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2 14:33:59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1

关键词:海南省;热带雨林;发展;环境

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的发展,海南省以其丰富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受到更多的游客关注,作为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游览、度假、观光、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在海南省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海南省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市。生态旅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则应该是是近代的事。使热带森林公园,成为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海南省在旅游业开发产业中的一项重要的指标。①由于这项产业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开发的时间比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旅游开发模式,对旅游与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人们还需要以科学的观念去理解和认识,因此对于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海南省热带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特点

海南省热带生态旅游,能够将生态旅游依托海南省有着丰富的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的角度、对海南省热带野生生物,还有更多与其相关文化特征,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的旅游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显著特点。很多人对海南省的生态旅游认为是自然旅游,这种自然旅游由于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特征,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普遍欢迎。②

海南省的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着双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已经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人们渴望以绿色的心情回归大自然两个因素。对于到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的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都应该自觉地将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使海南省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状态,以倡导“科学旅游”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多旅游者的认可。

2、海南省具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

省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对海南省所具有的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评价说“海南省有世界一流的热带雨林资源,就是与世界著名的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这是海南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最为骄傲的自然资源,作为海南省旅游产业,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一流的资源,要能够以这种优势,站在更高的发展上,高水平地将海南省的热带雨林,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产业。

海南省拥有着五大热带原始森林区,这五大热带原始森林区是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海南省的热带雨林所占据的面积广大,据统计能够占到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海南省的热带天然林,以其而垂直分布的形式,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山地雨林等。这里以天然的氧吧,受到众多旅游者的亲赖。③

海南省的热带雨林,所具有的优势在于它的独特,以及所存在稀有价值。海南省动物特有品种885种,海南省的野生维管束植物特有品种571种,这种特有的品种不仅成为海南省的稀奇,也成为了世界的稀奇。“海南省的热带海洋和阳光海岸广为人知,热带海洋、阳光海岸特性,是海南省热带雨林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地段。海南省以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与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显示出其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海南省以其丰富的热带雨林,为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海南省已经将热带森林资源,作为旅游产业的品德,进行树立和宣传,这不仅提高了海南省热带雨林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3、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环境保护的支持。

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开发,让人们在享受绿色,满足这种无污染的绿色旅游的同时,却也为海南省热雨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忧虑,由于海南省的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多地方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自然中旅游,是很多人的向往和希望,可是面对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没有真正重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使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想为海南省热带雨林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的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稳定,为热带雨林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气氛,需要不断地以保护热带雨林绿色资源为基础,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需要给予严厉的制止。④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开发,一定要明确开发不能仅仅是索取,需要对大自然也要有所奉献和投入。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的首要条件是以生态为本,不保护好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明天将不会再有生态游,因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人们感官上所需求的自然美丽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以破坏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赢得一时的利益,那么海南省的旅游产业,将失去根本的发展源泉,海南省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也只能成为历史上瞬间的风景,永远成为后一代人内心里的遗憾。⑤

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游的发展,应该以复合型、可持续、多元化为发展的目标。要能够以国家公园的模式进行开发,这样既能有效地管理和整合这些资源,同时又能保护好这些资源,真正地实现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需要在求稳定的前题下求发展。热带雨林生态和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需要以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需要以充分合理的自然资源,使热带雨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让人们在享受到旅游乐趣过程中,学会保护自然环境,使人类永远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⑥

参考文献:

[1] 老嘉山林场:打造森林公园 发展绿色旅游. 安徽经济报,2007.

[2] 中国最完美的热带雨林[J]. 科学大观园,2005,(15).

[3] 许道顺,许升锋.打造海南省“旅游之岛”品牌的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8,(08).

[4] 丁易.海南岛退化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5] 周金泉,何文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新东方,2009,(Z1).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2

关键词:气候因子;光照;温度;降水;空气和风;哀牢山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0303

1引言

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一种顶级森林植被,是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下形成的独特植被带(吴征镒,1980)。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区、工农业发达的区域恰好处于常绿阔叶林区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开发,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已经很少,且森林呈片段化、斑块状分布。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达504km2 ,是我国此类阔叶林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之一(Young & Wang,1989)。如图 1 所示,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以及云南亚热带与热带北缘的过渡区,使得热带、亚热带、温带(亚高山)区系成分在此区域交错汇集,具有较多特有成分,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极丰富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极为复杂的格局(邱学明,1998)。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因子对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限制作用,探明阔叶林的建群机制和生长发育规律。

