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农业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12 17:28:20

热带农业工程

热带农业工程篇1

[关键词] 科技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低碳旅游

一、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试验、农业展示、科技培训及成果转化,实现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现代农业由“点”向“面”扩展,推动整个农村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品质[1]。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农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低碳科技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是指以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和旅游景观、销售、物流、服务等过程,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精心营造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的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2-4]。

二、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提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为农业部属科研机构,自1957年以来,为了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和典型热带经济作(植)物的科学研究,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所部、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60hm2。1997年,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香饮所建立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0年,香饮所被科技部列为“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探索“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方案,促进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推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年开发收入5000万元以上,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5]。

近两年,香饮所根据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低碳海南、生态海南、休闲海南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探索一条以基地为平台,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发展道路,建立起集种质资源保存、科研、试验、示范、科普、观光、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该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对加快推进现代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科技、旅游、文化、生态、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地区休闲产业效益,引领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优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以香饮所万宁市兴隆(兴隆热带植物园)、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4个试验基地为基础,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有应用前景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加大作物遗传基因和品种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展示。二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选育、繁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品种,加大高产高抗主导品种展示与推广。三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节水栽培模式、节能栽培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病虫害生物安全防控模式的试验与展示,促进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

香饮所现己建成标准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0hm2,其中种质资源圃6.7hm2、种苗繁育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hm2、试验示范基地43.3 hm2(胡椒6.7hm2、咖啡4.7hm2、香草兰20hm2、可可5.3 hm2、苦丁茶4.7hm2、糯米香茶2hm2)。在海南各市县主推“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粒种咖啡标准化栽培技术”、“香草兰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草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可标准化生产技术”、“糯米香茶高效生产技术”、“热带经济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等低碳种植技术,以及印尼大叶种胡椒、8个无性系中粒种咖啡、墨西哥香草兰等主导品种,提高技术和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程度,解决了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示范地区作物单产与海南平均单产相比,胡椒提高38%、咖啡提高25%、香草兰提高29%,可可提高50%,苦丁茶、糯米香茶提高23%,平均增收60240元/hm2,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近两年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和改造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面积1333.3hm2,推广林下间作模式80hm2,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观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以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香水、巧克力、青胡椒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科技产品,提高产品低碳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已有的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传统焙炒咖啡、胡椒等旅游商品生产、保质过程中碳排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热带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等产业升级。

香饮所开发的香草兰、咖啡、胡椒、可可、苦丁茶、椰子、糯米香茶、玉兰花等8个系列科技产品,拓展海南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空间,丰富海南省旅游商品内涵,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兴科牌”兴隆咖啡系列产品、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授予“海南省名牌产品”。与海南彬村山华侨农场、海南国营东昌农场、海南文昌天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10个企业,联合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热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

3.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

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海南农业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为平台,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一是建立国内专题网站“特色香料饮料网”,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低碳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二是设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围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及时为农户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三是开发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智能专家系统,集成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低碳技术成果,构建覆盖海南网络化的产业科技信息化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近两年,香饮所结合“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十大科技活动”、“百名专家兴百村,千项成果富万家”和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投入经费180多万元,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救灾活动37次,累计派出专家13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34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7种3万多份、VCD光盘400多张,免费赠送种苗4.6万多株,以及化肥、农药、遮荫网等农资,农业科技110共接农民求助250多人次,电话解决200多次,为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4.建立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平台,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特色水果、功能性植物等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一是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质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开展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二是营造生态农业等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完善现有旅游交通、游览、接待、卫生、安全和资源能源供应设施等低碳农业旅游设施,集成绿色建筑、电动游览车、八国语言翻译系统、直饮水系统、环保厕所、垃圾生态化处理、节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捕虫灯、控温控湿智能温室等10多项低碳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三是开展植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普及热带农业科普知识,展示热带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兴隆热带植物园低碳热带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立,已收集保存有热带作(植)物2300多种,培育出具有特色的热带观光农业产业,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了海南特色农业新功能和市场发展空间,带动热带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氛围,推进了植物园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海南科学普及提供了特色平台。近两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8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园区较好地解决周边居民6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

四、结语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拓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促进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拓展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功能,促进其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统筹农林、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低碳技术集群,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低碳休闲农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休闲农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再生,朱凤杰,连东军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初探—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0):33-35

[2]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50-54

[3]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3):1-7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热带农业工程篇2

110平台,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海南省科技厅着力打造海南“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目前,海南省18个市县共有服务站(点)283个,服务覆盖面达128个乡镇,开通了全省统一服务电话———963110,省、市县均设立了“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省指挥中心与各市县指挥中心及部分服务站开通了视频系统。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平台,可免费提供农业决策、信息服务、网上多媒体培训、农事讲座、网上专家咨询等。目前,已经开通了视频系统,可实现视频远程诊断、咨询、培训等,指导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海南省“农业科技110”服务范围及方法如图1所示。

2不断完善“三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南农业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海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不断推动海南“三农”建设。目前,在硬件方面,海南省广播覆盖率已达95.47%,电视覆盖率已达94.36%,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8.39万户。在软件方面,建立了现代农业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控、农村土地管理、农业远程视频、热带水果追溯等平台,这些平台相对比较独立,很少涉及共享的数据库资源,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水平与之还不相适应,但这些平台的构建,对海南热带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热带农业/热带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解决。

3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本文针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需求,提出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思路是利用硬件设备获取数据,建立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在中央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农业监控、质量追溯、人才培养、精准农业服务等各项工作服务平台,根据平台的反馈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网络和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

3.1建立信息采集硬件设备网络,动态获取实时信息

利用空气、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压力等各种物理、化学传感器,监测热带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各环节,获取各环节的重要实时数据,为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硬件设备网络示意图如图3所示。

3.2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建设思路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3S技术、监控技术、监测技术等发展越来越迅速,逐渐应用于现代农业中。发展海南热带现代特色农业,应该与国家、国际接轨,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推动海南热带国际旅游岛建设。农业信息时代的到来,关键是能抓住有用的农业信息,进行正确的农业决策,才能真正推动“三农”建设。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关键是掌握农业信息,因此,建立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非常重要。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包括农田信息、生产环境信息、种植户/养殖户信息、热带作物信息、种子/种苗/化肥等农资信息、农产品/畜牧/水产品信息等基础信息和专家知识库、田间监控数据库、农产品/畜牧/水产品流通监控数据库、农作物灾害数据库、市场信息库等指导性信息数据库。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建设思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建设思路示意图

