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治疗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05 03:33:37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应用肺复张策略的疗效与风险。方法:随机将ARDS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治疗组;两组均用PB840呼吸机采用Bilevel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原发病治疗相同;B组在A组的通气治疗基础上增加肺复张策略。记录开始前及24、48、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否出现气压伤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氧合指数12、24、72h均有明显改善,PaCO2在12、24、72h均有明显降低,而气压伤等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结论:在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结合应用肺复张策略和Bilevel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肺复张策略

中图分类号:R563

低氧血症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也是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而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低氧血症的主要措施,机械通气时重要的并发症是通气相关肺损伤。根据ARDS的病理生理特点,学术界提出了小潮气量和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的肺保护策略nungprotection strategies,LPS),但这种方式可导致一部分肺泡加速塌陷,使气体交换受到明显影响。近年研究证明,肺复张策略(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s,LRM)对肺泡复张和改善氧合是有效的方法,使ARDS病死率明显降低。然而机械通气本身具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甚至成为造成ARDS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是应用Bilevel通气模式结合肺复张策略对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观察其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ARDS患者均选自2005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ICU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急诊医学会和呼吸学会在长春召开ARDS研讨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均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男22例,女16例;年龄22-73岁.平均47岁。其中胰腺炎10例、外伤12例、吸人性肺炎7例、问质性肺炎5例、消化道穿孔4例。排除已经发生气胸、皮下气肿或纵膈气肿、儿童等。

1.2方法

38例患者人住ICU时随机分成A、B两组,均进行原发病治疗、支持治疗无差别。A组19人,应用PB840呼吸机Belevd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其HiPEEP与LoPEEP根据患者的P-V曲线的高、低拐点进行设置,FiO2根据血氧饱和度进行调节。B组19人按A组病人相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基础上再应用肺复张通气策略:即每4小时应用CPAP模式、压力设为45cmH2O进行机械通气两次,每次30s,间隔1min。记录开始前及24、48、72h动脉血气分析中的氧合指数(PaO2FiO2)、PaCO2以及是否出现气压伤。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肺复张策略对机械通气ARDS患者氧舍指数的影响

治疗组氧合指数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12h就有明显改善(P<0.01),24、72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

2.3肺复张策略对机械通气APDXS患者气压伤的影响

两组气压伤等并发症两组相近(p>0.05),且均为肺挫伤的患者,实施肺复张策略并没有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3.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ARDS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机械通气模式做了较多改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s)是目前认为最有效、最流行的通气策略。LPS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行:①应用小潮气量,严格限制跨肺压,即为容许性高碳酸血症;②加用适当的PEEP,保持肺泡的开放,让萎陷的肺泡复原。Belevel通气模式是APRV的改良型,是一种双水平的正压通气模式,能满足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要求。尽管LPS是ARDS机械通气的重大变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时,由于ARDS患者肺部病变并不均匀,小潮气量使部分肺泡已经过度通气,但部分塌陷的肺泡仍不能复张,并且肺泡通气量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增加,引起高碳酸血症,使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排痰能力降低等,往往使低氧血症恶化;重度ARDS患者尤为突出,发生率达30%~40%。这就是许多ARDS患者氧合难以持续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Brower等调查了4个保护性肺通气的随机试验,其中只有1个试验结果是保护性肺通气方式优于其他模式,而另3个试验,由于提高了PaCO2水平,其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认为小通气量和压力限制的通气模式并未明确表现出其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同时,有必要采用有效措施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才能使氧合功能真正改善,高碳酸血症得以纠正。

