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0 17:04:42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1

关键词:商业保险;养老;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个人财富的增加,对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已经是越来越多人的工作动力。除了注重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寻找自己和家人现在以及未来良好的保障体系更是一个近年来重要的社会现象。2011年4月,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咨询公司联合《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受访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人员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胡润研究院联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高净值人群①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中,还有近一半的在考虑移民”。不能简单地说移民的原因是唯一的,但通过观察绝大多数移民目的都是社会保障体系较健全的国家,这是有目共睹的。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今年香港对于“双非”孕妇的政策限制,反映了香港普通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资源使用的监督,也反映了人们认为社会保障体系是地区居民权益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障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深排在格外显眼的位置。

养老保险是国家按照法律的规定,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并离开工作岗位后,为其提供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强调通过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养老金计划、商业年金保险、个人养老储蓄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比较稳定的收入(养老金)来源。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和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除了通过个人财富积累维持和改善老年生活,很多人老年生活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世界银行于1994年提出了养老保障的三支柱理论,即养老保险制度应由国家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同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按照政府的作用来看,可以分国家保险型、自保公助型以及储蓄或私营型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障制度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或事业单位征收相应的工薪税等税收,以财政支出作为提供福利的方式,统一承担养老责任。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应用于高福利型国家,如瑞典、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或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蒙古、朝鲜等。

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税或企业和个人缴费方式征集养老保险基金。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主,国家只予以必要的资助,主要实行于德国、美国等国家。

储蓄或私营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政府提供最低年金或者不负担养老保险责任,由雇员和雇主强制性缴费,建立个人账户,以储蓄方式积累养老保险基金。例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设计的时候,选择了储蓄或私营型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由于转型等各种原因,在实际运作中,基本采用了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制度。随着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之后,标志我国养老金社会统筹才正式在全国推广。而随着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建立,养老商业保险也逐步发展。

中国仅用了 30 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欧美国家用 100 年甚至两个世纪才完成的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农业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后工业化社会人口再生产状态的转变。根据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储蓄假说,消费受终生收入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人们在年轻且收入水平较高时,倾向于增加储蓄,而当年老(退休)没有收入时,提取储蓄以保持其生活水平不致发生大的下降。养老保险制度正是通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不同时期的福利状况来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就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微观决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中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形成。

商业保险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支持作用,过往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过良好的改进意见,例如:丰富产品结构、提升服务效能、创新商业保险公司服务理念和方式等,主要集中在对商业保险公司主体的建议,笔者认为都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但无论从国外成熟保险市场还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保险公司个体机构的短期改善相对来讲对整个商业保险市场的影响和贡献都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较利于现阶段落实开展和推动养老商业保险市场未来持续发展的角度,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加强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各项经营监管,不仅包括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误导行为,更加应该着手在保险公司各项准备金管理和运用等方面

现代保险公司的经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部分:承保业务和风险准备金的投资业务。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产品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无论是保险合同的条款、还是保险产品的精算设计原理,都是普通的投保人较难充分理解的,特别是交费期长,保障期长的养老保险,其内在价值的估计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信息披露的有限性和信息处理的差异性,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较保险公司而言,投保人更缺乏信息。

通过美国、欧洲和亚洲等保险成熟市场监管也证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会因为规范而萎缩,反而会因为个别保险主体或个人的不正当行为,产生蝴蝶效应引起整个行业的被误解以及负面效应,也只有通过细化规范的完成,通过淘汰和筛选,提高行业销售人员素质、经营人员能力以及公司管理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险竞争市场的成熟。

二、积极推进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融合,凸显保险产品竞争特点,推动养老商业保险市场专业化发展

金融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商业保险对居民养老保障提供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基金对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就主要体现在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进而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对养老商品保险需求的增长,保险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金融服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货币存取、兑换、结算服务,扩展到信息服务、投资咨询服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养老保险基金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也需要将资金的账户管理、资金投资、资金保管等角色分离,由专业机构各司其职。同时,推动养老商业保险市场也必须恰当处理好养老保险资金风险性、灵活性和收益率的取舍,凸显保险产品特有的政策优势、产品优势或投资优势,否则保险产品将淹没在浩瀚的金融理财产品中。现阶段我国试点开展的“延税型个人养老保险”和美国的延税型养老保障产品就是产品设计上与金融需求逐步融合,同时具备保险产品特点优势的代表。

“延税型个人养老保险”属于商业养老保险范畴,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保险与个人所得税延期支付结合。所谓个税递延,即采用缴费和投资阶段不征税,在被保险人领取养老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别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缴纳保费的做法。在国外,延付税款产品已经十分成熟,如美国的401K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安排(IRA)。

