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范文

时间:2023-11-28 07:44:57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1

一、概述

重庆市璧山县旅游经济活动开始于90年代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同时,璧山县乡村旅游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丰富多彩。如何合理的利用乡村优越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璧山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与其他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璧山县乡村旅游业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发展意识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很好的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璧山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总体来说,璧山县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为依托,即开展了农业观光、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

近几年,随着璧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有青龙湖荷香苑、重庆凯普生态乡村园、重庆九州花木公司乡村旅游园、丁家花卉苗木基地、翰林山庄、阳龙农家乐、城北生态观光园、璧城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区、龙梭山桃园等。截止2007年,璧山县农家乐已发展到130家,其中被授予“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的有7家,日接待能力1400人,日接待人数850人,年接待游客50万人左右,从业人员231人,每年实现收入819万元。

三、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空间布局分类

(一)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璧山县高山丘陵多,构成了以山地、湖泊为主的高山生态农业景观、滨水生态农业景观、平坝生态农业产业景观,既各具特色,又互为依存。此种地势地形特点造就了璧山县农业产业的特色:山地林果经济为主,辅以花卉苗木、蔬菜、水果、水产、畜牧业、粮食业。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齐全,已形成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蔬菜基地产业、瓜果基地产业、名优鱼产业等优势产业。在璧北、璧中、璧南地区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璧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璧城观音蔬菜基地、大路镇蔬菜基地、八塘镇蔬菜基地、七塘镇蔬菜基地、丁家镇蔬菜基地、龙梭山桃园、八塘镇凉水村樱桃园、八塘镇青云村水果之乡、广谱柑橘园、大路镇大竹村黄花基地、青杠花卉中心、渝西植物生态观光园等。诞生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类

根据璧山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县城区、璧北区、璧南区、渝遂高速公路区、成渝高速公路区等五个区,如(表1)。

四、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构思

依据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空间格局,本文提出璧山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圈两翼两轴”的空间构思。“一圈”主要包括以璧城为中心的县城都市板块;“两翼”主要包括璧北板块和璧南板块;“两轴”主要包括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和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一)县城都市板块

县城都市板块包括:璧城街道、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乡村旅游的中心地带,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具有璧城及重庆市主城区庞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一级客源市场为璧城人口,二级客源市场为重庆主城区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近郊休闲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乡村运动健身模式。

(二)璧北板块

璧北板块包括:七塘镇、八塘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的北部,地形以浅丘河谷较多,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基础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璧北河纵穿其内,水资源丰富,相邻的北碚区、铜梁县、合川市等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一级市场为璧北人口,二级市场为北碚区、合川市、铜梁县与其相接壤区域的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水域体验、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生态探险模式、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

(三)璧南板块

璧南板块包括:三合镇、广普镇、健龙乡。该区域璧山县南部,地形丘陵为主,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近邻经济基础较好的江津区、铜梁县,交通便捷。一级市场为璧南人口,二级市场为铜梁县、江津区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幽谷景观、乡村康疗健身、乡村宗教文化、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幽谷探险模式、乡村休闲度假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宗教文化模式、乡村康疗健身模式。

(四)渝遂高速公路板块

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包括:大路镇。该区域位于连接重庆市主城区与四川遂宁市核心位置,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铜梁县、潼南县、遂宁市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且地形较平坦,农业基础较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大路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铜梁县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农业观光、乡村古镇景观、乡村农业产业景观、乡村农耕文化、乡村特色产品、乡村商务会展。发展方向为: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古村风景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果林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

(五)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成渝高速公路包括: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该区域位于重庆主城区到四川成都的交通要道上,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成都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地形平坦,农业基础好,水资源丰富,瓜果、蔬菜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成都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水域景观、乡村花卉苗木、乡村民俗节庆。发展方向为: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文化休学模式、乡村自然科考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民俗节庆模式、乡村艺术体验模式。

五、小结

璧山县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乡村旅游空间进行科学规划,不仅能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优化农村发展环境,还能扩大农民就业、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随着璧山县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将不断广阔。可以预见在璧山县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中,其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都将不断增强,璧山县乡村旅游的需求空间将持续加大。

(作者单位: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重庆交通大学)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2

一、总结经验,充分肯定“八七”扶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扶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本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全市贫困人口从XX年初的18万人减少到XX年底的5000人。1996年全市12个贫困山老区乡镇如期实现了脱贫,XX年159个贫困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山老区乡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均收入从XX年的750元,提高到XX年的近3000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到去年底止,全市已有100%的村通电、通电话,98%的村通公路或机耕路,94%的人口饮上自来水。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回顾七年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五点基本经验。

(一)坚持挂钩结对和扶村帮户,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不断深化挂钩结对扶贫,由原来的市机关单位、富裕集镇扶持到贫困乡,发展到经济实力强的企业、经济强村扶持到贫困村。在此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帮一”共富工程。至今,全市有12个富裕乡镇、93个市机关单位、119家企业、55个经济强村与12个欠发达乡镇和89个欠发达的山老区村建立了挂钩结对帮扶关系。在“三帮一”扶贫活动中,我们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各挂钩单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通过实施“三帮一”共富工程,使帮扶力量更加集中,攻坚目标更加明确,扶持力度更加强大,不仅直接为山老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资金,而且给山老区干部群众带去了很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积极性。

