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经济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9-20 01:48:33

复杂经济学理论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1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金融系统;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20-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04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金融系统能否高效、有序运行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走向和波动性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各种金融异象、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及重大金融风险事件,严重动摇了经典金融学的根基[1]。

传统的金融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和一般均衡假设,把金融系统视为一个“简单系统”进行建模,并开展规律探索,即认为金融系统要素之间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但真实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演化系统,系统中的金融主体不是传统金融理论所假定的理性人,他们是具有适应演化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这些金融主体之间通过进行强非线互行为,使金融系统涌现出一系列复杂的演化特征。复杂金融系统相对于单一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特征:体系中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风险在这些金融主体之间转移、涌现、演化;多个不同类金融子系统之间具有价格联动、信息传递与风险扩散效应;信息化交易对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等。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很多金融异象和金融危机难以用某一市场或局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来解释,它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而涌现的整体结果。

经典金融理论由于理性人假设的不合理及数理解析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难以刻画金融系统中个体复杂交互行为与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结构。而复杂性金融理论是探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在复杂系统的子系统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下,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的科学。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而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因此,它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金融系统中的问题,对现有的金融理论起到扩展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全球经济系统表现出系统脆弱性、系统间失衡、系统目标偏离、系统适应性以及系统改进等方面的系统问题[4],传统金融理论尚不能较为有效地应对当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因而需要进行金融理论创新。因此,刘超(2012)指出金融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并且日益显示复杂性,现代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理论然后再到系统金融理论,其演化发展有路可循,与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相吻合[5]。金融系统的演化路径揭示系统金融理论会成为未来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并提供了认识金融系统规律的全新思维模式,其理论、技术与方法会更精确地揭示金融市场的演化规律,并实现对金融系统的认知、优化和控制。综上所述,研究复杂性金融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复杂性科学应用于金融研究的文献梳理

复杂性科学是探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在构成复杂系统众多组分或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6]。国内外学者已经运用复杂性科学进行了20余年的探索研究,涉及领域众多,其中,复杂性科学已经逐渐被应用到经济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成立10周年报告会,霍兰第一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较为完整理论。1995年,霍兰出版了专著《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系统阐述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7]。在经济金融领域,该系统从主体灵活性角度出发,揭示了改变经济主体行为会对市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简化了运用公式、符号解决问题的运算过程,对研究传统经济学问题起了重要作用[8]。在对金融系统整体复杂性研究方面,沈军(2006)在对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和产生原因做初步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金融效率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了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提高金融系统效率的原则[9]。而刘湘云,杜金岷(2011)从演化博弈和复杂性科学角度对金融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与金融系统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协调与合作[10]。

20世纪70年代,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哈肯的协同学都是探究开放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丹麦科学家Per Pak,Tang Chao与Kurt Wisenfeld(1987)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自组织临界性:1/f噪声的一种解释”,首先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SOC)的思想。金融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即开放性、非线性、正反馈、远离平衡态、涨落导致有序和自组织现象。金融系统中供求力量对比形成的市场价格只是短期的相对均衡,而非绝对平衡,因为交易双方受各外界因素的影响,供求力量不断变化,打破了相对均衡态,所以经济系统一直处于不对称的非平衡态。

复杂网络是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之一。学术界公认欧拉开创的图论学科是将网络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始。该理论方法的核心是将实际网络以抽象图表示,就是用抽象的点表示实际网络中的个体,并用图中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两个个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正是由于它有这样的优越性,因此将其应用于银行系统性风险、金融脆性以及金融网络构建等。Quesnay(1958)提出了金融网络的概念——经济系统的资金循环[11]。Thore(1969)首次运用网络与数学方法探究了金融系统的关联[12]。Thore、Storoy、Boyer(1975) 和Martel(1988) 对资本市场进行了网络描述,解析了如何运用分解理论计算金融网络的均衡[13-14]。

20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戴汝为、于景元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来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15]。综合集成方法建模思想是对人类经验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体系三个层次知识的综合集成和应用。杨乃定和姜继娇(2005)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构建了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揭示了随机模糊情景下,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16]。李红权和马超群(2006)指出,金融市场是一类表现为虚拟金融规模巨大的复杂系统,是一种不断和国内外经济系统交换信息与能量、内部层次多的动态变化的开放型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含有人类决策行为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17]。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较晚,将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对金融系统研究中的成果相对较少,部分理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来看,复杂性科学运用到对金融领域研究中的成果主要涉及到对金融系统的演化发展、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复杂性研究在金融领域的初探,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究金融系统问题主要是对金融时序分布规律与市场异象的集中描述,对金融系统变化尤其是异常变化的原因分析不够,缺乏统一的模型概括金融工具价格波动与金融市场演进的内部作用机制,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系统性都不够强,金融监管与决策方面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三、复杂性科学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金融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非线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构成部分具有非线性的特性。金融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正是由于金融系统中的个体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构成的。非线性表明金融市场上的某些现象不是单个金融Agent行为表现的简单加总,仅仅通过观察和研究金融Agent的表现,不能从总体上认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而必须作基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研究,寻找整体性的规律。

2.多样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整体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首先,这种特征是由于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各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各因素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导致了复杂金融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复杂金融系统性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金融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3.多层性: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功能的层级结构。复杂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叠加原理,每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层次,就会涌现出新的性质。越是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就越多,因此,多层次性或多尺度性是刻画复杂金融系统复杂程度的一个基本特性。

4.涌现性:金融系统整体具有涌现性,但是金融系统整体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系统科学将涌现性定义为部分不具有而整体具有的特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5.自适应性:复杂金融系统的进化特征是指金融系统内部的结构、组分、功能或者规模逐渐自我调整、自主适应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变化的。金融系统就在这样自我适应的过程中变得复杂起来。

6.自组织临界性: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方式并不是平缓渐进的,而是在原理平衡的临界态上,以阵发、混沌、类似雪崩式的方式演化。金融系统中的金融工具、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具有的不同属性,使得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另一方面,这些个体能够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金融子系统),这样就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多样化。这种个体和(或)聚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值”,就导致金融系统的演化过程越加复杂多变,系统的微小动荡可能会以几何级数倍数放大,引发金融危机。

7.开放性:金融系统自身不停的同周边经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交换。金融系统由于其开放性使自身子系统间以及同经济环境间进行相互作用,不断完善自己,逐渐向着适应经济环境的方向发展。

8.动态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的自组织、自调整的某种动力导致其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使复杂金融系统能够将秩序和混沌融入平衡。

(二)复杂金融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1.金融系统的涌现过程

金融系统的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出来的,但是涌现性是其特性之一。所谓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特性,这是系统科学对其的定义。而从层次结构来看,复杂金融系统通常具有但是简单系统不具有的特征、属性为涌现性。复杂金融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产生涌现性的根源。涌现性是复杂金融系统演化、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整体的特性。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动态的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不同规模和层次。从低层次来说,复杂金融系统是由很多“简单”的金融系统所组成并表现出简单的行为,这些“简单”的系统相互联合,变成更高级的系统单元,进而聚集成更大的单元,并逐渐形成更高级复杂的金融系统层次。

