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5 10:10:31

第二课堂制度

第二课堂制度篇1

关键词:技校;第二课堂

技校开设第二课堂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院正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再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以此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常规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笔者结合自己机械系Pro/E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技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一、何谓第二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即学校的常规课堂,是指学校依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目的是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再者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有选择的参加。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二课堂源于教材但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和范围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等。

二、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好处

1.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不仅丰富校园的文化,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另外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以让这些学生预备着参加各种层次竞赛活动,让他们“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第二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技能提升快

在技校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不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第二课堂人数相对较少,都是以学生自愿参加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3.第二课堂因材施教,更利于培养出有专长的学生

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参加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培养特长和发展个性。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将会培养出更多有专长的学生。

三、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经费短缺

当前,很多学校都是把精力投入在常规的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抓课堂教学,而轻视了注重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教学。因为重视力度不够,所以学校投入的经费也有限,经费短缺成为制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相关设备、图书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时候难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2.第二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及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大多是安排在业余的时间,授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设计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这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另外第二课堂开设的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是缺少较合理的、规范的学生评价体系。

3.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第二课堂授课教师很多是牺牲业余休息时间来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但是长期的低工资导致教师动力不足。有些授课老师也没有多花时间来进行相关第二课堂的理论学习、或是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而是随意的组织课堂,随意讲授相关内容,导致第二课堂开展得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4.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加压的精神,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开始学习劲头足,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没有考试的压力,学习容易懈怠,部分学生缺乏自律精神,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所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应对学校,教师,学生等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学校方面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大学生及教师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一部分,学生获得学分,老师则纳入业绩考核。以此,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建立奖励制度,包括竞赛获奖的奖励制度,要明确对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竞赛的资助和奖励措施,明确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比如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量化管理、指导学生获奖的奖励措施等。

第二课堂制度篇2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我国高校普遍将第二课堂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阵地,但是第二课堂的组织方法不同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有些高校制定了适合学校层次和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还有一些高校推行第二课堂选修制、学分制。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第二课堂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探索构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第二课堂建设应规避的问题

从事物存在自然中寻找问题,探索途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自然的目标。对照第二课堂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种种,笔者试图提出一些思考,是我们在建设中应避免的问题。

1、从制度安排上杜绝各自为政的理念,避免分体效率过高而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出现。建设第二课堂不能仅仅局限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更不能孤立地、独立地追求部门效率。统筹安排的过程也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

2、第二课堂建设考评体系避免形式化和简单的量化。考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注入积极工作的动力不是能简单模拟出来的,一定要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淡化低水平的单一量化考核,增强实际效能的指标。

3、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和活动参与方如果只是靠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来维持显然是没有根基的,一定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包括师资支撑、活动评价制度等 。

二、加强第二课堂的指导和支持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支持。要不断加强对其的指导,应该合理确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以及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联系,构建适应第二课堂要求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

(一)构建完整体系,第一、第二课堂和谐发展。

课外学术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载体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巩固、补充和延伸作用。学院要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加大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的力度,深入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

(二)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一样是培养人的过程。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加强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绝不能认为“第二课堂就是瞎玩,适可而止就行了”。学院应采取学校拨款、企业基金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等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保证第二课堂的经费投入。使学生得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应以学生为本

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具有灵活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社会主流文化、学生成长成才相一致,具有明确的导向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搭建青春舞台。第二课堂活动应力争做到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使大部分学生可以在众多的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项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趋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一)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规划和政策扶持工作,制定科学有效地工作规划,重点扶持已形成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动第二课堂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学校层面设计举办精品活动、培养通用技能和素质的活动;每个系(院)、每个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和实践教学的角度,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并按照年级分阶段组织开展。

(二)创设活动载体,扶植学生社团,重视学生社会实践。

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举措,建立机制,整合资源,规范社团管理,配备指导教师,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完善社团评比条例,使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出台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聘任奖励办法,认可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应大力支持学术科技社团的发展。正视个性发展,倡导个人成功,大力支持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个人书法展、个人绘画展。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助教)

注释:

李婧构建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教育时空.2008(6)110-113.

薛辉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若干问题.专题研讨.2012(01)674-678

姚洁,祝志勇.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科技传播,2010(6).

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85-186.