(二)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山老区建设步伐,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七年来,我市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市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亿余元。1996年以来,我市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扶贫捐资活动,共筹集了1600万元,建立了扶贫基金和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通过扶贫资金的不断投入,山老区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坚持依靠科技,加大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山老区“造血”功能。狠抓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八七”期间,共在山老区开展技术培训80多期次,培训人员1.2万人次。积极引进农业新科技,从杭州、宁波等地的农业科研院校所聘请11位农业专家担任高级顾问,七年来,通过这些专家引进了近200多个农业名特优新品种和20多个项目的农业适用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志愿者活动,多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下村为山老区人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注重山老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各类经济水果林由XX年的5. 5 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余万亩,并出现了一批水电路相配套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千亩农业开发基地。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通过努力,我市的农产品科技含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并逐步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着力增强内部活力,依靠山老区自身的努力改变面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山老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培养好脱贫致富“领头雁”队伍。一方面,我们以村双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山老区经济能人担任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山老区农村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上岗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并通过推行村务公开、乡镇集中做帐等工作,增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五)坚持做好异地发展文章,鼓励和帮助山区群众下山脱贫致富。为促进山老区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在虹桥、柳市等地建立岭底、城北等扶贫经济开发区,通过乡镇财政分成收入,大大扶持了山老区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引导偏僻的山老区村民向山下迁移,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至XX年底,全市共有13个乡镇的29个村1584户6058人实施移民,使山老区农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东西部两极分化严重;二是相对贫困将继续存在;三是山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四是山老区农民经济收入

不稳定,很容易因灾、因病返贫;五是挂钩结对还未很好落实,扶贫筹资难度增大;六是山老区贫困人口素质低,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我市山老区的全面发展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搞好山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着重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发展山老区经济,一定要理清思路。要继续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利把优势和潜力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是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各乡镇要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发挥优势,“念好山海经,做好山水文章”,“走山路,唱山歌”。着重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农业基地。年初,市里已出台扶持山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若干政策,如规定对列入市有关主管部门发展规划、面积在50亩以上的新建特色农业基地,市里给予每亩150元至400元的经济补助,其中被列于市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给予重点扶持。这个政策要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各乡镇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二是山老区要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在集中力量发展某些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比较有优势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同时,还要采取“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是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山老区,如虹桥节日灯组装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本地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能人志士请回来,本着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思想,组织他们到*市中心工业园区内投资办企业。谁引进的,企业隶属关系、产值统计、税收分成就归谁,以切实增加乡镇财政收入。三是要发挥山老区特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要实施“旅游扶贫”,加强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实施开辟景点、开发景区、开通画廊的“三开”战略,促进山老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里要重点抓好山老区旅游连线公路建设,把沿着雁荡山脉的那条潜在旅游画廊变为现实的旅游画廊。四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劳务输出。坚持政府统一组织和群众自发外出相结合,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二)要超前规划,有序发展。目前,山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建设步伐。今年全市共安排了1032万元用于山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重点以大荆镇小城市规划为龙头,做好周边各乡镇的规划工作,形成中心突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要突出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要分轻重缓急,要把非解决不可的项目先建设好,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既加快建设,又量力而行,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今年要重点做好白石至城北、雁湖至雁荡、仙溪至甸岭、南充至泽基等公路和双峰桥建设,加快双峰中学、镇安中心校、淡溪第二小学、龙西庄屋寄宿学校和四都卫生院迁扩建步伐。三是要强化管理。乡镇要进一步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特别是要拆除违章棚屋和一些实际没用的破房,对拆除工作成绩显著的乡镇,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开发,作为对拆除工作的奖励。同时结合旧村改造,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做好农村民宅建设的规划工作,切实改变目前农村民宅建设混乱局面,使村镇建设面貌有新的变化。

(三)要政策倾斜,扶持发展。坚持开发式、开放式扶贫,给予山老区适当的政策倾斜。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全市共安排扶贫资金1800万元,同比增长了19.8%。其中财政资金增长了100%;扶贫老区办资金增长了39.3%;卫生资金增长了37.5%;科

委资金增长了37.9%;交通、农发基金、改水资金等与上年持平。今年的项目安排有三个特点:①加大对开发式项目的投入力度。如基地开发项目就安排了230万。②实行效益优先,不搞乡镇平衡。如双峰大桥安排了100万元,仙溪至甸岭公路改造安排50万元,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③补助方式上,基地开发实行开发验收后再补助,以求实效。二是继续安排小额扶贫贷款。去年我市共安排了300余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受到广大山老区干部群众的欢迎。今年我市金融部门要继续安排500万小额扶贫贷款,并要简化手续,真正服务于民。三是实施山老区移民政策。最近,市政府出台了《*市山老区移民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山老区移民工作。今后,山老区移民要坚持“村民自愿,政府引导,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有利发展”的原则,鼓励山老区农民分散移民和梯度整体移民,引导他们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域迁移。我下去调研时,有的乡镇领导一方面向我提出要资金,实现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搞移民,我看扶贫也要讲成本与效益、投入与回报的问题,看哪种方式有利、合算。山老区移民要以分散移民为主,严格控制跨乡镇整体移民,对确需跨乡镇移民的,须经迁入地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同意后,报市府批准。山老