金融系统接收信息,对输入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并最终产生输出的行为。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出现很多个输入和输出。许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网络。由于约束条件存在于任何金融系统的运行中,所以网络的生成和消亡被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所制约。金融系统主体一旦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会遇到一些可能性的集合,这种集合是由那些有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的主体所产生。金融系统主体产生的受限生成过程会产生更加复杂的过程,系统的层次性由此涌现出来。

在进行适应学习后,金融系统的非线性涌现出层次。当形成一个层次的涌现后,由于“趋同效应”,在非线性作用下,不同涌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致使更高层次的涌现出现,从而形成复杂的涌现现象。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复杂金融系统中的涌现特点

(1)涌现现象是在系统中生成的。一些种类少、规律简单的元素组成系统。货币系统中包括货币、准货币以及具有货币性质的金融工具等基本元素。

(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指简单金融系统不存在但是复杂系统具有的属性和功能。一个复杂金融市场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但一个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低层次的金融工具则不具有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的功能。

(3)金融系统的涌现体现在微观上(组分)的动态性和宏观上(功能、规模)的相对稳定性。构成金融系统中的各个金融主体不停地进行各种交互行为,而金融系统的整体功能、规模是基本不变的。

(4)涌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决定的。金融系统的结构和环境决定金融系统的功能。因此,金融系统中行为主体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创造出共同遵循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方式,涌现出金融系统赖以存在和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5)随着稳定模式的增加,模式间相互作用带来的约束和检验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也在增强。在单一主体的银行系统中,若主体发生坏账行为,那么单一主体银行系统就会破灭。而在复杂的多主体银行系统中,单一主体发生坏账行为,多主体银行系统会迅速进行交互处理,并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相互作用者的数量增长,可能的相互作用的数量以及可能引起反应的复杂程度也迅速地增长。

(6)存在差别的稳定性是产生涌现现象规律的典型的结果。金融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在多种相互作用下涌现出多种金融子系统。

(7)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可以由稳定性的强化而产生。当具有强化稳定性的模式满足宏观经济规律时,新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就会取代原来的生成过程。更高层次的生成过程被强化的稳定性极度放大,最终完全“代替”了简单金融系统的生成过程。金融系统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进行金融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环境。

(三)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

复杂金融系统的不断变化大多借助三种途径进行:(1)金融系统的自组织。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重要特征,为了使金融市场适应经济环境,自组织改变其内部结构并且通过金融系统中的主体的学习,进一步进行内部结构优化。(2)金融系统的耗散性。通过内部扰动和外部力量驱动,金融系统的同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各层次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进入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3)自组织临界。作为金融系统自组织的一种形式,自组织临界能够使其在经济环境不停变化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但是,内部结构调整过快又会导致系统不适应。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金融系统又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机制去适应。

复杂金融系统的演化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1)金融元素的改变。货币是金融复杂系统基本组成元素之一,货币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金融复杂系统的演化。货币从形态上经历了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可兑换信用货币到不可兑换的纸币,最后是电子货币的演化,这种演化是对复杂金融系统由简到杂,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的记录。(2)金融组织的演化。金融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内部包含了大量的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组合。从金融元素萌芽到金融组织的创生,从单一银行,到多层次、分支网络遍布广阔地理空间的现代大银行,金融组织包含的元素、承载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大,协调的金融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金融组织的规模和层次越来越多,这是金融组织复杂性的体现。(3)金融系统的发展。就是金融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元素状态到组织状态,到最终演化成复杂巨适应开放系统。这种演进记录了金融发展的具体过程,现代金融是开放复杂巨适应系统。

(四)复杂金融系统的形成

一个复杂金融系统由许多金融子系统组成,它们之间动态地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金融系统的不同层次和规模,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实现金融系统的功能。在最低层次上,金融系统有许许多多简单“金融Agent”,它们会有简单的非线;金融Agent相互关联形成高一层次的金融聚集体,这些金融聚集体再通过较强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子系统,进而形成更高的层次。金融系统的涌现性在更高层次上并不能用简单层次上的“金融Agent”行为判断。该涌现的形成过程如图2。

四、复杂性金融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运用其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并结合金融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构成复杂金融系统的众多金融Agent或金融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经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金融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的机理和一般经济规律,并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对金融系统进行建模仿真,来揭示金融系统宏观动态特性及其成因的控制变量,实现对金融系统(演化、价格、风险等)的运行预测,从而达到对金融系统的全面认识、优化与控制。复杂性金融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由众多存在复杂交互作用的金融Agent组成的复杂系统,由这些组分的之间的强非线性作用涌现出复杂金融系统所有个体金融Agent不具有的整体行为(特征)。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

1.深入认知相干经济环境,相干性激发自组织。相干的经济环境是激发自组织和涌现过程的相关因素。金融系统产生自组织有三个条件:第一,金融系统必须是开放金融系统,即与经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次,金融系统是动态和远离平衡的;第三,金融系统中存在反馈,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的过程实现迅速的进步。为了使第三个条件存在和发生,必须发展金融系统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金融系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相干性,从而可以产生一个相干经济环境。

2.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共同进化。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金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激发了金融组分之间的共同进化。一方面要同时考虑上层的金融整体和下级的金融部分的共同进化,也包括较高级的和较低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各个金融层级;另一方面要对金融整体和金融部分用垂直集成的方法进行考察和决策。

3.把握整体。金融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而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把握整体的思想不是一种将复杂金融系统分解成简单线性组成部分,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复杂性方法。

(三)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

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如图3所示:

从复杂金融系统的能量、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构建了复杂自适应临界金融理论和复杂网络金融理论,从秩序和规则演化、进化的角度构建了复杂适应系统金融理论,从系统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角度,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角度构建了综合集成金融理论。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四个基本理论的研究角度、核心思想、模型应用、应用范畴各有不同,如表1所示,有各自的研究优势和研究方向。

在研究复杂金融系统性质和行为方面,复杂适应系统主要强调主体的应变能力和复杂结构,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可由其理论有效的揭示,深入研究系统主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其平衡和演进机理,优化金融系统的各机制,才能够使金融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复杂网络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边)组成的复杂金融网络结构。复杂金融网络作为复杂金融系统的一种抽象和描述方式和复杂金融系统的结构形态,它突出强调了金融系统结构的拓扑特征。现实的金融系统往往存在着巨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然而传统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却假设经济系统具有完全或者星形连接的简单网络结构,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网络的结构被忽略了,造成经典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常常缺乏解释能力。复杂网络金融理论恰好刻画了金融系统中微观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可以是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商品或证券交易、投资关系、信用关系或者隶属控制关系等等。

复杂自组织临界性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许多短程作用的组员组成的,并且这些组员自发的进化为临界状态。一些小事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会对大量组员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大规模事件的发生。根据复杂自组织临界金融理论,可以解释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发生突变的结果。

