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动通信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11 16:57:38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1

关键词:移动IPv6 安全性 IPSec 返回路由

中图分类号: P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移动IPv6规范还没有完成,它需要一些研究工作使它运作起来并广泛地被接受。基本的功能性问题已经差不多解决了,但问题就在于协议的安全性。安全性被认为是协议的最关键部分,因为没有一套合适的安全策略,协议根本不可能被接受和使用。

1.移动IPv6的安全目标和受到的威胁

移动IPv6可以看做是IPv6加上了移动扩展功能。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看,移动IPv6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从移动节点的角度考虑,它必须至少和基本的IPv6或者IPv4一样安全;从网络上其他节点的角度考虑,对IPv6不应该引入新的安全威胁。

1)移动IPv6的安全威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阻碍绑定消息到家乡的威胁;

(2)阻碍通信对端最佳路由的威胁;

(3)利用移动IPv6通信对端的功能性特点来对其他用户发起反向攻击的威胁;

(4)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的隧道有被攻击的威胁;

(5)移动IPv6中使用的IPv6路由报头有被 攻击的威胁;

(6)通过强制实施代价高昂的加密算法,也会使安全机制受到攻击。

2)移动IPv6的安全目标

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威胁都是关于拒绝服务攻击的。有些威胁也可能是由中间有攻击、窃听连接或者假冒攻击引起的。所有的安全隐患都是由于开启网络的移动性而修改的路由方法引起的,所以安全目标主要是使路由变得安全。

前2种威胁都是关于绑定消息鉴别的,但从安全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实体之间也需要鉴别。第1种情况关系到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鉴别。移动节点使用家乡服务,因此事先它们必须有些关联和信任,因为移动节点不管怎样都要使用这种服务。它们预先需要交换一些秘密消息,这些秘密的消息随后被用到绑定消息的鉴别中。这种情况下,可能引发对某些私有的鉴别基础设施的攻击。

第2种情况,通信对端可以是网络中的任意节点,因此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可能预先没有任何联系。很多方法都能用来鉴别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之间的绑定消息。一种可选的方法是使用公钥鉴别方法,但问题是不存在必需的认证中心。也有利用移动IPv6专用网络架构的方法。

通过正确制定协议所需的条件,我们能够消除后四种安全威胁。

第3种情况是由于家乡地址目标选项的错误使用造成的:如果某个恶意节点故意使用某个家乡地址目标选项中的地址A向通信对端发送1个包,那么通信对端将发送该包的上层协议响应到地址A;地址A的真正者看到通信对端发给他恶意的包,因而会引起拒绝服务攻击。通信对端通过检验在地址A和发送包的源地址之间绑定的有效性,可以预防这种攻击。

第4种威胁是家乡和移动节点之间隧道的错误使用造成的:如果某个恶意节点通过隧道向移动节点某个家乡发送以移动节点地址B作为源地址的包,家乡收到后又发出该包,这看上去是由移动节点使用地址B发送的,事实上却不是他发的。这至少能够造成拒绝服务攻击,然而,如果要求家乡在它要发出包之前,除了检验接收包的源地址外,还检验它和移动节点之间的绑定是否有效,那么这种攻击也是可以防御的。

第5种威胁可能通过定义1种新的路由报头类型来防御,该类型仅仅允许移动IPv6使用并且仅仅使用1个家乡地址。这阻止了普通路由报头的错误使用,使非法信息不能绕过防火墙从而到达网络中的一些。

第6种威胁可能是最难预防的,一直存在使用安全算法来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的可能。通过向受害者频繁发送好像含有正确信息的包,而后迫使受害者执行开销很大的加解密算法。在移动IPv6中,一个受害的通信对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停止执行所有的加密算法,而进行正常的IPv6操作。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不能再使用移动IPv6的路由最优化功能,但是仍然可以和移动节点进行通信。

2.推荐的认证方法

最初我们计划仅仅使用IPSee认证头(AH)来进行绑定消息鉴别,没有定义和开发任何新的鉴别协议。这样带来了很多问题,因而随后提出了一些其他方法。当前的规范建议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的鉴别应该使用IPSee封装安全载荷,而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之间的鉴别应该使用返回路由(RR)。规范中也指出了使用一些比RR更加安全的方法来进行移动节点和通信结端之间的鉴别。

1)IPSec

IPSec能够被用来鉴别和加密IP层的数据包,所以它自然成为绑定消息鉴别的首选方法。IPSec方法的最大问题是密钥分配。IPSec的密钥分配方案——Internet密钥交换(IKE),在密钥交换过程中使用事先共享的秘密或者公钥。当某个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需要鉴别时,它们预先必须有一些联系,因为移动节点要使用家乡提供的服务,可能预先交换那些必需的秘密。通过若干次协商之后,将会替换IPSec AH而选择IPSec ESP来作为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的绑定消息鉴别方法。移动节点和一些未知的通信对端之间进行绑定消息鉴别时,不会使用一些事先共享的秘密。并且当前也没有可用的全球公钥基础设施,因此和IKE相比,需要一些其他的密钥分配系统。