3.3立足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高效开展农业服务各项工作

在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热带农业服务各个平台的建设,按照“一个数据库,多个平台”的思路,打造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适合推动热带特色农业的科技发展系统,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为各个平台服务。热带农业平台的建设,围绕为热带农作物、热带畜牧、热带水产的发展服务,建设农技服务平台、农资流通与质量追溯平台、农产品流通与质量追溯平台、农业实时数据监控平台、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平台、农业相关政策解析平台、为各级政府服务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等,其中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平台,可以联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开展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示范,为更好地提升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基础。依托于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的平台建设示意图如图5所示。

4结论

规范化的海南热带农业管理,可以提升热带农业品牌和热带农业在国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科学化的海南热带农业管理,可以增加热带农业的产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助推热区“三农”发展;信息化的海南热带农业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热带农业上的应用,在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种养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等各个方面为热带农业做好服务工作。从各个角度提升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热带农业工程篇3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商;应用管理;发展研究

1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管理现状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也是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的海南热带农产品流通的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在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基础上,同加工企业、热带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外地运销商贩等主体一道,在热带农产品集散及其现货交易流通模式框架下,以热带农产品的初加工产品为主要方式的流通格局。虽然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顺利,但是由于主要的目标市场在海南岛外,加上最具特色的主要还是热带海岛特有的“鲜、活”农产品,所以,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有空间,主要是热带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没有健全起来。符合标准的热带农产品质量是决定其电商规模的首要条件,但海南热带农产品仍是独家独户的传统的分散生产模式没有改变,难以满足现代电子商务所需的“标准化要求”和“稳定的供货量”。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薄弱,电商主体弱小,服务商、运营商少,电商服务业不配套,没有形成良好的电商生态环境,电子商务应用率低,再加上食品安全和品牌营销依然是需要跨越的坎。研究分析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短板。

1.1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的水平仍待提高

从整体上看,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管理方面存在着“热带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管理不先进、粗放经营、竞争性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的升级和转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实体的数量少、企业参与程度低、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功能完善程度较低的问题。尤其是交易体现出来的特色不够、平台上对供求信息和价格展示方面功能突出、“交易”的情况显示不明显。

1.2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中物流支持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物流问题是海岛型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的过程中体现得最明显。首先是物流的价格问题,海南热带农产品小批量和多批次的消费特征决定了物流中的运输次数多、储和送的成本较高;其次是运输难度大,特别是生鲜类的农产品,有的还需要冷链物流专门配送,拥有配送优势的企业才具备竞争力;最后还存在自建物流还是合作物流的问题,如果是自建物流,虽然比较快捷也易于掌控,但算起成本来就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选择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就又面临如何进行管理的难题,很容易导致目标客户的不停选择和盲目竞争,这已经成为物流方面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1.3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太少

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需要的是能够将互联网技术与热带农业知识相结合的多面手人才,同时还需要懂得热带农产品的供应选择、选配送达、品牌自营等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单独的各专业人才不少,但能够同时或掌握较多的知识部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人才太少。电子商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仍是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过程中所紧缺的资源。

1.4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的农村电商获得感不强

目前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提及的概念是五花八门,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有的概念还属于跟风炒作,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管理的项目少,农村电商各占山头,从开始所谓有买有卖,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中又有夹杂各自若干具体的业务,但实际上到底开展了什么具体的业务还需要调研核实,农村电商的存在感有了,但是获得感模糊。

2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补齐这几个主要的短板,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电子商务在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的追求使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海南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宏观来看,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如下趋势还将突显。

2.1各级政府会继续加大对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

过去几年无论是中央还是海南省,对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前是靠市场自发主导,现在在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下,有了部分的经验和教训,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的时机也成熟,出现了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推出电子商务建设政策的现象。2017年,国务院关于跨境电商的指导性意见也已经出台,显示出了国家部委对某一个涉农的细化领域提出扶持意见和政策比较少见,也显示了当前各级政府对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决心和思路,海南省可能会推出更大的动作。

2.2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各类移动端会呈现爆

破式发展虽然海南的农村“触网”人数增长迅速,但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农民能够操作电脑的水平却不高。跟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普遍而简便的操作可以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方便。

2.3有影响力的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自媒体、自明星将大量出现

海南省文昌市的“90后”电商周华龙一年卖300万斤水果,一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2]。他将本土的荔枝、菠萝蜜、火龙果、黄皮等十多种热带水果的图片上传,网络订单络绎不绝。为扩大知名度,周华龙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微信商城等进行线上宣传;另一方面还深入村民家中考察水果基地,确保第一手货源。同时通过网络播放村民种植、采摘水果全过程,让顾客不仅尝到原汁原味的水果,还能感受采摘的乐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微视频、微信等新媒体推广形式在消费者圈子里流传开来,它突破了传统的热带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摒弃了以往去菜场买菜、电话沟通的形式,自媒体的运用,是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福音,未来的商机尽在于此。

2.4专业化热带农业协会的力量将在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作用更大

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商是海南电子商务的主打,生鲜热带农产品电商则是主打中的主打。在区域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电商发展越来越有效率。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平台建设推动专业化分工,基地负责产品生产的环节,电商负责发展用户、服务用户,物流由专业的生鲜物流企业来做,专业化的各类热带农业协会介入可以同时解决标准化、产品安全性、冷链物流等三大难题,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内容也会越来越细分化。

2.5海南热带农产品的众筹、预售、休闲化将会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业态

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传统模式销售面窄、成本高、牌子不响,产品是可惜没有品牌的优势。举个例子:海南荔枝还有一个月就上市了,网站发起活动,一个月内,团购累计达到100箱1万元活动生效,如何参与?众筹、预付、预售,若活动发起不成功,最后没凑到1万元,一个月后资金转回到用户账户,若成功,一个月后分发到各用户手中。这样做一是节省网站前期运营资本,二是众筹不同于普通订货交订金的方式,属于全款支付,且活动期内不能退出活动,能在一定方面约束用户,还能让用户在活动期内反复登陆网站查看最新进展以向用户推介更多商品。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众筹期内用户会不断关注最新进展,甚至通过远程摄像头观看荔枝生长环境,当看到荔枝一天天变红,将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每进行一次“团购+众筹”,收集用户数据,分析各消费阶层、年龄段的消费行为,多次众筹后,有计划的推出网站常销商品,即自建仓储配送。只是在如今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的现状下,以区域化为突破口,受众明确、单点极致,先生存下来,再走向全网络,这是必然[3]。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打造海南经济一张“王牌”的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大力促进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发展格局。

