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22:06:42

风味小吃作文

风味小吃作文篇1

干炒牛河的意思不过就是炒河粉。炒完后,颜色呈棕色。可以根据个人喜欢,加红萝卜丝、白豆芽、绿葱。这样,干炒牛河就“色彩缤纷”了

干炒牛河的做法简单,首先准备材料,我个人比较喜欢吃萝卜,因为吃起来很脆、很爽、很鲜甜。还有葱、河粉、牛肉、油、酱油。牛肉一定要选好的,不然会很韧。接着可以开始炒了。先把萝卜炒熟了。记得有一次,我把萝卜和葱放在一起炒了,结果妈妈说“别那么快放葱,葱炒地久会变黄的。”所以千万别那么快放葱。萝卜炒熟了,就加点油,把河粉和牛肉放进去一起炒,炒到牛肉快熟的时候,适量地加点酱油。然后再把萝卜丝拿出来,因为要保持那爽甜的味道。快上盘时,再放葱下去炒一会儿,香喷喷的干炒牛河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那就要再加点熟的菜心,放在盘子的边上,围成一个圈。那样卖相多好看啊。

我喜欢吃的时候,先吃河粉再吃其他的。

因为干炒牛河大部分的颜色都是棕色的,不知道是不是咖啡的缘故,我觉得棕色比较浓郁,所以我给他取了一个别名——“浓郁粉”。

风味小吃作文篇2

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风味小吃的了解,引发他们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学生学会做简单的风味小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小吃的一段录像、录音机、有关宁波十大名点的课件、四台煤气灶、制作好的一盘辣椒萝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有关“各种风味小吃”的录像,请学生们观看。镜头对准“臭豆腐”进行特写。问:“这是什么?”

2.请吃过臭豆腐的同学上台介绍吃臭豆腐的感受。

3.课件出示文中介绍臭豆腐的一段文字,抽生读,借此引出课题。

二、说说家乡的风味小吃

1.在感受体验民风民俗中了解小吃。

教师:勤劳质朴的家乡人民喜欢用各种美味的小吃喜庆每一个传统的节日,为节日营造出更加浓郁的节日氛围,下面是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人们在节日里吃的小吃。

(1)录像播放节日的画面,请学生说小吃的名称。

春节、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每播放一个节日就请学生回答:这是哪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会有什么样的小吃?)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春节:春卷,什锦八宝饭。元宵:汤团。清明:艾青团子。立夏:米鸭蛋,茶叶蛋。端午:鲜肉粽子。中秋:月饼。重阳:栗糕,花糕。

(2)边看边思考:人们为什么会想到在不同的节日里,制作品尝各种不同的小吃呢?其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或有怎样的来历?

(3)请学生上台讲述典故或其中蕴涵的意义。

(4)课件出示“宁波十大名点”

图上有哪些小吃?(龙凤金团,豆沙八宝饭,鲜肉小龙包,水晶油包,猪肉汤团,三丝宴面、鲜肉馄饨,豆沙合子)

(5)你吃过其中哪种,把它介绍给同学们。

师:除此之外,智慧的家乡人民还想到了用家乡特有的农作物等做成各种美味可口的小吃。

(6)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农作物,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材料又能制作哪些风味小吃?怎么做?(梅干菜,邱隘咸菜,榨菜,臭冬瓜,烤大头菜,中秋芋艿)

(7)师作小结:指出家乡小吃原料的简朴,以及家乡小吃由于美味而文明遐迩,和它创造的财富

A出示文中关于“松花皮蛋”的一段话

B录音播放有关:玉皇寺“臭冬瓜”的一段佳话

C听老师讲“范岁久”成为世界闻名的“春卷大王”的故事

(8)你能自己设计一种小吃吗?

2.学生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家乡小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各种小吃的画面。

2.品尝事先制作好的辣椒萝卜。

3.出示课题。

二、比赛做汤团

1.师介绍要制作的汤团的历史和“汤团”一词的来历。

2.师边做边说制作汤团的过程。

3.全体学生齐做。

4.以小组为单位,把搓好的汤团粒放到自己小组的锅中煮熟。

5.请评委品尝、评判,并讲解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分小组制作各自喜欢的风味小吃

1.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制作方法。

2.分小组制作,师在一边巡视。

四、“尝鲜”活动

1.让学生把做好的小吃让大家一起品尝。

风味小吃作文篇3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论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旨在通过对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研究,丰富人们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重庆