2)返回路由

开发返回路由(RR)方法是为了在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之间提供足够的鉴别。首先,它保证移动节点用它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能够接收到消息,然后它保护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之间的绑定消息。只要移动节点预先创建了1个到家乡地址的有效绑定,它就能够通过家乡地址来接收消息。通信对端拥有私钥Kcn和随机数Nj,Nj保持在某段时间间隔内定期更新。通信对端和所有与它通信的移动节点使用相同的Kcn和 Nj,因此当新的移动节点加入的时候,它就不需要再产生和存储新的Nj。每个Nj由它的下标j来标识,这在协议中已经约定好了,因此当Nj+1取代Nj的时候,通信对端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用旧的随机数检验的消息,哪些是用新的随机数检验的消息。通信对端在内存中保留Nj和一个小的序列值Nj-1取代Nj-2,…。旧的值可以被丢弃,并且当发生重放攻击的时候,使用它们的消息也会被拒绝。

综上所述,加强RR方法安全性的途径,就是当发送消息1和消息3的时候,在移动节点和家乡之间的隧道模式下使用IPSec ESP。如果这些消息除了鉴别以外还被加密,那么移动节点外部网络中的任何人也不能破坏协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Johnson D,Perkins C.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draft-mobileip-ipv6-16,2002,152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2

论文关键词 移动政务 政府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

近年来,随着3G牌照的发放,移动设备普及率的提高,移动政务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国外移动政务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进行移动政务流程再造,可以精简政府部门,避免资源浪费,重塑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尽管现在的移动政务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可以预见的是,无线技术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会加速移动政务的快速发展,而利用移动政务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可以更好的达到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的降低,并且,移动政务能够为政务流程再造提供新的方法和环境。

一、移动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的内涵及关系

(一)移动政务的概念

移动电子政务的英文是“Mobile e-Government”,简写为“m-Government”,它是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和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移动电子政务是指将 GPRS、WLAN 、3G等数据传输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从而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移动化。从政务的角度看,移动政务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办公,即移动办公;从技术的角度看,移动电子政务是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子政务;从公民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手持设备获得政府的各种支持与服务。

(二)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政府流程再造是一个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政府创新过程,它借助现代管理学的企业再造理论,以公众为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政府组织得以建立的种种假设,通过对政府运作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和再设计,力求达到公共治理水平、服务质量、政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三)移动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移动政务的核心,但是仅靠技术作为移动政务的武装并没有触及精简高效政府的根本理念,从而无法实现体制改革和创新。真正体现先进服务与管理的移动政府是利用信息科技,实现政府再造的政府。因此移动政务是政务再造的依据和手段,而政务再造则是移动政务实施的目的和成果。

一方面,移动政务是政务流程再造的依据和手段。政务流程再造依据移动信息技术实施移动政务,政府工作以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为结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创造合理的工作流程。移动政务可以有力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由每天的八个小时相当于增加到二十四小时,这有助于角色和服务理念的根本变化。移动政务通过信息网站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电子政务的经验和共识,公众通过手机进入政府网站,就可以随时了解各种政务信息,随时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

另一方面,政务流程再造是移动政务实施的目的和成果。首先,一切以移动政务为核心的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政府的流程优化,建立高效政府。其次,政务流程再造是对政府组织结构的改变和创新,由以前的以职能为核心转向以流程的设计。最后,移动政务的应用绝对不是简单的把业务流程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应该针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环境,立足于公众的需求,进行行政机构的改革,政务流程的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政府绩效。

二、移动政务流程再造的意义

移动政务流程再造已经是电子政务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趋势,它并不会取代电子政务的地位,而是起到补充的作用。移动政务将进一步的使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公民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移动政务流程再造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增加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信息传递的优势在移动政务中显露无遗,尤其在一些危急的自然灾害面前,通过向手机等移动设备传递救援信息可以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带来的危险。同时,通过移动基站可以向进入此区域的公众发出信息可以做好及时的信息传递。

(二)缩短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提高公民满意度

在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利用之前,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工作的流程和内容,而缺乏与公众的沟通。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现在逐渐出现了网络听证,手机微门户和短信参政议政等活动,公众可以利用手机给政府机构发短信,同时也可以利用手机微博关注政府官方机构,发送私密消息。由于公众对手机和移动设备更为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也更为便捷,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公民的满意度同时也随之提高。

(三)创建流程再造新平台,提高政府绩效

一方面,以往的政府业务流程中,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有很多硬性规则。比如在工作流程中,如果第一个步骤没有结束,第二个第三个步骤也无从做起。经过移动政务的流程再造后,信息在各个流程步骤中得到共享,哪怕第一步没有完成,第二步第三步也可以同时开展,从而提高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为政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提供全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传统政府中间层过度膨胀,这些起着信息综合和信息传递作用的组织,使政务流程变得复杂化。而在经过移动政务流程再造的政府后,高层可以越过中间层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底层,信息的处理可交给移动政务自动处理,因此,大大简化了中间层对信息的综合和传递,加强了职能授权,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移动政务流程再造的方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移动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移动政务产生了全新的流程再造构想,促进流程中活动的优化;另一方面,流程再造使移动政务的信息技术得到发展。政府流程再造应该与移动政务建设同步进行,流程再造是基础,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移动政务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流程再造的优势。移动政务流程再造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对移动管理理念进行再造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天8小时的服务延长到24小时。这样看来,移动政务的发展既对服务型政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工作人员提出很大的挑战。这就必然要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加上工作人员固有的惰性和隐藏着利益的威胁,流程再造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在流程再造中,可以减除不必要的支付,裁撤不必要的部门,创建一个以移动电子政务为技术支撑的服务型政府。

