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读后感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22:05:40

凡卡读后感作文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1

凡卡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被送到鞋店当学徒,九岁的凡卡遭受到老板和伙计的打骂,但是是没有理由的挨打,过着猪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村子.但是,他不知在信封上写地址.贴邮票,爷爷怎能得到呢?由此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资本主义的罪恶,我真为凡卡的遭遇而由衷的同情.

看了看凡卡的遭遇,再看看物品现在的生活,

的童年相差十万八千里啊!童年本来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凡卡却不能在没好的生活中生存,他小时候就父母双亡了,他睡觉时不像我们一样睡在床上,他睡在过道里.当老板的孩子哭时,他还要给孩子摇篮.他每天吃的饭太差了,早晨只有一丁点儿面包,只有中午有一点稀粥,下午呢,又是一丁点儿面包.这点饭谁能吃得饱啊?如今,这些饭都是喂牲畜的饭小凡卡还经常被老板虐待,没有理由就打小凡卡.凡卡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啊!

凡卡的童年是那么悲惨,而我的童年呢?在家里,爸爸妈妈把我当成"掌上明珠",对我无微不至:遇到了委屈,一家人为我出气.真是含在嘴里怕话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学校,老师像慈母一样不厌其烦地为我辅导.这难道不是鲜明的对比吗?

我的童年充满了温和的阳光.早晨,我刚从梦中醒来,妈妈便给我端来了可口的饭菜;放学后,一桌桌美味佳肴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到了炎热的夏天,有甘甜的的水果为我解渴,有空调使我凉爽;冬天有足够的棉被为驱寒解暖.凡卡的童年,却充满了凛冽的寒风,吃不好,睡不好,更别说水果、空调了;冬天,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忍饥挨冻。

我一个生活在新中国、有合理制度的大家庭中,每一天都那么幸福,童年是那么美好,到处有人帮助,到处有人关怀。而小凡卡呢?生活在资本主义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九岁本应是坐在学校好好学习的,但凡卡不能这样。如果他生在富贵人家,也许就能好好学习.......现在,我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为祖国献一份力量。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凡卡情绪变化,感受人物悲惨命运。

(2)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赏析。

(3)感受作者写法的高妙:推敲词语,描写细节,借景抒情,对比烘托。

教学过程:

1.笑声引入

让学生看师脸,上面写了一句话,此话是师想说的,众人猜猜看。学生说猜测。老师手指脸上写,故意出脸外,造成幽默的效果,好产生笑声。再由笑声引出小凡卡。

2.抓住情感线

众人来回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引出写信主干线。再来问:凡卡写信前前和后后,情绪发生何变化?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学生读书、寻找,老师桌间巡视)

3.信前恐惧

(1)我们先来看,还没写信前,凡卡啥情绪?(学生来说,老师随机板书:恐惧)(2)大家是从哪段看出来?读出来。(3)我们来看:(出示幻灯片:第2自然段)在这句话中,哪些景物是恐惧的化身?圈出来。(4)我们来交流。重点抓楦头:追问为什么?随后,老师拿出真楦头,众人摸一摸,说一说。随即师激情。(5)下面读此句,读出恐惧来。(6)这句话不简单:表面写景物,实际写什么?此话写得好在哪,大家先交流。送给大家五个字:景语即情语。

4.信中痛苦

4.1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信中,凡卡情绪是什么?引出"痛苦"二字。

4.2 来看凡卡这封信,写到哪个自然段,内心这种痛苦情感最强烈?读出来。引出重点第8段。

4.3 品析第8自然段。

⑴(出示幻灯片:第8自然段。)在这里,凡卡都遭到哪些折磨?大家默读这部分,拿笔去寻找,最好自己来概括。

⑵交流。(挨打,挨饿,挨累,被捉弄,还不让睡觉。别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这些折磨太重了,特别是什么?引出挨打部分)

⑶感受"挨打"。①(出示幻灯片:挨打部分。)孩子们,我们读这几句话,读出揪心感觉来,还要用笔圈出揪心字和词。②说出揪心字词,读出揪心感觉来。③揪心字词似乎满脸血,谁就不想说点啥?谁想是对毒夫妇?动笔写出来。④一同来交流,教者顺势引出一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

