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2 16:45:44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1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5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深化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必须掌握的方法。为了使研究更客观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就需要对我们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实证研究手法,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及规范性。同时还应注重,理论分析框架——“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在研究中的运用,使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学问题,解释和理解管理学的行为和现象。

摘要:管理科学研究是以最佳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经济和社会活动,使系统良性运行,并使相关利益主体需求获得相对满足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当代管理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是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的综合运用。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2

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体——今天的孩子们。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了幼儿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创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

近几年,我园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观念滞后。幼儿园的管理多属于事务型、制度型和经验型。对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体目标、计划的检查,抓具体活动的效果。(2)对各项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强,无法检测工作效果。对于幼儿园而言,我园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几点:一是我园是黄陂前川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园,在全区起着窗口和辐射作用,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还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希望通过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在全区起辐射和推广作用。二是由于在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上没有经验,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

二、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中小学关于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等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实行均衡教育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还有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管理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常规管理为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全力实施“有效教学”,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基本点”即班主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团队和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师团队。推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组集体研究的潜在能量,通过专家引领、专著学习、学术组与备课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果适宜于中小学,而幼儿园以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 教学常规:就是指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教学日常规章制度,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并日趋有序化、规范化、稳定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活动。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四、研究目标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

2、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园教学常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管理方法。注意边研究边总结。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征求意见,确定课题。

(2)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确定课题内容。

(3)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队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研究阶段(XX年年7月—2010年7月)

(1) 对照《纲要》,深入学习,查找问题,开展研究。(XX年.7~XX年.12)

学习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细则》、《武汉市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

(2)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常规检查记录等形式,完成调查研究报告。(XX年.12—2010.3)

(3) 建立健全保教人员各项管理制度(2010.3—2010.6)

结合平时的保教常规管理,反思保教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各保教人员的行为,建立各项制度、完善评体系等,创新保教常规的管理行为与方式,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量。

(4) 研究阶段小结(2010.6~2010.10)

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开课题中期报告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5) 深入开展研究工作(2010.10~2010.7)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调整实验方法,检验保教人员管理制度,研究常规管理的策略、内容、途径和办法、措施,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收集整理阶段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总结。

(2)申请结题,请专家评定鉴定。

八、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立足本园实际,构建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第一,立足本园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反思、审视以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有的制度不符合本园的实际,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先后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幼儿园听课、评课制度》、《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幼儿园奖惩制度》等,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幼儿园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标准。

第二,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制度化、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

一是园长参与教学过程,实行多项互动管理。保教工作一向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以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园长深入实际的教育过程与教师平等互动,把握保教工作的大目标、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支持她们的大胆创新。

二是让教师参与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让教师来参与制度的制定,计划由下至上形成。促使教师对工作负责,实行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在各项竞赛中,各项评比标准由老师制定,个个老师都是评委,都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

(二)构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实行多元化评价

变以前的管理者评价为教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管理。

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让每个教师先给自己找长处、优点,然后综合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及个人成长的奖项:备课优秀奖、环境创设创意奖、组织能力奖等。这种评价和奖励让大家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

第二,各项活动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以前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缺乏,要么没有评价标准,仅凭个人的直觉打分、评价。要么就是评价标准不合理,要么就是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教师备课、户外活动、教师学期评价标准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个人自评、年级组内互评、幼儿园集体评议结合。同时,都有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一栏,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行为,不断改进,新的评价标准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

(三)探索出了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

提出要求,规范行为——检查监控,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1、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提出保教人员的工作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检查监控,及时反馈。由行政领导、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组成三个层面的常规督导检查队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网络,健全幼儿园检查机制。在检查过程中遵守“重点问题早发现、疑难问题多研究、解决问题找策略”的原则,及时、准确获悉全园师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工作进展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常化、定期化的保教常规检查,加强了保教常规工作的质量监控。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3、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根据工作完成的情况,对照标准,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总结好的方法。对不足的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整体推进。

九、研究的效果

1、教学方面

(1)建立了有序化、规范化的教学秩序。《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的制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了有序、规范的教学秩序。