综合集成金融理论指的是将综合集成思想运用到金融领域的问题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同时运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金融系统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实现对金融系统问题的定量描述。综合集成金融理论认为金融系统是由经济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构成的,对复杂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的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包括经济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知识体系、Internet和Intranet。由于金融研讨厅的复杂性,不仅仅采用了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建模,还采用语义句法的描述方法,建立了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研讨厅模型,为定量分析和研究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工具,该模型同时可用于研讨过程的可视化。

五、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与研究方法

(一)复杂性金融理论的应用领域

复杂性金融理论是研究复杂性及其运用机制的理论,其中研究方面包括非线性、流、聚集等,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沙堆模型、MAS建模仿真和网络建模仿真等手段,利用Swarm等软件平台研究交互行为,内容主要包括:

1.从聚集性、多样性、流、内部模型、积木等机制方面对金融系统进行研究。例如,研究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金融系统整体功能的涌现,探寻金融系统发展和创新的内在规律;分析金融系统内部风险的集聚效应,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金融危机,引导金融系统稳定持续发展。对金融系统的层次性进行分析,对系统的主体Agent进行识别,深入认知系统的复杂特性。

2.对金融系统多Agent仿真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投资、消费、监管、金融等主体的Agent属性集、Agent货币政策交互事件表和规则库;应用金融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控制,对各Agent主体交互规则进行调整。通过建立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揭示金融系统内复杂行为突现的现象和规律,解决金融系统时变优化问题,探寻金融系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生存、实现目标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3.金融系统多目标控制环路研究,使其能够协调运作。金融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时变性的双重特性,会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反过来又会对金融系统多目标的协调运作产生影响,因此,应当运用复杂性金融理论构建金融系统多Agent模型,协调控制复杂性理论的策略,优化控制环路,使金融系统的各个目标能够协调运作。

(二)复杂性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性系统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成思危(1999)提出的复杂科学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具如图4,结合金融系统的特点,研究方法为[18]:

1.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首先,基于金融系统及子系统的划分,通过定性判断来建立概念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概念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和定性归纳,由此得出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2.结合局部和整体的描述。局部构成整体,整体统领局部;整体是由局部支撑起来的,而局部的行为又会受到整体的支配。所以,应该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在金融系统的整体把握下描述局部的金融结构,并把这些局部描述综合恰里,形成关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的描述。

3.结合微观和宏观分析。利用微观分析对系统内部的组织单元和层次结构进行研究,而对金融系统的功能等宏观方面的把握还需要进行宏观综合分析。

4.结合还原论和整体论。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不仅能够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映射出宏观性质,而且能够通过系统内部组分间的联系决定宏观现象。在没有深刻了解微观结构的条件下无法对金融经济的宏观现象进行具体把握。因此,金融主体要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金融经济系统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进行深刻的了解,进而对金融经济宏观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

5.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由于系统存在模糊性、随机性、歧义性等不确定特征,科学逐步分成两种并行的分析体系。一种是确定性分析,由牛顿代表;另一种是概率论分析,这种分析是由同级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演化而来。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应努力有意识地将确定论框架体系和概率论框架体系结合起来,从这两种分析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进行金融创新。

6.结合科学推理和哲学思辩。金融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概念系统,并且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当描述金融系统时,经济学家通常使之符号化和形式化,但是总会有一些反常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理由哲学的思想进行思辨,从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15]张维.计算实验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3]Farmer D J,Fliey D.The economy needs agent-based

modeling[J]Nature,2009(460):685-686.

[4]陈光亚,于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经济系统运行架构初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1):18-21.

[5]刘超,孟涛,刘丽.系统科学金融理论体系框架构建与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3):2-3.

[6]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76-177.

[7]J.H. Holl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M].Reading:

Addison Wesley,1995:21-25.

[8]张永安,李晨光.复杂适应系统应用领域研究展望[J].管理评论,2010(5):121-128.

[9]沈军.金融系统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9):65-68.

[10]刘湘云,杜金岷.全球化下金融系统复杂性、行为非理性与危机演化[J].经济学动态,20011(7):61-68.

[11]Quesnay F.Tableau Economique.Reproduced in Facsimil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M].Higgs by the British Economic Society.1958:155-160.

[12]Thore S.Credit networks[J].Economics.1969,36(1).

[13]Storoy S,Thore S,Boyer M.Equilibrium in Linear capital market network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5,304.

[14]Martel JM,Khoury N T,Bergeron M.An application of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portfolio Comparis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1988(6):617-628.

[16]姜继娇,杨乃定,王良.基于HWME的机构投资者集成风险管理系统建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30-31.

[17]李红权.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金融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6(10):23-24.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2

关键词:交易费用;复杂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新质突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90―08

一、导 论

企业理论是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在新古典经济学里,企业被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箱”。这种黑箱思维直到1937年被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用交易费用打开。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在内化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节约了交易费用,当企业内部完成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该交易的费用时企业便达到了最佳规模[1]。威廉姆森(Willimson,1975,1985)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协调机制或规制结构,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就会失灵,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非市场制度来替代市场机制,于是产生了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的企业[2]。沿着交易费用的思路,此后的一系列新制度经济学家都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张五常(1983)将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思想推到了极端,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在于企业的契约性质,“一个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契约”,“一个长期契约替代了若干个短期契约”,“生产要素契约代替了中间产品契约”,从而减少所要签订的契约的数量,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形式来组织生产都是无差异的,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将取决于每一种契约安排的成本[1]。总之,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侧重于解释企业从市场机制的中产生出来的原因,并把这一原因归结为交易费用的节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也不会产生,不会从市场的里分化出来。除了被融入主流经济学的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有影响的企业理论,形成企业理论的“丛林”局面,主要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演化理论、知识观企业理论等。

各种各样的企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特性进行说明,都能部分说明企业特征。然而,众多企业理论至今没有统一的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理论之间相互割裂,很难统一到一个研究范式中去。本文在分析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研究范式与世界观的基础上,在新的复杂性世界观下审视各种流派的企业理论,试图重新梳理和探讨两个问题:1.企业为什么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2.如何划分不同的企业理论流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学者之间深层次的思维分叉在什么地方?

