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

时间:2023-10-28 22:47:48

权力型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其他无形资产;经营业绩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获得与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Dmitry Volkov和Tatiana Garanina(2007)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2/3的美国公司开始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更加注重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投资者1/3的有效投资方案都是基于企业现存的无形资产做出的,并且基于无形资产做出的这些投资决策在未来有更好的收益和利润预期,公司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们的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公司价值中仅仅有6%~30%的部分是由有形资产创造出来,其余部分均由无形资产创造出来,如R&D、人力资本投入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无形资产的原因之一。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较为成熟,Lev和Sougannis(1996)以1975~1992年间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证实了研发支出较高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其股票定价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差,R&D投资与上市公司调整后的会计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Aboody和Lev(1998)证实了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支出与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股票价格、会计盈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oodwin(2003)发现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导致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下降的原因,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化无形资产支出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能反映更多的信息:Abdulrahman Ai-Twaijry(2009)发现无形资产投资对企业销售增长的滞后期为3期,当年投入的无形资产与销售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且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当年或者是近一两年的收益率相关性不是很强,或者不是正向关;SusanneDurst(2008)的问卷调查表明无形资产与公司的业绩表现有正的相关关系,受调查者普遍认为无形资产在未来会产生更大的价值相关性,随后Natasja Steenkamp和Varsha Kashyap(2010)的最新实证研究也证实了Susanne Durst的这一研究结果;Ram s.Sriram(2008)对传统公司和科技服务公司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起到促进作用。以上研究均表明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检验始于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王志台首次采用回报模型和股价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得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有显著贡献,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此后王化成、邵红霞等人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均证实了薛云奎、王志台的研究结论;王娟娟、梅良勇(2007)则着重分析了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影响因素,得出企业经营业绩和规模对无形资产有正向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有更多的无形资产,但上市公司市净率和托宾Q值对无形资产没有显著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价值相关性程度不高;张绪娥(2009)则以2003~2007年我国深沪港三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分析以及对相关系数的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及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为我国沪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样本区间为2006~2009年,所述无形资产仅指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无形资产,全部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中经网以及金融界网站,样本处理采用Excle 2003和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完成。

注:其他类无形资产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扣除土地使用权之后的无形资产

(如表1所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2006~2009年四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数值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小,截至2009年仅占到5,5%左右。其他类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仅占总资产的1%左右。其他类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总量的比重在2006~2009年四年间均为25%左右,只有在2006年占到1/3左右,即意味着土地使用权在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中占到75%1左右绝对比重。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相对很低且质量不高,与“摩根・斯丹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50%左右的无形资产比例还有很大差距。

(二)基于EVlEWS的实证检验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行为离不开其无形资产的支持: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效率;专利权、特许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程度上垄断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无形资产能产生出效率和垄断两方面的作用,为企业价值实现做出贡献,促进经营业绩的提升,且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类资产,只有我国和日本将其界定为无形资产,更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边缘无形资产。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将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分为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两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如下假设:H1: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H2: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H3:上市公司土地使用权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度是正向且显著的。

1.基于无形资产整体的回归分析。参照Aboody和lev(1998)对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检验的实证模型,我们用以下模型来检验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度:

模型1:PROFIT=a+b1lTA+b2FA+b3LOGTA+b4DTR+e

式中:ITA表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净值:FA表示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LOGTA为上市公司总资产对数,用以控制公司规模变量:DTR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用以控制公司资产结构变量:PROFIT表示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应用E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如表2回归结果所示)回归模型整体具有显著性,模型的

拟合优度较好,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正,但显著性较差(p=0.6385),H1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且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远远小于固定资产对企业净利润的贡献度。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上市公司1美元固定资产创造的价值约为1美元,而1美元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为10美元左右。比较可知,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并未在为其所有者发挥其超额价值创造能力。这也可由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体质量不高,土地使用权占绝对比重的事实得到验证,同时与夏冬林、贾平(2006)稍早前的研究结论相符。

2.基于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的回归分析。通过手工查阅样本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明细科目,将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整体分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两类,参照模型1,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2:PROFIT=a+b1TITA+b2EARTH+b3FA+b4LOGTA+b4DTR+e

式中:TITA表示样本公司无形资产总额中除土地使用权以外的部分,EARTH表示样本公司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其余变量解释同模型1。应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及显著性较好,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为正值,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假设H2得到验证。(由表3可知)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与固定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基本相当,均为0.09左右。从我国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绝对值比例来看,此结果可充分显现出公司除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的超额价值创造能力。

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负值,且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假设H3,且土地使用权与样本公司净利润之问的回归系数较其他类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回归系数而言是偏大的,企业过多的投资于土地使用权对其经营业绩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从无形资产的本质而言,土地使用权虽具备无形性、非货币性以及未来收益不稳定性这些特点,但其并不具备优越性和独占性(先进的生技术、能力、成果、独特的权利,具有产生超额利润的优势)这两个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其并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收益;其次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属于使用年限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每年会由于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形成大量费用项,最终必将对其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为企业创造超额价值反而由于其每年大量的摊销与企业净利润呈显著负相关的结果。