(二)利用信息技术理顺政务流程

重塑管理理念后,就应当对流程内容进行改造。首先,取消阻碍政府运作的无谓的流程,这种流程包括有些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流程。其次,简化流程内容。在移动政务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精简流程内容的目的。再次,合并功能相似的流程。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由于有些流程同属一个职能范围,组织在机构设置中出现职能重复使得在其他的职能部门内出现相似的工作流程,加上权力划分的不规范,这就使得整个流程紊乱不堪,甚至发生推诿责任、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行政机关必须理顺行政流程,界定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使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最后,重新整合碎片化的流程。高效精干的政务流程是以信息化来支撑的,信息网络技术把原来若干个管理环节、若干个流程作业线加以重新整合,使整个流程更加顺畅。

(三)实现信息在整个流程再造过程中的共享

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中,相同的工作被多个部门进行着,这就造成了重复劳动。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不同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只需确定好各自应该采集什么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实现信息在整个流程的共享。这样就大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从而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伴随着社会多元化,政务流程也需要有灵活的变化形式,而传统的政务业务流程已经无法应对公共需求的多变性。通过移动政务的流程再造,以公共需求为中心,构建灵活的流程架构,理顺政府流程,这样就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

四、移动政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因素

移动政务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无线网络和移动政务平台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虽然GSM网络的覆盖面很高,但是必须向网络运营商缴纳相关的资费才能够使用,而完全免费的无线网络只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无线网络以及配套设施通常正在建设之中,覆盖的面积微乎其微,在无线网络支持方面非常匮乏。由于中心城区的人口流动比较大,在建设网络设施时应首先考虑较发达的地区,以点带面,扩大中心城区周边的影响力,从而推进移动政务流程再造。

(二)身份鉴定因素

只要具备无线模块的移动终端都可以通过无线信号接入无线网络,这就对鉴别信息的来源有很大的考验。通过移动政务建设的现实经验可知,一些不实的虚假消息经常出现在政务信息中,对网络环境造成了较差的影响,也和移动终端的身份鉴别困难有关。在对移动政务信息进行管理时,建议管理员的登陆方式采用指纹识别等生物技术,这样比简单的密码登录更为安全。

(三)信息安全因素

对比以往的政务工作流程,移动政务对无线信号传递通道和移动设备终端的安全问题更加敏感。因为无线网络依赖公共空间传递信号,所以这对网络的安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移动政务更加依赖手机的使用,这对手机用户同样提出了要求,手机病毒已经屡见不鲜,公众应当培养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以免手机被植入病毒,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安全。

(四)法律法规因素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方面,虽然颁布过《电子签名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在移动政务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应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完善移动政务法律体系,为移动政务的建设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有力支持。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3

论文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跟对策。

0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手机、传呼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因其灵活、简单和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但现阶段,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等。要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改进移动终端的设计、完善支付和安全认证体系、扩大应用范围和丰富服务内容等措施。

1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用户身份认证、安全及隐私保护这些敏感问题目前并没有完全标准化、法律化,安全问题应当是最先考虑和始终保证的一个问题。移动设备特有的威胁就是容易丢失和被窃,而丢失意味着别人将会看到电话、数字证书等重要数据,拿到无线设备的人就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无线通信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信道,它给无线用户带来通信自由和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听威胁、网路漫游的威胁、针对无线通信标准的攻击、窃取用户的合法身份、对数据完整性的威胁、通信双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信内容被篡改等。

1.2 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我们知道,在802.11b/g情况下,可用信道在频率上都会重叠交错,导致网络覆盖的服务区只有三条非重叠的信道可以使用,结果这个服务区的用户只能共享这三条信道的数据带宽。这三条信道还会受到其它无线电信号源的干扰,因为802.11b/g WLAN标准采用了最常用的2.4 GHz无线电频段。而这个频段还被用于各种应用,如蓝牙无线连接、手机甚至微波炉,这些应用在这个频段产生的干扰可能会进一步限制WLAN用户的可用带宽。

1.3 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目前,我国的移动设备在内存、总存储量和屏幕的尺寸以及电池(用于无线传输)方面都是有限的,而且要支持种类繁多的设备,加之,很小的显示屏以及既不方便又复杂的数据输入的方法仍然是约束移动因特网在容易使用以及其功能方面的重要障碍。