一、重庆饮食文化

1.渝派川菜

川菜是全国菜系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其发祥地主要是重庆、成都两地。重庆的川菜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1]现在,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不过西南地区的饮食普遍嗜辣,而重庆的食物能够在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就在于重庆地区的饮食并不一味地追求辣,而是将麻和辣相结合,使得食物更加鲜香。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引不起食欲。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一些品牌,如:鱼头火锅、狗肉汤锅、芋儿鸡等。其中,正宗的川菜味道一般都较浓辣,一些滋补菜系还以中药材及花朵入味,味道相当特别。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2.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原本也属于川菜的一种,但说到重庆饮食,就不得不单独把它提列出来。重庆火锅绝对是偏执狂热的人文地理,由红油、红汤、大辣、中辣、微辣延伸到大麻、中麻、微麻锅底。外地人很不解,全国火炉的重庆八月,温度40度,但重庆火锅馆门庭若市,人们在空调室、电风扇下,夹起毛肚、鸭肠呼儿嗨哟地狂吞。火锅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以前的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而江边的风大,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锅下始终烧着火。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火锅在重庆越来越普遍,成为重庆市民的心头好。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火锅,比如北方的涮羊肉、江浙一带的海鲜火锅,但是重庆火锅作为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重庆地区以及重庆人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决不能达到的。重庆人喜欢喝着啤酒吃火锅,无论男女,一上桌的豪迈气势,会让看着的人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3.小吃文化

在重庆,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是重庆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的小花。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重庆从来不排外,这一点从重庆的小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重庆众多的小吃并非重庆特有,而是外来移民落户后在重庆发扬光大的。如兰花豆干、吴抄手、伦敦糕等均来自外地,但这绝不影响重庆把它们当做自己土生土长的小吃;麻圆、包心小汤圆也是各地都有,但重庆把它当做自己的特产;米花糖、桃片虽然与别地有些差别却是各地常见的小吃,重庆人也敝帚自珍当个宝贝,凉面、豆腐脑更是南北均有的小吃,加工变化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2]重庆小吃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拒绝,虽然来自异地,却能融合本地口味精心改造,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重庆也有自己独创的小吃,比如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粉、冰粉、凉虾、油醪糟、怪味胡豆、颗颗香干、凉糍粑、白市驿板鸭、灯影牛肉、提丝发糕、熨斗糕、王记鸭子等。相对外来小吃,重庆原创的小吃个性分明与众不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味型特点,很难找出同类与之相较,真正体现重庆人的大胆创新与聪明才智。正是这些本土小吃与外来小吃,一起形成了重庆小吃独特的系列。

4.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民国18年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二、重庆所处地理位置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所以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并且和香港、上海类似,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重庆主城区中,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都是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籍移民的后代,他们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饮食文化。例如川菜的形成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关。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传入,[3]而此时重庆仍隶属于四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湖广移民将其长于红烧、吃辣的风俗带入正是这种移民影响。

三、重庆气候特征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阴冷,降水充沛,湿度很大。重庆人为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同样也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与动植物的生长,加上重庆地区地形复杂,从河谷到丘陵,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重庆盛产各种农副产品,优势品种有生猪、柑桔和茶叶等。丰富多彩的名特食品、名优农副产品,为重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所以,重庆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及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正荣.重庆饮食文化一瞥[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2]渝派川菜:中国第九菜系的美食狂欢[M].重庆与世界,2011

风味小吃作文篇4

关键词: 地方小吃;文化;规范化

1 地方小吃的文化定位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小吃的解释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而广义上,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往往是一个地区的重要特色,以及所有游子对于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实际生活中,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从词源的演变看,在宋代小吃指甜点心,这在吴氏的《中馈录》中就有“甜食”一词。在元代小吃指饼类小食,在无名氏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小吃称作“从食”。到了明清两代,烹饪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制作工艺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顾仲的《养小录》中记载:饵之属(粉食类)16种,果之属(果实类)24种,粥之属(粥类)24种,粉之属(用粉加工的食品)2种。