(2)各阶段的教学常规有条不紊。开学、学期中、学期末要做哪些教学常规,都能够运筹帷幄,有条不紊。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1)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三年的实验,以向“管理要效益,向一日生活要质量”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教师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实验显示,广大教师基本实现了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的转变等。在教学中,教师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自觉运用教学常规来规范和指导教学。

(2)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几年来的实验,在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下,使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常规,在运用中创新。

(3)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实验研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成效得到显著提高,其只要表现在:一是规范了要求,实现整体推进与规范管理的实验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各项教学活动标准。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及教学常规,促进了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的发展,其内容在“家长开放日”中的半日活动展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4)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教师能做到“见贤思齐”,对做得好的给予激励和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幼儿方面

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以前未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教学,存在“重教轻保”,“重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生活活动”等误区。随着实验的深入,理论上的进一步学习内化,教师进行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幼儿不仅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相关的文献。

中小学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研究了一系列成果,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全区仅一所教育部门举办的一级幼儿园,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专业引领,因此,在研究中的难度较大。

(2)课题研究中教师积极性不够

由于是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觉得这是管理者的事情,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因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够,只是按照管理的布置的任务完成工作。

2、今后的设想

(1)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切实感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重大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与高效,是我们准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推行研究出的成果并积极再探索,将成果不断推广并完善。

(2)经验推广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3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的很多管理人员也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在管理效率上的差距,率先进行了企业的管理创新与变革,不仅在企业中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不断尝试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非常有限,绝大多数进行创新变革以后,都为企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对管理创新理论进行研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其特性与规律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对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

在我国学术界,早期有关管理创新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总结经验与概述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国外,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过程、效力、作用、传播、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中国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但从当前形势上看,还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当前学术界研究的视角相对多样,但没有针对一个视角的系统化研究,内容不够有深度;其二,各个视角之间缺乏内部联系,协调统一性不强,难以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其三,现有研究绝大多数多针对于国外情况,对中国发展的指导价值相对较小。因此,中国企业急需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以指导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一)研究整体思路

现阶段,以中国实际情况为背景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其一是以职能为基础,进行管理创新研究的;其二是将所有创新类型都包含,并对其进行规律性与共性探究的。两者相较,前者对创新类型没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构建类型内在的机理,所以,本文主要以后者,也就是总结管理创新各种类型的共性为主。

(二)创新过程研究

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对管理创新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而过程模型的构建能够让管理创新的逻辑更加清晰,有利于深化研究。与国外相比,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主要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点强调企业管理者的作用,认为企业核心管理者能够主导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还有些甚至认为企业管理者是完成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所以,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大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二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过程很少有理论化与标示阶段,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主要来源于引进,已经具备理论化与标示,绝大多数企业默认其为合理,因此不需要再次创建,另外,在企业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下,基层员工对管理创新过程是被动接受的,使理论化与标示的重要性被忽视。

(三)创新决策研究

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决策时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决策的质量会对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很大影响。管理创新决策研究将企业核心管理者对管理创新决策中的作用凸显出来,不再局限于对企业核心管理者显性的外部特征研究,如男性、年轻、学历较高的管理者对创新的倾向性更大,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特征相结合,深入挖掘印象的内在影响机理,如社会认知、政治导向、管理倾向等。

(四)创新效力研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失败率始终偏高,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也是当前探索的主要方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相对复杂,对其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效力机理的路径很多,且过程复杂[3]。一部分研究者从内部沟通、人才投入、企业文化、知识治理、顾客沟通等方面探究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效力,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从组织的具体情况入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路径,从而使管理创新效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创新适配研究

从管理创新适配的角度看,系统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因素之间的匹配度较高,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想要使所有因素之间具有较高的匹配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一为管理方案制定;其二为创新模式选择;其三为技术管理适配。另外,对适配机理的研究包括内外部环境适配程度、职能层横纵向构建、组织要素关系等问题。从适配机理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拓宽,将环境、技术等因素充分考虑到了管理创新系统中,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真正嵌入。