401K计划允许公司雇员在税前将其收入一定百分比投入到雇主发起的税收延迟账户中,并且企业一般也为员工缴纳一定的费用于该账户中。在缴费和投资阶段免税,只在领取时征收个人所得税。员工可以自主选择证券组合进行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雇员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完全取决于当年缴费的数额以及投资收益的状况,现阶段美国约超过80%的家庭参加了401K计划。

个人退休安排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rrangement)产生于美国1974年生效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向尚未被企业养老退休计划覆盖的个人,提供税收优惠储蓄计划或是保留在工作变动或退休之后的滚存资产,对雇主发起的退休系统起补充作用。IRA既可以采用以银行、信托公司或其它合格金融机构的信托模式,也可以采用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可变保费的个人年金的模式。

高速的发展和壮大对一个企业会产生新的挑战,对一个国家更会提出严峻的考验,需要各方面的跟进与完善。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二十年周年,越来越多改革的社会中坚力量和普通百姓将会开始自己的“退休生活”,甚至65岁后的老年生活,同时随着未来中国大中城市出生率的持续走低和社会老龄化发展,相信我国的养老保险保障体系的发展也会逐步走向成熟。

注释:

①高净值人群: 《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定义为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蔡主编:《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2

一、我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老年化进程加快、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8亿,对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进行充分研究和了解,这对我们及时制定相应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的老年人供养体系也就是老年人生活经济来源的组成状况。在我国1994年和2004年两次对老年人经济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1994年的调查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次为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57.1%)、劳动收入(25.0%)、离退休金(15.6%)、社会保险或救济(1.2%)、其他(1.1%);2004年则分别为45.0%、19.3%、31.5%、2.0%、2.1%。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不再过多的依赖于家庭成员;而城市的老年人已经将以往主要依赖于子女供养的状况进行了彻底扭转;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家庭养老仍将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方式。因而当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问题除了子女教育问题,父母赡养的问题,居住空间问题......同时还要面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高强度的工作。而当前城市的现状则是———许多老人现在都处于独居状态,因为与年轻人生活节奏,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很难融入到一起;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所以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学子一般都不愿意再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向城市进军,并随着农村科技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的增加,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同时,劳动力匮乏,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造就了诸多的农村空巢老人,相依为命或孤苦伶仃的生活。上海财经大学相关课题组于2014年对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21个省份537个村的养老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七成农村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对与子女间的关系现状表示满意。“流着眼泪说满意”,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因为这个基数太过于庞大了。基于当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独生子女的增加,导致了年轻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早在2000年,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中,也对老年人的养老经济保障来源选择进行了意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把子女保障作为第一选择的人数最多,然后依次是自己储蓄保障、社会保障、商业保障。所以,老年人更期望能够获得多支柱的经济保障体系,而且他们对自身和子女的保障非常重视。这项指标可以说是进行的一项意愿性的调查指标,但是调查群体是老年群体,他们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现实的养老保障基础,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个参考指标。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国家财政负担重,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已超过1亿。全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00万,其中1200万生活在农村。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城乡失能老人总数达到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80万,约80%的失能老人住在农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的《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将达到1240万,农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农村照料需求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早在2004年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就已表明,33.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及社会保险,其中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达到62.8%,农村仅7.9%。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436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3761万人。从我国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还需要走长期、渐渐的发展道路。商业保险所具有的灵活、方便、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受就业与否、城乡与否限制的特点使得这部分人将成为老年商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群体。从老年人供养体系结构角度来看,虽然当前依靠退休金养老的群体占比不到三分之,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基数较大并且增速极快,已经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压力。在1978年时,我国养老金占GDP比例只有0.5%,但到2002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3.57%,并且在2025-2030年间,比例将达到10%,已经严重逼近或将超过“警戒线”。所以,快速发展老年商业保险,能将养老负担分担到个人、社会、保险公司上,同时也能大幅减轻由此带来的财政负担。

三、老年人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及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是加快老年商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1.我国老年人收入的逐步增多是促进老年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在2000年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基础相比1994年来说已经有了巨大幅度的提升,较低年龄的老年人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劳动;据2000年对我国城乡老年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占比最低,但是将第一养老保障选择为个人储蓄的占比达到了25.9%,而把个人储蓄作为养老第二保障的甚至已经达到了61.5%的比例。老年人所储蓄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来自于其工作劳动期间,依照储蓄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中主要的两种类型是应急储蓄和养老储蓄,并且这两种消费储蓄的主要群体则是老年人。在当前拥有诸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个人储蓄保险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机构进行保险办理的方式,这些机构包括了保险公司、银行等,虽然说储蓄具有安全和稳定的特点,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国家为了刺激国内消费,对存款利率进行了屡次的下调,并结合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事实上银行存款的收益基本上是负数。商业保险的种类繁多、发展迅猛,收益比储蓄高出许多,在出现较大疾病或是事故的时候有极强的保障。所以在个人储蓄的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化为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来源。

