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共同性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2:08

礼仪的共同性

礼仪的共同性篇1

[关键词]礼仪 起源与发展 特征 遵守原则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8-0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尊重,在言谈、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方面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规范、准则,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认知水平,是一个人修养、学识和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礼仪早已浸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礼仪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具体到个人,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无处不在,俯拾即是,人际间的交往和沟通,团体之间、企业之间的各项活动,无时无刻离不开礼仪,可以说,礼仪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认为,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他们祭祀天地神明、祈祷祖先显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拜求生存敷衍,生生不休。到了奴隶社会,礼仪便正式有了文字记载,并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各种礼制,如《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到了封建社会,礼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时期,逐渐将人们的行为规范纳入了封建道德范畴,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封建礼教。

中国古代礼仪多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宗旨,强调尊君敬上,将人划分为不同尊卑等级,实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裸的强权统治。到了现代,礼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了人们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现在礼仪以现实生活、平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基础,以简单、实用、新颖、灵活等形式为时代特征,是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组成。

二、现代礼仪的特征

(一)礼仪具有时代性

礼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随着时展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仪。随着人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活动的大量出现,礼仪已浸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礼仪具有国际性

礼仪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共同遵守的特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可以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形成的具体礼仪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言行文明礼貌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和礼节,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礼仪具有民族性

礼仪作为某一特殊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具有诸多共性的同时,也有与生俱来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民族差异。如东方人和西方见面都有握手的习惯,但东方人见面时还习惯于拱手、鞠躬等,而西方人则喜欢拥抱、接吻等。东方民族表现比较含蓄、深沉,而西方民族则表现为率直、开放。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而西方民族则生活以简单实用为准则,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等。

(四)礼仪具有继承性

礼仪的出现、形成、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经过不同时代一步步剔除糟粕、去粗取精,经过历代演变发展而来的。某种礼仪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普遍遵守的行动规范,通常会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尚往来等一些反映民族传统美德的礼仪,都会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民族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现在礼仪的遵循原则

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现代礼仪是由人们长期继承、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为人们所认可,所遵守。在现代礼仪中,人们普遍应当遵守下列几项原则:

(一)尊重原则

在各种场合和各种类型的交往过程和活动中,人们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的人格,不有意伤害和侮辱对方,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尊严和自尊,以恰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格,不卑不亢。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由于民族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更应该知己知彼,既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利益,又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格,彼此相互尊重,才能保持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遵守原则

礼仪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准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保持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原则,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它,去严格执行和遵守它。如果违背了礼仪规范,就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些原则具体表现为:1.遵守公共道德: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礼貌,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公民的道德修养程度和水准。2.真诚友善: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应该坦诚相待,与人为善,这是赢得对方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也是彼此能够继续和长期交往的必要条件,切忌心怀叵测,尔虞我诈。3.遵时守信:遵守时间与讲求信用,这是人际关系得以续存,良好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护的基本前提。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按照约定时间或遵守规定行事,不能随意违时失约。对于答应的事情,应严格守约,不能言而无信,失去对方的信任。4.谦虚随和:在人际交往中,时刻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摆架子,不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多听听对方的意见,这样就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三)自律原则

在交往时,当你期望对方怎么尊重和对待你时,自己应该首先这样尊重和对待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并宽容地对待对方。俗话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适度原则

