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8 15:25:27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 关节立体针法; 肩周炎; 综合护理; 疗效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Stereo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LIU Qing-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2):100-10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take stereo acupuncture treatment.Method:120 case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ho take stereo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collected,the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The treatment effect,pain index and joint activity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33%,which higher than 86.87%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score of shoulder joint activ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3 论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主要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关节囊及滑囊等)慢性炎症,长期发作会引起软组织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临床治疗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9-11]。目前治疗主要分为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主在改善患者症状,辅助于康复锻炼[12-14]。中医治疗的观点主要是通络,最常用的是针刺法。文献[15]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关节立体针法是将人体解剖学与中医针灸融合后形成的一种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立足于肩周炎的病理学改变及针灸学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将中医与西医科学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药物无法企及的目的[16-18]。目前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关节立体针法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这是因为关节立体针法能够准确到达肩周穴位,对穴位进行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活络舒畅的作用,并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对于药物难治性或者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也有效果。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肩周炎的药物为非甾体抗感染药,其副作用在于非甾体抗感染药能够引起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存在胃溃疡或对非甾体抗炎药敏感体质的患者使用受限[19-20]。关节立体针法作为治疗肩周炎的特殊中医治疗手段,其副作用小,能够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20例肩周炎患者进行关节立体针法治疗,发现关节立体针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单纯使用关节立体针法疗效有限,结果显示在60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无效,笔者将其中6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发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关节立体针法治疗肩周炎时的总有效率,在护理干预后只出现1例无效病例,这说明护理干预能够协助关节立体针法将其作用充分实施,这是因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在心理上及生理上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配合治疗。

通过对疼痛指数级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笔者发现,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指数,升高关节活动度评分,而常规护理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是因为综合护理实现了全方位护理过程,将治疗过程贯彻更为彻底,达到了治疗中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关节立体针法对肩周炎治疗有效,协助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洪笃瑞,郑炼生,刘清红.关节立体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5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2):98-99.

[2]张阳普,宋爱群,李帆,等.烧山火针法配合肩关节摇拨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2(2):107-109.

[3]王云鹏.肩关节腔臭氧注射联合滞针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5):112-113.

[4]蔡斐,董一鑫,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肩关节围刺治疗肩周炎[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5(2):225-227.

[5]洪笃瑞.关节立体针法配合补肾中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0):123-124.

[6]郭国英.肩痛穴微创埋线治疗肩周炎120例[J].中国针灸,2015,21(S1):21-22.

[7]幸冰峰,洪敏,周歆.微火留针法治疗肩周炎2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1):48-50.

[8]高月.平衡针法对急性肩周炎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改善的疗效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04-206.

[9]赵国栋,常悦松,孙鹏,等.关节松动术配合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3-6.

[10]林荣杰.搓针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1]赵育红,刘光宇.2种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患者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 2014,32(B12):207.

[12]祁庆钟.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1):62-63.

[13]谢衡辉.烧山火针刺为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4,7(8):753-756.

[14]黄红芳.温针灸、运动针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肩周炎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8(6):190-191.

[15]盛雪燕,朱田田,邢家铭,等.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3):12-15.

[16]韩晓瑞,陈春海,刘春,等.纪青山教授针灸治疗肩周炎急性发作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4):674-676.

[17]陈利莎,王钰珏.温针法与电针疗法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对比研究[J].今日健康,2015,17(6):232.

[18]王文慧.小针刀配合温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77-79.

[19]唐其洪,涂永梅,郭耀光,等.针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4,32(9):154-155.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 烤瓷冠 牙周炎 护理

资料与方法

对象:随机选择接受选取金属烤瓷冠患者87例,基牙120颗,男47例,女40例,年龄18~43岁。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均为恒牙期;②采用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③无正畸治疗史,无牙周炎病史及系统性疾病史。3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药物,未接受过牙周治疗。

观察方法:备牙前及戴冠后均进行常规的口腔卫生宣教和刷牙指导。同时分别于备牙前及戴冠后1周,1、3、5个月进行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和菌斑指数(PLI)测定[3],以观察评估基牙的牙周情况,均由同一护士检查并记录指数。

观察指标:①GI。根据牙龈病变的程度分为0~4级。0级,正常牙龈;1级,牙龈轻度炎症及水肿,探诊不出血;2级,牙龈中度炎症,牙龈发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级,牙龈重度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水肿、溃疡,有自发性出血的倾向。②PLI。根据目测加探诊的方法,记录龈缘附近菌斑的厚度及量。每个牙分别为颊面近中、中央、远中和舌面4个区,分别记分。4个分值的总和除以4即为该牙的分值,各牙的分值相加除以受检牙数即为该个体的分值。0分,在近龈缘处的牙面上无菌斑;1分,在近龈缘处的牙面上有薄的菌斑,但肉眼看不到,只有用探针尖的侧面划过牙面时才能发现;2分,在龈缘区或牙邻面有肉眼可见的中等量菌斑;3分,在龈沟内和(或)龈缘区及邻近牙面有大量软垢。③BI。将牙周探针轻探至龈缘以下,观察出血程度。0度,无出血;1度,牙龈略有水肿但不出血;2度,点状出血;3度,线状出血;4度,出血溢出龈缘。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 果