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案例研究法

与国外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体系不同,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利用案例法进行理论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案例研究能够满足对管理创新理论探究的要求,另外,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与把握,那么单纯的定量研究就没有办法承担其复杂性,而案例研究则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者的深入接触以及对企业的实践把握,将相对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二)辅助方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当前国外管理创新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主流,能够将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复杂现象中较完整的挖掘出来,绝大多数与管理创新影响因素、效力、作用有关的研究都会运用这种方法[5]。但在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法不具备较强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并不适合将其作为主要方法,只能起到辅助研究的作用。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管理创新的实施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创新前期的决策与驱动力问题,实施问题涉及的相对较少。可实际上,管理创新的实施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甚至包括对整个组织系统的重塑,对管理创新的结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的研究。

(二)中层管理者作用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企业高层或核心管理者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很少涉及,其原因在于传统研究将高层管理者定位为决策者,将中层管理者定位为实施者,且将两者用孤立的视角分割开来,在传统思想中,后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常常被研究人员主观忽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无论管理创新的决策还是实施,都无法由一方独立承担,在两者的思想与行动都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管理创新。

六、结论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4

杜栋,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兼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他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心”向“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学科战略转移观点,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技术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在国内信息管理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管理学教程》已经出了第3版,连续印刷12次。其带领的学术创新团队抓住“企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契机,发表了有关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文章20余篇,几年前与合作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去年,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企业信息化继ERP,CRM之后的第3股浪潮的《协同管理系统》,反映了其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六西格玛管理与ISO,BPR、ERP、CRM等的关系与集成研究,这是其近年来开辟的创新研究领域,在《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目的是努力使企业数据化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融合,使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他把统计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开展了统计学学科下的统计信息系统学科方向建设,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了全面反映中国国情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统计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统计学学科研究从统计理论和方法向统计技术和手段迈进。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与控制问题打交道。然而,从人们对控制问题研究的成果看,迄今为止,对自然科学领域控制问题谈论的较多,而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问题则谈论较少,社会科学领域对宏观经济控制问题研究的较多,以至形成了“经济控制论”,而对微观管理控制问题则研究较少。所以,杜栋认为,应努力建立“管理控制学”。为了加快发展“管理控制学”这一交叉学科,他建议,我国管理科学家、企业管理家和控制论专家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以使控制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真正能结出丰硕果实。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而他也正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经过多年各学科交叉的工作积累,和凡事“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在已出版的《管理控制论》、《管理控制》基础上,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管理控制的“第三部曲”――《管理控制学》,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杜栋教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两手抓。他带领出了一支团结协作和拼搏奉献的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指导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2007年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 动机性访谈;社区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脂水平控制

高脂血症属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高脂血症对患者有较大的危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属于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控制好血脂水平对于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社区140例高脂血症患者,就动机性访谈在高脂血症患者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Y料与方法

以我社区的14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0例。常规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45~77岁,平均65.4岁;病程2~6年。研究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48~75岁,平均65.1岁;病程2~6年。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后确诊为高脂血症患者。同时排除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和恶性肿瘤,以及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常规组和研究组基本资料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诊断标准:高脂血症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TC≥5.18 mmol/L,或TG≥1.7mmol/L,或LDL≥3.37 mmol/L,或HDL≤1.04 mmol/L。

方法:常规组高脂血症患者主要按照常规的管理方法进行疾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管理基础上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具体方法:①由全科医生借助心理状态评估量表访谈工具对患者开展访谈,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自我认识、健康需求以及自我管理缺陷等。②制定个体化的访谈计划。在访谈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现状完成针对性的访谈,如,高血脂患者严重缺乏健康知识的可对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每次访谈中解决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③动机性访谈管理方案的动态调整。管理一段时间后,及时总结访谈管理效果,并及时调整访谈方案。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管理。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高脂血症自我效能以及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②患者管理前后的血脂水平,具体的有HDL、LDL、TC、TG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相关血脂指标全部使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者采用t检验,将P