2研究区概况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哀牢山山脉中北段上部,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和云贵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结合部(图1)。地理位置为23°36′~24°56′N, 100°44′~101°30′E, 海拔2400~2600m,跨越景东县、南华县、双柏县、镇沅县、新平县和楚雄市六县(市),面积达到677km2(朱华和闫丽春,2009)。根据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资料, 研究区域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31 mm, 旱季、雨季分明, 雨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485 mm, 年平均温度为11.3℃, 最热月(7月)气温为16.4℃, 最冷月(1月)气温为5.4℃, 无霜期为200 d左右。土壤的成土母质由片岩、片麻岩和闪长岩组成, 多发育为典型的黄棕壤, 土壤肥沃、偏酸性(pH值为4.4~4.9), 土壤表面由厚度为3~7 cm的凋落物层覆盖,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12.91%、0.52%和0.06%, 土壤表面的C/N比为14.4, 深度为30~50 cm土壤的C/N比为15.3(Liu et al., 2002)。

图1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保护完好, 主要由壳斗科、茶科、樟科和木兰科的树种组成。其中, 壳斗科的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变色锥(Castanopsis wattii), 茶科的南洋木荷(Schima noronhae)、翅柄紫茎(Stewartia pteropetiolata)、云南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 樟科的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 木兰科的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多花含笑(Michelia floribunda)是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

3气候因子及其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的

限制作用3.1光照因子

哀牢山属我国西部型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朱华和闫丽春,2009)。一般而言一地的太阳辐射量会随着海拔的升高,总辐射量会逐渐增加。但是这种变化规律仅针对晴朗乌云的天气,哀牢山山脉上部多雾雨,各月的太阳辐射量均要比山麓少。如表1所示,西麓的景东年太阳辐射量总量仅为89.7 kCal/cm2·年,却比纬度高的武汉(117.0 kCal/cm2·年)还低。保护区在雨季时,全区降雨丰富,故太阳辐射量比旱季要弱,而且山中常年多雾造成了太阳辐射更弱的形式。这使得哀牢山地区在较弱太阳辐射条件下发育了大量中山湿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植物而言,太阳辐射是其生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制因子,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对数目茎、叶的生长产生影响(高进波,2009)。由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效应,会进一步影响着植物的生理活动、生长发育及其地理分布(李麟辉等,2011),进而影响整个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构成。

3.2温度(热量)因子

在热量上,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1.3℃,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5.6℃,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15.7℃,无霜期约180d,总体上气候相对温凉(徐成东等,2011)。如以平均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10~22℃作为春季和秋季的标准来划分四季,则哀牢山海拔2400m以上的山顶部冬季可长达5个月以上,春秋相连大约7个月,即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特点。而海拔1000~1100m以下的河谷坝区却是长夏(5个月以上)无冬,春秋相连(7个月);其间的山坡地区春秋季长达8个月以上,上部有3~4个月以下的冬季,下段有3~4个月以下的夏季,中断全年皆春秋(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这种复杂多样的山地气候促成了哀牢山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主要的植被类型有热带北缘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和干热河谷稀属灌木草丛等,此外也有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等次生植被(朱华和闫丽春,2009;金振洲,1983;李宏文,1983;游程侠,1983;庞金虎等,1988)。同时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显著,例如海拔1140~2000m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带,2000~26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朱华和闫丽春,2009)。

3.3降水因子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季风热带、南亚季风热带和青藏横断山系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云南省东西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分界线。哀牢山地区在夏秋季节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西南季风的影响,在冬春季又多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干热的西风控制,气候干湿季分明。在以西南季风为主的影响下,哀牢山东、西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由于受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比西坡低。根据哀牢山西坡观测,从海拔1300~2800m,降水量的递增为80mm/100m,海拔2000m以上的相对湿度一般在85%以上。在哀牢山西坡徐家坝地区(海拔2450m),年降雨量为1840mm(朱华和闫丽春,2009)。哀牢山东西破谷地降水只有1000~1150mm,但海拔2700m的山顶部分却能达到1860mm(张克映等,1994;刘玉洪等,1996)。在海拔2800m左右的哀牢山区,年降水量可达2200mm,海拔900m以下的哀牢山北麓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800~900mm之间。综上所述,哀牢山东西坡降水量的差异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4空气和风