2.家庭供养模式的长期存在是老年商业保险加快发展的微观社会经济基础。从供养体系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我国将在今后许多年依然会保持以家庭供养的养老模式。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个人负担正不断加重。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逐渐步入成年,而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发展基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根据研究显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平均每一对夫妇有四个子女基础上的。而近年来我国家庭正朝小型化发展,这对即将步入或已经步入老年的群体来讲,产生的老年照料问题越来越突出,步入老年以后,易发疾病,并且疾病周期长,一旦产生疾病将会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若老年人能够得到一部分商业保险的补偿,那么对减少家庭负担、减少子女负担是十分有益的。此外,从家庭整体来看,不管是对老年人还是其子女来说都能受益。儿女若给父母买一份保险,不但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经济保障,事实上也实现了“尊老”;而部分较有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自己买一份保险,能够在将来为子女减轻负担。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发展老龄商业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他们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并且日益多元,在收入、医疗、服务和护理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尤为迫切,市场空间巨大,但实际的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快老年商业保险的发展力度,从政府角度来说,应该在税收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保险公司要加快针对老年人的保险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老年保险意识,为加快老年保险、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及政策氛围。推动老龄商业保险快速发展,要不断凝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共识,综合考虑社会承载力、老年人意愿和不同人群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扶持措施,让更多老年人花小钱、办大事、多受益。要不断推动老龄商业保险坚持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本着广覆盖、低利润、长盈利的原则,研发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养老、医疗、健康、文化等需求特点的商业保险品种,在老年人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实现老龄商业保险的繁荣。要不断拓展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主动适应老年群体消费特征的新变化,在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下更大功夫,不断丰富适应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理赔的及时性和人性化,实现需求的精准定位和市场的不断细分。要不断提升老龄商业保险的品牌形象,确立合理恰当的预期,注重打造品牌形象,注意给予老年人适当的优惠和照顾,在实现保值增值和商业利润的同时,寻求合理利润和社会公益的平衡点,让老龄商业保险成为“银色产业”的“金字招牌”。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3

关键词: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

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

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充分发挥现代保险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北京:金融时报,2005-2-21.

[2]郑志国.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上海:光明日报,2005-1-9.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4

关键字:养老保险 三支柱 企业年金 商业保险

目前随着中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来应对全球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危机。而当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制度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在现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企业年金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的发站内明显滞后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社会养老保险又存在着“三轨并存”,难以真正体现互助互济的原则。

一、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理论

世界银行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危机。“三支柱”体系中第一支柱是公共支柱,主要由政府主导强制实施,要求覆盖全体公民,主要作用于缓解老年人贫困问题,主要采用现收现付制的方式,体现了互助互济的原则。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型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养老基金一般采取市场化运营,体现养老保险的储蓄功能。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一般由个人自愿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人们把钱存进养老保险储蓄账户,以便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险待遇。这三大支柱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共同完成了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的三大功能而且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的责任划分清晰,三方共同作用,满足各个层次人群的养老需求。

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三轨并存”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三轨并存”的现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存。从筹资方式上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需要企业、个人共同缴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个部分组成,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从待遇水平上看,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最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次之,最后是城乡居民养老金。这种“三轨并存”现象明显有悖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初衷。此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积累养老金,缺乏统筹互济性。所以也无法被划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畴。

2.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经历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企业年金试点阶段和企业年金阶段。早在1991年,我国就确定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相继出台,相关运作和管理规章与制度也相继颁布。虽然制度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速度缓慢。截止2010年,企业年金基金总资产约为3000亿元,与此前业内预计企业年金规模突破一万亿相差甚远。 而且许多已经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都是电力、通讯、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其他行业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数量较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并不是强制实施,而是企业自愿实行。另外,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已经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如果建立企业年金,无疑会加重企业的经济压力,中小企业也就失去了继续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3.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发展滞后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6年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626亿元,占GDP比重不足0.5%,人均保费不到50元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相关费用占GDP的10%以上,人均保费超过5000美元。 除了人均持有商业人寿保险数量少之外,导致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政府的政策优惠和税收支持,无法激励企业与个人参与到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中去。此外,由于目前商业保险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地监管机制,也是阻碍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建立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