第二课堂制度篇3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第二课堂 英语演讲能力 对策

英语演讲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英语的较高层次要求。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英语尤其是英语演讲能力,不经长期训练和一定的环境熏陶,很难达到流利的水平。

然而,地方院校受教学内容、教学课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诸多因素制约,在第一课堂中较少涉及英语演讲能力训练。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影响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教学内容、计划学时之外展开的以拓展知识层面、培养兴趣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改变,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在其中发挥启发、指导作用。

开设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有利于创造宽松、自由、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真实意义的语言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目的并不是培养演说家,而旨在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带动其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应变能力的发展,建构创新意识。

二、现状

地方院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经多年发展,其呈现形式日渐丰富,国内许多地方院校普遍采取诸如“欧美国家英语电影赏析”、“英语演讲兴趣小组(团队)”、“校园广播英语节目”、“英语俱乐部”等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院校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院校重视程度不足,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地方院校整体实力有限,其对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开展这一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限于学生基础薄弱,地方院校在校外各层次的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中成绩普遍不够理想。这些都导致其对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缺乏热情。

另外,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院校以第二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序开展。具体表现为:第二课堂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经费活动来源不稳定、缺乏对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及参与学生的激励机制等。

(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力量。

对于英语演讲训练这一实践性较强的项目而言,基础再好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名熟悉和擅长英语演讲的专任教师给予日常指导。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规模和师资力量限制,普遍缺乏在英语演讲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的专任教师。目前,地方院校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多以教学热情较高但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为主,这部分指导教师自身对大学英语演讲训练这一课题也处于摸索之中。

(三)地方院校学生英语演讲基础较弱,积极性不高。

当前的高考制度具有极强的优胜劣汰特点,一般而言通过高考进入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面、学习方法等方面要逊色于重点院校。具体到英语演讲,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口语基础普遍较弱,参加英语演讲竞赛的经验、热情和能力也偏弱。从历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各省区赛及全国决赛可以看出,表现出色的地方院校选手仍是凤毛麟角。

三、对策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外语水平,尤其是学生英语口语和英语演讲水平。因此,地方院校开展好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未来的竞争力。综合目前地方院校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逐步加以解决。

(一)注重英语演讲竞赛训练团队的选拔、组建。

地方院校要搞好英语演讲第二课堂,首要的是能吸收到一定数量的对英语演讲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

地方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每学年招新的模式进行全校宣传、选拔,通过校内选拔赛遴选出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学生组建英语演讲团队。

在团队组建后,可以为成员开设选修课,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宽中西文化知识面,巩固其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升对中西方文化的鉴赏和比较,以及对大众话题和一般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日常训练模式上,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可以选取成员感兴趣的话题,从让团队成员撰写演讲稿开始,训练成员的基本功。然后进行话题式的英语对话、英语演讲训练,逐步提高成员的英语演讲水平。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推行学分制。

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地方院校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政策支持。其物质基础包括场所、经费、设施和环境等。从地方院校的实际看,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物质条件的“供”与“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主要表现为:缺乏足够的硬件条件,如经费、实践场所等。同时,在对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在校外竞赛中获奖方面,地方院校的奖励措施和力度还有所不足。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尝试和推广学分制。鉴于地方院校中学生参与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热情较弱。为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的积极性,地方院校可在学生培养方案中为参加英语演讲第二课堂和校外英语演讲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学分,以此吸引学生参与。

(三)在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中建立导师制。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其英语第二课堂常常处于自发自为、无专人指导的状态,即便有指导教师也多以年轻教师、经验较少的教师为主。地方院校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配置尚未制度化、体系化。这是限制地方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地方院校需建立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制,通过教改课题申报的模式,吸引有志于该项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申报、担任指导任务。教务部门对指导英语演讲第二课堂的教师,认可其教学工作量,同时对第二课堂指导工作实行考核,真正从源头上使英语演讲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参考文献:

[1]姚玲,莫燕凤.英语第二课堂的魅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5-137.

