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原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1:50:53

凡卡原文范文第1篇

孩子悲惨的遭遇、纯真的童心,最容易动人心弦。学完了这一课,一个悬念植在了学生心田。孩子们有的沉思,有的争着问我:“凡卡后来怎么样了?”看来,孩子们无不同情凡卡,无不担心凡卡的将来。沉浸在课文意境之中的孩子们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的孩子们此时有许多话想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此时创设自由想象的平台,放手让孩子们续写故事,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之翅,自由飞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又可以发展想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于是,我将续写《凡卡》作为作文命题,并设计了指导方法。

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健康、可信,事件完整、连贯的文章。教学《凡卡》的续写,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乘风千里一线牵

想象如风筝,无论放飞多高,也须一根线来牵。那么想象凡卡的将来,主线即中心是什么呢?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凡卡会不会过上好日子?”孩子们七嘴八舌,但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虽然强烈希望凡卡见到爷爷,得到快乐,但都认为凡卡最终逃不了悲惨的命运,因为他周围的人那么可恨,当时的社会很黑暗。围绕这一情感主旨展开想象,孩子们抓住了主线,找到了作文的方向。

”二、寻找放飞的起点

续写,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原文的情节发展变化,但是又不可脱离原文,所以最好能从原文寻找一个原因开始设计凡卡生活的变化。为此,我让孩子们又将课文阅读了几遍,让他们自己寻找故事生长点。他们马上欣喜地找到了几处:1.凡卡动用了老板的墨水,可能由此遭到毒打;2.他发信时,可能被那个伙计看到,遭到盘问;3.他太思念爷爷,可能逃走;4.他给爷爷的信根本收不到,他在盼望中继续苦熬;5.爷爷生活发生变化,也许会找孙子……

三、让想象舞动精彩

找到了起点,然后开始精心的构思相关的情节。我们要致办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通过品读、感悟,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激发想象思维。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比如老板和老板娘狠毒冷酷,伙计们深受迫害,胆小又欺软怕硬,凡卡天真幼稚、孤独无助,凡卡的爷爷善良和蔼……接着让学生独立创作,通过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续写凡卡的生活。

由于分析的比较透彻,学生的想象涌出来朵朵精彩的浪花。

四、二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一向认为孩子们太幼稚,事实上,他们有思想、有创造。他们的故事缤纷多姿、曲折动人,能注重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挚的情感在学生心湖荡起层层涟漪。

有个孩子描述了凡卡动用了老板的墨水,被老板发现后毒打一顿,还不给他饭吃,饿昏过去的凡卡喃喃地念着“爷爷!……”死去了。一个孩子则写到,醉醺醺的邮差将信件弄丢了,凡卡的信就在其中,恰被一伙计拾到交给了老板,老板岂能轻饶凡卡。还有孩子又描述了这样的故事,爷爷没收到信,凡卡等回信经常开小差,被老板赶出鞋店,他从此成了一个流浪的孤儿。

凡卡原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2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语文课教学中,常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出现的课堂小练笔,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书面表达,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延伸文本的深刻内涵,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而使其作者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练笔这一环节,不要只是用一两句话布置一下,然后让学生课外练笔,过后竟然对学生有没有付诸实践都一无所知,而应认真地把课堂练笔落到实处,让练笔在读与写之间搭起一座坚实而又秀美的桥梁。

一、巩固学到的知识,运用创新

仿写就是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读作品、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之后,将作者的表达方式运用于自己的表达,让学生开拓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尝试创新表达,实现从读到写的跨跃。

