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2 01:18:38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ICU;护理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发生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带来的并发症逐渐增多,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所谓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性疾病,其起病急,病情凶险,发病迅速,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其发病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病引起的小动脉血管壁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以及局灶性出血性、缺血性坏死,降低了血管壁的强度,使得血管壁出现局灶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脑出血就是在此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压骤然升高,导致已发生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所致[1]。

该病在我国发病率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30%,严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目前临床上一般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临床标出做出诊断,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时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出现上述表现,可考虑出现脑出血,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通过CT扫描确定出血部位,血肿大小及脑水肿范围等,给临床治疗提高重要线索。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干预,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2]。我院通过对ICU病房收治的31例急性、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详细结果回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ICU病房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31例急性、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5±7.64)岁。所有患者均通过CT或者MRI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31例患者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史3-25年,平均病程为(14.0±6.78)年,入院时患者均由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肢体障碍。通过CT或者MRI确定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例,脑叶皮质下白质内8例,小脑5例,脑室4例,中脑1例。

1.2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瞳孔及肢体运动情况,每30-60分钟记录一次。瞳孔变化提示脑危象早期表现,如两侧瞳孔大小不等且对光反射迟钝,提示可能出现脑疝。意识状态改变可直接反应脑部变化,应注意24小时观察患者意识程度及对刺激反应,及时了解疾病转归。除此之外,还需密切监测血压,最好将血压控制在比基础血压略高或者控制在160/100mmHg为宜,血压稳定对于缓解病情至关重要。对于术后情绪不稳的患者应给予镇静剂,以防情绪激动加重脑出血[3]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患者呼系统通畅,备好吸痰设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因存在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极易引发肺炎、肺不张,加重脑部缺氧。另外,还需保持大小便通畅,对于便秘者可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或者用肥皂水进行灌肠;对于存在尿潴留患者采用导尿管导尿。

1.2.2 心理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长期受疾病折磨,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此时,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及时沟通,时刻关注患者内心变化,多给予患者一些关心、耐心,随时了解患者需求,在不违背原则情况下尽可能满足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4]。

1.2.3 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去枕平卧,床头抬高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代谢。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清洁、舒适安静,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60分钟,探视只能一人。

1.2.4 并发症护理 (1)预防褥疮发生:每天应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每日更换床单、被单以及污染的衣服,保持床边卫生清洁干燥,避免褥疮发生。(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需长期卧床,应保持会清洁卫生,对于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用呋喃西林液进行膀胱冲洗,及时倒掉尿液;每天多饮水,增加尿排出量,预防感染发生。(3)预防应激性溃疡:脑出血患者常易引发应激性溃疡,此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大便颜色、生命体征等,对于鼻饲者要注意观察胃液颜色,及早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2.5 康复护理 经治疗待患者清醒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适当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变换,活动量以适度为止,避免过度运动,联系四肢屈曲伸展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利于功能恢复。对于语言障碍患者,锻炼患者从单一字词开始训练,逐渐增加难度,由简到难的方法进行锻炼,循序渐进。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建立规律生活方式,保持摄食均衡,营养均等,以恢复肢体功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PSS17.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并发症护理等整体护理措施,31例患者中痊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6例,其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2.90%。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后及护理后病情变化情况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死亡率

31 15(48.39) 10(32.26) 6(19.35) 80.65 4 (12.90)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些年逐渐趋于年轻化,且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需要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临床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除了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外,临床实施整体性护理措施干预十分重要,通过针对性采用心理护理、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及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为患者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加强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以最佳心态积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翠平,钟彩英,刘海燕等.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2-13.

[2]牛梅风,李淑琴.脑出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87-88.