第二课堂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一二课堂;衔接;融合

素质是在人们生活交往和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它包括自然性素质、通识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既要课内外结合,也要学校和社会联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智慧。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调高校团组织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才。

一、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状态。“90后”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并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其活动范围已经突破教学第一课堂,拓展至校园乃至社会各角落,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可以填补第一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不仅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能够不断培养和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并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思想、丰厚的文化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较强的业务技能水平下,能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一二课堂教育实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努力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发展。但即便如此,高校教育的重点始终落在第一课堂的专业建设上,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仍然处于各自工作的独立状态,缺少交流与合作,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成为形式化的趋势。

培养目标不清晰。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高校培养重点以社会输出型为主,为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培养专业精英人才,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短板。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培养体制主要采用学分管理制度,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但管理力度较为松懈,学分份额较少,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功效。此外,高校实行的教学、行政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中并未实现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状态。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等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十分薄弱。

育人平台不完善。高校育人过程中,大学生运河杯、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是目前高校一二课堂衔接和融合的有效平台,但参与的学生对象也仅为小众范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来实现衔接和融合。

三、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措施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

1、深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

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针对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课堂不仅应有具体的学分,还应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在学科学习评价中,融入第二课堂成绩,使第二课堂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作用,也在第一课堂中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一二课堂互扶互助。

2、全面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高校教W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传授知识型和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教学向开发智能型和学生主学型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培养人才的重点从单一型专才向综合型通才转变。高校教学课程应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专业特点等因素,可选用讨论式、发现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

3、加快推进专业教育体系,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本科高校以“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为重点,推进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农林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专业教育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教育品牌”。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深化地方企业和校友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对接的育人体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在转型发展中形成服务特色。

4、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夯实综合素质提升平台

第二课堂制度篇5

一、导师制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一)导师制的应用优势

针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而言,导师制的应用优势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地位及定位角色的变化,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内心固有的面临教师的紧张感和距离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时,更容易及时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学生积极课堂表现的形成,会对课堂氛围产生优化作用,并反作用于教师身上,诱发教师教学热情的提升。

(二)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原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外活动等不同形式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其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积极性优势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活动开展的,并且其发生地点在课堂之外。由于不存在压力,因此学生会基于第二课堂模式的活动拥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2、培养实践能力优势基于课堂的教学活动通常只能帮助学生扩展其原本的知识储备,而通常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第二课堂模式的特殊应用方式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从本质角度来讲,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教师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及经验是其培养学生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常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影响。而在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融洽关系的形成及教学自由度的增加,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作用发挥空间。2.教学氛围企业化特点明显在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实验等实践方式完成的,当教师的指导工作完成之后,学生需要亲手进行操作完成。这种现象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产生显著的企业化特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实现的。3.教学内容安排更加有针对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为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的,教师需要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将契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的确定出来,通过递进化的教学内容讲解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流程

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框架该步骤是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例如,可以将该模式的应用方式选为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团体活动等。2.人员安排与内容选择基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常常需要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小组人数和组建方式。就内容选择而言,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选内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3.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置无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在实践应用之前,教师都应该预先设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通过目标指导作用的发挥保证该模式的应用质量。4.基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针对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的实现的难度发生了相应降低。

(三)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这里以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证券投资实务》专业课程为例,对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1、基于《证券投资实务》第二课堂活动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本身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将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整体角度来讲,可实现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目的的《证券投资实务》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证券投资实务》教材中典型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活动。这门课程中包含的投资种类较多,为了保证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调查学生学习偏好的基础上,选出一部分典型投资种类,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素材。这种第二课堂活动本身趣味性的存在及活动内涵,能够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证券投资创新活动。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可以利用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模式开展投资的创新活动。在该教材中涉及日常投资的第二课堂环境中,当学生对相关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了解考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辅助学生开始小额投资尝试以及参加相关金融创新大赛。日常生活化投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参与这种竞赛类型活动的紧张感,并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作用。在整个活动环节中,无论是学生本身对日常理财投资的应用,还是参加金融类创新大赛的应用经验,都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激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基于导师制的生活化、全方位教师作用发挥,也对上述目标的实现贡献出一份力量。2、基于《证券投资实务》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这种应用方式为,高校通过经济类专业学生《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中所包含所有知识的整合,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第二课堂平台。利用该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和互动活动。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特殊性,该平台中包含一个模拟模块。当相关知识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模拟模块进行实践操作。当模拟过程结束之后,教师会对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内容进行评价。教师的温和化评价及其他学生的即时互动,能够使得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有效改正。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还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因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这种情境中,学生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其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内容应用在该环境中,进而起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一)导师制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种类