《桂林山水》文辞优美,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典范。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当地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本次练笔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确定景点。学生交流去过的风景名胜,教师板书并补充,诸如:灵通岩、乌石龙、庄上土楼、龙山岩、高隐寺、乌山、宫口港、九候岩等。学生兴致勃勃,集思广益,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以至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2)思考特点。让学生在脑海里重现游览某一景区的经过,想一想此景点有何特点,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学生一边回忆一边思考如何表达。再让学生试着说说景区的特点,如灵通岩的山奇、险、壮,宫口港海边风景美、关帝庙香火盛、海港特产多等。这样能让学生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3)训练表达。学生试着用课文的句式或词语进行表达,有困难的地方其他同学或老师可以帮助补充。如:灵通的山真奇啊,群峰起伏,错落有致,像蟠桃,像长蛇,像佛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灵通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山道蜿蜒,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灵通的山真壮啊,岩石突兀,峰峦叠障,仰望如巨大的岩石高耸入云端,俯视则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仿佛身在人间仙境,一览众山小。又如:宫口海边的风景真美啊,海天一色,怪石林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溅开万朵花;宫口关帝庙的香火真旺啊,庙宇轩昂,烟雾缭绕,车流如潮,人声鼎沸,人们缅怀忠勇的关帝圣君,祈求家人的平安幸福,企盼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宫口海港的物产真多啊,各种各样的海鱼,营养丰富的牡蛎,味道鲜美的螃蟹,让渔民喜上眉梢,让游客垂涎三尺。通过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想象,升华情感

有的文章中所写的事已经完结,但言有尽而意无穷,事态还可以继续发展。对这样耐人寻味的结尾,我们以故事的终点为起点,构成新的情节。这就是续写。续写必须根据原文的线索、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继续使原文的故事情节合理地发展下去,创造出新的完整的故事,所以续写一定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合情合理的情节。续写还必须是原文情节的继续和发展,必须与原文有着一定的联系,必须与原文人物情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续写部分的情节发展、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联系性、延续性和一致性,才能深化原文的主题。

课文《凡卡》以凡卡甜蜜的梦作结,意味深长。教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同学想象凡卡被发现他给爷爷写信义遭到老板的毒打;有的说凡卡醒来后知道爷爷来接他只是梦境,便伤心地哭了起来;有的同情地讲述,凡卡只得继续过着挨打、挨饿、挨冻的非人生活;有的大胆想象,爷爷去看望凡卡并带他回乡下过着清苦却又快乐的生活……对学生的大胆想象教师要多鼓励,只要与原文人物情节相吻合即可。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的主题,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交融与契合。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对她非常同情。我创设情境: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表演这一情景。接着全班交流,让一些小组来说说或表演这动人的一幕。这一有趣的环节,既深化了为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会感悟,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表演的能力,自始至终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课后,我再提高要求,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再想具体些,写成像课文一样精彩动人的童话作品,喜欢表演的同学再自由组合成小组,把续编的故事排成小的童话剧。从读到说,从说到写,用课堂练笔搭建读与写的七色彩虹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挖掘体会的深度,训练表达

扩写就是把短文、片断或者提纲扩展和充实为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文章,扩写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合理地进行扩写,要增加描写,力求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扩写能够深入挖掘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白杨》中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有一句话“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我让学生以“?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需要它,它?摇?摇 ?摇?摇?摇?摇”的句式练习说话。学生思考并作答,如: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傲然挺立;沙漠需要它,它就在那儿抵挡风沙;黄土高原需要它,它就在那儿把根深深扎进泥土;边防哨所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和战士一起守边防……通过扩写练习,让学生感受白杨的顽强生命力,进而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可贵品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又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句式训练。

总而言之,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补写,丰富多彩的课堂练笔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领悟,到对学习技巧的牢固掌握和创新运用,实现了读写结合。通过快乐有趣的学习,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忠海.“素质教育”提出的基础分析[J].教育参考,1997,(3).

[2]许玉乾.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J].教育参考,1997,(5).

凡卡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想象力 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篇外求意,弦外捕音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途径。有的课文所写的事件或人物活动已经完结,但此事或人物活动还可能有新的发展。对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想象以后的情况,并写成作文。但同时也要具备几个基本要求:

(1)必须深刻理解原文,掌握文章中心,体裁,结构。

(2)必须忠实原文,所写内容必须是原文情节的自然延伸,要与原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胡编乱造。

(3)合理发挥想象,比原文内容要更加充实,人物形象要更加丰满。

(4)所写内容要与原文风格一致,做到情节首尾圆合。

(5)写作中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内心活动及环境变化。这样就能写出新颖别致符合要求的文章情节来。

