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02 21:52:15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1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将公司所属各子公司委派会计集中于同一场所进行日常财务核算,要求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并强化执行预算项目和有效使用资金、发挥会计监督及扩展职能、变各单位独立核算为“中心”集中核算、变分散会计监督为集中会计监督。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会计核算,又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集中核算“阳光”运作

在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求具备:严谨、细致处理日常核算业务的工作能力;对具体核算事项做出职业判断;对国家财税法规政策的熟悉及领悟力;在行使职责过程中突出服务意识;迅捷为决策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积极辅佐被派驻单位搞好经营管理活动。中心会计人员在保持预算主体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资金收支模式不变、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不变前提下,依照规范统一的工作流程,利用财务软件核算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真正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阳光”运作。

2、财务管理严谨有序,核算及时准确,提高信息质量和水平

中心制定统一规范的核算流程及内控制度。银行票据指定专人购买、传递,银行印鉴分设分管,在各环节上相互监督牵制;规范岗位职责,实行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确保资金安全;运用电算平台处理经济业务。中心会计严格审核原始凭据,按时按质按量处理账务,月末及时结账,次月7日前出具会计报表及财务情况分析,次年3月前会计档案整理归档:会计报表及时送达核算单位领导审阅,在经营者了解并掌握本单位财务状况的同时,为他们出谋献策、排忧解难,提供经营决策依据。

集中核算可提高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全部采用电脑记账、与子公司建立网络联系,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使公司财务主管随时便捷了解掌握各单位的财务状况。

3、增强人员流动性,提高核算透明度,强化监督职能

在实行委派会计制度时,各公司都设立了会计部门,按会计、出纳等岗位配备人员,人力成本较高。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集中办公,对业务相对简单的单位,可由一名会计统一负责核算。由于三产单位集中核算,可以实现主办会计定期轮岗,依据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实施会计监督,增加核算透明度。这种会计监督跳出了传统狭义的“监督”圈子:一是促进子公司自觉遵守财经纪律,把不合理的收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会计人员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履行管理监督职能,帮助单位规范核算,降低发生会计差错和违反财经纪律的概率。

4、保证会计人员与委派单位的相对独立性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全部转到核算中心,会计不再享受委派单位任何工资、奖金、津贴及福利待遇,改由委派单位上缴一定管理费取代,从而实现会计人员与委派单位之间相对独立。这样既降低了对会计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又使会计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影响,大大净化了监督环境,利于其依法独立履行职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5、为内审部门进行内审带来便利

会计和审计职能无法相互替代,但委派制下的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审计职责,委派会计只有依靠自身职业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实行集中核算后,内审部门可更好地开展工作,实施审计现场转移,扩大审计视野,因会计信息资料由核算中心保管,资源共享,充分借助网络开展内审工作,实行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的系统审计。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信息质量、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

1、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脱节,弱化会计管理职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工作转至核算中心,但资产、实物、合同等仍由原单位管理,出现了账实管理分离的现象,会计人员如常年在核算中心办公,无法及时参与核算单位的经营活动,不利于各项财产的管理,一旦核算单位管理意识薄弱,将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难以深入。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既违背了集中核算的初衷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核算单位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思想,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企业财产,核算中心应定期与财产保管员及时对账核查资产,做到账实相符,各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其财物的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

2、会计主体及责任的定位不明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核算单位没有了会计人员,也不再履行核算职能,经营者会认为发生违法会计行为不应再承担相关责任;而会计认为其只对原始票据的真实性负责,至于相应交易的合规、合法性无法保证。虽然单位作为资产的所有者其会计主体地位没变,但相应的会计责任和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晰。

3、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各三产单位会不定期地接受财税、审计等国家职能部门的经常性检查,成立核算中心后,这些部门的检心将转移至核算中心,公司总部要出面配合检查,协调各方关系,势必牵扯部分精力。

综上所述,为更好履行核算中心的职责,发挥其客观优势,务必加强中心自身建设。一是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全面财产管理制度,被核算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财产验收、入库、保管、出库、退库等,设立财产物资辅助明细账,定期盘点对账;建立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各司其职,定岗定职定责;建立完善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对不称职的会计予以调离。二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在注重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职业操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企业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2