⑷感受"恳求爷爷"。①所以说,对于凡卡来说,这间冷冰冰的屋子里,只有什么?没有什么?(学生来说,老师顺势激情)所以,我们的小凡卡才要迫不及待地离开这充满 、充满 、充满 的地方。所以,他才要用整颗心来恳求爷爷。孩子们,发发慈悲吧,替小凡卡好好求求爷爷吧。(出示幻灯片:凡卡恳求爷爷的部分。)用心读吧。(众人读)②谁想来读吗?(找一个人来读,配乐。)当学生读完后,师随即范读。③写到这时,我们的小凡卡哭了。他哭得好可怜,好可怜!他的脏手背被泪水浸湿了,他那瘦小的肩头不停地颤抖着。别忘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了爸爸、更没有了妈妈的孩子。此刻,陪他一同哭泣的还有谁?(学生激发想象力,激情,描写,老师还要引导到景物身上,再强调:景语即情语)

4.挖掘痛苦和恐惧(板书)

⑴这些文字是用什么写出来?所以,对于小凡卡来说,痛苦是什么?随机板书。

⑵那么,恐惧呢?写信前,它就抓住小凡卡,写信中,依旧如此。对于小凡卡来说,恐惧像什么一样?随机板书。

5.信中快乐

5.1 一个孩子,恐惧,痛苦,痛苦,恐惧!难道他就没有快乐的权利?但是,他的快乐只存在于什么中?(回忆)下面,跟着凡卡进回忆。在那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了快乐?默读文中回忆的部分,去寻找快乐。

5.2.交流。

5.3 在凡卡的记忆中,为何乡村生活如此快乐和美妙?因为这里有什么?(学生来答,形成对比)

5.4 那么,我问大家:凡卡写信中,插入大量回忆,这样写好在哪?(对比衬托,更加表现出凡卡命运的悲惨)

5.5 因为,快乐只存回忆中,所以,对于他说,快乐像什么?随机板书。

6.信后希望

6.1 在恐惧、痛苦、快乐的交织中,凡卡总算把信写完了,而且寄出了。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什么?(板书:希望)

6.2 于是,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出示幻灯片,配乐)教者随即范读。

6.3 此时,我们的小凡卡甜蜜的睡熟了,也许,他的嘴角还挂着什么?可是,这只是什么?他的梦能成为现实吗?交流一下,说出理由。

6.4 唯一希望必破灭。(板书:希望似梦) 此刻,看到故事结尾,心中还甜吗?送给大家一句话:用乐来写哀,哀会更哀;用虚来写实,实会更实。

7.阅读延伸

板书设计:

凡 卡

恐惧如影

快乐似烟

痛苦如根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3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体现着社会的道德美、生活美和自然美,是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因此,教师要在加强语文基本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我认为应该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力求达到文道统一的最优化:

一、正面倡导,让儿童从小事做起

人以品为重,一个人小时候是否具备良好的品行,关系其一生的发展走向,因而是否在学生时期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决定了其在社会上所做的不良影响。因此,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一个人品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本人的举止行为,如果学生有一个正确、健康的思想,那么他们会做出有利于大家的事来。如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团结同学等思想后,当学生见到父母干活时,会主动上前帮助他们做事,同学之间也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二、理情交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晓之以理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是学生品行形成的先决条件。道德认识主要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教学《凡卡》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实际,上课伊始,我首先发动学生自主地进行社会调查,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到家乡巨变,再到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娱乐的愉悦情景,在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建立初步的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自学预习课文,着重了解沙皇统治下旧俄罗斯社会中穷苦孩子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初步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动之以情是诱发学生积极因素的有效方式。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学生预习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从“情”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感情范读来“激情”;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入情”。上课开始,教师声泪俱下的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了《凡卡》的悲惨遭遇,个个潸然泪下。