例如,学了《穷人》一文后,让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想象,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要提示学生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文章结尾这样写的:“他们在这里呢”。可以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题来续写这个故事,想象桑娜一家人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日子更加艰难了,可是他们一家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他们的日子是怎样度过来的呢?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通过续写,让学生感受他们一家人在贫困的生活中相亲相爱的情景,以及渔夫、桑娜的善良和人间真挚的爱。又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想象凡卡又有哪些遭遇和结局,来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又如,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也可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假如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新中国,来到我们中间,她就不会有痛苦,不会有孤独,也会有一大堆爱她的小伙伴。让学生想象假如她来到新中国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通过说和议,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的悲惨命运,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同时更会激起对新中国的热爱。这样,不但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凡卡原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习作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通过理解内容,悟出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因素,巧设情境想像练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扩展画面,激发想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言约意博的古诗,在扫除语言障碍,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把文字符号还原为物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江雪》这首古诗,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雪中鸟儿不飞、行人绝迹、孤舟独钓的凄凉景象。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让学生进行扩写。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凛例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雪花纷纷地飘着,田野、村庄、山峰和树木都被大雪盖得紧紧的,压得严严的,色彩鲜艳的大山早已被围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环视四周,白雪皑皑,不见一只飞鸟。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侧耳倾听,若没有大江的浪涛声,这雪野显然就是一个僵死的世界。然而,在这冰凉、空旷、寂静的世界里,却停泊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鳖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会神地垂钓着。看那片片雪花飘在他身上,阵阵寒风刮在他脸上,他都若无其事,只是不时摆动一两下身体,或是擦一下脸颊,可两眼总是那么认真地注视着江面。他的动作是那样轻巧、灵活,神情是那样倔强、孤高,他真是一位勇于战胜困难、有着顽强意志的人。

二、读中悟法,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要在读中感悟和体验、迁移、运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如学习《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参照下列提纲写《我爱我的母校》。作者离别祖国时心情——“我”离开母校时的心情;作者看到景物触景生情——“我”看到校园的景物触景生情;作者出国的目的及今后的决心——“我”今后如何回报母校。学生在抓住景物描写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述上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这样把教材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读与写迁移的目的。

三、情节补充,借车引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教材选入的文章作品,由于构思立意“奇”、“趣”,加上作者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像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进行迁移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延伸情节,补充结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凡卡原文范文第5篇

【片段一】凡卡为什么会写信

生1: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2:是啊!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3: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3:因为从文末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师:说得很好!还有谁认为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的?

生4:从文中“砍圣诞树”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时候在乡下,家里虽然穷,但爷爷很疼爱凡卡,闲暇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教小凡卡识字。

生5:我很有感触,我也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写字,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晚上还抱着我数天上的星星。我想凡卡的爷爷那么疼爱他,一定也会这么做吧!这样凡卡会写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说得多好啊!原来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他的。谁还有不同的解释?

生6: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另外一个人有关。

师:哦!那是谁呀?是文中的人物吗?

生6:不是。我曾经看过小说的原文,文中说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夫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

师:说得很有道理,尝到了多读课外书的甜头了吧?!看来,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生7:老师,我还有问题不懂。凡卡才九岁,又没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他怎么会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既然凡卡会写信,那他为什么又不会写信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够帮他解答?生1:我认为凡卡写那么长的信是有可能的。综观凡卡的信,用词比较浅显,通篇都是孩子口气,近乎是凡卡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而小凡卡在莫斯科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他多么想爷爷带他离开这儿,他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爷爷倾诉,因此信的内容自然就长了。

生2: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凡卡会写信,可能是席瓦列维夫老爷家小姐或者爷爷教他识字的结果,但他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也是可能的。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在大家积极提问、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吗?老师感谢你们!

【片段二】凡卡有两个名字吗?

生1:老师,凡卡有两个名字吗?文章的开头叫他凡卡・茹科夫,可凡卡在给爷爷信的落款里署名又是伊凡・茹科夫,这是为什么?

师:你读书真仔细,连文中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都让你发现了。(师面向全班同学)大家有谁知道答案?

