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5 16:12:49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1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管理、业绩考核、风险防控、资金管理等方面对企业施加着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显著作用,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重点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全面提高,既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又起到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的作用,保证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在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得到全面提升。

二、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提高实效性,就要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创新

鉴于企业管理快速发展的现实,我们应当对财务管理进行适时创新,以便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实效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取得现实的实效性。

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指引,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上实现较大的突破,进而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意义重大。

(二)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该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以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进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要。

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来看,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修订、推进采用适时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组织、规划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将整合的信息进行即时处理和传递,已达到了瞬息万变的程度,可以说,信息化正广泛、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确立信息管理的观念,才能全面准确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更好地利用信息。

对于财务管理而言,只有在财务管理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积极采用新的财务管理工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从而更便捷地取得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从这一点来看,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对财务管理手段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运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三、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提高实效性,就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在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就应当根据职责相分离原则,合理安排不同的岗位职责,以确保审核程序的完整性,审核过程的合法性,审核环节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促使各职能部门创造出一个完整、高效、可控的制度体系,进而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要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实现紧密融合,使财务管理制度契合企业运营实际,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取得积极效果,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

在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在总体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制度、办法、规章等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为财务管理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除了要注重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外,还要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全面性特征,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在各方面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为企业财务管理推进提供有力支持。从这一角度来看,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是提高财务管理制度构建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根据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职责

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之后,还要根据制度要求对财务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与分工,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得以落实。

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执行者,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取得预期的实效性,应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设置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权力与利益,使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实效性的目的。

四、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提高实效性,就要加强资金管理

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加强资金管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企业要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资金管理,改变原来的资金分口管理的局面,统一制度、统一规划、统一调拨。完善合理的资金流动。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企业应根据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企业的有形资金,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与整体效果。

(二)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理

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重要支撑,资金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使用计划,提高资金管理效果,才能满足财务管理需求,达到提高财务管理实效性的目的。

基于这一认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我们应对资金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但要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计划,还要将资金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能在 资金管理方面取得积极效果,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目的。

(三)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为提高企业资金管理质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实现对企业资金的计划管控、有效管控,降低资金使用风险,加快企业资金流动,因此,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对资金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管理中,要想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就要积极推行财务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地开展,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忠.企业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3年02期

[2]余海波,傅真庆.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2期

[3]杜晖.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与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2期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注意问题

2007年1月1日,已实行了14年之久的《企业财务通则》被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取代。新《通则》包括总则、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信息管理、财务监督、附则共10个部分,由1992年版的12章46条变为现在的10章78条。其中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激励制度的规范性政策、企业财务风险的强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此次立法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到保护企业权益,体现了国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认识的提高。新《通则》的颁布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新《通则》对企业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实现有效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新《通则》的颁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原《通则》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时新《通则》应运而生:①原《通则》与会计法、税法等法律的协调性差。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制度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而原《通则》明显滞后难以与这些规定相匹配。②原《通则》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符。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内部事务,原《通则》的政府职能应有所改变。③原《通则》仅仅包含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报表等规定,不能适应企业财务创新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对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财务风险控制、财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原《通则》难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在认识到上述不足后,新《通则》从财政部门、投资者、经营者3个方面规定了财务管理职责,提出了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新《通则》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财政资金。企业取得各类财政资金应区分情况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②职工福利费。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③集团公司资金运作。 企业集团可以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④ 合同财务审核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财务监控。⑤个人支出。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支出。⑥要素分配。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作出规定。⑦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⑧财务预警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

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新《通则》,把各项规定真正融入到日常运营中。在实施新《通则》时,应特别注意以下8个问题。

1. 认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

新《通则》对投资者、经营者等的财务管理方法有不同的规定。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不能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应按规定通过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或者其他类似的机构进行。经营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应明确相关法律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授权执行。经营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明确,真正做到权力、责任、利益三者的统一。监事会的作用得到提升,实践证明,监事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监督制度,是国家作为出资者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制度创新。新《通则》明确提出“企业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并要求“履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职责”。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重点检查企业资产和经营的安全性,揭示危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重大事项,评价企业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密切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调整职工福利费,落实职工要素分配