备牙前和戴冠后不同时段临床牙周指标比较,见表1。

讨 论

牙周组织炎症是固定义齿不良反应之一[1]。金属烤瓷冠的外形、边缘位置、咬合关系改变等长期于患者口腔内,影响牙齿的自洁作用、受力状况和牙周环境,若再加上患者的某些不良饮食习惯,很容易出现菌斑滞留,从而产生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导致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2]。

金属烤瓷冠修复治疗对口腔周围组织健康的影响:金属烤瓷冠修复治疗会对患者牙周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组观察发现,备牙前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GI、PLI和BI值基本正常,牙龈状况良好,牙龈色、形、质正常,探诊不出血,戴冠1周后患者其临床牙周指数开始有轻度上升;1个月后部分患者出现牙龈红肿,菌斑堆积及牙龈出血等症状;戴冠5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牙周指数均上升明显,与放置前1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且部分患者龈缘及龈沟有食物残渣,牙龈红肿,菌斑大量堆积,触及牙龈出血,口臭明显,有的甚至出现假性牙周袋,龈、龈缘增生性肥大,表明由于金属烤瓷冠不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从而导致局部菌斑堆积,牙龈出现轻、中度炎症反应,牙龈炎症、牙龈出血等。

金属烤瓷冠修复治疗并发牙周组织炎症的原因:①基牙预备不良,包括预备量不够,肩台不清晰,基牙预备时向根方伸展过多破坏基牙正常的牙周附着等;②冠颈缘处理不当,包括颈缘不密合、颈缘粗糙、颈缘悬突、颈缘向根方伸展过度等;③修复体轴面外形突度不良。以后牙更重要在咀嚼过程中食物经轴面排益时对牙周组织的冲击过大或相反对牙周组织无自洁和按摩作用,均可造成牙周组织疾病的产生;④多余粘固剂未清除干净,滞留颈缘刺激牙周组织。

预防和护理对策: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卫生宣传:在修复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规范的口腔卫生宣传,针对固定义齿修复特点进行教育,说明加强口腔卫生的重要意义,强调正确刷牙方法,配合牙线等将食物残渣刷干净,遏制菌斑生成的环境。

在备牙前做1次牙周洁治:备牙前进行牙周洁治及根面平整等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明显阻止患者的龈炎进展及控制菌斑,并可控制固定义齿修复后牙周病的发展。在修复治疗期间患者应与牙科医生配合,采用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定期对牙周状况进行检查,每半年做1次牙周洁治,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金属烤瓷冠修复后患者牙周炎症的发病率。

操作注意点:在基牙预备时,应注意肩台的形态、边缘位置等;戴冠时,应注意冠边缘位置,去除颈缘悬突,颈缘抛光等;粘接烤瓷冠后,应除去多余的磷酸锌粘固剂,特别是近龈缘处,否则易引起龈炎;在酸蚀牙面时,应注意不要将酸蚀剂接触牙龈,以防止龈炎的发生;医技工作者应严格操作、改进工艺、提高精度,尽可能减少修复体的误差,维护基牙牙周组织健康。

参考文献

1 Gardner FM.Margings of complete crowns-literature review. Prosther Dent,1982,48:396.

2 梁伯贵.101例金属烤瓷冠修复后龈炎分析.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5):28-29.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气排球;运动损伤;康复治疗

一、前言

1984年,在我国呼和浩特济宁铁路分局职工利用气球在室内进行了一次健身游戏,在人们不断地实践摸索,最后演变成了现在很火热的一项体育运动,气排球逐渐成为一个大众娱乐项目。气排球是隔网对抗性项目,在运动中参与者很容易受伤。在气排球运动中,运动员击球位置没有掌握好,缺乏准备活动,注意力不集中,龅厣枋┎煌晟凭可引起运动损伤。气排球运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有手指、肩、腰、膝、脚踝等。气排球扣球时,因肩部无力,扣空球或扣球技术错误引起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此外“扣球”、“封网”、“倒地救球”等也会引起腰肌拉伤、椎板疲劳性骨折和棘突骨膜炎。气排球发展的潜力很是非常巨大的,目前只有在国内进行推广,现在很多省市都已经成立了气排球队,每年的气排球比赛也逐渐增多,这个体育项目正慢慢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如今,气排球运动已经走进了许多课堂,走进了社区家庭,走进了各个工作领域,走进了农村乡野,很多地方都有打气排球的身影,它很好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健身娱乐方式,进一步改善了社会风气,为推动全民健身有着积极的作用。了解气排球运动损伤的产生、急救处理、预防措施,可以科学合理地运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更有利于气排球这项运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气排球运动中来,让这项运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交通技师学院气排球兴趣班和气排球协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通过检索网上有关气排球损伤的文献资料,并查阅与气排球运动损伤研究有关的书刊,并进行整理归类,以求收集课题所需的资料。