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在治疗管理完成后,常规组的自我管理评分(78.4±4.1)分;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评分(93.5±4.7)分。在高脂血症患者自我管理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管理前后患者血脂指标比较:在治疗管理后的HDL、LDL、TC以及TG等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管理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管理后的上述指标方面,研究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2007年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指出,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强度与西方人群相同,我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与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呈正相关。将血脂异常防治着眼于冠心病的同时也着眼于脑卒中,在我国人群中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高脂血症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高血脂会危害动脉,出现动脉硬化,易形成斑块,造成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临床医疗管理理念的发展,动机性访谈在临床慢性疾病管理中得到了重点应用。所谓的动机性访谈就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引导性的访谈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增强患者的内在改蛮动机。

本次研究对社区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管理中采用了动机性访谈,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可消除患者的抵触、紧张等心理,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开展动机性访谈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健康需求等,全面的分析能够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便于制定动机性访谈方案,能够在与患者访谈中,帮助患者建立改变的信心,鼓励患者强化自我管理,从而达到动机性访谈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社区高脂血症患者在管理中采用动机性访谈治疗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高危因素,从而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课题管理;平民化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50-4

小学课题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取向,关键要突破一个瓶颈――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内需力。那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追求课题管理平民化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举措。

所谓课题管理平民化,就是指课题管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通俗化。课题管理平民化,不是课题管理平庸化。它包含课题立项、开题过程中的“深入浅出”,也包含课题实施、结题过程中的“浅入深”。

一、课题管理平民化的特征

1.亲历性

一线教师必须亲身经历真实的课题研究过程,才会在课题研究中学会课题研究。原因有二:(1)课题研究的能力不是研究知识的简单转移或传递。仅凭听几个讲座、看几本书是不可能形成研究能力的。教师必须亲自开展调查、探究、内省、反思等研究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体悟方法,在体悟的过程中生长草根性的教育策略和操作办法,经过这样的过程,才会真正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2)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小学一线的课题研究绝不能用研究“物”的方式来研究“人”。不同的教育场景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教育场景,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也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才恰当?只有当教师置身于具体的教育场景、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时候,才能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2.体验性

课题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使教师在体验中不断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1)创设情境让教师体验是课题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以接纳和内化课题思想为例。要让教师接纳并内化课题思想,仅靠行政命令、生硬灌输是不行的。这样的结果充其量只是教师听过就算,不会在心里留下痕迹。倘若创设具体的情景让教师充分体验,体验之后再展开讨论。经过这样的体验过程,教师才会在内心接纳并内化课题思想。(2)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也不例外。倘若教师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受到赏识和肯定的过程,那么,这样的愉悦感必然成为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动力源。每一位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是独特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课题管理中要力求让大多数教师都能获得“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的积极情感体验。

3.融合性

融合性包含两层意思:(1)学校课题的核心思想要融合在学校行政管理行为之中。学校行政要树立“管理即科研”的意识,要善于根据课题思想来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以自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行为引领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的改变。同时,要防止将课题研究异化为教师的额外负担和过重压力的倾向。教科室要主动和教导处、大队部等部门沟通、协商,将各部门对教师的研究要求有机整合,尽量融课题研究要求于常态的教育教学要求之中。(2)学校课题的核心思想要融合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教师要树立“教育即科研”的意识,要带着研究的眼光来看待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看似简单重复的教育生活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探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谋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做一个积极的有思想的行动者。

二、课题管理平民化的实施要点

课题管理平民化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大多数教师十分认同当前学校课题的核心思想,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大家在研究中相互激励、分享、合作,在收获成长的同时享受着课题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要达成这样的境界,需要有跟进的管理措施。接下来,就以我校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生优势迁移实践研究――以心理自助教育为基本途径”的课题管理办法为例,谈谈课题管理平民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实施要点:

(一)实现亲历性

众所周知,教师只有在课题研究中才能学会课题研究。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也避免学校课题研究“无人问津”的现象呢?答案是:找到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切入口。