3.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无形资产影响因素分析。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离不开企业有形资产和其他物质实体的支撑,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将受到来自企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无形资产在运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它无形资产的各种影响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无形资产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超额价值。应用Eviews软件,将企业净利润PROFIT、总资产增长率GRTA、营业收入增长率RG、托宾Q值Qv、市净率Bv、净资产收益率ROE、公司规模LOGTA、土地使用权EARTH与样本公司其他无形资产TITA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基础上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样本公司的净利润、托宾Q值、公司规模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变动是造成其他类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原因,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市净率的变动与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的增减变动不构成因果关系。随后的回归分析显示,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公司规模、土地使用权呈正相关关系。其他无形资产与样本公司市净率没有因果关系、与托宾Q值呈负相关关系,但回归关系不够显著的事实从侧面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含金量”不足的问题。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他无形资产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增加中,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是同样增加的,这从我们的数据描述中土地使用权在2006~2009年均占无形资产总额的75%左右也可得到一些说明。公司的总资产、ROE、以及业绩的成长对上市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发现:

1.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正但回归系数显著性较差,且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远远小于固定资产对企业净利润的贡献度。企业无形资产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超额价值创造功能。

2.样本公司土地使用权对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负值,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并不具备超额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每年大量摊销费用导致过多的投资于土地使用权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起到负面作用。

3.我国上市公司其他无形资产对净利润的贡献度为正值且具有显著性,回归结果显示其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与固定资产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度均为0.09左右的事实充分显现出其作为无形资产的超额价值创造能力。

4.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随后的回归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和规模的成长并未导致公司其他类无形资产的相应增长或并未对其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无形资产与公司资本市场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含金量”不足。

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提了出以下建议:

1.企业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无形资产的作用,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时效性,现有无形资产很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贬值失效,并且无形资产特别是其他无形资产具有创造超额价值的潜能。前文提到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上市公司1美元固定资产创造的价值约为1美元,而1美元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为10美元左右。因此,充分发挥现有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能,将现有无形资产及时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的收益。

2.企业应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对其他无形资产的投入与开发,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及相关的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得知,我国企业无形资产投资额并未随着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和规模扩张有显著的增加。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虽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他类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及总资产的整体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但从其绝对量上来讲,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特别是其他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相对很低,企业加大无形资产研发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改善现有无形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他无形资产在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企业获利能力。

3.规范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扩大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六项,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9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只有十几项,企业实际拥有的许多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如经营秘密、商号、地理位置、服务品牌等等都没有纳入会计确认范围。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造成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2

一、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不同

传统无形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能够成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对象,是因为它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这种收益的取得在于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该无形资产的垄断(即排他性)使用而给产权主体带来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的好处。它的存在能使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更多或更快地得到市场的承认,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可见,传统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一种条件作用,只不过这种条件作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所发挥的条件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人力资源的价值虽然也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运用,即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无形资产)发挥的只是条件作用。同时,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增加个别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商标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人力资源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及特征不同

虽然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是,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及载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传统无形资产,或者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或者作为一种权利(如特许经营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或者作为一种关系(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企业中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简言之,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是“死的”、“物化的”,载体对无形资产效力的发挥程度不具有能动作用。

而作为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能力则不同,它们所依附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劳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作用。然而,人是有需求、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人以怎样的态度劳动将最终决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即人力资源载体——人对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程度具有能动作用。

三、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在收益不确定性根源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等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说,如果技术进步较快,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则该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相对竞争力将下降,导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降低、收益下降。同时,即使技术型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期限,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实际受益期也将缩短。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技术型无形资产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传统无形资产许经营权等权利型无形资产上的未来收益来说,会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客户关系等关系型无形资产来说,其未来收益的升降则取决于未来关系处理的好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分割,如果与客户或供应商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收益也将发生波动。由此可见,传统无形资产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市场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或利益竞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

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除了受劳动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影响外,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风格、领导方式、企业文化,特别是激励机制。企业管理风格、领导方式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对劳动者的激励机制发生变化,都会对劳动者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在人力资源运用过程中,劳动者或竭尽所能或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保留,这样就造成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四、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价值变动规律不尽相同

传统无形资产的价值受技术、市场供求关系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会不断降低,而且企业只能被动地面对该资产价值降低的事实;权利型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等)的价值会随资源稀缺性的增强而不断提升;关系型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战略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价值的提升主要靠企业自身的主动维护,当企业发展战略发生变化时,比如经营方向改变,这些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有用性程度降低,其价值会随之降低,此时需要考虑采取对外转让或许可使用的策略来减少这种损失。可见,大部分传统无形资产价值是企业无法左右的,要由市场来评价和决定。

人力资源价值也具有动态变化性,但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企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比较大。如前所述,人力资源的未来收益受管理水平、激励机制等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企业自身可以主动改进、完善的。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从而适当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呈一种不断提升的趋势,而且这种变化是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当然,在生理规律的作用下,人力资源价值会呈“钟型”曲线变化,即随着人的衰老,其价值会逐渐降低。但是,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讨论,所关心的是在“钟型”曲线峰值以左的那段时期人力资源价值及其变动情况,“钟型”曲线峰值以右那段时期的变动一般是难以左右和回避的,是由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在本质上是物力资源的特殊形态。若将人力资源简单划归为无形资产,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经营过程中忽略人力资源的特殊性,用管理物力资源的手段去管理人力资源,陷入过去那种对人力资源进行“事务性管理”的误区,影响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