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时,现代礼仪强调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即“适度性”。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都应把握好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既要彬彬有理,又不能低三下四,始终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随着人际交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礼仪不仅是人们交往的规范,更是文明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陈刚平,周晓梅.旅游社交礼仪[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永艳,宋薇.礼仪学[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礼仪的共同性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机关文明礼仪》。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礼仪与发展同在,与进步共生。注重礼仪,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文明礼仪建设愈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遵循礼仪规范,树立文明新风,开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吸收西方礼仪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机关文明水平和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素质,改进机关作风,塑造党政机关良好形象,为全社会的文明礼仪建设作出表率,市直机关工委决定在市直机关组织开展机关文明礼仪巡回宣讲活动。今天的宣讲包括文明礼仪概述、公务文明礼仪和公共文明社论三个部分共四个方面的内容:我首先宣讲的是文明礼概述。一是文明礼仪特点文明礼仪十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以及人们自身创造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于个人来讲,礼仪是.个人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对于社会来讲,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反映,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着礼仪的发展水平,礼仪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演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共同性、规范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实践性等方面。文明礼仪有共同性礼仪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社会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共同需要,反映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共同愿望,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礼仪跨越时空而普遍存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表现在军事领域、宗教领域等范畴,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存在,就会有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存在。文明礼仪有规范性礼仪是一种修养,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属性。它不是一种程式,也不是一次即兴活动,而是在一次次重复演变中得到社会认可形成的固定模式,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文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文明礼仪有多样性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受不同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等冈素的影响,导致了礼仪规范的多样性。在千姿百态的礼仪世界中,几乎没有人能完全表达出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礼仪形式。从语言表达的礼仪到行为举止的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等,不一而足即使同一礼仪,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的展现方法。同样是握手,男女之间的力度就不同,新老朋友之间也有很大差别。文明礼仪有传承性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任何国家、民族、地区的当代礼仪都是在以往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承和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的礼仪。当然,任何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都要不断扬弃,兼容并蓄。这是礼仪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文明礼仪有实践性礼仪不是空泛的说教,它既有总体上的原则要求,又有细节上的一系列礼貌、礼节、仪式等操作方式方法,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落实、来完成、来体现的。因而,礼仪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产物,只有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全部价值。任何礼仪,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变成规范行为、展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二是机关文明礼仪的作用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切实加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对于塑造机关良好形象,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养,进而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文明礼仪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文明素养就个体来说,文明礼仪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应变能力,更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在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就是素养,礼仪就是修养。机关工作人员既是机关中的个体,又是机关整体的有机组成,其文明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机关的整体形象。推动机关文明礼仪建设,从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人员抓起,规范其礼仪,文明其精神,是一项事关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管理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大事。通过有效的礼仪学习、礼仪培训和礼仪实践,可以不断地推动机关工作人员“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文明礼仪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机关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按章办事,文明礼仪一个很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规范性,就是按规矩办事,这与机关的特点和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文明礼仪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机关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工作流程,自觉维护工作秩序,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会不断地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文明礼仪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机关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意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文明礼仪有利于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建设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机关的众多条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一条。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思想、组织、道德和纪律约束,也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和交流。通过加强文明礼仪建设,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共同用礼仪来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表达相互间的尊重,促进交际双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了解和友谊,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都喜欢与具有良好修养的人在一起或交朋友,觉得他们更容易亲近,更富有吸引力,更促使自己进步。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指的是良好的文明礼仪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文明礼仪是一种具有潜在约束力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人际间的交往。因而,机关文明礼仪的培育和锤炼,对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尤其是推进机关建设和对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学习和实践礼仪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从古到今,中国人就以讲究礼仪闻名于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夫事业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努力把提高各族人民的文明修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每一个共党员的道德修养标准。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做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努力使自已真心实意地为祖国、为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提倡“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畲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优良作风。全党全社会自觉把文明礼仪建设作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推动工作的重要内容。领导部带头倡导礼仪、践行礼仪、推动礼仪,一些机关和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机关文明礼仪和全社会的文明礼仪建设。学习和实践礼仪,是加强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还存在对文明礼仪不够重视、不能适应的现象,有的认为机关工作任务很重,文明礼仪建设不是中心工作,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有的认为文明礼仪是个人的事情,机火管不着、够不到;还有人认为小节无害、与己无关、无碍大局、无暇顾及;甚至有些领导部也不重视礼仪建设,不拘小节,不按照礼仪的要求办事。如此等等,严重影响了机关建设发展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机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为此,广大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加强文明礼仪修养作为提高自身修养、改进机关形象、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责任,切实提高主动性、自觉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在工作中注重文明礼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做推进文明礼仪建设的榜样。机关领导干部要做机关文明礼仪建设的带头人,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为机关文明礼仪建设发挥应有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其次,要注重品德修炼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始终十分重视思想品德,始终把道德修炼作为做人、做事的根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强调“修己以敬”,还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品德修养好的,才能严肃地对待一切事情;只有修养品德高尚的,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可见,品德修炼是一切文叫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也就谈不上是有良好礼仪修养的人。机关工作人员的品德修炼,既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又包括政治品德的锤炼,要始终坚持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美孔子行教像丑、荣辱的标准和原则。 第三,要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各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其品德修养和礼仪规范也是比较好的。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必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与礼仪修养的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第四,要学会经常自我反省礼仪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批评,是在否定的意义上对自身不良行为进行克服和纠正的有效方法。自省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既十分有效,又非常难以做到。机关工作人员要成为有较高礼仪修养的人,就要学会反省自己,运用自省,做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要经常对自己的交际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弄清在礼仪方面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还不够;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继续发扬,又要善于正视和改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五,要加强实践锻炼文明礼仪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仅仅掌握礼仪理论和礼仪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文明礼仪的修养关键在于实践。修养既要修炼又要培养,离开实践,修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在对人、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同样,要克服自己的失礼行为和习惯,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社会交往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强化礼仪实践,就要把文明行为、礼仪要求自觉地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注意自己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礼节、礼貌的积累,努力成为一个“明礼”的人,一个自觉践行礼仪的人。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礼仪的共同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生礼仪》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而开设的、颇具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礼仪类公选课,但是此类课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授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大学生礼仪课程方面的教学方案展开分析与探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1.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大学生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4)求职礼仪,主要包括求职前思想准备、求职材料的撰写、面试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

二、《 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新尝试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对这个课程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所,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太好。那么,对于实用性较强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面阐述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1.讲座教学法。

邀请富有经验的实践者或礼仪专家前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介绍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运用礼仪的体会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有“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犹为亲切; 能调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礼仪理论, 向讲座者提出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有关问题, 学到实践者成功经验, 吸取其失败教训, 从而提高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

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味同嚼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讨论发言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矫正学生日常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师生的共鸣。

