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07 19:31:05

力学研究方向

力学研究方向篇1

近年我国在建立中国特色高等人才教育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始显得不适应,培养的高等人才可能会难以支撑未来社会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关键问题在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影响了其在工作岗位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形成正确的概念。这种模式非常有益于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概念与原理,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

1 探究式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该方法的提出到现在,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得到验证。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加强。

归纳国内外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施要领,其基本过程如下:

1.1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W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承上启下的问题。

1.2 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在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其次要求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查阅的资料及有关的理论推导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1.3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或探索过程中偏离正确方向时,应及时适当点拨,引导探究的方向。学生探究过程中,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4 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配合学生的深入探索。

2 面向探究式学习能力培养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教学改革研究及实施方案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理论性强且较抽象,较难理解与掌握,许多工程概念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清。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结束后仍觉得概念模糊,相关原理难以掌握,不能深刻地理解本课程的精髓与本质。如果带着这样朦胧的状态去学习后续课程,自然会影响后续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鉴于这种状况,将探究式模式引入《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中,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在讲明基本概念与方法的同时,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课本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探究,很好地理解理论性强且较抽象的结构可靠度概念和原理。

2.1 教学改革目标

以传统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基础,针对《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理论性强且抽象、较难理解与掌握、许多概念难以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清”的特点,构建适合该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该方法的教学改革,达到学生能深刻理解结构可靠度理论有关概念的实质、切实掌握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原理以及明晰结构设计可靠度统一标准与现行设计规范的联系的教学目的,完全改善以往大多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照葫芦画瓢”的不良现状。

2.2 教学改革内容

合理构建《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自身阅读和实际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并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在目标的设置上,从整门课程知识体系着眼,遵循阶段性、难易性、承上启下性均适中的原则。

(2)采用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

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对部分基本的计算原理知识环节,在教师作引导性讲解的前提下作部分探究;对课本基本知识以外但又对结构可靠度概念能深入理解与把握的拓展知识环节,采用开放性的全部探究,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3)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寻找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知识水平的状况,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2.3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审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准确给课程定位。

(2)重新编写《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材,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相应调整修改,使部分章节内容更适于探究式教学模式。

(3)重新审视整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对各知识环节重新梳理与编排,设置适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优先局部探究与全部探究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分知识环节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并视教学效果优劣及时效性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师“引”与学生“探”的度。

(4)计划课程教学周期内,教师要给学生至少作一次结构可靠度理论知识拓展讲座,与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配合学生的全部探究式学习。

3 结语

力学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西方经济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1-03

[作者简介]杨艳慧(1980―),女,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原有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较难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中的热点话题,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需将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四个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和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视野狭窄,在思考问题时模式单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讲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也要树立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在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本着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的原则,就如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归纳。

一、由“主体是教”的教学观念向“主体是学”的教学观念转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观察与实验为特征的经验思维能力,以及清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我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这种教学观念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一些较灵活的题目、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失分都比较严重。另外,学生对经济学术语掌握得也不够牢固,胡乱作答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要改善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主体是教”向“主体是学”的转变。知识学习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容器,去灌输知识,应使教学皈依于学,即“教学生学”,通过教师的支持,强化、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二、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探究学习”,其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一主题(问题或现象),通过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主题进行探究,以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又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社会情感。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对问题的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所学知识就难以巩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形成。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问题导向式”的,即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经济问题“引导”出新经济理论或新经济学流派。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学习,有利于把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激发学生的求证精神和创新激情。

除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构建了“问题设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问题设置。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程重点内容设置具有合理覆盖面和吸引力的经济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涉猎较多的经济学知识。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也与接受学习相对应,指一种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而本文提出的“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指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经济问题,主动搜集整理各种学习资源,独立分析其中包含的关键概念,科学运用经济学推理策略寻找出该经济问题的答案,并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使用的有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交往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增值,活跃思维。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探究又分两个阶段进行:①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之后,都要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并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通过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最终形成组内共识。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小组讨论推理的过程,认真总结提炼问题的答案。②班级交流。各小组形成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的研究报告后,由小组代表对其成果予以介绍,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针对其内容提出疑问,该小组的任何成员均可以作答,以形成开放性的讨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但要禁止与问题相关的话语霸权的出现,多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4.教师点评。教师要积极肯定和赞扬学生及各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和成果,对其遗留的问题作出解答,并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以加深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巩固。

