须注重护士情感美的培养[J],当代护士,2002,7:42-131.

[3] 徐德志,洞察病人心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8.

康养护理篇6

【关键词】持续性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剖宫产;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母乳喂养越来越被提倡和鼓励,因为母乳喂养是最健康、自然的哺乳方式,能促进产妇康复,增进母子感情[1]。 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既是指在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其需求和特点提供针对性和目的性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诊断、治疗、康复和出院指导等各个阶段,是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在当前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治疗效果[2]。许多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很难适应当前的角色,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产妇的焦虑往往影响母乳的分泌,产后手术疤痕疼痛及子宫收缩痛,让产妇无法正常哺乳。因此,加强产后的母乳喂养的宣教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产妇120例,纳入标准: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单胎足月儿、产后无并发症,出生体重在2500g-3900g,Apgar评分8-10分。将随机抽取的120例产妇,按顺序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两组产妇在孕周、年龄、家庭背景、学历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的方法开展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不进行持续护理健康教育干预。

1.2.2 观察组

采用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母乳喂养指导。

1)成立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小组

成立母乳喂养健康宣教专家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责任组长、护士长、主治医师、主任医生构成。专家小组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同时,她们在母乳喂养宣教中,具有权威性,能够正确的分析产妇在喂养过程的问题,期进行评估和检测,提出相应的措施。

2)制定标准与流程

健康宣教的方式采用责任制,专家小组制定相应的护理质量标准,主要是责任组长一对一指导产妇,加强产妇母乳喂养的方式,理论与实践母乳喂养技巧。通过强化的实践学习掌握母乳喂养指导知识(哺乳时间、饮食禁忌、哺乳姿势、婴儿行为),对产妇进行出院指导时,每项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责任落实到人。

3)多形式干预

根据母乳喂养的国际智能,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宣教,结合产妇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计划的多形式干预。(1)通过讲座、示范、看录像、发放问卷等,了解剖宫产术后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程度,进行检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具体的健康教育计划。(2)指导母乳喂养的操作流程,规范哺乳姿势,新生儿与产D成一条直线,胸贴胸,腹贴腹。产妇根据自我喜好,可选择摇篮式,环抱式、卧式等。(3)产妇在剖宫产后,在宫缩和疤痕处疼痛下,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专家小组应对产妇进行疏导,加强与产妇及家属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4)对产妇的哺乳知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通过观察母乳喂养的次数,修订计划表,评估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5)设立产后咨询服务中心。由专业的责任组长通过咨询服务,产妇在哺乳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咨询责任组长,通过沟通、宣教,了解产妇的生理需求,解决产妇的面临的哺乳中的问题。

1.3 效果指标

从护理满意度、母乳喂养依从性两方面按同一标准进行评估。其中护理满意度参照医院优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0分为不满意;2分为较满意;4分为满意,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3]。产后记录产妇每天母乳喂养的次数,是否发生奶胀等。依从性好为产妇对母乳喂养态度积极,每天哺乳8次以上,无奶胀发生。在产妇出院时由专门护士进行调查,两组各发放调查表60份,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护理满意程度

2.2 两组产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及依从性

观察组母乳喂养58例,母乳喂养依从性96.7%,对照组仅45例行母乳喂养,依从性75%,两组母乳喂养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产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开展母乳喂养宣教的重要性

母乳喂养对产妇及新生儿具有深远的影响。产妇通过哺乳,促进产后子宫收缩,有利于身体恢复到孕前。母乳具有相当丰富的免疫因子及微量元素,新生儿通过吸引乳汁,能够增强免疫力,有利于新生儿健康发育。哺乳方便,安全,能够减少家庭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发展。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种种因素,容易忽视母乳喂养。大部分产妇拒绝母乳喂养,这样阻碍乳汁的分泌,增加新生儿的其他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加强产妇母乳喂养宣教有重要临床价值[4]。

3.2 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提高产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妇对护士的不满意往往是由于对护士的不理解、不信任造成的。对产前健康知识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实施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提高,激励护士全面了解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护理理念。通过宣教,产妇掌握哺乳技巧,能够熟练的哺乳。让产妇和家属能够正确认识到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减少与医务人员的矛盾。正是因为有整体、系统和专业化的健康宣教,才能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3.3 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有提升a妇母乳喂养依从性