4.情景互动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在进行情景互动模拟时,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剧本由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礼仪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可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要求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针对模拟表演和学生点评的结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播,从而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

三、《大学生礼仪》 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模式探讨

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 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最终考核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考试应以综合测评学生知识水平为准则, 注意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能体现出来。

总之,大学生礼仪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该课程在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社交礼仪技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林友华.社交礼仪[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华.试论社交礼仪教学改革[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毅

摘要: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社会与人交往的一座桥梁。“大学生大学生礼仪”作为近年高校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生礼仪》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而开设的、颇具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礼仪类公选课,但是此类课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授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大学生礼仪课程方面的教学方案展开分析与探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1.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大学生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4)求职礼仪,主要包括求职前思想准备、求职材料的撰写、面试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

二、《 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新尝试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对这个课程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所,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太好。那么,对于实用性较强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面阐述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1.讲座教学法。

邀请富有经验的实践者或礼仪专家前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介绍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运用礼仪的体会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有“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犹为亲切; 能调动学生思维, 使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礼仪理论, 向讲座者提出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有关问题, 学到实践者成功经验, 吸取其失败教训, 从而提高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

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味同嚼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讨论发言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矫正学生日常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师生的共鸣。

4.情景互动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在进行情景互动模拟时,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剧本由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礼仪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可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要求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针对模拟表演和学生点评的结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播,从而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

三、《大学生礼仪》 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模式探讨

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 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最终考核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考试应以综合测评学生知识水平为准则, 注意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能体现出来。

总之,大学生礼仪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该课程在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社交礼仪技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林友华.社交礼仪[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华.试论社交礼仪教学改革[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礼仪的共同性篇4

一、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礼仪教育是幼儿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礼仪品格养成的重要场所,礼仪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家园共育对学前幼儿进行礼仪的培养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通过开展家园合作活动,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充分挖掘礼仪教育内容,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开展学前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礼仪教育家园合作提升了家长素养

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孩子,孩子的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家长。接送幼儿的家长有序地排队,因为今天我的孩子或许是“礼仪小标兵”正在迎接所有家长。晨接待时再也看不到家长冷冰冰的面孔,赶时间似地把孩子往教室里一推,因为老师正笑容可掬地在迎接幼儿,小朋友正用甜甜的声音在向你问好:“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早上好!”此时的家长再忙也会点头微笑,有时年迈的老人还会向老师和孩子还礼。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身披礼仪绶带在门口迎接时,家长是自豪的,是喜悦的,久久不愿离去。

三、家园合作是实施学前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家长会、家长礼仪培训班,发挥家园共育园地的作用,利用家园联系册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在幼儿园中,幼儿家长职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家长都有一个共同愿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而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不是专家,都会有困扰,礼仪品格教育就为家长们找到了教育孩子的金钥匙。家长礼仪培训会专家能够为家长解答疑难,提供教育良方。为孩子学习礼仪订阅礼仪教材里,家长必读里面的礼仪须知、感悟礼仪和亲子课堂让家长找到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掌握礼仪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自觉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实践证明:“家长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关系到是否教会孩子做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我们把礼仪教育家园联系栏分为“礼仪儿歌”、“温馨提示”、“家庭观察”、“经验分享”、“我在长大”、“请你注意”等,逐步让家长参与到礼仪教育中,发挥家园园地的作用。

2.发放《礼仪教育家长必读手册》,在家园共育栏内及时公布幼儿园各年级的幼儿礼仪教育计划及培养目标

《礼仪教育家长必读》,能让家长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知识,让家长为幼儿树立榜样,并引导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礼仪要求规范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引导家长培养幼儿做一个知礼、懂礼的“礼仪小标兵”,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生活礼仪随机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一致。可通过发放家长调查问卷,鼓励家长帮助收集材料,让家长了解和参与到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

3.以节日为载体开展礼仪教育家园合作活动

可请家长带幼儿融入社会,参观各种活动,为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搭建平台,从而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如: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带领幼儿参加劳动,开展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六一”儿童节开展制作贺卡送同伴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关心同伴的教育;九月十日教师节开展尊敬教师、关心教师的教育;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九九重阳节之际学习节日礼仪,同时开展孝心敬长辈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贺卡送给长辈,对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帮助长辈做家务事,如端茶、抬凳子、捶背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孩子爱的教育,要从身边做起,从爱妈妈做起。如果一个孩子连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吗?”

