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09-28 16:53:34

震撼的科学实验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1

一、跟穿越戏学想象力

如今,穿越戏已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模式。一部《神话》,从电影到电视剧走得都是穿越的路子。毋庸讳言,穿越戏的最大受众是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是什么魔力让在审美方面近乎挑剔的青少年对穿越戏一往情深呢?笔者想,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穿越戏超乎寻常的想象力。青少年最富有的是想象力,最欣赏的同样是想象力。穿越戏给青少年们的写作也带来了诸多启示,最根本的当是想象力的培养。穿越就是借助时空的变幻,让人物的身份在不同场景之间自由转换,无论是神话式、大话式,还是玄幻式、科幻式,都以想象力为创作创新的基础。当然不是所有的穿越戏都大有市场,有的赶时髦的穿越戏会让人生厌,就是因为穿越过“度”,流于滥俗。这意味着发挥想象力是有限度的,要合理、适度。对于写作而言,想象力绝不简单地等同于穿越,更不能为了穿越而穿越。穿越只是一种行文构思的手段,不是目的。

二、跟谍战戏学建构力

在过去的两年里,打开电视,三分之一以上的频道播放的都是形形的谍战戏。如果今天让笔者讲小小说的情节建构,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列举《蓝色档案》《潜伏》《风声》《借枪》等,因为这些戏把情节建构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驱力是矛盾,所谓建构就是有效利用各种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综观这些谍战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取材上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战争时期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矛盾可以建构得很复杂,敌我矛盾、国共矛盾、民族矛盾、爱恨纠葛等可以自由糅合。矛盾多了,情节才会复杂,人物塑造才会更全面,更立体,更富感染力。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大人们所关注的钩心斗角、职场哲学,而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建构艺术。写作需要建构,尤其是叙事性文章,没有独具匠心的建构,写出来的文章只会是人云亦云、平淡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跟谍战戏学建构力,对写作会有一定的效果。

三、跟偶像戏学自省力

笔者曾静下心来研究过偶像戏,发现偶像戏有如下共同特征:情节走得都是浓情路线,以爱情为主;主演都是帅哥靓女,青春时尚;内容都是青年人之间的故事,时代感强。从写作的角度和同学们交流偶像戏,可以培养大家的自省力。有了偶像,自省就有了参照。从思想内容上说,偶像剧比一些打色情暴力球的网游要干净得多,没有一个偶像剧是教人学坏的。以前几年流行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例,这些戏始终都以年轻人对爱情、成功、幸福的追求为内容,培养年轻人的自省意识。“我手写我心”“抒真情、发善性、绘美景”是指导青少年写作的基本原则,如果离开了生活体验和青春体验,真善美自然就蜕变成了假大空。在学业过于繁重的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被压榨了、逼仄了,几乎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体验和自省的意识都很苍白。毋庸置疑,偶像戏表现的虽是虚拟的生活,但起码可以让青少年培养深刻的自省力。

四、跟动漫戏学震撼力

近年来笔者为教育儿子开始看动漫戏。发现动漫戏剧情都很简单,人物形象也不复杂,但都能以小见大,展现独特的震撼力。从动漫戏的两种形态看,玄幻戏侧重表现审美力,如《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以唯美的布景、人物造型、动作设计、江湖追求带给观众唯美的感受。另一方面,科幻戏则侧重于给受众以感染力,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这种感染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特效,一是深刻的主题映射。以此反观写作,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都应有异乎寻常的震撼力,震撼力由审美力和感染力两个层面有机组成。很多语文老师都慨叹现在的中学生写作越来越肤浅。其实深刻未必就是老气横秋的哲理,也不尽是圆滑世故的周旋,震撼力也是一种深刻,大气、忧患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吗?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2

——在此之际祝福那些逝去的人和那些生命继续延续的人

外语学院  07级英语本科二班  王莉丽  13470093583

2008年的“大事”云集,这些“大事”让我们措手不及,让我们痛心,同时也让我们感动着,让我们知道中国是怎样的团结,中国的凝聚力有多强。2008年1月25日,南方遭遇大雪灾,全国人民进行雪灾抢险,2008年3月14日,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全国人民齐心反对藏独,2008年4月全国又流行了手足口病,最让人震惊的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7.8级地震,这次灾难震惊了全中国的人,也震惊了全世界的人,因为有太多无辜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因为有那么多生命要永眠,这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我们心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爱心,看到了中国这个人文主义的国家!让我们向那些遇难的灵魂默哀,也让我们向那些在灾区奋战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记得灾难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对即将奔向灾区的将士们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温总理的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句话一定震撼了大江南北,震撼着灾区人民的心,震撼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同时震撼了今天每个大学生的心。作为新时期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也同样被祖国养育着,被人民养育着,我们享受着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才得以受到今天的高等教育,我们受恩于祖国和人民,我们该怎样回馈他们?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会经历硝烟四起的战争,不用豪言壮语的奔赴前线,不用抛头颅,洒热血。那么作为今天的大学生我们该怎样爱国?都说我们是叛逆的一代,我们堕落,不懂得拼搏奋斗,只知道享受;说我们更喜欢进口不喜欢国产,我们崇洋媚外,吃外国的食品,追赶外国的潮流。然而当我们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知道,许多人也该知道我们很爱国,我们也有坚强的意志,我们会和中国紧紧的站在一起,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可以给祖国特殊的力量。面对灾难,当代的大学生都竭尽全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看着那些逝去的生命,太多的人泪流满面,为那些遇难的同胞,为那些感人的故事。献血车前排着的长长的队伍中很多是大学生,我们向捐款箱中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投入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们能做的实际的事情也只有这么多了。

今天的大学生到底该怎样爱国?不能只是为了灾难痛心不已,泪流满面,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发奋图强,要懂得团结的力量,懂得面对灾难我们要冷静要坚强。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人都该从我做起,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有志于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全力,在面对天灾时能不再那么束手无策,不再让那些无辜的人丧生,建造结实的家园。敢于创新,使中国有更多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让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再受别国的干涉。还有,我们不能冲动要理性的爱国,比如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我们不该被不法分子利用,不该盲目的内乱,要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家的发展动态。

从我们当前实际出发,我们不该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该再只顾追求潮流,生活腐化,.不该再做一些无用的事情,要努力的学习,为今后回报国家和人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大事,我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事情是对中国的考验,2008年中国奥运会一定会成功举办,中国也一定会在今后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中国一定可以像巨龙一样腾飞。

在这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为四川加油,为中国加油!