三、采用“教”与“学”协调统一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环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具体来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案例引入。在新课程讲解之前,教师根据将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对该章节主要内容进行了预习,学生也会为验证自己探究的答案而积极听取教师的讲解,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案例讨论。课程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再根据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经济问题是不同经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经济主体同时也会受到这些经济问题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多种情绪色彩的经济场景,通过让学生体验其中不同经济主体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具体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创设具有多种情感体验的经济情景,如引入对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对经济事件涉及的角色进行分类;3.让学生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选择相同角色的学生构成一组,先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经济行为或其受到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组内共识;4.最后进行班级交流和教师点评。

(三)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是指在虚拟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过程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既可利用纸张、卡片等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利用软件在电脑中进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精神,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向学生说明虚拟的经济环境即实验规则,有些实验可以不告诉学生主题,以保证学生的行为本能。②学生开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的需要适当缩短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时间。③要求学生展示实验报告,教师对此做出点评。

(四)专题调研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专题调研教学法是指教师有重点地选择某一经济专题,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研究的任务,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以激发学生对经济时事的兴趣。如在微观部分,可鼓励学生就服装、汽车等市场的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生产规模、厂商广告支出等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四种市场的特点。而宏观部分则可要求学生登陆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经济增长状况、经济结构变动、就业状况、价格水平变动、国际收支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爱红,郭艳,杨科峰.“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2]苏静.西方经济学情景教学模式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9).

[4]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

力学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本科院校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行政管理硕士点 研究方向设置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部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注 释

①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教参考,2005(5)

力学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科研团队 学术带头人 科研成果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愈发突出,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方面需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以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需确保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更体现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单个教师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①特别是在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的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尤为如此。要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借助科研团队的优势,整合科研方向,形成团队特色,营造创新环境,②③④形成合力后才能与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中成熟的科研团体开展竞争,争取资源,谋得发展。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团队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因而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在该阶段能让各方均能接受的组建科研团队的有效途径。

1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组织有序、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将使得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科自然交叉,不仅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交叉创新点,还可具备解决与团队研究范围相关的各种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而,优秀的团队既能为个体研究提供思想的源泉,又能服务社会、辐射社会,最终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发展。虽然科研团队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不管是在组建过程中还是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自组织”属性⑤,缺乏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⑤⑥⑦团队构成单一⑧等。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在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研究方向不明确

研究方向是团队组建的目标。研究方向不明确,就像在黑暗大海中行驶的孤舟,最终只能沉没于大海。一个好的研究方向,既需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成果能服务于社会,进而获得效益,确保足够经费支持,促使研究团队发展壮大;又需形成自身特色,不与其他院校科研强项相冲突,能在竞争激烈的研究环境中另立山头,取得成功。

研究生队伍规模的扩大以及迫于科研压力,使得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囤积了大量青年博士,但因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并未确定研究方向,由此导致引进的博士研究方向各不相同,难以形成合力。之后学校资源的再分配,又受制于当前的评估制度,常以项目、论文为判断标准,或采取平均主义将有限的经费分摊到每个人头,或将经费向暂时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个人倾斜。以上手段,都将导致研究方向更为多样化,加剧科研单干现象。

1.2 经费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是促进科研团队有效运转的催化剂。办公场地、仪器设备、对外交流、办公用品与设备、团队成员工资等均需要经费的支持。有了经费的支撑,再加上学术带头人的正确领导,团队凝聚力、号召力才会急剧上升,从而加强团队的战斗力。但处在教学研究型初期阶段的大学,经费缺乏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也严重地制约着团队的形成。

1.3 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灵魂,亦是科研团队组建的基础。在人品高尚、学术一流、学术资源丰富的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团队成员相信跟随带头人开展工作会取得比自己单干更为优越的成果后,自然会紧密地团结在带头人周围,认真听取带头人所给出的建议、意见,进而可确保自己研究工作在团队研究方向的范畴之内;反之,当成员意识到跟随一位学术带头人开展工作后不能或者较难取得较大成就后,则会单独开展自己的工作,而放弃与学术带头人的合作。