区移民迁入地不只局限于四大集镇,鼓励条件较好的其他平原乡镇接受山老区移民。在集镇建成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山老区分散移民,经批准可转为居住地的城镇居民户口,在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个政策的出台对促进异地致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要自力更生,负重发展。山老区的经济发展,市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下,最终还是要靠当地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山老区一定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我加压,负重发展,奋起直追。要克服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思想;克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迎难而进、大有作为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前段时间,我到山老区调研,在智仁乡与一位茶农座谈时了解到,他种植一亩智仁早,亩纯收入可达700元,那么10亩就是7000元,而且智仁早销路又不成问题,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山区人民立足当地实际,开动脑筋,自力更生,就一定有出路。同时,山老区乡村要十分珍惜各帮扶单位的援助,要把外部的援助当作自己内部的驱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义务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的积极性,加快项目工程进度,促使早日完工,尽快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要两手都硬,协调发展。现在山老区经济发展落后,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山老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所以,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使村党支部成为扶贫开发的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党员要成为扶贫开发的先锋模范,要结合正在开展的“xxxx”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的村级组织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三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百村活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整治非法宗教活动,不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户优惠政策,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加强领导,为加快山老区开发建设提供保证

一是领导要加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山老区工作的领导。要克服松劲情绪,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把山老区开发建设和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市四套班子领导要亲自深入山区开展走访帮扶活动。为了确保扶贫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乡镇和部门要建立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联系制度,由一把手亲自抓。要转变作风,深入一线,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送温暖。

二是工作要连续。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继续实施并加以完善。要继续深入开展扶村帮户活动。根据今年温州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挂钩结对坚持五个不变,即领导联系不变,部门企业挂钩不变,发达地区结对扶贫不变,扶贫倾斜政策不变,资金力度不变。我市“三帮一”共富工程也不变,希望各机关单位、富裕乡镇、企业、经济强村从实践“xxxx”的高度,继续抓好这项工作。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山老区缺乏和丧失劳动力又无法定赡养人等生活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

三是督查要有力。加快山老区开发建设,贵在真抓实干,重在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活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一是抓扶村帮户活动的督导,促进扶村帮户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二是抓扶贫政策的落实到位。为了确保政策到位,今年纪检监察部门和老区办要进行专项检查督促。三是抓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扶贫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和集中使用,防止分散使用和平均分配,严禁截留和挪用。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部门要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3

信息动态

欠发达地区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坚持"五为主"

日本生协的现状、特点以及对我国消费合作事业的启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调查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青岛市新农村乡风文明制度化建设初探

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探讨——以宁夏隆德县杨店民俗文化旅游村为例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型农民的理性向度

"城中村"村民与外来民工的排斥关系研究——以上海市H村为例

与就业关联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路径选择的SWOT分析

社会环境文明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建设路径

当下人文知识分子对农村介入的困境及出路

海域使用权:概念、法律属性及与相关涉海权利的界分

"孝"的传承与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抗战时期安徽农村合作事业述论

宋代翰林侍书王著生平及其书法诸事考辨

从文献统计分析看山东海洋文化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

关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供销合作社: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及途径

民国后期中国的合作社政策与地域社会——以江苏、浙江两省为考察对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以社区自治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广西宜州市龙安村安宁社区自治的调查与启示

论休闲农业园区地域文化魅力的提升——以江苏鸿山现代农业园区为例

山东省农民科技需求与应用状况调查分析

青岛市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晋、甘三省98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

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及青岛市城中村改造对策

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

企业员工组织承诺表征与测度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新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问题的法律规制

自我的建构与内在超越——从与萨特三个等级意识的纵向流对比中理解胡塞尔的自我

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的隐性逻辑——兼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出场

论词汇反义关系的相对性和言语性

“哥”在当代语篇中的指称功能及其演化机制

征稿启事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之路

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建设和谐幸福新乳山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

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监管探究

虫节民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青岛市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俄两国利用外资阶段性比较

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障碍及其解决路径

国家补偿涉农犯罪被害人理论依据思辨

高校和谐校园激励机制的构建

中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比较

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王邦直的音乐思想及意义

英诗修辞的语用解释

试析文学史的真相——以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视角

稿约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4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由农民创造功不可没

政府、农村、农业与农业委员会

乘改革开放东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记神奇除草剂“草绝”的研制、生产

左国金教授析:农村市场主体

周荣源教授论:农村经济的两大主题

科技与人生

保护农业客不容缓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广西农业丰收

向阳庄:金蚕脱贫记

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考

科学指导服务配套——常熟市白茆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调查

开发右江河谷芒果资源

念好一本“治”字“经”——为什么百沙村户户脱贫

玉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de都安,企足而待

股份合作制给乡镇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浦北县乐民乡股份合作企业调查

股分合作制走进了贫困山区

发挥恶滩新电站灌溉桂中旱片一议

必须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发展经济果木林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北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及对策

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刻不容缓

桂林地区增加农民收入问题de探讨

平果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调查

广西农业产业化现实状况和发展思路

浅谈钦州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马山县2000多农户养羊致富

狠抓基础投入,提高扶贫效益——田阳县十年扶贫攻坚的经验

广西农村贫困变动的系统考察

略论帮助特困企业摆脱困境的金融对策

山区农行信贷扶贫的出路与希望

博白县三滩镇大搞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关于建设吨粮田的探讨

国有粮食部门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性及途径

浅谈广西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广西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九五”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全区农经“三刊”宣传发行暨先进表彰会议在大化县召开