1.1能力目标

本课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驱动设计学习任务,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于一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内容完全一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

1.2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以下四个。①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概念、特点;财务会计的本质与目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②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则;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③会计岗位的核算要求。主要内容从货币资金业务、应收款项、存货业务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和债务重组业务共13个项目。④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了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结构,掌握各表的编制方法等。

1.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务实严谨、一丝不苟的职业意识,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以会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岗位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真实的经济业务情景为载体,容教、学、做于一体。整个课程教学设计来源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按会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讲解;第二部分是会计岗位核算,针对企业会计日常发生的常规业务岗位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主要的会计岗位,设置8个会计岗位模块,包括出纳岗位核算、往来结算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资产岗位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资金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主管会计岗位核算。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在注重会计岗位核算的同时,还突出了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展示会计实践,加深职业理论知识。出纳岗位主要负责公司的货币资金核算、往来结算、工资核发。通过本项目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出纳岗位的业务核算流程、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核算以及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能正确进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序时核算;能正确进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期末对账;能正确进行其他货币资金的业务处理。存货岗位的核算要求学生能正确解释存货的概念,列举存货的特点和内容;能指出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按计划成本核算的区别;能概括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组成;能正确进行存货的初始计量和发出的计量;能掌握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能正确进行存货的期末计价和存货清查会计处理。资产岗位核算要求学生能进行固定资产增加、折旧和减少业务的账务处理;能熟练地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能独立地编写有关无形资产取得、摊销、处置、减值等业务的会计分录;能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职工薪酬岗位核算要求学生了解职工薪酬核算岗位职责和核算任务,掌握职工薪酬的计算、发放和分配的核算方法;掌握社会保险费、非货币利、计提职工福利费等与工资有关费用的核算方法,具备胜任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工作的能力。资金岗位核算要求学生会进行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负债筹资的核算;能进行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业务的核算;能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要求学生能进行企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利润分配等业务的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要求学生了解会计主管岗位的职责和核算任务,掌握会计主管岗位的核算流程;掌握会计稽核的内容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的方法。

3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强调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使用,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存货岗位的核算”这一模块中,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3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委派会计管理;检查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31-02

前言

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离不开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科学、规范的会计法规及准则,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会计委派管理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避免会计失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理解与接受。不言而喻,利用会计委派管理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委派制是指由产权管理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派遣或任命会计人员,受委派人员代表委派部门监督被委派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通过会计核算参与其内部管理,并对委派部门、机关报告工作和负责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委派的具体模式根据受派单位性质、规模和产权关系,可采取直接管理制、财务总监制、集中核算制、会计楼、村账乡管和内部委派制等不同形式。其中会计集中核算制通常是指财政部门组建的会计核算中心,并保证整个单位内部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基础上,取消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公司内的各个组织和机构都只设委派会计,并依靠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展开会计核算业务的办理,形成一个将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和服务等有机的融合起来的会计委派形式。

集中核算制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会计委派管理制的优势。有利于集中财政性资金,方便资金调度,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廉政勤政建设;同时也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和公共财政建设,且利于精简财会人员,推进机构改革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

一、会计集中核算下会计管理现状分析

会计委派管理制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会计集中核算下,有助于改进中国现有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体制,为资产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督,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职业化,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化、完整化。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会计委派制认识不到位,导致会计职能不到位

会计监督方式多种多样,会计委派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在试行过程中,不乏一些不同意见。当前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当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条件和监督制约的机制缺乏;还有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受利益驱动和传统思想影响,未能将会计委派工作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委派会计是监督约束自己的工作,故而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使得一些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不能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合理化建议和落实到位。严重制约委派会计制度的全面施行。

会计集中核算后,在会计核算中心,一人负责多个单位的账目,与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相脱离,票据和相关资料是核算中心的唯一判断依据。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无论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无法审核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单位无法控制和指使会计人员,但这也使得会计人员无法将经济活动的细节充分了解,无法全面掌握资金动态,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随着核算单位会计机构的撤销,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分离,会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成为空白,难以控制监管出租出借的资产,随着内部机构变迁、人事变动,容易造成账实不付、国有资产流失;核算中心只核算资金收支,不参与核算单位的预测、分析、决策,参与方面的职能缺失。