1.4 现有制度,助长单干

现有的各项制度,如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规则均对个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需作为负责人的项目才能在各种评定中认定有效,而论文则仅第一作者论文有效等等。在此制度下,科研成果的归属则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中,功成名就的准学术带头人往往不愿意去趟这浑水;而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博士而言,受职称评定、论文奖励等限制,经常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导致在科研团队组建之前就出现分歧,因而组建科研团队也失去其可操作性。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办法

综上可知,在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组建科研团队受制于以下几大因素:(1)研究方向不明确;(2)经费缺乏;(3)缺乏有号召力的学术带头人;(4)科研成果的归属难以确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缓慢而有效地组建科研团队。

2.1 凝心凝力,确定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

无论是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作为其二级教学单位的学院,若想谋得发展,重中之重是整合自身资源,确定若干研究方向与相应的学术带头人,进而组建起相应的团队。在此过程中,学校(院)领导需积极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的确立应遵循以下两条主要原则与一条辅助原则,两条主要原则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以此原则确定好研究方向后,再确定相应的学术带头人。然后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宣传,吸收一定量内部资源后,再适度引进对口的研究人员。

处于初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受制于学校名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难在短期内从外部聘用到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因而,对于大多数处于该阶段的学校而言,学术带头人宜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

2.2 院、校资源向团队倾斜

资源特别是经费资源,是确保团队正常运转的催化剂。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组建科研团队,要让一群关联不大的研究者们聚集到一起,仅仅依靠“自发”、“自愿”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催化。而院、校通过对手头资源的再分配,则可形成很好的激励,促使团队的顺利组建。

如将办公室等资源分配到团队而不是个人,通过对办公地点的划分,将志趣相投的研究者们聚集在一起,则组建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团队。该团队的作用不容小觑,既可在心理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团队的形成;又可给予团队成员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处于教学研究型初期的大学,大多数教师均无固定办公地点),由此导致其产生跟随该科研团队能获得比自己单干更多资源的心理暗示,因而加剧其对于团队的认同感,促使其研究方向更为接近团队发展方向。

而对于经费资源,则可将项目经费分配给学术带头人,学术成员再以项目的形式从学术带头人处获得资助。如前所述,取得一定成绩的准学术带头人不愿意培育学术团队,根本原因在于其无法从大量精力付出中获得足够回报;而对于青年研究者,则因受制于金钱、职称评定等压力,过于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一矛盾可通过院校经费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缓解。学术带头人借助院校一定量的经费资源支持,以项目形式合理分配后,让年轻研究者们各自完成一些研究内容。这样既可以让年轻研究者获得一定量的金钱、论文和项目等在当前情况下切实需要的名利;又可以让学术带头人获得一定量的科研成果积累,假以时日,必将获得具备解决生产实践中重大问题的科研成果,实现团队与学术带头人的双赢。此良性循环形成后,则可使团队以“滚雪球”的模式向前快速发展。

2.3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

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组建科研团队初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第二部分所述,如果经费充足,按照第二部分的解决办法,则科研成果的归属不是问题。但对于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经费很有限,想借助院校有限的经费来完全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需探讨新的途径。处于转型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因而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孕育团队科研成果,促进团队内部融合。

可以以团队或学术带头人为主体招收若干研究生,团队成员组成导师组,再由各成员负责指导具体的某几个研究生,开展与成员之前研究方向相关且与团队发展方向一致的研究内容。然后建立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⑨不仅要求学生定期报告其一段时间所取得的研究成绩,亦要求团队成员报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工作计划等。这样不仅促使团队成员与研究生更为快速地成长;更为重要的是可有效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加速团队成员间知识的交汇融合,以此发现新的交叉科学问题以及凝练出更为客观合理的团队研究方向,同时可以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