哀牢山保护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空气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海拔2000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在85%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朱华和闫丽春,2009;李麟辉等,2011)。11月前后,北半球西风带南移,受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风沿着青藏高原南缘流来,由于这支气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干燥的热带大陆,气流性质干暖,空气湿度降低。5月份以后,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哀牢山地区受著名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因这支气流来源于高压高湿的赤道洋面,湿层深厚,为该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同时控制中国东部广泛地区的东南季风也能影响到哀牢山以东的地区(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赵济和陈传康,1998)。所以,在两只气流的影响之下,哀牢山地区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也是保护区植被生长最旺盛、植物群落形态最完整的季节。

4合理利用气候因子保护常绿阔叶林生

物多样性4.1合理利用光照资源

针对哀牢山保护区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今后在保护区森林维护、植物引种和营造植被时,可以充分的考虑这一影响机制。通过对比分析各植被类型对趋光性的不同,可以更加丰富哀牢山不同植被空间结构,进而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4.2充分利用温度优势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23°36′~24°56′N的地理纬度,正处于热带的北缘和南亚热带区域,同时复杂的地貌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河谷、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地形环境。这些不同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温度差异,温度是植物发育的关键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发育过程(马丹炜和张宏,2008),受此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带。所以,在哀牢山保护区应该充分利用不同级数的温度差异,丰富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特别是在今后修复和营造人工林时应充分考虑温度因子,以保护和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4.3合理利用降水条件

保护区所在的哀牢山山脉,大体呈南北走向,且山体北部狭窄紧束,南部开阔而松散(徐永椿和姜汉侨,1988)。由于保护区雨季降水主要水汽来源于阿拉伯海一带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哀牢山山脉最高峰3165.9m,山体的海拔高度并未到达雨线,故东西坡降水量都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是在不同的亚地形区域降水的差异依然很大。所以,在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植被类型对水源需求性的差异,以便更好的保护和新建植被。

4.4空气和风的使用

空气和风的利用看似困难和难以掌控,但是只要科学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同样可以在森林保护和营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哀牢山新树苗的栽种期间就要考虑到不同坡向在旱、雨季的空气湿度和降水差异,以便及时为幼苗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冬季森林火灾防护和监控中,对于背风坡的焚风效应(伍光和等,2008)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焚风效应一侧林区也历来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因此,掌握保护区空气和风的基本规律对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高进波,张一平,巩合德,等.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太阳辐射特征[J].山地学报,2011,27(1):33~40.

[2]金振洲.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和性质[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3]李麟辉,张一平,谭正洪,等.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林外草地太阳辐射比较[J] .生态学杂志,2011,30(7):1435~1440.

[4]Liu Q, Wu Y . Effects of gap size on regeneration 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s in northwest Yunna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2002(8):453~459.

[5]李宏文.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植被概况[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6]刘玉洪,张克映,马友鑫,等. 哀牢山(西南季风山地)空气湿度资源的分布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47~354.

[7]庞金虎,范家瑞,邱学忠,等. 哀牢山植被[C]徐永椿,姜汉侨.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徐成东,李雪玲,冯建孟.云南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附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附载植物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30(9):1858~1862.

[10]徐永椿,姜汉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1]游程侠.哀牢山徐家坝地区的植被分类[C]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12]朱华,闫丽春.云南哀牢山种子植物[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13]张克映,张一平,刘玉洪,等. 哀牢山降水垂直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1994,14(2):144~151.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3