新《通则》下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福利费,2007年已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也应冲回。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家规定应当“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新《通则》对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指出应按照国家规定在企业章程或合同中作出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工作中的创造性,使分配形式多样化、科学化,分配成果与实现的价值相符合,实现效率优先。新《公司法》要求全体股东的货币资金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那么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无形资产比重最高将可达到70%。目前我们习惯于把企业与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联系起来,对无形资产重视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3.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实现体制转变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指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对应关系,包含基本规范和制度规定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企业集团内部,应相互协调,统一财务,避免各自为政,增强竞争力。企业集团外部,应加强与其他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沟通,争取有利的外部理财环境。组建以资本筹集为基础,股权控制为重点,效率提升为依据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现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同类型的集团公司应建立适合公司体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4.强化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财务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判断,因此风险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利率风险等),企业应根据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策略。一般获利越高对应的风险也越大,应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应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 以防范、控制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企业根据对应的行业、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作出规定,合理控制风险。  5.注意处理好与国家税收制度之间的关系

税收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成果的法定分配, 企业规范的财务管理, 可以为税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是对财务行为前期的决策和过程的规范, 需要遵循依法纳税的原则。企业纳税属于财务行为, 但不是财务行为的全部内容。企业财务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相辅相成、并行存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依法纳税的基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也同时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变量,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企业有必要从税收的财务影响出发, 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 从而在减轻税收负担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财务收益。

6.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协调

新《通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的基础,通过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对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在落实新《通则》时不能违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应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企业会计制度( 广义) 是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会计核算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基础, 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企业财务管理围绕企业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要素, 为企业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 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 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控制, 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因此, 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可以互为补充, 相互协调。

7. 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

在新《通则》“信息管理”中, 围绕财务信息管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报送、审核、披露及使用等各个方面首次进行了规范。首先是指导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 优化业务流程, 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 实行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 并对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提出了要求。其次是要求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编制财务报告, 并分别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 甚至是经过中介机构依法审计的财务报告。第三是规范了在财务信息使用方面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并要求有关人员有义务保管好企业的财务信息, 不得利用企业财务信息谋取私利或损害企业利益。同时, 要求主管财政机关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 及时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

8.提高资金调度控制

新《通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若没有资金则任何经营活动均无法进行。资金调度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对企业资金的调度控制, 对于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有效运转,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例如, 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印鉴管理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等。企业在实施资金调度控制管理时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制度建设、轻过程控制的做法。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尚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 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 企业缺乏应有的资金管理意识, 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淡薄, 相关权限不明确, 造成资金规模不合理,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导致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使用,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企业必须从基础制度建设入手,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结合其业务特点, 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对资金调度要采取授权审批机制,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 逐步实行资金预算管理, 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及文件记录管理制度。同时, 要加强对相关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管, 规范企业资金调度行为, 健全企业制衡机制, 采取有效的资金监管和控制措施,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涛.创新财务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基于《企业财务通则》应用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4).

[2]邱田春.从企业财务准则看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3

财务管理竞争能力经济效益

0引言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资金活动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投入、产出、消费、所得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参照物,而这些都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可见,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管理水平。

1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两者之间联系

1.1企业经济效益,就是指企业参与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呈现出的比例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劳动消耗与取得价值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企业投入资金与所得利益上。企业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支配政策,及时记录和控制企业经营所消耗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采取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经济效益,而合理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所以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切实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保障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如何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取得发展和进步,就必须有持续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方向取决于资金投入的方向,企业必须保证良好的资金流通度,才能发展壮大。而且,只有加强资金管理,才能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财务管理:

2.1.1制定资金预算计划。企业要保证资金流通和循环的畅通,就要加大资金预算,做好监督考察和预算编制工作。企业财务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以企业发展程度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在编制预算以后,企业就可以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重点,从而合理分配资金,减少资源浪费,将企业的资金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1.3建立资产责任制的管理。企业内部要建构起科学的投资论证体系,减少因个人原因而导致的投资错误。企业内部要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确保每一笔资金落实到位,加快资金回笼,建立并完善企业财产清查制度,及时处理资产贬值等问题。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证和企业担保的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持续流通和运转。

2.2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企业要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制定全面的成本管理制度。

2.2.1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在员工间形成成本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合理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切实保障每位员工的个人利益,只有这样,企业员工才会自觉投身到成本管理中来,切实降低生产成本。

2.2.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领导意识,形成重视成本管理的企业发展氛围。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成本管理部门,实现专业管理和员工管理的有机结合,将企业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实现人人关注成本的巨大飞跃。