在良好、有效的学术报告制度下,通过3~5年的积累,不仅可以培育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研究生,而且通(下转第99页)(上接第78页)过研究生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必将取得一定量的可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科研成果,由此导致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团队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使得前面谈到的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迎刃而解。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纽带作用,在培育出有用研究生的同时,还能很好地解决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仅能通过学术报告制度促进更为客观合理团队研究方向的形成;还能获得团队科研成果,有效解决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3 结论

通过分析初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组建过程中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根据三条原则确定学科方向:两条主要原则分别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与是否具有科研价值,辅助原则则是是否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同时以内部挖潜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方式,通过资源倾斜、政策要求等手段确定具有较高学术与道德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2)通过院校资源向团队倾斜,充分照顾准团队成员与准学术带头人的利益,促进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加速团队的组建步伐。

力学研究方向篇5

依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分为三个阶段,即英才教育或精英教育阶段(50%)。套用这个国际惯例来看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虽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有的学者把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型和研究型,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为防止“研究生教育大班化和本科化”现象的继续,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应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培养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要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事科学研究。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模仿、跟踪别人研究方向的比较多,即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多,自主创新性研究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这些不良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研究生教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尤其是可以带领一个学科发展的帅才。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管理方法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之一 ――“教育要面向未来”,解决了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问题。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就会培养出具有超前性的前沿学科人才。这些人才将发现或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并把这些新的知识文化用于本科教学,解决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慢、内容老化等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发展,使本科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了“研究生教育要真正面向未来”这个思想观念问题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要面向未来”真正贯彻到研究生教育中去,还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交叉学科中有大批课题需要突破,因此在培养研究生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找出它们的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确立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观念,还将产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在“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新世纪科学论坛”上指出:“促进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他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的时代,一方面需要科技人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就是要与不同的学科尽可能地进行学术交流。科技人员要把其他学科的发展运用到自己学科的研究中来,解决自己学科中的问题,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

研究生教育主要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依托,导师和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融合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只有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把握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出有价值的科研选题,从而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展和课程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培养科研能力有关的经费也可以通过争取科研项目等途径来解决。

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设好培养研究生的载体――科研基地,所执行的科研任务要适合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即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既要打好科研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出成果、出人才”为目的,结合任务而又高于任务。

第二,不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研究生对问题的洞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即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直接生产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来源于深厚的基本功底。而深厚的基本功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上下工夫,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透过事物的现象抓问题的本质,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第三,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能闭门造车,要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不做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在对所从事的本学科的前沿课题进行深入钻研的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找出结合点,从学科的交叉点上进行突破、创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关注国家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因此,进行科学研究要关注国家的需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调整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除了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外,还离不开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因为目前我国的财政有限,我们要用最有限的财力取得最大的研究成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考虑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力量较弱,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重视应用研究,以及少量的开发研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同志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原动力在于教育,决定民族未来的也是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生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烈的人生黄金时期,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这个大环境对激发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研究生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这种机遇和压力促成了研究生强烈的成才愿望。强烈的成才愿望是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内在动力,就能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学校这个小环境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动力。比如,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制定各种激励措施,既奖励学生,也奖励教师,如获得学校设立的创新成果奖者可以优先评为优秀毕业生和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设立优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资助理论基础深厚、选题具有创新性、有可能取得或已经取得创新成果的研究生。

第二,将研究生引向学科的前沿和交叉学科。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是创新的两大领域。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热点,了解研究的主攻方向和涉及的课题,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热情。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选好合适的研究课题,使学生较快地触及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引导研究生深入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多观察、善思考,敢于向传统挑战,发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结合课题进行探索,提高创新能力。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和承担课题研究,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为今后独立从事研究和承担项目积累经验,还可以培养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和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聆听学术报告、进行交流与专题讨论等等;引导学生提问,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俞国良.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术研讨会综述[M].教育研究,2001(1):79-80.