在贯彻自治区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1234610”工作思路研讨会上的话

全面实施“1234610”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韦肇普在全区贯彻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1234610”工作思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1234610”工作思路的体会

对百色地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调查

广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及文化、职业构成状况的调查

广西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村土地双层经营的探讨

南宁市乡镇企业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防城港市防城区选择六种类型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扶绥县渠黎镇大胆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实行村集体资金、帐目“双代管”制度

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依法征缴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探究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产业发展;万湾村

1 规划背景

1.1 基本概况

万湾村位于丹凤县棣花镇境内,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北临丹江,南傍群山。312国道、西合高速公路以及西南铁路均由此经过,交通区位好,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东距丹凤县城15公里,西距商州区40公里。现状村庄建城区主要分布在山谷与河岸的缓冲地带。全村由6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有490户,共计1623人,总耕地面积1739亩。

1.2 现状问题分析

1.2.1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住房形式单一

万湾村布局散乱建设无序,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村民相继将农村的旧宅翻新或异地从建,但“只见新房、不见新貌”,整个村子的面貌却没有任何变化。

1.2.2 基础设施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万湾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多为土路,且十分狭窄;村内无集中供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差;村内污水乱排、垃圾随处可见。“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全村大量的生活服务用品仍需要在镇上购置,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2.3 农村产业虽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但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村庄的发展

万湾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兼有经济作物、药材种植。其中李梅种植是万湾村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李梅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但村民并没有围绕这一优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仍延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其次,当前农民大多将生果直接出售,缺少进一步的包装和深入加工。

2 规划研究

2.1 规划切入点

2.1.1 现状形态与“向往模式”的矛盾

万湾村地处山区,其居住建筑布局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自然形成,加上地形复杂,与关中农村平面布局以及棋盘式路网不同,而是一种紧密结合地形、地势的自然田园式布局。但在陕西省由于关中发展较快,相对生产生活方便,于是关中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丹凤干部、群众所向往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笔者在调研中明显感受到这一点,在问及村民新农村理想模式时,大部分农民想象中的理想村落形态都是关中平原模式的村子(关中平原的村落大多建于平地,形态方正,道路笔直)。

2.1.2 发展新村与保护资源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多少有一种定势思维,那就是拆旧建新或弃旧建新。都在“新”字上做文章。这样就可能背离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是必然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留住那些不能改变的、不需改变的东西,与发展同等重要,也是发展内涵的一部分。对万湾村来讲,耕地资源、水资源、文化资源就是要保护的,历史防洪线、村落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绿地是必须保护的。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代村落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发挥陕南作为西安市后花园的优势的需要。但当前,挤占耕地、防洪用地、绿地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对村落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2.1.3 新农村建设与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的划分普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宅基地的建设都是在自己小组用地中进行。但由于各组用地分布并不均匀,村落统一规划、建设的难度较大,甚至还较为突出。如何协调个人与集体、小组与村落之间的利益,营造和谐、集约的新农村,就要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

2.1.4 建设、发展中保持新型农村特质与农村普遍城市化趋势之间的矛盾

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内涵不是把村庄建设成为城市,而是一种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谐共生的关系。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为农村”,生活方式更为现代。结合万湾村就是要保持自然性、生态性和原朴性,走一条生态田园化的建设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的青山绿水和亲切原朴的民风、悠闲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规划特点

2.2.1 与自然山水关系相呼应的村庄整体结构

规划确定“以山为背景,以道路交通为纽带,以自然冲沟为分隔”的“组团式结构”,将全村共分为三个大组团——西部的果林观光组团、中部的综合组团以及东部的加工工业组团。形成“一心”:村民公共活动中心;“一轴”:村庄产业发展轴;“两园”:果业观光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三带”结合现状沟渠的三条绿化景观带的村镇空间结构。形成背山面水,川流不息;中心突出,服务均衡;因地铺路,三纵三横;天人和谐的村庄规划模式。

2.3.2 规划方式上加大村民参与规划的力度和主动性

规划中充分听取县、村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的相关政治融会贯通,同时还充分吸取地方群众的意见,不仅开展了村民代表座谈会还对全体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请村民代表到场集中表达村民的意见,并在村委会进行方案公示,获得了第一手的群众意见资料。

2.3.3 注重村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培养当地优势产业

规划提出“一体、两翼、多条腿走路”的万湾村经济发展思路。“一体”,即将万湾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建设发展,“两翼”分别是指依靠李梅和果业加工业作为振兴万湾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多条腿走路”是指多处培育万湾村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万湾村的经济全面持续发展。首先,由于万湾村的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资源比较富余,应组织万湾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其次,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李梅的绿色品牌效益,考虑设立果品加工厂。再次充分利用万湾村位于312国道沿线,并且在建的“西合”高速公路也从村前通过的地缘优势,可以考虑建立汽车服务部,发展汽车修理、洗车、加水等与交通相配套的服务业。最后,随着丹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开办农家乐,并辅以出售土特产品。既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3 规划措施

2.3.1 从田园新村庄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路,尽可能减少农民投资,并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2.3.2 考虑万湾现状的山体、水系以及自然地形,挖掘村东烽火台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核,以及村内两泉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村北梅园南侧山体建设望江楼,形成“山-水-园-人-路”相互融合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2.3.3 考虑丹凤目前已经形成的丹江漂流、船帮会馆和贾平凹故居以及二郎庙分别位于万湾东西,结合万湾现已形成的一定规模的李梅园以及西沟的农家乐。在万湾规划生态观光农业以及果林观光农业旅游区,形成丹凤“一江三点”的旅游规划体系。