这时,我顺势利导:“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用低沉的语调,缓慢、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不仅要读出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还要读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痛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掌握其主旨。紧紧抓住凡卡写信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凡卡在信中描述了在老板家受了哪些苦难,这说明了什么?”然后从九岁的凡卡经常挨打、吃不饱、不让睡、没鞋穿,伙计们捉弄他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比讨论,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沙皇统治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惨,促使学生认清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抒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知行统一,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导之以行,就是使学生形成道德意志,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明理和导行结合起来,注重一个“导”字,落脚一个“行”字,做到知行统一。

1.强化感知

学生把握了《凡卡》一文的中心后,为了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我充分利用班委会的职能,组织学生开展“我和凡卡比童年”主题讨论会,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个个激情振奋,畅所欲言:“九岁的凡卡命运真悲惨啊!”“凡卡生活的时代真是太黑暗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2.指导行动

在班长的号召下,学生们以板报、作文等形式,抒发了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之情,歌颂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样,既深化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真正体现了文道统一。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4

关键词:阅读能力;读书;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书这个根本,把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当作阅读教学最基础的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要多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巧读,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语

一课书或一段文章,不能平平淡淡的念过去,而是要抓重点词语,既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词语(重点词语)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例如,《草原》一文第一段,写出了草原优美的景色和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时的感受。以前,我们在教学时,总是详加分析,以讲代读,效果并不佳。现在改讲为读,在诵读中抓住“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翠流”等表现草原景色特点的词语,在“是那么”“是……也是”“既……又……”“连……都”“好像”等处,用舒缓的语气适当重读,学生都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描写草原景物的种种方法,仿佛被带到了草原,为草原旖旎风光所陶醉。

二、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阅历和能力的限制以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差异,课文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读起课文来喜不见笑意,悲不闻颤音。因此,我们在阅读中需充分挖掘和运用课文的情感因素,以读唤起的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如,《凡卡》一文中叙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缩小学生与课中情感的距离,促进情感的沟通,特做了指导:(1)初读概览,了解情感。从“挨打、挨饿、挨欺、受冻”四个方面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了解作者对凡卡的同情。(2)细读深究,激感,从“为什么挨打,用什么打,怎么打”三个方面理解凡卡的生活悲惨,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3)变换角度,诱感。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如果你就是九岁的凡卡,在城里过着非人的生活,你心情如何?这样以悟情为目的地组织阅读,以读诱情,以情促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时,注意琢磨诵读语气,体现人物感情

一般语文课离不开读,以对话为主的段落更要多读。先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从提示语和对话内容上去体会人物感情,琢磨诵读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致很高,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对桑娜的矛盾心理;对渔夫和妻子的对话时那种担惊受怕,既遮遮掩掩又多方试探的复杂感情;对渔夫和妻子诅咒险恶环境,同情西蒙一家不幸遭遇的美好情操,都有比较具体真切的体会,有个学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一段文字处理时,注意了“沉思、询问、犹疑、决定、催促”等不同语调,较好地表现了渔夫的思想感情,这说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会想象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想象,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物“活化”,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为感受理解奠定基础。一是引导学生以“话”想“画”。如,读《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段,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后让学生口述“幻象”。这样通过想象、理解,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感人。二是引导学生无中想有,有些文章言虽进而意无穷,学生在阅读后思维不能随言进而终止,依然要顺着文中的内容去想。只有通过学生去想,进行发散思维,他们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五、训练学生默读深思,掌握作者思路

朗读重表情,默读重理解,学生从口读到默读沉思,反映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开始对默读很不习惯,一读就出声,因此要耐心训练,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在默读前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到领会作者思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文章,一般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训练,但不是反对教师讲解,恰恰相反,教师讲为的是使学生会读、读通、读懂。只有以读为主,读讲结合,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同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5

一、绝望的感叹号

凡卡的信读了让人心酸,让人心如刀割。如第八、十、十五自然段中凡卡写到: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2、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3、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每当写到凡卡悲痛到无法用语言表达时,作者就用感叹号终止人物强烈的情感,然后加上一个省略号。这感叹号,这省略号包含了凡卡多少悲惨的往事,多少孤独的眼泪,多少心惊的害怕。可怜的凡卡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了不幸的孤儿,这已够让人同情了,更让人揪心的是孤苦伶仃的他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陌生的大都市里当童工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九岁,多么美好的童年时光啊!应该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啊!可是凡卡却说他生活没有指望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引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联系感叹号与省略号的作用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感叹号、省略号蕴藉着凡卡怎样强烈的思想感情?