园林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气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风景园林教育家约翰•西蒙兹(JohnO.Simonds)在他的著作《景观设计学》中写道“如果规划的中心目的是为人或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就必须首先考虑气候[1]”。气候因素常常与地理因素混合在一起,例如气温、湿度、日照、风向和降雨,以及气候因素所造成的植被、水文、地貌方面的特征,甚至气候因素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气候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气候影响着景观(地理概念的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而这些特征对于园林的风格与形式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园林设计不断适应气候,通过改善微气候来解决气候的舒适性问题,使气候与园林设计紧密结合。从古到今,包含在地理因素之中的气候因素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形式,这种影响在许多国家的园林中均有所体现。在湿润炎热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在庭院的连廊上修建屋顶花园,以遮蔽阳光和暴雨。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庭园多围以高树为人庇荫,用细小的喷泉或水渠增加空气的湿度,而凉亭四面围合的隔栅,既可以产生丰富的阴影变化,又可以在遮蔽阳光的同时保持通风。法国气候温和晴朗,才会使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明丽效果在晴空之下更加突出。英国阴雨连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然风景式园林由田园牧歌风格转变为以怀旧风格为特征。在日本,京都潮湿的气候使得苔藓成为禅宗园林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在中国,气候因素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有所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将山设在西北,以减少西北风之侵害,在背山面水之处设置景点,以获得良好的阳光。气候差异在中国南北方园林中也有所体现,北方园林建筑色彩艳丽,用以弥补冬季园林色彩单一的不足;南方园林建筑则色彩素朴,掩映于红花绿叶之中。气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遍及各个国家的各个园林形式之中。由于以往气候只是缓慢地发生着变化,基本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使得园林设计应对气候所形成的特征呈现出稳定的面貌。气候(climat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Klima”,指的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倾角。希腊人认识到气候主要是太阳角度(纬度)的函数,他们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地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该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因此,气候是由两种参量来表征的:一种是表示气候平均状态的“恒量”,另一种是表示气候在极端状态之间波动幅度的“变量”。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受海陆影响的程度和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定区域的气候,取决于若干种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就四季的划分来看,中国气候的大陆特征远比西欧显著,中国的四季都比欧洲前移一个半月左右。虽然气候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之后气候变化的过程正在加速,气候变化正在由一个过程演变成一场危机。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可能(90%)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造成,这是目前所公认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使得蓄积在土壤和生物中的“碳”在短短的百年内大量进入大气圈,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据估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其他影响正在出现,例如植被的变化、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等。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气候变化将会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气候变化将会影响植被的生物周期甚至威胁它们的生存;全球变暖将会加剧城市的缺水问题,对城市水景和绿地系统产生影响;降雨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则会导致水文和滨水区域景观的变化;气候变化还将对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影响。

1.1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形式的影响

气候剧变导致的环境变化,特别是重要园林元素的变化,会使原有的园林设计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例如,过去多水的地区现在由于缺水而不得不放弃设计大面积的水体;瞬时暴雨的增加使得园林需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温带地区植物的季相变化随着气温升高而消失,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园林所需特色植物的消失。

1.2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内涵的影响

在以往,园林设计主要是与美学、文化、艺术相关联,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生态、环境在园林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将纳入园林设计的内涵。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环境,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它;面对气候变化给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和缩减这些灾难造成的损失EDAW的詹姆士•赛普斯(JamesSipes)和安妮•罗琳斯(AnneRollings)分析了卡特琳娜飓风的灾难性后果、对人口的变化影响和重建的原则,并为重建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分析模型。这与以往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另外,过去园林设计对气候的作用只局限于对微气候的调节和改善,但现在园林设计将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个既是地方性又是全球性的问题。

1.3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随着人类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具有和自然抗衡的能力。气候变化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天人合一,设计结合自然,这些理念将得到重新评价。很多违背场地条件、忽视自然影响和气候变化、破坏环境的景观模式也将被限制和摒弃。园林设计将更加注重保护原生自然资源、减少开发对自然状况的影响和恢复场地的自然机能。

2.园林设计应对气候变化

园林设计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这些生态效益包括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和吸收二氧化碳等,能够起到改善和调节微气候的作用。面对气候变化,这些生态功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园林设计还需要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大体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减缓和适应。减缓是指针对形成气候变化的机制采取措施,从而使气候变化得到抑制,或使其可能性缩减到最小。适应主要是针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呈现,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即使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立刻停止,气候在短时间内也将会持续变化并可能有加强的趋势,所以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当务之急。园林设计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体现。首先,园林设计要减缓气候变化。目前减缓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园林设计可以发挥间接的作用。例如园林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屋顶花园、绿墙、地形和水体等的巧妙设计可以起到改善建筑热效能的作用,从而减少建筑保暖和制冷所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其次,在园林选材方面,选择可回收的材料和低碳消耗的材料也将会有益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方面,园林设计则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海洋、土壤和森林都具有良好的碳储存潜力,甚至超出大气的储存能力。土壤的碳储存量是大气的3.3倍,陆地生物库的4.5倍。另外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发现多种多年生草类混合种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储量比相同种类单一种植地的平均值要高出5-6倍。而且,暖季型草和豆类植物的加入可以使土壤的碳收集增加193%和522%。战胜气候花园(ClimateVictoryGarden)就是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和生长速度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从而将园林绿化的固碳功效最大化的一种设计。以固碳为导向的园林设计将会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园林设计要适应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针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地方水文变化,园林设计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例如在荷兰,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增多的影响,许多城市面临洪涝的威胁。为了避免灾难,蓄容更多的雨水,城市中设置更多的水体或者蓄水设施,河道被拓宽或者增加辅助河道。在澳大利亚,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减少使干旱成为最大的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炎热干燥气候,为了维护城市水文环境,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UrbanDesign,WSUD)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开始实行,雨水经过收集、过滤、净化和储存并最终得到再利用,如园林灌溉。圣保罗根据气候变化合理地改变了雨水管理方式,从而创造一系列雨水花园。总之,由于气候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将来的趋势和程度及其后果。但是,无法确定并不等于无从适应。防气候(Climate-proof)设计就是一种保证城市和园林设计免受一定气候影响的设计。如何应对不稳定的气候已经被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得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能力。