相信今天的大学生可以成为龙的最好的传人!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3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美术论文 更新:2006-5-15 阅读: 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 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环境存、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儿童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另一方面,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和对儿童美术实施量化标准考评的导向偏差,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背离儿童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和美术竞赛活动成为主流趋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让所有关心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人士感到兴奋,“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使我们看到美术界终于把儿童美术看作中国美术事业的组成部分。“工程”的结果无法预计,但是通过它,我们能够贴近孩子们活泼灿烂的灵魂与教育者的精神内涵,近距离感受儿童创作的强烈视觉冲击和真实的震撼,我们将审视对儿童美术固有的观念,重新思索它在主体美术领域中的定位方式;探讨美术教育现状,再度比较中外美术教育的理念,开发具有东方民族特质的教育方法,不断发掘人之初的艺术原创力对生命个体乃至人类的深远影响。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4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要求干部“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2009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

当年5月,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强调“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 作的必然要求”。

为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官员读书,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从2010年开始联合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至今,已经有四批书目推出。

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告诉《望东方周刊》:“和新闻出版总署有下属机构专门负责党员干部读书活动的推荐工作,他们会先找出版社做推荐,如果觉得好就直接订购。平时也会关注各出版社的书。”

党史热潮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2011年大约发行207万册。这一数字大概是平时的发行量的40倍。”中央党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历时16年编写的党史二卷在2011年面世。这套涵盖了1949年到1978年的官方党史著作,因为涉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备受关注。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这部党史著作顺理成章成为2011年最受干部群体关注的书。

除了党史一卷、二卷,其他党史著作简明读本也成为热点读物。根据中央党史出版社的数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发行量约为50万,《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约为20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导读》约为10万。这些书籍的发行量大约是平时的20倍。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这些党史著作,很多都是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业直接购买的。党史一卷、二卷这套定价将近300元,合计将近2000页的大部头,之所以如此畅销,官方重视是一个原因。

在2011年5月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第四批学习书目中有3种是党史相关著作,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山高水长- - -回忆父亲聂荣臻》和《遵义!遵义!》。在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除了党史正本之外,书目以重要党史人物和党史事件组合,颇为多元和立体。

在第四批推荐书目之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在2010年11月已经出现在第三批的推荐书目上。

第三批书目同样以党史著作为主打题材:除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之外,《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传》等其他5部著作都属于党史范畴,总共占去了8部推荐书目中的6席。这次荐书,显出了为2011年建党90周年预热的意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2011年党史著作的一匹黑马。这本在2011年3月份出版的著作先后数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当年7月已出版了增订本,当年10月出版了英文版。

然而回溯来看,推荐党史著作并非应建党90周年纪念的一时之需。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的四批学习书目中,党史著作始终占据半壁江山,在第二批推荐书目中,《苦难辉煌》、《解放战争》也都是此类作品。

在2011年2月举行的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说,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地方书单的“前沿”与“实用”

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推荐书目是各地官员读书的基础目录。

2010年,中央推出的第一批推荐学习书目,主要是“围绕深化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来推出的”,具体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著作专题摘编》、《邓小平文选》、《文选》、《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7种经典著作。

马列经典一直是官员读书工程的根基,在中央党校供干部学员居住的招待所,每个房间都有四个大部头,分别是马恩全集、毛选、邓选和江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批书目中,《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作为唯一的理论著作被推荐,在新时期重提党的群众路线,是对当下党群关系及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有的放矢。

此外,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等近年来中央工作的“关键词”,也成为推荐书目的热词。显然,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读书引导官员加深对中央政策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等反映近年来中央执政方略的著作不仅是中央推荐的书目,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写推荐了相关书目,如湖南省推出的《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

地方荐书较中央有些不同,湖南省在推荐书目时明确提到,在中央已推荐的学习书目的基础上,重点推荐关于“实现富民强省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书籍。

这基本反映了当下各地荐书的思路。在这一思路之下,财经类书籍成为最常见的选择。《金融的逻辑》、《货币战争》、《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等近年来畅销的财经新作成为各地政府荐书的常客,尽管其中一些书在学界尚有争议。

2011年4月,由湖南省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的书目中,包括《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和《大设计》等颇为前沿的书籍。前者讲述了当今世界军事交战、革命、街头运动、暴力骚乱、国家外交、恐怖袭击、金融震荡背后一幕幕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网络较量。后者则是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最新翻译出的著作,书中从量子论的观点出发介绍了这位科学家的宇宙观和他对诸多宇宙终极问题的解释。

还有一些书同样前沿,而实用性则更加明显。如浙江省测绘局推荐的书目中,就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中国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这些正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执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不仅推荐官员从相关的著作中学习,也通过官员培训课程更新官员们的相关知识储备。