1.4 面向客户的业务问题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绝大部分应用在交易相对频繁以及价格较低的(例如交电话费、水电费等)业务方面,各个机构开发的手机服务也基本相同,通常由于其在服务内容方面的单一性使得此种业务只是当前多种支付途径的一种补充。尤其是现在大部分手机使用者有的还不习惯或者不认可任移动电子商务的状况下,如果想大范围的推行手机支付相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1.5 内容缺乏问题根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多数移动商务用户最不满意的是内容服务,因为用户往往花了钱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用这种先进方式获得的只是新闻、天气预报、购物信息,难以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WAP网站的内容来看,其所提供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免费得到。较高的费用也影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有关研究机构调查,87%的用户关心手机上网费用,69%的用户关心网络内容丰富程度。 转贴于

1.6 用户观念问题、资费问题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普及不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商务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不知道通过移动电子商务他们能得到哪些益处。企业采用移动电子商务过于谨慎,用户也不敢“贸然”尝试,主体参与热情与普遍看好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目前,在利用手机开展业务时,采用短消息传递业务信息是一条很重要的传输途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些业务品种(如购物等)无法利用短消息来实现,如果采取语音方式,又会产生通话费用,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要比传统支付方式花费多一些。

2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和对策

2.1 开发轻便高效的安全协议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因而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我国还应解决好电子支付系统、商品配送系统等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吸收传统电子商务的安全防范措施,使用常用的加密技术,如私密密钥加密技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数字信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

2.2 提高无线信道资源质量服务提供商应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同时增加网络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随着移动电话与Internet的结合,无线上网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IDC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无线互联网的用户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可以应用最高2Mbps的带宽进行通信,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应加快3G的普及与推广力度,逐步降低手机通话资费和上网资费。

2.3 改进移动终端的设备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移动电子商务活动,必须提供方便可靠的移动设备。无线设备采用WAP后,仅允许提高较小的成本。在移动终端设计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移动电子商务中,企业应改进现有移动终端的设计,同时还应开发具备多种功能的移动设备,采用易于操作的WAP无线设备,从而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

2.4 扩大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普通的消费者在预订门票、支付费用、股票交易以及财务办理上受益。移动商务的应用范围还应包括机场自助检票、娱乐场所门票、交通支付等,用户可在手机上查看余额、银行转帐,通过移动网络充值等。

2.5 丰富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作为对传统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扩展和功能提升,移动电子商务在内容上也应该更加丰富,诸如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咨询、广告、购物、竞猜、新闻等业务。在人们对手机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下,服务内容也将由图铃游戏、搜索导航、手机阅读等几个方面向多元化转变,同时,也要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避免造成用户付了费却得不到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加强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即使是最受欢迎的网站也可在主页上允许这些内容提供商作离线广告。

参考文献:

[1]刘洋.移动商务-现代商务模式[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3,(06):60-62.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4

1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发展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动通信新技术研发方向,决定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总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其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更是企业开拓更加广泛市场的法宝。而专利拥有量的多少是表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图1是移动通信领域专利申请发展趋势。表1移动通信领域专利申请逐年发展趋势一览表。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新技术研发一直处于低靡状态,专利申请量很少,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移动通信业的起步阶段。进入1995年后,人们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技术研发热情逐年走高,专利申请量也是逐年上升。1995年的年申请只有101件专利,而到2006年,其年专利申请量高达1877件,是1995年的18倍。这说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自进入1995年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至今是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黄金期。

2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国、省分布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7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7083.5万户,达到92983.7万户。12月份,全国德律风用户净增961.8万户,其中固定德律风用户减少130万户,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1091.8万户。全年累计净增德律风用户11802.4万户,总数到达12.71亿。其中,固定德律风用户减少922.6万户,到达2.85亿户,其中无线市话用户减少1076.2万户,到达1787.0万户;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12725.1万户,到达9.86亿户;3G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8137.2万户,到达12842.4万户。如此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无疑加剧了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的竞争。表2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前十强国、省专利拥有量一览表。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广东和北京申请的关于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专利,均超过了韩国和日本;位居第一和第二名;排名第五的上海专利拥有量也超过了美国、芬兰、瑞典;浙江和山东位居前十强的第八和第九名。由此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掌握了大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济强国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的垄断。就拿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来说,这些年来在移动通信领域主要从事的研究有电话通信;无线通信网络;图像通信等方面,其代表性的专利有:在移动通信中协助导航的方法及移动终端;一种移动网络电话系统及无线接入点;电视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与电视系统的通信方法;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在移动通信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接入系统及方法;对本地IP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及移动通信终端;基于WCDMA核心网实现移动通信的系统及终端接入方法。

3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涉及领域分布

移动通信行业主要有通信标准制定、芯片制造和协议软件、电路元件供应和系统组装三个环节。所有关于移动通信的技术研发都是基于以上几点进行的。表3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一览表,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主要研发方向和热点是:H04Q(选择);H04B(传输);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04M(电话通信);H04W(无线通信网络);H04J(多路复用通信);H04N(图像通信);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G01S(无线电定向;无线电导航;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H05K(印刷电路;电设备的外壳或结构零部件;电气元件组件的制造)。其中最为活跃的研发领域是H04Q(选择),其代表性的专利有: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接收MBMS业务的方法;第三代移动通信协议栈系统中防止RRC资源配置冲突的方法;移动通信网络信号监测终端一种移动通信自动巡检拨打测试系统;一种基于信令中继技术的移动通信号码携带的系统及方法;移动通信终端机;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声光告警系统。