[3]翁丽娟, 张亮明, 陈爱玲.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08(18):62-63.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2

通讯作者:郑丽

【摘要】 目的 研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对其进行干预,包括病情观察、体温调节、血压监测、颅内压的调控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干预措施后,患者预后明显好转。结论 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减少其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重症脑出血; 护理干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日益增多,脑血管意外相当多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致残率高。合理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存及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病情稳定后合理护理干预则是减少脑出血后遗症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这类患者的回顾性分性,对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病疗区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病疗区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 或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出血、 基底节出血、脑干出血、脑室出血、混合性出血等,平均年龄(67.02± 5.72)岁,年龄最大82岁,最小44岁; 最大出血量为70 ml, 最小出血量为10 ml,平均出血量为(35.52± 3.72) ml。最短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5 min,平均就诊时间为(7.82± 3.92) h。

2 干预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的意识、呼吸、瞳孔、脉搏、体温变化、血压的改变,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和生命体征变化都反映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故严密观察、正确及时的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2.1 体温调节 笔者采用温毯或冰毯、冰帽、冰袋、等物理方法,必要时配合输入低温生理盐水,多采用30 ℃生理盐水将体温控制在32 ℃~ 35 ℃之间。如果上述效果不佳,视情况决定是否人工冬眠, 必要时使用肌松剂,控制患者如肌肉震颤等。

2.2 血压调控 将血压控制在160~ 200 mm Hg,常使用的药物有降压用的硝酸甘油、 硝普钠,升压用的多巴胺、 间羟胺等。

2.3 颅内压调控 维持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 即70~ 200 cm H2O。主要方法有调节血肿或采用脑室引流管,配合脱水剂的应用。

2.4 湿化气道 注射器间断注入湿化法,采用50 ml注射器沿气管套管壁或气管插管导管壁滴入湿化液4~6 ml, 以后根据需要重复滴入湿化液。也可将湿化液吸入微量泵中持续滴注湿化,使湿化液以4~6 ml/h速度持续缓慢吹入,根据痰液黏稠度调节泵速,24不超过200 ml。

2.5 意识改变 重症脑出血的预后与意识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往往意识的改变提示病情的轻重,可通过角膜反射、压眶反射、简单的问话以及皮肤刺激等来判断患者是处于清醒、嗜睡还是昏迷状态,观察患者意识是由深变浅还是由浅变深,如果突然昏迷则提示病情加重,如果再次出血形成脑疝则患者的意识逐渐变浅,逐渐清醒提示病情好转。

2.6 瞳孔的观察 瞳孔观察主要包括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应以及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住院过程中多次观察对比,这对判断患者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损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瞳孔逐渐增大并直径超过且边缘不规整、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小脑幕切迹疝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波及桥脑出血会出现双侧瞳孔缩水且固定,其形态不规则,光反射消失。小脑扁桃体疝或脑干损伤,瞳孔散大其直径大于6 mm[1]。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干预

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因长时间卧床、机体抵抗力降低、神经反应迟钝等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压疮 要做到勤翻身,至少每 2 h更换一次,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海绵垫气圈等,并按摩长期受压部位。特别是按摩瘫痪肢体,帮助患者早期做被动肢体锻炼,能够有效地避免关节强直、挛缩和肌肉萎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勤换衣,保持患者清洁、干燥。

3.2 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常见肺部感染并发症,由于患者本身抵抗力减弱,致肺部感染不易控制,常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积极措施,叩击患者背部,促进排痰,防舌后坠使患者侧卧位,口角向下,昏迷者要经常吸痰,若痰液黏稠不易排出,可每天给予多次雾化吸入,促进黏稠痰液排出,做痰培养和药敏,根据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口腔清洁,每日2次口腔护理[2]。

3.3 泌尿系统感染 由于重症脑出血患者不能自能排尿,故均需留置导尿管,常时间留置导尿管必然会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脑出血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应定期用抗生素和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每3天应更换导尿管,细菌经导尿管引起上行性感染。给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以达到冲洗膀胱的目的,要密切观察尿液的气味、颜色的变化,至少每周做尿细菌培养[3]。