1.建立基本养老金制度

基本养老金制度作为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应该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再分配为目标。董克用等人提出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统筹部分改造为基本养老金制度。在计发方式上,可以参考美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老年,遗嘱和伤残保险(OASDI)计划的养老金计发方式。以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划分多个档次,分别计算养老金。如果参保者指数化月平均工资水平低,国家补贴的比例就越高;如果参保者指数化月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国家补贴的比例就小。 这样既可以避免由区域经济差异造成的养老金收益区域差异,也较好的实现了社会再分配,维护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性。

2.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

必须建立起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要通过立法建立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虽然各个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实施方式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强制性、自愿性和准强制性三种类型,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企业年金的运行状况和企业年金要实行的目标来看,强制性的企业年金制度最符合中国国情。首先,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众多,企业承载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建立年金制度,也就保障了一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未来养老问题。其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强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上文已经提到,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改造成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那么剩余的个人账户部分可以改造成企业年金制度中的个人积累账户。具体的企业年金制度要根据企业运营状况,雇主和雇员共同确定相应的缴费比例和领取办法。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养老金收益率,抵御通货膨胀风险,也避免现阶段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

3.发展商业保险

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在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的比较繁荣,但是在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还是比较滞后。不仅在相关保险产品种类上比较单一,而且相关的经办机构和基金公司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必须在创造一个良好的保险市场投资环境的前提下,激励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在国内发展产品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养老保险产品。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监管,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和规范保险市场,预防市场失灵,防止出现养老金贬值的问题。在这点上,可以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发展比较完善的智利借鉴经验。政府严格审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AFP),只有通过审批的公司才可以参与养老保险金运营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不仅对基金管理公司可持有的各类资产进行限额,而且如果一旦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出现了公司的收益率低于该行业平均收益的2%的现象,政府马上要求该公司用自持资产进行补差,保证基金的收益率与其他公司持平,防止投保人养老金损失;另外,政府还要求基金公司将自身账务与其管理的养老基金账户严格分开,即使基金公司自身运行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养老金账户,更加安全的保障了投保人的利益。

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来看,这种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做法不仅有利于消除现在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覆盖范围小,个人账户空账等现实问题,还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的发展。总之,在中国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缪艳娟.《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16卷第1期

[2]中国养老金网,http://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5

中图分类号:F8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28-06

一、引 言

从个人经济安全及社会公平目标引入的养老保险制度(就规则安排而言,可视为一种制度,称之为养老保险制度,而从系统运行角度,具有自身输入输出特性,相对于经济体系可视为一种系统,称之为养老保险系统,本文中二者可视为同义),基本筹资模式有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和基金制(Ful-ly Funded)两种。现收现付制通过建立社会统筹帐户,对工作一代收缴养老保险费用支付给退休一代,收入发生代际转移。基金制则是工作一代通过个人帐户为自己退休时期积累养老基金,收入在个人两个时期(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发生转移。由于改变了收入以储蓄和消费形式在当期及远期的分配,在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代际分配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代内分配,不同模式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历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目前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兼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特点,增加了其经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的复杂程度。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效应的研究很多,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集中于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产生的影响。养老保险分配个体在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的储蓄和消费,通过储蓄的变化影响资本形成,而资本增量被认为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历来存在不同看法。对于现收现付制,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74)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其主要内容)会使私人的储蓄总量下降30%~60%,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对私人储蓄带来负面的影响,在非利它条件下,当一个经济储蓄率较低,在现收现付制下不能达到某种最优状态时,引进个人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提高储蓄率,改进经济的效率。贝恩汉姆与列维(Beinheim and Levin,1989)证明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会降低储蓄规模,具有挤出效应。而斯赖特(Slate,1994)则认为其对私人储蓄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迪克斯和金(Dicks-Mireaux and King,1984)发现年金和储蓄之间有很大的抵消,维坦德与维斯(Ventiand and Wise,1995)则认为跨时期个人帐户对个人自愿储蓄的影响较小。另一类研究将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率、人口增长率等因素与经济增长理论联系起来。贝克和巴罗(Becker and Barro,1988)借助非内生人均产出增长模型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研究也逐渐从水平效应研究转向增长效应研究。罗特(Raut,1990)用代际叠代均衡模型对内生人口出生率及社会保障的资本积累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效应作了研究,张军森和张军西(Junsen Zhang and Junxi Zhang,1998)借助了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代际财富转移及内生的人口出生率(孩子可被视为消费商品和资本品,父母向孩子转移财富,获得回报),通过出生率和储蓄的影响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均产出增长效应,如果代际财富转移是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出生率而不影响储蓄,促进人均产出增长。国内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相对较少,仅柏杰(2000)从养老保险制度影响储蓄,进而影响资本的角度,用养老保险制度对资本的影响来代表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未给出直接指标。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增长效应定量及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借鉴柏杰的思路,由资本角度作进一步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增长效应指标,并测算中国的数值,提供政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决策依据。