领导干部个人荐书

相比组织荐书,领导们的个人荐书往往会引起媒体关注。

是这方面的代表。2007年,尚在重庆任职的他力推当地官员读书。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位曾三次赢得普利策奖的作家,因力荐他的《世界是平的》,成为重庆几乎家喻户晓的作者。

随着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大,这本以全球化为主题的著作后来也成为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推荐书。

当年年底,赴任广东后主持召开第一次省委全会,也不忘通过荐书来实现自己倡导解放思想的意图。会上,他现场朗读了正在读的一本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当时吴南生看到汕头很穷,向省委请缨去办特区,说,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广东,一直倡导“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2009年7月31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还联合发出倡议书- -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行动起来,率先垂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掀起南粤读书新热潮。

2011年,致信省直机关干部和各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推荐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为此,广东省出版部门专门加印两本书。

《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三位作者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前者致力于寻找幸福的个人方法论,后者则希望寻找幸福社会的方法论。

在荐书之前的广东省两会上,刚刚推动了关于幸福的讨论,建设幸福广东,也成为了加快转型升级之外的执政目标。

官员荐书大多青睐经典而非一时的畅销。

中信出版社编辑隋兰兰列举了他们最受官员欢迎的书籍《第五项修炼》。这本管理学的经典曾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在中信出版社也是“久经考验的书”,已经卖了三四十万册。

“有些书总是有政府机关团购,从中能‘嗅’出官员的品位。《第五项修炼》就非常典型。”隋兰兰告诉《望东方周刊》。

在她看来,相比起来,官员看书比较宏观。畅销的商业书,像《海底捞你学不会》,则不是官员们的选择。

三联书店图书营销中心主任张作珍告诉本刊记者,在近年来的官员团购中,三联书店最受欢迎的书包括《的读书生活(二版)》、《读札记》、《红顶商人》、《目送》、《我们仨》等。题材长盛不衰,红顶商人胡雪岩问世20余年多次再版,杨绛的《我们仨》和龙应台的《目送》虽然时间稍近,但在干部群体的购书单上也颇有口碑。

翻看各地大员的荐书,除了以外,最有名的是海南省委原书记卫留成推荐《致加西亚的信》。2004年,他把这本书作为春节礼物送给海南省政府的厅局长和县市长。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也曾推荐此书。这本书的主人公罗文早已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

在所有官员荐书中最为知名的是国务院总理,他曾数次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称“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

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了腰封印有“推荐”的新版《道德情操论》。相比商务印书馆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内容简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了阐述全书的学术观点之外,简介称: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人传记与官场小说

“官员看书大多还是为了工作中的提升,所以他们看的书大多和工作有关,其中有一部分是伟人的书。”张作珍说。

张作珍所说的“伟人的书”,除了前面所述的的读书札记一类,还包括大量伟人传记。这里面,除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外,另有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张居正》和《曾国藩》,《红顶商人》也可归为此类。

尽管有官员将此解读为体会改革的经验,但不难想象,这些政治人物或者政治色彩极强的人物传记的盛行,是因为官员希望从中感悟为人为官之道。老牌的《资治通鉴》更是自古便是为官者自学的好教材,至今仍是不少地方干部之间的“馈赠良品”。

与伟人传记相呼应的,是近些年来官场小说的走红,其中有一些甚至被称为基层公务员的职业教科书。这一占据诸多畅销书榜单的书种,被普遍认为源自1999年王跃文的《国画》,此后类似的题材持续走红。

单从“省长”一词衍生的书,就能看出官场小说的火爆,包括《省长》、《铁腕省长》、《省长亲信》、《省长的女婿》、《副省长夫人》、《女省长》、《省长秘书》、《副省长女秘书》、《省长的家门》、《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

作家们连省长的工作生活都能信手拈来,基层官员自然更不在话下,如今的官场小说已经写遍了乡长、处长、局长、银行行长、驻京办主任、接待处处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这套拥有众多受众的官场小说,自2010年6月出版了第1册,到2011年11月已经出版到了第8册,还未见收尾。主人公侯卫东也从乡镇的办事员一路升到副市长。

2009年10月,《决策》杂志曾联合某门户网站、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官场小说的阅读群体中,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 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 3%,三者总共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7. 9%。在读者的行政级别方面,普通公务员占51. 3%,科级占29%,这是两个最大的阅读群体。副处级占7. 5%,正处级占4. 7%,两者合计为12. 2%。总和来看,在公务员群体中,阅读官场小说的人,处级以下占九成。由此可见,官场小说在公务员群体中的影响。代表作家王跃文,其作品被人誉为现代的“官场现形记”,小说集则被命名为“官场春秋”。

舆论对此多抱有质疑态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官员与权力是不可分的,读与权力斗争有关的书是我接触到的一部分官员的兴趣。官场需要了解潜规则和明规则,他们不喜欢极左或极右的书。”

但官场小说的市场并不局限于官场,如《国家干部》等作品经过改编被搬上银幕,在普通群众中广受好评。

一位省委书记的荐书单

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发表讲话。在会议结束时,罗志军做了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和《创业的国度》。

《精神的力量》是人民日报理论版的“寻根- -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文章汇编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曾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他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创业的国度》被称为“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 - -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 - -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这是一份颇为有趣的书单,罗志军花了25分钟来解释他为什么会推荐这3本书。

之所以推荐《精神的力量》,罗志军说,是源于他与《他改变中国- - -传》作者库恩,以及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司长的交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前景的乐观。这让罗志军心生感触:“我们学‘七一’讲话,要深刻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提起《中国震撼》,罗志军说:“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它从正面角度介绍了中国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崛起。我们常常讲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被别人捧杀、对自己估计过高。但我们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心有勇气有胆略。我们固然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但中国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创业的国度》,罗志军说:“过去我们学习新加坡,注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企业前来投资。而以色列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它主要不是引进国外的企业,全都是以色列犹太人自己创业,技术水平绝对是处于世界前沿。现在我们仍然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但更不能放过学习以色列,特别要在全省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罗志军此番讲话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引发社会热议。