如今,地方小吃已成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的特色小吃也走出了本土,走向全国。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了另外一种意涵。这时的地方小吃已经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1]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的层次。如果知道水盆羊肉用的月牙烧饼,它的来历和月宫里的嫦娥有关,享用美食时会不会增添一点精神世界的漫游?如果了解锅盔馍的传说是武则天修乾陵时,因民工在头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称锅盔,或者说早在周朝就有了锅盔,所以锅盔又被称为“文王锅盔”,那么手持锅盔时会不会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21世纪的地方小吃代表着人类文化生活的精致化。[5]火锅的起源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季或北方,体现的是同在一锅,和衷共济,不分你我,各展所长,造就最终美味小吃的民风,但是今天不也改为单人单锅了吗?羊肉泡馍味道鲜美,器皿也讲究,早已改粗瓷海碗为精致且具特色的细瓷大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外文化、南北文化、城乡文化的不断交融,再加上工作紧张,吃在日常生活中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上却越来越重视它。人们开始厌弃正餐青睐小吃,因为小吃不必讲究礼仪、用餐方便且能满足味蕾。这是地方小吃发展的莫大商机,但是地方小吃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在保证味美的前提下,研究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精致化的要求,做到安全、卫生、有营养、保健,还要服务贴心,最好有点文化元素。这就要求各个地方小吃深挖其文化潜质、历史渊源,将地方小吃定位在文化层面。

那么对地方小吃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定位呢?经过长期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地方特色小吃应该符合以下条件:①历史悠久;②口味固定;③吊人胃口;④制作程序简单、卫生、环保;⑤上餐快。分析以上条件,可知符合现代的高知识、高教育的文化人的文化因子在于“历史悠久”,另外考虑到现代人亚健康状况的增多,还需加上营养保健的因素。这样,基于文化定位的地方小吃可以考虑应用统一的文化诠释模式,内容主要来自挖掘地方小吃的文化渊源,形成地方小吃经营的文化宣传模式,使人们在享用小吃美食的同时也能品读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将传统的美食工艺与当地的文化特色优势相结合,将民生日常饮食推向文化、文明的高度,可以提升老百姓的需要层次,顺应社会的发展。小吃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也是当地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地区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3]

2 地方小吃的规范化

地方小吃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进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各个地方的特色小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和承前启后的古朴乡土气息。琳琅满目的各种风味小吃,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地方小吃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文化定位。“民以食为天”,规范地方小吃行业能够达到让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享用地方小吃美食的同时能够熏陶当地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受到生活与文明息息相关,物质与精神可以同时兼顾。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规”是法则,规则,章程,标准,常规。范是模子,范围,范畴,榜样,模范,典范。“规范”的意思是:①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语音~丨道德~。②合乎规范:这个词的用法不~。③使合乎规范:用新的社会道德来~人们的行动。“规范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实践中,规范化是指根据某种事物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

地方小吃种类极其丰富,来历传说各有不同,口味各有区别,有些祖传手艺存在秘方不外泄的难题,各类小吃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宏观发展”意识。如何在保留各自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统一的、规范的包装与宣传模式形成地方小吃的文化特色,促进地方小吃行业整体快速发展?

风味小吃作文篇5

北京菜,是由宫廷菜、官府菜、庶民菜、少数民族菜和寺院菜共同构成的,融合了汉、蒙、满、回等民族的烹饪技艺,在吸取了全国各主要地区的饮食特色后,又纳入了山东风味,同时又继承着明清宫廷菜的精华,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

北京菜以炸、涮、爆、烤、扒为主,以清脆、香酥、鲜美为特色。其点特点是选料精致、烹调细腻;讲究刀工、火候和调味。其代表菜除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烤肉”“烤乳猪”“水晶肘子”“酥鱼”等外,还有一系列的北京小吃。

在北京,要想享受一顿原汁原味的北京小吃,一定不能错过焦圈、豆汁、卤煮、包子,还有那些京味点心。只有在吃过美食,听过京戏,串过胡同后,才算不枉在北京走一遭。

在北京的小吃店当中,有这样一家店,它改变了北京小吃大部生存在胡同中鲜为人知的状况,规范了北京小吃的制作标准,在精致的装修中把北京味道体得淋漓尽致,这家店就是京味斋。

2003年,由茗仁餐饮管理公司投资的第一家京味斋在京开业,迄今为止,北京老城京味斋餐饮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旗下拥有“京味斋”“泰合院”“大元宝”3大品牌、15家分店、1000多名员工的餐饮连锁企业。

2003年前,京味菜还处在被人遗忘的边边角角,但2003年后,因为“京味斋”的出现,让“京味菜”登上了热闹的商业街,开始了华丽亮相。

为了能突出“老北京”的文化,京味斋在装修上融入了很多老北京元素,连包间名部是极有老北京特色的“德胜门”“东直门”“西花厅”“文渊阁”等等。一进京味斋大厅,顾客瞬间就有种走进老北京胡同的感觉,里面不仅有形象生动的凉厅、长廊、鸟笼、木制椅,墙壁上还有老北京市井画、京剧面谱等等,把人一下子拉回到了悠远的年代……

古色古香的大厅,再加上服务员的一句“来了您呐”的京片子,不仅让人会心一笑:这才是真的到了北京啊!