1、教师教学压力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耗费了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同时包含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工作能力及精力分散等因素会为教师带来较大的教学压力。在《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需求。这种状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2、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内容选择问题。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这种背景中,随着教学模式应用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逐渐成为影响该模式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

为了提升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需要注重以下两种措施的应用:页)第一,教师培训措施。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包含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学生问题的应对处理等方面。当教师的教学技能发生显著提升之后,其能够较为合理地应对该模式应用带来的教学压力。第二,沟通交流措施。为了解决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得教师能够利用该渠道及时沟通自身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获得的经验和灵感。这种措施会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该模式培养作用的有效发挥,应该针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开展课外活动、应用网络平台等不同模式,在巩固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在该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的调整更换加以重视。

作者:闵海燕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曲文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次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2]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蔡亮.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孙大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陈彦武.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对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影响及管理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1.

[6]梁燕婷.谈第二课堂教学与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05).

第二课堂制度篇6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化

1概述

“第二课堂”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正式提出,1983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新词语大词典”中解释到: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而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目前,美国、台湾、香港及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以上通识教育所阐述的教育目标仅仅通过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全面实现的,而很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往往蕴含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必须大力依托“第二课堂”。

2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运用大部分只限于课堂的理论课,很多高校虽然目前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创新改革,一是将“翻转课堂”带进高校通识教育课堂,二是借助高校“双院制”体制,在书院中也加大了第二课堂的活动特色化。但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那么要全面实现此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课堂上,而应该真正的完善第二课堂的规范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没有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角度来认识第二堂的重要价值,在强调第一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认为第二课堂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使得书院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育人中通识教育的主导作用。

2.2对第二课堂的建设缺少资金投入。主要是在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导致第二课堂处于“边缘化”境地。

2.3最主要的是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系不够规范完整。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课程化管理体制与理论体系,没有深入探索和构建第二课堂的框架体系,使得医学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严重脱节,导致第二课堂没有充分的发挥为通识教育理论课程补充完善的重要作用,致使第二课堂处于低效状态,使得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呈现偏重理论,忽视了通识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

3解决途径

3.1完善学院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堂。围绕医学院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形成系列化的、正规化的、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培养计划与相关标准。首先,规范化管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活动的开展形式,设计医学院校活动的划分标准,明确各类活动的形式与开展范围。其次,结合医学院校学科层次,按照不同学年的学情特点,活动的适用性,挑选出能够实现学年培养目标实现的活动,将校级活动与书院级或院系活动进行性质的划分,明确育人目标,归并同类项,将基础性活动划分成必选层次,结合正规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管理与实施,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具备规律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而不再是随意性的、无规律性的,并实现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引导,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性。

3.2完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教学、考核管理”评定体系。主要包含两块内容,一块是第二课堂的师资建设,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第二课堂的部分活动导师可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可聘请校内专业老师,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另一块是活动导师制度及相关考核评定,可结合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活动导师针对各项活动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可设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的大纲模式,按照课程的标准学时制定各项活动的教学学时,教师的课酬可按照指导活动实际工作量,结合学校专职教师的课酬认定,并形成一套正规的活动导师教学、考核评定体系,保障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

3.3设计通识教育改革中第二课堂建设的“学生活动考核、学分认定”保障体系。学生的活动考核认定及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到人才培养总学分,以“课程化”、“学分化”为抓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拓展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活动的“学分化”就是要在“课程化”的基础上根据第二课堂的活动分类,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对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创新意义,使学生不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丰富其理论知识,还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的自主性、创新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延伸到拓宽视野、沟通文理、增强技能、健全人格等方面,最终,进一步的做好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系统衔接,将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管理转向“课程化”管理,使“活动”逐步形成正规的课程,对于医学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涛.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5):120.

[3]郝明.关于高校第二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8):32.

[4]曹冰雪,杨宝嘉.论高校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8):110.

[5]刘瑞芳.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新视域[J]许昌学院学报,2011(4):62.