2.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相关问卷,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此次调查一共发放100张调查问卷,收回80张调查问卷,有效调查问卷70张。

3.观察访谈

在日常气排球课堂中,观察学生课堂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原因及规律,课后对其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进行访谈和了解。

三、研究结果

(一)气排球运动损伤的部位

在气排球运动损伤中,脚踝损伤率最高,达到21.3%。其次各运动部位损伤率比较高的有腰部20.2%、手指18.1%、膝关节17.1%、肩部13%。(表3.1)

(二)气排球运动损伤的类型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专项训练和比赛有密切的关系。不同运动项目有其特有的运动损伤规律,这与专项技战术的特殊要求有关。为了更好的预防气排球运动损伤,必须对气排球中的常见伤和多发伤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运动损伤的规律,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有助于运动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也可以为合理安排伤后的体育运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根据表3.2中的数据统计显示,在气排球运动中损伤率较高的有踝关节扭伤(15.4%)、腰肌拉伤(14.6%)、肱二头肌腱腱鞘炎(12.7%)、手指挫伤(12.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0.2%)。

1.踝关节扭伤

起跳落地后,踝关节担负着全身的重量。由于气排球在网前争夺激烈,运动员扣球、拦网后落地时,失去重心踩到别人脚上或在运动中脚被踩或被绊等原因都会产生足旋后或内翻的动作,造成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损伤。

2.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棘突骨膜炎

在气排球运动中,腰部损伤主要是腰肌损伤、棘突骨膜炎和腰椎间盘突出。多由于扣球时起跳时间和扣球位置未掌握好,躯干突然发力过度后伸,或者扣球、救球倒地跌扑引起。

3.肱二头肌腱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

肩部是气排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部位,以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最为常见。扣球是气排球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手段。在平时训练及比赛中频繁挥臂扣球可使肩部软组织处于长期超负荷状态,引起肩部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当上臂外展90°屈肘扣球时,冈上肌肌腱在肩峰和肱骨间受到挤压和研磨,容易造成损伤,进而引起肱二头肌腱腱鞘炎[1]。在气排球运动中,运动员为了完成发球、扣球时的转肩等动作时,肱骨头在肩峰下滑动可造成滑囊的挤压和摩擦,长期错误技术动作的刺激,可形成肩峰下滑囊炎。

4.手指挫伤

在气排球运动中,运动员在传球、扣球、拦网等技术动作中,指骨受到忽然的侧方打击,或指关节因外力呈过度背伸、掌屈和扭转,进而导致指关节挫伤。在防守拦网时,手指关节扭伤、骨折和脱位也比较常见。

5.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在气排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大部分是在起跳腾空、半蹲状态或急停急起移动中完成的,膝部的负荷重,容易发生损伤。在气排球运动中运动员的左右滑步较多,因而易引起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运动员在前后移动和起跳扣球、传球及拦网的过程中,膝关节屈伸时伴旋转暴力,引起半月板的矛盾运动(膝的屈伸同时又有扭转、挤压或者内外翻运动),导致半月板破裂,引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三)气排球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后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韧带的撕裂部位)止血,同时做强迫内翻试验及踝抽屉试验,检查是否有韧带完全断裂。如有条件采用RICE急救原则处理。用弹力绷带固定加压包扎制动,抬高伤肢。24小时以后,取掉加压包扎的绷带,改用踝关节支撑带或者特殊支具固定踝部,进行慢走―快走―慢跑―快跑(直线)的康复训练。

2.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棘突骨膜炎

腰肌损伤首先应努力去除导致损伤的原因,矫正不良姿势,避免静力性劳损(保持一种过久)。同时,进行腰背部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腰部左右肌力的平衡及腰腹肌的协调训练。也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理疗,达到舒筋活血、解痉止痛、解除粘连消除炎症的目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卧床休息是最保守的治疗。可以通过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某些腰疼。也可以通过理疗、按摩、揉、捏等方法放松腰背肌肉。进行腰背伸肌锻炼,在锻炼中可使用支持带,避免从事弯腰及负重的体力活动。[3]

3.肱二头肌腱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

可采取急性期休息、制动、冷敷、甚至将上臂外展30°固定。急性期过后,可采取抚摩、揉、捏、搓等手法进行按摩。对痛点明确者,可在局部采用封闭治疗。其他可配合应用拔罐、理疗、灸法。损伤后期应练习肩关节的回环及旋转运动。[4]慢性病例应减少或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加强肩部力量练习。