肺复张策略(LRM)是一种使塌陷肺泡最大限度复张,保持其开放,以增加肺容积,改善氧合的方法,是LPS的重要补充。主要包括以下手段:①叹息:即为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深呼吸。ARDS患者应用叹息后,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增加,可有效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但其作用短暂,临床价值颇受质疑。②控制性肺膨胀(SL):sI是一种促使不张肺泡复张和增加肺容积的新方法,由叹息发展而来。即在吸气开始时,予足够压力(30~50cmH2O,并持续20~120s,使塌陷肺泡充分开放,同时使时间常数不同的肺泡达到平衡。塌陷肺泡复张后,在相当时间内(4h)能够继续维持复张状态,显著增加肺容积,改善肺顺应性,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而且氧合改善也能维持较长时间。尽管实施LRM采用压力较高,但持续时间短,而且使塌陷肺泡有效复张,避免了肺泡反复开放、闭合形成剪切力。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LRM不但不会加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反而具有预防作用,使肺泡灌洗液和血浆炎症介质的浓度明显降低,有可能预防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也有研究证实ARDS早期可反复实施LRM,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低氧血症的有效率达90%。当然,屏气时间过长,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轻度降低,屏气结束后多可恢复,所以实施LRM前考虑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是必要的。本研究从治疗组氧合指数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12h就有明显改善。24、72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说明LRM能显著改善患者肺的氧合。显示PaCOz在12、24、72h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比开始时略有升高但基本在正常范围,没有出现高碳酸血症;说明两组气压伤等并发症两组相近,且均为肺挫伤的患者,实施肺复张策略并没有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示我们对原有肺挫伤的患者实行LRM时应慎重。当然。要使氧合进一步改善,需要原发病的好转及适当的液体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因为ARDS患者的死亡与原发病是否控制、是否合并感染甚至出现MODS等都有很大关系,所以本次不做这方面的讨论。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2

方法:于2000年3月在双桥新村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及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调查,了解该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通过5年的干预包括对双桥新村社区人口进行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具体措施如下。

预防策略包括三方面:①全人群策略:旨在改变全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普遍降低危险因素水平,增进人群健康。②高危策略:对检出的高危对象,如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健康教育。以上两部分属一级预防。③二级预防:对已有高血压病者预防其并发症和病情发展加重。第2、3两部分是针对个体的预防。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①诊断标准:不同日多次测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②血压的分类:(见“中国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血脂紊乱、糖尿病、年龄>60岁,男性或绝经女性、有心血管家族史而且患高血压年龄女性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层:(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和分组管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流程结合本社区特点。

高血压患者分组管理:①管理对象:

重点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并在本社区就诊和维持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由本社区实施分组管理。

一般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不在本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不纳入分组,每年进行1次随访管理。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高血压治疗:非药物治疗见表1。

药物治疗:①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a.以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在不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逐渐加量,达到最佳效果。b.如果第1种使用的药物降压效果不明显,或有不良反应时,应改用第2类药物,而不是增加药物的剂量和加用第2类药物。c.为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通常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类或两类以上药物,以小剂量联合。采用长效药物,1日1剂,提供24小时持续控制血压。②配伍原则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b.钙拮抗剂与β-阻滞剂;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拮抗剂;d.利尿剂与β-阻滞剂;e.α-阻滞剂与β-阻滞剂。

健康教育:高血压危象,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之外,更主要的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以及血管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器官损害,进而引起上述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造成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威胁。对35岁以上就诊病人中血压偏高而确诊者,予以行为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季度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积极地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并不仅仅在于减少高血压的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血压达到一个平稳的较低水平来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其间接危害。建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让患者之间、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结 果

通过5年(2000年3月~2005年3月)的全面干预,双桥新村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由36.8%升至82.6%,治疗率由26.4%升至68.2%,控制率由15.7%升至42.3%,社区全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由36.8%降至23.7%。

讨 论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3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链

1991年Dzau和Braunwald率先提出了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到终末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心血管事件链,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心血管疾病起源于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靶器官损害的出现、以及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性也在逐步增高,未来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可>20%。INTERHEART研究揭示了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心脏事件的关系。该研究显示,吸烟、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决定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90%。

随着心血管领域循证医学的发展,针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指南不断更新,新药不断应用于临床,临床医生对各种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特征和危害性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然而,作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的罹患率仍然在不断升高,人群的吸烟率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中居高不下。因此,多年来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巨大花费所换来的回报非常有限。