在这充溢着浓浓京味的菜馆里,一边享用美食,一边享受北京文化,一举两得,美哉妙哉!

京味斋作为京帮菜代表企业,不仅把“北京文化”展现在了店面的装修上,更体现在了美食上,同时还不断地淬炼京菜精华,海纳各菜系之长,打造出了具有新京味特点的美食。

说起北京菜,最扬名海内外的就是烤鸭了,京味斋采用挂炉果木烤制,色泽红亮,皮酥肉嫩,肥而不腻,可以算是烤鸭中的上品。除了烤鸭这种人人皆知的美食外,这里还有各色北京小吃,豆汁、豆儿酱、焦圈、麻豆腐、京烧羊肉、老北京手掰肠、糖卷果、宫廷四点……都是老北京耳熟能详的京城特色小吃。

京味斋老北京手掰肠不同于有些店家的只有淀粉味没有肉味,而是吃起来肉香肆意。同时,手掰肠还完全没有刀切痕迹,手掰的断口肉在沾上料汁后,香而不腻,美味之极;豆儿酱外表看上去和肉皮冻差不多,但其制作工艺却完全不一样,吃起来味道更加纯正;还有京烧羊肉,吃起来热而不腻,由于外皮酥脆里面鲜嫩,咬上一口,肉香顿时在齿间流动,即使不沾料吃也别具一番风味;糖卷果,这是北京有名的小吃,是用山药、红枣做成的,由于外面洒上了桂花汁,而且山药并没捣成泥,有小颗粒存在,所以吃起来也是香甜美味,很有口感;宫廷四点有豌豆黄、芸豆卷、小豆凉糕、驴打滚,不仅看着精致,吃起来也甜而不腻……

除了这些食点,在京味斋里,面条也是重头戏,一大碗手擀面,加上美味的炸酱,一下就吃出老北京的口味来。

若说以上这些已经让食客吃得交口称赞,那京味斋的另一些招牌菜,则完全可以让大家闻香即馋,比如咯喳盒、酥皮虾、干炸丸子和胡同三样等。

京味斋的咯喳盒,比其他食店炸得酥脆,咬在嘴里,口齿生香;干炸丸子,虽然是鲁菜中的经典,但在传入北京后,也成了京菜中的招牌,当它以金黄焦脆的外表呈现在食客面前,在食客们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让舌尖感受那软嫩细腻时,完全可以发出“色香味俱全”的赞叹来。

当然还有胡同三样:芥末堆、炒红果、蓑衣黄瓜。当这三种开胃菜摆上桌子时,在刺激、营养的感召下,食客们就可以敞开肚皮,大快朵颐了。

“来北京,要想既能吃到具有北京特色的食品,又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氛围,还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口味,那一定不能不去京味斋!”这是很多外来食客在去过“京味斋”后,得出的结论。

在不改变京菜大口味的基础上,根据食客的需求对菜品进行一定的调整、修改,以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和习惯,这是京味斋的宗旨,而要想做到这些,也都和跟顾客不断交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是分不开的。

重视食客的意见,把食客真正当成上帝来尊重、来对待,这就是京味斋成功的秘诀。

如今,随着分店越开越多,北京老城京味斋餐饮有限公司也在不断以弘扬北京文化,北京饮食文化为己任,在重视菜品质量、努力培养人才的同时,不断深度挖掘京菜的内涵,以传承和创新,培育老北京自己的餐饮品牌,为推动和促进京菜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风味小吃作文篇6

文杨忠明

沪上印家刘世襄兄思念家乡小吃“风枵”。他说,小时候乡下来客总是带来风枵与熏豆两种小食品。

风枵是糯米做的,像锅巴,薄薄的片状物,风可吹得“枵”起来,故名“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做成的风枵汤可以待客。熏豆现在南浔古镇上到处有卖,但味道与旧时不一样,许多传统风味食品,已是名存实亡。