2.3.4 结合目前的梅园形成果业生产基

地,以及丹江南岸的村庄环路所形成的生态观光农业。考虑丹凤主导风向为西风,将以加工产业为主的二类工业布局烽火台山脚下,从而形成“东园西工”的产业布局模式,两者之间同过居民生活居住用地进行有机联系。新村旧村分别考虑,老村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整治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区饮水归塘,加强山体绿化,围绕梅园和农家乐带动新村的建设。

3 规划实施情况

截至规划编制完成,万湾村规划的一些先期建设已经投入了资金,道路硬化项目已经启动。村委会到丹江大桥路段已经铺上水泥,环村南路、西沟村民小组道路的整修、拓宽、工程已全部完工。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开办农家乐的思路之后,已有10多户农民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规划编制完成之时,这里的“农家乐”已是门庭若市,远近游客都慕名而来。农民收入提高了,修建新房、打沼气池,自发集资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有了管理。新农村建设,美好和谐的家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了。

4 总结与反思

近几年,全国上下大量的村庄规划相继编制完成,部分村庄面貌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凤县万湾村的规划建设活动,笔者尝试性的进行了“经济发展先行,以经济推进村庄规划和建设”的规划思路。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要建新房子、住大院子、修大马路,而是要结合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农村人居环境,从基础工作入手,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首先应结合农村的实际经验,立足于实际。其次要了解农村群众对于村庄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产业发展带动村庄建设。最后笔者认为不应仅仅把局限于为农村发展勾勒美好的蓝图,而是应该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目前的新农村规划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而艰巨,不同地域的农村又有着各自的地域特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这就需要“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真正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磊.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村庄规划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3年9月28日.(版面)

[2]王富更.村庄规划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6(3):106-109

[3]崔明1覃志豪2唐冲3耿杰4王娜5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4]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底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3):92-96

[5]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草,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主线,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现状分析

(一)小山头村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小山头村总占地面积1100亩(包括荒山、道路、田坎),现在我村现有粮田176亩;果树地372亩;养殖用地20亩;居民区占地160余亩;企业占地60亩;荒山荒沟300余亩。现有居民户296户,总人口872人。

2、产业发展情况:全村共有大小企业3个,主要产品有节能环保砖、不锈钢制品及印刷品。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集体收入25万元。

(二)发展优势

五马办事处小山头村位于长治市城区东南端,东靠磨盘垴、跎岗岭,西临北董村,南与东山旅游路、月季观光园相连,北面与南山头村接壤,距长治市区5公里,外环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小山头村东面傍山,西临外环路,村庄东高西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种植果树和旱地耕作,依托东山发展旅游产业,小山头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发展目标

2018-2020年发展规划

1 1、继续加大增加农民收入力度,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良种苹果、桃、杏种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个体服务业,发展多种经济;积极鼓励农民向畜牧养殖特色农业转变,争取创办成1-2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

2、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进行产业调整,在确保本村农业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要引导村民积极投资第三产业,根据区委区政府东山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塔岭山桃花节的文化影响力,建设独具特色东山旅游文化区。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这部分村民收入。

3、村务管理建立新机制,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制度化、正常化。村民对村级管理满意率达95%。

4、争取至2020年全村实现“布局优化,村庄美化,卫生洁化”,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明和谐新小山头村。

(二)实施步骤

按照总体要求,将规划划分成3个实施步骤:

1、第一步骤,通过城中村改造的推进逐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2、第二步骤,引导村民转变传统经济发展观念。

3、第三步骤,建设生活富裕、文明和谐新小山头村。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强力推进村建设,争取早日奔小康

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典型示范引领,逐步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并解决村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二)完善人居环境,建设优美新农村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推广垃圾集中处理,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发展后续产业。打造“和谐、秀美、文明”的新小山头村。

(三)完善管理机制,推进民主治村

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凡涉及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及村内重大事项,均实行民主决策,把村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标准,坚持民主评议村干部,把评选结果作为村干部使用的标准,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鼓励村民参政议政,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保证措施

首先,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勇于奉献的思想意识,加快发展、勇于进取的职责意识,创业拼搏、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真正使党员干部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

其次,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新时期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等,真正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坚。

第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委班子成员要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跑资金、跑项目,引技术、引人才。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7

镇域范围的“互联网+农业”探索,比村域的更全面,比县域的更灵活,空间上能发展园区经济,休闲农业称得上产业,文体娱活动形得成规模。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海南短短几个月内相继启动了海口石山、文昌会文、澄迈福山、琼海大路、儋州木棠、陵水英州、三亚吉阳、白沙细水、琼中湾岭、屯昌坡心等10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其中,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尤为瞩目。

千百年来,石山镇因火山地貌土质薄,难以蓄藏地表水而穷困落后,唯景致吸引一定量的游客。但近7个月来,石山这座小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光纤入户、“一带一路”农展馆落户、运营中心揭牌、民宿投入使用……互联网技术渗透进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创新等环节。

7个月践行中的“上下求索”,让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虚有实,有大有小,有近有远,于是简单归纳为“36524”。