2.6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将大大加速由于海南热带农产品的整体品牌效应没有明显深入人心,打造更大的品牌还有很大的空间,像服装行业一样,电商快速增长,物流成本高高在上,热带农产品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产品上,这些产品有着天然的品牌依赖,没有经过品牌打造。将来的热带农产品竞争需要的是品牌效应形成规模效应。

2.7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商销量将增加,农村供销合作社将改头换面、焕发生机

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商与农业物资相关的电商、农村再生资源电商会得到发展,新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海南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影响很大,农民知晓、农村市场熟悉、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比较完善,有的服务形成了品牌,在发展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助推农村电商找准服务点,迎难而上。综观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是无法阻挡的大革新,给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新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简单来讲,就是把当地农村农民农业所需要的的生产生活资料,准时、快捷、安全地“电商”过去,把当地农村农民农业所贡献出来的的热带农产品及时“电商”出去。加快发展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实现海南精准扶贫,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海南热带农产品电子商务,事关海南改革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不仅需要有坚决的态度、果敢的行动、而且思路必须清晰、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办法必须切实可行。其整体思路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市场化开发,企业化经营,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以电子商务改造传统经销网络,打造覆盖城乡的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海南的“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农业部关于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R].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

[2]钱堃.济南“互联网+农业”调查:探寻农村电商发展良方[N].舜网—济南日报,2017-09-11.

[3]李梦瑶.海南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电商崛起休闲农业火爆[EB/OL].经济网,2015-12-11.

热带农业工程篇4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507)

摘要:具有热带农业和现代农业特色的广东农垦具有发展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认为广东农垦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等优势;存在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突出生态文明地位,人们对都市农业产品需求热情空前高涨等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和挑战。对此,提出了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 :广东农垦;都市农业;SWOT分析;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289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4-0064

作者简介:尹凯丹,女,1966 年出生,吉林延边人,副教授,本科,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通信地址:510507 广东省广州市粤垦路198号,E-mail:yinkaidan@126.com。

收稿日期:2014-01-21,修回日期:2014-03-25。

0 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对食品的新鲜安全以及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等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功能和定位、农业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乡村农业和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很好的途径[1]。广东农垦的垦区农业具有热带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特点,再加上垦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垦区文化和传统,具备发展都市农业的优越条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将成为广东农垦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笔者从广东农垦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和SWOT分析入手,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原则对策,为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广东农垦都市农业发展背景分析

在广东农垦“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好主营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美好型垦区,做到人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集团总部和一些下属单位分布于在广州市、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等城市外,还在南粤的东、西两翼偏远地区建立起47 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农场小城镇。在城市的支撑和集团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农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特色明显,以高新农业科技园为依托的都市农业初现雏形。然而由于广东农垦集团发展都市农业的时期较短,尤其是对都市农业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因而都市农业发展的理念落后、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部署不清晰,导致了都市农业的形式较单一,热带农业特色没有充分显现,现代农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在集团产业布局中还处于较低的位置。同时也说明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潜力巨大[2]。

2 广东农垦都市农业SWOT 分析

把SWOT 分析方法运用于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时,优势和劣势代表广东农垦都市农业发展的内部条件,机遇和挑战代表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2.1 优势(strength)

2.1.1 优越的自然条件广东农垦集团及所属的各级单位主要分布于粤南、粤东和粤西南地区,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最接近赤道的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境内纬度较低,太阳辐射热量大,日照多,又濒临南海,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剂,所以气候温暖,夏长冬短,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几乎全年都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可1 年2 熟或3 熟的特点,发展以热带农业为载体的都市农业具有独特的魅力。

2.1.2 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广东省2011 年人均GDP 7700 美元,远超发展都市农业的人均GDP达到2000~3000 美元的最低要求[3]。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热带、南亚热带风光,对于中国和世界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广大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4]。湛江农垦局境内有部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部级风景名胜区湖光岩景区,阳江农垦局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闸坡风景区。广东农垦所辖垦区农场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地广人稀、山美水甜、天朗林幽、空气清新。加之四处都是成片的蔗园、胶园、麻园、果园、茶园,一道道具有农垦特色的热带田园风光,再加之独特的热带农业生产过程、悠久的农垦文化、深厚的农垦光荣传统和历史积淀,令时下久居都市之人和北方居民向往不已。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对都市农业的带动能力是巨大的。

2.1.3 广东农垦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农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走在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集团确立优势产业主导战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先后建成橡胶、对虾、甘蔗、剑麻、生猪等5 大优质种苗繁育中心和广垦橡胶技术创新中心等6 个研发机构。累计投入3.3 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3 万多台,垦区农机化综合水平上升到65%左右。建立了全国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菠萝)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及剑麻、菠萝、红江橙、番石榴、茶叶等5 个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示范基地。丰收公司、红江农场、湛垦畜牧公司、名富果业、平岗农场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新成效。在全面推广胶园机械化开荒、机械化除草、绿肥生态覆盖和橡胶四割制技术。垦区参与“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改进及应用”、“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研发集成及应用”2项成果分获2006、200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无公害猪肉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5 项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三等奖;“糖厂自动化卸蔗装置系统”等6 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蜂泉”牌白砂糖、“三叶”牌菠萝罐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雄鸥”牌蒸青绿茶、“名富”牌珍珠番石榴、“红江”牌红江橙、“太阳”牌剑麻纤维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广垦橡胶”牌天然浓缩胶乳、“燕塘”牌纯牛奶、“肥农”牌复合微生物肥等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同时,积极向当地农村、农民全面展示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化流程、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农业新技术研发和展示的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和普及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扩展的辐射基地,发挥了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2.1.4 广大垦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早在2003 年,广东农垦就开始谋划和推进实施44 个农场场部的小城镇规划;2008 年全面完成44 个农场场部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农垦经济发展和树立农垦新形象描绘蓝图。“十一五”期间,广东农垦共规划场部建设总面积71.2 km2,南华等十几个农场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示范点。近年来,广东农垦新建成1360 km 的农场等级道路,基本实现了农场到生产队道路的硬化。累计投资3 亿元进行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的绿化美化,建成一大批垃圾收集点和环境整治工程。此外,建成数10 个文化馆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创建了18 所农垦示范性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垦区交通条件好、居住餐饮设施较完备,垦区的大多数农场场部成为具有现代城镇活力、宜居休闲、绿色环保的城市后花园[2]。

2.2 劣势(weakness)

(1)灾害天气影响。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2)多数农场地处偏远地区,旅游的路途成本加大。

(3)经营者对发展都市农业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相关都市农业的专业人才缺乏,垦区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老龄化现象严重。垦区环境相对闭塞,对具有热带特色的广东农垦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农垦的认识不足。