“花露”可以解暑渴,增酒味,制糕点,入药方。我听郑逸梅先生说,苏州有花露茶,味香极,为文人雅士所好。所谓花露茶,就是把鲜花放在茶叶中,让茶叶汲取花中的精气,或用花提取的液汁用来点茶。沈复《浮生六记》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是多么雅逸的文人闲趣啊!花露食之可以养颜延年。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董小宛擅制花露时称:“酿饴为露,和以盐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红鲜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奇香异艳”。如今花露茶已然难觅。

旧时黄梅五月天,庭院花开,雨丝不歇,河虾孕子,正是家家户户做虾子酱油的好时光,买来的大只水晶活雌虾将肚下的子洗出,挑去杂物后加酱油、姜、葱、酒、糖,用小火熬煮,是我父亲最拿手的本事,留下的虾体可晒制成虾干。苏州虾子酱油很有名气,瓶子上部看得出一大段绛红色虾子,拌面、煮豆腐最鲜,酿造酱油淡而不咸,是地道的吴地风味特色调味佳品。最近有人送我一瓶虾子酱油,那瓶子是深色的,无法看到里面有多少虾子,拿回家拌黄瓜,倒出来是黏稠而黑糊糊的酱油,面上一点点虾子,一尝,咸涩带腥无鲜味,无论如何也品味不到曩时美好的滋味,真令人失望……

桂花鸡头米羹是我的最爱,儿时曾在姑苏亲戚家吃过多次,入口滑润爽喉,鸡头米(鲜芡实),莹白若珍珠,微甜清糯,新秋风味美食,干货水发者味同嚼石灰。唐明皇的“软温新剥鸡头肉”,既饱眼福又得口福。从前,凤在香港请客,甜品竟然是新鲜鸡头米羹,四座大惊!原来凤特请苏州友人买来连夜送到上海寄放在冰箱里,次日上午派专人来沪接力飞运到香港,现代版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小小鸡头米,如今也难寻且昂贵了。

自从于右任把“斑肝汤”误读为“肺汤”后,苏州石家饭店的“肺汤”名扬天下。上海老食客黄建华说,苏州老话“秋时享福吃斑肝”点出秋季野生斑鱼最鲜肥。这个鱼即“斑鱼”,体若河豚,长约四寸,背青灰伴黑斑。旧时将斑鱼之肝配火腿丝、香菇、笋片、鸡汤做成,斑肝肥嫩,入口即化,老饕最爱。现在有些酒家四季都在烧“肺汤”,味道差矣!不知道是鱼本身鲜味褪减,还是烹制的手艺与旧时不同?反季节种植和人工养殖的一些食材大概是造成渐行渐远风味蜕变的原因之一。

油菜花开,正是塘鳢鱼肥美之时。旧时,有位亲戚在昆山一家百年老店掌厨,我曾吃到他用塘鳢鱼做的“咸菜豆瓣汤”。这荤豆瓣是用许许多多塘鳢鱼鳃盖骨上两粒半月形的面盹肉加暴腌雪里蕻做成,端上桌一看,肉雪白,菜碧绿,汤清鲜。食时要慢慢欣赏,细细咀嚼,好好品味,徐徐下咽,方有滋有味,吃出鱼肉鲜结滑润的感觉,切不可五大三粗狼吞虎咽之吃相!此款菜大费工夫,现在恐怕是享受不到了。

我深爱外婆做的苏州时令风味菜“三虾豆腐”。做此菜一定要用端午节前后的太湖带子活大虾,生剥虾仁、洗出虾子,获取虾脑。最难弄的是取出虾头里那点诱人的红膏脂,要细心和耐心,还要剔除虾头里的污物。最好能弄到苏州木渎灵岩山寺和尚做的豆腐,当然农家做的嫩豆腐也可以用,切点胡葱添香,烧时讲究厨艺火候,那个鲜活之味呀,是真正的打耳光也不肯放!这款美食,一直留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中。

一声叹息,我们所喜欢的很多传统风味美食的确已经渐行渐远了……

海上篇

文杨周彝

上周末,在一个地摊上,我花2元钱买到一本旧书――《家常菜谱》,1979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一版印数高达1 005 000册――这个天文数字,足令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们羡慕得眼睛发绿。

此书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绝对是畅销书,上海家庭几乎户均一册,我也曾买过,后来多次搬家,丢失了。这次重逢,倍感惊喜,立即掏钱买下。

时隔33年,重翻浏览,感慨系之。

该书出版说明开宗明义:“当前,广大群众正在意气风发地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改善和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在家庭菜肴方面,能品种多一些、又经济实惠一些。”