二、简单性世界观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

所谓简单性是指新理论能够使背景理论或使背景理论与新理论一起在逻辑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和简化。也就是说,简单性就是新理论比背景理论具有更大的统一性、包容性、概括性和普遍性。爱因斯坦曾指出:“所谓简单性,并不是指学生精通这种理论体系时产生的困难最少,而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建设或公理最少……”。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简单性是指用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组成的简洁而深刻的理论框架,以反映丰富的现象与变化的规律[3]。简单性的哲学观下世界的图景可以概括为:(1)自然的规律性,表明自然界有因果的秩序、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等;(2)自然的可还原性,包括物质世界的无限可分的信念与高层次的事物可以还原至低层次事物的信念。(3)事物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事物不会有演化发展的历史。(4)使研究的对象孤立,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经济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经典物理学的显著影响,在理解和处理经济问题时很自然地借用了本体论和机械论的隐喻;马歇尔曾提出研究基础的书对力学上的相似之处必须给予较大的重视。新古典经济学另一创始人瓦尔拉斯更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纯理论应当被建设成为象机械学和力学那样的“数学―物理”科学。上述思想在研究范式①上最直接的就是简单性的哲学观。

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一重生产体系的补充,科斯将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方法引进了对企业的分析;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市场与企业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根据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假如市场交易没有费用,那么,一个雇主就没有必要长期雇佣一个工人,他可以随时到劳动力市场“购买”劳力,以从事必要的生产,可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无法忽略的。假如他每天都要去市场购买劳动力,他要为此付出很多费用:时间、讨价还价的费用以及雇佣不到合适工人的风险。如果他内化了一个劳动力,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雇主就不必每天跑到市场去谈判签约,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就不会从市场的中分离出来。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最本质的两个特征:理性人假定与成本收益分析,可以说,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企业出现的外部原因――市场机制在交易方面的缺陷。但是,这一理论是处于简单性世界观下的,具有简单性世界观的各种特征:(1)决定论。通过比较企业长期契约与市场多次交易之间的交易费用,认为企业的出现与否有机械式的确定性、必然性、与单一因果关系。(2)还原论。认为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的节约与否而把企业约化为一个个单独的原子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还原论的高层次事物可以通过某种定律而还原为低层次事物如出一辙。(3)静态性。抽掉了时间维度,不考虑企业的演化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4)孤立性,不考虑企业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简单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范式根源,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演绎的两大基石:理性人和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判断。由于对人的经济行为的深刻抽象,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研究企业性质问题提供简明而清晰的参照系。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着重大缺陷,正如我们以下分析将要看到的,其忽略了在企业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中,具有高度智能的人与人之间丰富、动态、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关系而涌现出的有别于市场的经济新质。

三、复杂系统视野中企业的性质

1.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

为了理解企业的另外一种性质,我们必须切换世界观,在另外一种世界观――复杂性世界观下来探讨,复杂性世界观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复杂系统。关于复杂系统,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是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为阐述的清晰起见,我们来思考一个简单的科学哲学问题―花岗岩与果蝇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从物理学角度看,花岗岩与果蝇都是由许多种类、数目的原子、分子和化合物的物质层次系列组成;都可以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化学元素;都服从力学、热学、电学等自然科学的定律和法则。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花岗岩和果蝇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如花岗岩是无生命的,而果蝇是有生命的;花岗岩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环境对它的影响;而果蝇能够主动地适应环境,使环境和自身协调一致等等。那么,为什么构成花岗岩与果蝇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在最终的整体层面上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功能差异呢?

解析花岗岩和果蝇的内部构成会发现二者在物质层次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图1所示):花岗岩的物质层次数目远小于果蝇的数目,而且基本保持在“原生层次”的状态,即仅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这些简单的原生层次。而果蝇除了具有花岗岩那样的原生层次之外,体内还有细胞、组织、系统等。在两个大的层次之间又包含着很多中级的层次,如从生物大分子到细胞这两个层次之间有多分子聚合体和细胞器等多个层次。其次,在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联系上的差别也非常明显。花岗岩各个部门的联系绝大多数属于原发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在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质系统中找到。而果蝇体内的联系,绝大部分属于特定条件下的联系。用数理方法通常可以描述花岗岩这类物质系统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的共性,但同样的方法对果蝇却往往不适用[4]。正是由于花岗岩与果蝇之间的这种层次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从相似的最初级的化学元素,到最终整体功能的巨大差别。

诸如花岗岩这样的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系统,而果蝇这样的物质系统可以称之为一个复杂系统。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象花岗岩那样的简单物质系统,一类是象果蝇这样的复杂物质系统。复杂系统具备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1)新质涌现性。所谓新质涌现性是指复杂系统的特征不能由孤立的各部分的特征来说明,复杂系统的特征与元素的特征相比,是“新的”或“突然发生的”,或所谓“涌现”的。例如果蝇体内这种复杂物质结构与结构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从最初的基本粒子,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生物体。再如,生物体的性质与由构成生物体的非生命物质的性质;思想意识和千百万个神经细胞的性质等。所有这些涉及到不同高低层次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都显示出突变特征。

(2)系统的结构与组分(即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的组织,每一个层次的作用者对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起着“建筑砖块”的作用,组成系统的要素本身也是复杂系统,形成“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的层层套嵌结构,例如果蝇或其他生命体的细胞会形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3)复杂系统的演化性。复杂系统随时间而改变,经过系统内部及系统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有序的方向发展。复杂系统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呈现出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的过程。

2.企业的复杂系统性质

企业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物、能、信息等)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就是企业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从方向上看,表现在水平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位于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子系统的种类繁多,都有各自通讯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获取知识,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从结构上看,企业由不同的功能单元相互交织,形成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如U型、M型、H型以及矩阵结构等。形成员工――团队――企业这样系统意义上的分层。例如,在传统的U型组织中,可以将企业这个整体划分为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财务部门等二级系统,企业员工作为基本的元素可以看作是每个职能部门下更低一级的三级系统。在现代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扁平状或网络状结构中,员工亦隶属于某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由多个团队组成一个企业整体。类似于生物体的细胞组成器官,然而细胞与生物体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而生物体器官与整个生物体又有不同的功能。在企业的组成要素之间不仅有信息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相互作用、资金的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这些相互作用体现了企业系统内要素之间丰富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短程的、有反馈的相互关系;同时,企业也具备复杂系统的演化特性。面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企业能够主动发生内部和外部变异。企业的内部变异可能是新的战略定位,新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外部变异可能是兼并收购或采取影响政策的活动等[5]。

四、从复杂系统角度对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1.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知识和信息观企业理论

企业复杂系统要素之间的独特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企业相对于市场经济新质突显的根源,也是企业能从市场中分离出来的根本因素。由于企业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具有高度智能的人,这种非线性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复杂的,可以看作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框架下的员工之间知识的相互交流、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等。众多的企业理论流派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企业系统要素之间的有别于市场的非线性作用,知识观企业理论是这些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而基于知识观的企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知识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上的优势,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知识的特点(知识创造的专业性、知识积累的长期性、知识表达隐含性、知识运用的整体性、知识分布的分散性)和企业的能力状况决定的[6]。这与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一样,强调了企业成员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知识方面。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知识方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其他形式的交流符号、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共同的理解以及共同的价值观等大大加强。(1)共同语言的存在是企业组织成员实现合作的基础,即企业可以依靠个人之间的共同语言交流,通过一定的共同规则和指令实现知识一体化。(2)同时,其他形式的交流的交流符号也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包括除文字之外的数字、对同一计算机软件的熟知等。(3)专业化知识的共同性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交流语言,企业所取得的一体化程度取决于专业知识共同性的程度。知识一体化的收益在于将不同个人、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紧密配合。(4)企业内部可以借助一些共同的认识图式、比喻、类比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在协调不同个人经验和理解上发挥作用。(5)共同的价值观则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基本个人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工作作风、性格特征等反映公司共同的经营理念乃至公司文化。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协调企业的各种专门知识,如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制度知识和管理知识等,形成了企业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基于知识的特殊耦合方式,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市场行为相比,这些耦合方式只有在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中才能实现,是企业具有不同于市场的经济新质涌现根源之一。