2.2.3实现成本管理的科学化。企业要不断创新,加大科研开发力度,逐个攻破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若干因素,切实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开办培训班,大力宣传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成本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2.2.4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就企业成本管理而言,企业内部责任不明确、管理力度差是造成企业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根本原因。由此,企业要制定出全面、系统、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将企业内部成本资金管理落实到具体部门,定期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成本进行监督和审查,严厉打击虚报成本和违纪行为,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透明性。

2.3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利用负债的形式进行集资,财务风险无法回避,它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由此,企业要切实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防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走向;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测机制;加强企业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化;科学分析财务报表,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总结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保险企业;资金管理;优化制度;全面预算

一、保险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保险企业资金使用制度、资金使用规范未建全

保险企业资金来源于投保者定期投入的保险金,而保险企业若不能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则投保者的保险金将得不到合法保证,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给投保者和保险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保险企业未建立建全资金使用制度、未建全资金使用规范,则保险企业在收取资金、资金再投资、资金分配等多个环节没有相关制度规范其流程,没有制度管理资金流通,未来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损失。如果保险企业未根据实际社会、企业自身、当地居民投保意识建立资金管理模式,则后期资金处理时会面临很多问题。

(二)未优化保险企业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保险企业未优化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则在产品定位、资金分配、资金投资等多个资金使用方面无法准确进行管理,没有完善的预算信息,在具体实践环节无法做出合理决定,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未优化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则保险企业在前期市场调研时没有标准可以参照,则调研效果达不到企业预期结果,同时中期全面预算时无法按照调研结果对各部门未来管理、费用支出做出详细预算,导致企业预算延后。未优化资金预算制度,则保险企业在后期投资、使用资金时程序复杂,资金分配不合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风险,无法保证投保人的合法利益。

(三)保险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未落地

保险企业信息化处理资金模式未落地,严重阻碍了企业向更高、更好、更便捷的现代型企业转变。保险企业面对复杂的资金处理信息,若不能采用最先进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则保险企业需要建立许多处理资金的部门,一方面浪费了企业的资源,降低企业资金利用率,阻碍了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使保险企业部门结构越来越复杂,资金运转周期逐渐变长,不利于企业向节约型、简单型方向发展。

(四)保险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机制未完善

保险企业未建成一套资金风险管控机制,对企业未来发展而言是不利的根本性问题。保险企业风险管控机制未完善,则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科学预警,无法为企业管理层提出有效应对风险的建议。未优化风险管控制度,企业无法规范人员日常降低风险行为,无法直接从制度本身降低企业资金风险,同时无法在资金投资上避免企业损失。企业未完善资金风险管理制度,则企业内部控制无法与风险控制部门紧密结合,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循环效率,间接影响投保人获取资金的百分比。

二、针对保险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一)建立建全保险企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保险企业需要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优化制度管理是企业准确、快速达到既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保险企业资金管理制度是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优化保险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具体分为三个准备要素:一是保证保险企业管理层大力配合、支持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同时需要管理层加入资金分配管理部门建设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管理者带头解决,及时向领导汇报,保证保险企业上下同心同力建设资金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资金管理氛围;二是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需要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环境,聘请专业的顶层设计者,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资金管理制度,使制度发挥最大作用;三是制度落实执行环节,保险企业在建设完成资金管理制度时,执行要完全落实,企业人员在进行资金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进行处理,保证制度的严肃性,神圣不可侵犯。

(二)全面深度优化保险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保险企业预算管理是对资金合理分配的基本管理措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带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更有质量的工作。全面深度优化保险企业资金预算管理需要对前期调研、预算环境建设、预算制度落实三个方面重点建设。一是前期调研工作是保证保险企业在进行资金分配前的必要准备,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了解愿意投保人的规模、了解债券市场行情。保险企业管理者根据市场调研制度符合当下的预算管理方案,对投保资金进行合理分配,预留充分的意外赔偿金,保证保险企业正常、有序开展未来工作;二是保险企业预算管理环境的建设,企业要积极宣传预算的有效价值,帮助员工了解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鼓励员工积极履行预算管理方案。三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保险企业进行全面预算之后,需要不断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将具体预算落实到实处,实现预算的有效作用,将执行与预算制度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落实保险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