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治中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更新的高血压和脂质代谢异常的治疗指南强调应根据患者的血压、胆固醇水平,并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心脑肾合并症,对患者的心血管总体危险性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对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从而决定降压和调脂的策略、治疗目标等。

迄今为止,虽然心血管循证医学的发展为规范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诊治,已经做出了其他医学领域所无法比拟的巨大贡献。然而几乎所有的临床试验仅仅针对单个(极少数试验针对多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进行干预,试验过程中对其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已经存在的靶器官损害或心血管合并症只维持常规治疗,这些临床研究虽然可以有效控制某个危险因素,如血压或胆固醇,但是对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性的影响非常有限。

因此,在目前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模式下,针对单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不可能全面降低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性,也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降低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

与此相似的是,很多临床医生在处理患者时,依然习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为地将各个危险因素与患者的总体心血管危险割裂开来,而且过分依赖药物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分科越来越细,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分属不同的专科,这种“属地管理”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患者总体危险性的控制。患者常常要分别就诊来处理各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医生通常仅仅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对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受损视而不见或治疗不到位。同样,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治疗指南也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制定,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密切沟通。虽然各种指南均强调对患者总体危险性的评估,但对同一患者,不同指南的危险分层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让基层医生和广大患者莫衷一是。

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控制的落实与实践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需要对目前心血管疾病预防理念和治疗模式的变革。需要将降低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性作为治疗目标进行综合干预。卫生管理部门应组织心血管科、糖尿病、肾内科、神经科等学科的专家共同制订出针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指南;临床医生需要在综合性诊治指南的指导下,掌握心血管总体危险性的评估方法,以及更广泛的心血管病防控知识,打破亚专科的界限,除了对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指标进行评估和治疗以外,还应让患者得到包括合理饮食、戒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情绪放松等在内的全面的健康指导。

制定防控指南 国内外心血管界已经认识到目前心血管疾病防控模式存在的缺陷,欧洲心脏学会在2003年已经制定旨在针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指南;国内由胡大一教授组织和发起、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发表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阐述了从患者的十年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到血压、血糖、血脂、吸烟、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出了适合于国人的综合防治策略;美国心脏学会(AHA)战略规划工作委员会了《定义并制定促进心血管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国家目标》,提出至2020年,使全美心血管健康改善率达20%,同时使心血管疾病和卒中引起的病死率降低20%。该文对心血管健康进行了明确定义,并详细阐述了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建议:普及理想的健康行为(不吸烟、体重指数<25 kg/m2、适当的体力活动、合理的饮食结构),并且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在未接受医疗干预的情况下,总胆固醇水平<200 mg/dl,血压<120/80 mm Hg,空腹血糖<100 mg/dl)。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在降低国民的总体心血管危险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即将发表的《美国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防治指南》将整合对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以及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善等诸方面的内容,成为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控制和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纲领性文件。

政策支持 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决策层面以及卫生管理部门要真正、充分认识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意义,不仅组织专家制定相关指南,还要监督各级媒体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增加防控资金投入并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尤其对于贫困地区)、提高烟草税收、颁布控烟法规、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防治水平,这些举措是保证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得以全面落实、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出现转折点的最重要环节。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4

单药治疗达标率低

目前高血压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多项统计显示,综合达标率很低。临床药学表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即便严格按医嘱用药,单药治疗降压达标率不足50%。一项研究证明,单独使用钙拈抗剂达标率仅15%,β-受体阻滞剂达标率更低,仅为9%。如何提高达标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达标率

最新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轻、中度(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以下简称联合用药),血压控制达标率可提高到70%以上。即使对重度(3级)高血压患者,也能获得更好的疗效,降压幅度更大,达标率更高。同时,联合用药还可获得降压以外的效益。分别使用较小的剂量,充分利用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取其优点,避其不足,可以明显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利于高血压患者长期坚持治疗。

哪些高血压患者应该联合用药

最新的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强调,联合用药应该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普遍法则。特别是患者存在一种以上的亚临床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减低、中度肌酐升高(或肌酐清除率降低)、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等,或已患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已被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即所有的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只要血压>120/80毫米汞柱,就应该将联合用药作为最佳的降压初始治疗方案。