(4)现有的具备都市农业的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娱乐活动较少,对农垦的文化内涵、特色品牌开发不到位,缺乏对可供旅游消费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科技、农垦文化和农垦传统的发掘,缺少知识性、趣味性和休闲性。吸引力不足。

2.3 机遇(opportunity)

2.3.1 国家政策对农业、农垦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国民经济反哺农业的阶段。近年来,国家对农垦的扶持力度加大。集团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5 年筹措资金7.18 亿元,完成土地整理和农综开发10666 hm2,改造中低产田7133 hm2,新增可灌溉农田16667 hm2、生态水产养殖基地1067万hm2,建成各类育苗和防寒大棚6.2 万m2、高标准猪舍6 万m2,还全面实施了一批小型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增强了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

2.3.2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提供生态产品必将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生态农业具有“自然、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特点,对于农业来讲生态农业必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生态农业重要组成的都市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基础条件,是都市农业的灵魂[5-6]。发展好都市农业也要求大力保护环境,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的污染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都市农业的底线。反过来又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7]。

2.3.3 人们对都市农业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人们同自然的距离越来愈大。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越来越大,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一种时尚。不管是农副产品还是农业休闲旅游,“原汁原味”成为人们一种追求。例如生态旅游受到国际旅游界的广泛推崇,成为近年来旅游市场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计,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大约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增长率的5 倍[8]。作为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乡村旅游产品。而提供自然的、无污染的、新鲜的农副产品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9]。

2.4 挑战(threat)

(1)省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给农垦发展都市农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国内各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农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广东省近年来都市农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呈现出投入大、起点高、多方联动、全方位发展的格局[4]。广东农垦的都市农业起步较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不加大力度发展,不注重自己特色的彰显,在都市农业发展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很困难的。

(2)来自其他类型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广东省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形成独特的岭南文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交融点,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而独具多元文化的奇幻特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管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必将对以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竞争。

(3)面临农业地位下降、城市用地扩张、劳动力流失和生态环境污染等发展障碍。

3 广东农垦都市农业发展原则与对策

3.1 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原则

3.1.1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对于都市农业来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都市农业的开发建设可以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开发结合起来,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的开发要适度,水系、道路、建筑的建设,要尽量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10]。积极发展“原生态”的农业观光旅游,观光农业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和产业特点,即热带、亚热带农业特色和农垦文化特色,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垦文化、民俗,对其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只有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护垦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与生态建设同步,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突出南亚热带作物植被为主的自然风景,强调农垦人的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

3.1.2 因地制宜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和农垦现代化大农业特色广东广大的垦区,生态环境优越,热带、亚热带植物和农作物资源丰富,大片的甘蔗、剑麻、橡胶、茶林,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果树,本身就是优美的景观。

与之相配套的热带农产品加工过程也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例如,收获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的全国最大的菠萝罐头生产线、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雄鸥牌”清蒸茶生产线,各大制糖厂、甘蔗生产过程的大型农机作业等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必将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3.1.3 以农垦热带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都市农业虽然其功能多样、形式多样,融入了很多因素,但农业是基础、是根本,离开了农业,都市农业就无从谈起[11]。因此,都市农业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将参与性、娱乐性、教育性、体验性贯穿于农事活动、农技表演、民俗节庆等项目之中。不能脱离农业,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避免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人工痕迹明显[12]。

3.1.4 提高游客参与性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向往体验。农垦空间广阔,热带农业生产内容丰富,极具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特点[13-14]。例如,橡胶树割胶过程、水果收获、水产品捕捞、畜禽喂养等。因此在项目开发时,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型的多层次系列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城市旅游者和北方来的旅游者,对于他们平常熟悉的产品,其生产过程必将大感兴趣,如果能广泛参与到生产中,同时能参与农垦生活、生产的各方面,能多层面体验农垦深层次生活情趣和感情,体验原汁原味的热带垦区农垦文化氛围,必将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都市农业的吸引力[15]。

3.2 广东农垦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

3.2.1 整体规划、科学布局

(1)广东茂名垦区的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园、湛江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即将建设的阳江农业科技园为载体,发展以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展示、农业教育、提供新鲜农产品(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鲜活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等)、花卉苗木繁育、农业度假疗养、休闲茶果采摘、娱乐垂钓、花卉观赏、农产品采购等形式的观光农业。建设高水平的消费性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生产,创建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超对接。

(2)以垦区的各农场为载体,发展热带农业生产过程观光与体验、热带农业田园风光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小城镇风光旅游、热带风情旅游、农垦文化和农垦传统宣传与展示等形式的都市农业。有条件的农场也可开展城市消费型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广大垦区农场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以空气、土壤和水分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气候条件适宜等有利条件,可有计划地发展以南菜北运、出口创汇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3)以垦区职工家庭为载体,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庭院客栈式的农家乐。为旅客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

3.2.2 加大宣传和营销,促进品牌建设,创新体制在广大垦区统筹观光旅游资源,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和项目,使南亚热带农业产业带成片连线,相互依托,成为品牌旅游线路。结合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融合观光农业景点,编排旅游线路,尽可能地多开辟一些综合旅游线路,增强吸引力,满足游人的广泛需求。通过多种媒体宣传,认真策划、精心包装积极推介,着力打造“南亚热带农垦都市农业”整体品牌。创建新型的生态农业旅游投资体制,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农垦企业、当地政府、社会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缺的困难,完善旅游业基础与配套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 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S1):201-206.

[2]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农垦总局.广东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报告[J].中国农垦,2009,8:41-43.

[3] 蔡建明,杨振山.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4] 陈彩霞,蔡人群,陈升忠.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7:184-187.

[5] 俞菊生,刘文敏.日本大城市地区的“都市农业”[J].上海经济研究,2001(7):65.

[6] 顾晓君.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7] 甘庆华.新加坡的都市农业[J].老区建设,2007(9):62-63.

[8] 李娜,徐梦洁,王丽娟.国际都市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2.

[9] 方志权,吴方卫.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业通报,2008(24):521-525.

[10] 杨振山,蔡建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9-34.

[11] 曹林奎.国际都市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4):270-273.

[12] 马万利.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J].浙江学刊,2005(2):84-87.

[13] 马杰,张洪波.大城市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探[J].四川建筑,2006(4):23-25.

[14] 高晨华.浅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J].科学之友(B 版),2007(9):170-172.