惠如说:“我觉得感叹号、省略号蕴藉了凡卡心里痛楚与哀求:爷爷快来吧!我呆在城里天天受伙计们的捉弄,天天受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天天忍饥挨饿,这样的日子一天都呆不下去了!快来吧!爷爷带我回家吧!

心竹说:省略号蕴含着凡卡无法说出的痛苦往事:在寒冷的冬天却要睡在过道里,而且他们的小崽子一哭,就要摇摇篮,如果睡着了,一顿皮肉之苦随之而来。一条狗都可以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我活的连狗都不如,只有死路一条了!

梁辰说:“省略号隐藏着凡卡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遐想:在乡下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多么快乐啊,村子里的人喜欢我,爷爷你疼爱我,我们在一起相依为命,等我长大了,我会赚钱养您。

欣妤说:“凡卡一而再,再而三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家。我认为每个感叹号,每一个省略号都给我们一个暗示,如果不离开莫斯科凡卡一定会死的!不是被老板折磨死,就是饿死,冻死,甚至抑郁而死!感叹号、省略号是凡卡对生活无望的符号,对生活绝望的符号。”

凡卡一次次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家,一次次地说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每说完一次就用了一个感叹号加省略号,这简单的符号包含着多么的悲惨的命运啊!孩子们说得好这是绝望的符号。才九岁呀!人生才刚刚起步却已无路可走。这次第怎一个“悲”字了得。

二、惨的省略号

课文的结尾契珂夫写得多么令人向往: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悬念,可怜的凡卡命运将会走向何方?真是让人揪心。我再次请同学们根据末尾的省略号展开想象,想象凡卡未来的命运将如何?

火贵说:“如果爷爷真的正在念他的信,一定是边读边落泪,然后立刻去莫斯科带他回家,可是爷爷永远收不到他的信。”

锦文说:“暖炕,念信的爷爷,摇着尾巴走来走去的泥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可是这时的凡卡也许正在过道里冻得瑟瑟发抖,也许正在摇摇篮,也许正遭受到老板娘的毒打。”

雨辰说:“凡卡醒来,他将要面对的依旧是生不如死的生活。”

黄说:“爷爷念信这事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凡卡甜蜜的梦,是作者甜蜜的梦,是所有同情凡卡人的甜蜜的梦。”

隽含说:“有多甜蜜的梦就有多悲哀的现实。与其说是甜蜜的梦,不如说是凄惨的梦。”

多么有哲理的语言啊!有多甜蜜的梦就有多悲哀的现实!凡卡的未来是真的没有指望了。唯一的亲人――爷爷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一个封面什么也没有写的信无法到达爷爷的手中,更糟的是那个醉醺醺的邮差可能把凡卡的信拿去给他的孩子画画了,而爷爷因为无法收到凡卡的信他老人家会以为凡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都市里一定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65岁的爷爷接凡卡回家的可能性很小。而凡卡却认为爷爷收到信后一定会来接他回家。事情的结果是两头落空,这样的结局意味着凡卡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九岁啊,生命才刚刚发芽却要凋零了。这次第又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凡卡》这篇课文的感叹号、省略号给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好的诠释:它是绝望的符号,它是凄惨的符号,它是沙皇统治下旧俄国社会穷苦儿童悲惨命运的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文学作品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当我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教授文本时,也应该挖掘标点符号蕴涵着的丰富内容。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6

一、巧设计,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对学生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兴趣的培养既不是孤立的活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引导、渗透和影响,使学生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愿望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乐学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进行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设计提问,设置悬念,创设意境,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寻找答案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小学语文二年上学期《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先打出一条河,然后依次让松鼠、老牛和小马在河上出现,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些大小不同的动物过河的情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时,我又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同是一条河,为什么松鼠说水很深,老牛却说水很浅?它们究竟谁说得对?在学生很容易地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顺势提出了下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问题不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意识到在具体现象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于是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中。