4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得知,近几年来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力度逐年得到加强,专利申请量逐年有较大的提高,其技术研发热点和主要研发趋势是:选择;传输;数字信息的传输;电话通信;无线通信网络;多路复用通信;图像通信;电视数字数据处理;无线电定向;无线电导航;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印刷电路;电设备的外壳或结构零部件;电气元件组件的制造。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5

关键词 移动电视 节目风格 电视文摘 新风尚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美国的In-Stat/MDR在其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地面(移动)数字电视市场已度过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这样的市场前景对电视业界来说无疑是太诱人了,从CCTV、SMG到凤凰卫视都在倾力打造新的媒体市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占更多的资源市场。对新媒体电视而言“内容为王”还是不变的黄金法则。笔者在此对移动电视节目的制播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移动电视的优势

1 移动传播的收视形态

数字移动电视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电视节目经过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它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无线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优势就是支持移动接收,通过发射信号的单频网布设,使得数字信号覆盖达90%以上,在此范围内经无线接收,均能收看到高质量的电视画面,即使当车辆行驶速度高达150km/h时也不影响接收。也就是说受众在移动的状态可以收看到同传统电视和网络一样的及时信息。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作为全国第一家、世界第二家最早成立也是最早赢利的移动电视,已在上海的地铁、公交、楼宇、出租车和手机上建立起了上万个视频终端,如今上海市民每天的生活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个户外立体交通播出平台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下:早晨吃完早饭出门坐公交车,车里在如火如荼地播放着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这时旁边驶过一辆播放TAXI电视节目的出租车;走进写字楼,电梯口的液晶楼宇电视正在热情地播放着精彩的广告和节目;下班后去超市购物,超市里也挂上了液晶电视;移动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平台,灵活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既然是新媒体,收视环境的差异性也带来了收视习惯的变化,受众对新媒体节目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

根据诸多调查统计显示,移动电视的平台受众收视时间都不长,并且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多。也就决定了移动电视不可以象传统电视媒体那样播长节目,在节目中也不能象电影等艺术形式一样可以大量运用长镜头、蒙太奇等艺术创作手法,必须是直白的快速的节目形态;从受众收看习惯来看。是随意的、自我的,不能象电影、戏剧等的观看有强烈的仪式感和场效应。这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移动电视的节目在制作上要向“实用主义”倾斜,要在最短时间传达高密度的有效信息,强化内容的实用性、及时性、纪实性。

2 “新闻资讯直播”是移动电视节目的重头戏

新闻随时发生,传统电视很难彻底打通实时传播的瓶颈,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在移动电视受众的群体中有90%的人对新闻节日感兴趣。所以针对现代人的信息需求,移动电视要以自身的时间优势和技术优势,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将最新的信息传给受众。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江洁红说“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充分注意到电视直播的功能,所涉及的新闻资讯节目都采用直播,重大事件随时插播。我们准备把北京的移动电视频道办成一个播报信息最迅捷的电视媒体。”基于无线传输的技术,移动电视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发挥电视直播优势,及时、快速地重大新闻事件和资讯信息。但是新闻直播硬切的方式往往造成新闻播出不完整,节目选稿重点不突出,会给观众造成移动电视不安全、不严肃、无序的感觉。作为中国首家户外数字移动电视新媒体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在开播的第三年成功研发出了延时直播设备,将直播节目内容录入延时系统,及时进行预览、与事先输入服务器的片头、垫片等包装元素进行线形编排,通过“第二次编辑”选取最精彩、最感人、最及时的片段进行播出,实现了节目和广告的无缝衔接和节目选稿的把控。为全国移动电视直播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二、探索新型“电视文摘”节目内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制播分离”的探索上走的更些。目前新媒体电视内容主要是依靠传统媒体和制作公司的合作来实现,但是一味地“拿来主义“只能让新媒体的路越走越窄,新媒体必须走自己的路,而电视文摘的做法为移动电视提供了一条捷径,播出“最新鲜、最及时的内容、选取最精彩、最生动的片段”是新媒体内容抓眼球的有力手法。

“文摘”的做法对平面媒体还是电视栏目本身的运作都曾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在现今期刊中最受欢迎的还是文摘类期刊,《读者文摘》每月与世界上163个国家上亿的读者见面;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栏目形式还是“文摘类”节目,从CTR的收视报告看,沪上有名的栏目《媒体大搜索》一直稳居观众喜好栏目的前三位。一个频道如果选取观众想看的、没有看到的、喜欢看的节目给他们,那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频道定位之一就是“搜索频道”。就单个节目而言早期已经做了内容上的整合比如设置了《精彩回放》和《经典时刻》栏目,然后将“文摘节目”跨时段延伸,打造“杂志性版块”,由多个设计版块再形成整个频道“电视文摘”的风格定位。