二、模型建立

(一)混合制养老保险模型

本文模型中资本来源为:当期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转为当期投资,即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均会影响可运用于投资的资本。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除了作为银行存款外,社保基金入市的限制逐步放开,个人帐户已经可以视为资本来源的一部分。故养老保险系统以自愿储蓄st,和个人帐户强制储蓄的形式影响资本量kt,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但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商业银行由于规避风险而惜贷、投资运用的限制等原因,养老基金在实际中并非完全能转化为资本,假设转化系数为p,即只有份额为β的养老基金可用作投资资本,则是,=β(st+wt ),代入st表达式,得到单位有效劳动资本:

可见,工资收入越高,越能提供更多资本来源,个人帐户规定收益越高,人们预期收入增加,减少自愿性储蓄,进而减少资本来源,而统筹帐户资金按现收现付制方式转化为老年人消费,无疑会减少资本。由资本变动导致的经济增长绝对量为:

根据式(15)和(16)就可作进一步的模型测算。

三、模型测算

对上述模型中建立的指标进行测算的关键在于确定各参数的值。结合到目前为止的一些经验研究结果及中国的GDP增长指数、工资增长指数、人口增长率、实际利率等经验数据设定模型的参数,养老保险系统参数也选用中国目前实行的政策数据,使模型测算结果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

(一)参数选取

1.单位有效劳动产出的资本弹性αk取值。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作的经验研究得到的αk值基本介于0.3~0.5之间,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隐含技术因素不变的假定,而不断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正竭力寻求技术内生化的途径,倾向于纳入技术因素变化来解释经济增长。综合考虑技术、资本及劳动力的贡献率及中国粗放型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测算取ak=1/3。

2.工资增长率Zt及Zt-1取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1997~2003年GDP平均增长率为8.1%,职工的实际工资指数1978年为106%,1980

年为106.1%,1985年为105.3%,1989~1998年平均为104.58%,1999~2003年平均为113.44%。参考GDP增长率及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结合今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Zt-15%,Zt=10%。

3.自愿储蓄收益率rt及rt-1取值。根据200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金融机构公布的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1998年7月1日为4.77%,1998年12月7日为3.78%,1999年6月10日为2.25%,2002年2月21日为1.9896,2004年10月29日为2.25%,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成熟,自愿储蓄收益率也将逐步提高。本文取rt-1=2%,rZt=4%。

4.人口自然增长率nt-1及nt。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987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趋势,到1987年达到16.61‰,随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持续下降,2000年为7.58‰,2001年为6.95‰,2002年为6.45‰,2003年为6.01‰,为突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本文取nZt=15‰,nZt=‰。

5.养老保险系统个人帐户缴费率r及统筹帐户缴费率q组合。2005年12月前规定企业和个人向养老保险系统缴费中,17%进入统筹帐户,11%进入个人帐户,但不同省份根据不同情况试验r及q的组合。封进(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仍然支持现收现付制,统筹帐户的作用有加强的趋势。2006年后个人帐户缴费率由工资的11%降为8%。故本文选取三种基准:=0,q=0,即不存在养老保险制度时的组合;=11%,q=17%为2006年前的缴费组合;=8%,q=20%为2006年后的缴费组合。

6.资本转化系数。取8=0.8,即扣除交易成本、金融市场的准人限制等因素,自愿储蓄和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80%转化为投资资本。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选取个人帐户收益率参数m的值为1、0.8、1.2,分别代表个人帐户收益率等于、小于、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形,测算对应三种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缴费率组合基准下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仅考察经济相对增长率。考虑到养老保险制度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故取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缴费率分别变动1%、2%、3%几种情形(结果参见表1),以此分析养老保险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在不同情形下变动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

1.养老保险系统个人帐户缴费率 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影响不大:(1)当个人帐户收益率参数m.=1时,个人帐户强制储蓄收益率等于自愿储蓄收益率,个人帐户缴费完全替代自愿储蓄,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增加会等量地挤出自愿储蓄,此消彼涨,资本总量不变,不影响经济增长。(2)当m1时,个人帐户收益高于自愿储蓄收益,人们预期从养老保险系统得到的收入增加,从而减少自愿储蓄,养老保险系统缴费挤出自愿储蓄,减少经济体系资本,导致负的经济增长效应。表1中给出了m=1.2的负经济增长效应,效果亦不显著(m=1.2与m=0.8经济效应相反而绝对数量相等,从(16)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效应是相对于m=1对称分布的,此处我们只关注数量大小)。总而言之,个人帐户与自愿储蓄几乎完全替代,个人帐户在很小程度上改变资本在经济体系中的配置,因而个人帐户缴费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影响较小。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养老基金的运用限制逐渐消失,个人帐户收益率趋于等于银行收益率,这样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趋于消失。