同时,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过程,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是企业价值的源泉。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对人力资源的支配具有能动作用。而企业管理科学性、激励机制合理性程度将直接影响劳动者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影响这种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在合理配置物力资源的同时,适当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其无保留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实现物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双赢”。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多变,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价值链的关键性支持要素,成为企业营造具有差异性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最大价值的必要手段。企业竞争领域已从传统的资源、价格等变量转变为技术、管理、品牌价值等更切合当代要求特征的变量。企业越来越注重对技术、管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栽培,如海尔,无形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例已超过60%,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无形资产价值占其资产总额的90%。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立足并取得较快发展,获得比大企业高的利润水平,靠的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发展无形资产是中小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研究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将从整体上加强无形资产建设,确保无形资产取得高效益,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近20年来,国内理论界兴起了对无形资产和中小企业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无形资产的概念、会计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保护和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无形资产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无形资产战略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对无形资产的战略研究主要是结合工业产权、无形资产保护等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对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研究很少涉足,像大家普遍认同的企业无形资产,如技术、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品牌等的战略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活动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很少从无形资产的角度研究它们。以上这些研究活动,主要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的实践并不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中小企业角度,将中小企业的主要无形资产分为客户关系、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服务、虚拟网络、品牌等7种,以此为研究对象,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期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

关于“无形资产”,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定义,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广义方面来理解,它不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商誉、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还包括知识、企业管理机制、管理质量、员工素质和技能、高效的供销网络、良好的社会关系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它由以下要素构成:(1)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技术相关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等;(2)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客户与市场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客户关系、行销通路、商誉、品牌、合同、契约、银行的借贷关系、与政府的关系等;(3)人力资源型要素:涉及人力资源相关之无形资产,如有经验的员工、技术专家、管理团队、员工的忠诚度、员工的知识能力等;(4)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法人组织管理相关之无形资产,如学习型组织、企业家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组织创新能力等。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实力弱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必须要差异化,以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其无形资产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围绕其核心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其无形资产构成各有侧重。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我们把涉及中小企业的主要的无形资产分为7个方面:(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与客户、经销商、银行、政府等的关系。(2)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要素,涉及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3)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属于人力资本型要素,涉及企业的管理团队、技术专家、员工等的知识能力。(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属于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文化、精神面貌、学习、创新氛围和能力等。(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属于知识产权型和市场资源型要素,涉及企业独特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知识能力等。(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和组织管理型要素,涉及企业与网络成员的关系、网络的竞争力等。(7)品牌型无形资产:属于市场资源型要素,代表了企业综合实力,涉及品牌的经营、保护等。

二、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

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建设、保护和发展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谋划,其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根据中小企业实际,企业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无形资产,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选择自身的无形资产战略定位:

1.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有计划地发展高度的顾客关系,使用户成为自己的长期顾客,以共同谋求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该战略的核心是发展顾客与企业间的一种连续性交往的关系、一种长期的相互依存的互惠互利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客户,改进客户价值,大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的建设与保护,确立客户关系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围绕关系展开,以求关系各方的协调发展。

2.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企业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遵循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选聘、激励、培训与开发等的战略性管理,使人力资源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要求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性资源看待,人力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该战略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建设重点,其核心是强化对本企业关键性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重点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才能”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将企业家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联,赋予企业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家也应对自身进行不断地培训学习,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3.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指企业在开发与运用技术方面有计划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技术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确立技术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该战略要求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建立开放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开发与技术转让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新技术的开发更多的是适用性的新技术开发,强调的是适应大企业不能或不愿满足的顾客需求。

4.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有计划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该战略的核心是塑造积极向上的、适合企业实际的、不断创新的共同价值观。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企业的文化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战略管理,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对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并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以提高企业绩效。

5.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是有计划地在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促进销售,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了对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必须识别顾客最重视的各项服务和其相对重要性,并通过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服务型无形资产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型无形资产,以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服务的不断创新,确立服务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创新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服务,它要求在自己现有的特色服务或在别人新颖的服务观念、方式、方法基础上进行有新意的提高。服务创新要求遵循求异思维的原则,随时了解把握顾客的需要,创造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和提供超过顾客期望的服务,以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

6.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以自己的核心业务为基础,有计划地利用虚拟方式整合外部资源,形成一个合作性竞争的关系网络,实现企业的经营功能与经营业绩的扩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赢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其资源配置重点是突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极具竞争优势虚拟网络的构建,确立虚拟网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它要求强化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双赢”原则,搞好合作竞争,定期对虚拟网络评估,不断优化虚拟网络的价值链。

7.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是企业有计划地通过品牌建设,创立品牌、经营品牌,发展品牌型无形资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培植一个优秀的品牌需要持久的战略计划,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其首要环节是创立品牌,它要求树立品牌意识,做出正确的品牌决策,如品牌名称、品牌商标、品牌定位等的决策,以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促进品牌的成长,最终成为名牌,名牌创立后更要注意保护名牌、经营名牌,使名牌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形化运营,促进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中小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小企业应采取目标集聚的基本战略,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不能盲目地追求“做大”,而应选择“做精做专做强”,一般说来,有5种战略可供中小企业选择:专精一点战略、依附协作战略、联合竞争战略、特色经营战略、市场补缺战略。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不同,则相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选择就不同。