4.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

要把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课程中,使礼仪教育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推进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比如使用《礼仪教育》幼儿用书,在小、中、大班开展礼仪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班级特色,开展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礼仪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礼仪教育活动之中,成为活动的主人。

要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凡事缺乏坚持性,要坚持礼仪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训练礼貌行为,巩固其礼仪习惯。由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不系统,这就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为使礼仪教育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老师要和家长密切联系,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进餐、入厕、午睡、喝水、盥洗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礼仪的共同性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93-02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组以邢台学院为基地进行了调研。调研以发放问卷为主,辅之以个别访谈。调查对象来自我院2007级21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答卷191份。课题组通过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和搜集的其它资料综合加以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出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内涵的认识

在问卷中,100%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或非常重要。88.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更加意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对礼仪教育有着迫切需求。85.3%的学生认为礼仪是内外兼修的结果,11.6%的学生认为只要内心对人尊重就可以了,3.2%的学生认为讲礼仪就是外表彬彬有礼。少部分同学对礼仪的内涵认识不清,直接影响到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践行。

(二)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与人交谈时,36.7%的学生会注意语气、音量和语速等,47.4%的学生有时会,15.8%的学生没注意过。在问到正式宴会的请柬一般在什么时候发出时,17.9%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两天,71.6%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两周,10.5%的学生选择提前一个月。在进行介绍时,对于地位不同的双方,41.1%的学生先介绍地位低的一方,8.4%的学生选择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50.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比较贫乏,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提高礼仪修养。

(三)对一些日常文明礼仪的践行情况

73.7%的同学上课时会把手机关机或调至静音,20%的同学认为重要的课会,3.1%的同学表示老师提醒会,而另有3.1%的同学经常不会。对课堂上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等行为2.1%的同学经常这么做,43.2%的同学有时这么做,23.1%的同学认为这么做无所谓,31.6%表示对这种行为很讨厌,自己不会这么做。

在家中,92.6%的同学离家或归家时会向父母打招呼,6.3%的同学有时会打招呼,只有1.1%的同学选择从不。46.3%的学生表示在家中吃饭时会请长辈先入座,32.6%的学生选择一起入座,21.1%的学生没注意过。家中来客人后56.8%的学生会起立欢迎,礼貌称呼,请客人坐上座,为客人敬茶;43.2%的同学会站起来打个招呼,然后回自己房间,没有人选择马上躲进自己房间或不理会,该干什么干什么。

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所,49.4%的学生表示自己很注意小声说话,同时也有49.4%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忘记,只有1.2%经常忘记,没有人从来不在乎。89.5%的同学表示吃完零食会把包装或残余扔进垃圾桶,附近没有垃圾桶时会暂时带在身上;10.5%的同学会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没有人会随手扔掉。对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57.9%的学生表示反感,认为公共场所应注意自己的举止,不能旁若无人;9.5%的学生认可,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26.3%的学生无特别感觉,但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做得较好,是令人乐观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执行不经常,甚至一些基本文明礼貌也做不到的情况。在问到有时不讲礼仪的原因时,高达35.8%的学生选择了周围环境影响。

(四)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掌握情况

在问到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礼仪时,86.3%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10.5%的学生认为传统礼仪仅仅是待人接物的礼节;还有3.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传统礼仪是什么;没有学生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这86.3%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而不是真正的了解。在问到你是否了解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时,74.7%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18.9%的不了解,只有6.3%的学生了解,可见我们传统礼仪知识的普及做的很不够。

在谈到你觉得过哪种节日有意思时,按百分比排序,学生们的选择依次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七夕节、清明节、情人节。其中春节、中秋节高达77%和75%,端午节也达到45%,高居前三名,位居第四的愚人节32%,圣诞节是31%。所以面对洋节流行我们不必大喊“狼来了”,那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商家为了促销营造出的一种气氛,年轻人也只是借机找一个玩乐、浪漫的机会,作为中国人真正从文化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洋节不是那么容易的。

(五)大学生对自身礼仪素质的认知

在回答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总体如何时, 8.4%的学生认为很好,58.9%认为较好,31.6%认为一般,1.1%认为较差,没有人认为极差。通过问卷分析和个别访谈后认为,总体上大学生对自身的礼仪现状有着较为清醒客观的认识,这有助于礼仪教育的开展。

(六)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途径

在谈到现有礼仪知识获得的途径时,29.5%选择来自学校,45.3%来自家中长辈的教诲,56.8%来自日常生活,26.3%来自电视、网络和阅读书籍报刊,12.6%选择其它。反映出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比较多,但也比较乱,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观察和家中长辈的教诲,学校礼仪教育严重缺失。

二、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做出了如下思考: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教育应内外兼修,“礼”与“仪”并重

“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美的形式表达崇敬之意,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现有的高校礼仪教育教学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学生学习礼仪只是为了学到一些技巧方法,利于求职就业,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内在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大学时代是礼仪的理性升华阶段,应注重认识的提高,内在德行的培养,提高礼仪的自觉性。

2.加强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

大学阶段的礼仪教育不应再停留在基本的文明礼貌层次,而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加强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社会通过礼仪为人们设定了一条参与社会生活的固定轨道和应遵循的模式,“遵循它,生活变得简单而顺利;偏离或违背它,生活会变得复杂而难以应付,”[1]甚至受到惩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修养、岗位所必须的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也是很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考虑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岗位要求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求职就业,顺利实现社会化。