热带农业工程篇5

关键词:“互联网+”;困境;转型策略;湛江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8日

一、引言

农业与互联网从表面上看彼此分割互相独立,但实际上二者的组合却能释放农业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亟须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释放农业的活力和潜力。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对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进行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终种植方案,省时省力。此外,农业信息化直接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相连接,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取得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产种植,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农产品定价趋势,从而安排种植品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起的农业电商将颠覆农产品陈旧的生产销售模式,利用农业电商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削减农产品交易流程,直产直销,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减少农民成本。

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热带亚热带农作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糖蔗(湛江市全国四大糖蔗基地之一)、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桉树、剑麻、红树林等热带林木种植基地,湛江现有桉树林面积约33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按树苗木生产基地;红树林面积约20万亩,占全国的33%,广东省的79%;湛江还是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据统计,全球每7条养殖虾中,就有1条来自湛江;中国每3个菠萝中,就有1个产自湛江,中国每10颗珍珠中,就有3颗是湛江出品。湛江农业大县徐闻县获得“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中国冬季蔬菜龙头县”、“中国香蕉第一县”等荣誉称号。

二、“互联网+”背景下湛江农业发展困境

如上所述,湛江虽然拥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但是其农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并没有将要素禀赋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主要是受困于以下几点:

(一)农业信息化水平低

1、涉农管理部门多而杂,资源整合较为困难。湛江的农业生产受到多个部门交叉管理,农业、林业、农工部、农科院、农垦等部门,对农业信息资源重复收集和建设,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信息建设效率低下。

2、封闭思维以及低风险承受力阻碍了农民接纳新信息、新技术的积极性。湛江地处粤西南,三面环海,远离广东经济中心珠三角地区,偏僻的区位以及低效的传播渠道导致新信息、新技术无法及时传播到这里,造成本地农民思维相对比较闭塞。农业生产大都使用传统品种、靠传统经验来进行,且农业收成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来源单一,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反过来也阻止了本地农民解放思想吸收新的事物。

3、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据调查显示,湛江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农资门市店,而政府农业部门网站、科研机构最新农业成果、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农业信息传播渠道,还没能被农民有效地加以掌握和利用。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农产品保鲜储存、加工技术有待提高。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产品的种类大体相似,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季节性强,这就要求农产品必须进行深层次加工,延长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打破农产品的季节限制,这样才能形成湛江农产品不可忽视的附加价值;保质期极短的农产品,如蔬菜、热带亚热带水果等,产期集中,极易腐坏,时令性强,保鲜难度大,经常出现果贱伤农,农产品大量堆积的情况。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的落后,确实是湛江农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据2015年湛江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湛江农民中文盲占到湛江总人口数的25.7%,小学程度者占54.6%,初中以上文化教育者占19.4%,湛江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现代农业要发展,需要农民不仅要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相关常识,并且还要求对农产品本身和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掌握,很显然湛江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该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湛江农业发展转型策略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湛江农业发展要想把握时机改变当前局面、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转型:

(一)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深度及广度,已不再单纯地依靠传统农业资源投入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在新兴农业发展历程中,农业信息化不管是在核心决定、互联网普及程度,还是在农业机械选择、物流流通中转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的关键动力。

湛江市已经着手深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及推广,全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农业打好硬件设施基础。宽带网络已经完全覆盖全市各个乡镇所有行政村;农村宽带网用户超过3万户,无线通信覆盖全市,手机家庭普及率超过60%;建设信息化体验站1,503个;建设100个“惠农信息社”,“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和“湛江糖业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项目均有不错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廉江市“荔枝网”、“茶叶网”、“红橙网”等农产品专门网站成交量较大。全市先后建成湛江市农业信息网、湛江市农业信息港、湛江农业网、湛江养殖网、湛江种植网、湛江林业网等六大农业信息网站,积极推进湛江农业传播渠道建设。

(二)以龙头企业为指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枢纽作用,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积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农业一体化。应该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湛江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

湛江晨鸣纸浆有限公司(2009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8月底竣工投料试生产)是国家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晨鸣、冠豪等大型纸浆企业和规模以上的家具市场需求调查,选择针对性地培育苗木品种,真正做到“林纸结合”、“按需种植”;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运作范本,为客户提供绿色、无污染、营养全面的农产品,并增加产品附加值,着重于提高客户生活品质。恒兴集团历经数十载的成长,已经连接了上下游产业,形成了目前我国水产业最完善的“种苗繁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国内外贸易”产业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模式,通过网络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如播种、施肥、灌溉、采摘、销售等)进行实时掌握,通过此种模式将分散生产的农民团结起来,形成颇具规模的农业产业经济,湛江农业产业链也顺势形成。

(三)打造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工作。湛江的红江橙、菠萝、香蕉、芒果、对虾、珍珠、鲍鱼、三黄鸡质优味美,但其声名仅局限于小范围内,并没有走向全国甚至迈向世界市场。反思其原因,一是没有树立过硬的农业品牌;二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湛江政府及农民已经意识到了该问题,进而逐步开始打造有一定影响的农业品牌,如广东湛江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湛江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广东茗皇茶叶有限公司等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全市绿色食品和农业类名牌产品数量连续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有了品牌,再利用互联网高效的传播途径占领市场份额,假以时日,湛江质优价美的农产品一定会为全国人民所认可。

(四)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围绕农业生产和管理,完善农产品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物流配置一体化的全新农业生产模式,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相关农业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企业和农户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农业信息;其次,电子商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企业通过网络展示产品、接受客户预订单、根据客户要求安排生产、处理售后问题,在网络上完成整个商品的生命周期;最后,农业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地域限制,农产品可以在网络世界市场畅通无阻。

农业要想获得本质性的突破,必须依靠农业电商平台,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大力推广。湛江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开始试水“互联网”,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推销。如湛江市著名茶叶企业茗皇茶业已经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城,湛江土特产金泉腊味、金辉煌腊味、博茂海蜇等也逐步铺上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湛江企业开始尝试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以期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额。

农业特色县镇也在政府的牵头带动下开始寻求与农业电商的合作。2015年遂溪县展开湛江首个农村淘宝运营项目,发展到目前,遍布遂溪的农村淘宝服务站有近45个网点,覆盖全县14个乡镇,45个村委会,触角之深实属罕见。预计到2016年下半年,生鲜农产品、花卉苗木也会逐步开始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农业电商平台将为更多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廉江市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橙乡味道”将与京东商城展开合作,以互联网为跳板将廉江名片红橙、海鸭蛋推向海内外;2015年11月,湛江市政府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京东电商平台上推广本土农海产品,建立“湛江特色馆”,推动湛江涉农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下的转型升级。

虽然农业电商平台在湛江才起步铺开,面临着规模较小、流量不够、知名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但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地方农业谋求发展的利刃,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全新模式,会带领湛江农民发家致富、企业创收增收、湛江农业步上新台阶。

(五)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当前我国信息化的短板在农业、农村、农民,而农民是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让其在互联网意识的指导下开展农业生产。只有农民切实意识到了互联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互联网+”才能常驻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意识。对农民开展互联网知识培训,需要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定期开设互联网知识培训班,讲解农民能听懂的、感兴趣的、对他们有应用价值的互联网知识,让他们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结语

虽然湛江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限制,诸如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保鲜加工技术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互联网人才较为缺乏等,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新机遇下湛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互联网+”农业,为湛江农业的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无限希望。所以,上至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农民,必须时时刻刻以“互联网+”的思维意识指导工作生产,努力打造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和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湛江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婷婷.湛江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2.6.