书单的意味

罗志军的荐书单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精神的力量》回顾了过去,《中国震撼》解释了现在,《创业的国度》则预示着未来。

这个精炼的书单组合几乎代表了当下官方荐书的几个方向,不但反映了当下的问题,又提供了药方:对于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力量》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对于迅速崛起的大国的世界定位,《中国震撼》提供了解释;对于转型发展之路,《创业的国度》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官方虽未明确提出这三个问题,但从选书的取向不难探寻其初衷。

对于未来的探寻,上述各地大力推荐财经类书籍,可见主政者们的良苦用心。而且,这已经成为各地荐书的主要内容。

对于历史的追溯,曾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解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震撼》一书。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认知当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影响成为中外关注的话题。过去,虽有《中国不高兴》等尝试作此阐述的书,但是,官方并未将这些常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中央第三批荐书目录中的《复兴之路》,尝试对此话题进行论述。要从自身出发,也要将外部世界的元素纳入。《中国震撼》虽然尚未进入中央荐书目录,但已经成为多个地方政府荐书必备。而其在过去一年的风头,除了党史著作外,几难有匹敌。

《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2011年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阐述此书的意义。

在他看来,这本书解答了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奇迹般的变化,其魔力所在、奥秘所在这个“时代之谜”。“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这本书将“中国震撼”总结为“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和“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官员读书少?

过去这些年,官方对于推进官员读书可谓不遗余力。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央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早有论述。早在2001年 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就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此后,曾庆红指出要“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创建学习型政党”。

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尽管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官方荐书正成为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官员的读书习惯仍然有待培养。

为了解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状况,2011年5 月,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读书数量上看,一年读 20本书以上的占12. 1%,读 6~10本书的占 33. 6%,读 1~5本书的占 52. 1%,也有个别的(2. 2%)被调查者“基本不读书”。

从读书时间上看,每周读书学习10小时以上的占16. 8%,7~10小时的占22. 3%,4~7小时的占41. 7%,0~4小时的占19. 2%,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每周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

在被调查的领导干部中,阅读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占41%,阅读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占40. 4%,阅读过《国情备忘录》占27. 1%。

2009年年中,《人民论坛》曾做过一次类似的调查,结果与此相近:七成多的党政干部每周用于读书的时间在6小时以下甚至更少;在读书数量的调查中,有五成多的受访者一年读书在6本以下,有25. 4%的受访者表示每年能读10本以上书籍。

两次调查都显示,工作和应酬繁重成为读书时间被挤占的主要原因。但也有12. 7%的人认为,“书本理论脱离实际,滞后于实践”,认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的有 16. 5%,“学而不思,学用脱节,不愿读书”的有 13. 1%。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5

[关键词] 电影海报;艺术表现;对比;联想;空间

电影海报是随着电影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视觉传达媒介,“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1]。它不但具有传达电影内容的作用,还反映了当代的社会需求与审美。电影海报也是随着社会、科技、媒体等的发展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和吸收,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很好把审美和诉求功能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得到电影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满足。以下从几个方面结合分析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表现手法。

一、直接展示

直接展示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海报设计中展示人物或场景。在电影海报设计时剧情中的人物或剧情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为表现对象,使得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要素构成变得单一而明确,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极为准确地展示电影的信息,可以瞬间刺激和激发观众内心的消费愿望。

展示法是比较传统和通俗的视觉表现手法,是用直观的视觉表现手法,直接而真实地把剧情中的人物或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设计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好的图片、照片,还要有较好的摄影技术和运用电脑和其他手段对图形进行组合构成的能力。直接展示的表现手法在意识形态上最为大众所接受,突出了设计的大众化特征及海报设计的社会效应。由于这种手法是将电影的部分信息直接展示给观众,所以在设计制作时要对海报的整体形态的构成、色彩及张贴环境都应仔细研究。

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电影海报,电影里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至纯至美的爱情故事。其被誉为一部“诗化的电影”,在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海报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二人的特写镜头占据了画面一半的空间,男女主人公的衣服、发型等细节都透露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信息。整个海报的色调以绿色为底,彰显清纯之美。其真实的人物形象瞬间打动人心,并引起观众对电影的联想与期待,从而达到宣传与传达电影信息的目的。

二、对比衬托

对比又称对照,对比是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把对立或相反的两种事物并置,使它们相互衬托,突出强调某一个方面。如有些电影海报为了突出主角与配角间的关系,就用人物的放大和缩小做对比,使观众一目了然。[2]如2011年众多巨星参演的《辛亥革命》电影海报中,孙中山(赵文瑄饰)作为男一号主角被放大放置在画面的中上方,而其他人物则被缩小,并围绕在男一号的周围作为陪衬。大与小的对比使观者的视觉流程直接落到了主人公的图像上,成为第一个视觉中心,更直观地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而有些电影为了体现震撼的视觉效果,通常会以浩大的空间场面、剧烈的天体自然景观作为招贴的背景,运用视觉的刺激性和对比关系去挖掘这种对人的视觉、心理、生理三方面的冲击力。[3]例如,电影《2012末日预言》为了突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从而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和了解电影,利用电影海报的特殊构图以及夸张的图形、色彩等的对比处理,从而达到一种视觉及心理的强烈震撼。画面以鸟瞰式的构图把都市的高楼大厦、车辆、街道等整合编排在一起。常规的给人巨大、高耸、直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在此鸟瞰式的构图下犹如摇摇欲坠的积木。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的汽车就像小小的甲虫,随时就能掉入万丈深渊。本该热闹非凡的都市却笼罩在阴冷的蓝灰色调里。人类引以为傲的繁华都市在地核爆裂导致地面塌陷的强大外力作用下,呈现的是一种瞬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成万丈深渊的恐怖场景。看到这惨烈的场景不禁让人反思人类的骄傲自大、贪婪无度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而人类在暴怒的大自然的面前又是何等渺小和可怜,从而起到警醒人类在向大自然疯狂索取和破坏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自食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