用什么药物联合比较好

在所有类别的降压药物中,钙拮抗剂被推荐为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联合的基础药物,钙拮抗剂可以直接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显著消弱血管平滑肌的兴奋一收缩偶联,大大降低血管张力,使血压下降。因此。钙拈抗剂可适用于各种高血压,包括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低肾素活性高血压等,甚至高钠摄人和饮酒也不影响其降压效果。ACEI和ARB类降压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仅能显著降压,还能抑制血管、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重塑和功能变化,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代谢综合征,预防新发糖尿病,发挥降压以外的治疗作用,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特别适用。利尿剂适合于和绝大多数降压药联合。小剂量噻嗪利尿剂可明显提高A-CEI、ARB、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的降压效果:小剂量氢氯噻嗪即可使50%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而且不会引起代谢紊乱。

固定复方制剂有优势

从降压效果、不良反应、依从性、达标率等多个方面考察,特别是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医疗费用又较为短缺的情况下,好的固定复方制剂有更大优势。其最大优点是效价比高,服用方便,易于坚持服用。其中ARB+小剂量利尿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可强效降低收缩压,对高血压并发房颤、左室肥厚和脑卒中患者有独特优势。下大力研究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价格更低廉的固定复方制剂,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5

【关键词】 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在人口的构成比例和绝对数逐步增加。ISH(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疾病,该病可使心、脑、肾的并发症显著增加,也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其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治疗老年高血压,首先要考虑老年人的病理和生理特点,在遵循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细致的制定治疗策略,在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上都与中青年人不同,要特殊对待,才能达到延缓、防止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禁烟)均在基础治疗上给药: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 mg,1次/12 h,非洛地平片25 mg,1次/12 h,连续用药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记录血压、心率的变化,每次测血压前休息15 min以上,测 3 次血压,取平均值为测压值,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治疗后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

2 结果

经过治疗,再次采用水银柱血压计测患者右上臂座位血压,取3次均值计算SBP、DBP及PP。本组患者,显效达113例(其中男65例,女48例),无效7例,有效率达94%。治疗前平均收缩压(SBP)为171.66 mm Hg,治疗后为 119.56 mm Hg;治疗前平均脉压(PP)为79.44 mm Hg,治疗后为39.87 mm Hg。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ISH的特点是以收缩压(SBP)增高和脉压差(PP)增大为特征的特殊类型高血压,多见、常见于老年人,年龄多集中在69~78岁年龄段,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占ISH患者总数的48%。同时由于ISH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老年人因为年纪的增大,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胶原含量增加,中层钙盐沉着,动脉管腔变窄,导致左心室长期负荷超重,以致左心室肥厚,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并发症的出现;还由于收缩期高血压对动脉壁的不断冲击,加速了动脉壁的损害,促进了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使心脑血管急症(心肌梗死、猝死、脑卒中)及肾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收缩压增高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比舒张压增高更为显著,收缩压升高是单向作用最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动脉和静脉扩张,动脉扩张使外周血管阻力、收缩期动脉压和平均动脉压(后负荷)减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从而起到降压效果[2]。上述临床观察中显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使SBP(收缩压)明显下降,DBP(舒张压)变化不明显,而PP(脉压差)明显减小,与非洛地平缓释片配合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其毒副作用轻,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从老年人特殊的体质情况考虑,笔者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老年人可承受范围内,使血压降至理想值,但对已发生过各种并发症或有明显的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血压值不宜降得过低(120 mm Hg/80 mmH较合适);②老年人因各种器官老化,代谢功能下降,药物给予起效慢,用药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③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应再次进行血压的各种常规姿势测量;④尽量使用长效降压药(剂量为1次/d),保证24 h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使降压过程平稳而持久;⑤药物治疗和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必须相结合,这样利于药物的吸收,产生良好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Ⅱ(抗高血压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6

常用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

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及预期目标确定的教育方式、方法称为狭义的健康教育策略。广义的健康教育策略是在狭义健康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包含了相关的社会、环境策略[4]。在此我们仅讨论的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狭义健康教育策略内容。

