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02 01:36:48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感悟实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是教育者利用特设的教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特点

1.感悟实训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传统的德育方法和我们日常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追求科学理论体系的完整,为学生以后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却因为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体验的不足和教学时间的有限,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取得所预期的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教育则是借助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生活体验的实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感悟实训系列活动,在他们感到新颖活泼、趣味盎然的同时,又受到了情感意志、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

2.感悟实训注重利用情景感悟道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在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人思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方法中也有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使用时或者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创设,或者由于难度所限不愿创设,或者由于负面因素不易控制而效果不佳等各种因素,能够真正做到陶冶教育的寥寥无几。而感悟实训则是在所创造的实训场景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情景感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主动自觉的和自己的思想认识、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认知上提高、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行为上欲试。教师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考是从基本知识点的认知开始,最后再归结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灵感悟上。

3.感悟实训能够实现效能教育。传统的德育方法以言语、情景、锻炼为类别,分为若干具体形式,但在特定的时限内,只能以一种方法为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要对学生完成一种行为训练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以至于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感悟实训依据效能教育的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提高效率为标志,达到效果为目的,借助于创设的实训平台,实现了从情景创设、启发思考、道理感悟到行为训练的一个完整过程,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是一般的德育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理论依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陶冶道德情感、提高品德行为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主要由理性认知、思想情感、品德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感悟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公民道德规范知识和相关法律常识开始,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公民的责任感、自豪感,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决心和动力,最后通过平台感悟实训,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行为能力和思想政治品质,把学生逐步塑造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对教育影响的认同。人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教育影响,但外部的教育影响只有被主体内在心理的认同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主体内在的心理认同就是受教育者对当前思想政治的要求与现有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的积极转化。在感悟实训教育过程中,教育主题的提出,场景气氛的设置,活动游戏的编排,感悟启示的人耳等无不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使他们由衷地感到真实可信,并乐于接受和积极参与。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交往培养行为品质。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主观自生的,是在积极的活动与交往中、在形成社会实际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生是积极的活动者,在学校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思想政治关系,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培养一定的行为能力。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的基本要求

1.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这就是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时既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要重视行为训练;既要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要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际、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时要注意全面把握学习内容,重点明确、经典突出;在进行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认知和训练的内容既要有连续性、又要有开放性,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学练结合。

2.活动实训与道理感悟相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感悟实训就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进行思想感悟,让学生明确做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在明确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后,又会进一步增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二者相得益彰。教师在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时,要注意增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处世的道理得到认同和领悟,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训练过程要尽量做到认知、训练、体验、感悟的有机结合。

3.情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人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2

[关键词]语文素质利剑用“心”

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更需要用“心”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矛盾,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培养其语文素质与能力更具魅力。那么,怎样用“心”教育,提高语文素质呢?下面是我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

一、用“心”感悟,培养语感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品质与能力。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章时,结合当今社会的某些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身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进而使学生感悟出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语文教师通过“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和“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以打治疯”等情景感悟,提升语感。

二、用“心”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感悟,心灵模仿,感知语文阅读中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写作素材,积蓄写作灵感,积累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寻找语文素材。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我很重要》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教育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从中反向获得在情景中阅读,在感悟中阅读,在自身品质与作品人物品质的比较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在作文写作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错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故事情景,人物感悟,心灵述说等环节活动,获得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讲故事,心中的偶像等活动,了解学生所想,与心灵对话,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尊重自我,防止早恋》、《上网的利与弊》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首先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进行口述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活动课时,让学生仔细观赏“5.12”地震动人情景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故事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而且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天地,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高质量的600字以上的作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灵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用“心”行动,增强语文素质

(1)重视心理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积极、乐观等心理素质,加强认知、加工、提炼与升发整合,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文章的品味,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用“心”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捷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了解国际国内事,丰富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语文知识抢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等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既健康心理,又达到了增强语文素质的特效。