7个月给石山植入互联网基因热热闹闹看得见、摸得着、忒实惠

今年1月16日 上午,位于国家4A级景区火山口公园脚下的海南省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镇级运营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与此同时,首届海口 火山自行车文化节开幕。一时间,参加揭牌的嘉宾和来自国内外2000多名骑行爱好者,或集结于花园般的绿道上,或骑行于画卷般的美景中,而整个小镇的村民 们和数千名游客则夹道呐喊助威,手机实时拍摄、景致和赛事。

时光回到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上下正在谋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对于工业“两头在外”的海南,敏锐地嗅到了“互联网+”的农业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村土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和省长刘赐贵多次强调要把“互联网+”作为促进海南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省领导意识到,以绿色生态特色著称的海南农业,必须尽快搭上‘互联网+’快车。”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说。

于是海南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若干意见》。2015年4月15日,刘赐贵到省农业厅调研时提出建设“互联网小镇”的设想。此后省农业厅迅速行动,结合产业特点,提出建设“互联网农业小镇”。在得知省农业厅关于“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思路后,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认为这一思路符合通过“互联网+”带动海口乡村建设的要求,当即选定海口秀英区石山镇作为海南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

就这样,海南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于2015年5月19日在海口秀英区石山镇启动建设。

首先是施茶与建新两村的村民免费让出自家土地,投工投劳新建全长35公里慢道,该道路不仅将当地4个火山岭与9个火山溶洞群打通连接,还较好地保存了地质原貌,也就有了后来的首届火山自行车文化节;施茶村委会办公大楼及便民服务中心的设计请的是大学教授。

2015年8月6日,石山镇施茶村美社互联网村级运营中心揭牌,承载全省互联网农业小镇的电商平台――海岛生活上线运营。

2015年9月26日,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众创中心(玉螺众创)成立。

2015年11月6日,火山特色农产品(黑豆)推介会上,法国留学“海归”姑娘郭霖创办的“火山公社”,携其精心挖掘和包装的火山系列特色农产品亮相。 这些富硒红糖、红芝麻、山鸡蛋、蜂蜜、黑米、红米、荔枝、黄皮等,摇身变成了网上身价翻番的炙手食品。拥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农作物之一 ――火山黑豆简直成了传奇。

2015年11月25日,海岛生活优电联盟成功试运行,7家农业生产企业与20家电商企业在21分钟内成交 729万元。12月8日下午,海南优电联盟优质农产品在陵水正式举办订单竞拍会,15种海南优质产品竞拍成交额达30亿元,其中15万斤石山金钗石斛饮片,1分半钟抢购一空。

2015年12月15日,2015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组委会宣布,“一带一路”农展馆将落 户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互联网农业小镇,成为“永不落幕”的国际化农产品展销平台。该馆占地122亩,一期规划建设8万平方米。主馆区设立64个国家的封闭 展区和18个省份的独立展区,并同步推出海南“一带一路”网上农展馆。

2016年1月15日,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镇级运营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全镇域的农户可通过服务中心将自家农产品更快地卖向全国,而来到这里的全国游客也能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旅游服务。

自此,石山已完成1个镇级运营服务中心、美舍村等5个村级网络服务中心、7个4G网络基站建设,美社村等10个重点区域免费WIFI覆盖,搭建了“海岛生活”、“火山公社”等一批微信公众平台,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公众平台”;35公里旅游慢道完成升级改造、荣堂村火凤凰房车营地、光纤进村入户、石山黑豆等7个智慧农业产业园及一大批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36254践行出来的“三农”难题破解密码

“当‘互联网+’植入传统农业小镇,镇域的一二三产业开始紧密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三农’难题。”海岛生活运营方海南中海网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珍玉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在于运用日益进步的农业科技,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等手段,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村面貌,使农民增产、增收,从而迎来崭新的“三农”新风貌。

7个月边上下求索边践行,互联网农业小镇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可以用‘36524’来归纳,或许这是‘三农’难题破解密码。”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3大改变

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生态环境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具有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已经初现了石斛等农产品的订单生产;黑豆园区、红芝麻园区、石斛园区、黑山羊园区、山鸡园区、皇鸽园区等7个项目建设可参观、可体验;拍拍看纹理二维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已经建成,并制定出100万枚备用二维码标识,张贴在农产品包装上。

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城市差距较大。但光纤入户后的农村,农民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农产品,通过网络购买农资和生活用品。除了这些上行和下行的便利,农民还能不出门就与四面八方的人交流,获得最快的信息,拥有与世界同步的资讯。

当工业还在努力从“发展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时,“互联网+农业”已经一步到位。耕种土地是否有农药残留,将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得到监控;农村生态是否恶化,游客手机拍摄画面将曝光于公众;乡村游和民宿也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有保持才能吸纳游客,产生长久效益。

6大跨越

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资本农业、信用农业、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创业创新农业跨越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教农民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养殖。”徐珍玉认为,“互联网+农业”是智慧农业的必要条件。正在建设中的海岛生活智慧农业系统中,将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通过科学种植的农产品,无论产品的质量还是安全度都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要想卖上好价钱,除了对它们进行包装和营销,教会农民如何有效地将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出去,还要借助金融资本,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徐珍玉认为挂创新牌子,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万众创新如何创,要有条件地创,不要浪费社会资源,给社会带来负担。