3.4 消化道出血的监测及护理 严重脑卒中时,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调节障碍;下丘脑调节失衡,血管收缩常引发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过多的胃内容物刺激十二指肠肠壁上的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排空[4]。因此,脑卒中的患者要避免胃潴留和腹胀,可以多餐少量,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应常规预防,给予保护胃黏膜的药或胃动力药。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后可予持续胃肠减压,常用的胃黏膜保护药物为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口服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大量出血者则应禁食。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频繁呃逆、烦躁不安、肠蠕动增强、上腹饱胀、血压下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则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应尽早行胃管插管,吸出胃内容物观察,避免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英,陈冬青,谢振英.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脑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当代护士,2008,(3):11-13.

[2] 刘春丽,张玉洁.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1,4(6):87.

[3] 程美英.109例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期护理的体会.护理研究,2009,16(1):54-56.

[4] 史忠岚,隋晓娜.重症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6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82.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186-04

Nursing effect of tracking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N Bao-zhen LI Xue-ming WANG Xue-p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He 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tracking methodology for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ervention.Methods Line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12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neurolog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using tracking methodology,on the basis of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the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to the knowledge level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rate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complication ra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97% (58/60) and 3% (2/60),control group were 83% (50/60) and 13% (8/60) respectively;both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words]Tracer Methodology;Ischemic cerabrovascular diseases;Interventional therapy;Effect

缺血性?X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4]。追踪方法学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新方法,注重系统流程的改进,强调过程分析,旨在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5]。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6],入院后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纳入标准:①经介入治疗后,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调查项目;②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病变者。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4~78岁,平均(61.5±4.1)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正常温度,给予患者常规的对症、心理及饮食方面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定期调整患者卧床姿势,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将变化详细记录。

1.2.2实验组

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成立追踪小组 由病区护士长、护理组长及老年资的护士共8人组成追踪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追踪小组组长。

1.2.2.2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 查找过往2年在我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且术后发生严重的常见并发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3例进行个案追踪。采用查阅病历、与患者及医务人员交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追踪。3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皮下血肿及灌注过度综合征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发生脑出血1例。追踪这些个案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皮下血肿:主要为术后压迫的位置偏移或压迫时间不足所致。②灌注过度综合征:脑动脉的重度狭窄经介入治疗突然被解除后,患者脑血流量同侧增加明显,并且超出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要所致。③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下肢制动或活动障碍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受阻,血流减慢进而导致血栓形成。④脑出血:发生在年老伴有明显高血压,接受溶栓治疗后的患者,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可能是其诱因。

1.2.2.3系统追踪 在个案追踪的基础上,确定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系统追踪的主要内容。①病区内是否已制订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及评估标准;②病区内是否已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评估标准是否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是否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认同与支持。系统追踪结果为。①病区内已制订部分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但还有部分术后并发症的评估标准未制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措施未形成规范;②病区未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部分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对患者及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及沟通交流还未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认同的,但实际工作中的支持力度不足。

1.2.2.4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①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根据以上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a.皮下血肿:介入术后拔管时采用指压止血法以防止穿刺点出血,止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8”字法进行穿刺点包扎,并可配合1~1.5 kg砂袋压迫止血。拔管后6~8 h,患者穿刺侧肢体应完全制动,同时禁止患者在非手术侧肢体做屈髋、膝等活动。b.灌注过度综合征:密切监测及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颈动脉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20~130/60~80 mmHg;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10~120/60~80 mmHg;对患者术后24~48 h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c.下肢静脉血栓:注意观察患者的肢端血运,定时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变化及频率,为患者翻身,1次/2 h,为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d.脑出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宣教,减少、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打喷嚏等。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瞳孔、意识等变化,必要时按医嘱予以脱水治疗等以对血压进行适当控制。②根据系统追踪完善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建立及完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预防措施及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对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的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务必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及运用;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增进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医生的最大支持。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观察及统计。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总分为100分,>90分表示完全掌握,60~90分表示部分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80%,基本满意17%,总满意率为9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31%,基本满意52%,总满意率为8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58%,好转率38%,无效率3%为无效;对照组治愈率35%,好转率52%,无效率13%。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追踪方法学的护理效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规护理模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并没有体现出个性化、针对性强和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护理评估,容易让护理人员的思维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固定模式[7]。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加强各项护理细节的质量控制,是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方法[8-9]。通过表1、2可以看出,本研究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完善有关护理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使护士能做到前瞻性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和深入细致的知识宣教,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工作中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可优化护理细节,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消除不良情绪,?p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意义重大[10-11],使护理更科学性,更完善。