3.结语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4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 “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 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 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5

一、改编试题――“刚果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读“世界某河流域水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G河流域的植被特征。

参考答案:热带雨林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高。

(2)描述G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参考答案:盆地地形为主,周围多高原山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起伏大;M地以下河段多河流峡谷地貌,地势高差大。

(3)分析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M地以上河段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降水丰沛,流域面积广,流量大;M地至河口段穿越峡谷地形,地势高差大,水流急;M河流域内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MN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导致河流输沙量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

(4)说明G河河口未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参考答案:从水文特征看:M地以下河段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河口泥沙不易沉积;M地以上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小,泥沙易沉积,导致M地以下河段输沙量小。从植被特征看:流域内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

改编意图:本组试题在高考试题“说明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设问前,增设G河流域的植被、地形及其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等有关流域自然背景的三道试题,为学生搭建流域自然背景相关联的知识点和思维链,构建解答高考试题(第4个设问)思维导图,降低高考试题难度,引导学生较好地系统分析和解答地理问题。

二、原创试题――“福建闽江流域综合开发”

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流域水系、城市、水电站、各河段水污染指数(水污染程度越重指数越大)和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的分布图。

材料二:M河流域S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统计图。

材料三:M河流域A河段建成大型水电站的景观图。

图4

(1)指出M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参考答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多。该流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和山地丘陵地形层层阻挡抬升(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的影响。

(2)描述M河流域的水系特点。

参考答案:①M河发源于西北部山区;②流向呈西北向东南;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支流和水库(人工湖泊)众多(呈格子状水系);⑤河流落差大。

(3)分析M河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①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流量大;②流经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快;③汛期集中于3~9月,水位季节变化较大;④汛期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较大;⑤地处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4)说明图中M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综合开发方向是供水、养殖、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①(植被保护)中上游山区保护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②(水质保护)限制河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副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或山区发展林业,河谷平原发展种植业)。

(5)简析M河流域大量建设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及其环境意义。

参考答案:有利自然条件是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②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③山区河流峡谷多,有适合建设小水电站的坝址。环境意义是发展水电站建设可解决城乡能源问题。一方面减少山区农村因乱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因利用矿物能源而造成的大气污染。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6

摘要:从轮歇种植、轮歇地管理、轮歇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的关系等方面,对砂仁开展轮歇种植模式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砂仁的轮歇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砂仁;轮歇种植;休闲期;土地管理;病虫害防治

阳春砂(AmomumvillosumLour.)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林中荫湿处,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多为栽培。目前西双版纳在天然林下种植阳春砂仁,其生态后果已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1,2]。笔者认为阳春砂仁轮歇种植有其理论基础及生态学意义[3],一些学者也认为轮歇种植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较好方法[4~6]。有关砂仁轮歇种植的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能对整个砂仁轮歇种植周期有所帮助。

1改变砂仁栽培模式的必要性

据报道,目前国内砂仁种植模式主要有:热带雨林+砂仁、杂木次生林+砂仁、杉木+砂仁、橡胶+砂仁、芭蕉+砂仁、竹林+砂仁、纯砂仁等种植模式[7]。阳春砂仁自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中栽培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至今种植面积达7333ha,产量可能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近年发现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等有明显影响[8,9],主要表现为:物种流失、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以及环境恶化。其次,在竹林、杂木林次生林、芭蕉、橡胶林下,甚至非林地情况下也可获得稳产高产,说明热带雨林环境并非是种植砂仁的必要和唯一条件。为保护我国原本面积不大且又十分珍贵的热带雨林资源,从砂仁的可持续生产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长远利益来考虑,改变传统的砂仁栽培模式十分必要。