1.与“专精一点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专精一点战略的企业一般规模小、资源有限,不得不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发挥自身特长的细分市场里进行专业化经营,并在该细分市场获得低成本的歧异化优势,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要弥补企业的劣势,使企业避开威胁或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客户关系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或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2.与“依附协作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依附协作战略的企业一般力量单薄、产品单一,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是大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化组成部分。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风险小,跟随大企业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过于依赖大企业,一旦背靠的这棵大树身有不测或关系中断,企业就面临生存危机,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依附互补的关系使企业得到稳定发展,同时也要能提高企业的自主能力以减轻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强化双方的依附协作关系,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3.与“联合竞争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联合竞争战略的企业一般资金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单个企业实力较弱,但通过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后,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这种战略要求联合体内企业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协调一致,最好能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联合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联合体的竞争优势,使各企业共同稳定发展。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客户关系型、虚拟网络型、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企业文化型、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联合体内各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突出联合体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化优势,从而使各企业保持稳定发展。

4.与“特色经营战略”对应的无形资产战略重点。执行特色经营战略的企业一般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服务特定的顾客群体,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歧异性优势,在该细分市场可以同大企业展开竞争。这种战略的风险是:其歧异性优势不敌竞争对手的低成本优势,竞争对手的学习与模仿使歧异化差别缩小,因此,与这种战略配套的无形资产战略应能加强企业的经营特色优势,同时又要减轻竞争对手低成本竞争的威胁的影响。根据以上原则,企业可以技术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品牌经营型无形资产战略为主导,以客户关系型、人力资源型、企业文化型、虚拟网络型无形资产战略为支撑,加强无形资产建设,强化经营特色优势,使企业稳定发展。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4

关键词:企业无形资产;分类;经营管理;特点;方式;策略;重点

世界知名的可口可乐盛传:“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里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性、商品性与盈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的存续不仅需要拥有厂房、场地、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的支撑,而且也需要拥有如企业商号、商标、专利权、发明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企业的社会形象、营销能力、管理制度、信息资料、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融入与再现。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企业无形资产概述

我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财政部财会[2006]3号文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就是说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并且是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承认和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效管理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⑴企业识别的需要: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品牌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⑵融资的需要:可利用无形资产吸引投资、质押贷款等;⑶资本运营的需要:无形资产在合资、重组、改制、上市时可作价入股;⑷交易的需要:在无形资产转让、许可使用、拍卖等情况下提供价值依据;⑸信息处理的需要:摸清家底,给经营者提供管理信息;(6)法律纠纷解决的需要:为打假、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

根据不同的标准,一般可将无形资产作不同的分类。依靠知识、技术和技巧形成的想法、概念、设计、发明及劳动成果的智力型无形资产。主要与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有关的人力型无形资产。企业在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能使其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回报的管理型无形资产。通过市场活动获得的市场型无形资产。依靠特许权形成的物权和行为权的利权利型无形资产。物权包括他物权和准物权,他物权是权利人建立在他人(包括国家)拥有所有权的有形资产上的权利,准物权则指知识型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行为权利是国家特许、可作某种经营行为以获得利益的权利。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及管理策略

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经营管理是不同的,具有其特殊性。

无形资产是依托于有形资产和资源经营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即在经营活动中伴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形成独有的品牌和销售网络,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提供新的服务,根据经营要求创新和实施新的管理。其次,各种无形资产的无形特性使它易变和延伸,比如某个品牌可以改变或增加功能,而不受太多制约。再者,无形资产在形成发展中有较强的不可控制性,比如假冒产品排斥真正品牌产品、技术秘密的泄露等等。

根据产业与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差异,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品牌经营方式更多的是针对属于社会消费性的产品;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更适宜采用技术创新能力的设计和智力机制的经营方式。对于不同的企业,要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即便是同一个企业由于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无形资产的经营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在创业阶段品牌的经营偏重于培育市场、培养顾客群,而在创业成功后主要是开拓更大的市场和潜在市场以及无形资产保护和市场保护等。

具体来说,企业无形资产经营管理可以考虑采用如下策略:

1.开发策略。要求在专利和商标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采用一些先进的跟踪与分析的方法,经常与国际竞争者或同行业一流的领先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去观察、分析竞争环境和竞争者,研究评价本公司和领先者的开发手段,将竞争者或领先者的无形资产开发成就,作为本公司无形资产开发的超越目标,并将领先者的先进经验移植到本公司无形资产开发管理中去,进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使企业保持无形资产开发上的强大竞争力并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

2.延伸策略。企业利用现有的品牌生产其他产品,在一把名牌大伞下聚集系列产品,形成名牌的“王国”。实施品牌延伸,可以帮助新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减少新产品上市的风险。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介绍期的促销费用,消费者会有意无意地将对原产品的信任感传递到新产品上。并且,品牌延伸可以进一步扩大名牌的影响,增加名牌的价值。如著名的 “长虹”、“海尔”、“娃哈哈”等品牌,通过延伸策略,很快打开了市场,并且使它们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增值。

3.融资策略。企业利用本身的无形资本进行融资,或是利用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综合优势,借助一项优秀的创业方案吸收风险投资取得创业资本;或是将部分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取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活动贷款;或是对企业的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重要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合理作价,以合资或合作方式吸收外资;或是以特许经营方式接受投资,对受资方来说前期只投入部分资金就可以取得特许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配方、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特许使用权。选用不同的融资方式,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众多的先机与发展机遇。