2006年8月,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推出了《早安上海》大型晨间新闻资讯版块,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播出时间里有直播新闻、有港台时讯、体育、娱乐、财经讯息等丰富内容,而每个节目内容都来自不同的媒体,他们在节目角标、片头、字体、挡板、音效、色彩等包装要素上进行了统一,配合主持人串联、节目预告等关联节目将子栏目进行了编串,构成了整个《早安上海》大版块。随后又以“整点直播”、“半点快报”串联全天18小时的播出内容。

通过移动电视的选编,帮受众把信息资讯过滤一遍,选取最重要、最吸引他们的内容予以呈现,移动电视致力于发展“搜索频道”、“资讯频道”、“都市频道”的方向,将由“电视文摘”这种方式来承载。

三、确立节目风格,注重扬长避短

“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正在变为现实,移动电视的崛起不仅是收视终端由室内走向户外的颠覆性变革,更重要的是它也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媒体制作方式的编播方式和节目特色。根据移动电视的优势和劣势,节目制播应注重扬长避短。

1 “短、频、快、实”的节目风格

“短”: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表明,上海等大城市公交乘客单次乘车时间平均约为33分钟、出租车人均乘车时间约18分钟、楼宇乘客等电梯的时间为4分钟左右,这就确定了移动电视的节目必须“短小”。以3分钟、两分钟、1分钟作为主要的节目时长。

“频和快”:作为线性传播的播出方式,移动电视的所有节目在单位时间里采用滚动播出的编排方式,同一节目每天可以滚动播放,从而增加节目收视到达率和观众认可度。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优势,在时事新闻资讯上做足“快”的文章,“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传达。

“实”:传统电视系统的多频道的竞争激烈使得单个频道

的收视率较低,单个频道和单个节目的影响力持续下降,而相比起来移动电视的单一频道就使得收看有一定的强迫性,但不能让观众产生厌恶感,所以在节目上应做到“平实、平近”,从主持人的串联词到垫片都尽量体现电视节目的贴近亲和,“用百姓话说百姓事”是移动电视节目一个努力方向。

2 做足移动电视“读电视”的文章

移动电视的传播环境受多重噪音的影响,如公交车上发动机的轰鸣声,报站名、买卖票、开关门的声音,乘客打电话、交谈的声音,使播出内容不可能通过声像双重渠道有效完整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要求节目画面要突出表现力,构图要精致、色彩要绚丽、节奏要富有动感并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字幕在新媒体播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娱乐休闲类节目时应选择具有视觉效果的内容,如幽默短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短小简洁、易理解、无需画外音解释的内容构成,十分符合在传播环境复杂、受众多元化和与媒体接触时间短的移动电视上播放。珠江移动频道将在传统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小羊肖恩》成功“移植”在移动电视上播出,可爱至极的动画人物给公交车上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愉悦,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他们还专门制作了系列搞笑哑剧短片,每集15分钟。每天4次,在移动电视上播放。它以人们日常的生活题材,比如在办公室发生的故事等,演员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诙谐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此外时装表演、风景名胜、魔术、影视插花等以画面表现为主的节目也能丰富“读电视”的内容。在字幕的运用上,香港移动电视借助标题字幕和跟话字幕,形成有层次的字幕信息分布,使移动电视在无声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收视效果。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在楼宇三视窗播出界面上,开辟字幕屏,全天播出字幕信息,把字幕作为与视频同等重要的传输手段加以利用,形成“信息看板”的资讯特色。目前移动电视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实时信息模块加入播出平台,在突发事件的报道时,采用滚动字幕的方式实现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将“读电视”的概念做深做透,让字幕也成为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

3 让受众喜欢移动电视广告

广告是移动电视的主要赢利模式。2004年8月,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总经理江洁红曾公开表示,到2005年底,仅移动电视的频道经营收入就有望达到5000万元。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使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选择电视频道和开关电视的可能性,虽然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垄断传播”的情况下把广告硬“塞”给观众,如果播出太多的广告,观众会产生厌烦心理,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广告播放比例应适度,广告插播时段最长不能超过3分半钟。在广告的制作上注重特色,讲求技巧。如:将广告弱化在服务节目中,如果编排一套本市的消费指南节目,就可以融入超市的促销广告、商场的最新打折信息、餐饮娱乐场所的优惠活动。节目在这里起了一个“红娘”的作用,在受众与商家之间两头“讨巧”更多地投放隐形广告,可以借鉴湖南卫视与联合利华推出的植入式广告手法,在娱乐中向受众潜移默化的灌输品牌信息,最终实现了受众和广告主的双赢;互动刺激式广告:拉近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受众寻求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幽默诉求广告无疑是受众欢迎的广告类型。