[2]孙诚志.湛江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3]周玲,王明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5.5.

[4]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

热带农业工程篇6

关键词:湛江农垦;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思路

广东省湛江农垦创建于1951年,地处雷州半岛,从建垦初期发展天然橡胶开始,发展到现在以糖蔗、橡胶、剑麻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一二三产业均具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现有土地面积172万亩,其中作物面积115万亩,总资产140多亿元。垦区辖36个企事业单位,同时控股、参股企业8家,年主营业收入80亿元,利税超3亿元。

1湛江农垦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从2005年开始,湛江农垦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清洁生产战略,构建了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的“农业-工业-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链[1],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农垦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的新模式,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1.1构建多元循环经济产业链垦区主要发展甘蔗、橡胶、生猪养殖三大产业,并建立两个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是养猪有机肥甘蔗种植制糖沼气(及生物肥)生物质发电;二是养猪有机肥橡胶种植橡胶制品沼气生物质发电。基本构建了围绕主导产业的循环链条,上游产业或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副产物)以及余热大多能够被下游产业所承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比如,蔗糖业中糖厂的水和余热均回收利用到蔗糖生产过程中,水的循环利用率达75%以上;蔗渣和蔗叶作为糖厂锅炉的燃料或用于生物质发电,滤泥用于生产有机肥;废糖蜜等副产物用于生产酒精,酒精糟液用于厌氧发酵生产沼气,能替代酒精厂煤耗的10%;利用酒精厂锅炉余热发电,可满足该厂全部用电。1.2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成就突出突出支柱产业———蔗糖业的优势,整合垦区内外资源,延伸制糖绿色生态产业链,糖、纸、沼气、酒精和生物有机肥等多元产业格局初具雏形,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当前,垦区废糖蜜占糖厂压榨量的5%约11万t、酒精生产日排废液600t、滤泥占3.6%约7.9万t、菠萝渣占菠萝加工量的30%约3000t、猪粪便1.7万t、猪尿水4.38万t、甘蔗和菠萝收获后还残留大量的茎叶,为制造有机肥料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以及回田种植作物的有机质来源,促进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2]。

2湛江农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

2.1区位优势

湛江农垦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地集中连片,适合大面积开发。垦区水、陆、空交通完善,区位优势突出,是国家《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甘蔗、天然橡胶优势区和畜牧业良种繁育优势区。

2.2资源优势

垦区2014年末耕地面积115万亩,总人口16万人。现有甘蔗面积35万亩、天然橡胶12万亩、剑麻5万亩、水果18万亩、林地11万亩、其他产业34万亩,资源丰富,内需庞大。

2.3组织优势

下属各单位由农垦局统筹管理,组织化程度高,机构健全,人力资源丰富,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较高,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资源整合能力较强。

2.4科技优势

建设了湛江农垦科学研究所及挂靠农业部的剑麻制品检测中心,2009年成立了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各农业单位从2008年以来逐步成立了农科所以及农技推广站,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1000多人,形成了垦区三级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获地厅级以上的科研推广成果近100项,科技优势明显。

2.5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湛江农垦精心打造和培育了“三叶”牌菠萝罐头和“蜂泉”牌白砂糖2个中国名牌产品,“红江”牌红江橙和“雄鸥”牌蒸青绿茶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雄鸥”牌蒸青绿茶1个有机食品,打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发展了一批广东省名牌产品。“沃而多”种猪多项指标获国内同类产品评比第一名。建立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热带作物名优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3湛江农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措施

3.1发展思路

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以农垦改革为动力,以种、养殖的初级产品及加工业副产品为原料,以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为目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充分发挥农垦热带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湛江乃至广东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发展措施

3.2.1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推进“人才强垦”战略[3],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科技人员,精心培育掌握现代科技的职工队伍,加大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攻关,推动工艺改造,实现产业关键环节突破和升级发展。

3.2.2完善循环产业链,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体系层面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架构,重点发展符合未来趋势的观光农业、菜篮子(水果蔬菜)基地工程、沼气产业化、菠萝酶产业化、清洁环保产业化等,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端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

3.2.3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高端特色品牌

根据产业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深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充分展示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强化示范带动效果,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3.2.4壮大农业基础产业,打造丰富的原料基地

在面临自然灾害(台风、干旱)频繁威胁、土壤地力不足的严峻形势下,加快土壤改良步伐,努力完善基础水利设施,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原料的持续供应能力,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5加强多方合作与交流,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为促进垦地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农垦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联合体。农垦积极开展各种生产技术示范、观摩,加强良种良法的互相引进和消化吸收,在产品收购等方面提供保障政策,带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农垦和地方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和工作经验。

作者:郑学文 黎政文 林丽惠 单位:广东省湛江农垦局 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蔡基松.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J].中国农垦,2012,(6):55-58.

[2]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3]汪一洋,赖诗仁.广东农垦转型升级战略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154.