生2:老师,是不是外国人的名字很长,我们为了翻译方便,就把它压缩了?

生3:不对,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按照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但晚辈对长辈自称,一般省略自己的父名,所以即使为了翻译方便,也不可能把文中小主人公的名字给省略了。

师:你的阅读面真广,懂得的知识真多!(师向该生竖起了大拇指)那凡卡名字的前后不同,我们该怎样进行合理的解释呢?

生4:凡卡也许有两个名字,信里的那个名字可能是他的小名。

师:为什么在信里用小名呢?

生4:也许以前在乡下,爷爷经常叫他的小名,凡卡在信里用他的小名,会显得更亲切,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

生5:是啊!凡卡从小就失去父母,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他现在只能靠爷爷了。

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生1:我认为“伊凡”是他的名字,而“凡卡”是作者对他的爱称!

师:(眼前一亮)为什么?

生1:因为说到小名,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家里,妈妈从来都不叫我名字,却叫我“宝贝儿”,在小伙伴中间,他们都说我聪明、点子多,于是都喜欢叫我“智多星”,而老师平时不也习惯地叫我“小博士”吗?再从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很同情也很喜爱他小说中的小主人公,所以爱称他“凡卡”。

师: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联系自己的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是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发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感谢你,我们班的“小博士”!

(师与该生握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二、文本与拓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必须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师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其后果势必导致师生对文本、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忽视。何况,现在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搜集资料的能力,而恰恰是处理资料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立足于课内,立足于教材本身,对开发课外资源要统揽全局,有长远的打算。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能力和创造潜能,我利用组词,练习说句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施展,释放他们的巨大能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次教学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师不但应该为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质而教学,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而教学,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如有些细节没注意到,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足,在教学环节上还能编排得更好,等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还会注重和其他教师交流,时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凡卡原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扩写情节;文尾延伸;畅谈感受;假想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92-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一段新鲜的表述,让我眼前一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清楚地记得,实验稿的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这一表述的,只是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一句——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多种途径中提到了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我们都能在各级的公开、示范课上看到了语文老师对读写结合的重视。亦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形式主义者的追求,不知道其所以热觉着没了这个读写结合的环节是一节课不可划缺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典范之作,不乏名家明篇,语言精炼,意味悠长,学生般都有偏爱。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积累,并抓准切入点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写作进行练习实践,巩固从阅读中获取的写作知识。因此,每教一课,我都会注意根据课文的需要,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巧妙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引导学生轻松作文,从而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的 “读写结合”策略:

一、扩写情节

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为了发展学生的确良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背景、体裁、作者思路、情节发展,把那些比较概括的句子或片段加以扩充、拓展,使之更加具体、更加详尽、更加生动。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收拾鱼本无规则可言,从尾巴弄起,就要挨打,这是老板娘的无中生有、无理取闹,表现了她的凶残本性。在学生对此谈完深刻的感受之后,当学生为凡卡打抱不平时,及时转话题:“凡卡多惨啊!你能用你的笔描写出那老板娘的丑恶行为吗?”而且要求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想象,把凡卡受虐待的全过程写出来,要突出老板娘的凶狠毒辣和凡卡的可怜无助。在同情的基础上,学生心中燃起对老板娘极度不满的火焰,因而展开想象已轻而易举了,写起片断来也文思顺畅,在这样的情节训练中,学生感情激动,写作热情高涨,发散思维也得以发展。

二、文尾延伸

语文教材上好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读写的起点,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原文的情节进行续写。一方面,可作为课文阅读理解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想象思维。续写因为原有故事的依托,所以难度不高,学生也很乐于参加。

如《穷人》结局:渔夫和桑娜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当读完这篇课文,孩子们已被渔夫和桑娜的善良所感动,凭借这点,及时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当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又会怎样?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他们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想象一触即发,有的想象在渔夫无意间捞到金子,他们从此过上美满生活;有的想象渔夫勤劳工作下,他们总算捱过艰难的日子等,个中情节曲折离合,耐人寻味。