菜谱编者都是上海人,他们选取的家常菜是家家买得起、户户能上桌的日常菜肴。《家常菜谱》共分冷盆、家畜、水产、禽蛋、素菜等六大类180道菜肴。

在水产类篇,未见燕、鲍、翅、东星斑、龙虾、生蚝这些贵族水产的踪迹,而眼下仅在高档商务应酬、豪华宴席作为超级珍馐出现的“清蒸刀鱼”、“ 红烧鲥鱼”、“大汤黄鱼”、“苔菜面拖黄鱼”、“卷筒黄鱼”、“蛋蓉黄鱼羹”,书中都是作为家常菜推介的。

1970年代,上海职工月收入仅数十元人民币,但黄鱼、鲥鱼、刀鱼,确确实实是菜场再普通不过的水产,大黄鱼每斤0.28元、鲥鱼也就六七角钱,而猪肉价格是每斤0.98元,一斤肉价抵三斤半黄鱼,大黄鱼就像现在的小龙虾一样平民化。我母亲曾言,解放前弄堂口设摊的宁波红帮裁缝,为了省钱,顿顿给学徒吃“咸菜大汤黄鱼”,学徒们苦不堪言,天天盼吃肉。

那时的上海人家孩子,没吃过巧克力的大有人在,但没吃过黄鱼的,几乎找不到。

时下菜场出售的浑身涂满柠檬黄、肉质松糜、腥味浓烈的所谓大黄鱼,没有一条是真的,都是大兴货(假货)。鱼肉滑爽圆润如百合瓣、口感鲜美丰腴的舟山大黄鱼,在定海,每斤身价早已超过3 000元,且有钱难买。

正宗大黄鱼吃鱼头时会吃出两颗松子大小、洁白晶莹的石头。从前大人骂小孩笨,叫“黄鱼脑子”,意即孩子像黄鱼一样脑袋里长石头。

一些高档饭店的“古法清蒸鲥鱼”,都是从俄罗斯和缅甸进口的“洋鲥”,仅同名而已,半条要价在300元以上,但口感味觉与长江鲥鱼天差地别。正宗的人工饲养的长江鲥鱼,我只在海安的专业鱼场见过,论条卖,出场价每条2 500元,送到饭店,估计没有5 000元是难以上桌的。

清明前上市的刀鱼,在南通江阴一带,至少3 000元一斤,“刀鲥黄”早已远离寻常百姓的餐桌了。

随便问一下身边的80后,哪个小家庭自己掏腰包买过长江鲥鱼、“江刀”和东海大黄鱼烹调上桌?

时过境迁,传统美味渐行渐远,整整两代人,与大黄鱼暌别久矣!连“黄鱼脑子”这句当年的流行俗语也被“一脑子糨糊”取代了。

西域篇

文郑国丽

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队长大,那里聚集着天南地北的支边青年。一到饭点,家家户户飘出的香味各有特色。那时邻里关系好,百家饭最养人,小孩子们端个碗就能到处走。

一到秋天,洋芋蛋(土豆)满地滚,家家都是吃腻人的炒洋芋,只有陕西人李阿姨例外,她做的“洋芋擦擦”特别好吃。这“洋芋擦擦”亦菜亦饭,绵软又有劲儿,三下五除二我就能把一碗扒拉下肚,还没吃够,举着碗赶紧上灶台边,期待着再来一碗。多年后我仍怀念那一口的香,趁周末买回两个大洋芋,用工具擦成丝,拌上面粉,上笼蒸熟,葱花炝油锅,颠炒几下出锅。吃上一口,惆怅涌上心头,循着记忆去做,如此简单的几个步骤,可怎么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连队东头有个姓马的回族老乡,每年过肉孜节,我们会被邀请去做客。关于节日有什么讲究,我根本没留意,光想着又能吃上米肠子和面肺子了。其实刚开始我对这陌生的东西警惕性很高,被别人欢愉的表情蛊惑,馋虫上涌,便尝了一小块。只一口,我就被它征服,米肠子软糯,面肺子滑爽,丝毫没有腥膻之味。可以说,正是从那时起,我享受羊肉的味蕾之门便轰然打开,这两件食物,功不可没。

现在我去少数民族同事家吃饭,总是寻找米肠子和面肺子,并把它们作为检验厨艺的标准。因为樱桃好吃树难栽,米肠子是将切碎的羊肝,拌上孜然、洋葱、花椒和大米,塞进羊肠子里。羊肠小道听说过吧,弯曲狭长,要洗干净,该有多难!面肺子是将羊肠和羊肺缝在一起,前者起漏斗的作用,灌入面浆。羊肺本来呈暗红色,成品却是乳白色,这个过程花工夫啊!如今很难吃到地道的米肠子和面肺子了,问及原因,答曰:哪有人愿意做,没个大半天根本做不出来!