4.手指挫伤

可先进行手法复原。术者一手托住患手,一手拇食指握住患指末节正反向牵引,用手法将弯曲的患指伸直,将筋腱舒顺,关节滑利,并同时配以轻柔捏发,以病人的自觉舒适不疼为度。如果只是侧副韧带损伤,急性期可用粘膏支持带加压固定,局部冰敷,48小时后开始屈伸运动。指关节损伤早期,需与相邻的手指固定在一起。侧副韧带断裂引起畸形者,则需要支持板固定3周。[5]

5.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局部应及时进行制动、冰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韧带轻度扭伤而无断裂者,可进行药物、针灸、理疗及推拿等治疗配合功能锻炼。韧带不完全撕裂者,制动3周左右,在回复训练时应以粘膏支持带保护,直到局部疼痛完全消失,关节周围肌肉恢复正常肌力。半月板急性损伤后,应立即进行局部的加压包扎固定和冷敷;2~3天后可进行局部理疗、按摩等处理。关节积液严重的,应尽早抽取积液并注射抗炎药物,然后用棉花夹板加压包扎固定2~3周。症状严重,肿痛明显,经常发生绞锁障碍的运动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半月板的慢性损伤,可以采用痛点按摩或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要加强关节周围肌力练习以稳定关节。

(四)气排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气排球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有很多,根据表3.4数据显示,在气排球运作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动作不科学、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的知识、准备活动不够充足、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运动损伤除了以上的原因以外,还与人体的某些部位解剖生理特点和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战术特点有关。在教学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等直接原因作用下,导致局部解剖生理特点与专项技战术特殊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

1.技术动作不科学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体育参与者违反人体解剖和生理特点,不符合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因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仅是初学者和学习新动作时容易因错误动作致伤,已经熟练掌握技术动作的运动员在身体疲惫和注意力不虻那榭鱿拢也会因此致伤。

2.缺乏运动损伤常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或参加体育运动参与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认知不足,缺乏专业的预防知识有关。他们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健身活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或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项有效地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和吸取教训,使运动损伤事故不断发生。

3.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

在身体相关系统还没得到充分的动员情况下,就投入高强度的运动。由于身体的协调性不足,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较差,关节的灵活性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因为容易造成运输损伤。另外,在开始做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功能活动的规律,容易引起肌肉的拉伤或关节扭伤。身体已出现疲惫,在参加正式运动,身体功能水平已经有所下降,此时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4.运动量过大

很多体育运动参与者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体解剖和生理特点,运动量安排过大。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这往往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急慢性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5.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运动参与者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伤病初愈阶段或疲惫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等。在上述情况下参与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动作,就可能发生运动损伤。另外,心理状态与运动损伤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心情不舒畅。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急躁、胆怯、犹豫等,都容易导致动作失常而引起损伤。对于某些青少年缺乏锻炼的知识和经验,争抢好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地参加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四、运动损伤康复调查结果

按照运动损伤程度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根据调查数据表4.1所显示:有58.5%是急性损伤,41.4%是慢性损伤。

如表4.2所示,其中急性损伤大部分经过正确的治疗后可以正常的参与运动。少部分的患者由于治疗方法、时间,还未康复就急于运动等因素,导致再一次运动损伤,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慢性损伤的患者在运动中会更加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和适量运动负荷,并且还会加强保护损伤部位,使之病痛减轻,逐步康复。

五、结论与建议

(一)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在运动中参与者由于技术动作违背了正常的人体结构生理特点,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初步学习技术时,应该要注重技术动作的要点和难点,正确理解每一项技术动作,按照要求进行体育运动。也有一部人已经掌握了技术动作,由于注意力分散、运动负荷过重时也会导致运动损伤。因此,在进行运动中应该遵循动作形成阶段的特点,循序渐进,避免运动损伤发生。

(二)增强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常识

当发生运动损伤时,往往由于不了解如何处理运动损伤,而进一步加重运动损伤。在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比赛训练等情况下,应该提前学习专业的相关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方法。避免自身在运动中受伤,也可以处理出现在生活中损伤。

(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都应做好有效的准备活动。热身准备活动可以减小肌肉的粘滞性,防止运动损伤出现。除了必要的热身活动,还应该注意运动后的肌肉韧带放松,可以通过瑜伽、拉伸和按摩等方式对肌肉进行放松,舒缓运动后的疲惫感。

(四)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前,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对自身易受伤的关节、肌肉和韧带等部位更全面的进行热身活动。例如,在气排球运动的技术动作,大部分是在起跳腾空落地、急停急起移动中完成的,为了预防膝关节损伤,应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以稳定膝关节;在排球运动中腰部受伤多由于扣球时起跳时间和扣球位置未掌握好,躯干过度后伸,或者扣球、救球倒地跌扑引起,应加强腰部肌肉力量练习以及腰腹练习。