1.不同对象承担不同的任务

一个人的十指有长短,因为分工不同、相互协作,所以能灵活运作。一所学校中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大小,只要合理分工、和谐运作,同样能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校给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课题研究任务。同时,形成了三级课题研究管理网络“总课题管理组―子课题管理组―小课题研究共同体”。总课题管理组主要由校级领导组成,负责统筹管理。子课题管理组主要由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等中层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子课题的具体管理。小课题的主持人是学校课题中心组成员,负责小课题的日常管理。

其中,“小课题研究共同体”是我校在“十二五”课题管理中成立的新的课题研究组织。“小课题”是学校总课题下的子课题下的研究内容,是由学校课题中心组成员依据总课题的研究思想,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确定的研究内容。“小课题研究共同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组、年级组,而是由小课题主持人吸纳自愿参加的教师(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这个研究共同体可能是原先的备课组、年级组,也可能打破原先的备课组、年级组,是出于认同“小课题”研究内容之后的自由组合。因为有了课题中心组成员的“自由选择”,有了“小课题研究共同体”中教师的“自由选择”,这样的研究内容更加贴近教师的意愿,贴近教师的实际。

2.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

与其说课题研究是一种能力,不如说课题研究是一种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事情持续做21天可能会成为习惯。那么,如果让教师持续做课题研究,很可能课题研究也会成为教师的习惯。一旦课题研究成为了教师的习惯,那么,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于是,我们找到了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又一个切入口: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

“不同阶段承担不同任务”有两层意思:一是让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校的课题经历了策划―设计―组织―实施―总结提炼的过程。每个阶段我们都要组织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任务。如,“十二五”课题策划阶段,学校课题中心组成员起到了积极的参谋作用。大家围绕“如何深化学校心育特色研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关注学生的优势”这一想法就是在这一次讨论会上产生的。之后,心理学专家在我们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于是就有了“十二五”课题“小学生优势迁移实践研究――以心理自助教育为基本途径”。在组织实施阶段,全校教师则全部参与进来,大家围绕“我的优势观”、“发现学生优势的策略”等内容在“云小论坛”上各自发表自己的实践性的理解和操作办法,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也是教师和课题一起成长的过程。试想,当课题结题的时候,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心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一定是难以描绘的。

二是持续不断地给教师以适当的研究任务。课题研究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们倡导持续不断地给教师以适当的研究任务,就是为了促使教师开展日常的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而不是把小学课题研究做成临时的“纸上谈兵”式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课题管理要十分注意课题研究任务的适度性。有些教师之所以对课题研究望而生畏,就是源自学校在布置课题研究任务的时候,没有注意适度性。过于高、难、多的研究任务使得有些教师无从下手、心生厌倦,久而久之对课题研究失去了兴趣,自然也谈不上课题研究的亲历性。

(二)实现体验性

教师对课题的认同感以及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产生的愉悦感、成就感,是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体验是这种内在动力的催生剂。如何实现体验性呢?

1.以情境感召人

具体的情境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感召力。因为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经历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个层面的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

比如,为了让广大教师接纳我校课题中的核心思想“关注优势比关注劣势更有意义”,我们运用了“组织教师看电影”的管理方法。因为看电影的过程,是教师随着情节发展经历的动态的间接行为体验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内心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体验过程。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充满幻想的小男孩伊翔,在关注分数和次序的传统教育里,被大家认为是一个专门惹事的坏孩子。在伊翔越来越自卑的时候,美术老师尼库巴发现并开发了他的画画优势,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信与快乐。很多教师在看电影的时候眼眶里闪烁着感慨的泪花,他们在观后感中这样叙述:是电影让他们找到了现实教育中“过于关注学生劣势,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真实问题,同时也找到了“开发优势,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真谛。至此,我们试图让广大教师接纳课题核心思想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而且,因为有了“组织教师看电影”这样感性的管理方法,学校课题的核心思想已经在广大教师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组织教师看电影”只是以情境感召人的一种方法,像专著阅读、实地体验、专题访谈等,也都是以情境感召人的好方法。

2.以互动激励人

要让教师在课题研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添加外在的赏识和激励的力量。这种激励可以来自多个方面:

一是课题管理人员对教师个体的激励。课题管理人员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的课题管理过程中留心捕捉教师在研究中的闪光点,通过大会表扬、当面肯定、书面交流、网络展示等途径,对教师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是教师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相互倾诉、共同分享等都是激励教师个体投入课题研究的动力。要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激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创设便于教师之间相互激励的平台。如,成立课题研究中心组,利用网络开发研讨论坛,定期组织研讨沙龙等。其次要让平台真正互动起来。这也需要课题管理者的精心管理,如,推荐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在教师帖后面跟帖,定期反馈教师的研究情况等,这些都是课题管理者必须经常要做的事情。

三是来自学生的激励。好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没有什么比学生的进步让自己更加欣慰的了。因此,要注意不断以学生的优秀作品、成长故事、谢师感言等信息来激励教师,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三)实现融合性

课题研究要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提炼成果,更要将研究成果回归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

1.融合在学校行政管理行为之中

校长室首先要将课题思想融合在自身的管理行为之中,要根据课题思想来调整管理内容和管理行为。如,为了让学生也能接受学校课题思想,我们取消了传统的开学典礼,取而代之的是“开发优势,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新学期主题校会。主题校会时,舞台上撤掉了领导排排坐的主席台。主题校会以“给8名优势明显的学生颁奖”为主线。颁奖的过程中,穿插了学生的优势展示,同时将“我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的优势”、“把我的优势和我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只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我们都可以有优势”、“优势来源于我的勤奋和努力”等思想渗透在其中。这样的主题校会,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新颖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

教科室的工作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融合。教科室、教导处、大队部一定要整合对教师的研究要求。以教育反思为例。倘若教科室提出课题研究反思几十篇,教导处提出教学研究反思几十篇,大队部又提出教育反思几十篇,那么,落到一个教师身上,反思非但没有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反而成了教师工作的过重负担。这样的反思,还不如不反思。倘若各部门将反思的内容、要求进行整合,每月要求每位教师书面反思一次(每次不少于500字),并且教会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或许,这样的反思才真正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这样融合的思想,还可以体现在其他的课题管理工作之中。

2.融合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倡导教师做思考的实践者,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相融合。以下三个操作要点很重要:

一是引导教师经常追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我还可以怎样做?”这些问题能引导教师的课题研究由肤浅逐渐走向深入。

二是教会教师最实用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要让教师了解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文献探讨―拟定计划―设立假说―收集资料―实施行动―评价效果。其中,教会教师做调查分析和观察记录十分重要。当教师掌握了实用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的融合。

三是鼓励教师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共同研究的集体力量会对教师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像我校组织教师围绕“我的优势观”在“云小论坛”共同研讨的时候,有的教师收集名人的事例谈自己的优势观,有的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优点谈优势观,也有的老师从看似是学生的缺点其实也是学生的优点的角度谈自己的优势观……教师共同的参与激发了他们深入研讨的愿望和动力,一段时间内,“我的优势观”就达15页之多。这也许是共同研究让教师产生心理共振的缘故。

诚然,课题管理要真正走向平民化,可能还是一个持久的思想浸润的过程,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推进和落实。不过,我坚信,只要我们带着课题管理平民化的思想坚定地走下去,终有一天,小学课题管理会实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Populace Orientation and Primary School Project Administration

QIAN Li-jun

(Yunti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42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asic valu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imary school project administration must make a breakthrough in arousing teacher’s internal power of participating in project research, in which pursuit of populace orientation is crucial. In the process, such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must be stressed as personal experiencing, reflection and integration.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已成为必然,管理会计是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工具。财政部积极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此,管理会计教学也需相应地变革,研究性教学是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即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生“听”和教师“讲”为基础的讲授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念。二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设计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课题研讨或项目设计为载体,指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三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三种观点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在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上却是一致的,即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研究性教学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管理会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背景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管理会计回应。经济新常态下,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此时企业要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依靠创新,企业的管理转型已成必然。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快速响应市场,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管理会计正顺应了这样的发展需要,其作为对内报告会计,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重要推力,也是企业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