2.养老保险系统统筹帐户缴费率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年轻一代向统筹帐户的缴费被支付给当代老年人用于消费,可视为资本的直接减少。在三种基准下,统筹帐户缴费率增加都会引起显著的经济增长负效应。从表1的纵向来看,同一个基准下,缴费率增量越大越能降低经济增长率,如在 =8%,q=20%基准下,m=1时,当统筹帐户缴费率增加dq=1%,经济增长下降0.97%;dq=2%,经济增长下降1.94%;dq=3%,经济增长下降2.91%。从横行来看,在统筹帐户缴费率越高(意味着越多的资金被用于老年消费)的基准下,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越高,如m=1,dq=1%时,在 =0,q=0基准下经济增长下降0.56%;在 =11%,q=17%基准下,下降0.86%;在 =8%,q=20%基准下,下降0.97%。同时表1结果也反映了一个特点:m取值对统筹帐户缴费率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影响不大。

可见,对于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变化在有发达金融市场、养老基金可以自由运用的条件下,基本上不会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量,从而不影响经济增长;而统筹帐户将统筹资金从工作一代转移给退休一代用于消费,直接减少了资本,因而会有显著的经济增长负效应。因而政府在作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决策时,除了要保证发挥收入再分配及退休经济保障功能外,对个人帐户以及统筹帐户缴费率的变更,还应从二者的经济效应角度加以考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最为热烈的话题是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之争,其实就是个人帐户缴费率和统筹帐户缴费率之争。统筹帐户从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转移消费性资金,减少了储蓄及资本的积累。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面临统筹帐户资金赤字的巨大压力。而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个人帐户有资金积累,可以为经济体系提供投资资本受到越来越多政府的推崇。中国在1995年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前,基本上是实行现收现付制,实质上由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覆盖范围较窄,主要是国企、政府机关及部分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系统面临严重的资金赤字。1995年后引入个人帐户,放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

负担养老缴费负担,缴费工资的17%进入统筹帐户,11%进入个人帐户,扩大覆盖范围。统筹帐户缴费的经济增长负效应大于个人帐户,换言之,个人帐户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统筹帐户,从完全依靠统筹帐户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走向基金制,是沿着一条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演进的。这方面最卓有成效的是智利,在1980年引入个人帐户后,成功地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向个人帐户完全积累制,积累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投资,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税收增长,特别是增值税的增长。养老金体制改革仅15年,智利的财政预算就接连出现盈余(Pinera,1996)。但中国还不具备转向完全基金制的条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养老保险赤字导致的“空帐”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显性失业等一列问题,中国目前只能采取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的缴费比例。2005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系统缴费率安排涉及到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经济改革以及国民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以养老保险系统变量(如缴费率等)为输入变量,借助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储蓄为中介,从资本变化角度考察经济的增长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定了模型中的参数,模拟测算养老保险系统变量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从资本积累变动角度分析养老保险系统经济增长效应,个人帐户缴费率变动的效应微弱,而统筹帐户缴费率增加则有显著的负效应。究其原因,个人帐户被当作自愿储蓄的完全替代,基本不改变原有资本积累,而统筹帐户被认为是以强制的形式从经济系统分流资本用于老年消费,直接减少资本积累,从而降低经济增长。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从完全依靠统筹帐户缴费的现收现付制过渡到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相结合的混合制会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一条符合经济增长效应的路径。实践中养老保险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缴费率的安排应将经济增长效应和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个人帐户“空帐”等问题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职能和目的是依据大数定理降低个人风险,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安全,稳定社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福利与效用,促进劳动生长率,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各种社会经济目标,合理规划个人帐户和帐户缴费率的组合模式是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6

年投入需与家庭收入匹配

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这其中,社会保险提供最基本保障,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也是保障“老有所养”的主要力量。以美国为例,养老保险体系中,40%由社会保险负担,40%依靠企业年金,20%依靠个人购买商业保险。

保险专家表示,商业养老保险兼具寿险保障和养老规划的双重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强制储蓄,适合缺乏投资经验的稳健型投资者。一般来说,大多是在职人群从当年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购买,因此,要妥善斟酌投入的金额,既不能过度,影响到家庭生活,也不能太少,形成不了规模。保险专家建议,从保险费率角度考虑,一般年龄在35岁以下时投保保费相对便宜,商业保险的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15%~20%较为适宜。同时,建议选择退休后领取,领取时间的跨度越长越好,一旦购买,中途不要轻易退保,以免遭受损失。