另外对于旧伤部位应该加强功能性练习,能是p伤部位维持应有的生理功能,还可以预防再次损伤。

(五)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出现生理性的“超量恢复”,达不到促进人体机能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身体机能无法承受,导致中枢神经呈疲惫的状态,人体各项感官功能下降,进而造成运动损伤。所以,在进行体育运动是应该根据各种运动项目技术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每一次运动负荷。

(六)适当使用运动护具

在进行某些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的时,要合理运用运动护具和保护带可以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选择运动护具时,要符合技术动作的特点,并定期及时地更新运动护具,以便于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田佳.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77-185.

[2]田佳.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40-252.

[3]田佳.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67-174.

[4]田佳.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77-185.

[5]田佳.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10-211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竞技运动损伤防治与康复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6]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赵斌、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张明军、陈容清、王清生.我国优秀老年气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报,2006,22(5):3-4.

[9]王燕.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3);5-7.

[10]荆学磊.浅析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3);3-5.

[11]杨管,王京京,黄浩耿.对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及原因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S1(7);5-6.

[12]张新定,王德深.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原因分析[J].现在预防医学,2013,15(2);4-6.

[13]吕熠豪,周永平.优秀排球运动员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7).

[14]陈雷.浅析排球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对策[J].科技视界,2011,08:7-8.

[15]曹庆雷,李小兰.国家女排运动员创伤特点及预防[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3-6.

[16]杨江明,刘勇新,尹春英,刘显等.对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9(5):6-7.

[17]申亚宁.高校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3):4-5.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21-02

PICC置管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20年,其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人上腔静脉(SVC)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其优点是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外周留置感染率低,经济有效,且容易拔管,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PICC置管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置管后会出现的一些并发症问题,如导管接头松动、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有血液渗出等。笔者在本文针对PICC置管后的患者提供了一些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及家属理解PICC应用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置管。掌握置管后的自我观察、日常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导管留置安全。

1 置管前健康教育

置管前由专业护士首先应评估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对PICC置管知识的了解程度、病情的轻、重、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等。全面进行分析后,选择适合操作的患者。客观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的优点、置管的目的及所能达到的效果、简单的操作过程、配合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请置管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置管前应协助指导患者清洁置管侧肢体。危重患者由护理人员帮助完成上肢皮肤清洁。肢体通过清洁可预先清除掉局部大量的细菌和汗渍。

2 置管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恐惧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多数患者在置管时都具有紧张、恐惧心理,在进入操作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因患者心情紧张、害怕疼痛和心理上的压力可刺激迷走神经,焦虑可引起痉挛和静脉收缩。针对患者的表现,操作者应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给予充分的语言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后再行操作。在操作的每个环节中,操作者都应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根据患者的思想动态,实时进行现场指导,使患者始终保持放松状态。

3 置管后的健康教育

对于P1CC治疗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置管后的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置管结束后要充分肯定患者的有效配合,给予鼓励,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指导患者置管侧手臂的活动方法,如握拳活动、弯曲活动等。对不识字的患者由护理人员完成指导。定期抽查患者能否复述术后教育内容,直至其完全了解和配合。

3.1 穿刺点出血的观察

置管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穿刺后24-48 h内。穿刺点局部可有少量的渗血。若出血量较多,应加压包扎止血。出血停止后换药,贴上14 cmxl2 cm优韧宁。告知患者此为常见的并发症,嘱其勿紧张。24 h内予加压包扎。24 h内勿做过频的肢体活动;局部渗血后应及时更换敷贴,避免血液的培养基作用致细菌孳生导致感染。

3.2 置管侧肢体的运动

①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②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置管24h后可日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4 d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 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 min。③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K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3 导管的保护

告知患者做CT增强检查时,辅助检查如CT注射显影剂切勿从PICC管注入,导管不能用于高压注射,防止因高压静脉注射易导致PICC管断裂。

3.4 置管后换药情况

常规24h内换药1次,然后隔日换药1次。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保持局部干燥,若穿刺点敷料潮湿立即换药。再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感染,应加强观察、护理、换药。

3.5 静脉炎情况

若沿置管方向出现红、肿、热、痛及条索状异常,可能是静脉炎的表现。为了避免静脉炎,应注意:①每次换药时先用75%的酒精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3~5 cm的范围,以达到去脂的目的。然后再用安尔碘消毒。②用高通透性透明贴膜保护穿刺部位。③如果出现静脉炎,使用物理疗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发生静脉炎时,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 d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3.6 禁止用于抽血