2.企业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与核心能力企业理论

与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类似,一些企业理论流派事实上在强调企业复杂系统的新质突显特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前沿而热门的话题,而对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流的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技能或技术[7];D.J.Teece(1997)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许多有差别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的集合[8]; Klein,Gee,Jones(1998)从技能网络的角度揭示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各种技能以及根据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Sanchez,Heene(1996)以及Thomas Durand(1996)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9]。这些核心能力理论虽然表达方式与研究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点,但都认为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独特性与难以复制性等特征。同时,具有丰富现实材料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教授,对经济学企业理论提出严肃的批评:“经济学家也经常不能把管理的协调与公司理论联系起来,例如,通过仔细协调流经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量而造成的节约,要比通过增加生产或分配单位的规模(用资本设备或工人人数来表示)而造成的节约多得多。把企业仅仅定义为一个工厂或者即使是许多工厂、从而不考虑管理协调的任何公司理论,都是远远脱离实际的”[10]。

“此外,管理的协调也有助于说明一个被经济学家解释为残差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产出的增长额往往大于投入的增长额。毫无疑问,产品流量通过生产和分配过程的速度和均衡性,以及组织这些流程的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产量和单位成本。除非经济学家能够对管理协调的功能加以分析,否则公司理论将仍然是一生产理论。组织机构(生产要素通过它才得以结合)不仅调节着主要经济部门中当前的产品流程,它还要为未来的经济活动分配资源,因而更值得经济学家注意”[10]。从复杂系统的高度看来,无一例外,所强调的是系统组分(员工、知识、技能、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作用、协调、配置、整合等)导致的系统新质(即企业有别于单个生产要素的经济功能)突显特征,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企业核心能力、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功能具有重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率。

3.复杂系统的演化特征与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

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在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分析逻辑。强调企业是一个由可操作的科层组织惯例组成的异质性的实体,是一个开发、利用和创造知识、能力的科层组织;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组织、配置和创造资源时具有能动性[11]。从企业的演化形态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家族制的古典企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历初步工厂制与经验管理阶段之后,在市场和企业规模不断膨胀,管理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需要专职的管理人员,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而在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多层次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又推动企业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向柔性结构转变。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企业组织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组织也正发生深刻变革,包括组织形态的扁平化、组织格局的分权化、组织性质上的柔软化、组织运作上的智能化、组织整合的网络化等等。这些思想与经验事实正是强调了企业这一复杂系统,在技术经济环境变迁情况下的演化特征。如同我们所引用的果蝇和花岗岩的例子中所说明的,复杂系统具有对环境的自适应特征。复杂系统理论同系统演化的研究是天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单向性”的普遍存在,使静态的研究转向了,经典的研究很难揭示演化的内在规律[12]。系统随时间而变化,经过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经过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向更高级的有序化发展,涌现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

4.对各种企业理论流派的整合

我们将以上所讨论的企业性质的理论流派在哲学范式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理论流派与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关系列表如下:

这些理论流派中,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是简单性世界观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成本-收益范式,是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世界观;强调市场交易的缺陷而导致企业长期契约的经济效率优于市场中多次交易的经济效率。其余的企业理论都强调是企业复杂系统性质的某个方面:如知识观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成员之间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比市场的优越性,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事实上是强调企业复杂系统对变动的技术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钱德勒则是观察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事实上就是企业内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改变)对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复杂系统的几个主要特征的侧面:(1)复杂系统组分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交互作用。(2)复杂系统有对环境的自适应性。(3)系统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系统功能有重大影响。把这些企业理论全部整合起来,我们就把企业的性质归纳为:企业是一个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且具有经济新质的复杂系统。这个定义说明了,企业是比市场更具经济效率的复杂系统,其配置资源优越于市场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契约对一系列市场契约的替代,所导致交易费用的节约;二是内部组分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企业在经济意义上的新质突显。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企业的经济学意义,既强调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效率来源,又强调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之间不同于市场的耦合方式所突显的经济新质而带来的经济效率来源。换句话说,既强调企业的交易属性,又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

五、结 论

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这种组织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超越市场经济效率,而这种经济效率的来源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长期契约性质,这个在科斯、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的交易费用理论文献中早已经论述过;内部原因在于企业作为一种结构、功能上异于市场的复杂系统,在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企业复杂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市场无法形成的,导致企业从整体上涌现出超越市场的经济功能。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与知识观企业理论、信息处理器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之间的分歧与对立,实际上是基于理性人假定的牛顿经济学与系统观的对立;是机械决定论世界观与复杂性世界观之间的对立。由于企业这样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组分是追求经济利益且具有一定程度经济理性的人,因此,在牛顿力学范式下的新古典经济学与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可以为理解市场和企业的性质提供一个明晰的参照系。但同时,具有经济理性的人之间又存在着知识、信息、情感等多种层次上的复杂交互作用,尤其是在理解经济组织问题时,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复杂系统思维下的企业则从更具体、更现实的角度入手,分析知识、信息、情感在企业中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企业对资源的整合、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特征等。在企业这个重要的经济组织中,恰是两种世界观的交汇之处,因此形成了“企业理论丛林”的局面。在理解企业的性质时,需要两种世界观、两种分析手法的互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研究目的而在世界观上切换视角,在简单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还原论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实体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之间切换,以求寻取其最佳的平衡,这可能也正是企业理论流派之间在世界观上的奥妙又令人费解之处。

本文分析比较这几种企业理论,就是为了厘清学者在深层次的思维分叉,而从科学哲学范式的高度分析比较企业理论的异同。目的是在对交易费用企业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将形形的企业理论能兼容进两个不同世界观的理论框架里,贯通不同企业理论流派的研究范式,结束企业理论丛林中对企业的性质这种“盲人摸象”式零散、片断的论述。本文的努力是尝试性的,也是非常初步的,如何更清晰地分析众多企业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白其适用边界,在实际中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加以应用,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102-103.

[2]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ism 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M]. The 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London and Newyork,1975.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14.

[4]颜泽贤等.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5]邢以群,田园.企业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82-89.

[6]王丙毅.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理论创新[J].聊城大学学报,2005,(1):120-123.

[7]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79-91.

[8]TEECE D.J.,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9]SANCHEZ R., HEENE A.& H. THOMAS H.Dynamics of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Strategic Management[M].London: Pergamon Press,1996.

[10]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578.