海南互联网农业小镇,起步时就运用互联网思维,采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模式推进建设。如联合海南电信、海南银行、太平洋保险、广发证券、中海网农、海南正业、省植物医院等单位,自始至终跟踪、服务、投入;如优电联盟有限公司现场募股采用竞拍方式,首次竞拍1000股,每股价值100万元,现场意向认股价值高达28.62亿元。

5大工程

一个镇级综合管理平台、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百个特色农业品牌、千个农业大户、万名创客

镇级综合管理平台是指搭建一个互联网农业综合运行平台,这个综合平台构成了整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运行体系,主要包括产业平台(农业、旅游产业等)、运营平台(包括电商及其电商运营平台,如海岛生活、火山公社、供销大集等)、服务平台(包括镇级运营中心、村级服务中心以及农业服务、政务服务等)、管理平台(农产品防伪系统、溯源系统、检测系统和管理执法系统)和创业平台(包括企业众创众筹中心、农民培训)。

已投入运营的镇级运营中心,一楼为互联网农业小镇展厅,涵盖了千载机遇、发展定位、创建模式、数字沙盘等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内容,二楼为运营管控中心和大数据中心。

运营中心对石山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如针对石山镇特色产业和空间布局,找准互联网农业旅游小镇的准确定位和建设思路,重点打造“互联网+火山特色热带高效精品农业、互联网+火山风情旅游、互联网+创新创业、乡村文化保护挖掘、双创成果展示”五大示范基地,实施“编制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和火山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创新探索互联网农业小镇新模式、抓好4G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个互联网平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做大热带高效精品农业、打造火山风情乡村旅游带、开展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推进石山双创工作”等十大工程,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石山镇的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创意、文化、体育、艺术、教育等。不同的村,可挑选本村特色的产业,建2-3个园区。与此同时,在石山120平方公里的镇域内,正每家培养一个有“互联网+”思维,能扎根农村的新农民。百个品牌、千个创业基地、万个创客也迅速发展。

2大率先

率先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率先成为创业创新、文明卫生两个“双创”示范基地

“我们建设互联网农业小镇,始终不忘‘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初衷。结合海南、海口当前实际,在石山提出了‘两个双创’示范基地的目标。”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表示。

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难题,根本上离不开文明和卫生。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更多地反映了农民的素质。目前海口全城已进入“双创”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半年来主城区域变化非常大,石山镇希望成为“双创”的农村区域样板。

石山镇委书记刘立武透露,石山正以创建“双创示范镇”为目标,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工程,打造一个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加强对保护区、水域、农林区等主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开展清洁生产,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带动农村发展。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和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脆弱资源的控制,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秀英区委书记张霁介绍,秀英区正积极营造农民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努力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石山镇能营造公平开放、生态文明、服务高效的发展环境;下放必要的行政管理权限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如按照海口市“多规合一”工作要求,各职能部门要高水平、高标准启动各类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内容,以及农田水利、网络通信、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需求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并在专项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4个覆盖

光网进村入户全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全覆盖、以农村土地流转确权为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新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全覆盖

石山建设互联网农业小镇,短短5个月,光纤铺设已覆盖全部12个村委会,完成100%的光缆资源和1个4G基站建设,开始集中受理村民宽带业务。正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改造,能实现“4G到村、百兆入户、无线WIFI全覆盖”。

在镇级运营中心二楼,可调取石斛种植基地实时监控显示在大屏幕上。据介绍,石山下一步将对农业生产要素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的现代农业体系。

2016年1月11日上午,石山镇道育村5个村民小组740户村民拿到了《农产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海口市全面铺开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后,首批颁发的权属证。有了“身份证”的土地,有了法律保障,可以去银行抵押,可以实现流转。同时也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打下了基础,使石山农业朝精细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大步迈进成为可能。

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程,石山将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扶持返乡大学生、农民、小微企业等群体创业创新,鼓励新建或利用现有民宅、老旧厂房、闲置学校等设施,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本低廉、开放便利的创业社区、创业小街、创业餐馆等创业创新工场。新农民的返乡,让石山的农村不再“空心化”。

按照海口市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计划,2016年博鳌论坛期间,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初具规模,对外开放;2017年打造互联网小镇升级版;2018年实现农民入股并分享运营主体利润分成;2019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36524,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孙新阳提出的,以365天24小时1分钟也不耽搁的精神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王晓桥认为。

山区农村发展新思路篇8

关键词:汉中 农村公路 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处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汉水横贯全境,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盆地状态,市域由占全市面积6%的汉江冲积平原、占全市面积36%的宽谷浅丘地带和占全市总面积58%的秦岭南坡浅山和中山地区构成。汉中属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气温14℃。汉中市辖汉台、南郑、城固等11个县区,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3万。

二、基本情况

随着“十一五”期间对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汉中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幅度较快,等级公路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以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交织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条件有了很大提升。截止2012年底,在通车里程方面,汉中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439公里;在公路等级方面,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3580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8%;在公路养护方面,初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机制,2012年县公路养护年均优良路率达79.13%;在超限治理方面,通过建立了治超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和治超工作,确保了农村公路车辆超限载率稳定控制在2%以内。

三、存在问题

截止2012年底,汉中市公路总里程165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7公里,国省干线1053公里,县公路2640公里,乡公路3318公里,村公路9115公里,专用公路366公里,有路面里程9046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9.9%。从数据来看,汉中农村公路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路网结构不完善