PICC导管不能用于抽血。

3.7 带管沐浴的方法

患者可沐浴,但应注意淋浴,禁盆浴及泡浴。淋浴前用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方至少10cm,厚度不少于2~3层,缠绕2~3圈,以尽量避免穿刺局部的潮湿。淋浴后,及时检查贴膜,一旦有浸水情况,及时通知专业护士予以更换。

4 结论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脑卒中;急诊期;康复干预;肢体功能恢复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本院2005年开始建立“卒中单元”,在急诊建立“中风绿色通道”“急诊卒中病房”“急诊ICU”“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从卒中患者入院急诊开始,即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最早”加“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提高了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共收治了脑卒中患者240例,其中男158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为66.42岁,女为69.29岁;其中脑出血99例,脑梗死130例,出血性脑梗死11例。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48岁~77岁;观察组120例,其中男77例,女43例,年龄49岁~7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进行软瘫期和恢复期康复护理。观察组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人员从入院急诊开始负责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并对患者实施全面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1.3康复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2周及出院后6周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用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各1次。Barthel指数标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FeglMevyer积分:Ⅰ级

2早期护理干预

2.1创建高效的绿色通道,快速完成各项化验检查脑卒中患者大多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发病后分秒的延误都可能影响病情的变化和疾病的预后和转归[1]。与“120”联手建立寻呼系统,卒中患者到来之前启动“中风绿色通道”。护士协助患者在30min内完成所有的化验和检查,以便医生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定期对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和更新。

2.2早期健康教育

2.2.1健康教育的时机由于急性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焦虑以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恐慌,健康教育从接救护车、来院急诊开始,贯穿于搬运患者、陪同检查、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环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由于在急诊室急诊护士是最先也是最多接触患者和家属,因此适时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2.2.2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始简单对患者讲述脑卒中疾病常识,发病机制和目前急诊必须进行的化验检查和治疗,患者自己应该注意和配合的内容(如保持情绪稳定、床上大小便、应该保持的等),说明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早期康复训练会大大改善预后,使患者建立自信。

2.2.3对家属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家属在患者的康复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引导亲属对疾病形成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向家属讲解脑血管病常识及护理注意事项。

2.3早期心理干预脑血管意外常常突然发生,多伴发意识障碍、偏瘫、失语,70%以上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2.3.1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许多刚到急诊患者对突发疾病的严重后果尚未适应,这里急诊护士应主动迎接患者,沉着稳定处置患者,快速采取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重视患者的主述,陪伴在患者身边,使其安全感增强。

2.3.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由于刚到急诊的家属担心亲人的安危,要在短时间完成付费、取药、照看患者等许多杂事,因此多数患者家属情绪会焦急无助。此时急诊护士应该根据不同家属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减轻家属的各种身体和心理负荷。

2.4早期肢体的康复干预一般的康复护理从患者住院后到发病后7d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其实功能恢复应在发病开始,康复护理也应该跟上。因此在急诊抢救生命的同时必须注意早期肢体康复干预,而急诊护士的参与康复,使得患者能得到早期、随时、24h连续的康复干预。

2.4.1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诊患者应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立即给予瘫痪患者康复护理,在早期就须注意正确卧姿,可预防压疮和抑制痉挛,是保持肢体良好功能位的关键[4]。3种正确的卧姿是:①仰卧位,在患肩后方和膝关节下方各放一软枕,使肩骨向前,肩外展,伸肘,手指伸展或握物;②健侧卧位,健肩在下,处于一舒适位置,患肩在上,前屈800~900°,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③患侧卧位,患肩前伸、前屈、避免受压,手伸展或握物,健侧上肢处于舒适的位置即可,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踝中立位;④端正脚,仰卧位时脚背与床垂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用丁字鞋或用枕头、沙袋等支撑足底,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外旋等畸形;⑤抬高患侧手足。脑卒中患者患侧和足踝出现水肿,护理时可用枕头等特垫于手掌和足跟下,以抬高手部和足部,被动运动各关节,对瘫痪肢体按运动原则进行被动运动。

2.4.2生命体征稳定急诊患者教会患者及家属保持肢体功能位和正确卧姿。对肢体做被动运动及按摩,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对大脑形成反馈刺激。进行各关节适度屈伸和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秩序渐进。鼓励患者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侧带动患侧,在床上翻身和进行患侧运动。指导患者活动健侧肢体,鼓励患者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2.5并发症的早期干预脑卒中的并发症多,发生率高,因此早期预防尤为重要。对于偏瘫和昏迷患者,在急诊安置患者时就应该注意床铺应柔软或使用气垫床,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吞咽障碍是急诊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急诊护士应指导患者对其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让吞咽障碍患者及家属采取改变食物形状、增加咀嚼次数时间、抬高床头或暂时管饲,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脑疝等并发症。