2软歇种植

在1950年以前,居住在西双版纳半山区和山区的少数民族,如拉祜族、基诺族、瑶族等民族则以轮歇农业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只有少数哈尼族和布朗族种植水稻。直到20世纪80年代,轮歇农业面积还比灌溉农业的面积大。虽然轮歇耕作没有被政府禁止,但是它仍然还是在逐渐衰退。轮歇耕作的衰退主要是逐渐把轮歇地改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地。传统的轮歇农业是刀耕火种,通常把树木砍倒烧光后,简单地将土地锄犁后就用于种植旱谷、玉米等,森林的演替与砍烧是热带山地进行轮歇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天然投入”[10]。轮歇农业中耕作期和休闲期差异较大。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导致土地的休闲期较短,常常是土壤肥力还未恢复就种植,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耕作常导致产量越来越低和土壤肥力日益降低的恶性循环。根据阳春砂仁种植七八年后产量开始下降这一生物学特性,可开展砂仁轮歇种植即每家每户放弃一部分砂仁地(拔除砂仁,退耕还林,让其恢复自然肥力),加强另一部分阳春砂仁地的管理;经过七,八年的种植后,又轮换交替种植。这样,砂仁始终保持在高产期。根据砂仁的生长特性,休闲期保持在8~9年,是充分用地与积极养地、高产高效益相结合的轮作制方式。鉴于目前西双版纳阳春砂连种时间长、叶枯病严重、植株普遍衰老退化的现象,第1轮可适当缩短休闲期,第2轮后保持在8~9年的休闲期。

3种苗繁育

轮歇种植中,在进入下一轮耕作时要对砂仁进行清除,砂仁从种植到产出约有3年时间,为确保轮换交替种植时不影响当年收入,可在休闲期第7年左右,开始育苗繁殖,种苗繁育可以农户自行育苗,也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生产培育优质种苗提供市场。种子繁殖选丰产、成熟度高且较为一致、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鲜果。随采及时播种,种子发芽快,萌发率高,早成苗,次年5~6月即可移苗定植;春播宜在惊蛰至清明前后播种,春播发芽率低。分株繁殖选生长健壮、开花结果多的植株,割取带有1~2条新萌发的匍匐茎,具5~10片叶,基部尚未膨大成球状茎的壮实幼苗。分出的新植株可适当剪去部分叶片和长根。或采取“以苗育苗”的方法,即从大田割取种苗,先在水肥条件好的苗圃地培育,加强肥水管理,一年后每年从苗圃割取种苗供大田定植,或直接从大田选取优质纯正的苗定植。

4轮歇地管理

轮歇种植地拔除阳春砂后,林下空阔地增加,通风、光照等条件都得到改善,植物有更多的定居生长空间,幼苗生物量增加显著,林下植被恢复迅速,特别是一些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和一些蕨类植物更易在林下生长。草本植物紧贴地面,对雨滴的缓冲能力强,有效降低了雨滴对地表的击溅力。根据植物群落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规律,草本植物往往起到先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阻止陡坡上砂仁拔除后的水土流失起很大作用;拔除砂仁后,让苗木自然生长(砂仁长出后清除,也不种植其它经济作物),自然恢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退耕还林。应用较长的休闲期和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土地可以种植较长时期而不发生严重退化。当休闲期结束,轮换交替种植时,要清除林下的小树、灌木层植物和草本植物,保存上层部分乔木作为遮荫,荫蔽度保持在60%左右。