四、宣传社会“新风尚”,不追“星风尚”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6

关键词: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理性竞争 公平定价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令人注目。到2002年10月底,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2608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58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4.95部/百人。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时,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应达到10%左右,而仅从中国的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看,已超过这个指标,但人均GDP只有900余美元。这表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发展过快?还是信息化要求提高了这个指标?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已经迈入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遍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应该是加快,而不是减速。据新华信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近日在北京实施的一次针对新增手机用户业务使用状况的市场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80.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用户占80%。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年轻人尽管收入低,但家庭、生活负担较轻,对于日常生活中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络更加注重,对于择业信息、获利信息等的获取需求较强,其中,学生群体更有肯为子女花费的父母做坚强的后盾。这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有后劲的,不断扩大的年轻消费群体正日益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对于开放电信市场承诺的逐步履行,竞争不断加剧,“资费调整”势在必行。而且,从现实的国内市场运行来看,消费者也一直在不断呼吁“资费下调”。对此,国家一直在考虑适宜的政策,以促进移动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保证公共福利的实现。2002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业务收费的项目》的文件,其中就移动通信产品定价来看,市场调节部分依然不包括本地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的收费。中国渐进式改革要求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到世界体系中来,全面的资费调整已成为必然。我国民族移动通信企业应把握好机遇,在短暂的WTO过渡期内,尽快掌握理性竞争战略实质,以增强实力,迎接挑战。同时,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来看,定价必须要顾及广大消费者福利,实现公平。

一、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理性竞争战略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主要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两家企业所分享。截止2002年9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是13037.1万户;中国联通用户是6001.9万户。“两个寡头”垄断是当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的特征。。二者为争夺市场,已有几次变相的价格战。以广东省为例,两家企业的市级公司曾相继推出过免费送话费;免月租费;降低通话费等措施,用优惠来招徕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变相的价格战是国家政策所不允许的,虽然受到百姓的欢迎,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无序降价竞争也是一种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成熟市场中的企业间竞争更多的应是理性竞争,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价格战最终形成的是利益共享、均分天下局面。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来说明理性竞争的实质。

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是用来说明在两家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当产品存在差异,库诺特模型不能解释“勃川德悖论”时,价格的决定问题。其前提假设是:(1)两家寡头的市场类型;(2)消费者对不同企业产品拥有不同的偏好;(3)用非价格因素的产品空间地域位置不同造成的购买成本不同代表两家企业提供产品的差异性。目前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是符合这三个前提假设的:(1)两家寡头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消费者选择哪一个网络是有一定的个人偏好的;(3)这种偏好并不是完全由价格形成的,还有服务质量、品牌等非价格因素。

根据豪泰林模型的结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才是从企业角度应该考虑的理性竞争的实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提供的产品也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不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而形成的差异,主要是先天造成的基础网络设施差别、人为的技术垄断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偏好的差别三方面。第一,基础网络设施方面。由于中国移动是在原国家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发展早、规模大、网络覆盖面全,而中国联通则由于发展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及中国移动。这种由基础网络设施所决定的差异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但随着中国联通实力的不断壮大,长期看必将发生变化。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备程度制约了产品质量,从国家信息产业部关于电信质量的通告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第三季度,移动电话业务方面的申诉案件占电信质量申诉案件的60.7%,其中中国移动占27.79%,而中国联通则占32.9%。第二,人为的技术垄断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三代通信技术经营许可证被中国联通一家独有,使得两个企业之间形成技术上的差异。但是目前CDMA所占份额较小,而且这种差异也将是短暂的,是国家基于扶持联通发展,促进竞争的需要,而给予的政策优惠。第三,消费者偏好方面。消费者偏好的差别是基于对不同企业的认知度而形成的,其关键在于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以及企业形象的认同感,超过顾客认知价值的削价竞争会是顾客对企业形象产生怀疑,反而不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不利于理性的竞争。从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上来看,中国移动好于中国联通,而新兴的CDMA手机目标公众似乎是高端客户。

总结来看,中国移动通信业在以往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长期处于垄断、“大小分吃”的格局,即便是竞争也是非理性的价格战,没有从理性竞争的实质出发,来培养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入世后的国外移动通信企业冲击,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打破垄断定价,移动通信企业也各自拥有先天的、人为的产品差异,但是距离理性竞争战略实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要加强的应该是基于平等技术开发为核心、优质的服务质量为内容、特色的服务措施为亮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形成持久的差异性。不能再依靠先天优势和人为政策造差别、垄断定价造利润了。况且,从世界移动通信业的竞争态势来看,发展初期的高垄断性形成的高额入网费及高额通话费在不断降低,今天的世界移动通信业已经逐步向“平均利润”时展。资费不断下调,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企业由规模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在这个调整期内,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设法寻找新的出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放弃以往惯用的单纯依靠价格因素来挤垮竞争者,达到“单赢”的目的,而应该从“单赢”转向“双赢”。因为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点是相互渗透与融合,技术通用性、业务综合性、经营策略广泛性的企业更能够适于竞争。竞争与合作原本矛盾的行动,现已被统一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来。所以,对于中国移动通信企业,不论是目前的两家,还是未来可能的多家,放弃价格战,基于差异性基础上,实施理性竞争战略才是出路所在。 二、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公平定价策略