力学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创作 市场

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有一定创作潜能和学术研究及动手能力强的高端人才。因而,对美术学研究生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

一.现状及问题

1.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目前,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脱节, 研究生的学习理念、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的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已经意识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其教学模式尚且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革新,并未深层次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2.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缺乏市场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缺乏开拓创作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观念陈旧,创作手法单一,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研究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课程设置上较为陈旧,很少进行调整,如此便会造成研究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会降低教学质量,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认为应培养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市场开发意识和能力,即指研究要有市场意识,创作要受市场意识指导。

二.主要对策

1.建立学术研究、创作、市场开发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服务于美术学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要为创作和市场开发服务,市场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学术研究;创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成果,同时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

第一,学术研究教育为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美术学研究生普遍存在文字功底较弱的问题,这是学生创作缺乏内涵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大高校要想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当代人文素质和审美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以充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学生创作的保障,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由内而外焕发科研活力,促进学生创作的内涵的提升。

第二,艺术创作是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创作承载着研究生对艺术的追求,它将前期学术研究成果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美术学研究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也为后续美术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高校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注重配套体系的建立,在机制运行中完善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三,美术市场开发是美术学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向。美术学研究生创作出的作品并非孤芳自赏,美术学学术研究也不能是象牙塔式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学校内部交流,并不仅仅满足于美术展览。美术市场的开发注重艺术创作资源与艺术投资资源整合。高等院校要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就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办学资源为基础,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扩展教学改革视野,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培养与市场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实践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检查反馈、交流,适当评价研究生创作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研究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2.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构建市场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让研究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产业开发、漆画教学、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

加强学校与市场的沟通。学校可与艺术经销商制定相关协议,创建合理的美术市场运作方式,将研究生创作的作品直接输送到市场,学校还可与装饰公司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与各大宾馆、会馆取得联系,制定相关创作题材,将其与美术创作类课程设置相结合,由点及面地开展创作环节的教学计划。

3.抓住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市场开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一方面,美术学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应追踪视觉文化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不停地创造,不停地推陈出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的要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 另一方面,漆画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创作能力和心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

第一,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对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培养中,创作中要转换观念,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人的需求为本,重视了解社会大众的爱好、审美习惯。根据研究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研究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研究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研究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

第二,在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一是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创作环境,对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众不同的创作要加以鼓励、认可。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室,引进新设备、新材料,拓宽创作工作室,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表现力、创作力、鉴赏力会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更深。艺术各学科既有差别,也有相似点。可以从文学、历史、油画、国画、民间艺术中找寻出创作素材,得到启发。因此,漆画创作与研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姐妹艺术以及人文课程的设置。

4.适应培养研究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改革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教学体系

目前美术学研究生学术层面比较偏窄,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创作后劲不足,对市场需求不了解,抗风险能力也较低。因此,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灌输市场意识,可以让研究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自己需要学什么:抗风险能力,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市场的需求发展有预测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5.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课题的设置要以“挖掘研究生创作潜能”、“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将研究生的创作方向与市场需求统一,着重对研究生的创作理念和对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培养。其次,要真正确立起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尊重研究生的自主精神,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例如,在漆画创作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借鉴西方抽象艺术语言,取长补短,应用于漆画语言的革新上;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强化作品的民族寓意,增强创作内涵,使其作品脱颖而出,也为漆画在艺术领域内的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高校应加快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的力度,培养出既有较高艺术素质,又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动向,能设身处地地为市场发展着想的专业创作人才,是该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鹏辉,关于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2]苏畅,论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力学研究方向篇7

一、科学研究与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思路或理念对某一事http://物、现象或观点等进行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所谓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并且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科研团队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组建、磨合、成熟和衰退等阶段。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科研团队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复杂度、难度加大,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也要求相互配合工作,需要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和探讨,于是单凭某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依靠科研团队的合作。

二、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

1.实际工作要求科研团队及其成员科研方向的多向性。上述按所属院系、处室结成的科研团队,一般也是为了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课题而组建的。

科研项目、课题的来源大致有上级部门指定承担与自选两种,而自选课题则是根据单位现有研究条件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选定的,即部分科学研究是围绕科研团队及其成员自己的工作展开的,包括教学研究在内。因此,工作环境对科研工作的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要不断面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对象,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对象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进而在某些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研究方向的发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日益增加,科研工作可供研究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都需要多学科的横向协作。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必须要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组成,才能出色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研究任务。

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平顶山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来自不同的相关专业,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他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开展相关研究。比如,承担成人教育授课任务的教师,为了改善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成本问题而开展了对网络与远程教育方面的研究;擅长电器原理与维修的教师参与了工矿企业中电气设备的设计与改进项目。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团队及团队中成员的日常科研方向呈现多向性发展趋势。