保险企业信息化处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越来越多人购买保险的市场趋势,保险企业传统的资金处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资金处理的需要,需要不断优化资金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处理系统是最好的选择。落实保险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企业和银行建立联系,将银行的服务能力扩展到保险企业资金管理服务中去,根据投保者的需要,可以采取线上缴纳保险费用或者线下缴纳保险费用,在进行资金处理时,运用数字处理体统,对资金合理分配,分别进行投资创造价值、存储预防风险等。建立信息化处理系统,企业首先需要采购高效的硬件设施,再有效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软件的编写,最后实现企业预想的期望。

(四)完善保险企业对资金风险的管控机制

保险企业资金风险管控机制,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保险企业风险多样且风险难以控制,只有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风险管控机制,才能有效降低风险、避开大风险小收益的项目,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做出有效处理,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完善保险企业资金风险管控机制需要两步建设:一是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控建设支持力度,企业可以设置专业的风险监管部门,对企业资金运转各个环节实时监控,对市场变化实时了解,对资金运转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提供有效的处理方法。二是强化保险企业对资金再投资的专业能力,资金再投资是企业获得收益的一种渠道,要保证投资回报率大于保险金折返率,只有这样,保险企业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结语

保险企业进行资金管理建设时,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设符合企业特点的资金管理模式,不能盲目地建设资金管理制度、资金预算方案等。保险企业面对数额巨大的资金时,必须具有一套完善的资金处理、资金再投资、资金分配制度,按照市场投资行情,对部分资金进行再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保险赔偿百分比,同时尽可能通过制度、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降低企业损失,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的保险企业经营模式将会向制度完善、结构简单、信誉更好、承担风险能力更大的模式转变,实现保险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宁杰.司库管理在保险企业中应用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1).

[2]唐金成,利寒俏,田源.中资保险企业境外投资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6(10).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4日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及时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问题,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众多问题制约了其在企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经验及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企业中的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导致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竞争,这就使得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在不断加大,企业利润也随着逐渐减小。很多企业开始采取措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但是我国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较晚,企业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措施具有局限性,把降低员工工资作为控制人力成本的主要途径,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造成了大量员工的离职,反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经验及方法。

(二)人力资源招聘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为了自身良好的发展,都期望招聘到一流的人才,但是招聘工作缺乏与企业战略、人员规划的有效结合,导致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对各岗位的员工都具有高学历的要求,这就使得企业的一部分岗位招不到人,一部分岗位安排高学历的员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如企业车间、前台等。而且企业招聘到员工后还缺乏科学的用人观念,误认为高收入的员工会造成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在用人方面,企业也没有做好岗位规划,合适的人不能放到合适的岗位,使员工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这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控制没有成效。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在人力资源成本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它主要包含员工的薪金、奖金、保险等。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必须要控制好使用成本,但目前企业把降低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使用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这严重影响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部分企业也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中工资、奖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还有一部分公司虽然制定了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但制度比较单调且缺乏公平性,这也造成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的下降。

(四)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这样通过全方面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充分利用,从而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重视建立物资资源成本控制体系,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更没有形成成本控制的预算、执行、反馈的控制体系,这就会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策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争夺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但是普遍企业采取的控制策略不科学、不合理,只能做到在短期内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并且还对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策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企业文化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它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使员工在生活工作中团结协作,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具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起到约束、激励、凝聚的作用。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人际关系等都会对管理成本造成影响。企业利用企业文化降低管理成本,首先要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成本控制的思想,做好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使企业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对成本控制具有充分的认识,保证在工作岗位上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其次,要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建立成本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学习有关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各类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员工行为规范中把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入进来,从而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最后,企业要利用企业文化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增强员工间、员工与企业间的凝聚力,从而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