(二)委派会计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难以协调派驻企业与委派会计的关系。委派人员受托到派驻企业工作,对派驻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予以监督,并参与管理。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分歧与争议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委派会计与派驻企业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派驻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然会戒备委派会计,从而委派会计职能不能完全实现。有时甚至会导致委派会计被“孤立”,或与派驻企业“同流合污”,共同做假账。二是委派会计绩效考核及奖惩难以划分职责。委派会计服务于派驻企业,但实际从属于委派部门,其双重身份使得绩效考核成为难题。若由委派部门进行考核和奖惩,仅凭委派会计向委派部门的述职和通过审核年度会计资料等形式,难免会脱离实际。若由派驻企业进行考核,则无法保证委派会计的独立性,有悖委派制度的初衷。

(三)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综合素质不高

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管理成为很多核算单位的薄弱环节,会计不再是核算单位内部的岗位。故而,在会计信息处理方面,业务突出的会计人员均被选调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应岗位,而在每个核算单位内,只需要一名委派会计。从而委派会计负责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单位内部是无证上岗,委派会计在核算单位与核算中心之间仅仅充当信息传递者的作用。诸多问题便因委派会计的素质不高而引发。如报销单据不能被委派会计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填写和整理,影响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等等。委派会计工作的不认真、对报账在企业正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的缺乏使得其工作错误频现,故而委派会计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集中核算信息不完整

集中核算信息不完整,不具备正确而又科学的核算方法。尤其突出表现在预算外资金、罚没款以及专项资金的综合全面核算上,针对各单位收取的一系列预算外收入未能够设置一定的应缴科目。资金缴存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才会依据上缴的资金凭证,将所有的资金状况明确地展现在财政专户资金里。但因单位内部没有账目,因此各类资金账不能在很多单位内部建立,以便人们随时了解预算资金与罚没款的最新动态发展。这些都使得现今罚没款等资金的收、缴、存等没有账目可查,具体的明细核算也未能开展,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以及监督拨付。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加强委派会计管理措施

(一)加深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明确会计职能

采用各种方式,宣传会计委派制的推行意义和作用,使全社会认识到会计委派制的实施,不仅保障派驻企业会计主体地位,而且保证委派会计有效行使职权。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财务监督的职权相互分离和制约,规范被委派企业的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监督职责。对工作业绩突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重大贡献的委派会计,可实施奖励和提拔重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会计委派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职责,将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三者的关系理清。财政部门需加大力度监督集中核算单位,并基于以往的基础,不断发挥其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强化对会计核算中心的业务指导。应及时处理会计核算中心出现的众多不足,有效解决在实施会计核算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令会计核算体制更加完善与健全。

(二)加强委派会计管理

首先正确对待委派会计的身份。委派会计身份的正确对待是委派会计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的前提。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双线管理是对委派会计管理的良策。财政部门监督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开展,派驻企业对委派会计的业务质量负责。其次明确委派会计的职责与权限。根据受委派企业具体情况的改变,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性质不同的企业其职责和权限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应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机构设置,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委派会计人员的委派部门也应随具体情况而定,由所有者的全权代表担任。同时后续管理也必不可少,完善的委派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应及时建立,统一管理所有委派会计人员的档案,充分掌握委派会计个人信息;制定委派会计的轮岗制度、考核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对委派会计的监督和指导。

(三)增强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

首先,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与制度对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予以约束。完善的行为准则与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委派会计的行为活动,使其依照制度办事。同时应对委派会计的人员和队伍进行改革与合理调整,当出现无法按照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办事的核算单位时,在初期应予以其宽限期,令其在宽限期内逐步调整以达到标准。其次,培训委派会计的业务技能。定期的培训活动应被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针对委派会计展开,经常性培训和专题培训应并举进行。经常性培训即为委派会计职业素质与业务技能的综合培训,专题培训其主要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予以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次,提高委派会计的薪金待遇,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核算单位的委派会计除负责核算单位的日常经费收支报销外,还需扮演管理会计的角色,政治待遇与工作待遇也应该被相应提升,这样责、权、利三方面才能形成协同统一的有机体。