3.2追踪方法学护理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工作会对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2]。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通过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患者相关血管的血液循环,术后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可提升患者身体素质,提高治疗效果[13-16]。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脑出血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h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all patients adopted the operation,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cluster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changes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4.00% vs 78.00%),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 Incidence rate

脑出血疾病在临床脑血管类疾病中十分常见,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现阶段脑出血主要通过手术方式予以治疗,见效快且效果理想,但是经过手术治疗后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w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可见脑血管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为探究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该院特方便选取于2013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于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神志不清、语言障碍或呕吐等临床症状,经过脑部CT和MRI检查后确诊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已明确出血部位。现已排除脑干出血患者、血肿累及脑干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颅内感染患者、全身感染患者以及伴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手术禁忌证。以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中有男36例,女14例,年龄45~81岁,平均(60.2±4.8)岁,包括壳核出血患者11例,皮层下出血患者14例,丘脑出血患者13例,小脑出血患者12例,6例患者脑出血有破入脑室现象;研究组中有男32例,女18例,年龄44~82岁,平均(61.5±5.1)岁,包括壳核出血患者13例,皮层下出血患者15例,丘脑出血患者11例,小脑出血患者11例,8例患者脑出血有破入脑室现象;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予以治疗,并行常规护理服务,包括患者术后的饮食护理以及肢体护理等。研究组:患者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予以治疗,并行集束化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发突然的特点,常在患者不易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家属对该疾病的护理工作一无所知因此发病后会显得十分慌乱,易因错误护理造成加重患者病情[3]。因此在患者发病入院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为其讲述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正确的护理方式,并告知患者和家属该疾病的治疗方式、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增加患者和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②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应穿着干净宽松的病服或其他衣物,其下肢应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以及静脉血栓。术后患者可进行肢体活动后,为患者进行更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同时指导家属正确的肢体护理措施。患者术后初期饮食应以流食为主,后随着病情减缓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补充手术期的营养流失[4]。由于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鼓励患者每天进行排便,但是注意力度,避免腹腔内压力过大。③生命体征监测与病情观察: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下肢肤色、体温以及皮肤弹性,每天进行下肢周径测量,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④早期预防护理:术后患者可进行肢体活动后须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初期可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尤其注意下肢锻炼,指导家属下肢按摩手法。每天需握住患者脚踝进行内外翻康复训练,通过脚部训练带动下肢腿部肢体活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量适中,避免患者过度劳累。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通过该院自制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级,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以国际静脉血栓预防研究组织制定的标准为依据,患者术后1周时进行下肢肾静脉造影检查,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通顺畅程度,出现的所有股静脉、N静脉等均可被归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范畴;③术后1周时进行凝血指标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

1.4 统计方法

该组针对为脑出血手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通过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该次研究共发放100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回收100份问卷,且填写内容真实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0%)。研究组50例患者中总满意患者47例,总满意度(94.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总满意患者39例,总满意度(78.00%);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50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发生率为(20.00%),组间数据在统计学中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

2.3 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周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经过检查后两组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数据计算结果,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脑出血手术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被当前各个国家学者所公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有三,分别为血流遇阻或滞缓、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内膜破损[5]。而脑出血患者受到特殊病情以及手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L险较大,具体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下述几项原因。