中国作为WTO成员国,承诺2005年前开放电信市场,国际电信业巨头必将纷纷抢滩中国这一最大的、最具潜力的市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电信企业的主导地位。对于中国移动通信业来说,竞争加剧、资费下调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中国的移动通信企业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1)网络总体规模、容量;(2)技术先进性,如CDMA;(3)既成的市场占有率;(4)本土化的人性服务;(5)突出的人才成本优势。这将是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制胜的关键。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基于差异性的理性竞争战略有助于中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历程来看,企业间应减少价格战。在统一技术服务标准下,基于差异性展开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兼并与结盟,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企业间合谋制定高价。由于移动通信业中网络设施本身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互补性产品——手机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加之中国潜在市场有效需求量的不断开发,移动通信产品的需求弹性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网络运营商更多地将会采用“低价多销”策略来扩大利润空间。况且,国家政策对于垄断利润也是有限制的,企业产品定价要考虑公众的福利和社会的效益,实现公平。

那么,中国移动通信企业的产评定价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公平原则呢?我们认为公平价格应如下图所示:

P

P1

P0

A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7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2]曾志耕等编著:《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西南财经大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8

【关键词】 移动通信终端 业务支撑平台 移动通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移动用户俨然成为最大的移动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用户队伍,如何使移动数据更加快速的传输成为业界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影响数据传输速度的关键因素是终端业务支撑平台,只有建立了完整的终端业务支撑平台,才能使移动用户获得快速的数据传输体验。因此,技术人员必须认识到当前终端业务支撑平台中的不足之处,做出合理的改进,使其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一、移动通信终端业务支撑平台的发展现状

在现代的手机增值业务中,主要沿用总部统一计费的方式,移动运营商将通话业务当作主要的支撑系统。对于增值业务费用的收取,一般只考虑其是否满足某一特定的形式,而不注重新型业务的推出,计费模式也比较陈旧。具体来看,终端业务支撑平台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之处。一是无法实现数据的校验,造成运营商与用户间的矛盾;二是运营商无法保存用户信息,不能实现针对;三是计费不透明,用户对消费不够明确;四是数据结算时易出现误差,导致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出现分歧。在手机的下载业务中,很多开发商沿用Java的虚拟下载模式。但在移动业务中,Java系统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开发工作也没有太大的进展。

二、面向移动通信终端业务支撑平台的设计

1、系统构架。在系统构架的建立上,要将支撑平台放到相应的系统层中,实现应用服务。由于操作的系统层是由手机操作系统与嵌入式设备共同组成的,为应用层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有利于业务的生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的操作系统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根据系统的种类确定管理方法和回收机制等。 业务支撑平台使手机终端业务的开发得到保障,保证其空间上的支撑。为了能够为手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应建立各类业务服务器,如位置信息查询服务器、票务办理服务器等。这些服务器可以放在下载中心供用户选择。

2、系统实现。1)系统功能层。该层操作系统为上层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开发平台,可将其看做是业务支撑平台的操作系统层。系统功能层为服务功能层提供了核心分类库,保证了服务层发挥其作用。2)服务功能层。该功能层具备辅助操作、增值服务等作用,由多个模块共同组成。其中的公共服务模块是一种创建型模块,能够为手机的资源信息创建出开放性的环境,同时为其提供网络连接、输入输出等基本构架。其中的辅助功能模块能够完成系统辅助业务,使底层核心类资源库得到调用。但该模块中的部分接口可以看做是本地方法,存在非移植性的特点,因此并不建议开发人员使用。其中的增值业务子系统是整个支撑平台中的核心模块。增值业务包括两个具体的模块,一是业务相关模块,该模块能够为多种业务提供相应的开发接口。二是呼叫相关模块,该模块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应用接口。在业务支撑平台中,一般情况下业务可以直接发起呼叫。如用户开启点播业务,只需完成一个呼叫即可,呼叫的对象为该项业务的服务号。呼叫接口的作用就是建立相关呼叫,完成信息传输。3)移动电话接口。在业务支撑平台中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完成对移动终端与基础设施上支撑,使用户能够轻松的使用移动网络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接口完成浏览、拨号等操作,满足用户业务上的需求。4)业务接口。业务接口层能够将各项业务进行统一的集成,为上层业务环境提供相应的API调用,形成终端业务开发接口,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发。

3、应用举例。在具体的应用中,以同步浏览举例,可以看出业务支撑平台的特点。同步浏览对同步技术的要求很高,为实现该项服务,要在业务支撑平台中加入同步浏览技术,以便于完成GIS服务。在传统的GIS服务中,展示内容一般为电子地图,无法实现信息的同步浏览。而同步浏览系统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应用GIS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拨号按钮发出呼叫,将服务信号传递给移动终端。此时用户的手机屏幕上即可显示同步地图,服务人员可以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数据会始终保持在同步状态。

结语:移动通信终端业务支撑平台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平台,完善业务支撑平台的建设能够使数据信息更准确地传达出去,使用户获得更加完善的服务。在目前的终端业务支撑平台建设上,还存在着数据误差大、消费不明确等问题。研究人员要针对业务支撑平台的特点,完善其技术构成,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保证服务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沈春燕,顾寄南,牛军燕,吕纪威.面向移动环境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及其安全机制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2]姚海鹏,刘韵洁,张智江.电信运营商物联网运营支撑平台的研究及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1(06).

[3]黄焰,肖彬.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上一篇:美学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电磁辐射累积效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