国产片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的前导海报设计也是运用了场景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整个海报以唐山地震后残垣断壁的大背景为构图,采用纵深式构图,运用夸张的物、人、景的对比。一个弱小女孩站在空旷的废墟里,女孩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无助,海报色彩选用压抑的灰黑色调,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并准确地传达出了该电影的主题是讲述一个巨大的灾难故事,这种运用高度的视觉对比关系使电影海报产生了强烈震撼力,对于观者的心理和情感也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此海报成功塑造了具有震撼力的视觉符号。

三、运用联想

诗人艾青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回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通过联想的创作手法,将人们脑海中储存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对象套用到大多数人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不但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展艺术形象的容量,更能加深海报画面的意境。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融合一体,发生联想的过程中引发美感共鸣。[4]在海报设计中通过想象或是联想,把图形的主题与其有关的各种形象联系起来,利用人们的想象把各种形象改造和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和新的意义,使新创造的综合形象能更准确而充分地表达电影的主题,从而达到让观众对电影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天下无贼》电影海报,画面中既没有出现反映故事情节的主角形象,也没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等。画面以黑色为背景,两只交织在一起的手尤为突出。一只男性的手欲打开一个包的纽扣,而一只带有红手套的女性的纤细手指夹着一个刀片。如此讳莫如深的画面,似乎透露出了一些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并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电影《观音山》的前导版海报就是充分运用了联想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双穿着黑网丝袜的女性腿,两叉,丝袜上特别显眼的几个破洞,占据了最醒目的中心位置,左方挂着一个粉色话筒。整个画面充斥着悬念,使人产生联想,似乎看到了主人公为了生计而艰难、坎坷、辛劳的奔波。

四、营造意境

意境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中国艺术对意境的追求更自觉、更持久、更广泛、更高远。什么是意境呢?早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就对意境有了直观的诠释,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这段诠释让人更容易理解中国独有的 “意境”的理解。而电影海报的意境需要呈现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境界或艺术品位,它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彼此结合产生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情调和境界。

海报设计中意境的营造并非简单地把信息或视觉形象奉献给观者,而是发掘影片反映的人性和哲理,使观者通过图像探究背后的意境和象征性寓意等。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激起观者的情感共鸣,使其在高度审美中,轻松地接受电影海报传达的信息。[5]例如,姚树华导演的电影《白银帝国》的海报设计,此海报是专门为参加柏林电影节和海外发行制作的。画面中左侧是主人公身着长衫,盘腿席地而坐,极目远眺。右侧大面积的水墨晕染,一方红印,极具缥缈的神秘、悠远的东方意境。整张海报的视觉表现手法非常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东方哲学意味,暗合影片主题,也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风”。似乎传达出了中国晋商中代代传承的规矩与礼教以及严苛的伦理制度,发人深省。

五、空间多维化

目前市场上大多电影海报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而如果突破常规,把平面的电影海报向多维空间转化,使各种因素有机组合为电影海报设计赋予多维意义,可能更容易让观者得到一种新奇而有趣的体验,达到良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和信息的顺利传播。例如美国电影《杀死比尔》的电影海报招贴。故事讲的是新娘(乌玛·瑟曼饰)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小组(DIVAS)的一员,她想通过结婚脱离所属之暗杀组织,结束血腥的生活。婚礼上却遭到其党羽(汉纳、刘玉玲、薇薇卡·A·福克斯、迈克尔·马德森等人扮演)以及所有人的老板比尔(大卫·卡拉丁饰)的虐杀。新娘请求说:“比尔,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4年后她在一家医院醒来,她发誓要不惜一切追杀比尔、复仇到底!“当我到达目的地之后,我将杀死比尔。”新娘立刻开始着手一次从得克萨斯到冲绳、东京以及墨西哥的复仇之旅,为了这个目标她展开了一场与比尔的浴血大战。[6]这幅电影海报与传统海报的不同是突破了二维空间,电影海报的图形是女主角挥舞着武士刀,画面喷洒着鲜血,仿真血液溅出画面,直接喷洒到建筑物的墙体以及过往的车辆。设计师巧妙地把二维的海报招贴向三维空间环境拓展,视觉的张力和电影意境的营造,加强了受众在感官方面的体验,主动参与和电影的沟通,达到心理的震撼与共鸣,此电影海报准确传达了电影的主题,使人过目不忘。

电影海报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除了必须服从于作品主题外,还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的变化,才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达。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也是在视觉交流和沟通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规律,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的发展,电影海报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朱浩云.激情岁月的典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王扬.建国以来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艺术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3] 靳琳.2010年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表现力[J].文学界,2011(02).

[4] 周晓黎,赵晓旭.联想思维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9(06).

[5] 贾如丽.电影海报设计的创意表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5).

[6] 杀死比尔[DB/OL].http:///view/49297.htm#4,2012-03-01.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6

“走进即墨二十八中,‘大校大教育,大师大智慧’的气势令人震撼,四区六楼十八苑的独特校园立体文化格局令人惊叹,深入到‘和谐互助’课堂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一步入二十八中,看了二十八中的学校管理和各种展厅,不由得从心里引发一种很大的震撼。但更大的震撼是第二次,是在课堂上,深刻体验到二十八中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课堂魅力。”

“二十八中对‘和谐教育’品牌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用心经营‘和谐德育’,用情实践‘和谐互助’,创造了课堂的神奇!”