3.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融入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由于传统文化的断裂,现代礼仪基本照搬了西方的模式,生活中中西杂糅,矛盾和不伦不类的情况屡见不鲜,让人无所适从。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礼仪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各自为政,以西方礼仪取代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出现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发掘其古为今用的精华部分,如传统的书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等都应当学习,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让传统与世界并存。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大学阶段,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礼仪知识的新鲜感以及实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目前大多高校只是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旺盛需求。大学应该设置多层次多角度的礼仪课程:所有专业都可以开设《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一些礼仪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根据其特点可以开设专业礼仪课,如文秘专业的秘书礼仪,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礼仪等,注重职业特征,提高职业能力;还可把求职应聘礼仪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礼仪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礼仪知识体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表现出较高的礼仪素养。

2.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学生欢迎的是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礼仪教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说教。教师既要进行课堂讲授,又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训练中,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提升礼仪素质。另外,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接待任务,利用假期、实习或其它各种社会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在生活海洋里活学活用礼仪知识,“知”与“行”有机结合,“学”与“用”并重,才能使礼仪真正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3.营造良好礼仪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开展礼仪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老师,离不开和谐的校园、家庭、社会育人环境。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携起手来、互相支持, 共同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应注重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学礼、讲礼的校园氛围;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督导,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礼仪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如果家长毫无礼仪可言,则很难有彬彬有礼的孩子。我国有着优良的“家教”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重视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的礼仪环境正在恢复重建,国民学礼、明礼、行礼正在成为一种风尚,但素质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各级政府要重视国民的文明礼仪素质的培养,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会有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才会再现中华礼仪之邦。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编号:080800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礼仪的共同性篇6

教学目标:

理解服饰美。理解服饰与塑造形象的关系,掌握服饰修饰的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服饰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注重仪表,塑造良好的小学生形象。

教学重点 :掌握服饰修饰的途径与技巧 ,色彩搭配技巧

教学难点 :熟练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服饰的技巧。

一、 谈话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同学们当然也不例外。你看,我们身边又有哪个同学不是这样?每当穿上买的新衣服,心里总是美滋滋,走起路来也特别有神气。

作为小学生,你们正在求学的时期,又没有经济收入,穿戴方面不宜赶潮流、追时髦,只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作为小学生,怎样打扮自己才算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小学生着装礼仪。

二.呈现新课。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穿着舒适得体。 ⒈ 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有

没有做到。

出示几位不同穿着的同学的图片,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不恰当的地方。

三、巩固

小学生在课堂、集会、升旗仪式之上,符合礼仪的衣着应该是:

1、

要干净整齐,不能邋遢有异味;

2、

不能穿背心,更不能光膀子;

3、不能穿拖鞋,更不能打赤脚;

4、不能戴有色眼镜;

5、男女学生的红领巾要系正戴好,要脱帽,摘掉头巾,队徽、校徽应佩戴在上衣左上方;

6、衣服扣子要系好,不能敞胸露怀;

7、参加追悼会或祭奠革命烈士,要衣冠整齐,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

以上都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衣着服饰方面的礼仪规范。小学生不能在学校穿背心,破损的红领巾更不能佩戴,这也是对红领巾的不尊重。小学生不能佩戴饰品、不能穿过短或暴露的衣服,这样打扮并不漂亮,也不符合小学生礼仪规范。

在节假日中,或在一些除星期一须穿校服外,其他时间可穿也可不穿校服的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喜欢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衣服,但此时一样要强调大方、整洁。女同学不可追求打扮得象成年女性一样艳丽,甚至花枝招展;男同学呢,要注意卫生,天天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不必追求穿高级质料的服装。

小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打扮。一般来说,女同学的发式应以理短发、梳辫子为宜,不要留披肩发,更不可涂脂抹粉与画眉毛。男同学最好理学生头,不能留长头发。要保持小学生应有的活泼气息。鞋子、袜子要常换,鞋子要常擦,决不可让鞋子发出酸臭味儿。女同学要注意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球鞋、布鞋或平跟鞋。

四、小结

同学们,爱美是一点儿也没错的,但人的打扮一定要得体,要适当,才显出美和可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形象要求。小学生就象一朵朵刚刚开放的小花,天真活泼、纯洁无邪就是少年儿童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我们一味学大人打扮得非常复杂、非常郑重,甚至花枝招展,珠光宝气,那只会弄巧成拙,反而把最美的本色弄丢了。

课堂礼仪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课堂礼仪,熟知课堂礼仪,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争做一名课堂礼仪小先锋。

教学重难点:熟知课堂礼仪,掌握课堂礼仪,坚持课堂礼仪。

教学方法:视频演示法、观察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语:播下榜样的种子,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礼仪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范的课堂礼仪才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那如何来规范我们的课堂礼仪呢?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规范课堂礼仪才能取得好成绩,希望今天我们这一堂“课堂礼仪”课能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示。

二、热身运动(7 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课堂礼仪”,

情境一: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引入主题。教师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三、上课片段(20 分钟)

1、情景剧一: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A、B 学生把手觉得很高,C、D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举起右手。老师让 C 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 C 学生回答错误,因此遭到 A、B 等学生的嘲笑,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 A、B 等学生,因此 A、B 等学生与老师顶撞。