据悉,养老险的交费方式有趸交和期交两种方式。趸交是指一次完保费。这种方式比较便捷,所交保费少于期交保费总和,退保时所造成的损失也会相对小些。而期交是指分期交付保费的方式,它能减轻投保人的现金流压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制储蓄功能,比较适合年轻人和月光族。投保人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同的保额水平下,交费年限越短,总的支付金额越少。

分红型养老险特色

目前市场上可以作为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大致分为四类: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型寿险。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主要还是传统型和年金分红型。

传统型养老险通过订立合同,约定养老保险的交纳年限、交纳金额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和额度。该类养老产品利率一般都是固定的,与银行利率保持基本相当水平。虽然回报相对比较固定,风险较低,但很难抵御通胀的影响。因此该险种适用于月光族、卡族等在投资上比较保守,以及希望通过强制储蓄来实现养老计划的人群。

分红型养老险则是一种较传统养老险有所改进的新品种,领取方式相同,但具有分红的功能。分红型养老金避免了传统型的弊端,有保底收益率,此外还有约定回报,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好坏分红,理论上抗击了通胀。其弱点也很明显,就是分红收益的不稳定性,保险公司每年的分配盈余是变动的,并不保证都有分红。该险种适用于既想要保障养老金的最低收益,又想获得更多红利的投资者。

而万能型寿险、投资连结保险等更偏向于理财的保险。以万能型寿险为例,起初购买时会存在初始费用以及账户费用等额外费用,最大特点是不仅拥有保底利率,而且会存在不确定的额外收益。不仅存取方便,还可随时追加投资。比较适合理性、能长期投资且自制能力强的投资者。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7

一、储蓄

储蓄方便、灵活、安全,几乎没有贬值的风险。但是,储蓄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同样是存款,选择不同的方式获得的收益也不一样。

建议:储蓄对于老年人必不可少,但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储蓄品种。不要存过长期限。一是急用时取出利息损失,二是存款利息升息时不合算。

二、国债

国债具有操作方法简单便捷、利率较高、不征收利息税、变现能力强、投资风险低等优点,是一种特别适合老年人的理财方式。同时,投资记账式国债还可以中途买卖获取差价,也可以持有到期,按照购买当日相应的到期收益率享受收益,且国债的风险是所有投资里最低的。

三、保险

有关统计显示,除日常消费外,老年人最大的支出是医疗保健。人寿险尤其是投资型险种兼具保障职能和储蓄职能,只要按年交投保费,在保险期内不发生人身意外伤害,那么所获得的回报率一般可以达到或超过同期同类的银行储蓄利率。如果在保险期内出现人身意外伤害,则会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这也是很多年纪较大的投资人热衷于此类投资的原因。

建议:养老保险要趁早,年纪越小投保的价格越低,负担也就越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时可以考虑分红型养老保险。

四、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有专业管理、风险分散的优点,可以获取规模效益。相对股票而言,基金投资少,交易风险低。鉴于大多数老年人资金较少,缺乏投资经验的特点,选择投资基金是比较适宜的。

建议:选择指数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可以选择沪深指数,从长期来看,3000点绝对不是我国股市的高点,上升的空间很大,而平衡型基金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介于成长型和收入型之间,既追求长期资本增值,又追求当期收入。

五、银行理财产品

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篇8

当前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实现“无忧养老”不仅关乎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很多中青年人的未来。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面对现状,各大银行瞅准机遇,纷纷出台各种针对老年人的养老理财、储蓄产品,许多老年人也开始试水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养老理财形式,以应对通货膨胀和银行利率不断下降带来的资金缩水。但名目繁多的老年人理财产品,让许多老年投资者在选择时觉得眼花缭乱。

养老理财产品大PK

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各个产品的优势与不足。

定存和国债:最稳健、流动性差、收益利率低。

国债被称为“金边债券”,由政府发行,银行定期存款以银行信用担保为手段,因此定存和国债是最稳健的投资方式。但是它们的流动性比较差,而且国债的利率一般在3%左右,收益低。

传统商业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广泛、时间跨度长、收益率较低。

都说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退休后,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但钱却不是白领的。一般的商业养老保险每年的保费投入一万元左右,投保年限一般在10-20年。这么长的周期,如果分红所得跑不赢通胀,到时候只能后悔莫及。

传统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在近几年拓宽了保障的范围,但仍然没有摆脱收益率偏低的诟病。其收益往往低于银行定期存款,亦无法抵御通胀风险。同时时间跨度又较长,这期间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投入保费与领取养老金的收益关系乃至通货膨胀的风险,所以传统型养老险只能起到保障的作用。