基于危险分层理论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国际危险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更新,为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5]。即针对低危及中危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为饮食指导、戒烟限酒、适度有氧运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掌握测血压方法;强调实施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科学用药,教会患者高血压急症的应急处理。

门诊患者的高血压教育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相比,运用危险分层理论进行药物治疗联合健康教育的患者所需降压药种类明显减少。有学者应用危险分层理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率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危险分层理论强调个体化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个体化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系统化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的身心教育,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改变行为的自觉性。缺乏健康知识是多数患者血压控制较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给予高血压患者系统化健康教育,能够使得血压控制效果理想[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或者通过专栏、板报、广播、播放录像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普及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常识,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健康促进理论认为,生活行为的改变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8]。

基于自我管理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的管理[9],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自我管理模式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让患者具备应对和解决这些症状和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控制疾病症状、解决躯体的不适、积极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等[8],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帮助高血压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帮助患者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研究表明,通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可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10]。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的不断积累,现有的医护人力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弥补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的不足,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医患关系[11]。自我管理教育能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管理当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方法主要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小型讲座、分发宣传册子及健康沙龙等,向患者耐心地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现状及预后,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但自我管理教育并非简单说教,而应包含教会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协助其做好疾病的管理。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何为高血压、如何设定目标与制定行动计划、如何进行疲劳的管理等。目前,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主要应用在社区,改变以往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模式,使患者明白不良行为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帮助患者消除引起复发的不良因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有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对象目前多局限于老年高血压患者[12]。针对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仍较少。因此应该结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健康促进行为。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现代医学认为,医者应该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3种属性的统一体,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而目前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服务却多是着重于高血压疾病本身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干预[13],这也是目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的一大不足。

健康管理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在对社会公众进行关于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高血压疾病治疗的长期性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不理想。

健康教育服务的目的模糊: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性不强也是广泛存在的问题,社区健康教育中,引导高血压患者树立对疾病的知、信、行的信念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在当前的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却普遍存在着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传授高血压客观知识的层面,实际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展望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7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112-04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老年人多发。病变发生和进展主要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相关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达40%,居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首,发病年龄50~60岁,年发病率81/10万,患病率112/10万,是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1]。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常伴有失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的干预方法,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近年来,学者们相继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价值,同时有效干预可以改变患者的预后。我们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积极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为主的干预,关注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且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的患者;②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本组共观察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36~67岁,平均43.4岁,高血压病史3~27年。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6~65岁,平均40.2岁;对照组共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8~67岁,平均4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常规措施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

1.2.1个别化计划 薛红霞研究指出当人们将智力障碍从个人固有特质转化为一种功能状态时,强调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进一步引申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对个人功能状态所产生的广泛影响[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存在兴趣丧失、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反应迟钝、易激惹甚至发展成精神变态及人格分裂、自杀倾向等负性心理。患者入院后即有责任护士负责其整体护理,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沟通,向其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使患者能客观了解该病,鼓励患者表达对其现状的不满,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患者探测和解决矛盾心理和动机[3],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1.2.2 切断联系法 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采取健康行为的人脑卒中风险可降低80%[4]。重建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不同个体均蕴藏着改变的能力,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指导即可完成。切断联系法是终止旧有行为模式有效方法之一[5]。因此,要帮助患者回顾平时的不良习惯,如是否存在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遵医行为差等,设计应对方法,有意识地中断不良行为,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发放定量盐勺,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制定均衡营养的膳食;定期检测体重指数;逐渐减少烟酒的摄入;按时测量血压、服药,并做好记录。逐步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并持之以恒。

1.2.3作业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训练内容,包括患者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涵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6]。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应掌握训练原则,即训练内容逐步过渡,运动强度适量增加,训练过程坚持不懈[7]。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及关节活动,遵循强度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循序渐进的原则,增进作业效果。语言训练宜由简单的字、词、句开始,多说多练,并注意放慢语速坚持练习。