2、针对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

3、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4、情景剧二:一节课 40 分钟,上课到中途时,有些学生的坐姿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坐姿很标准。上课期间,做好笔记后应该是“背直,手平” 。

5、不规范的课堂礼仪,全班展开讨论,对他们的课堂礼仪进行点评。

6、规范的课堂礼仪(现场演示) 四、同桌互动、共同进步(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那么我们班上谁可以做课堂礼仪小先锋呢?请你为你的同桌指出他的课堂礼仪的不足之处,并讨论、改正。

五、演演议议,归纳要点,全体学生演示。(5分钟) 课前两分钟,我们应该“##” ; “上课”时; 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 ; 上课除了动笔时,我们的眼神应该“##” ,坐姿应该“##” ; 下课时,我们应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从自身礼仪着手,从自身的课堂礼仪着手, 规范自己的课堂礼仪,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 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我们要用行动说明一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集会礼仪

教学目标:

1、 学生知道在班级、团队、文体等集体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与要求。

2、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礼仪训练场等活动中的参与、讨论等形式,结合自身在集体中的体验和感受,进一步规范自己在集体活动时礼仪细节。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使同学们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在公共场合讲究适当的礼仪,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集体活动礼仪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使集体活动顺利进行,更体现了小学生应有的文明素养。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要做什么?学生齐答“升国旗!”那升旗或者集会时我们大家都应该注意哪些礼仪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集会礼仪。

二、学生探究,

1、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集会基本礼仪的资料。

2、各组推选代表说说你知道的集会时的一些基本礼仪。

三、了解正确礼仪

(一)集会礼仪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老师发现我们在集会时,还是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在里面,今天我们就认真在学习一下礼仪集会礼仪。

1.

提前几分钟列队入场,在集会中不应随便走动和发出响声,以示对会议和报告人、节目表演者的尊重。对精彩的报告、节目要不断报以掌声。开会应提前入场,按指定位置入座。

2.聚精会神听报告或看各种演出。讲话结束后礼貌鼓掌。不随便议论、讲话、大声喧哗、打闹,保持会场肃静。

3.保持会场卫生,不吃东西,不乱扔瓜果皮核,不吸烟,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4.爱护公共设施不用脚蹬座椅,在前后移换座位时要沿中间过道绕行,不能跨越座椅。

5.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会场,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同学们,接受奖状和奖品时,我们应当注意哪些礼仪?

1.向授奖人敬礼。 2.双手接过奖品。 3.再次向授奖行礼。 4.礼貌地向观众展示奖品。 5.颁奖完毕按指定路线归队(座)。

四、讨论

1.讨论为什么集会时要遵守这些基本礼仪?

2.出示集会遵守基本礼仪和不遵守基本礼仪相关图片,让学生辨析,并说明为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集会礼仪,相信我们大家在今后的集会中会做好。

交往礼仪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学校交往活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

2.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学校交往活动,遵守学校交往礼仪,争做“学校交往礼仪之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学校交往安全意识和学校交往礼仪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学校交往。

一 、情境导入

1.渲染学校交往情境。 2.引发思考,组织交流。 3.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

(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现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学校交往,就有许许多多活动有秩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学校交往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学校交往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有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在学校交往都是怎么做的?

(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学校交往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如:

①同学间不要用“喂”、“哎”等称呼。

②进办公室要报告。

③不随便对别人品头论足。

④室内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不乱动他人物品。

⑤室外安全游戏,文明礼让,互帮互助。

⑥尊重他人劳动,保持校园卫生。

⑦和人交谈时要用礼貌用语。

2.联系实际,选择适度礼仪 (1)讲述礼仪现象 (2)讨论、交流

3.提高认识,商讨共创和谐学校交往。

共同商讨归纳共创和谐学校交往的措施,并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措施,积极参与。如:

①学习学校交往活动礼仪、童谣。

②编写我班《学校交往礼仪常规》。

③做学校交往活动宣传报。

④开展学校交往安全知识竞赛、礼仪知识竞赛。

⑤晨检时,讲一讲新发生的学校交往礼仪故事。

⑥做“小小学校交往监督员”。

⑦评“学校交往礼仪之星”。

三、总结激励

礼仪的共同性篇7

关键词: 幼儿; 礼仪教育; 内容; 方法

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遵循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坐站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乘坐电梯、购物、交通乘车、拨打电话、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礼仪习惯与一日活动相结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由此,在孩子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

2.知行合一与随机教育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

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

如:某一孩子生病了,同伴之间吵闹打架了,弟弟妹妹摔倒了,等等,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时常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开展随时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3.渗透在评价活动中

.适当的评价不仅有督促作用,同时能给予幼儿以激励,如我们通过“礼仪小明星”“每周之星” 等评比活动,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对照。促使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又如,我们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知识汇总成三字儿歌,组织幼儿进行礼仪故事比赛等形式,引导幼儿虚心好学,诚实守信,言行合一。

4.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阶段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反映着人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准则,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起着巩固和强化的积极作用。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