“惊叹!实在是惊叹!贵校先进的理念、务实的创劲、高效的课堂、精细的管理、浓厚的文化、周密的组织、周到的服务,我们6位校长只能用‘惊叹’来形容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走了那么多学校,到了28中才真正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教育。”

“即墨二十八中这一新典型学校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给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各学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榜样。”

“二十八中打造精神特区,内化雷锋精神,践行和谐管理,追求教育无痕,实施和谐互助,打造高效课堂,经营和谐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与二十八中结成手拉手兄弟学校,将二十八中这一青岛地区龙头学校的新理念、新课堂、新策略传播到科左旗。”

“走进即墨二十八中的课堂,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现象,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引导便引来学生热火朝天的学习,学生同桌之间有讲的、有听的、有练的,有时还有离开座位请教问题的……”

“一半师傅一半学友占据课堂的整个江山,师友同桌和谐互助,真正实现了生命的狂欢;教师只占15分钟的授课时间,点拨、总结、提升,真正实现了价值的浓缩。”

“多次外出到全国各处名校取经,只有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最为实用,以学定教,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老师们心甘情愿的将学习权、话语权、时间权、教学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重点高中学校,也应唱响高效课堂主旋律,奏响‘和谐互助’教学最强音,掀起‘和谐互助’课堂大风暴。”

“简洁高效,来听一节就感到惊奇震撼,易懂易学,来学一天就能娴熟应用。这就是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神奇课堂的巨大魅力。”

《现代教育报》这样评价:“一学就会的简洁高效的‘和谐互助’课堂教学策略,创造了教育神话!期待全国初中以此为例,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中国教育报》如此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生命的狂欢,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了价值的浓缩,二十八中用‘主体生命’诠释出传奇课堂,用“和谐互助”缔造出特色课堂,这块青岛地区的‘金子’招牌以强劲的生命力一路欢歌,越走越美。”

“二十八中是有气质的,气质就凝聚在李志刚校长身上;二十八中和谐德育是有灵魂的,雷锋精神就凝聚在二十八中人身上;二十八中‘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在以‘师友’为主体的高效课堂身上。在二十八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大写的素质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教育。”

“即墨二十八中是一座金矿,只要你有心,就有挖不完的金子”。

我也激动地把自己拙劣的感慨写在了留言薄上:“‘和谐互助’策略给教学太‘给力’了,和谐生合力、合力促和谐、和合力无极、和助无极限。校魂记心中,雷锋在课堂让人久久回味。智慧伴行,路在脚下。”

走进即墨,触摸校魂(这也是他们最珍贵的学校文化)

走进即墨二十八中,静立的雷锋雕像深深地触动着参观者的心灵。这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激荡起我心中那份久违了的敬仰。在雷锋渐渐离我们远去和淡忘的年代,学校却将学雷锋活动“课程化、系列化”,“雷锋精神”年年都有新要求,年年都有新主题,常学常新。更重要的是,将“雷锋精神”提升为校魂,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校像一个精神特区,雷锋精神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形的人文精神,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课问的校园歌声“学习雷锋好榜样”萦绕于耳,幸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我走着,听着,情不自禁地跟上唱着,倒是滋润在心头。更为感叹的是将雷锋精神渗透到课堂,渗透到“和谐互助”教学中来。听课时的那一种心灵震撼让我闭眼静听学生们学习的热闹场面,也享受其中,回头看到教室后板上的“校魂记心中,雷锋在课堂”,让我再一次为学生们的学习场景所折服,更为学校的这种独到长效理念默唱爱的赞歌。

“雷锋精神”在课堂

“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十八中最大的人文是激发了每个学生强大的情感内驱力。就在于“雷锋精神”构建了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正如他们的吴越校长说的:“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爱心、责任心、经过学生内化,形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并最终激发学生向上的决心和意志。”雷锋精神代代传承,其内在的人文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缔造着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全市有4/5的清华、北大学生都是从这里初中毕业,学校先后获部级荣誉称号30多项,学生节目先后5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曾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访问演出,学校小交警代表山东省进北京接受曹钢川上将的亲切接见,给予了高度评价。

“和谐互助”中蕴含着深刻的雷锋精神,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互助结对,师徒共同和谐并进,最终实现了学生问的双赢。

走近“和谐互助”

“和谐互助”简单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样,通过学生帮学生,亦师亦友,实现师友双赢。“和谐互助”就是“和而共谐,助而互进”。看似简单的教学策略,实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支撑,以及课堂中形式多样的“师友”互助方式和激励评价,实现师生和谐进步。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让师生在共同体验、探究中,充满愉悦和活力,思维不断被丰富、提升,实现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先学后导,教师以学定导,学导和谐,互助共赢。根据课堂上学生互助的具体学情进行巡视点拨、引导,只有在师傅们都不会或全班遇到共性的问题时,教师才做讲解。同时设计的分层提高练习,有效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德育和教学有机的完美结合,能够让课堂生机勃发,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的思维、合作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相信“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一定会还你精彩”,师友互助占据整个课堂,课堂学生的创造性更激发了老师的灵感!在多个互助环节,教师的应变能力、点拨总结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和谐互助”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听专家的评价:“这是非常务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侧重方法的指导;学生交流的激情高涨。”

“有三个亮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互助学习的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而且密切了师生、生生关系。教学活动‘收’‘放’有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老师教得很愉快,很幸福,很轻松。把数学课上得如此轻松,作为数学同行发自内心的震撼和羡慕。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一再倡导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尽管全国各个学校都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现在看来,我们做的有点片面了。二十八中把我们大家都能做到的但却没有做好的做到了,做好了。我们敬佩你们的大智大勇、认真踏实!”