4.扩张策略。企业利用名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

5.分配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不仅要按照他们为创造企业价值所作的贡献大小按劳分配,而且要把他们的劳动成果资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并且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诀窍、计算机软件、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其它企业,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技术就可以作为资本投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从我国企业实践来看,企业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企业无形资产投入。即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典型公司经验,在利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信誉、广告宣传、人才培养与科技经费投入、经营管理等方面营造无形资产,使在人才、科技和广告的投入由“橄榄型”转变成“哑铃型”。第二,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企业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其有效的时间内,抓住现有无形资产的各种优势,主动开展各项业务,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并努力将现有的无形资产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二是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三是加强保密工作;四是及时取得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为核心内容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资本,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其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要占到资本总额的50%-70%,成为这些企业进行技术贸易及占领国际市场和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武器。同时,随着经济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物质生产、货物配送所创造的价值不断降低,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便将自己的核心业务逐渐转向研究与开发、品牌经营、资产重组、产权经营等价值增值高、利润高的业务领域,而将那些需要大量有形资产投资和重复性劳动的物质产品生产、物流配送业务外包或委托出去,交给专业化公司完成。

面对这样的社会经济现实,希望永续经营的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做好战略规划,不仅管理好有形资产,使其不断保值和增值;而且要管理好无形资产,把其作为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好经营管理战略与策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无形资产也能不断地保值和增值。

作者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邢贲思 ,杨启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国有企业改革及运作全书[M].(卷一)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940-946.

[2] 王加春, 安心正.资产评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5.143-145.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5

关键词: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显突兀。对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相关理论成果可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拟通过对两者关系及相互影响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外向型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我国外向型企业应如何进行无形资产管理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些个人看法。

二、无形资产的内涵界定及其重要性

1.无形资产的概念:所谓无形资产,是与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对无形资产下如下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且能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从企业资源的广义上讲,还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消费者忠诚与长期建立起来的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与客户数据库等。

2.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

无形资产是一种知识。知识只能被感知和认识,知识是具有无实体性的,需要加以培育、创造和创新。无形资产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也可以是外部结构资本。

与有形资产一样,无形资产同样是劳动创造的产物,而且,创造无形资产的劳动多为智力劳动,这就决定了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价值。

无形资产主要是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因此,很多无形资产形态如工业产权可同时为多个主体占有和反复使用,正是因为无形资产的可重复使用性,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这就要求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

无形资产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无形资产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产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分析

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及其增量,而是依赖人类最复杂的功能——人的智慧和创新,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增值和实现。

无形资产一旦资本化,就具有获利性,而且其获利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远远超过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应与无形资产产生,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依仗无形资产,因而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这与无形资产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必然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地位相对下降,知识资产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获利将更多的依靠知识资产,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内容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企业各部门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并被有效的组织管理,将企业所拥有的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形成一个企业独有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简而言之,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其蕴藏于企业的每个层面、每项职能、每步流程和每个员工之中。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具有信息特征的显性知识很容易被仿制,而具有方法论特征的知识则相对来说较难仿制。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而不是某一项或几项技术所能替代的。这种异质性特征决定了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换言之,即使能将某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让与其他企业,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核心竞争力已经与企业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竞争力,各分散的技能、专长和竞争力要素都不成其为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整合。

先进的设备、高水平的生产线,以及关键的技术、资金等等,都是企业赖以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3.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决策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员工竞争力: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科技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科技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因此,科技竞争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

四、无形资产对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作为外向型企业的典型,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是因为其掌握了秘密武器——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无形资产对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不难看出,二者对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外向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的重要保证。

除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和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外向型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这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

2.无形资产是增强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文化、制度、管理、人才、技术、产品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技术、技能和其他知识的整合和集合。他是保证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外向型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当前,外向型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外向型企业日常经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向型企业科技水平的较量,一个掌握核心科技的外向型企业往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平庸无为,则难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五、我国外向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意识不强

由于无形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无形资产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忽视无形资产的注册。很多外向型企业不注意无形资产的注册,使其得不到法律保护,给企业和国家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无形资产投入不足

目前对我国外向型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意识不足,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不够是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外向型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不足表现为:企业创新率不高,新产品的销售份额平均只有10%左右;在技术引进的态度上,就是企业过度地依赖技术引进,引进后只是简单地加以利用,而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创新资源投入指标主要有技术开发人员数量和质量、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等。

3.无形资产保护不力

据对部分重点医药研究院所和企业的调查,在2006~2011年期间取得成果1874项,申请专利的只有90项,只占2.7%。这样,大量可以拥有的国有知识产权随随便便地流失了。

4.无形资产运作无方

我国无形资产运作方式上与国外公司差距巨大,没有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增强竞争实力和开拓市场的作用。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往往实行“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或“资金未到,专利先行”的战略。

六、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升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增强无形资产意识

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增强无形资产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意识,构建以无形资产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人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主人,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

3.加大投入,重视无形资产培育

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开发,首先在于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无形资产。多数无形资产项目受时间的制约,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加以利用。

4.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无形资产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限制。其次,对无形资产的各项法律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强撤销制度,明确侵权人、违法人的经济责任。再次,加强执法力度。最后,企业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拥有的部分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都需要履行一定手续后才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否则就会被白白侵犯,甚至反受其制。