(二)重视人的作用。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企业在管理成本控制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第一,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企业而言,员工认同企业的规章制度、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产生了归属感,他们会自觉的接受企业的管理并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身的思想行为,这样企业管理者可以很轻松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控制,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水平;第二,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秀的管理队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在我国,企业的高层领导掌握着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决策,中层管理人员开展决策的实施工作。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成本控制意识,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其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其次,加强企业管理者对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加强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积极到其他企业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工作;第三,员工与企业发展要保持一致。员工在企业长久的发展,除了需要企业提供相对合理的福利待遇外,还需要企业能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的职业规划,同时企业自身还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样,员工在工作中才会充满热情,保持活力。因此,企业要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把权力进行划分,依靠团队或项目组的形式来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减少了员工的离职率,进而控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此外,企业要完善晋升制度,确保每个员工都有公平的晋升机会,这样员工能力的提升可减少企业外聘人力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留住人才,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第四,提高员工福利,保障员工安全。员工是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的人员保障,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的保障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加强对企业各生产部门的安全检查与教育工作,提高部门主管和员工的安全意识,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员工的生命安全,还使企业有效规避了重大财产的损失;其次,企业要加大对员工医疗保险、意外保险的资金投入,足额缴纳保险金,保证员工在工作中没有顾虑,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企业还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断对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善,并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各种劳动生活补贴。

(三)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控制系统。第一,建立科学的预先控制系统。预先控制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科学的预先控制系统才能有效防止企业出现人力资源成本失控的现象。企业要建立一套具有灵活性且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企业要以本年度的生产销售计划、人力资源供求情况为依据,参考上一年度的人力资源总成本的费用详情,制定出本年度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预算,并在预算中制定好控制标准。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若人力资源成本超出了预算标准,企业要及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策略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第二,建立健全控制保持系统。首先,对员工的招聘要科学合理,企业在招聘中不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而招聘员工,不但要重视应聘人员的学历、性格、工作经验,还需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道德、适应能力,以减少日后企业员工离职而造成的人力资源成本损失;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企业通过培训可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而且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满足自身在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可以帮助员工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不会轻易选择离职,这样就有效控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构建培训组织机构,做到对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挽留;再次,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更是对员工价值的肯定。企业要以员工的能力、潜力、期望值为依据,对薪酬制度进行分等级的划分,避免员工因薪酬问题而产生对企业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浪费;最后,企业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励政策是根据员工的贡献而做出的额外奖励,它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竞争机制可以使企业增加活力,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激发。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都可以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第三,建立及时有效的控制反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不仅要做好事前、事中的控制,还要对事后发生成本失控的问题做出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此外,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对连续几年的成本控制做出分析评估,这样可以有效反映出这段时期企业的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预算、控制标准、控制措施等做出调整,以提高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渐由资本、规模的竞争转向了人力资源成本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理念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在运用成本控制时出现了众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时要重视人的作用,利用企业文化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控制系统,以此来完善成本控制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晓东.初步探索我国国有企业控制人工成本对策[J].知识经济,2011.18.

[2]王占庆.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6

1、企业资金管理的作用

(2)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控制,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全球经济处于复苏中,但是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很严峻,行业利润率下降,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资金紧张,财务风险系数提高。有效的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以防止资金被任意挪用,保证企业的资金流连续,杜绝不当的资金使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资金收入与支出的合理,防止不合规行为的发生,从具体业务和规章制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经济资源,为了应付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开支,企业一般会准备充足的流动资金,防止资金短缺造成的问题。流动资金增加则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反之流动资金保留过少,则可能满足不了企业日常的资金需求。在资金短缺与资金闲置的权衡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通过资金管理不但能够使闲置的资金充分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合理融入资金的方式解决企业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

2、企业强化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1)应对财务困难和危机的现实选择。其二,宏观经济形势不良的前提下,系统性风险提高,各金融机构收缩信贷,信贷资金紧张,企业的外源性融资不佳。其三,资本市场受到我国发展方式转换及经济形势的影响,一直发展不理想,大部分企业没有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机会。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对财务问题的现实选择,应该从自身财务活动着手,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解决财务困境,寻找利润增长点。

(2)加强自己管理是企业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经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是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管理的总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资金管理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财务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从最基本的财务活动抓起,资金活动涉及面较广,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资金管理活动的水平提高了,会带动其他的财务活动走向规范,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会得到有效提高。

(3)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选择。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松散,则会出现资金挪用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规范的资金管理活动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加强资金管理活动,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可以规范资金活动,使资金活动有章可循,同时也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另外资金管理活动可以调剂资金的余缺,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新形势下企业强化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企业资金运行过程管理

(1)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为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计划性,有效防止企业资金使用可能遇到的短缺和闲置,需要编制企业的资金使用计划。企业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需要以具体的业务计划为依据,按照资金需要与节约兼顾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核算出企业相对合理的资金需求量。确定的资金需求量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企业需要配备专门人员制定资金管理计划。此外,还要制定资金应急预案,以便解决临时性资金状况。