(二)政策背景

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列为改革重点,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加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2014年,财政部在《工作要点》也明确,当前会计管理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2016年,财政部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这是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行业背景

管理会计被财政部列为改革重点后,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都在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以及部分高校的相关院系也在不断增加管理会计相关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教学,鼓励产学研结合。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还将在会计资格考试中加大管理会计内容比重。

(四)现实背景

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但实务界以财务会计为主,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所以教学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未能很好体现。传统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教学方式单一,以“满堂灌”为主,而实践课程也受制于此。目前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工具在企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应用,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就亟待改革。此外,各地方本科也都面临着高校转型发展,各笔者所在学校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推进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性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

三、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实践发现,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应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有限

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如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经营预测和决策、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等,受课时及客观条件(如调研时间、经费等)的制约,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很有限,一般只能选取其中几章来开展。

(二)学生的全面参与度不够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要求学生在课外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调研与资料整理。实践中多采用小组形式,为保证调研成果能在两个课时内展示完,一般四五个同学一组,选定组长一名负责。那么这就可能出现组内某些同学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或者主动性不够从而没有很好的参与到项目的调研及整理中来。尽管实践中要求组长组织所有组员参与,合理安排任务,并将每位组员的工作情况及效果写进实践报告,但也不能完全避免某些同学打酱油的状况。如何提高同学的积极性,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研究性项目中来,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研究性教学只是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笔者所在学校中含实践课时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分数在期末综评中所占的比重为7:3,这也就意味着研究性教学的成绩只能纳入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成绩考核的30%平时分中,扣除平时分中所含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项目,最终研究性教学成绩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这么低的考核比重实际上却要求学生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开展,所以就会有些同学流于形式,觉得不认真开展对期末综评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研究性教学创新性不够

创新性不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研究性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其他方法用的很少。二是学生的创新性不够。课程首次开展时,在研讨结果讨论时教师会展示一个模板,说明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与总结,而这也就导致最后每组的研讨结果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大同小异,只是调研的对象、计算的数据结果、提出的建议不同而已。课堂展示时学生看多了就会疲乏,最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兴趣降低等情况。

四、推进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中更好应用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置

课程课时、考核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取舍。管理会计所含内容较多,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教学重点,提升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此外,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修改此门课程的有关内容,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增加研究性教学在期末综评中的比重。

(二)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生是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切的教学活动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对此,必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性教学的主体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主动顺着教师的引导发现疑难点、开展研究与讨论,深入掌握知识体系,理论应用于实践。其次,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学生分组,合理设置考评方式,提高学生的全面参与度。

(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基于项目的教学法、随机访问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合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

(四)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

首先,教师要多学多借鉴多准备,合理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过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次,学生要多学多问多讨论,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要有发散思维,主动地研究,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提高创新性,研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

五、结语

当前,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及要求也不断加大。在有关经济、政策、行业、现实背景下,高校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十分必要。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存在着研究性教学内容有限、学生全面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在管理会计课程中更好地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R].财会[2016]10号.

[2]孙茂竹,文伟光,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常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现状;发展前景

以“院校研究”为关键字输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在笔者目历范围内共搜索到348篇有关院校研究的文献资料,其中2004年以前的有15篇,本文主要对2004年以后至今的333篇中部分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及在能力范围内阅读几篇英文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对院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对院校研究的研究;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院校研究的分析探索;分析我国的院校研究,寻找本土化的道路。

一、对“院校研究”的研究内容

1.院校研究的内涵与性质

院校研究起源于美国,对院校研究的界定,首先应该学习研究美国院校研究的内涵,国外学者对于院校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马福(Jone A.Muffo,1993):“院校研究是对高等院校提供有关的信息咨询,提高学校的管理,为制定政策提供咨询服务,是一种对高等教育组织或大学的研究。”[4]院校研究协会给出的定义是“院校研究是通过提升对高等院校计划、管理和运转的理解,并促进院校研究得以改进的研究”。[5]由于每个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研究者都有对院校研究的不同理解,但都表达了它的核心思想,院校研究就是在一所高校内,针对学校运行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院校研究者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的应用性研究。