热带农业工程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执行问题;分析;思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简称“椰子所”)始建于1979年,是我国唯一以热带油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椰子、油棕、油茶、槟榔等热带油料和热带经济棕榈植物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工作,该所在我国同类科研机构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椰子所现有确权土地6737.58亩,拥有9000多平方米实验室和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建有6500多亩良种良苗繁育和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1500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和种质保存库,保存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1600份热带油料和热带棕榈的种质资源。建所以来,该所为海南及热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椰子所建设项目概况

由于椰子所是拟转企所,国家对椰子所投入一直较少。随着200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椰子所的上级主管单位)回归农业部管理以来,农业部加大了对热科院及院属单位的发展投入,2016年椰子所建设项目共有6项,批复资金约4285万元,下达预算资金1561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15年11月23日批复可研报告,2016年4月1日上报初步设计和概算,2016年8月3日批复初步设计和概算,总投资2658万元。2016年3月下达资金600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6月3日完成项目地质勘察工作,2016年8月已委托项目设计单位做施工图设计,现正在开展项目规划报建工作并着手设备采购前期准备工作。

(二)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改扩建项目,2016年6月1日批复可研报告,总投资660万元,8月下达资金400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7月委托设计院负责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设计前期现场调研和设备参数收集工作。初步设计与概算预计10月中旬完成,正在为项目报建做前期准备工作。

(三)农业部热带油料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16年1月22日批复可研报告,总投资406万元,未下达预算。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7月委托设计院负责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设计前期现场调研和设备参数收集工作。初步设计与概算预计10月下旬完成,正在为项目报建做前期准备工作。

(四)热带经济棕榈作物实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该项目属于修购项目第四期规划2016-2018三年滚动支持项目,三年批复额度998万元,其中2016年3月下达预算资金375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2月25日上报项目实施方案,3月9日实施方案批复,6月预算编制完成,7月准备项目招投标工作,8月17日项目土建部分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中标单位顺序,项目高压变压箱已委托相关公司施工,整个工程9月已开工建设。

(五)热带油料试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该项目为结转项目,因施工方没有配合完成项目竣工及结算工作,项目结余资金(186万元)尚未启动使用。目前正在做项目竣工验收准备和项目结算工作。

(六)椰创园经济适用房(一期)。该项目为自筹基建项目,2016年4月完成了项目消防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业主装修及使用,目前绝大部分业主开始装修(个别已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环评、园林绿化、规划验收和竣工备案工作,待结算。

二、存在问题分析

在椰子所全体基建人员的努力工作下,2016年9月椰子所的建设项目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包括:热带经济棕榈作物实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已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实施;热带油料试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扫尾工作加快推进,监控系统已安装完成,电缆铺设正在实施,结算材料基本准备到位;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报建工作已经启动,施工图设计已快完成;9月当月完成经费支出298万元,完成预算执行总进度的19.09%。然而,相对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认为,建设项目工作进度还不尽人意,预算执行进度仍然偏慢,究其原因具体如下:

(一)主观原因。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规划不到位。在项目申报时,没有深入研究全所建设规划,特别在申报时间紧急时,存在申报一个项目研究一个项目的问题,建设项目不够深入、全面。

2.前期工作不扎实。由于申报项目时考虑不到位,在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存在现场粗略、简单看的情况,没能对项目建设地点深入了解,项目报建难。如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选址没有考虑到基本农田的问题,因基本农田的问题难以报建。

3.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变动较频繁。全所现有基建人员6人,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仅2人,存在人员少、项目多的问题。同时,由于近两年基建部门负责人和基建分管领导变换频繁,新上任的人员业务不够熟练、工作衔接过渡时间较长,导致推进工作未能提前谋划,中间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

(二)客观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2016年“营改增”给建设项目造价、设计等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一些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难以及时确定。

2.初步设计从报批到获得批复的过程时间较长,项目进入招标施工的时间往后推迟。

3.施工单位的配合不力或拖延工作,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竣工结算,在已按合同执行到最大额度时,无法继续执行预算进度。

三、加快项目执行的建议和措施

椰子所高度重视建设项目执行工作,所领导班子多次开会研究,探讨加快建设项目执行的办法和措施, (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建设部门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努力推动建设项目执行进度。为确保2016年修购类项目执行进度80%,基建项目执行进度60%,结转项目执行进度100%的目标,措施如下:

(一)加强基建人员业务培训,增强业务能力和素质。尽可能提前谋划好建设项目的后续工作,通过制定工作进度表,实行时间倒逼机制,做到“打有准备的仗”,推动工作一步一步往前落实。

(二)明确岗位职责,将项目落实责任明确到人。将项目执行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椰子所明确,非客观原因,导致实际完成执行进度比计划进度低的,将按照比例扣减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分管所领导的绩效工资;执行进度特别缓慢的,同时扣减党政主要领导绩效工资。

(三)做到“两条腿”走路。针对建设项目主要分为基建工程和设备采购的两大块,在加快推进基建工程的同时,积极做好设备采购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两块工作同步推进,确保项目执行和预算执行双达标。

热带农业工程篇8

关键词:农业;热线;信息;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2-2585-03

Applica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Hotline

GUO Qiang1,LUO Chang-shou1,ZHANG Jun-feng1,SUN Su-fen1,ZHAO Shu-hong2,CAO Cheng-zhong1,MENG He1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China; 2. R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sing basic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hotline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and convenient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he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hotline had constructed in Beijing. The functions, assurance and model of the system were given and analyzed. The suggestion was provided for promoting the syst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e; hotline; information; service; pattern

目前电话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很高的普及率,许多地方都建设了农业热线服务系统。利用电话为农村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仍然是农民的一条实用的信息获取通道,并且农业热线服务系统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大都具备有较好的基础。但通过电话获取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它只能传输语音信息,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咨询等,就难以有效解决。如何在现有的农业热线基础上,建立既实用又便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从体系功能、保障和模式等方面对以农业热线为基础的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1服务体系功能建设分析

随着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计算机及宽带网络等在农村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发展。如何利用已经建成的农业热线及其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计算机等手段相结合,构建方便、实用、互动性强的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目标。通过体系建设,用户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咨询服务。首先可以通过农业热线系统,向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其次,当专家不在线时,用户可通过自动语音信息服务的方式获取相关的科技信息;第三,用户可运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第四,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浏览,与专家在网上进行问题的交流;最后,当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进行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体系建设采用基于SOA的构架技术,以已有的农业热线服务系统与资源为基础,将专家人工服务、语音电话服务、手机短信服务、网络咨询服务、视频咨询服务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多层次、方便快捷的服务。

1.1专家人工坐席服务系统

人工坐席系统主要包括软电话系统、坐席办公系统、语音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报表系统等,用户拨打热线选择人工服务后,即可通过与坐席人员和专家进行对话交流,进行技术信息咨询。

1.2农业数字自动语音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主要由30线中继线、PBX交换机、CTI服务器、IVR系统、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TTS系统和坐席系统等硬件设备和系统应用软件组成,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农业科技信息语音自动服务功能。当专家不在线时,用户通过拨打农业热线电话,根据按键提示内容选择进行语音信息查询。系统集成的信息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农村生活常识等。

1.3手机短信服务系统

通过集成的手机短信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订制、信息和信息咨询。系统集成的信息包括用户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定制后,可免费浏览相关信息,主要服务信息包括: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市场供求、市场预测、农时播报、法律维权和医疗保健等内容。