1.2.4 健康教育 包括患者的饮食、药物、运动、健康行为等方面。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脑出血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嘱患者以清淡、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忌烟酒。向患者介绍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向患者介绍运动疗法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重视患者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引入家属支持,实施同步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来自家庭强大的精神及经济支持[8]。

1.3 效果评定方法

对纳入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对上肢反射、屈肌伸肌协调作用、分离运动功能、腕部的活动功能、手部活动功能、协调性活动及速度进行评价。得分范围为0~2分,完全无功能定为0分,部分改善定为1分,能引起反射或改善为2分,上肢活动功能共计33项,总分66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评分,主要以是否需要、帮助程度的情况分为4个等级,满分共100分,总分60分者认定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9]。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得分高者生活质量好[10]。在干预后8周进行调查,调查员为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时间30 mi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FMA评分进行比较,两组FMA评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FMA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x±s)

2.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B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BI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x±s)

2.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在8个维度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在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的比较(x±s,n=56)

3讨论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高血压致使脑内小动脉扩张破裂而出血,另一方面脑内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堆积、平滑肌变性坏死,在压力及血流急剧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散在分布[11]。高血压脑出血易发生在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和小脑齿状核等,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旦发病,不但会影响生存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行为相关疾病,其发病和复发与不健康的行为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饮食中油脂摄入过多、药物治疗不规律、缺乏锻炼及健康意识等。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经常锻炼、定期体检)以及遵医行为[12]。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干预疗法,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使患者身体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支出费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13]。其实施步骤包括:明确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目标在于使靶人群自愿地改变行为和环境,并使之产生倾向、促成及强化[14]。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在实施前,应当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方式进行评估,之后根据个性化特点制定计划,也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然后实施,此阶段包括思想行为认知阶段、行为监测阶段和定期指导阶段,最后针对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的临床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结果显示干预作用的明显性,即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可以有效提高FMA和BI评分,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使患者将卫生知识和行为改变联系到一起。当患者能熟练应用后,可以使自身的代谢功能调节更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的知(知识)、信(态度)、行(行为)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恢复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其疾病的健康知识和坚持康复训练的信念、行动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首先,在干预过程中明确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个别化计划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基础。吴嵩芝等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需求的研究中指出,患者更关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功能锻炼[15],我们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存在的不良健康行为设立目标,制定计划,评价结果。其次,由于康复的过程较长,患者难免会出现急躁、孤独感、废用感以及自卑感,这些负性情绪的产生不但会使患者丧失信心,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亦会加重躯体症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不仅能改变患者治疗态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还能明显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病情好转率。在健康教育过程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的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和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以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患者长期患病后常与亲人疏远,不仅孤独寂寞,还因所患的疾病感到紧张及焦虑,因此适当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使其对疾病进行了解,并进行预防和控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缓解由疾病引起的负性心理有重要的价值。另外,在干预过程中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躯体功能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关键。黄博婷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研究中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留的肢体偏瘫、语言不利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以及适当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促进康复,应进行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被动活动与主动功能锻炼[16]。对于失语或言语不利的患者根据其失语的类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感觉性失语:用手势、表情表达用意;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患者说出名称[17]。通过作业训练,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使末梢突触再生,恢复躯体功能。此外,理疗、超声波治疗、针灸及促进神经代谢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草药治疗等均可同时采用,对康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目前,大部分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在社区或家庭进行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加强家属的同步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均获得关于疾病以及康复治疗的知识,消除恐慌、无助的心理,使康复治疗更加具有持续性。另外,由于家属的参与使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了“支持”的含义。最后,在干预过程中帮助患者重建健康行为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重要保障。黄春燕等在对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施以经常性、系统化行为改变训练,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8]。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基础,除与年龄、遗传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酗酒、肥胖、钠盐摄入过高等。对于此类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改变比高科技医疗手段更为有效[19]。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切断联系法帮助患者回顾平时的不良习惯,设计应对方法,有意识地中断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如发放定量盐勺,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制定均衡营养的膳食;定期检测体重指数;逐渐减少烟酒的摄入;按时测量血压、坚持服药。而其中有效控制血压、坚持服药最为关键,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常因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而造成血压波动[20]。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有效终止旧有行为模式,提高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行为,逐步建立科学的健康行为。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后,能够使缺损的神经功能更好的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干预过程中加强患者进入社会情绪及情感的护理支持,使患者获得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也使得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提升[21],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持续,缓冲压力事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蔡海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与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013, 27(7): 2180-2181.

