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扶贫育人

时间:2022-07-06 07:53:39

【前言】山区扶贫育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贫困山区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故一味追究学校及教师责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顾虑。山区大批留守儿童让学校的教育成了“5+2=0”的现状,在校的5天正规学习,节假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收假之后,学生的学习、...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完善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基础教育,更是奠定国家社会素质的基石。目前,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而这也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枷锁和瓶颈。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只有不断加强管理,明确新时期的任务及要求,理顺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偏远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山区教育多“短板”

我国很多贫困农村处于偏远山区,现有的教学设备已无法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山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平时学生也很少有机会接触互连网,教室里除了黑板、桌椅之外一无所有。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问题法等传统的教育手段,新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无法实现。

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不科学,导致山区学校只注重语文、数学主课,忽视其他学科,从而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人事制度不够慎密,致使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队伍不能健康稳定发展,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与县城学生大相径庭,与城市更不能相提并论。同时,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对县城关照多一些,对山区关照相对少一些。

贫困山区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故一味追究学校及教师责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顾虑。山区大批留守儿童让学校的教育成了“5+2=0”的现状,在校的5天正规学习,节假日在家中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收假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思想认识都又回到原点。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还要时时关注他们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往往教育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待学生的成绩“一丝不苟”,对学生的思想则是“避重就轻”。

由于这些“短板”的存在,导致当下山区教育扶贫工作进展困难。

各地掀起山区教育扶贫浪潮

解决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人的能力,这虽是一项艰巨且需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但却是解决贫困最根本的办法。在意识到这一根本问题后,全国各地以教育为切入点,扶贫为根本点,展开了一系列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近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省内各有关部门加强对各项教育和扶贫经费的统筹,确保70%以上经费安排向贵州省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真正造福贫困山区的孩子。

根据《方案》,贵州要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到201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县为单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普职比达到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到2020年,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贵州加快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2014年底前完成123个高中突破工程项目。积极推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推行初中毕业班整班交接就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使职业院校到2015年优化到68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5万人左右,建成毕节、铜仁、六盘水、黔东南等市(州)职教园区。

此外,贵州还通过实施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进一步放宽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条件、建立普惠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等方式,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陕西省安康市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至2012年底,全市尚有贫困人口90.15万人,占该市农业人口的35.15%。除自然环境外,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增收致富门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也成为当地群众致贫的深层次原因。

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扶贫移民,让更多的山区群众通过考学或外出创业,最终走出大山,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为此,2012年安康市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实施了普及高中教育、贫困大学生资助、技能就业培训、拓展提升“四大工程”。两年来,全市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9.7万人。其中,扶贫“雨露计划”培训2.8万人,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1.27万人。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1万人次,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目前,安康已被省级扶贫部门列为教育扶贫试点市,所辖宁陕、镇坪、石泉、岚皋4县,已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汉阴、白河实现了中等职业免费教育,每年受益学生上万人。同时,该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贫困家庭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达到96%,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实现考入本专科和职业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有资助,都能顺利入校和安心上学。对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新生劳动力,“一个不少”免费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到2020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次,让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石家庄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在一系列的山区教育扶贫试点中,石家庄市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示范工程。

石家庄市有行唐、灵寿、平山、井陉、元氏、赞皇6个县分布在太行山区,特别是这些县中有45个乡镇集中连片在深山区。在这45个乡镇生活着60多万群众,人民生存、生活条件普遍艰苦。

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人口贫困问题,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让娃娃下山读书就业,引导家长融入城镇发家致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在调研中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让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再也不能让孩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了,再也不能让老师在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中无奈地坚守了,再也不能让山区人民因为没有知识而贫穷下去了!”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2011年起,石家庄市在山区6县全面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计划利用2年到3年的时间,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20-30年解决全市深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和脱贫问题。

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56所项目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共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36388名。已基本实现了小学生以学区为中心就近集中,初中生向县城集中的总体目标。

据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闫纯锴介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绝不是简单的‘撤校并点’,其内容形式更加科学,深山区学生得到集中转移安置,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可以集中专任教师统一授课、统一使用教学设施。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有效。”

目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重点已经由工程建设转移到学校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下一阶段以“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开展有效教研”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以校长、教师培训为抓手,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结对、互助共赢”帮扶活动、省市名师“送教下乡”和举办“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教师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校长队伍素质;以实施信息化为抓手,建立“智慧课堂”,促进项目学校优先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

上一篇:冰球小勇士养成 下一篇:走进美丽中国 畅游神奇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