2.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及成员个人专业发展要求科研方向的单向性。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去工作需要的科学研究之外,自己感兴趣而又希望有所收获的研究方向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与目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也可能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无形中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会增加,甚至全身心投入进去。

当然,科研团队中每位成员还有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的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研究工作。既然是为了个人原有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很明确,因此成员就会挑选自己最擅长,相对个人而言最容易做的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在其他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相应减少。

例如,我中心有位教师发表了多篇关于透镜中心偏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基于其原有研究方向而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坚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其在做硕士论文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了该领域相关知识并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背景与研究方向,成员个人的研究方向呈专业性单方向发展。

在高等院校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隶属于每个院系或研究室、研究所,就一个由行政部门组成的科研团队整体来说,上级主管部门会根据其工作性质、任务的主要特点,安排专业相近的成员组成团队。这样组成的科研团队则应承担与其主要科研条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科研任务,整个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总体上也应该是专业的、单方向性的。譬如,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承担的就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关方向设计、开发、管理与运用方面的研究。

三、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工作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实际工作要求个人及科研团队的科研方向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而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及科研团队的性质任务却要求科研方向呈专业的单向性发展趋势,这样看来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转贴于 http://

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虽然二者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看似是对立的,但是在个人与团队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方面却是统一的关系。首先,团队成员无论从事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能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http://科研实力;其次,如果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那么对于个人而言还能够提高个人的科研适应能力,如遇工作单位变化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立即融入新的科研团队,迅速开展有助于本职工作的科研工作;最后,如果团队成员进行过多方向性科研工作,个人的科研敏锐意识将会增强,有助于个人及团队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可以开展研究的领域。

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科研适应能力和科研敏锐性意识的全方位训练和加强可以快速提高个人在某方面的科研成绩,并且会加速科学研究工作进度;单方向性科学研究能够使人迅速掌握科研工作的整个环节,而这种能力的具备又为我们从事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四、高校科研团队中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的有机结合

很显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整体是由每一个团队成员组成的,成员与整体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优秀的高校科研团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各自开展多方向的深入研究工作,团队中每位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越呈现多样性,越是精深,整个团队的总体科研实力就越会相应增强,从而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性质、任务的限制,任何一个高校科研团队也要有其特定的比较专业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意义上说,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应显示出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也是整体科研团队区别与其他团队的优势所在。为了突出其单向性,团队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在团队新成员进入时控制成员的专业结构,还应在已有成员进修学习时限定其专业方向,使其与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这不仅是团队的需要,也是团队成员个人业务发展的需要。

力学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创新实践;研究生;教学研究型大学

作者简介:邹铁方(1982-),男,湖南涟源人,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29-02

高校如何应对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何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是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事,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全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根据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意到科研团队为高校内高效的组织模式,在科研、教学等诸多方面均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故本文将探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再在此基础上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研究生的管理与培养。学者们从招生质量的控制、培养管理机制、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导师指导模式、学位获得、培养经费等方面[2-4]开展研究,探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办法。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中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4-8]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工作更多是针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生院内的管理模式,而对于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的研究生管理方法研究的较少。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很多传统的教学型大学逐渐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要建设好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单就科研而言,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总体已经落后于985、211等名校。要快速而可持续地提升科研实力,研究生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此过程中对于研究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创新来源于实践,因而在当下,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需保证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校企合作是当前一种有效的模式。但注意到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所处环境,成熟的校企合作机会不多,再加之研究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仅靠校企合作模式很难给研究生们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高校的最大优势在于人才优势,因而需要发挥这样的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以技术输出为手段,由此觅得实践机会。

考虑到研究生专业性强的特点,校企合作在操作方便性上肯定不如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模式。而科研团队是当下及未来高校内的一种高效组织形式,其在破除科研单干现象后能发挥出团队优势:既能营造学科交叉环境,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并发现新的创新点;又能取众所长,形成合力,获得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还能在团队中通过有效的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提升科研团队成员实力,培养高素质人才。[9-12]但对于处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大学而言,成熟的科研团队还不多,为企业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系统性大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因而需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以团队为主体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以及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