(四)注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自我建设,增强其综合核算水平

需选派具有较强的财会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与较高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的人员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相关工作。同时,其应对国家的财务法律法规较为熟悉,以期望能够增强其会计集中核算的规范化程度,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与管理,保证会计中心能够真正扛起监督与管理两大职责。

结论

最近几年,作为当前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变革的重要内容,很多组织和机构都对行政事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会计集中核算,就当前的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状况来看,会计集中核算的使用对避免部门乱支乱用、多头开户、逃避监管等不合法行为,以及正确地看待、规划其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大力实施的会计集中核算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对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其在未来领域内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勇.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1,(5).

[2] 邓传立.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24).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4

会计科目的变化有两种情况:有的科目仅仅是名称变了,其核算内容不变,比如“现金”改为“库存现金”;有的科目不仅仅是名称变了,其核算内容也有所变化。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新旧制度对比讲解,以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新旧科目的转换。尤其是“应付工资”改为“应付职工薪酬”,不仅仅是科目名称不一样,核算内容及会计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把握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的启示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得心应手地驾驭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的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把新规定、新要求和新核算内容准确地实施,注意把握会计核算的应变能力。现就“应付工资”科目变为“应付职工薪酬”的章节教学内容进行论述。

一、通过对比教学法,启发学生把握新会计知识的能力

在《工业企业会计》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原《会计基础》知识的衔接、拓展和深化,采用对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在讲授新课之前,先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做。

【例】某企业本月应付工资总额515,000元,工资费用分配汇总表中列示的产品生产人员工资为35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为70,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为80,000元,销售人员工资为15,000元。按工资额14%提取福利费。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题目进行账务处理。

学生会根据《会计基础》中学过的知识作如下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350,000

制造费用 70,000

管理费用 80,000

销售费用 15,000

贷:应付工资 515,000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49,000

制造费用 9,800

管理费用 11,200

销售费用 2,100

贷:应付福利费 72,100

学生做完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这道题目中,按原来会计制度进行处理本道经济业务是正确的。但按新的会计制度处理此道经济业务时,就不正确了,必须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把“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在福利费的提取上,更是彻底改变,一是取消“应付福利费”这个科目,统一归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进行核算;二是,福利费的提取比例和核算方法也变了。由此引入新课,并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新旧科目对比来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付职工薪酬”这个账户的核算,并以此为契机教学生今后如何适应变化了的会计核算。

(一)从核算内容上,“应付职工薪酬”比“应付工资”更具体化

“应付工资”核算的是“按劳动制度的规定应付及未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具体来说,职工薪酬是指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的全部货币性和非货币利。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五险一金;(4)两费;(5)非货币利;(6)辞退福利;(7)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通过以上两个账户核算内容的列举可以对比看出:“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内容比起“应付工资”增加了内涵,涵盖了企业中关于人力资源的所有支出及成本。既保留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薪酬,即原“应付工资”的内容,合并了“应付福利费”,又明确了非货币利,增加了辞退福利等新型职工薪酬形式。

(二)从核算特点上,“应付职工薪酬”比“应付工资”更科学化

1.“应付职工薪酬”更能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应付工资”只将工资津贴、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其他职工薪酬则全部计入期间费用,所以不能完整反映出企业的人工成本,从而正确计算产品成本。而“应付职工薪酬”则将各类薪酬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2.“应付职工薪酬”改变了福利费的会计处理方法。

3.“应付职工薪酬”更加详细地规定了非货币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4.“应付职工薪酬”引入了辞退福利和带薪休假等新型的薪酬形式内容。

(三)从核算科目上,除了一级科目名称改变外,“应付职工薪酬” 比“应付工资”的明细核算更信息化

在旧准则中,跟工资相关的计入“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两科目,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应付职工薪酬”合并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两科目,下设明细账:“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非货币利”、“辞退福利”等科目。