礼仪的共同性篇8

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道德的外显,一定礼仪礼节往往都有一定的道德内涵,道德自身也有礼仪功能,礼仪和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仪和道德的关系在社会交际中有明显体现,对于人际交往来说,道德作为个体潜在的素质并不能为人所直接认知,因此社会个体往往通过自身的礼节礼仪来传递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并以此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孔子曾经就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礼仪和道德对个体行为都具有言语行为规范的作用,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但是二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却是一致的,功能上的一致也是二者密切联系的标志。基于礼仪和道德的辩证关系,礼仪成为道德的重要载体,云南少数民族通过各种礼节礼仪来表达自己民族的道德思想意识,在待客礼仪、家庭礼仪、农耕礼仪、人生礼仪等各种礼节礼仪的实践行为中,各民族的民族伦理道德思想得到了传承和推广。

二、云南少数民族礼仪认知维层的三重道德教育

(一)公共道德教化

人类社会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这两个属性都要求人类社会需要相应的社会规则秩序来对社会进行规范,以此维持人群的有序生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制度规范的两种主要形式,法律制度通过强制的明文的方式来对社会秩序进行管理,相对于社会生活中形形的各种事件,法律制度的威慑和管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能力是有限的。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公共道德意识潜在的强大的意识规范能力。虽然云南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崎岖的山区和偏远地带,但是民族地区和外界的交往并没有隔绝,另外区域内部的民族之间和族群内的公共关系处理仍然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来规范,因此许多民族的道德认知都在民族礼仪禁忌内有所反映,如爱护环境、礼貌待客、邻里互助等。以爱护环境为例,壮族是云南地区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中,壮族以稻作为生,稻米是壮族人的主要食粮,因此对于保护稻米的青蛙,壮族人具有特殊的感情,有的地区甚至设置了“敬蛙仪”,以此来表示对青蛙的爱护和珍惜,壮族人通过特殊的礼仪维护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生灵,他们认为自己的寨子也有神灵,而寨子旁边的森林就是神灵的安神之所,因此该民族很忌讳对该片树林的砍伐和放牧,哈尼族对森林的礼仪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纳西族多信奉东巴教,讲究自然崇拜,受到,纳西族对环境有很多礼仪禁忌,包括森林、野兽、水源都有禁忌,如在水源内不准倾倒垃圾、不准洗涤脏污物品等,通过各种礼仪禁忌,纳西族传递了爱护环境的公共道德意识。从文明礼貌来看,傈僳族十分注重礼节,其族人在路上行走颇讲礼仪,同辈人要招呼,陌生人要谦让,如果路遇长辈,晚辈更要注意谦让。礼貌待客是傈僳族的传统美德,到傈僳族人家做客,总能让人对其热情和礼貌印象深刻。和谐相处是傈僳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如果有人在山村某处挖了一条沟,砍了一排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耕地打记号,其他人就不会再打这块土地的主意。在壮乡,客人来到家中,不论男女老少,走过客人面前时,都必须恭敬地对客人说一句“过你面前了”表示歉意。土家人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客人,只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酒。回族人有自己的待客之道,除了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外,主人往往要通过特有的盖碗茶来招待客人,通过庄重的待客礼仪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在邻里关系方面,云南少数民族非常注重互助关系的建立。礼仪之道讲究有来有往,云南佤族很是重视邻里关系,每当有佤族家庭盖房时,众人往往都会无偿相助,而主人家对于别人相助的茅草、大米、酒肉等物品,在别人家有事时,也会以同样的物品同样的数量去回送,这便是佤族特有的“阿佤礼”。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也会在邻居新房盖好时,提着礼品去祝福和庆贺。笑是独龙族友好的象征,无论是见面、入室、送客,独龙族人都会面带笑容,若有外族人来到独龙族,好客的独龙族人都会提着礼物来探望,虽然礼物简单朴实,却是独龙人热情好客的象征。云南怒江两岸的怒族,待人处事十分和蔼,在路上,无论遇到生人还是熟人,都主动让路,并低声问好。客人进家时,全家起立鞠躬,客人辞行时,全家起立恭送,并把客人送到寨边的大路上,打水时,遇到老人和小孩,让他们先打,离家较久的人,归来时总要要给寨子里年岁较高的老人和小孩捎带礼物。等等,云南诸民族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内浸透的道德意识为各族人民树立了与人、环境等方面的公共道德规范,使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中形成了和睦相处的族群关系,保持了民族团结。