3.1.1 手术制动与活动障碍 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患者只能保持同一不变,这就导致患者血流减缓,易因此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6];此外,脑出血疾病可导致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受限,或出现昏迷等症状,需长期卧床休养治疗,使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障碍,致使其血流减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3.1.2 药物刺激 脑出血患者术后需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保证治疗效果,常用吡拉西坦、甘露醇或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刺激患者血管,长期使用或反复使用均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壁,加强血管通透性,造成血管内膜破损,进而释放出较多的血管活性物质,致使患者血小板出现聚凝或黏附情况,血流不通则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7]。

3.1.3 患者出现脱水情况 患者需通过甘露醇或速尿等药物进行脑水肿预防治疗,而这些药物会使患者出现反复呕吐的症状,导致胃液减少以及血液中的水分减少等情况,进而是血液因缺水而浓缩形成血液高凝状态[8]。除此之外,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可致其出现消化道溃疡、高血糖等症状,或下丘脑功能不全所致的高热或尿崩症状,减少患者机体水分,增加血液粘稠度。

3.1.4 凝血机制障碍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损伤部分集体组织,手术切口促使血小板释放出较多的凝血酶源激素以及血管收缩因子,致使患者的凝血系统被应激反应激活,而且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而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9]。而血液高凝、酸中毒可减少凝血时间,进而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3.2 集束化护理

集束化护理是将存在循证基础的治疗措施或护理措施集中起来,共同处理医治难度较高的临床病症。该种护理模式的目的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3.2.1 集束化护理的定义 所谓集束化护理并不是指一种护理措施,而是一组护理措施,其中每一项护理措施经过大量临床炎症已被证实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并且一组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远优于单项护理措施[10]。一般情况下,集束化护理中需要含有3~6种护理措施,同时每一项护理措施需要具备具体性、可行性的要求,又需要被临床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却并没有被全部执行,因此为提升单项护理措施的效果,需要将几种单项措施捆绑集束在一起执行,以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2 集束化护理的特征 集束化护理具有十项特征:①集束化护理的创立和应用目的是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有效性;②集束化护理方案与疾病治疗过程息息相关,是一组护理措施,同时护理措施共同实施的效果优于单项护理措施实施;③一组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一般需要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进行验证;④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护理措施均需经过专家认可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⑤在大多数情况下,集束化护理方案中每一项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和发展,最终效果取决于临床工作人员的临床经验;⑥并非全部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或护理措施都需要在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罗列所有存在可能性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集束化理念的意义;⑦集束化护理中的每一项护理措施均不存在强制性,若患者存在治疗或护理禁忌症则无需实施该项护理措施;⑧为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都必须被实施,否则护理方案则不具备完整性;⑨集束化护理方案的评价应根据每一项措施的进度和结果进行,而非以临床结果作为评价依据;⑩集束化护理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治疗结局,同时还能够提升科室内的协作性。

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措施

3.3.1 下肢肢体护理 患者术后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绝对卧床治疗,并将患者的静脉血栓的腿部抬高30°左右,防止患肢被挤压。为患者进行患肢按摩,严禁在患肢处进行压迫性或按压性检查操作,避免出现栓子脱落形成其他部位血栓。严密监测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每天进行患肢周径测量,了解病情。

3.3.2 用药期护理 患者在接受溶栓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药物输注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时应汇报给主治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患者用药后出现咯血、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部疼痛或低氧血症时,应避免患者翻动身体或有下床情况,尽量避免患者进行深呼吸或咳嗽,以稳定病情。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组间数据在统计学层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杨浩,张峥等[11]的研究中行集束化护理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3%),这与该院的研究结果相近,可见集束化护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保持凝血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能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为脑出血手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可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金兰.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8(6上旬刊):3238.

[2] 王卫.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308-309.

[3] 橇.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大家健康,2014,8(6中旬版):293-294.

[4] 徐蕾,都娟,王冉冉,等.浅论对进行手术的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对预防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4):54-55.

[5] 赵二勤,萱改丽,王翠霞,等.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14-215.