(四)从账务处理方法上,“应付职工薪酬”比“应付工资”更规范化

1.在工资的计算、发放及按受益对象分配上保留了原“应付工资”的处理方法,除了科目名称转换以外,其他没什么变化。

2.在福利费的核算:取消了原计提比例,用企业自定比例计提或据实列支的方法,计提时的处理方法与原“应付福利费”一样,只是科目名称改为“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就不举例说明了。福利费若采取据实列支方式,则税前列支额应控制在工资总额的14%以内。具体处理方法:于福利费发生时,根据发生额按受益对象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3.在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上处理方法不同:原来的两费不通过“应付工资”,在提取时直接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新准则下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核算,提取时借记成本或费用(按受益对象),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4.在“五险一金”的账务处理:在旧准则中,是于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不通过职工薪酬核算,没有按受益对象计入相关科目,不能准确计算出产品成本及进行利润核算。实际上,住房公积金及养老保险等费用也属于企业为员工提供服务的支出,所以在新准则下把这部分内容纳入薪酬范畴,账务处理如下:

(1)提取时:

借:成本、费用(按受益对象)

贷: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社会保险

(2)缴纳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企业承担部分)

――社会保险费(企业承担部分)

其他应收款――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承担部分)

――社会保险费(职工个人承担部分)

贷:银行存款

5.在非货币利的账务处理:在中职版的“应付工资”核算中关于非货币利的处理仅一语带过,没有详细说明,很多非货币利没有纳入核算范围,而“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核算中则明确了这部分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教师在讲授时应把这部分作为重难点跟学生讲解清楚,并通过例子分析。

【例】某企业为家电生产企业,共有200名员工,其中180名为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20名为总部管理人员。2008年2月,企业以其生产的电压力锅(单位成本为150元)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职工,该型号的电压力锅市场售价为420元,该企业适用税率为17%。

这是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会计处理上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分两步进行账务处理;

①决定发放时,确认薪酬的金额应包含售价和增值税,并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费用类:

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售价+增值税=200×420+200×420×17%=98280元

180名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薪酬=180×420+180×420×17%=88452元

20名管理人员的薪酬=20×420+20×420×17%=9828元

借:生产成本 88452

管理费用 9828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薪酬 98280

②实际发放时,确认销售收入,结转销售成本: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薪酬 9828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4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428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00

贷:库存商品 30000

在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时要把握:一是视同销售,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增值税;二是职工薪酬的计量金额应包含售价和增值税;三是按职工所在部门即受益对象把薪酬计入相应的成本和费用中去。

除了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的非货币利:

(1)将外购商品作为福利发放。账务处理时分两步进行:一是商品购入时不入库,将买价和增值税直接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的借方;二是发放时按受益对象分别计入成本费用,同时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的贷方。

(2)企业无偿向职工提供住房、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使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也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的范围,以便更全面体现人力资源成本。在核算时将折旧额按受益对象进行分配: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贷:累计折旧

这部分折旧额在旧制度的核算方法中直接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虽然对利润的计算没有影响,但掩盖了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本质,不能完全体现企业为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支出的成本。

(3)企业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也将租金计入薪酬并进行分配,与上一点处理方法类似,分两步进行:一是计入薪酬并分配,二是支付租金。

6.在辞退福利和带薪休假的处理:辞退福利通常采取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支付补偿的方式,也有通过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或其他离职后福利的标准,或者将职工工资支付至辞退后未来某一期间的方式。

带薪休假指的是企业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企业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这部分支出也构成了“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内容。

二、通过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对新会计知识的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科目的内涵。通过对比,发现新科目比旧科目更合理、更规范、更科学,从而更好地理解“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由于社会上各个工厂企业人力的紧缺,人力资源已成了企业的一大重要资源,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只有准确核算出企业完整的人力资源成本,才能准确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通过对比讲授之后,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新制度要这样更改。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也,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新知识,把握新知识。

三、通过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新会计知识的能力

在《工业企业会计》教学中,通过对新旧会计知识点的变化进行对比教学,从中找出共同点与差异点,通过归纳与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新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解和今后参加会计工作时如何处置变化了的会计事项。即从以上几种应付职工薪酬的形式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尽管金额确认方法、科目名称与“应付工资”不同,但基本原理与工资的分配是一致的,即分为两步:一是薪酬按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或提取;二是支付薪酬,这两个步骤按业务发生时间顺序可调。比起“应付工资”,“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涵盖的内容更丰富,更完整地体现出企业使用各种人力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以及产品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有利于统一口径计算产品成本,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掌握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会计技能,它就是打开会计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不断变化的会计实践能力和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会计核算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核算变革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经济,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会计核算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办法。通过“应付工资”和“应付职工薪酬”这两个新旧科目的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更加常深刻,能更好地掌握“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更好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适应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的处理方法经常会变化,而教师就得不断给自己进行知识更新,且在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教学,只有教给学生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各账户的本质,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触类旁通,将已学的知识与新制度、新准则融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与技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5