三、畅谈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引导学生写学习心得体会,有助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因此,当遇到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把品味语言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将相和》,我设计《我想对你说》的题目,任由学生选择文中的任一个人物作为对象,加以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怀。通过谈感觉,学生从中体会自己形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养成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强烈的语感能力;又能在生动的想象作文中促智力发展。

四、假想迁移

“为迁移而教”“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迁移是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它实质是准确、有效地提议已有的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提出假想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原文的事物特征,调动表象储备,把思维由甲迁移到乙。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深刻思索中养成沉着思考的习惯,又有助于灵活学生创造思维。因此,结合语意深刻的文章,我总喜欢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假如我到——》等等,在假设中学会反思,学会分析事物的真善美。如《我的战友》一课写的是以生命的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但由于背景时代相差甚远,部分学生对的行为不了解,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作。在写作中,学生通过反思后,对的伟大精神无不表示赞同。这就是合理的读写结合引发的创造思维的跳跃成功。

另一种迁移,其实可以说成“仿写”。文章的片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练好文章的片断,是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训练途径。小学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它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学习了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我抓住这个时机,在有规可循的情况下,经常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或仿写其结构、或仿写其特色的语言、或仿写其表达方法。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着抓住人物的外貌去感受人物特点,也体会到作者在这样的外貌描写下所赋予的情感。继而,我让学生抓住一人的外貌仿写这个片段。孩子们通过练笔,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并在其中蕴含了对这个所写人的相关感情。总之,通过此策略的运用,我认为仿写片段的练习,实质上是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结合课文进行想象作文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也不要忘记应根据材料和学生情况而制定训练形式,灵活运用,循序渐进,切忌拘泥于固有模式。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凡卡原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超文本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 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 崔 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课程•教材•教法,2005.3

凡卡原文范文第8篇

一、在理解省略号处练笔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回家乡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是这样结尾的: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也正是作家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两个省略号给我们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学生们与凡卡的心再次紧紧连在一起,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言可写。其中有个孩子写的让我不禁拍案叫绝(我只摘录其中一部分):

就在一天早上,店里的伙计们闲着没事干,又打起了凡卡的主意,他们捉弄着凡卡,冷笑着。一个伙计拿起架上的梆子就向凡卡扔过去,没想到,一失手,竟然朝凡卡旁边蹒跚学步的老板的小崽子的方向扔去。梆子在飞……

那个伙计惊愕了,脸涨得通红,嘴不停地抖动着,说不出话来。刚才在一旁看笑话的老板,则悲愤万分,怒目圆睁,声嘶力竭地喊:“噢,天啊!不!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凡卡果断地冲上前去,用头把坚固的梆子顶了回去。凡卡的头上顿时刻下一道红印,头上流出了血。小崽子吓得大哭起来。凡卡忍着剧痛急忙又去安慰小崽子。老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时他心里一定是五味瓶一样。

善心,会感化恶性的人!

这个学生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环节设计,让我感慨: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让学生写作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好习作是精彩的创造!

二、在想象补白处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留下的许多“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去填补这些“空白”。在填充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台湾同胞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们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老人、青年、孩子们,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多少话要向郑成功说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为他写一两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一位台湾老人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是台湾人民的大恩人,是您赶跑了荷兰侵略者,结束了我们长达38年的奴役生活!

师:一位台湾青年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率领的这支官兵真是英勇善战,能够把荷兰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真是我崇拜的对象!我也要参加这样的您的这支军队!

师:一位台湾孩子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衣角,说――

生:我代表台湾的孩子感谢您,是您赶走了荷兰侵略者,给了我们人生的自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师:是啊,台湾的同胞有多少话要想对郑将军说呀,千言万语可以化作黑板上的一句话――郑将军,是您――

生:(齐)!

师:您是我们心中的――

生:(齐)民族英雄!