[6] 徐生南.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9-1581.

[7] 刘登力.集束化护理在各类疾病的研究进展[J].饮食保健,2015,2(11):215.

[8] 张岚,宋婷婷,戴世英,等.集束化干预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38-2040.

[9] 纪玉桂,杨春娜,刘雁,等.集束化护理理念在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21(8):904-906.

[10] 郭晓敏,张春苗,刘阳,等.集束化护理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6):647-649.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护理;糖尿病;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脑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点[1],而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发因素。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脑卒中患者往往多合并糖代谢紊乱。所以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尤以及梗死最常见。为了解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对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均明显等方面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入选标准 选取我院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组成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干预组患者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心理护理[2]。6个月后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

1.3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血糖控制情况干预组为(66.79 7.95),对照组为(60.13 7.04),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脑卒中最主要的负担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护理理念的更新是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也是未来护理学发展的方向之一,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基础,完善的饮食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是脑卒中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优质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于促进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措施包括: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才能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本研究显示:综合康复训练护理模式运用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活动能力,遵医行为及院外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脑卒中后做好综合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10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急性脑血栓;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急,且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显示发病早期积极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而若在治疗期间大部分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转归,很容易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2]。为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我院选取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例,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均经CT或者MRI证实。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左侧瘫痪57例,右侧瘫痪43例,排除患有颅内出血,血压≤200/120 mm Hg,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上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急性期保持患者正确的身体姿势与变换,进行左、右侧卧以及平卧相结合。积极进行咽部训练以减少患者发生呛咳。根据患者恢复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的发育顺序进行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进行功能训练。另外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适当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及运动协调性训练,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以及一些适当的室外活动。两组患者均护理4周,然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计算评分减少比例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显效:减少 80%以上。有效:减少60%~80%。好转:减少20%~60%。无效:减少不足20%,或者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好转。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自理:评分为60分以上;部分需要帮助:评分为40~60分;完成需要帮助:评分为40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使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护理对其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病情稳定后最好在1~2 d内进行康复性训练,这样不仅可防治合并症,而且可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患肢功能减退。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以及功能重组,另外通过对肢体伸肌的主动活动以及抗阻性训练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患者痉挛和肌腱挛缩的发生,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4]。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程度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其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致残的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范锦娣.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6-108.

[2] 钟志强,王坤,孙伟.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栓脑梗疗效的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73-74.

[3] 曾小群.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2011,12(4 c):150-152.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7

6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脑出血; 不良情绪; 依从性;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084-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45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群,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危重、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命均造成严重的威胁[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因此患者多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良情绪,对治疗和康复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对收治的55例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对患者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第四次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干预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1~83岁,平均(65.6±8.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39~80岁,平均(65.1±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抗感染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心理干预。患者患病后,由于病情较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心理十分恐惧,产生紧张、焦虑、绝望的情绪,对于康复十分不利,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治疗。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清醒后,采用轻柔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2)健康宣教。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对于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欠缺,导致对治疗和护理措施不配合,影响康复。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比较舒适的时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介绍后期的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康复训练等;向患者解释经过后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3)康复锻炼。脑出血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功能训练以恢复肢体的功能。初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训练,以增加膈肌的活动。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练习坐起、翻身、扶床行走等;患肢进行被动训练,比如上肢伸展、下肢弯曲、肩外展等。可以指导患者采用健肢按摩患肢,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可以指导患者加强生活自理练习,比如穿衣、吃饭、喝水等,在生活自理的同时锻炼了肢体功能。在进行功能训练时,应循序渐进,避免患者过度劳累,且要有家属的陪同,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4)预防并发症。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多数患者长期卧床,发生较多的并发症。指导患者家属每隔2 h为患者翻身1次,使用气垫,衣物保持舒适、干燥、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为患者勤拍背排痰,防止喂食过程中的呛咳,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对于导尿的患者要定时更换引流袋、定时消毒,防止逆行感染。禁止在患肢上进行静脉输液和穿刺,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防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4]。(5)生活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戒烟戒酒。减少探视,以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面对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绪。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两个量表均共20项,每项分1~4级,最高80分,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严重。(2)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主要包括便秘、坠积性肺炎、应激性溃疡、压疮、尿路感染及DVT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3-02