(2)企业资金筹集的管理。为了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企业需要对资金的筹集活动进行管理,资金筹集的管理主要包括内源性资金的管理和外源性资金的管理。内源性资金的管理主要是对应收账款及销售额等方面的资金管理,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外源性资金的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获得企业发展的外部资金支持,并累积企业的信用,积极利用国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另外,企业需要对当前掌控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调度布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效率。

(3)资金运用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原则应该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企业资金管理应该以此最终目标导向,资金的运用管理涉及到财务管理的技术能力,资金运用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各个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资金管理活动,需要重视资金运用的管理,除了对常规材料采购、在途资金、库存销售等进行监督管理以外,还要着力优化企业资产配置,合理调配资金,优化资金结构。

(4)资金分配管理。企业创造的价值除了留存收益以外,需要进行分配,收益的内部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使企业陷入管理困境,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而好的分配制度则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全体职工的劳动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资金分配制度,也是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

2、资金运行质量管理

(1)资金调剂管理。资金通常被称为企业发展的“血液”,说明企业发展过程中时刻离不开资金的运动,而且只有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才能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转,为了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需要保证资金运行的协同性,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2)资金效益管理。资金的流动性与效益性存在矛盾,流动性资金过多会加大企业的机会成本,企业资金便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首先保证日常资金的需求,对暂时不确定的资金支出,可以通过投资获利性较小但流动性强、风险低的项目的方式来提高资金的效益。对于期限长、金额大的投资则要谨慎处置。

(3)资金集中管理。企业的资金需要实施集中管理,只有进行集中管理,才能保证资金运用的统一性,便于企业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和使用,聚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调剂资金余缺,实现资金的拨付、收支管理。

(4)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包括资金保管的管理和资金运用的管理。互联网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也给信息的传输带来了安全隐患,企业的资金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管理的安全。为降低运用资金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需要有专门的财务人员,保证资金运用的合理性,降低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对企业非常重要,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资金管理的必要性,但是部分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部分管理者缺少资金管理的观念,资金的价值观念、现金流量观念不强,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缺少制度保障。

2、资金的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不高

鉴于资金的重要性,企业一般会对资金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控制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但是会造成资金管理效率的低下。以运用资金为例,如果对资金控制过严,审批时间控制过长,则有可能错过投资的机会,造成资金收益的损失。由于缺少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协调制度,企业内部缺少资金的协调机制,对于有效调度资金,合理分配资金使用比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的工作欠缺。

3、资金管理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和事后控制

资金管理需要进行实时监督控制,以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大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监督管理不够,没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影响了资金管理的效果。部分企业过于重视资金筹集的管理,而对资金运用的管理缺少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系数。

四、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1、增强资金管理的计划性,实施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需要对慎重核算经营管理需要的资金,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计划,为增强资金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在企业内部推行资金预算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资金预算管理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中,建立预算编制、审批、监督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为资金后续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2、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资金管理对时效要求较高,企业应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起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用技术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重视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强化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根据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加强财务及相关人员的培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为资金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同时,着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为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4、加强资金管理的过程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督是提高企业资金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过程的监督,防止财务人员制度执行不力带来的资金管理质量的下降,强化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科学的资金调度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对策探讨

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形成涉及企业的管理体制、财务理念、管理方法的变革。研究内部财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将成为财务研究的主题,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内部财务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与实施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不断优化企业生财、聚财、用财等理财活动,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要保证投入资本不断保值增值;就要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制定科学的、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依法治理、依章管理,并将企业内部形成的各类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以企业立法建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的准则。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建立的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有:

1、完善财务管理基本业务程序制度。包括明确资本金管理办法,负债的审批、登记、归还、计息的处理办法,应收账款的登记、核对、清理、保管制度,投资方案、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程序、立项审批、管理考核制度,成本费用计算与分摊办法,费用开支审批程序等。还应明确货款结算办法,产品退回、折扣、折让的管理的权限,目标利润的制定与管理办法,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办法等。许多企业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不够健全或不能切实执行下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2、明确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依照公司章程和内部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厂长、财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范围,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有序运行。

3、健全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制定各项财产物资的购入、收发、销售、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有关手续与管理制度;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的使用、维护、修理制度;货币资金的收付手续和牵制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盘存制度。