二、巧激励,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施以不断地激发、鼓励。实践证明,课堂上最好的激励贵在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释疑中解惑。学生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下,思维才得以活跃,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例如,教小学语文六年下学期《凡卡》最后一段,结局似喜似悲,同学们都陷入了对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失望的同情之中。见此情景,我因势诱导:“同学们是不是都希望凡卡的爷爷收到他的信?”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是”。“那么大家想一想,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会接他回乡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认为爷爷一定会接凡卡回家,因为他是凡卡唯一的亲人,他不会置凡卡死活于不顾。”有的说:“不会接。因为爷爷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自己连家也没有,更不可能接凡卡回家。”有的说:“爷爷肯定会把可怜的小凡卡接回身边,因为他老了,也需要人照顾。”有的说:“我想爷爷宁愿自己孤苦伶仃,也不会让凡卡回到乡下,他要让凡卡留在那里学一门手艺,将来能混口饭吃,这是爷爷送他当学徒的愿望。”争论到此,我接着追问:“从同学们争议看,凡卡即使写清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很快接到了信,同样也无济于事,那么凡卡的信寄到哪儿才有用呢?”沉默了片刻,学生思维迅速发展:“是啊,寄到哪里也没用,因为人们是不会同情可怜的小凡卡的。”“对了,凡卡只有把信寄到我们这里才有用,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会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就这样,在老师精心设问下,不仅让学生参与争论,主动学习新知识,而且通过争议对课文主题领悟得更深刻,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三、巧训练,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听和读是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加强训练。

(一)注重听、说的训练。如教小学语文一年下学期《好孩子》一课中的第二段,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听老师读第二段,看哪一句话写出了听见有人敲门,奶奶心里很着急的句子?(这是老师要求听的任务)

生:“奶奶急急忙忙开门。”

师:板书“急忙”一词,问:什么是急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急忙这个词?

生:下雨了,我急忙把衣服收进来。

生:小弟弟跌倒了,我急忙把他扶起来。

(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边理解词语意思,边学习边运用进行了说的训练。)

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把学习字词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强化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读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作者表达情意的最好方法。如教小学语文二年上学期《小狮子》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如下训练: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我才不自找苦吃呢!(课文原句)

2.我不去自找苦吃呢!(设计的句子)

①让学生分别读以上两句话,我问:你感觉哪句话读出来带劲?

(初读,学生感觉第一句带劲。)

②我又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再比较着读一读。(细读,找出句子不同之处,学生找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个“才”字。)

③我再问:多用了一个“才”字有什么好处?(深读,这样更能强调出懒狮子很懒,怕吃苦,它不愿去吃苦头练功。)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才”字读重音,并读出肯定的语气。学生从中体会到语句子的情感。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7

上完《凡卡》一课,一时兴起,想让学生续写一下凡卡的命运。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立刻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说做就做,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这样一个互动过程。

一、趁热打铁忆梗概

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带着对旧俄时代黑暗社会的痛恨,带着对凡卡痛苦学徒生活的同情,深情地回忆一下《凡卡》的故事梗概?同学们立即进入情境,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凡卡》的故事梗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调动出了由课文激发出的情感,讲得入情入境,看来学生动了“真情”,我的激情环节顺利完成。

二、水到渠成始想象

看着同学们那一双双对凡卡充满了同情的眼睛,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读了《凡卡》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凡卡特别可怜,其命运也特别悲惨。那么,同情之后,想不想对凡卡说点儿什么,或者推测一下凡卡梦醒之后的命运呢?学生情绪激动,表示很愿意对凡卡说点“心里话”,更愿意推测一下凡卡的命运。

我立即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认真读懂给你提供的材料,想一想续写后整篇文章中心是什么,要根据这个中心,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事情的发展和故事的结局。第二,续写部分和前面的文章要自然衔接,也可在续写部分再设置悬念,让故事充满起伏跌宕,但故事的发展要合乎情理。

在明确了要求后,我顺势这样引导学生:凡卡梦醒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想象中的后续故事。孩子们展示了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多彩多姿的想象:

有的这样猜想:凡卡醒了,只见老板和老板粮怒气冲冲地看着他,老板操着一根木棒就打起来,打得凡卡皮开肉绽,嘴里还不住地骂着:“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然在睡觉。

有的这样猜想:凡卡醒了,老板站在面前,指着他说:“长进了啊,知道偷懒了,敢戏弄我了,开始学坏了啊。”

有的这样猜想:他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爷爷来接他,有一天他趁店里的老板、老板娘、伙计熟睡以后,悄悄地拿了店里一双鞋,赶紧逃出了莫斯科,奔向了回村子的路。凡卡回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激动不已,因为,他又可以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

三、因势利导比高低

当看到学生有这么丰富的合理想象时,我顺势激发兴趣,为写推波助澜:我说:同学们把你们所想写出来比试一下,看谁写得更新奇、合理、有趣。同学们纷纷响应,试欲同学比高低,都提笔畅想了起来……就这样,一串串续写的“珍珠”出现了。在此举出一名同学的续写习作,与大家分享: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他开心极了,嘴边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这时,一个声音把他从睡梦中揪了出来,老板娘大声呵道:“你这个吃白食的家伙,整天都在睡觉,是不是‘皮子’又紧了?”说着给了他一记耳光,凡卡忍耐着,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丝希望,他认为爷爷会来接他。伙计们也在继续玩弄他,让他和狗吃一个盆子里的食物,他很生气,但是他又不敢反抗。

唉!现实太残酷了,如果他没有看到那封信,他也许会以坚定的信念活下去——一天大早,天冷极了,伙计们怕冷,打发他上街去买东西,在回来的路上他意外地捡到了那封他写给爷爷的信。因为邮差见没有详细的地址和邮票,便把它扔了。

可怜的小凡卡的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从此精神萎靡,一病不起,最终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飞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幸福”地方。

以上这个互动练笔过程给我这样的启示:在指导续写作文的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合理想象,大胆推测,用心感受心,用情体悟情,这样每颗童心的呈现都是最美丽、最动人的……

“发表”的故事

去年接了五年级一个班,学生的作文全是“瘦美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也就是两三百字,而且内容也是胡编乱造。唉,这该怎么教啊?一个星期下来,我摸清了大家心中的畏惧“作文情节”。孩子们说:“每一次作文本发下来,到处都是老师的红笔改痕,真没劲。还有些同学的作文会被老师在班里“发表”。

“发表?”我一愣。孩子们如此解释他们所说的“发表”:“其实就是把学生的作文拿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改,于是大家就拼命地找缺点。这个同学多丢人啊!”

哦,原来都是这“发表”惹的祸!

一个月以后的作文课,我拿着一张《朝阳日报》走进教室,说:“今天的作文课,我们欣赏一首小诗——《冬娃娃》。这是我班的一位同学发表在《朝阳日报》上的文章。”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倾听我的朗读:呼呼呼,像一个疯颠颠的淘气包,骤然来临。摸啊摸,摸光了树叶,摸干了树皮。挥啊挥,招来了乌云,一块儿说悄悄话。挥啊挥,铺天盖地的“蒲公英”,落了下来。变了变了,树木搭上了白围巾,大地盖上了白棉被,山坡披上了白大衣。他们说:好暖和呀!冬娃娃笑了。

读完后,我问:“你们猜一猜作者是谁?”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我高声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作者来!”王晓同学一脸通红地站了起来。“耶!耶!”教室里一片欢呼。

接着,我让王晓讲了自己发表文章的经过:这一阶段我们在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读了许多同龄人优秀的诗作后,小作者诗兴大发,又适逢一场兆丰年的瑞雪,就有了他的大作。然后我说:“你们有好文章,也可以让老师给你看看,帮你改一下,说不准也能发表呢!”