转贴于权威期刊 http://本文由权威期刊收集整理。

5轮歇种植与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西双版纳种植砂仁的山区、半山区,出现一种严重的叶病,导致大量砂仁叶片枯黄,植株枯死[11]。由于此病危害加上栽培管理不良,故砂仁产量一直较低,一些乡镇农户因叶枯病严重发生而大面积砍伐植株或放弃管理,使砂仁处于荒芜状态,一些山区民族因阳春砂仁减产而出现返贫的现象。西双版纳的阳春砂仁一般都种植在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和次生林下,群落高度在20~45m,郁闭度在55%~70%,砂仁一经种下,就可连续采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施肥、不喷药,砂仁有多少就收多少,长期的“人种天管”,使砂仁生长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由于砂仁叶枯病是一种新近描述的导致植株枯萎和大量减产的严重病害。据报道,病菌在田间病残体上可存活16个月以上,且病枯叶经久不烂,周年都有足量菌源存在[12],因此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砂仁轮歇种植是坚持贯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环保方针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的体现。据报道,同一种作物连续种植,其产量和品质出现下降的现象称为连作障碍。连作障碍具有作物特异性,运用轮作可以减轻或消除[13]。轮作可避免土壤某种养分过度消耗而造成养分失衡,也可调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群落间的关系,从而减轻连作产生的病虫害,因此轮作是农业中应用广泛的生产措施[14]。砂仁轮歇种植的1个周期至少9年,休闲期可使土壤养分、理化性状诸因素趋于协调合理,为砂仁高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建明,张丽霞,马洁,等.西双版纳引种栽培阳春砂仁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97.

[2]冯志立,甘建民,郑征,等.西双版纳阳春砂仁栽培的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37.

[3]彭建明,张丽霞.西双版纳阳春砂轮歇种植的理论依据及生态学意义[J].中草药,2006,37(7):1109.

[4]彭建明,马洁,彭朝忠.阳春砂在西双版纳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生产建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64.

[5]高雷,刘宏茂,崔景云,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砂仁种植的可持续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62.

[6]高雷,刘宏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砂仁拔除后的生态恢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66.

[7]张友彬,施济普.西双版纳砂仁种植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14.

[8]冯志立,甘建民,郑征,等.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林下砂仁种植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18.

[9]郑征,冯志立,甘建民.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

[10]刘怡涛,龙春林.拉祜族食疗花卉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14(4):49.

[11]李加智.西双版纳砂仁叶枯病病原观察[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1):16.

[12]赖传雅.阳春砂仁叶枯病病原及寄主范围研究[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2(1):49.

[13]马汇泉,郑桂萍,赵九洲,等.大豆连作障碍及产生机理[J].土壤,1997,1:46.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7

1、榕树独木成林的原因在于它那粗壮的大树枝上会垂下一簇簇胡须似的“气根”。这些“气根”开始就是根细棍,可是它们只要接触到土壤,就吮吸着土壤中的营养成长壮大起来。结果,慢慢发展得和母树差不多一般粗了。就这样,无数的“气根”连同母树一起繁衍不息,树冠也越来越大,古老的榕树就形成了一片壮丽的树林。

2、榕树是桑科榕属植物的总称,全世界已知有8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以热带雨林最为集中。我国榕树属植物约100种,其中云南分布67种,西双版纳有44种,占中国已知榕树总数的44.9%,占全世界的5.5%。

3、榕树是热带植物区系中最大的木本树种之一,有板根、支柱根、绞杀、老茎结果等多种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生长在西双版纳的44种榕树具有大板根的有17种,能形成各种气生根或支柱根的有26种。绞杀现象是榕属植物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而独树成林则是某些榕树由绞杀阶段向独立大树过度转变时长众多的粗大支柱所形成的热大雨林特殊景观。

4、榕树是野生食物的重要来源;在西双版纳地区被利用作蔬菜的榕树主要有木瓜榕、苹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脉榕、黄葛榕等。木本野生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帮助人体消化的纤维素和苦味素。傣族人民普遍认为:常吃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可使人健康长寿,也可为少女保持体态轻盈。也是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在榕树中有9种植物被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药用的部位包括根、树皮、叶和树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热带雨林的主要生态特征篇8

1、注重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这些课程性质,有助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落实并体现课程的性质。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通过热带雨林景观的图片引入课堂,将热带雨林的效益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灌输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贯彻的生态文明思想。

2、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从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更好落实。例如,通过大量的景观图片引入教学,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亚马孙热带雨林这个知识点用多张精选图片配以解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引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保护环境的事情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设计一条保护热带雨林的宣传标语,既在内容上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在思想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环保的重要性。小组讨论贯穿始终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节课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将视频、地图、图表的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条理清晰,从图表和资料中获取信息,认识热带气候和景观的联系;通过地图、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引领学生读图、归纳,进一步理解气候的影响,一步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注重创新理念的设计。课堂导入新,《狮子王》片段导入新课,设计新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环境思想教育新。地理观念新,在热带草原气候这部分内容,用视频展示非洲草原上动物大迁徙这一壮观景象,并结合地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意义。

上一篇:公司资产审计范文 下一篇:德育的基本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