3结果

4讨论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 PICC置管术 并发症 护理

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目前插管中和插管后也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成功置入PICC管并成功带管至治疗结束的30例患者的数据,对其发生并发症的护理进行总结,以减少临床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1 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在本病区收治的成功置入PICC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70岁,病种有直肠癌、结肠癌、胃癌。

入选标准:(1)患者神志清楚,愿意接受PICC置管;(2)年龄在38—70岁、导管保留时间60—120天;(3)无明显上肢及胸廓畸形,无其他已存在的胸腔内或血管内留置器材或肿瘤压迫,肋间隙等宽、两侧对称;(4)有X线显示导管定位,导管尖端显示清晰;(5)患者头颈关节活动正常,动作配合。

排除标准:成功置管并带管至治疗结束无并发症发生的患者。

选择静脉:贵要静脉18例,肘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4例。

所发生的并发症:穿刺点渗血26例、送管困难10例、机械性静脉炎4例、导管自由进出体内4例、导管异位4例、皮肤过敏1例。

2 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1 穿刺点渗血

(1)原因:凝血机制异常;导管自由进出穿刺点频繁;穿刺位置不好;位置压迫不正确。

(2)护理对策:穿刺后24小时内有少量出血是正常现象,渗血量不能被敷料所吸收时是不正常的,如果出血不止,应该立即通知医师。置管后24小时内减少置管侧手臂的活动,避免手臂弯曲,过度活动;用弹力绷带或绷带加压包扎,施压于穿刺点上方而不是恰好位于穿刺点处;妥善固定导管,置管期间做好健康教育。

2.2 送管困难

(1)原因:选择的血管细小,静脉瓣多;血管痉挛;静脉屈曲、分支,解剖异常;置管时患者体位摆放不当;由于以前静脉置管、静脉手术或静脉损伤导致的瘢痕或管腔缩窄;插管鞘脱出静脉;导管误进入侧支。

(2)护理对策:置管前先了解相关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穿刺时妥善固定插管鞘,使之不脱出血管,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送管遇阻力时,向后退出导管少许后再送,调整送管的角度和方向,边送管边推进生理盐水,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判断导管是碰到静脉瓣还是进入了侧支。

2.3 机械性静脉炎

(1)原因: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粗细不相符;导管的材料过硬;静脉内膜、静脉瓣损伤;静脉及穿刺部位的选择;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

(2)护理对策;常发生在置管后一周,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厘米。预防:应根据血管选择材料、大小合适的导管,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送管过程要动作轻柔,尽量匀速送管,置管成功后牢固固定导管。置管24—48小时后温水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处理:抬高患肢,减少活动,避免肘关节活动。冰敷/隔湿热敷,每次30分钟,休息30分钟后再敷、涂抹软膏。

2.4 导管自由进出体内

(1)原因:导管没有固定好;患者特别瘦、皮肤太皱或穿刺点在肘关节处,使导管不好固定;活动不当。

(2)护理对策:脱出体外的导管不可重新送入体内,需重新做X线定位,若还在上腔静脉,要重新消毒并牢固固定好导管,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导管自由进出体内以预防为主,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穿刺点,选择在肘关节弯上下两指的地方穿刺,穿刺时可先往皮下再进血管,避免直接进血管,能有效控制渗血,也可帮助固定导管,贴膜时排除贴膜中的空气,贴牢导管,使用思乐扣固定导管,外留导管摆放S或L型弯曲,胶布蝶型交叉加强固定连接管,再以胶布横固定肝素帽并做好健康教育。

2.5 导管异位

(1)原因:置管时患者体位不对;上肢剧烈运动。

(2)护理对策:导管进入颈静脉或无名静脉时,将导管退出,帮助患者调整正确的体位后再调整角度重新置入。置管中早期简便判断导管是否异位,注入冰生理盐水后询问患者耳后是否有冰凉感或咕噜声,若有冰凉感或咕噜声时要退出部分导管重新送管。X线透视确定导管在正确位置后强化导管固定并做好健康教育。

2.6 皮肤过敏

(1)原因:过敏体质,对敷贴或导管材质过敏。

(2)护理对策:更换敷料种类,选择抗过敏的贴膜,使用皮肤保护剂。

3 结果

本组30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全部得到有效改善,并成功带管至治疗结束后顺利拔管。

参 考 文 献

[1]袁宝玉,郑炎,夏冬梅.PICC置管改良方法与理想深度的探讨.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1,6(5):62-63.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7

护理 :

1.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

(2)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3)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需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4)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5)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

(6)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7)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

2.颈部养护

(1)保暖,注意风寒侵袭,如出汗、饭后、浴后、睡后注意防叮?(2)饮食:颈椎病以中老年为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之品;颈椎病肝肾不足,长服枸杞、平肝明目,芝麻、桂圆滋阴补肾,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视力模糊、流泪者,宜多食含钙、硒、锌类食物。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伴高血压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