放学时,我听到几个学习较好的同学悄悄的说:“王晓同学的作文都发表了,我们也要努力。”

第二天早上,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五篇作文。

凡卡读后感作文篇8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有效练笔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以往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其他语文教师也抱怨自己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语言积累不足,从而造成言之无物,写作时无话可说,结果往往会敷衍了事。而此时,“生本课堂,教学高效”这个充满挑战的实践活动开始实施,学生倾诉表达的舞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与文本充分对话,对话的实效性已超越了原有教材,这样的舞台才是充满智慧的。

一、题材来源于内容补白

教学《荷花》一课时,通过诵读全文,让学生整体感受了荷花的美之后,我说不同地方的景色,同一地方不同时令的景色,也都有不同的特点。于是,我便引入古诗词《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来表现春天的色彩美。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用自己所知道的诗句来展现不同季节的景色美。顺势,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路,模仿写作“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春天到来了,山上的杏花开了。这些杏花像 。有的 ,有的 ,有的 。

下课了,操场上的人很多。 像 。

有的 ,有的 ,有的 。

模仿、借鉴是提高学生读写技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从不会写作表达,而经过模仿的途径,逐渐掌握书面表达的要领,把范文的表达技巧转化为自己运用自如的技能。在本课中,学生在观察了景物的基础上,运用诗句激发孩子大胆的想象,脑海中产生了一幅幅生动活波的画面,再引导他们将“想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事物”,大大降低了课文补白的难度。

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孩子们无不为人类的愚蠢行为而懊悔不已,同时更加同情幼龟的不幸遭遇。这时,我突然听到一个孩子说:“作者和同伴们都误会了向导,其实向导的做法最正确。”我想:看来,孩子们对这位向导很有看法。于是,我便改变了教学思路,改做了这样的设计:你觉得文中的向导做得对吗?为什么?

向导看到“侦察兵——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啄食时却置之不理,我觉得他 。

向导看到大批“龟群”竟成了那些食肉鸟、嘲鹰的美餐一顿,感受到那血淋淋的场面时,同时也谴责这一切后果都是人类造成的,我觉得他 。

从学生的情感变化为切入点,形成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这样引导孩子们各抒己见,才会众说纷纭,激发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让他们不要随意干涉动物的行为。

在教学文言文《鹬蚌相争》一课中,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充分领悟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时,纷纷感叹:鹬蚌相争执,互不相让,结果弄的两败俱伤,落得一个让别人从中获利的可悲的可悲下场。其中,课堂中的谈话让学生思维拓展,情感得以深化。我便以“展开想象,内容补充”展开续写。

二、题材来源于课堂阅读

写作是教学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记得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一位同学朗读大瀑布昔日、现在情况的有关段落,而让其他同学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学生朗读完毕后,我并没有让学生睁开眼睛,而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进行分别描绘,小组绘图加以班内展示,此时,竟有许多同学则提到现今的“环保”课题,同时也激发了情感的火花,达到了着手写作的目的。

当我看到路边的白色垃圾时,我会想 ,我会这样做

当我闻到河水臭味熏天时,我会想 ,我会这样做

当我看到工厂烟囱里直冒黑烟时,我会想 ,我会这样做

领略了《桂林山水》中描述的美景之后,同学们被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惊"与“奇"所震撼,因而都赞叹作者的巧妙笔法,竟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我便总结了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方法:1、整体上,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具体段落中,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3、句子中,插入转折关系的关联词。那么,巧妙运用这一写法描写一处景物的小练笔,便在每个人的思维中产生,并进行形成构思。

三、题材来源于大胆想象

打破常规,驰骋想象,就是要解除束缚,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必须打破这种禁锢学生思维的框架模式,还给学生表达、想象的自由,做到表达方式灵活自由。

再如:《凡卡》一文中,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自己在鞋店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挨饿挨冻,所以想回到乡下爷爷的身边,过着以前那种快乐的生活”。读完本文,正是同龄人的凡卡得到了孩子的同情,无不为凡卡的悲惨命运而感叹、担忧。此时,多数学生都在想象着凡卡睡醒以后的情形及将后小凡卡的生活情景,有些认为凡卡最终回到了爷爷的身边,有些认为凡卡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大老板,有些……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最想看到的,与此同时,我便提出进行“续写《凡卡》”的这样一次小练笔的要求,真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文中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

小练笔:此时,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我仿佛看到了八国联军 ,听到了 ,我的内心有一种 的伤痛。

上一篇:初三语文范文 下一篇:创新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