养老基金:没有突出收益率优势、缺乏稳健性。

2012年天弘安康养老基金正式上柜发行,这也是国内首只以养老理财命名的基金。之后,工银瑞信、大成和汇丰晋信也推出了生命周期基金,目标同样瞄准养老需求。但由于没有突出收益率优势、缺乏稳健性等劣势,市场反应平平。

以天弘安康养老基金为例,其本质是一只混合型基金,只是股票投资比例下降为0-30%,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为70%以上,类似于保本基金,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本基金。另一方面,年化预期收益率是4.75%,这与目前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差无几,没有突出收益率优势。

银行理财产品:周期长、养老意义不明显。

目前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包括两类,一类是产品到期后一次性还本付息,另一类是每年按投资期分段计息,相比逐月拿到一笔养老金,养老的意义不明显。

老年投资者侧重安全性

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投资者而言,如何处理工作一辈子积攒下的积蓄是一个矛盾的选择。作为养老金存银行定期可能还跑不赢CPI,想追求更高收益但又怕承担风险。而针对老年人的情况,安全性更为重要。

鉴于多数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要遵循“稳”、“活”、“分”三个原则。

在投资前老年理财者不妨用资产配置法则――“100法则”来测算一下合理的风险投资占总投资比例,以65岁的老年人为例,投资相对高风险的产品比例为:(100-65)%=35%。从这个法则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投资者抗风险的能力会越来越低。因此,老年投资者注意的首要事项就是要“稳”。在理财过程中老年人需要首先考虑本金的安全,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相对高收益的产品。所以,有金融机构监管的、类固定收益的产品更适老年投资者。

二是要“活”,由于老年投资者年事已高,患疾病的风险比例要比年轻人高,因此建议老年投资者不要选择封闭期限太长的理财产品,最好按比例配置短期和长期理财产品,这样可以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让资金的流动性更灵活。

三是要“分”,中老年人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理财过程中的风险。比如可以选择银行存款、购买国债、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商业保险、养老基金等不同的形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稳健性、灵活性的理财产品是老年投资者的首选。还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好投资组合,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银行储蓄养老是首选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除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我国近七成的居民都首选稳健的、可保本的银行储蓄养老。

60岁的张伯伯刚刚从单位上退了下来,目前除了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外,还有约50万元的养老储蓄金。像大多数老年人一样,张伯伯想通过现有的50万元本金获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是他又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由于对理财不是很了解,张伯伯来到了日照银行青岛分行进行咨询。

银行理财师告诉他,根据他的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建议他购买股票或者基金产品,而存银行定期收益很难对抗通胀。恰巧日照银行刚推出一款针对老年人的“养老尊享”储蓄产品。这款产品的最大优势是利息高、利息支取灵活,提前支取靠档计利。这几大特点非常符合老年人的理财需求,理财师便推荐给了张伯伯。

理财师为张伯伯算了一笔账,当前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为4.0%左右,而“养老尊享”个人存款业务按存款金额进行利率分档,5万元(含)-20万元利率设定为4.8%,20万元(含)以上利率设定为5.0%。如果以50万元计算,存普通定期五年可获得的收益为10万元;而购买此款产品则可获得收益为12.5万元,两者收益差2.5万元。

而且“养老尊享”个人存款业务的利息,可按月、按季、按半年或按年随意设定支取周期。这样每月都能拿到养老金利息,等于每月为张伯伯发退休金。粗略计算,张伯伯每月可以从日照银行支取2083元利息,加上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每月可以拿到手5000多元,这极大地提高了张伯伯退休生活的品质。

“养老尊享”个人存款业务的第三大优势解除了张伯伯担心有急用取出钱来利息变活期的困扰。客户若提前支取“养老尊享”个人存款产品,银行将会先按照实际存期的靠档利率(支取当天挂牌利率)重新计算利息,再将已多支付的利息从本金中扣除。

比如,张伯伯在存款两年后急用钱,想要支取50万元存款,日照银行会按照两年期定期利率计算利息。以当前日照银行两年期存款利率为2.73%计算利息为27300元,比起存普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息按活期利率计算多收益23800元,确实划算不少。

此外这款产品客户可提前支取利息享受收益,让客户提前享受复利收益。也就是说这款产品的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经过多项比较,张伯伯最后选择了这款产品。

据日照银行青岛分行个人业务部总经理潘淑婷介绍,这款“养老尊享”类个人存款业务是储蓄存款的变种,是银行针对老年人客户做出的调整。一经推出不但受到中老年投资者的追捧,还有不少年轻人为表达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也为父母办理了“养老尊享”存款业务。

最后,潘淑婷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投资者,日照银行在推出专属养老储蓄产品的同时,还面向中老年客户推出保本理财产品,有86天收益率3.5%、184天收益率3.6%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于中老年客户来说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上一篇:英语启发式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公务用车管理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