[2] 薛红霞. 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应激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9): 121-123.

[3] 牟利宁, 边苗苗, 牟利凤. 动机访谈路线图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92-895.

[4] 刘燕,金奕, 赵岳. 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58-62.

[5] 王晓燕. 行为改变策略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 397-398.

[6] 吴梅,杨又梅. 运用护理程序促进社区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实践[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36(22):4261-4262.

[7] 石江莲.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10):593.

[8] 黄桂荣. 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140-141.

[9] 刘秀夫,曾维民, 郭丽英. 急性脑卒中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9):1059-1060.

[10] 庞久玲,肖红双,刘悦. 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 2389-2390.

[11] 赵国华. 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8-30.

[12] 孔浩南,胡俊峰.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19-222.

[13] 郭宇. 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12): 60-62.

[14] 赵瑞香. 行为改变策略在高血压病60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5): 1216-1217.

[15] 吴嵩芝,鲁慧玲.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07,24(12): 1469-1470.

[16] 黄博婷,方宝珊,周纯燕.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08,29(10):804-805.

[17] 范红, 赵莲英, 虞必灿.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17): 2674-2675.

[18] 黄春燕,方娟,蔡映璇,等. 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状况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14-15.

[19] 闫青,王青,孙萍. 对高血压病疗养员进行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理杂志,2009, 26(9B):4-6.

[20] 符爱民, 诸蕊玉.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09, 23(5):1365-1366.

[21] 叶丽萍,叶碎林,梁燕飞. 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77-79.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9月以来我院采用呼吸机收治的15例新生儿童中正呼吸衰竭原发病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M)2例,新生儿重症肺炎1例,败血症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初步方案》。

1.2检查方法:呼吸机的选取与使用:选用美国产的VIPBIRD呼吸机,采IPPV+PEEP通气模式或SIMV通气模式。上机前查血气分析,初调参数为吸气峰压(PIP)16~22cmH2O,呼气末正压(PEEP)3~6cmH2O,吸氧浓度(FiO2)0.4~0.6,呼吸频率(RR)(30~50)次/min,流量(Flow)(6~8)L/min,吸呼比(I∶E)1∶1.2~1.5。上机后60min后复测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调呼吸机参数,一般先调节对患儿可能产生损伤的参数如吸气峰压(PIP)及吸氧浓度(FiO2)。常规每4~6小时气管内吸痰,对有肺出血者在吸净血性分泌物后给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气管内注入止血,必要时加用立止血,待病情好转后将参数下调,并从ImV过渡为CPAP,稳定后拔管撤机。常规做气管分泌物细菌培养。

2结果

在MAP相等的情况下,HFOV时15例患儿肺容量明显高于CMV,这有助于减轻右心负荷、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状况,从而可以降低肺组织急、慢性损伤的发生。因此在患儿基础条件较差(如VLBWI)或有肺并发症(如气漏综合征等)不能耐受高通气压力的情况下,HFOV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HFOV持续应用高MAP可以很好地打开肺泡并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肺内右向左分流。改善氧合,促进CO2的更多清除,进而反作用于收缩的肺动脉,使之舒张而降低肺动脉高压。开始HFOV时可维持其MAP与先前CMV时相同,然后通过调节MAP来改善患儿的氧合和通气状况。HFOV治疗PPHN须首先纠正低血容量和低血压.应避免发生过度通气或肺容量降低.HFOV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PPHN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减轻CMV下的潜在容量/气压伤危险性,降低吸入氧浓度,避免氧中毒,纠正心肺功能匹配失调(高肺容量/肺高压与高血容量/心泵功能的矛盾),使已存在的肺损伤尽快愈合。减少BPD和CLD等后遗症的发生率。缩短严重NRDS/ARDS疗程。