美食难做,所以擅长的人充满魅力。都说少女情怀很浪漫,而上中学的我和几个好友,却一致认为连里种甜菜的阿满最帅。为什么?因为他做的胡辣汤太好喝了。每到过年,他家待客,跟流水席似的。屋里支口大锅,锅底炉火正旺,锅里翻滚着胡辣汤。粗花瓷碗,他豪爽地扬起手臂,好大一勺。那汤里有黑色的木耳、咖啡色的香菇、金黄的鸡蛋花,还有面筋和黄花菜,看着就无比高级。我们就着馍呼呼地喝汤,吃得那个扎实和暖和,寒风也不怕了。后来自己做吧,可每次想到面筋,就放弃。对于自己是否能从面粉中洗出面筋,我实在没信心。

鄂西北篇

文陈实

难得回湖北家中,晚餐爸妈给我准备的食物让我很惊喜,那是多年没有吃过的牛肉火烧。喷香酥脆的面饼里塞着细细的牛肉丁、萝卜丁、香葱及辣椒面,咬一口就能感受到它在炉上烘烤的风味。

爸妈为了我能吃到这个家乡美味,颇费周折。我远在鄂西北边陲竹溪县的三哥清早在目前唯一的火烧店门口排队一个多小时,再驱车300多公里送到我家。这种景象像极了乔布斯苹果旗舰店外的场景,而且大家追求的都是非比寻常的感受。

要知道,现在需要排队买16元一个的牛肉火烧,在我幼时是东门早餐常见的吃食。

我家乡竹溪县的菜系是少数几个能与省级菜系抗衡的地方菜,以酸辣著称。在我的印象中,每个竹溪人的家里都有一个泡菜坛子,里面盛满腌制的酸豇豆、酸萝卜、酸白菜和酸辣椒。

很多美味的竹溪菜,都是与酸菜坛子里的这些玩意儿有关的。如酸豇豆炒牛肉、酸萝卜炒猪肝、酸辣土豆丝、酸辣鱼头、酸辣子炖鸡块等。然而,随着乡民们搬入商品房,现代化装修的厨房里大多摒弃了土气而散发酸味的酸菜坛子。加上大棚蔬菜和自来水腌制出的酸菜,远不及井水和阳光雨露下自然生长的蔬菜腌制成的酸菜香脆可口,要吃到正宗的酸辣竹溪菜就难了。

人们急于享受城市化与现代化带来的便捷,却慢慢丢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特别。年轻一代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家传的手艺。

就像功夫熊猫不愿学父亲的厨艺而向往武功那样,站在炉灶旁烹制传统美食的往往是一些老人。他们的家传配方在浮躁的孩子们面前不值一提。

像我们幼时常吃的锅盔馍,咬开脆壳,一层层撕开金黄柔嫩的面,一嘴都是幸福。它现在只能在县城西关的一家老店里找到,因店主年迈只能限量供应,排队盛景和牛肉火烧一样壮观。还有米粉做的碗儿糕,那是一种甜香可口,放在小粗碗里蒸出来的糕,现在只能在竹溪县一个叫蒋家堰的镇上才能寻访到踪迹。与它们命运类似的还有绿豆圆子、豌豆油层儿、萝卜丝油层儿……

还有一些美食,因为食材特殊或工艺繁复,烹制的人越来越少。像“山药蛋干饭”,只有竹溪一些地方才产那种小如麻雀蛋的山药;像“豆干板栗焖土鸡”,豆干只有竹溪豆干才够嫩滑,土鸡如今太难寻觅。还有蒸面,这个做法相对复杂的面食也不再是湖北人的家常主食了。繁忙的工作间隙,谁有心思买湿面煮后拌油,削土豆、剥刀豆,蒸好还把辣椒面、香菜、小葱放一起,泼滚油做酱?家乡人爱吃的蒸盆、懒豆腐、甜浆饭、臭豆渣、熏香干也都是这个命运。