通过这个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深处,使学生对郑成功这个人物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在理解故事结局处练笔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写道:第二天,小骆驼又见到小红马了,小红马还是用嘲笑的口吻说:“我都嘲笑你了,你还好意思出来,真不知道害羞!”小骆驼笑着说:“看人不能看他长得美和丑,要看他有没有用处。”“哼,那么丑,会有什么用处。”小红马自以为是地说。“我带你到沙漠里走一趟,怎么样?”小骆驼自信满满地说。“走就走,有啥了不起!”于是,小骆驼和小红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没有走多远,小红马的腿就陷进沙子里,小骆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红马拉了上来。没走几步,小红马就累了,肚子饿了,愁眉苦脸地说:“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我的肚子好饿呀!”说话间,突然一阵铺天盖地的风沙吹了过来,他们俩赶紧把眼睛闭上。可是,等风沙过去了,小骆驼一下子就把眼睛睁开了,而小红马睁了半天也没有把眼睛睁开。小骆驼由于长长的睫毛的保护,眼睛里没进一粒沙子,可小红马的眼睛里进了一大堆沙子,还是小骆驼帮他把沙子清完。小红马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小骆驼说:“谢谢你,你真棒!”看,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使作品更富于生命力。

凡卡原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阅读 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让学生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粗浅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第斯多惠曾说:“我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发展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就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虽然短小,但都充满高度的思想、智慧,是作者心智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在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者成为文本内容与思想的共鸣者,从而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生发新的感悟,完成文本的再创造,这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创造性阅读就是把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挖掘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被文章所蕴含的美感折服,在享受美好情感的过程中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内心需求。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创造力。

二、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同时也在各种矛盾、疑问、困难的解决中丰富和发展了思维能力,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成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种质疑问难的学习经历,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积累。如《凡卡》一文,面对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思考:他爷爷是否知道学徒工的悲惨生活?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送他到城里去做学徒工?凡卡是真的在学习吗?他的爷爷为什么不给他另找一个作坊或工厂呢?凡卡正是像我们一样,应该读书学习,他的爷爷为什么却要他做学徒工呢?凡卡的信寄出后,假设他的爷爷收到了又会怎样呢?这样的信能收到吗?收不到凡卡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凡卡和小音乐家杨科的命运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领悟语文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凡卡的爷爷知道城里学徒工的悲惨生活,他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挑选之后才选定了这一家的,但是为了让凡卡能够生存下来,这也是无奈之举。即使他收到凡卡的来信,也无法把凡卡接回去,因为他无力把凡卡养大成人才送他走的。收到信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制度的罪恶,本应读书享受美好生命的凡卡,却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三、开展创造性想象训练,发展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凡卡原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依纲据本;巧设问题;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巧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就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供或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创造性思维因素的课文,它们是多角度启迪学生智慧、学好语文的好素材。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如《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小交通员》《田忌赛马》中的发散思维等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语文、学处事、学做人。

一、以求异性提问激活思维,使学生学会多重角度处理问题的本领

引导学生不满足于课文中现成的结论,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或事物,使学生所得知识超越课堂教学要求。

我在教学《称象》时,讲完曹冲用石头称象的办法后,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思维训练推向纵深,就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也在场,你们能不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一下被激活了。有的说:“老师,泥土比石头好找,我认为可以用泥土代替石头。把泥土挑上船,等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再称泥土,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吗?”有的说:“岸上不是有许多人吗?我建议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既不费力,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有的建议用铁、沙、树等代替石头,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办法,全班学生的大脑都在飞速地运转,思维在任意地纵横驰骋,整堂课显得轻松愉快,趣味盎然。这也使学生知道只要肯动脑筋是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的,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以延伸性提问拓展思维,学会应对危急的本领

为了引导学生从课文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原文中“跳出来”,在时空上拓展、延伸,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思维,学到临危应变的本领。

我在教完《跳水》这课后,创设“读完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许多学生还沉浸在那难忘的跳水情节中,都被船长的急中生智深深地感染。有的说:“遇到危急的情况要像船长那样冷静果断地采取措施。”有的说:“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像那个孩子因一时生气而不顾危险。”有的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水手在孩子哭笑不得时还在笑就过分了。”

学生在联想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把生活实际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在危急来临时要冷静、果断应对,又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三、以推理联想提问激活思维,学会揭示课文内涵的本领

上一篇:思念家乡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