1.4热线网站咨询服务系统

对于方便上网的用户,可以通过网上咨询方式,向农业热线的服务专家进行咨询。对于用户提出的各类技术信息,专家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解答。由于目前计算机设备在发达地区农村普及率较高,此种服务方式受到了相当数量用户的关注,如北京市热线网站咨询栏目开通后的1年里,登录访问人数达到了300多万人次。

1.5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

当用户通过电话、网站等无法解决其问题时,可通过集成的农业远程双向视频诊断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咨询。用户只需要利用计算机和配备的摄像头、耳机和麦克风等设备,即可登录远程视频诊断系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进行语音、视频及文字等多种方式的交流。对于那些需要通过观察图形图像才能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这样解决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成为农业热线服务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

2服务体系保障建设分析

完成服务体系的功能建设,只是为开展服务提供了基础手段,为使服务体系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除了在功能方面整合多个系统外,还需要从多方面开展保障性建设。

2.1为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内容保障

信息服务内容方面,需要建设一个可为多种资源载体服务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为多种手段和方式的服务提供多层次的资源保障,内容涉及作物、蔬菜、果树、畜禽、食用菌、肥料、植保等方面,可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新建等方法实现此目的。

2.2为服务体系提供专家资源保障

专家资源是多种咨询服务的基础,专家服务团队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遴选一批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并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科技专家,按照服务形式将其分为固定坐席专家和流动服务专家,构建一个农民随时“找得到”的专家服务团队,对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2.3为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为提升体系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大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首先为了有效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服务作用,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服务制度,对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其次,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专家团队的智力优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需要制定专家服务管理办法等,确保科技信息咨询和实用技术推广等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服务体系应用推广模式分析

在构建体系功能与建设保障体系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多种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深入开展应用服务,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临解决的一个问题。北京市以“12396农业热线”服务为基础,整合了多种服务功能,构建了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在应用模式方面,服务体系整合了北京市爱农驿站、资源站、协调员工作站等多方资源,着力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农村科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构建特色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热线服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3.1利用服务港形成的“四个一”(一员、一站、一库、一平台)科技资源,建设完善“港、站、员”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为促进市级科技资源向农村辐射而着力建设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已形成市级有服务港和资源站、区级有协调员管理站、乡镇有科技推广站和协调员工作站、村级有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12396热线”利用电话、电脑、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服务手段,在工作中结合运用服务港“港、站、员”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24个市级资源站、404个协调员工作站、1万余名农村科技协调员,通过在服务港区县、乡镇和村级建立的工作站,建立了农业热线各级终端服务平台,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服务的助力器。

3.2以“12396热线”平台为重点,构建农村科技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12396北京新农村科技服务热线”整合科技、信息以及专家等多种资源,通过语音、视频诊断、手机短信、网上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快速解决问题,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生活常识资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专家视频诊断服务,搭建了农村科技公共信息的服务平台。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服务空间,整合爱农驿站、资源站、协调员工作站资源,服务于涉农企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京郊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及特色旅游、休闲度假信息服务;通过与“爱农卡”结合,建立从田间到市民家庭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检测、追溯及配送服务体系;通过与农资企业结合,搭建京郊良种推广经营网,建立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的长效机制,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平台。

3.3依托星火培训网络,健全农村科技培训服务体系

积极依托星火培训基地、爱农驿站、远程教育站点、协调员工作站等培训网络,整合城乡科技资源,组建一支以科技传播专家、乡土专家和科技协调员为主体的农村科技培训师资队伍,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服务。完善星火科技培训体系,采取“乡镇布局,按需配送,分类进修”方式,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为目标,以培养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开展农村科技“二传手”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4结合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科研院所科研工作与政府工作相结合

新型农业热线服务体系建设应用,将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与政府工作充分结合、科技服务充分与基层工作相结合,尤其是在区县乡镇,通过与建设创新型乡镇相结合,推动了地方科技应用和成果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通过热线组织的培训、带动活动,组织有经营思想、有技术基础的农民开展科技创业,促进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聚集。逐步探索在创新型乡镇开展农业推广教授制度,促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参与领办、共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效地解决专家教授“常下乡、难长下乡”的问题,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的使用和推广。

3.5围绕农业科技城建设,探索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围绕农业科技城建设,推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法人科特派”服务体系,依托已有的服务带动基础,提升其在农业高端研发、产业链推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星火示范等科技计划方面予以优先支持。鼓励“法人科特派”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落地,提升“法人科特派”的高端研发水平;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通过塑造法人科特派典型,提高技术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有成果、有链条、有队伍的产业服务体系。

4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建议

以“12396热线”为基础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架起了一个快速、高效、实用、双向交互的农业科技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应用服务模式的创新,使体系成为一条联系农民的新型纽带,在转变用户科技信息服务意识,使农民逐步在生产、生活中主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服务体系要长久稳定地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作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4.1建议将体系运行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进行专项支持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新型农业热线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从事面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应当由公共财政负担,否则很难持续。因此,建议将热线运作纳入市级财政专项支持,才能使该项服务更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才能使农民更长久地获得实惠。

4.2建立工作联动的专家遴选机制

目前体系基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业研究所已构建了一批由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但从长远发展的需求来说,应当不断扩展专家的专业技术背景及来源,尤其是补充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应在工作联动的基础上,联系市级相关农业、林业等部门以及市级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部门的技术专家,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使体系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级专家的成长搭建平台。

4.3不断完善应用反馈系统,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需求、完善反馈系统,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促进持续发展,是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新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完善的工作重点,应当在应用效果反馈体系建设方面,尤其是如何针对需求开展服务,急农民之所急、解农民之所困,真正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这样,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植根于“三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4提升服务功能,拓宽信息渠道

体系建设可结合3G移动网络建设和“三网融合”工程等在农村的推进,进一步提升功能、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以更加丰富的服务资源和更加高效的服务手段为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5结语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低碳的角度出发,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与资源。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应整合多种已有的信息服务系统与手段;其次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资源、专家服务资源、制度保障等;再者要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应用模式;最后要做好信息服务的反馈工作,从技术手段等方面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投入力量的工作,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素芬.新形势下北京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C].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00-206.

[2] 杨宇,段立军.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多模式服务体系结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9(12):45-48.

[3] 王彦峰,袁汝兵,强.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144-149.

[4] 夏益俊.现代农业视阈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9(6):12-14.

[5] 刘东.中国特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创新[J].华夏星火,2008(2):34.

[6] 郑怀国,张峻峰,孙素芬,等.农业信息服务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128-12129.

上一篇:现代农业工程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发展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