5.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首先要在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中列入无形资产的开发和投入计划,推进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落实外向型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管理的专职或兼职机构和人员,从组织上予以保证。第三,要积极加强领导,建立起内部统一领导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6.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任何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也是外向型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品牌的竞争。我国外向型企业要以名牌战略为导向,促进外向型企业为争创名牌而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速度等一系列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使外向型企业在创造名牌、运作名牌和维护名牌声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专长、知识产权和管理经营,构建起外向型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7.以无形资产为核心,开展外向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从根本上讲是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当前外向型企业经营活动中要充分将无形资产经营与产品经营等有形资产经营结合起来,以提升其无形资产价值。以无形资产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其规模,增强其竞争力。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将筹集无形资本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其二,以无形资产为投资战略新方向。

8.挖掘比较优势

关于“核心竞争力”,太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管理者们,已经从产品、技术、信息、管理手段、品牌等方面都已总结了精辟的理论及行动框架。为此,笔者将仅就外向型企业如何深入挖掘外向型企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

首先,量体裁衣,制定出口发展目标,谨防“张力”错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外向型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所属产业特征和自身资源优势,确定适宜的出口发展目标。其次,遵循国际市场规则,恪守商业信誉,放眼未来。恪守基本的商业信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国际市场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别于国内市场规则。再次,客观分析利用外向型企业情感纽带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颇具团队协作意识、适合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七、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本文运用对比论证法、文献资料法来阐述无形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的影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育和运作无形资本。然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影响了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对无形资产与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外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将对我国外向型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常文博.试论国营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其会计处理[J].现代电力,2009(S1):134-136.

[2]高建来,杨淋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关系辨析[J].商业经济,2009(01):17-19.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6

一、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不同

传统无形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能够成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对象,是因为它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这种收益的取得在于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该无形资产的垄断(即排他性)使用而给产权主体带来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的好处。它的存在能使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更多或更快地得到市场的承认,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可见,传统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一种条件作用,只不过这种条件作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所发挥的条件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人力资源的价值虽然也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运用,即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无形资产)发挥的只是条件作用。同时,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增加个别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商标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人力资源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及特征不同

虽然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是,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及载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传统无形资产,或者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或者作为一种权利(如特许经营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或者作为一种关系(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企业中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简言之,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是“死的”、“物化的”,载体对无形资产效力的发挥程度不具有能动作用。

而作为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能力则不同,它们所依附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劳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作用。然而,人是有需求、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人以怎样的态度劳动将最终决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即人力资源载体——人对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程度具有能动作用。

三、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在收益不确定性根源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专利技术等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说,如果技术进步较快,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则该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相对竞争力将下降,导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降低、收益下降。同时,即使技术型无形资产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期限,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实际受益期也将缩短。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技术型无形资产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于传统无形资产许经营权等权利型无形资产上的未来收益来说,会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传统无形资产中客户关系等关系型无形资产来说,其未来收益的升降则取决于未来关系处理的好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分割,如果与客户或供应商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收益也将发生波动。由此可见,传统无形资产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市场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或利益竞争)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7

论文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产少,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 质押融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是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无形资产未来价值的发展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概念

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知识产权质押属于权利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知识产权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知识产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知识产权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知识产权的价款优先受偿。其中,为债权提供知识产权担保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我国《担保法》第75条第3款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的关键环节,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以及适合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目前,我国仍然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主要是通过一些资产评估公司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银行对其评估结果采纳的比例较小。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有形资产少,企业内部信息很少披露给商业银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透明等。商业银行无法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因此比较谨慎,在没有政府提供相关鼓励政策的情况下,一般不愿意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银行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要承担较高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进行担保与传统的有形资产抵押担保具有很大的不同。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的特点,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价值具有不稳定性,比如一项技术研发出来通过申请取得专利权后,其价值会随着后来更新的技术的研发而贬值,因此商业银行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四)知识产权变现比较困难

知识产权作为商业银行债权的质押物,当贷款无法偿还时,银行只能通过变现该知识产权来获得受偿。但是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制还不完善,交易程序复杂,成本较高。当企业无力还款时,商业银行不能像处理有形财产作为抵押物一样,通过拍卖、转让等收回成本。

三、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

一般情况下,各个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结果都不相同,这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必须面对的一个技术难题,因此建立专门的、权威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实践中可以发挥高校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为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提供高技术性、专业性强的人才。

(二)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企业在公众中的口碑,而且能够为其经营各种业务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其得以长久运作下去的基本要求。努力研究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得以存活的关键。

(三)完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银行层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该企业的调查,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信誉度比较高的企业;在发放贷款后,商业银行要跟踪贷款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其次,政府层面,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减少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还贷风险。

(四)完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是解决知识产权变现难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为上游企业、机构、团体和个人及下游商品生产商、经销商以及产品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交易和服务等信息。可以减少知识产权变现难的程度,降低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权力型无形资产篇8