总之,用“心”教育,轻松、快捷、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达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不过在诸多提高语文素质方法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全方位地渗透语文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健康提高。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民族文化;鉴赏课;教学过程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带来文化困惑,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出现的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审美趣味娱乐化、价值取向上知行脱节,都是文化困惑的具体表现。文化困惑在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学校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强有力的文化导向引领学生走出文化困惑,促进学生理性的文化选择。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中华美育精神,其深刻内涵对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增进审美、提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积极价值。学校教育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美育精神和元素,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民族文化的审美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育人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1]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助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育人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要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学习文化鉴赏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汲取其中精华,随时展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涵,使得民族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是在多元文化时代,越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发现美、创造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一个融合人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主动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学习文化鉴赏要求透过感性的文化现象,通过理性的文化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文化本质与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厘清其所以然,欣赏其真善良,分析其得与失,避免人云亦云的盲目和被动,从中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学习文化鉴赏能促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理解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关怀人生,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的积极现实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优秀文化的营养,用现代观念审视文化现象,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促使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发展民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文化鉴赏使职业教育对接民族产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助推文化价值融入现代产业,提升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高层次文化素养和高品质审美趣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过程方法

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应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透过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品鉴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一般过程是“观”“品”“悟”,即感知现象———品味意蕴———领悟内涵。

(一)感知现象

感知现象是对鉴赏对象形态、内容的感受,获得对文化现象的直接认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感知现象应尽可能全面,“全面”意味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和了解文化现象,除了实物实景外,也需要了解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工艺技术、诗词文章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鉴赏者不同水平和志趣等主观因素,使得对现象的感知和解释必然带有个体差异性,这是文化鉴赏中的正常现象,但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现象的本质,呈现多样性。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课的起点,需要教师有明确目的,尽可能多地提供文化现象物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和组织能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性认识。

(二)品味意蕴

文化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但是仅有感觉没有理解,或者仅有认识没有情感,都不可能全面领会文化现象,感觉与理解、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化鉴赏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促使人们产生对文化现象的主题、形象、含义、象征的感受,“品”的过程是提升审美素质所必须的。文化现象的意蕴往往比现象本身更丰富,但也更抽象,需要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反复体味,才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象征意义,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2]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教师应当精巧设疑,以疑激趣,还可以综合运用历史梳理、比较分析、联想迁移等方法,引导学生调动经验,或独立思考或集体研讨,以打开思想通道,建构对文化现象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领悟内涵

领悟内涵是在感知物象的基础上对文化现象的总体把握,是对鉴赏对象的再理解。应该说,领悟内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伴随在感知现象、品味意蕴过程中的。文化鉴赏不是单纯的感性直觉或者理性分析,而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反复推移深化,在这个反复过程中获得对文化现象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并在情感态度上获得文化现象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这个过程强调鉴赏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综合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情感、联想、思维等分析其得失,思考其意义,创新其表现。这个环节综合文化鉴赏过程的多种心理活动,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勇于表达,积极交流,并适时予以点拨和提升,帮助学生由初阶感知递进到高阶思维,由片面感受发展到多元审美的层次,发展和提升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

三、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案例探讨

以“感悟八桂文化”中“灵渠”一课为例,探讨民族文化鉴赏课的开展。八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悟八桂文化”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介绍广特的文化现象,涉及广西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观其形象秀美,品其文化内涵,悟其民族精神,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的目标。

(一)“灵渠”教学设计

1.主题说明:灵渠滔滔唱融合(2课时)———灵渠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体现水利建筑的辉煌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人文内涵。通过品鉴灵渠,对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①说出灵渠的特点和灵渠之美;②分析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③领会灵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学情分析及主要解决问题:学生对灵渠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知道它是一条河渠,但对背后的历史功绩和文化价值不甚了解,因此,通过灵渠“申遗”的事件,帮助学生理解领会灵渠文化的内涵,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意与自觉保护的态度。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5.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结果,考察学生对灵渠文化“沟通与融合”内涵的认识,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实效性的思考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民族文化鉴赏是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其教育方式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须让人心灵愉快,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审美”和“悟理”是民族文化鉴赏课的两个要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其实效性:

1.倡导“体验式”教学模式

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课堂实效性,倡导“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促进体验的教学情境,精选丰富体验的教学资源。按照感知、审美、悟理、内化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即:教师介绍文化现象,提供给学生感性认识;分析文化特点,与学生一起鉴别、欣赏;引入结合学生实际的讨论和教师的感悟,形成理性认识;通过提炼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认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2.坚持“三结合”教学策略

民族文化鉴赏课堂的有效推进,需要做到“三结合”,即:文化现象与民俗人情相结合、体验感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文化鉴赏与素质养成相结合。民族文化鉴赏课不能流于表面好看、好听,落脚点应在文化体验之后的内化与践行。教师可精巧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文化现象背后的问题,从中感悟道理,提升素养;还要拓展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将文化体验应用到课外学习及生活。

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其中情境教学法可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施中,可结合当地相关文化活动或民俗活动,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也可以利用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民俗街等,进行现场教学,还可以结合主题开展才艺展示或实践活动。

4.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在民族文化鉴赏课中尤其要重视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教师创设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素材和参照,引导学生素质的形成;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践行素质能力。教学资源提供体验载体,体验联结师生互动,成为文化鉴赏的“学习共同体”。民族文化鉴赏强调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躬行践履、体验生命,其本质是一种发展人的审美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须将“审美”和“悟理”贯穿于全过程,以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美好心灵、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2013-06-13.

[2]黄艳芳.中国文化鉴赏[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4

一、情境教学的提出

(一)情境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其中指明了素质教育注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而传统的教学理论把学生内部的思维活动看做是消极的条件发射,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只能使更多学生等待教师的喂养,学生没有学会使用头脑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往往教师问学生是否有问题时,学生感到很茫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情境教学较注重活动,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提供机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向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这也许正是情境教学的魅力所在吧。

(二)情境教学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有着特殊性: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活动机能的兴奋性较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但兴趣在学习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而情境教学所创设的各种情境能把抽象的东西

授知识,忽视了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愿望。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突出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主讲“错有所悟”的学生,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做错的题目有很多,究竟该选择哪个?哪个错题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感悟?因此,通过“错题筛选”这个步骤能有效提升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当场评价”与“分享感悟”这两个步骤,要求学生既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要勇于剖析自己,还要善于评价他人。通过“错有所悟”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又显著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独悟误不如众悟误――价值最大化,笑对挫折,感受分享的喜悦与幸福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学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必然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错有所悟”通过“当场评价”,让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学会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从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当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物质生活丰富,不必和别人分享,由于长期生活在资源独享的环境中,独生子女在性格上更为任性和自私。他们从小没有兄弟姊妹,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基础训练,同时因得到父母的溺爱,人格构成中大都缺少坚韧、刚强的品质,缺少沟通、理解和组织合作的观念。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其实,弱势群体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同样广泛的存在于教育领域。当我们从受教育者的自身状态来定位弱势群体时,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经济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在学习方面较差、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的人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是受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如果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不仅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而且他们走向社会后大多数会转化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群体。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情况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这一群体或因智力因素、或因知识基础、或因管理和学习习惯等因素表现为相对弱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有的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他们还不成熟,看问题很简单,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都很困难,那么进入职业学校的自己就算学习好了也是没有用的。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没有人天天逼着学习,平时就玩得多学的少,部分学生上网、打游戏已经上瘾,夜间上网吧,白天睡大觉,即使到课堂上去也不听课,其学习兴趣全无,满脑子都是游戏,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二、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共同的发展。不论是普通中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相对于普通中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来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自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差、放弃自己放弃接受教育、自我定位不明确、心里素质差、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思想等。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素质教育,等到他们流向社会将会成为社会上的消极力量。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想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从业能力的人才。要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生乃社会精英团体,其所谓的弱势是相对更为少数的精英团体而言。而相对全社会平均文化素质,这一弱势群体又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提升职业学校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综合素质是当代中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关系全民素质教育提高的关键问题。中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要服务社会生产,,要服务民族文化素质全面提高这一千秋大计。要定位在向社会输送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从业能力的人才。