3讨论

在儿科医学中,用CMV治疗效果差或符合ECMO治疗标准的重症呼吸衰竭可以选择HFOV作为替代治疗,但治疗的效果如何与疾病种类和程度有关。重症呼吸衰竭新生儿HFOV治疗成功率的高低按顺序原发病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先天性膈疝/肺发育不良等。容易受干扰的因素多,微小的因素可导致明显变化,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Vt和呼气末CO2监测无效),初始状态的重要性(肺复张策略)。个体化气道管理策略和技术,精细调节,个体疗效取决于对该患者整体状态(尤其是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精细分析,对所有呼吸机工作状态的掌握和使用者的经验。

使MAP比CMV时略高,在肺泡关闭压之上,促进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即肺泡复张,并保持理想肺容量,改善通气,减少肺损伤。要避免过度肺膨胀措施,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肺泡复张方法持续肺充气逐步提高振荡的MAP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肺泡复张方法持续肺充气:先将MAP调至比CMV高1~2cmH2O,然后将MAP快速升高到30cmH2O持续充气15秒后回到持续肺充气前的压力,间隔20min或更长时间重复1次直到氧饱和度改善。

停止振荡仅在持续侧枝气流下,调节MAP纽,使MAP迅速上升至原MAP的1.5~2倍,停留15~20秒)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肺泡复张方法逐步提高振荡的MAP:

首先设置频率,ΔP=30%~40%,调整ΔP使胸壁运动适度,血中碳酸正常。初始MAP高于CMV时2~3cmH2O,以1~2cmH2O幅度逐渐增加,直到血氧饱和度>90%。一旦情况改善,逐渐下调FiO2、MAP、ΔP。

如果呼吸机设有叹息键,则可直接按下此键,并维持15~20秒)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低肺容量策略即最小压力策略。先将频率置于10Hz(600次/min),设置ΔP,初始为35%~40%,根据PCO2值调整ΔP,一旦ΔP选定,调节MAP,使其低于CMV时的10%~20%,调整中应保证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正常。一旦FiO2<60%,氧合正常,PCO2正常,开始下调MAP。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气体交换理论至少有6种机制参与了气体输送和交换过程:

团块气体对流(Bulkconvection)钟摆式充气(Pendelluft)非对称流速剖面(ymmetricalvelocityprofiles)分子弥散(MolecularDiffusion)心源性震荡混合(CardiogenicMixing)泰勒弥散(Taylordispersion)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气体交换理论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气体交换理论一般来说,大气道:湍流,团块对流和泰勒弥散为主小气道:层流,非对称流速剖面引起的对流扩散肺泡:心源性震动及分子弥散为主。

HFOV减少机械通气肺损伤的机制CMV引起肺损伤的机制气压伤:气道高压力引起的损伤容量伤:肺泡过度充气和气体分布不匀闭合伤:肺泡重复打开/闭合氧中毒:高浓度氧气吸入生物伤: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损伤HFOV减少机械通气肺损伤的机制生理性呼吸周期消失,吸/呼相肺泡扩张和回缩过程中容积/压力变化减至最小,对肺泡和心功能的气压/容量伤及心功能抑制明显降低。

HFOV通过肺复张,最佳肺容量策略,使潮气量和肺泡压明显低于CMV,同时可在较低的吸入氧浓度维持与CMV相同的氧合水平,从而减低了氧中毒的危险性。

HFOV与CMV的气道与肺泡内压力比较通气量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工作原理氧合和通气的控制是彼此独立的。

Oxygenation取决于MAP和FiO2。

Ventilation取决于Delta-P(心搏量)()和F(呼吸机)()以及I-time()。

高频振荡通气—氧合通气效果判断氧合良好,HFOV后24h内,FiO2可降低10%,OI<42(OI=100×FiO2×MAP/PaO2),HFOV后48hOI>42提示氧合失败、难以存活。通气良好,PaCO2维持在100cmH2O(约74mmHg)以下,同时pH>7.25。

上一篇:绩效考核的实施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课程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