第一,有悖于《会计法》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对会计机构的设置、职责要求和资料保管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本办法办理会计业务”,“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上述规定可见,《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账簿,必须办理会计业务,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不设账目,取消了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和报表制定工作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替代,各单位只设一名报账员回报单据,由会汁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兼任多家单位的会计,负责记账、算账、核算、报表、装订、保管、接待检查等,由此使《会计法》所要求的“必须”变为“无须”,“负责”变为“无责”。

第二,管理失控、家底不清。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事业,要求会计人员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外,还要对本单位的业务活动及过程相当了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最熟知情况、了解过程的人欲管不能,而由隔着行当、不了解业务活动过程的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代为管理。而因为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关注账面的数字符号,而对财产实物的变更、磨损、推销等真实情况并不知情,直接造成了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第三,权责不明、差错难免。部分单位认为单据进入了中心能核销就合法,但事实上核算中心每天面对上百张单据不可能一一核实,见票据有经手人和审批领导签字即予以受理,因而常常导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产生。同时,由于各行各业经济活动复杂,其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很细,而核算中心人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制度――精通,导致核算质量较低,极易造成呆账、死账、错账频发。

第四,矛盾集中难解、中心疲于应付。各单位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凭证、账册、报表等的编制工作都集中在中心,加大了集中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财务检查、审计、工商税务清查、纪检、监察机关办案都要求中心配合提供资料。致使核算中心忙上加忙,难以招架。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建议

首先,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要求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由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把《会计法》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去,以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

其次,重塑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模式。该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中心管收付,会计局或会计职能科室管业务,彻底解决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多头管、管不顺、管不住等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应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职能还权于各单位,把会计执法监督职能还权于会计专业处室。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收付中心。应按照财政部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求,取消单位过渡户,将资金存入国库,支付由国库直接将钱划拨到部门或供应商;启动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使单位账户真正实现零结余。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6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1-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增加,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尤其是在培养能力方面,本文提出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来改变计算机教学,力求有所突破。

一、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简述如下:

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今后进行提升的基石。授课形式主要是讲授,通常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必要时采用动画模拟等方式。除了课上传递知识,通常会留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子设备等方式来拓展知识面,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家庭状况的个体差异,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给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教学特别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当前主要问题是: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尚可,学生单独操作还存在问题,即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简单的问题还可以,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具体解决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够,或者没有能力不能解决,或者有能力不能正确解决,极少一部分人有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解决。

二、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1、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2、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方式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构成方式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可将上述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具体如下:

职业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的构成方式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办公室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简称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如下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3)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力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长,通过团队合作等形式来弥补其不足。

应用研究形式如下:将一个教学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个人,在每组中主要选择1个组长,1个监督员,1个记录员,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其他岗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所有事宜,培养其领导力、团队管理能力等;监督员负责监督工作,培养其执行力、沟通能力等;记录员主要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培养其速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强化了原有能力的培养,拓展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其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 芳.浅析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9).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7

1.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就业导向。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在各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基层会计工作或基层管理,比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更全面,知识更系统,发展潜力更大。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从就业端倒推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的设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特征十分明显,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训、工作实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在就业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

在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中,学生毕业前取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与会计行业从业资格证,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检验高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从高职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学生大多要从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做起,而“双证”正是会计相关岗位从业的硬性条件。在这种职业化的导向下,帮助学生具备通过“双证”考试的相关技巧也成为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1.手工账处理能力。

即手工处理会计账务的相关能力,其实质是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基本账务处理能力。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要培训学生的手工账处理能力,一方面,要进行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等六大要素核算训练,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账务处理技巧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实务训练,通过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手工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结账、试算平衡、凭证装订、归档、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核算方法。