“耳濡目染即墨二十八中在实施素质教育轨道上大踏步的前行步伐,从管理到教育教学,从师生面貌到学校文化,每一个细节都给我们一行人以极大的震撼和强烈的感染!你们探索的‘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体现了‘引发促发,不如自发’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自悟、自我超越’的学习精神,更彰显了‘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真正高效教学!”

中央教科所专家总结“和谐互助”七大优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有效时间得到延长,学校师友教学相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推广性,实现了德育和教学有机的完美结合。”

耳闻说参加会议的校长们纷纷打电话或发短信表示祝贺和感谢,畅谈自己的收获,用的最多的词汇就是“震撼”!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所见所闻震撼和感动。

奏响“和谐教育”最强音

文化精神、人文底蕴是学校的灵性、血脉所在。学校重视应有的人文关怀,即墨二十八中借助40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在教学改革中,另辟蹊径,以“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真善美统一的教育境界探索出了一条以“和谐教育”为特色,通过实施和谐管理,践行和谐德育,推进和谐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雷锋精神”是学校校魂;“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功的舞台,求知创新的殿堂,和谐发展的乐园”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是他们的校训。

和谐德育促进学生道德完善,和谐德育是他们和谐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学校实际,精心设计德育思路,创新德育途径,改进德育方法,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体验教育贯穿始终。通过一系列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公德心、责任感,形成独具二十八点的德育特色,设有专门的德育展室,有丰富的内涵在其中。

创新多样的德育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走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行为和谐是德育教育的现实体现,德育的有效实施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行为上来。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施德育,做到了教学、德育两不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默契,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和谐渗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的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做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追求实现和谐教学,优化教学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组织关系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共同成长,从而使其认知、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创办校刊名为《和谐》,“和谐教育”这独特的教育品牌已成为即墨二十八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景!

震撼后的深思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教育家的名言再一次警醒我们。必须变换角色,真正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互助学习,互助思考,互助实践。我们做好导的工作,导规律,导方法,导能力,导情感,导知识,导注意点,导联系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有精彩的点评,练好画龙点睛之功,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就会采取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手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更有信心地面对一切困难,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困难。我们让权但不弃权,做好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指挥者、组织者、提升者,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激励者、促进者,体现我们的主导价值。

在学习“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时,还应该在对“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内在精神和形式上进一步探究学习、提高。尽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还要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研究、反思、改进,创新。“和谐互助”已香飘全国,相信不久“和谐共赢”也会香飘育才。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7

关键词:有效引导;简短;新颖;适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8-01

“凤头猪肚豹尾”原用于写文章,大体意思为: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精彩亮丽;中间要像猪肚,充实丰富;结尾要像豹尾,响亮有力。其实这个比喻用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上也恰当不过。那么如何在教学做到开头精彩、中间丰富、结尾响亮呢?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因此,何时引导,怎样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就成了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一、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的几种引导

新颖的引入是引爆精彩课堂的导火索,引入新课必须要简短、新颖、有震撼力,要一下子抓住学生。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切中要害,还要简洁明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导语中应逐步点化教学内容、结构特色,切入知识点。

1. 制造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震撼中进入新课

如在讲速度时,教师播放了刘翔在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一幕,并适时引导学生:怎么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观众怎么比较谁快谁慢?裁判又是用什么方法?从而自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又如教师在讲能的转化时,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神舟七号”点火升空的录像,当和他们一起倒计时的时候,伴随着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引入了不同能之间的能的转化。

2. 通过讲述小故事来引导学生,使课堂妙趣横生

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讲了阿基米德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和智慧,用一面小小的镜子打败了强大的罗马帝国舰队的故事;在探究压力与压强时,讲述大力士捏鸡蛋的故事。教师也可设计一个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如讲摩擦力时,教师设计了如何让小女同学在拔河比赛中力克大男同学的游戏;在讲光的折射时设计了两组同学在有水的鱼缸和没水的鱼缸里比赛谁钓的“鱼”(小的垫片当成鱼)多的游戏等。

3. 重重设疑,前后呼应

要想使引导有实效,教师就要尽可能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教师可以演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实验,让学生对现象进行探究。如探究滑动变阻器时,演示台灯的工作情况;讲大气压时,做了“覆杯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实验。如果精彩的开头抓住了学生的心,那么在这节课上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美妙的开头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喧宾夺主,要知道上课的主要内容还是组织教学,那是不是教学过程中就不需要引导了呢?其实,教学过程才是教学的主体,才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引导有实效性,教师就要洞察学生的状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二、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何时最需要教师的引导

1. 在提出猜想时需要引导

猜想可以海阔天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猜想绝不是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的主观臆断,胡思乱想。因此,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从高速公路的限速、限载规定加以引导。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从生活中怎么晾衣服加以引导等。在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类比马路上车流的快慢与路宽、路长、车的种类性能的关系。

2.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引导

猜想可能学生较容易得出,但设计实验一些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设计比较铁块和木块谁更粗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控制压力和面积相同,否则就会使实验没有说服力。又如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设计两步走:保持R不变和保持U不变。

3. 在得出结论时需要引导

收集好了数据就到了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的时候了。学生由于认识的限制往往结论比较片面,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就要多引导。如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要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找出影响机械效率的所有因素,然后归纳在一起。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强调前提条件“F一定时”P与S成反比,“S一定时”P与F成正比。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引导技术。在导入方式上,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道探究新知。好的引导方式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奥妙,领悟求知的真谛。好的引导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喜荣,张敏.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物理通报,2014(06).