关键词:会计核算;融资模式;PPP项目

一、引言

近年来,PPP项目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的北京地铁3号线、5号线,上海地铁的3号线,2008年的奥运主场地“鸟巢”等,都是我国应用PPP项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成功案例。由于我国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相对落后,导致国家在基础实施建设上存在非常巨大的压力。而PPP项目的合理应用,使得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和补贴大幅度的降低,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压力。相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应用PPP项目能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但是,现阶段我国缺乏对PPP项目会计核算的指导,未对PPP项目的资产确认类型、计量、具体化会计核算等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得PPP项目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混乱,不利于PPP项目在我国的顺利继续推广。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际会计准则有关PPP项目的会计核算

(1)指导性文件。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2006年制定、2008年实施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在本文中简称IFRIC12)规范了PPP项目中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并未涉及政府项目的会计处理。(2)适用范围的规范。一是规范条件,在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服务特许权协议,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就是通过这些服务特许权协议与私营部门形成PPP项目,从而将私营部门引入到交通、电力、供水、废弃物处理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运营、管理以及后期的维护修复中。服务特许权协议又称“建设-运营-转让”或者“维护-运营-转让”。而IFRIC所注重的就是由公变私的服务特许权协议中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服务特许权协议中,规定了私营部门在协议期间内完成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升级。但是IFRIC12的解释公告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服务特许权协议都是适用的,必须满意一定条件的服务特许权协议才能应用IFRIC12的解释公告,即同时满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控制权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在协议期结束时,若存在重大的盈余利益,该盈余利益应归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这两个条件,该项服务特许权协议才能应用IFRIC12的解释公告。二是规范条件的具体解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控制权”是指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享有制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使用、服务对象及收费标准的权利。这种控制权可以通过协议或者第三方监管等途径来实现。在应用条件中,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与监管方(能代表公共利益)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不需要具体参与价格的制定,只需制定相应的标准即可。“对任何重大盈余的控制”是授予政府或者公营部门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期内使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权利来限制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抵押或出售的实际能力。如果在协议期内,该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存在着重大的盈余利益,则该盈余利益应归属于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3)资产的确认模式、IFRIC12关于资产确认类型如表1所示。(4)借款费用的处理。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IFRIC12做出了明确的确定:在无形资产模式下,以《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IAS23)的规定为指导,将建设时期由于服务特许权协议规定而产生的借款费应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其余情况均应进行费用化会计处理。

(二)英国对于PPP项目会计核算的经验总结

(1)PPP项目的英国政府项目主体会计核算。一是以英国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的授权人的会计核算。该阶段的授权人是英国政府,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会计准则规范为UKGAAP,倾向于使用准则修正案FRS5(后期的FRS5A),其特点是“实质重于形式”。而英国财政部则倾向于使用技术说明(修正版的TTN1R)对PPP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的选择上,FRS5A和TTN1R之间存在着相反的意义。FRS5A是准则,而TTN1R则是指导说明性文件。其中的关键点是FRS5A与TTN1R确认PPP项目的资产类型是以“风险与收益”为基础标准,即政府或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注重是风险的承担者,而不是PPP项目的所有权。二是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指导的授权人的会计核算。2007年3月,英国政府将公营部门的指导性文件由英国公认会计准则转变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对授权人(英国政府)的会计核算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改变。而英国财政部的转变活动则几经推迟,直到2009年的七月份。究其原因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关于PPP项目中仅有IFRIC12一个标准对资产类型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在PPP项目中,英国政府项目主体和公司项目主体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且均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为适应英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形势,英国财政部扩展了IFRIC12的规范。英国政府拓展后的“IFRIC12标准处理”之下的对PPP项目资产会计处理如图1所示。与FRS5A和TTN1R1号修正案采用的“风险与收益”标准相比,IFRIC12中采用“控制”标准作为本质基础,PPP项目资产的类型应当由英国政府确认或者相关公营部门,注重的是PPP项目的实际所有权,而不再是风险的承担者。(2)英国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一是以英国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的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在该阶段,英国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是:以FRS15为指导,将项目资产确定为有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在公司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内显示。其不足之处是在服务特许权协议签订之前存在着公司项目主体不断亏损积累与大量滞留现金共存。为了适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需要,PPP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特许权协议大量增加,政府对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的减少与压力的降低,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在2002、2003年左右发生了改变。在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处理中,固定资产会计转变成了合同应收款会计,并将公司项目主体确认为金融资产,而不再是固定资产。这种措施会提高公司项目主体的盈利能力,并使公司项目主体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期内持续处于盈利状态,能大大提高私营部门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与政府开展横向合作关系。二是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指导的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英国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之前,私营部门在英国公认会计原则(UKGAAP)准则下对其在PPP项目中收益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协议应收账款,在采用IFRS之后,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变成更为合理的IFRIC12。但是,英国政府发出的公告并没有对本国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预期的影响,但是在整个欧盟地区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IFRIC12对PPP项目处理的操作方法为: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其二,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即私营部门可以在政府或者相关公营部门的授权下,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行使用和管理,但是不享有控制权和所有权。则该PPP项目符合IFRIC12界定的资产类型的确认模式,即将PPP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确认为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再是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相比于UKGAAP,采用IFRIC12进行会计核算会使得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对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早起,由于直线折旧偿还方式的影响,将PPP项目确认为无形资产会使PPP项目的盈利能力降低。因此,英国财政部以修正案的形式对IFRS进行了拓展,允许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可以采用成本更为低廉的累计摊销的方式,该种方式可用于固定资产的确认,并在服务特许权协议早期使用较少的设备以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PPP项目种类繁多与财务安排的复杂度,使得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仍惯用UKGAAP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因此,IFRIC12并没有在英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3)“孤儿资产”现象。基于UKGAAP或者IFRS下的会计核算方式,都会使PPP项目的政府项目主体和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在核算中产生了“孤儿资产”的问题。