(二)长幼有序的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美德是现代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家庭伦理道德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各种关系上,良好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家庭中夫妇、兄弟、父子之间的关系和睦,同时也是家庭之间和谐关系建立的基本前提。云南少数民族在礼仪中对这些内容都有清晰展现。在云南,多数少数民族注重家庭关系,在家庭道德方面有良好的礼仪风俗。他们通过各种礼仪方式来体现家庭中的道德思想。无论是哈尼族、纳西族、佤族还是布依族,其礼仪风俗都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意识。哈尼族对尊老敬老极为看重,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家里,哈尼人都会对老人谦让恭敬,并规定了诸多禁忌,如不从老人面前走过、不在老人面前高声喧哗等。纳西族对老幼尊卑也有深刻的认识,纳西族家庭对座位并无严格规定,但是在其日常座次中,总会留下老人的优先位子以示尊敬,即便是戏耍休闲的檐廊,看到老人,年轻人也会遵守一定的礼仪,注意为老人让座,在老人面前高跷二郎腿更是为人不齿。云南佤族素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其民族礼仪也在多处体现了尊老思想,在逢年过节,佤族人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都要带上煮好的糯米饭、鸡、芭蕉等,放在小矮桌上,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推到父母面前,请父母享用。在佤族地区,无论平时与父母有多大矛盾,人们都还能原谅,如果这一礼仪未做到就会受人指责。佤族人的尊老在其对待祖父母的礼仪形式上尤为明显,佤族的祖父母往往在家中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祖父称为“达”。“达”起床前,儿孙辈都会把他的洗脸水和漱口水准备好,并在早晚饭时为其准备好烤茶,佤族人通过自身对老人的礼节仪式向小辈人传递了其尊老敬老的家庭道德意识。关于家庭之间的道德意识,布依族民间说道“父母去世后,由哥嫂抚养弟、妹成人,长兄为父长嫂为母”,通过哥嫂的责任划分及弟妹对哥嫂的位置认定来确定家庭主要的道德伦理关系。平时就餐,布依族父母也总是教育孩子,要让老人坐上席,小的为老的盛饭、夹菜等。各族民众通过礼节礼仪中的言传身教向晚辈灌输了家庭道德意识,树立了家庭伦理道德的榜样,孩子们也通过父辈对礼仪礼节的实践带来的良好效应而深切地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民族伦理道德通过各种礼节礼仪而得以代代传承。特别是在人生重要的礼仪中,各种礼仪形式更是体现了浓浓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诞生礼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礼仪,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礼仪来祝贺新生命的诞生。土家族的婴儿出生后,其父亲需要抱鸡到外婆家报喜,而外婆家则按性别给外孙准备礼物。京族婴儿出生后,其父亲也需要备办肉、鸡、米、姜、酒等物,送到外婆家报喜,称为“报姜”。傣族小孩满月,父母要为之举行拴线礼,小孩身着新衣,祭祖后为之拴线,并请年长的亲属,如舅父母、祖父母命名,然后宴请亲友。诞生礼对外家的各种礼仪反映了少数民族民众对姻亲伦理关系的重视,有助于家庭道德伦理关系建立,维护家庭内外团结,是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体现。婚礼礼仪也是人生的重要礼仪之一,关于道德思想意识的礼节礼仪自然不可缺少,阿昌族的婚礼上,舅舅要回家时,新郎家要给他“外家肉”,表示不忘外家。凉山彝族的婚礼上要唱一首说教诗歌《色呀》,整首歌由各种经验和比喻组成,如“当家三年认得盐米贵,养儿三年认得父母恩。不会养儿向雀儿学,不会说话就找画眉”。正是在各种不同的礼节礼仪中,云南少数民族对民众完成了爱心教育、文明礼貌、劳动的家庭道德教育。

(三)修身自制之个人品德教育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社会环境因为礼仪道德的规范而形成了有序的社会秩序,为个人性格的塑造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外部环境的有序性要对个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更需要的是外部的秩序在个人思想深处的内化,即道德内化。无论是公共道德还是家庭伦理道德,这些道德意识内容只有在社会个体中得到认可建立起认知后,公共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意识规范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此个人道德修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在道德教化中汲取相应的营养,并转化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由于个人道德修养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是个人修身自制的表现,因此个人道德修养往往因个人的各种条件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状态。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云南少数民族民众很早就认识到个人道德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共同构成的道德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并把个人道德修养看做是民族社会秩序维护和建设的开端,因此在其礼节礼仪方面关于个人道德的教化功能也多有体现。云南瑶族的“度戒”是民族少年的成年礼,在各民族中颇具代表性,该礼仪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最后,度戒师要对即将完成成人礼的少年进行传统的人生经验和道德教育,通过这种礼仪为成年礼少年开启修身自律的个人道德修养之路。正是在这样繁琐却庄重的礼仪下,瑶族少年从此种下了道德的种子,其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也由此开始。与瑶族风俗一样,普米族少年13岁以后也要行成人礼,经过成人礼的少年不仅要改变衣着,要逐个向父辈、兄长磕头,接受他们的祝福,并要在附近亲戚家磕头,以求祝愿。在少年向亲人磕头的同时,实质上便是其内心的嬗变:他要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向有责任感、有修养的成人转变,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正是在这样的庄严礼仪的氛围中,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少年开始了个人品德建设的新里程,少数民族正直无私、谦虚谨慎、团结友爱、勤奋奉献、言行一致的个人优良品德形成由此发端。瑶族、傈僳族能够保持着古老的“道不拾遗”的优良习俗,以及云南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团结和睦与少数民族民众礼仪认知方面的个人道德教化有紧密关联。

上一篇: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范文 下一篇: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