第二课堂制度篇7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确定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注重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努力把高校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一、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进行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第一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托,具有局限性,它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然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任何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是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如果说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以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那么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则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学校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及素质的提高。然而大学生也应该做到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反之,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又能深刻地反映出理论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可以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之真正目的,两大课堂活动相得益彰。

二、高校第一、二课堂活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一)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活动章程,使高校第一、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目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无论挂靠在学校、学院哪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都缺乏系统完备的管理制度以及统一的社员培养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甚至缺乏与学生个人具体的培养方案的衔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严格遵循学生个人培养方案进行的,为了实现高校德育目标,当下每所高校都会不同程度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环节制定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甚至有时会冲淡其实效性,使学生兴趣偏向某一方面而荒废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够辩证地处理好第一、二课堂的关系,这就制约了高校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果想做到第一、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两大课堂性质制定一个完备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并且健全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使两课堂中的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完全服务于这一完备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以达到使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成立、建设和发展大多是由学生自发、自治来进行的,管理方面较为松散。由于缺乏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再加上低年级的学生干部缺乏组织经验、换届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社团无法摆脱学生社团“因人兴社,因人废社”的问题,这些使学生们失去均衡发展两大课堂的实际能力,破坏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和意义。

(二)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使得学生不能够辩证地对待两大课堂活动。

专业性指导的缺失是制约大学生正确认识一、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原因,各类第二课堂社团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其指引方向,而不是单方面地发展一、二课堂的一个方面,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所以要不断引导学生立足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然后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经验去充实书本理论,真正做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一、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启示

(一)搭建“四位一体”的两课堂社团指导管理机制。

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管理中,要开启全员育人的观念,形成由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相关政策和培养方案、由相关部处牵头、由各学生管理部门实施、由各专业教研中心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由各专业教研中心为挂靠的学生两课堂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校级高层面顶层设计和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两大课堂性质,制定一个完备的双向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并且健全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使两课堂中的管理制度和活动章程完全服务于这一完备的双向的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定二课堂社团的工作目标,规划它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一、二课堂同时并存的重要意义和明确自身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以达到使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二)强化高校教研中心在二课堂社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教研中心 与相应的两课堂学生社团进行挂靠,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并学习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发展前景。各两课堂学生社团在教研中心的指导下,还可以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常态化活动。在两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次实践活动都能够超越其活动本身的表层意义,将深层意义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理论内化的实现,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一、二课堂的关系和发展前景,避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出现散漫而失“神”,在内容上出现做作而失“真”,在操作上出现过于娱乐而失“效”的方向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整体规划大学生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优势互补,以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导,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正确指导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整合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进程,使学生理论知识过硬,道德素质循序渐进得到提升,最终实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 .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课堂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1]。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地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过于强调第一课堂教学忽略第二课堂的重要性2)对第二课堂的教育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3)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和设计缺乏系统化。

一、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

1 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思想上充分重视第二课堂教育。

高校能否顺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取决于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形成对第二课堂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是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条件[2]。第二课堂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该引起重视,加强高校教师职工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能力培训,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第二课堂教育思想。

2 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协调各部门之间活动计划与工作。

容纳学生课余活动的综合性校园建筑,例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生以“交往活动”为媒介,完成自我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分成四个区域,办公管理空间,社团活动空间,学生活动空间和餐饮服务空间。大学活动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第二课堂教育提供活动场所,也可以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举办会议、策划活动提供工作场所,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资金投入是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提供资金保证。如果长期忽视第二课堂的设施建设,那么第二课堂建设步伐将远远落后于第一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教育将与第一课堂教育脱节,长期以往将直接影响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提高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坚韧性不够、合作性差、表达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3]。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心理品质问题,才会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时只有三分钟热度。大学生心里变化多样,活动开展较难,所以大学生在困难面前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三分钟热度”。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由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了解、检查,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另外,配合以上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措施,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软硬件相结合,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秩序地进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组织性第二课堂活动。

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分别建立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由专项部门和人员负责,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大规模具有组织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以及个人情操,避免大学生在宿舍进行电脑游戏活动或去校外网吧的电脑游戏活动,也可以避免大学生在一起进行团体不良活动[4]。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和实验基地,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促进各种措施的有效运行以及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分析第二课堂活动过程及结果反馈,不断调整与完善培养计划。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构建第二课堂创新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大学活动中心和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实现软硬件双着陆,提高大学课堂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魏培徵等.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9).

[2]李华.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J].2001(7).

[3]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