表2结果显示,进行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持续性护理干预手段对产妇进行进行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更科学、及时、有效。许多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很难适应当前的角色,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产妇的焦虑往往影响母乳的分泌,产后手术疤痕疼痛及子宫收缩痛,让产妇无法正常哺乳。通过健康宣教,产妇能够正确的哺乳姿势,有效进行喂养,通过反复的吸吮,乳汁分泌较丰富,新生儿烦躁、哭闹等现象较少出现。因此,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有提升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促进乳汁分泌,增强产妇哺乳的信心。

4 小结

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宣教进行持续性健康教育,一种具有连续性强、针对性强、程序化的护理模式。医务人员,通过持续性的健康宣教,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哺乳指导,让产妇能够掌握哺乳姿势,正确喂养方法。通过有效的喂养知识的宣教,促进产妇对医务人员工作的肯定,减少差错和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提高产妇对喂养知识的知晓率及产后母乳喂养情况,可以提高产妇积极主动喂养意识,提高产妇母乳喂养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林琳,王培红,李莹.个性化持续性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2):67-68.

[2]胡伟英,单金花,王庆燕.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273-274.

[3]李春平.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7):655-657.

[4]罗琳雪,陈丽芬,黄基梅,等.健康教育路径对术后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14(13):114.

康养护理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抽取统一招聘到疗养院的非现役文职护士136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岁,文化程度大专116人,本科20人。1.2方法对疗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136例,随机分为拓展训练组(n=70)和常规教育组(n=66)于任职初期、心理训练前及心理训练后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被试以团体方式进行测试,3次测试,主试固定,指导语统一,按规定时间完成。

1.2.1常规教育组任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放松术练习。

1.2.2拓展训练组进行有计划的拓展训练,3个月内完成。将该组成员组成一个团队,按8-10人一组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视具体情况每1周或2周组织一次拓展训练,时间40-45 m in,活动项目1-3项。训练内容:①人际沟通。正确了解自我与他人,学会赞美别人,强化沟通能力。②团队协助。了解团队协助及信任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③情感支持。树立求助意识、关爱之心,培养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社会适应。体验竞争与被淘汰的残酷,开拓思维方式,在合作中扬长补短,争取达到共赢。⑤提高情商。修正自己的行为,改进思维方式及处理方法,达到自我激励。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硷验,方差分析。比较均取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P = 0.05。

2讨论

本研究显示,非现役文职护士在任职初期及训练前两组间SC 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样本匹配。

训练前即任职1-3年,除拓展训练组的其他因子分外,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任职初期,结果显示两组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降低。可能与非现役文职护士对部队疗养院的工作性质、服务对象、规定要求缺乏了解,缺少军人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对疗养对象缺乏服务热情,不能满足军队疗养院的要求。而且非现役文职护士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龄小、阅历浅,学历起点较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定位目标也较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低。心理承受能力低,人际关系不适等则可能是影响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函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训练。

拓展训练与常规教育后两组SC 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训练前,显示常规教育与拓展训练对非现役文职护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常规教育通过任职教育使非现役文职护士能尽快适应部队工作要求,了解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减轻因工作压力造成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放松术练习则帮助非现役文职护士改变认知,尝试改变行为及进行必要的心理放松与心理调适,以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训练后拓展训练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显示出拓展训练的良好效果。拓展训练因其趣味性、活泼性、诱导性,适应非现役文职护士的心理特点。将军队疗养院对非现役文员部分钢性要求融于柔性活动中,氛围轻松,易于接受,效果较佳。

拓展训练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使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发生作用,经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正确了解自我与他人,学会赞美别人,强化沟通能力曰。为成员们提供一个处理共同问题的氛围,必须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帮助成员了解团队协助及信任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树立求助意识、关爱之心,培养协助解决问题的能力。

康养护理篇8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③深入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健康状况。护理人员是老年护理的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要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依赖于老年护理知识的普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专场讲座、随机性教育或示范性教育等形式,让老年人学会一些简单正确的自我保健知识。

上一篇:品质经济范文 下一篇:即时通信功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