三、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学校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摒弃过去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的观点,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积极的、鼓励的,而学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以爱为中心的教育。

2、进行差异化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初中学习成绩差,心理就埋下了自己处处不如人的心理,导致自信心不足。其实很多学生在体育、音乐、演讲等方面有很好的天赋,而发现每个学生的自身的优点长处是建立他们自信心的最好方式,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

3、进行体验成功教育。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取得的,但成功如何定义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真正的成功有大有小,大的有获得享誉全球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小的有获得一句话的表扬等,而学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正是给学生提供点点滴滴小而多的成功体验平台,并让他们的成功能得到认可,这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趣味不浓的实际,从注重学生的兴趣入手,重视学生的感知过程,以实际环节为切入点,使学生进入知识链条。按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问题激励法。这种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快乐的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巧妙的设置和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问题,引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并善于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讲授的知识来启发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励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不断的追求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在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的同时,教师早感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并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不断的解决问题,并使学生持续的感受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即在教学中应用“快乐的帕累托改进”的原理,就会使学生持续的产生追求知识的愉悦心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较体悟法。其基本内核是:教师引导学生来自身感觉知识、感受知识、能动地学习知识,并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与过去有所不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凸显“主观性特征”即由于社会信息量的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更加畅通,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由过去被动接受为主体形式变为主观参与比较体悟的形式。“主观性特征”的出现,为职业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更有利于“比较体悟法”的实施。

“比较体悟法”的教学方法相对“问题激励法”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实践过程,它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的得到发挥,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较体悟法”使得学生更加理性的参加教学活动,从而使获得的知识具有更加合理的结构,更加系统。在“比较体悟法”中,体悟是基础,是感觉是一个从自我感受达到自我感知的过程,比较时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正确的体悟,才能有真实有效的比较,理性的比较,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向更高层次迁移。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6

关键词:小学品德;感悟式教学;方法

一、小学生品德性教育的现状

1.小学生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老师的行为习惯来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今教育虽然备受重视。但是都是对学科的教育。而对于一些在外改变学生行为的教育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标准。小学生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还不够重视。老师只是对知识的讲授,很少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引导教育和讲解。所以这对于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的形成很不利。

2.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打不得骂不得。尤其是双方老人带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思想更自私,受不了一点的委屈,什么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其他的小朋友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家长不能正确引导,老师也没能及时行动,这样阻碍学生自我本身良好的品德教育行为的形成。

3.小学生的教育体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学生教育水平的降低。学生不能透过更好的、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来约束自己和改善自己。对今后教育的形成也很不利。学生不能发挥自己在成长阶段更好的一面,限制了人格思想道德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约束力。

二、小学生品德感悟式教学的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实行教育。多为学生播放具有传播力量的纪录片,比如播放一些感人的故事表现父爱、母爱的或是一些助人为乐的事迹。通过教育短片使学生感悟到人世间的亲情是多么珍贵。善良与真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温暖。毕竟社会还是好人、诚恳的人多,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感悟身边任何值得我们为之动容的事,让小学生真正地成为人生的主宰者。

2.通过感悟来体会良好品德是多么的重要。多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帮一些孤寡老人洗衣服,给一些留守儿童讲故事,放生一些小动物。在某个小学讲课时,老师在对于讲生命这堂课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班的小学生来到湖边,将自己在商场上买的小鱼苗交给自己的学生。虽然每人手中仅两三条。但是学生仍然非常激动。因为老师教育他们生命是平等的。这些小鱼的生命本应该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如今是你们换回了他们的生命与自由。学生是伟大的。你们的思想是崇高的。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对于今后会更加爱护小动物。一个对动物都具有同情心的人,又怎会不善良呢。这就很清楚地培养了学生品德道德情操的修养。