2.电算化会计能力。

电脑的大量普及,特别是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使电算化会计成为会计行业的基本形式。对于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而言,培养电算化会计能力,就必须熟练运用电脑,了解和掌握常用的财务软件,特别是能够在财务软件和ERP等平台上进行证、账、表的处理,完成从手工账处理到电脑账处理的平衡过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纳税申报与银行结算能力。

在会计相关法律的约束下,现代企业的资金来往基本上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现金业务比较少。高职会计学毕业生要胜任会计岗位,自然而然地要具备银行结算等相关业务处理能力。一方面,要学习税法相关知识,掌握现实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税法基本制度和企业涉及的税收实体、征管等知识;另一方面,要熟悉银行结算的业务特点,能够及时按照要求,通过银行办理缴费、纳税、业务资金来往等业务,维护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

4.成本核算能力。

成本核算在每一个企业单位都是极为重要的会计管理业务,在生产型企业中尤其如此,它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即使是在非生产型企业,组织运营成本的核算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高职生从事会计相关职业,要看得懂成本核算类的报表,能进行基础性工作,了解成本核算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成本核算能力,这就要求高职生在校期间,能通过模拟操作训练巩固所学的成本核算相关理论知识,以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5.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能力。

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要具备运用财务专业软件执行与控制预算的能力。

对会计核算职能的理解篇8

摘要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会计核算体系的根本特征,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监督和调控。

关键词 国家财政预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 特点 职责

财政总预算会计,简称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以及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组织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的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各该级日常事务,积极地促进所属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努力增收节支,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调度财政预算资金,以保证各级总预算收支任务的顺利实现。而且要按照计划适时地将预算资金拨付给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妥善解决财政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需求的矛盾,并监管其正确使用。在保证按计划及时供应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通过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职责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六个特点:政策性、计划性、统一性、广泛性、宏观性、社会性。另外,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得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 总预算会计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预算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是具有非营利性质的。2.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入、支出核算为主,一般不要求成本核算,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没有损益核算。3.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4.总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符合 《预算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代表大会、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策方面的需要,总预算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为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任务

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总预算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反映预算执行,实行会计监督,参与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其基本任务如下:

1、处理总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事务。办理各项财政收支、资金调拨及往来款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并及时组织年度财政预算、以及行政和事业单位决算的编审和汇总,从而进行上下级部门财政之间的年终总结算。

2、调度财政资金。财政总预算会计要根据各级、各单位财政收支的规律和特点,妥善处理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按照计划保证供应财政资金前提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调度,以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3、实施会计监督和参与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求通过会计的最终核算和反映,提交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同时对财政总预算、下级部门财政预算和一般单位财政预算的执行实施会计监督。协调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之间的业务关系,共同做好预算执行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工作[1]。

4、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城市,下同)总预算会计在与本制度不相违背的前提下,负责制定或审定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有关具体核算办法的补充规定;组织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组织检查、辅导本单位会计和下级总预算会计工作,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

5、做好预算会计的事务管理工作。负责预算会计的基础工作管理,参与预算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定及核发会计证工作。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其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监督和调控。其中核算、反映和监督是基本职能,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日常工作内容,具有经常性、直接性的特点;调控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属于辅职能,具有间接性特点。

2、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这三个基本职能体现在日常管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活动中。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政策性、计划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的要求,其核算工作应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对各个预算会计主体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经常地、及时地核算工作,准确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统一性的要求定期、及时汇编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反映出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宏观性、社会性的要求,在会计核算、反映的基础上,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研究财政总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年度财政预算及国家有关财政法规、政策,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国家财政预算的圆满实现。

3、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指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而反映出国家财政预算中运用财政政策、财政杠杆对各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宏观性、社会性特点来看,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围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着眼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而进行的,其最终任务就是使财政总预算中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的目的得以实现。

4、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其反映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的延伸,是三种职能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职能,是辅职能。调控职能的良好执行,反过来也会对三种基本职能的执行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受其职能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其职能的执行。深入理解财政总预算的目标赋予其预算会计的职能,才能准确总结出其特点;把握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对于其职能的全面发挥,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1998年1月第1版.

上一篇:法制宣传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电信诈骗网络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