[11]陈敬贵.企业性质的演化经济学解释―基于对正统经济学解释基础的批判[J].经济问题,2005,(2):5-7.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论规定着研究的出发点、路径及结论,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进行考察,对于廓清当前农村经济研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成效并思考今后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考察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体现这种方法论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理论工作者主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关系或原因分析、制度变迁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时期,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法论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方法论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运用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旧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阶段,并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农业经营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随着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思考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

第二,由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只会陷入“思维游戏”的陷阱。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很好地坚持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断对其运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4

陈平教授邀请我到烟台参加6月28日召开的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成立大会和学术研讨会,遗憾的是我已经有其他工作安排,未能到会参加,感到遗憾。我觉得这个会是个很好的、很重要的会。

20年前,《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篇文章,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这篇文章中我预言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过去20年来,我想我这个预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学现象,一个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是决定于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21世纪,中国会变成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共识。因此,中国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世界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中国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问题上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所以,我想这是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学家的机遇。但是提出理论上创新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因为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0多个经济发展综合体,到现在能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进入到高收入的,目前只有韩国和台湾这两个经济体。

中国大陆到2020年前后,可能是第三个成功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的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目前只有13个经济体,其他将近180多个经济体,一直陷入在中等收入陷阱或低收入陷阱。同时我们发现按照主流理论来定政策的发展中经济体,没有一个成功的,而少数几个经济体,他们的政策在推行的时候,从主流理论来看,一般是错误的,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知道,经济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发达国家的条件跟发展中国家不一样,那么在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用,经常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更何况发达国家的理论老在变,也就是发达国家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也不见得适用。所以我们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常需要我们作为中国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中国的本土问题,总结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功和失败背后的道理,在理论上进行创新,这样的理论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国家的这个条件也比较相似。所以中国的理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国家应该也有更多的参考借鉴价值。那我相信这样的理论是能够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作出贡献的理论,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责任。这次全国复杂性经济研究会的成立会提供一个平台,用复杂科学这种跨学科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它的复杂性的,我相信这个平台会对中国经济学科以及世界经济学科作出重要贡献的。最后预祝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圆满成功。

(本文系林毅夫教授在2015年6月28日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由研究会秘书处根据视频致词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5

华北电力大学牛东晓教授结合我国电力工业低碳绿色增长问题作主旨报告。牛东晓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及其节能减排情况作了分析,预测了低碳背景下的电力需求,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华北电力大学刘力纬副教授代表曾鸣教授在大会上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支撑技术的技术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在数据收集及实地调研基础上探讨了五条技术路径,并对课题相关成果及影响进行了介绍。

武汉大学徐绪松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对复杂科学管理的相关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徐绪松阐述了复杂科学管理的涵义及理解复杂科学管理的8项基本原则,探讨了复杂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多伦多大学Roy H. Kwon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凸风险测度—一种自由分布的优化方法”。 Roy H. Kwon教授指出,由于难以预测相关的变量,资产投资的价值充满不确定性;当没有完全了解资产的价格分布时,如何量化金融工具的风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风险测度需要有关损失、利润和资产定价的分布;若无法确定分布的确切形式,可以考虑采用凸风险测度。

美国罗格斯大学Michael Greenberg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为风险分析构建有效的仿真工具”,报告指出应为决策支持模型建立相互承认的标准。Michael Greenberg教授以铁路安全运营为例,建立了工业系统模型、柱模型和经济模型,旨在模拟铁路运营的正常以及非正常活动,并以此估算铁路中断的经济影响以及对其他运输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影响。Michael Greenberg教授认为仿真模型及模拟工具有助于提高对现实项目的预测性,强化对项目的监督控制,并增强对现实风险的分析及规避。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论文奖”。来自武汉大学的郑小京、多伦多大学的Dexter Wu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刘吉成等作者荣获该奖项。(责任编辑:董艳苹)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6

关键词:企业能力;复杂性理论;复杂适应系统;能力演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科学界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变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论、超循环论这些新学科的基础上兴起了对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一个突出的标志是1984年在美国成立了圣菲研究所(SFI),该研究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生物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上,该研究所的霍兰(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掀起了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热潮。在复杂系统理论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企业复杂性的探索工作也开展起来,如分形企业(Fractal Company)的研究、基于CAS的企业进化的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能力研究等。

一、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能力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随着复杂系统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西方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考虑把复杂系统理论引入到企业能力研究当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入复杂系统理论对企业能力微观层次的研究。Ren,Y.T.Yeo,K.T.利用复杂系统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成熟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风险管理能力的成熟度模型来提高复杂产品系统项目,改进模型能够促进复杂产品系统项目的运行,经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运行效果。Vermani,S.K.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对复杂产品生产工艺评估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高效方法进行生产能力的测量。Fernando E.和Eva Pelechano-Barahona从对企业技术的复杂性的分析中揭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指出对企业技术进行合法保护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能力。

(2)引入复杂系统理论对企业能力宏观层次的研究。Ron Sanchez提出将系统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能力理论综合应用于战略管理中,并认为在复杂环境中为企业设计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组织结构是对管理者有力的挑战,但是如果设计得当,新的组织结构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John Brocklesby 和Colin Campbell-Hunt利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演化过程,通过对一些公司的实际调查和研究,论证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复杂性和竞争优势的演化机理,提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要根据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及时调整,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Jason Potts 对复杂系统理论、能力理论、行为理论进行了综合研究,重新诠释了新演化微观经济学,认为复杂系统理论是新演化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并对能力理论与行为理论进行了研究。Dagnino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把能力理论和战略网络结合起来,提出企业体系(the System of Business Enterprises,SBE),并把其看作是复杂动态的资源和能力网络。

(3)应用多主体仿真平台对企业能力研究。Catherine A. Maritan和Corinne A. Coen应用Swarm仿真平台,建立了仿真模型,对企业投资中的能力禀赋与投资决策惯例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M. J. North and C. M. Macal 从复杂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企业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建立基于主体的模型来提升企业的能力。并使用仿真工具Excel、RePast、NetLogo、StarLogo对企业能力的复杂性进行仿真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Pietro Terna在Swarm仿真平台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开发出了面向企业的基于多主体的仿真平台JES(Java Enterprise Simulator),并应用JES进行了企业生产系统的仿真,为基于多主体仿真的企业宏观层尤其是企业战略和企业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国内研究现状。在复杂系统理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学者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对企业能力进行了研究, 崔世娟、魏刚和陈良猷在2002年开始倡导把复杂系统理论与企业能力结合,并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对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在这之后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能力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而且成果显著,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能力的研究。齐庆祝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现代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趋势,针对企业能力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阐述了企业能力系统的复杂适应特性,提出了企业能力层次演化的多样性、方向性,以及涌现机理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对企业能力层次演进的影响,构建了企业能力系统演进的概念模型,为企业把握正确的能力层次演进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于丽娟,韩伯棠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即要注重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树立企业与环境的“批同进化”观念,注重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又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核心能力。王毅,吴贵生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是由能力要素和能力载体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这需要从动态、开放、整体视角来把握企业能力,并建立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更迭模型,试图揭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阶跃变化。吴绍艳、杜纲.应用CAS理论和涌现机理,从企业内部的自组织和企业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两方面详细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理。张利斌、葛天平从复杂适应性和哲学的角度对企业的核心刚性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企业核心刚性的形成机制。张鹏程、张利斌、侯祖戎等则从复杂适应性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了企业核心刚性进化的动力和条件,分析了企业核心刚性螺旋式进化的机制。吴正刚,韩玉启对复杂环境下企业能力的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企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李瑾,崔婷应用复杂系统科学涌现现象的机理,从全新角度对企业能力的层次演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涌现机理的企业能力层次演进概念模型。