(二)、制定财务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凡是可以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政策,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2、合规性原则。合规性是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财务制度中去。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规定,也是制约和引导企业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因素。

3、效益性原则。制定财务制度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制定的财务制度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制定财务制度时要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制度科学化,效益最大化。

4、全面性原则。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制度时必须全面规范各项财务活动,作出明确规定,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财务制度体系。

5、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要贯彻以责任为中心,以权力为保证,以利益为手段的责任制。

二、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的认识:

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要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来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有:

(一)财务管理环境多变性。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最大变化。

(二)财务管理内容广泛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及分配管理,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随着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步确定,企业的筹资渠道更加广泛,筹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企业投资面临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和多种多样的风险,收益分配方式变得灵活,使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广泛。

(三)目标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价值最大化是通过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达到各种财务关系协调发展,保证偿债能力,提高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维护各方利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目标,其他财务管理目标是辅助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一主导目标的同时,必须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加速企业成长、提高企业信誉等一系列辅助目标。

(四)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性。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专门管理,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大都在资金营运活动中综合反映出来。因此,企业通过合理的组织资金活动可以实现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的各项价值指标。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必要性,笔者对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现代企业理财观念,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树立企业主体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所有资本运作行为都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理财工作的重点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扩大财务成果,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资产受托、资本保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要严格执行资本保全的原则,为维护国家及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服务。树立安全观念。企业在理财活动中,不但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同时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在法制轨道上安全经营、自我保护和避免风险的有关问题。

(二)依法从严强化企业财务机构的理财职能。在企业资金筹措、投资分配和运用的全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论证和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监督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应明确各级领导、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各自的职权范围,分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企业理财的具体业务工作应坚持由专职财会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理财秩序。加大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使企业的理财活动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做到合法、合规、合理,确保各类财会核算资料真实、完整,杜绝企业财务行为失控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三)加强财务管理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理顺。企业财务关系,主要是企业对方方面面财务关系的调整。首先,企业要树立依法纳税和依法借贷的意识,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资金环境。其次,企业在产品物资购销活动中,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廉洁、防腐蚀教育,杜绝不正当购销行为,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坚持按期清偿债权,避免企业陷入债务的怪圈和经济纠纷之中。

(四)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的理财知识,不断提高企业理财水平。加入WTO以后,企业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都面临着理财知识更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全面的理财知识,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投资报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利润分配等理财问题应有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较强的处理能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高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会人员要加强政治和专业素质及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

结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日益增加,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也日益重要,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理财要更新观念、规范财务行为、健全机制、依法理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中进行,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WTO与企业财务管理唐丽,陈华东财会通讯2001年第08期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探讨竺素娥四川会计2003年第06期

3、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刘俊利技术经济2002年第07期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吴腾烽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5、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邢颖商业研究2003年第03期

6、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研究吴腾烽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7、知识经济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邓学衷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01期

合资企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基础上,由企业经营者倡导和信奉,经过企业长期经营和管理实践,被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绩效。以激励、凝聚和开发人才为职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疑受到企业文化制约和影响,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不同管理模式。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研究和适应企业的文化基础。只有与企业文化实现了有机融合和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效用。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基础的匹配与融合,是企业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类型分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传统的社会文化;二是企业制度结构;三是企业家的特质;四是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发展变化。根据这四个因素,我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1.家族传统型企业文化

以家族为投资主体,家庭成员承担企业中的重要部门职务为特征的家族式企业,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家长专制特色的企业文化色彩。具体表现为:企业的高层及重要中层管理者由家族成员担任;最高管理者具有家长式的权威和行为风格;决策权集中;人治现象突出;员工关系中亲缘和攀附现象普遍。这种企业文化类型主要在中小型传统产业的家族企业中较为普遍。

2.创新合作型企业文化

以创新技术和知识密集为支撑的现代高科技型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群体中最具有冒险和创新效应的生产群体[2]。这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者大部分属于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但他们往往不是企业的资本投资所有人。企业文化所表现的特点为:组织成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相似的创业精神;合作与民主意识较浓;技术型管理人员占很大比例;企业的物质资本投入者与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是协商决策,共同承担风险。这种企业文化类型主要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以及知识密集型的技术服务和金融、管理咨询企业中普遍体现。