汉中境内94%的区域为浅丘地带和浅山、中山地区。之前农村公路建设多以乡镇、行政村通达通畅为目的,因受地形地貌影响和建设资金限制,农村公路路网不尽合理,整体呈树枝状,还存在“口袋路”或“断头路”的情况,无法完全网络化。自然村的单向连通或断头路情况更加突出,在个别偏远、人口较少的自然村还未通公路。市域公路交通网络虽已基本形成,但县际间的通道并未全部打通,给交通运输发展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带来限制。

(二)公路技术标准低

在汉中15439公里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中,等外路有1859公里,占总里程的12%,这些等外路大部分集中在山区路段。山区路段公路建设受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建设成本往往是同等条件下平原地区数倍以上。为确保路网建设,在资金有限条件下,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会采取降低公路技术等级等办法尽可能增加通车里程和路网覆盖率,使农村公路不同程度存在弯急、坡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以及公路技术等级较低、抗灾能力较差等情况。同时因受国家土地政策限制,农村公路建设占地调整十分困难,部分路段不得不降低路面宽度或沿老路建设,致使新建公路达不到应有的等级。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

农村公路缺桥少涵现象也十分普遍,现有桥梁大部分建设年代久远,荷载等级低,承载能力差,存在安全隐患。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项目,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桥涵、防护、排水、安保等配套设施严重不到位,个别项目因此导致道路抗灾害能力差,每年雨季水毁严重,修复资金难以落实,公路无法及时修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公路的发展。

(四)养管体制不健全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虽然已初步建立以县级人民政府作为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责任主体的管理体制,但部分县(区)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养护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使用不够规范;现行制订于2006年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补助标准未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人工工资及养护成本不断增长因素,导致存在因资金紧张而挤占养护生产经费现象;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管理人员均为兼职,专业技术缺乏、管理水平不高。以上几方面因素造成农村公路建养水平低下,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和养护生产规范机制未形成。

(五)建设资金缺口大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由上级政策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自筹资金组成,农村公路通常在立项规划方面与实际建设规模往往存在较大差距,所需地方政府配套、自筹的资金数额会更大。汉中市十一个县区,8个属部级贫困县,配套、自筹资金难以完全落实,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消费指数(CPI)的不断攀升,公路建设成本不断增大,进一步凸现了资金缺口问题,巨大的建设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

四、建设思考

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问题,方向是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是提升养管水平,方法是全面统筹兼顾,核心是解决建设资金。具体应从整体规划、政策支持、资金筹措、项目主导和养护管理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整体规划

汉中所在的陕南山区灾难频发,资料显示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类似这样生活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密度低的山区,公路建设成本投入与带动区域经济效益产出极不平衡。陕西省自2011年起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300多亿元,搬迁近280万人。汉中可通过“移民工程”整体规划,整体搬迁山区群众,达到解决山区群众生活所需、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可以将有限的公路建设资金集中使用,力争投入和效果最大化。

(二)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方面既有通过宏观政策套用,也有建设政策的支持。在宏观政策套用方面,通过国家制订的交通扶贫规划,抓住西部开发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遇,把工作重心放在扶贫开发任务上,把农村公路建设的方向转移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方面。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建制村公路、移民搬迁积极性高的新建村落公路和居住人口较多村落的公路优先纳入国家规划,利用大项目带动小项目、示范区带动普遍区域的方式依托政策;在建设政策支持方面,应与省级公路主管部门形成共建机制,通过“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政策,通过避灾移民搬迁、贫困连片开发、优化路网结构等方面统筹兼顾,形成公路建设合力。

(三)资金筹措

通过争取国家补助、财政支持、专项扶贫等多种方法筹措整合公路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各项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进行资金筹集。除此之外,借助社会力量,构建各方共兴交通的思路。可利用汉中丰富的物产资源,通过物产广泛外销,达到物产资源带动效果;可利用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链条构建,达到产业链条带动效果;可利用共同开发的旅游资源,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设施开发带动效果;可通过整合交通、林业、城建、土地等各部门力量,通过捆绑利用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土地收益补偿等各类资金,达到推动农村公路发展效果;可通过拍卖、转让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中向经营单位收取公路建设维护费,通过从土地出让、建筑工程、公路两旁的开发等方面拓宽筹资渠道,达到多方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四)项目带动

项目带动贯穿于“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积极向上争取省级的大力支持,依据“在建一批、新开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做到全面统筹兼顾,优先建设有政策扶持的公路项目,其次建设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中心、骨干企业等的连接公路。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优势,积极对外宣传、推广,由社会力量承担一定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这样既可以利用对方充足的资金量完善基础实施建设,又能更好的体现政府在公共领域的主导作用。

(五)养护管理

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公路的养护管理,巩固公路建设成果,推动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加大各类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推进和建立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和养护生产规范机制,实现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养护生产专业化、市场化;以落实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主体、村民委员会实施主体为重点,按照“村负责、乡管理、县考核、市检查、省督查”的总体要求,建立集中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通村公路养护生产机制、财政资金投入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通村公路管养资金筹措机制和专业化检查与群众组织检查相结合的通村公路考核考评工作机制,实现通村公路日常化、制度化养护管理。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关系亿万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在全盘统筹、合理规划的情况下,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全面带动的方式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推动农村公路实现由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做到建设标准化、质量精细化、管养规范化、客运一体化、投入多元化,才能最终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真正服务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一篇: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研究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