(三)对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启示

(1)简化资产确认类型。IFRIC12无法在英国普遍推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PPP项目中存在着复杂的协议类型及财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使得PPP项目资产的确认类型较多,使得PPP项目公司无法按照IFRIC12规定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及混合资产三种资产确认类型来进行。现阶段,PPP项目公司仍采用单一资产确认模式,即固定资产,IFRIC12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金融及无形资产模式带来的PPP项目公司盈利状况的巨大差距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操纵性提高。但是会计核算要求的正是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财务信息可操纵性的提高恰好降低了其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在PPP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尽量简化资产确认的类型,提高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2)用“控制”标准规范PPP项目的范围。我国的BOT适用项目类型在会计准则解释2号文件中有明确的限定,但未涉及到PPP项目。而英国PPP项目的会计制度则从“风险和收益”和“控制”两方面对PPP项目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这两种标准均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各有利弊。但“风险和收益”因“风险”类型不同,导致其标准在评判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会使评判结果不确定,甚至出现于实际完全相反的现象。因此,我国在制定PPP项目的范围时采用“控制”标准较为合适。(3)综合考虑PPP项目中政府和公司的资产确认。从英国PPP项目的发展来看,由于“风险和收益”标准的实施和为推行IFRIC12规定的资产确认类型模式,为避免出现“孤儿资产”的现象,应对政府或公营部门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改革,应综合考虑PPP项目中政府和公司的资产确认,即在PPP项目中以政府项目主体和公司项目主体综合确认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在两方中有一方将PPP项目资产确认为有形资产。(4)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确认。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IFRIC12做出了明确的确定:在无形资产模式下,以《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IAS23)的规定为指导,将建设时期由于服务特许权协议规定而产生的借款费应进行资本化会计处理,其余情况均应进行费用化会计处理。

三、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一)PPP项目范围的界定

在界定我国PPP项目的范围时,我们应当抓住“控制”这一本质特征。适用于IFRIC12的PPP项目医改符合的条件为:一是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二是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在价格的制定上,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不必参与具体制定活动,只需提供定价标准。同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享有在协议期内使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权利来限制私营部门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转让和出售的实际能力。最后,在重大盈余上,在协议期结束时如存在重大盈余,则该重大盈余归属于政府项目主体;如不存在,也适用于界定的PPP项目范围。

(二)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现阶段,PPP项目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在协议期结束后,PPP项目的所有资产都会转移回公营部门,因此我国的PPP项目完全满足PPP项目范围界定的条件在协议期结束时,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对重大盈余进行有效控制。如在满足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应掌握PPP项目公司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费用制定的控制权,就能实现政府或相关公营部门对PPP项目的资产、使用和收益的完全控制,从而将最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给国民。因此,基于所有权和控制权,我国的PPP项目政府主体应确认为固定资产,从而可以避免“孤儿资产”的出现。

(三)PPP项目公司项目主体的会计核算建议

(1)公司项目主体筹备期。会计核算单位的划分。将公司项目主体划分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按照主体性质,再将相互关联的合作主体组成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两个核算的大单元。在对PPP项目公司主体进行整体核算之后,对各核算单位根据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等要素进行具体的资源配置和统计,对每一个单元的产权变动及交易进行核算和反映。在协议期结束时对每一个基本单元进行会计核算,对每个产权主体都制定相应的财务报表。(2)公司项目主体开发期。一是处理不同性质资产的区分。对于拥有完整产权的资产,应根据IFRIC12中对金融资产、无形资产、混合资产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而具有服务特许权性质的资产,如公司项目主体购置的设备属于服务特许权协议中规定的PPP公司项目资产,则要归为服务特许权资产进行核算;如果不属于该类,则归为完整产权的资产。二是PPP公司项目主体的资产确认类型。现阶段,对于服务特许权协议中的PPP项目资产无条件的划分为无形资产。但我们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的、独立的用益物权准则,则可以将服务特许权协议中的PPP项目资产归为用益物权资产,应该采用用益物权准则进行会计的核算。三是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建设阶段,由于服务特许权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进行资本化,并计入无形资产类型中。(3)公司项目主体运营阶段。一是公司项目主体收益类型的确定。公司项目主体通过经营PPP项目所取得的收益,应划分为经营收益,不能划分为投资收益。但是当将PPP项目资产无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类型时,则未涉及资产类型的确认问题。二是服务特许权资产的摊销。将PPP项目服务特许权资产无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避免了在不同资产类型下,不同的摊销方法造成的PPP项目公司主体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异。三是后续费用的会计处理。后续费用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会计处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4)项目交接阶段。不同性质的交接方式应选择对应的会计处理的方法。无偿移交的部分不进行会计处理;其余部分则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服务特许权协议做会计清算处理。

参考文献:

[1]苑泽明、姚王信:《从无形资产到用益物权:会计影响与因应研究》,《山东经济》2013年第6期。

[2]段洪艳:《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私法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上一篇:银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下一篇:人身保险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