3.在学习品德教育的同时多重视教育的方法,多给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体现学生最纯粹的思想。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德感悟教学里踊跃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老师来进行很好的教育引导。比如,刘奶女都在城里上班,留下年迈的老人自己生活。刘奶奶由于孤单常常自己在家里大声唱歌,影响到了邻里生活。这时假如咱们班张××和李××分别是她的邻居。你们将如何对待这件事。李××在自身的方面给予解答,表示会谅解刘奶奶的行为。而张××的回答却是本质上的解决。张××说,为了不让老奶奶孤单,所以陪她多聊天。这样老奶奶因为不孤单自然也会减少唱歌的次数,不仅不会再影响到邻里生活,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精神慰藉。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方法。这样老奶奶的儿女回来也会很感激。所以老师更赞同张××的做法。最后对学生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具有更好的品德习惯与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对小学生培养品德感悟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个好的身心体魄。在孩子最需要成长的阶段实施品德思想的教育非常重要。学生想要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身边任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以对小学生开展品德感悟式教学方法,是一个直接简单,而更能体现其正确行为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实例来感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然后探讨自己应如何面对。这给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做事情,大大提高了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7

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作文中的感悟式教学。首先,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悟质量。学生的感悟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内容选择和内容的质量。

作文的内容应来自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有所感悟的。教师布置作文作业时,我们必须把握好学生对这个话题熟悉度,尽量不要出偏僻生冷的话题。让学生从熟悉的话题中来感悟写作的经验。其次,作文教学要以少胜多来改善感悟水平。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修改文章,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改,在不断感悟中突出文章主题、心理描写、环境对比、前后呼应等。修改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感悟水平。

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篇8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端正学生品行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很多初中学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也是个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以记叙文、散文为主,作者通过将某件事情进行描述,向读者传达某种情感。通过学习语文,初中生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爱国之情,对亲情、友情的歌颂之情等等。加强情感教育,能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领悟各种情感,对学生品性的建立起到一个准确、有利的指导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生的情感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对社会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差。初中生的品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因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性情的转变,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受到较大的限制。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完善。小学语文注重教导学生认字和正确的发音,初中语文则注重情感的领悟。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能探索文章暗含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表面上讲述的是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背影,实际上表达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为读者展现了浓厚的亲情。初中语文教材中类似文章较多,将情感藏于文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情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情感气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较多课文都选自近代或当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选自其小说集《朝花夕拾》。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精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是素质教育体制下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能进入文章描写的相关情境,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除此之外,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我的母亲》一文为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妈妈的吻》。通过深情的音乐向学生传达母爱的伟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强烈的情感气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领悟学生内心情感

文学作品中包含各种情感,因此语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和合作。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间的交流陷入尴尬和不利的局面。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推行,对师生间关系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它要求师生间建立友好、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以自我理解为中心,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当学生所领悟的情感正确时应该给予鼓励,当出现偏差时要及时为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感悟情感

阅读是从文学作品中提取相关信息、获得某种情感的学习过程,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将阅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应该作出一定的反思,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意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阅读作者表达情感的段落。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能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阅读时,对学生把握情感的情况作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情感基调。另外,可以举办阅读比赛,通过比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感悟情感,提高语文成绩。

三、总结

情感教育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端正学生品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加强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感悟语文教材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判断力和感悟力较差,因此对情感的领悟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1.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体会教材情感;2.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情感气氛;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领悟学生内心情感;4.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感悟情感。相信做到以上四点,学生对情感的掌握有个准确的方向,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事业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关于情感教育目标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6期

[2]曾玉华.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及其教育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07期

[3]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08期

上一篇:快递行业市场调研范文 下一篇:社区治理的难点和困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