3.颈椎病手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效果不满意及疼痛等,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故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请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一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一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前3天去枕平卧和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

(3)术前物品的准备: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需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因此术前就准备好适合患者的颈围领或石膏颈围领,以防术后颈部活动过大而致伤口出血、植骨块脱落等。

4.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颈前路手术造成术后呼吸困难的原因有:术中牵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脸色的变化,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喉头水肿者予雾化吸入,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时,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急需时使用。

(2)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防止植骨块脱落: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条直线,侧卧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使患者舒适。

(4)注意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术后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可导致截瘫加重,故应及时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及自主大小便功能,若发现双下肢感觉运动进一步减退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免脊髓受压迫时间过长引起的不可逆性损害。

(5)预防护理并发症:因脊髓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术后又要求绝对卧床,故要注意其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失用性肌萎缩、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于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压疮的预防,应给予患者睡海绵床或气垫床,并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定时擦洗和更换。拆线后指导患者带石膏颈围在床上坐起活动,再逐渐离床活动。

四、健康教育

肩周炎的护理健康教育篇8

关节镜技术因其创伤小,简便,快捷,受到许多患者,医生的青睐,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而对病人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尽快恢复肩关节功能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7年8月11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例,男8例,女3例,年龄27~56岁,均为肩关节疼痛伴肩关节运动障碍,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好转,影响日常生活,术前已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术前肢体功能训练:手术前指导并协助患者行肘、肩、腕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操练钟摆运动,爬墙运动,外旋活动练习,滑轮练习,使患者掌握手法要领,为术后正确功能训练做准备。①钟摆运动即:健侧手臂扶住桌子,弯腰,患侧手臂笔直下垂,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然后从小到大绕圈子。②爬墙练习,面朝墙,双足离墙站立,患侧手指爬墙,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尽量往上爬。③内收外旋活动练习,患者用患侧手横过面部,去触摸对侧的耳朵,以练习肩关节内收,外旋活动。④内旋练习法即为患侧在健侧的帮助下逐渐触摸对侧肩胛骨。⑤滑轮练习用健侧手臂把绳子拉向自己,尽量抬高患侧手臂,重复10次以上。

术后管理: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用腕,颈带悬吊,肘与胸之间垫枕垫,使肩关节保持轻度外展位,局部冰敷72小时,24小时后,白天祛除悬吊带,晚间入睡时仍予以制动。维持1~2周。

术后康复训练:①早期(术后1~7天)麻醉苏醒后,可进行掌指关节,腕关节的主动活动。指导患者最大限度握拳,持续5~10秒,然后伸掌指关节,2~3次/日,同时行肘关节的主动伸展运动,每次15~20分钟,术后1天可在护士协助下行肩关节的被动练习。每次5分钟,3~5次/日。②中期(术后7~14天)继续以上练习,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开始做钟摆运动,0~90°屈伸外展,内收外旋练习2~3次/日,每次15分钟,防止在外展位外旋。行爬墙练习,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尽量往上爬,每次5~10分钟,3~5次/日。③后期(术后3~6周)继续按中期功能锻炼方法练习、并开始力量恢复性练习,肘、肩关节被动上举和内外旋应达到最大限度,至第4周,肩关节活动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开始行对抗肌力锻炼[2]。术后4周增加辅助下的主动运动性练习,用橡皮管帮助进行主动的力量练习,包括上肢紧靠躯干,肘关节屈曲90°,进行抗力行外旋练习,肘关节完全伸直,利用在身体前方的橡皮管进行外侧三角肌的力量性练习,患肢完全伸直,上抬至胸部水平,练习三角肌、肩袖、肩胛肌的力量,辅助运动和等长运动,常需持续6周。为了保护肩肘下肌,必须在术后6周末开始肩关节主动内旋活动。在此之前避免这块肌肉的活动。在滑轮器上进行滑轮练习,每天2~3次/日,10~15分钟/次,功能锻炼早期缓慢,不可操之过急。

出院指导:在主动活动早期,会出现患肢疲劳感、僵硬感、肌肉酸痛,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加,上述症状减轻,手术后4~6个月开始适当的投掷运动,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肩关节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进行大范围的活动。

结 果

1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7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基本正常,尤其疼痛明显减轻,效果满意。

讨 论

肩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肩关节病的有效方法,而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各个康复护理过程中,经常与病人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宣教,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的最大限度的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程序,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环,牵伸挛缩组织,松解粘连,防止术后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周炎,早期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者粘连尚未完全纤维化锻炼难度不大,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被动锻炼和主动锻炼,可较快改善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术后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参考文献

1 韦民,middla riccardo,张仲元.肩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峰成形基肩袖修补.上海医学,2003,26(2):113.

上一篇:采购规章制度范文 下一篇:健康教育小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