风味小吃作文篇7

海南美食谣

过海23年,定居红旗未倒,不知不觉中,己是个颇有资历的海南人。儿子娶的是海南媳妇,孙女孙子口音也染上了椰风海韵,老妻和自己的饮食习惯更是早被海南美食所同化。遍尝绿岛民间小吃与风味佳肴后,深有所得,戏作《海南美食谣》,与朋友诸君分享:

海南岛上四大名肴/地球村人人都知道/文昌鸡白切味道最好/能把人香得眉开眼笑!嘉积鸭最佳吃法是老鸭煲/老鸭汤味道能美上云霄!和乐蟹清蒸最美妙/妙就妙在黄黄的蟹膏/那滋味能让地动山也摇!东山羊白斩和红烧/都能让餐桌之上起狂飚(嗯哼哪哈咿呀嘿)!四大名肴外,特色美味也不少/南渡江水鱼味特妙/鳙鱼鱼头属松涛/临高乳猪风味好/要吃乳鸽选绿潮/王五狗肉,狗撵鸭子呱呱叫!新埠岛白骨鱼,鱼香绕梁三日不消!琼山豆腐口感特好/清淡属海口斋菜煲/还有美味椰奶鸡/海南处处吃得着/要吃海鲜更方便/环岛无处不海潮!美味海鲜到处有/鲜得浪花三尺高(嗯哼哪哈咿呀嘿)!曲口海鲜名气最老/色香味型都领风骚/青蟹肥大肉多黄儿也饱/大个儿生蚝,又白又嫩、又肥又鲜、玲珑剔透,看起来个个像玉雕!血蚶鲜得简直让人不知咋夸好/一烫就咧嘴儿,那鲜味儿滴溜溜溜乘着椰风直冲云霄!最过瘾的大对儿虾,一跳一躬腰儿,端上桌个个披上了大红袍!要喝蟹粥去猴儿岛/要吃龙虾去东郊/六道湾儿的石斑是三亚特产/儋州的鱼肚儿国宴之上是名肴!光村沙虫肥又大/铺前港特产是大马鲛!特别的风味贝类海产/要属三亚湾的最酷最毙最欧其哈拉烧(嗯哼哪哈咿呀嘿)!扇贝、贻贝、日月贝/毛蚶、血蚶和泥蚶/蛏子、文蛤和江瑶/看到吃不到你准会把急着!海螺品种也不少/口感更好味道更“刁”!花螺、红螺、美女螺/芋螺、法螺、万宝螺/叮当螺、指甲螺、鹦鹉螺、马蹄螺、福寿螺、玉黍螺、水字螺、凤凰螺、芭蕉螺、唐冠螺、荔枝螺、大法螺、篱凤螺、斑凤螺、鸡腿螺和芒果螺……螺名太多我记不了/品尝之后你就晓得了(嗯哼哪哈咿呀嘿)!海鲜之外是小吃/海南的小吃可是窗户里头吹喇叭——名声响九霄!黎家竹筒饭/苗家五色饭/儋州泡米饭/长坡米烂粉/海口腌粉、抱罗米粉、海南米粉、文昌鸡饭、椰汁焖饭、洛基粽子、锦山煎堆、八所年糕、鸡藤粑仔、糯米香鸡、猪脚饭、牛腩饭、蟹粥、鱼茶、碰公稞、薏粑、椰粑、千孔糕……小吃太多我没法一一都介绍/美食谣归根结底一句话,海南美食好吃得不得了,谁没吃过谁可是白活了(嗯哼哪哈咿呀嘿)!

注:欧其哈拉烧:俄语,好的意思。三亚外国游客中俄国游客最多,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赞美。

风味小吃作文篇8

常州大麻糕,是具有独特口感和风味的一种椭圆形大烧饼,也是常州人最喜爱吃的家常传统食品。色泽黄润而不焦,咸甜适度而不腻,香酥可口而不脆,色、香、味俱佳。

2、鸡汤菜肉馄饨

鸡汤菜肉馄饨是常州特色小吃,有40多年历史。其特点:皮子滑爽,馅心香鲜,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3、酒酿元宵

酒酿元宵是常州特色小吃品种之一,民间过春节时有吃元宵的风俗。

4、蟹壳黄

蟹壳黄是常州地方风味小吃,俗称小麻糕,常与大麻糕相配作礼品用。

5、银丝面

银丝面是常州特色品种,有30多年历史。为《中国小吃谱》收辑品种之一。

6、芝麻糖

常州芝麻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糖层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齿,色泽白亮很均匀。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