(2)应用分形理论、协同理论、非线性理论对企业能力的研究。范正认应用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演化规律,研究了企业内部各基本能力子系统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促成核心能力的形成、演化与发展的,进而带动整个企业系统的演化与成长。邓修权和彭金梅以复杂系统理论中的分形理论为指导,在分形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形企业能力,研究了分形企业能力的能力分形元的划分及其结构,分析了能力分形元的特点,并研究了分形企业能力的生成元模型及运行与演化机制,分形企业能力把企业能力理论、先进生产模式和复杂系统理论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能力理论和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刘晓峰和徐耀群研究了复杂条件下虚拟企业竞争力问题,并通过引入非线性函数,建立了一种基于一维Logistic方程的虚拟企业竞争力模型,给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几种可行的方案。吕洁华和曹玉昆从复杂性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个能力维度,即技术能力维、生产能力维、营销能力维、资源能力维、管理能力维。

(3)应用多主体仿真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周庆、黄颖颖和陈剑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借鉴Holland的ECHO模型的建模思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基于主体的动态竞争模型框架,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通过Swarm仿真平台模拟了零售商的动态竞争行为和演化过程。邵艳华、李坚石、王静红、沈昭华建立了一个基于CAS理论的企业竞争模型.通过开发基于Swarm平台的仿真程序,模拟了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的动态竞争行为和演化过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 研究现状评述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复杂系统理论兴起的大背景下,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企业能力复杂性的势头已出现,国外的研究多点开花,不仅从宏观、微观层面对企业能力进行了研究,而且应用多主体仿真平台对企业能力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微观层研究,对宏观层次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尤其是CAS理论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对相关的应用研究则偏少,而且采用多主体仿真平台对企业能力的演化机理研究还比较有限。

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借鉴甚至是套用复杂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企业能力的复杂性进行初步的定性的解释,对企业能力的演化机理从宏观上进行类比和推理,缺乏根据企业能力的特点对企业能力复杂性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缺乏从微观层次研究企业能力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宏观层次的涌现机理,也缺乏定量的研究。而且目前的研究对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分析和利用不够。同时,对企业能力体之间的交互规则的约定还没有能够被准确、清晰地说明。学习是复杂适应系统中主体间相互影响的主要方式,目前的研究忽略了对主体间的各种学习机制和规则的详尽阐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 结束语

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企业能力是复杂性科学和企业能力理论自身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通过对企业能力复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企业能力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进而充实和丰富企业能力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企业如何构建企业能力进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能力研究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企业能力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更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Ren, Y.T.Yeo, K.T.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complex product systems1 (CoPS)projects.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2004.

2. Vermani, S.K. Process evaluation capability analysis of complex parts.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2003.

3. Fernando, E. and Eva Pelechano-Barahona. The complexity of technological capital and legal protection mechanism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8,9(1):86-104.

4. 崔世娟,魏刚,陈良猷.系统、复杂性与能力观点的结合——战略管理的方向.企业经济,2002,(5):80-81.

5. 崔世娟.从复杂系统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探究.经济师,2004,(7):157-158.

6. 齐庆祝.企业能力的维度、层次及层次演进研究. 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8-10.

7. 于丽娟,韩伯棠.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竞争力.改革与战略,2003,(5):10-12.

8. 王毅,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7,10(1):18-28.

9. 吴绍艳,杜纲.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8-111.

10. 张利斌,葛天平.核心刚性成因新探:基于复杂性科学和哲学视角.当代经济,2005,(4):29-30.

11. 张鹏程,张利斌,侯祖戎,朱乾宇.企业核心刚性进化机制研究:基于CAS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7):117-123.

12. 吴正刚,韩玉启.复杂环境下企业能力演化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119-121.

13. 李瑾,崔婷.基于系统涌现机理的企业能力层次演进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82-86.

14. 范正认.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内部协同过程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0,(3):24-28.

15. 邓修权,彭金梅.企业能力新视角:分形企业能力.管理评论,2007,(2):35-41.

16. 刘晓峰,徐耀群.复杂条件下的虚拟企业竞争力建模与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7):823-824.

17. 吕洁华,曹玉昆.基于复杂观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统计与咨询,2005,(1):14-15.

18. 周庆,黄颖颖,陈剑.基于主体的动态竞争模型的设计与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5,(8):1977-1981.

19. 邵艳华,李坚石,王静红,沈昭华.基于CAS的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0):5338-5341.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投资控制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给世界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各国经济也面临着各种危机和风险。近几年以来,由于受到了金融危机等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在应对经济不景气的过程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建设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有利于刺激经济,促进发展。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投资,如果能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与投资控制,既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又能节省开支,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1、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投资控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一般的建设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不用说大型的工程项目了,在此过程中需要用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投资控制,来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建设。

复杂性在工程项目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术界对复杂性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复杂性是指系统具有的一类现象,它有许多的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又通过各种关系连接在一起,所以具有复杂性;还有的学者认为,凡是不能用还原的方法处理的的问题,都是复杂性的问题。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在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和著作中很早就被提出和应用,但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也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下面将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复杂性是由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组成。在组织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差异性越大,组织就越复杂;所谓的相互依赖性是指组织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相互运转和相互作用时的依赖程度。美国学者Thompson将这种相互依赖性定义为三类,它们分别是连续型、交互型和共享型,其中,交互型在复杂性中最为常见。

1.2技术的复杂性

技术的复杂性也是由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组成。在技术中,差异性是指任务的种类和差异,而技术的依赖性是指在任何的团队中、任务网络中、不同技术间和投入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1.3不确定性

大部分的学者对项目的复杂性只是做了以上两种复杂性的描述,没有给予不确定性以足够的关注,项目的不确定性包含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实现目标方法的不确定性。

面对以上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复杂性,对项目工程进行科学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投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复杂性需要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投资控制来管理。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型的工程项目管理包括自组织管理和协同管理两种管理方式。自组织管理以自组织管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系统的的演变规律以及动力机制;与自组织管理不同,协同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如何让项目的参与方协调一致的配合工作,达到各单位单独行动无法比拟的效果和作用。

自组织管理。高度复杂的系统要依靠高度自由的自组织管理,而不是仅仅凭借正式管理方法来处理。如今,有好多学者把巨大、复杂工程中的自组织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形式来进行研究。在对工程中复杂项目的管理时,必须对项目中的自组织规律有深刻地认识和合理的运用。F.Jolivet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他制订了自组织管理的17条“超规则”,并且论述了传统项目管理与自组织管理的新式项目管理的区别。