3.制度维系型企业文化

出于分散经营风险和聚集资金目的而形成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组织的主流形式,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现代化管理等企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由于实现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与合约制度就成为维系企业运作与发展的基本管理手段。在这种不存在政府行政干预,以及企业中的资本、劳动和其它要素均不可能具有能对企业的事宜做出独裁决策的单方权威的企业运营体制下,企业的一切运营决策和经营管理过程都必须在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结构中进行。因此,这种适合于大规模组织和运作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必然具有制度化组织、制度化经营、制度化管理等制度维系的企业文化特征。

4.官僚层级型企业文化

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企业化事业组织,虽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经营思想、管理方式都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由于产权关系的模糊、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作用,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其组织文化仍然带有行政层级特征的官僚制度色彩。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管理过程中的单向命令与听命传统、企业的组织、资产、人事等要素配置的行政限制等非市场化的操作,是这一类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常态现象。这种带有官僚行政管理特征的企业组织,在市场化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要素配置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固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5.灵活权变型企业文化

除典型的家族、国有、股份制、高科技型企业外,我国的很多企业,不论所有制、产业类型和规模如何,其企业文化的特征并不具有显著的单一企业文化特色,而是在引进先进企业治理机制的同时接纳规范化的现代组织经营管理制度,并人为主导地进行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其文化建设过程中,精心设计和提炼了体现企业宗旨和使命的企业精神,有意识地导入某些诸如以人为本、学习型组织、员工参与管理、规范化管理等经营管理理念,以此来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以适应市场竞争为目的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灵活适应性和策略权变性,但一般不具有长期稳定性。

二、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以人力资本为标志的劳动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显现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各种方法技巧被引入应用。然而,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文化氛围所制约、甚至决定[3]。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研究并匹配企业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4]。笔者根据上文所分析的不同企业文化类型,提出以下与之对应的五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通宜策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应家族传统型企业文化,既尊从家长意志,又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其主要特征为:企业最高领导者直接肩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同时必须通过培训或进修掌握现代人力管理的理念和基本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和执行须更加侧重原则性和全面性,应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并须构筑起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以增强员工间的相互信任。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适应家长制的权威,并克服员工的低信任度和管理中更多的随意性。

2.战略合作型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具有创新合作型企业文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与技术密集的人力资本是驱动企业运营与发展的核心要素[5]。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适应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征,充分激励和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创造性潜力。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为:确立拥有、依靠高技能人才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确保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人才聚集群体;建立和形成决策权力下移的群体协作、团队攻关的合作和管理机制;体现弱化规制、强化人性的柔性化管理方式;实行个体奖励与团队激励并重的薪酬政策。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处处体现麦克格雷的人性Y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专业职能型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职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应现代大中型股份制企业所体现的制度维系型企业文化,职能表现为高度的专业化与制度化。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人员和分工专门化与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权限和责任分工制度化和明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手段更多体现出程序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合约化。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合约化合作特征。

4.人事档案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

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企业化的事业组织,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产权、行政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其经营和管理并不是完全按照竞争性的市场企业组织而进行运作的,它的企业文化还带有相当成分的官僚层级型文化内容。这样,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具有这种文化所决定的特征[6]。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必须与国家或地方人事政策相一致,且最大可能地利用国家或地方所给的政策;建立和建全企业的各项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与完整保存企业的人事管理档案;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评职、评优、评先、党团组织等各种优势努力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层次,激发和调动员工参与管理、建言献策的积极主动性,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人力资本储备。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行政、政策优势,充分激励和调动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综合权变型性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不具有特定的体制、产权、传统和规模等客观制约的灵活权变型文化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借鉴、适应和探索。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表现为以灵活适应为特色的综合权变型管理模式。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建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战略和制度;引进和实行适合于自身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信息系统;稳定企业的人才队伍,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份额。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学习和尝试,探索适合自身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总之,具有重要职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脱离企业的文化基础而独立发挥作用,它必须在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同时吸收、引进和应用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从而支撑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宝兰.企业文化的特性及类型[J].企业文明,2002,(2):38-41.

[2]屈智敏.企业文化类型与创新[J].企业经济,2003.(12):65-67.

[3]肖鸣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145-147.

[4]潘黎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模式探析[J].时代经贸,2006,(6):120-123.

上一篇:番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范文 下一篇:八月瓜的种植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