2.院校研究的内容和功能

院校研究的功能,根据Susy S.Chan的说法,院校研究的功能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变化,是一种从“Attention to Data”到“Issue-Driven Analysis”再到“Framework-Guided Synthesis”的功能变化过程。院校研究的功能和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院校的变革而不断增多,其活动除了涉及数据的分析研究外,逐渐扩大到了学生事务,教师事务及学校运行和发展中出现的院校规划、管理、决策和评估等领域。

美国院校研究协会AIR 在2003年概括的五个领域分别是:(1)学生生活与学习;(2)学术项目、课程和教师问题;(3)院校管理与规划;(4)高等教育协作、政策和院校的社会责任;(5)院校研究实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伦理。[1]

3.技术和方法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阶段的院校研究正在不断开发尝试不同的技术在院校研究中的作用。近年来,院校研究广泛吸收借鉴商业发展中的“商业智能”体系,它是一种在商业中广泛使用的使管理者基于数据做出科学决策的一种方法。其中“数据挖掘技术”常用的数据挖掘技巧包括:决策树、神经网络、回归、逻辑回归、关联、聚类、集成等。

“数据挖掘技术”在美国等国被广泛运用,成为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一种方法技术,但中国的院校研究处于走向规范发展的初级阶段,数据挖掘技术并没有在院校研究中被相关人员应用。高等教育的成本、效率、管理、质量等问题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院校研究在这种环境下要不断引进技术为高校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分析结果,提供更多的数据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在时展的背景下,使用新的更加科学的方法技术研究院校发展的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二、对美国院校研究历程发展的分析探索

对美国院校研究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有所不同,常桐善教授认为早在十七八十几哈佛耶鲁大学建立时期,具有院校研究性质的活动就开始了;而蔡国春先生则认为不然,虽然有很多学者将院校研究追溯到“建校研究”和“校史研究”,但是“致力于改进院校实践的功能性的院校研究,其最直接的起源应该是始于20世纪上半叶”。[6]美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蔡国春教授把美国的院校研究划分为兴起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院校研究的制度化时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院校研究的功能的扩张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中期),高校普及化阶段的院校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今)。对美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有利于中国院校研究的成长。

三、我国院校研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分析

1.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受到高校内外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高校外部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政府管理的过多,高校的自利还没有形成缺乏自由竞争的环境,院校研究缺乏外部驱动力;

(2)从高等学校内部看,管理者院校研究意识不强,缺乏运用院校研究作为现代高校管理的一种手段;

(3)从院校研究活动本身的要求来看,“院校研究赖以生存的数据基础非常薄弱,研究者方法与能力的缺失等也都直接影响了它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发展。”[7]

(4)社会各界(家长、学生、各类社会群体)缺乏对高校的问责意识,没有形成说明责任的环境,院校研究成长的环境不足。

2.院校研究的发展决策

(1)树立正确的认识,加强院校研究

院校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所在院校情境、针对院校管理与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作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我们应当正确认识院校研究,区别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的研究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院校研究。

(2)利用外部环境驱动和行政力量的驱使

不仅应该加强社会力量对高校的问责,而且应该利用政府的力量加强院校研究,“一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权力支配和管理的影响,二是高校内部决策层对于校内事务的支配和组织。推进院校研究在我国的实践,需要这两个方面的行政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实施。”[7]

(3)规范建立数据库

应该建立全国性和各级各类的数据资源平台,同时提交本校数据到国家数据库以便于统计分析。

(4)加强培训院校研究专业人员

现有的院校研究人员专业背景多样,真正院校研究专业人员并不多。高等学校应培养院校研究硕博研究生,或者开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对院校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5)广泛开展专题研究

院校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高校的一种“自我研究”,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展开案例研究,广泛分析每个院校的发展形势,供院校研究人员交流和分析,以便使管理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通过开展专题研究,促进院校研究在更广的范围被认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国春,郗霏,胡仁东.院校研究在欧洲的发展特征――兼与美国院校研究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

[2]蔡国春“院校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解读美国“院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上一篇:对项目工程管理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