基于此,本文将以科研团队为载体,探讨出一条可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通过在团队内部制订严格规章制度以提升研究生基本技能并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以技术输出为手段,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确保研究生得到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再在两者结合的情况下,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具体的培养措施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需以团队为基础努力创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又需通过严格管理确保研究生具有正确的科研技巧与方法。

1.研究方向的确定

学位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研究方向的选择。高质量的研究方向是产生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因而利用科研团队,借助师兄师姐的传帮带的优势,尽早让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并确定研究方向,则显得非常必要。考虑到研究生招生的差异化,则需要差别化对待:对于保送的研究生,则从确定保送伊始就要求其进入实验室并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基础知识及研究所需基本技能,且要求其本科毕业论文需与科研团队研究方向一致;对于考上的研究生,则要求其在确定考上后,进入实验室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基础知识和研究所需基本技能。

2.研究生科研团队创新项目设定

研究生科研团队创新项目是各级别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补充,对于已经申请到国家、省、校级别项目的学生将不再允许其申请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反之则可。申请时间为研究生入学第二年初(即研二第一个学期前两个星期内,可提前申请,但不可推迟),申请方向与科研团队方向一致,申请内容与开题方向一致,研究期限2年,申请经费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并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加强中期考核与结题考核,未结题或未获得项目资助者将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

3.学术报告制度的建立

学术报告制度的建立及实现应注意以下几点:规范化、学术化、人性化。考虑到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大多数科研团队尚处于组建初期,规模还不是很庞大,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报告氛围,则首先需从规章制度上入手,可将学术报告制度作为一门必须课来开展,规定研究生每年至少需多少次报告(其中英文报告1~2次)并达到一定的成绩才能拿到学分,未拿够学分的不能参加答辩。而对于具体的操作细节则可先采取固定日期时间、固定报告人的方式,确定报告频率;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办公场地确定报告地点,在规模较小时可仅用笔记本电脑开展报告,随着团队的慢慢壮大再去教务处申请用于学术活动的专门教室;最后则是从PPT制作、表达能力、内容创新性、内容科学性等方面建立研究生平常科研考核档案,采用由导师组给学生打分的方式对学生日常科研质量进行考核。

4.奖励制度

奖励的正面作用永远都不会弱于处罚的作用,甚至比处罚更为有益于研究生的成长,因而加强对于研究生奖励制度的研究意义非凡。对于研究生的奖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项目、论文。项目主要奖励申请到的国家、省及校级研究生创新性项目,而论文则奖励发表的高于研究生毕业要求的论文。设置相应级别的项目奖励以及论文奖励标准,形成制度并实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5.企业实习制度

为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在团队管理基础上开展企业实习。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寻找合适的企事业单位,其二是训练学生掌握解决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对于寻找合适的企事业单位的问题,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科研团队最适合通过技术输出的形式,甚至不计劳动报酬地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小问题,既可为发现科学问题提供丰富土壤,又可有效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为研究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于训练学生掌握能解决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的问题则需借助团队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管理确保研究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尽早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既掌握基本技能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更好地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对于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的高校而言,则更需探讨相关制度与方法,确保在转型期既能培育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还能为转型提供一定动力。考虑到处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初期大学的现状,成熟科研团队还不够多,校企合作还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则提出可借助组建科研团队为抓手,通过严格的团队管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技能,通过技术输出的手段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机制,从研究方向、科研团队创新项目、学术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及企业实习制度等方面入手给出了有效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更快更好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特别对于教学研究型初期大学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努力培育高质量人才与提升科研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宁莉,刘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0-21.

[2]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5):78-82.

[3]李志平,韩惠鹏.影响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13-16.

[4]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2(2):74-82.

[5]谭媛媛.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20).

[6]刘淼群.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2008,(6):141-142.

[7]张胤,徐宏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实证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47.

[8]李艳,刘泽军.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2-3.

[9]王冠.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0,26(2):65-70.

[10]张宪立.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7-8,11.

[11]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6-68.

上一篇:德育活动体系范文 下一篇: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