震撼的科学实验篇8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已逐渐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然的现实生存状态。教师工作,从教育哲学上讲,其本身就是研究性的,所以,英国课程专家斯藤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案的拟定,课堂的设计,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分析、判断、定位,以及在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对原方案的随机调适,教学后的反思,无不伴随着研究、创造。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动脑。教育研究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人们常说,人生的经历是一笔财富。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只有那些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过充分深入地研究和思考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才能称得上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如同用便宜的原材料制造出价格不菲的产品一样,关键是加入了思想和技术的因素。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我们往往认为,教龄是成为教育工作行家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学校工作年限很长的人才能称作教育工作的行家,这难道不是我们的错误认识?”有的教师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并为自己的教龄长而深为自豪,但他每一学年的工作都是上一学年工作的重复。他没有热情,没有灵感地工作着,踏实仔细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在他的工作中,没有疑问,没有矛盾,他对新的经验漠不关心,害怕改革。他自始至终这样工作着,直到退休。然而,这样的“行家”却早已对学校,对学生,对日益复杂化的教师工作感到厌倦了。而另一种人,从初为人师之日起,他就广泛地汲取同事们的经验,深入研究学生,勤奋钻研教育科学的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学生的会面,他都会当作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的存在;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他也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积累的难道仅仅是教龄吗?不!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因此,我校要求教师学习着、思考着、研究着、提升着;要求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熟知课堂标准和考纲要求;要求教师关注学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课堂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作用的发挥,从深层次和教学的细节入手,上好每一堂课;要求教师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当堂达标意识、效率意识和学生参与度上,将评价的焦点集中在学生课堂上的掌握效果上。

我校倡导“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促使教师由无意识的被动研究向自觉的主动研究转化;有利于促使教师的研究由隐性状态转为显性状态;有利于促使教师由惯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化;有利于教师把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升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有利于促使教师走向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育行动研究,实现“教―学―研”一体化;有利于为教师工作正名,使学校的教育科研走向“专业引领”,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叶澜教授早在1997年就发出的心灵呼唤,也是新课程本质诉求下的人性回归。关注生命是新课程的中心理念,新课程的崇高使命就是致力于使人回到教育的视野中,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人性化的课程,呼唤人性化的课堂;而人性化的课堂,则要求给教育以生态关怀。从教育生态学,即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新课程的人性化课堂,要求教师从“特殊认识说”的传统教学观的框架里跳出来,实现一个根本的转变:把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文本(教材)―学生机械、僵化的知性课堂,转变成以教材为文本介质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互动、探究的感性课堂。

强调知识传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要知道,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情感”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新课程带来新标准、新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成为广大教师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要形成学校科学、理性的课程特色。首先,学校应在充分领会课程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高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其次,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学校应本着互补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重视开发校本课程,以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极致。我们要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因此而鲜活;将生命融入知识,使生命因此而厚重。

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人类已意识到,蕴藏最丰富、潜力最大的资源是人类自身,而开采人力资源唯一的、高效的手段是教育。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雅克・德洛尔主席领导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向全世界宣言: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巨大力量蕴藏在哪里呢?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土壤在哪里呢?在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的指向,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向,是人的个性化的智力和个性化的非智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是以“成功智力”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的新视角。从人的文化本质上讲,人的天性就具有寻求意义的本能,都有学习的意愿,都存在成功的潜能和追求成功的愿望。笔者认为,思考的最大障碍是思维的定势。“一旦人们被归入相应的‘盒子’,他们就停在那里不动了。”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的理念,就是为了打破和超越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一统”(统一思想、统一大纲、材、统一班级、学、统一方式、统一进度、统一模式、统一考试……)的学校观、教育观这一“定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处的任长松老师在《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一文中指出,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新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和疑难等。这些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校坚持整体工作突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转变两个观念,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力,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实现由单纯的知识教育向全面发展教育的转变。狠抓三个内容,即狠抓队伍建设;狠抓规范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四项工作,即做好高考、会考的备考工作;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细化与落实;做好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的培养;做好新课程改革的总结工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的理念,是我校新课程改革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的指引。

树立教学就是对话的课程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智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我们认为,要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就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对话”的课程理念。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词。《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宣告:“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和学生对话。从学生心理感受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方式无非有两种:感化式的和震撼式的。我国教育总的来说,比较注重倡导春风化雨、和风细雨的“感化式”教育方式,“震撼式”的教育运用较少,实践当中的“黔驴发威”、“当头棒喝”、“以怒制怒”、“以毒攻毒”等教育方法,在形式上与“感化式”教育相对立,往往被视为教育的“”。然而,“震撼式”教育是否就不好,就不能采用呢?其实不然!很多“问题学生”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感化式”的教育对他们收效甚微。这时,“震撼式”的教育如果运用得当,反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人在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时候,那些恶习顽疾才可能崩溃,新的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建立。但是,“震撼式”教育方式的运用必须避免一个副作用,即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疤痕”,因为它会对学生今后人格的健康成长造成隐患。教育者应做到“教育无痕”。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教师应采用以表扬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学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真诚、人格平等和心理安全。“教”和“学”只有建立在“对话”的平台上,才能达成“以生为本,信息共享”,才能达成“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之目的。倡导“教学就是对话”的课程理念,有利于突破“唯我独尊”的、教师“独白”讲授式的教学观;有利于凸显多向思维、多层次的课堂多元价值取向;有利于“教师、文本、学生”课堂三要素的真情互动;有利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建构和达成;有利于教师教学理论观的树立。

上一篇: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范文 下一篇:初级法律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