协同管理。协同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因此,针对协同管理的研究成果要比自组织管理多。它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的方面很广,其中有协同的方法、工具等等;同时,协同管理涉及到的主体比较全面和多样,它包括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单位和每一个工作人员。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大型的复杂工程正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但是,面对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不足渐渐地显现。面对这种困境,国内外的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的专家学者不断地创新理论,在自组织管理和协同管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应该成为今后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大型复杂项目的组织管理,不仅要立足于本学科,还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尤其是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解决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问题。

2、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投资控制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之所以把投资控制看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因为它涉及的环节和部门很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项目工程建设中投资控制的难度和压力。下面笔者将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序,分析和说明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对投资控制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2.1工程建设前期

首先,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对拟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即项目决策是合理和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前提。正确合理的项目决策,能够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地控制投资,避免投资的损失和浪费的效果。项目决策的投资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工程项目的合理规模;二是确定工程建设的标准;三是合理选择建设地域和地点,建设地点的选择影响工程的投资高低、质量好坏以及工期长短;四是确定工程技术方案。

2.2工程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环节,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交易的过程,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效应,使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得到保证;同时有利于规范价格,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使工程投资趋于合理。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也是实现投资控制的有效途径。工程投资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每一个结合点上,合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合同有利于维持投资秩序的公平。

2.3工程竣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审计。在工程项目完成以后,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工程项目的审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工程造价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内部的控制审计。在进行工程审计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工程与审计相结合、技术与审计相结合以及经济与审计相结合。如果没有工程竣工后的审计工作,那么整个工程投资的运行就会不可避免的失控,甚至产生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环节的投资控制要体现设计的真实性、审计的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是否关注各职能部门的薄弱环节,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等等。

3、结语

在完成庞大、复杂的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由于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加强和完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和投资控制对整个工程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成功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是一种无边界的组织系统效应,能够降低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科学与否对投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管理者必须主动出击,在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性质各异的风险时,要把风险转化为机遇,而不是在危害事件发生之后被动的应对。

参考文献:

[1]王甫,.加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实践思考[J].工程管理,2011(75).

[2]杨映华.浅谈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及风险管理[J].泸天化科技,2009(197).

[3]彭勇.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研究[J].基建优化,2009(15).

复杂经济学理论篇8

作为思想、概念和理论的复杂性

也许有人说,这太复杂了,因此难以分析。其实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以一种简单的、线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就可能忽略世界演化过程中许多看似不重要、当下不重要、大多数情况下不重要的东西。而以复杂性的科学理论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些“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在演化过程中会变得举足轻重。

按照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来看,如果一个事物的演化涉及多个层次、多个要素和多种相互作用,那么这种事物的演化就是复杂性演化。复杂性演化具有长期不可预见的特性、突变的特性、相互交织的性态。复杂性理论研究更关注多样性、多重差异、层次、环境和条件,关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关注演化,关注小的涨落和临界状态。德国科学家迈因策尔建立的复杂性跨学科研究方法论,以及法国社会学家莫兰提出的对社会、人性的复杂性观察视角,是运用复杂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典范。当然,复杂性作为一种思想、概念和理论,正普遍应用在各个领域,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管理科学领域,复杂性已经成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范式。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声音。

世界并非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简单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希望事情简单易行,一目了然;谁都希望把复杂的现象分解成一个个组成部分,然后一个一个解决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它的直接对手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冷战格局转变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独霸世界政治舞台,单边主义盛行。然而,简单独霸的表象下却存在着“非线性”暗流,如西方阵营中尽管在意识形态方面一致,但是在处理各国事务和经济问题时仍然存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不同声音;俄罗斯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视;中东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实并不是9.11事件才给了这种思想一击,在此之前有很多事实都足以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其表现如下:

首先,国与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与日俱增。19世纪后期,在世界体系里活动的不过十几个国家;20世纪中期,联合国会员国也才50个左右;而目前,得到联合国承认的、有地位的国家数量有近190个。

其次,除了国与国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增强以外,国际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上涌现和活动着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行为方式与差别也更加多样。如宗教组织(正教、)、跨国公司、新社会运动、新政治集团、反核组织、生态保护团体、女权主义运动、不分国界的资本流动及其掌控势力、同性恋联盟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俱乐部”,它们虽然不是政府组织,但是谁都有可能对国际事务的发展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们的类型、利益、目标和行为方式都更加复杂多变和难以确定。除此之外,它们之中的某类又常常与另外一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目前我们所知的以本・拉登为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就与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和联系。复杂性理论告诉我们,这种联系如果是“无”,或者是“全”联系,事情也好办,你可以简单化,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然而,问题复杂就复杂在这种联系是“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是我和你又有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因此,你不能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你也不能像熊的故事那样,为了赶走睡觉人脸上的蚊子而一掌下去,结果连蚊子带人一并拍死。

美国及其盟友用对阿富汗的轰炸作为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的手段,有点像用大炮打跳蚤一样,其效果令人怀疑。通过游说阿拉伯世界,剥离类似原教旨主义的极端恐怖主义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冻结恐怖主义组织和人员的资金等手段,是把恐怖主义与其他因素的联系割断,从而减少复杂性的办法。同时,美国也应该检讨自己,过去运用过于简单化的方法对付国际舞台上的对手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使问题的复杂性程度增强了。

关注解决问题的计算成本

比起简单性理论,复杂性理论特别注意考虑我们解决问题的计算成本问题。在复杂性理论看来,所谓计算成本就是人类处理、思考复杂性问题的代价(这里所说的成本并不仅仅指货币计算的成本,而是实际付出)。计算成本首先依赖问题的设定方式,它不仅取决于所设定问题的规模,而且受解题方法、组织方式和制度的影响。因此,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也同样受打击方和被打击方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受解题方法的影响。

打击宗教性质的恐怖主义,根本的出路在于宗教组织内部及其规则的改变,只有宗教组织内部彻底孤立甚至把恐怖主义理念排除出之外,这个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应该主要从宗教与其斗争的角度加以考虑。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问题,这种研究应该把该问题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用复杂性研究方法计算打击成本的复杂性方法研究。从军事上看,这包括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战略和战术、恐怖主义的战略和战术、高技术侦讯与传统信息获取等关系;从政治上看,有富国与穷国关系、南北关系,宗教政治等问题。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地甄别和研究,然后考虑如何减少其中的复杂性,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并非把问题复杂化的理论

尽管复杂性理论强调事物之间多层面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但却不是把问题看复杂搞复杂的理论,而是依照实际存在的客观复杂性,研究如何认识复杂性、如何消减复杂性的理论。它简化社会随机复杂性的机制主要包括:1.共同的符号体系及其相关的传播、教化技术;2.共同的行为规范;3.必要的组织技术。从这个观点看,国家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加和增强,而联合国实际上已成为消减这种国家之间随机相互作用复杂性的重要机构。WTO也是消减国际经济相互作用复杂性的组织。

上一篇:毕业生会计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的现代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