高血压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发病高峰在50-60岁,是高血压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该病具有起病迅速,发展快,病情重,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选择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而且可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复发率[1]。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将积极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预后。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间就诊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间就诊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为(55.3±5.1)岁。所有患者均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其中脑梗死5例,合并糖尿病5例。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为脑出血,其中出血部位位于基底节20例,小脑6例,脑室6例,脑叶8例,均满足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1.2 护理方法

1.2.1 保持正确的 术后患者采用平卧或侧卧位并避免健侧卧位和防坠床。向患者家属及护工解释正确卧位的必要性。当患者意识清醒后,抬高床头15℃-20℃,这样有利于上腔静脉回流从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1.2.2 监测意识变化 意识是判断病情变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密切监测患者意识状态变化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异常并实施干预。对于术后并发再发出血患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一般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观察有无意识障碍,一旦发现立即行急诊头颅CT检查并及时清除血肿。

1.2.3 引流管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头部留置引流管,必须保持引流管引流畅通,防止其阻塞和扭曲。一般引流袋应低于引流部位20-30cm,以保持正常颅内压,避免引起低颅压症,固定引流管切口,防止内外活动。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尤其是术后24h以了解是否存在继续出血的倾向,如短时间内出现血性引流量多、色深,说明可能出现再出血,应立即处理[2]。对于引流不畅的患者应判断是否为颅压降低或血块堵塞并及时对症处理。

1.2.4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及时掌握患者思想动态,稳定患者情绪并和蔼地安慰患者,并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变化及转归情况,取得治疗上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多鼓励家属给患者更多情感支持和照顾以便调动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勇气。

1.2.5 饮食护理 对于危重昏迷患者应禁食,24-72h不能进食者可鼻饲,对于尚可以进食者喂饮食物时也不宜过快,当患者出现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进食,防止食物呛入气管从而引起窒息或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饮食需高营养、易消化、低盐。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血压升高引起再出血的风险。

1.2.6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饮食需清淡、高营养,多食含水分、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以及降脂药等相关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择期复查病情。

2 结 果

在全科护士和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按照GOS预后评分所有患者中15例痊愈,13例症状好转,部分恢复生活自理能力,4例丧失自理能力,8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原因为颅内再出血。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指在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其常见发病原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多为脑内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刺激下发生慢性病变的基础上突然破裂所致。这些小动脉一般是由颅内大动脉直接发出的直径大约100-200um的穿通血管,包括豆纹动脉、丘脑穿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脑干穿通支等。当出血量较多时主要在脑实质内,少量出血时对周围脑组织压迫可以不明显,只有当出血到一定程度时则形成血肿。不同时期的血肿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该病多变现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躁动、嗜睡或昏迷。早期可见两侧瞳孔缩小,当血肿扩大,脑水肿加重,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并出现脑疝危象,从而出现呼吸障碍,脉搏减慢,血压升高等症状,随后即转为中枢性衰竭。另一方面当出血量较少时,血肿可以自行逐渐吸收消散,症状也可逐渐缓解。

该病多需要急诊手术,术后护理尤为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护士详细了解手术过程,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后做到认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变化并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以及各种管道的护理,要及时做好护理记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常常是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3],所以强调密切观察血压,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微泵静脉推注降压药的速度,对于这类患者力求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并保持平稳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再出血的风险。加强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即可行早期功能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二便通畅,告知患者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与适量运动相结合,规律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

综上所述,加强对脑血出患者术后的护理并制定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并提高生存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甘照字,关念红,陶炯,等.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9(11):1131-1134.

[2] 黄凤珠.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43-44.

上一篇:行政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