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1 12:37:19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第3节中的楞次定律演示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处理电流流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2)了解楞次对物理学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探究,使学生体味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进而诱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楞次定律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刻苦踏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实验演示电流流向与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②由实验现象得到楞次定律的分析、推理过程。

(2)难点:①通过实验总结原磁场和感应磁场的关系。②对楞次定律中“阻碍”而不是“阻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授法等。

五、实验原理

当条形磁铁N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通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螺线管中将产生感应电流,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并记录实验结果;将条形磁铁S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再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就可总结出楞次定律。

六、实验器材

螺线管、条形磁铁、演示用电流计、电池、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七、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请同学们回忆,要产生感应电流应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教师:不错!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那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下面我们演示实验来探究答案。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一:确定电流方向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教师:分别按图1、图2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器材。

学生:在电键S瞬间接触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并得出结论。

结论:电流表的指针向电流流进的接线柱一方偏转,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

演示实验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

教师:如按图3连接器材,并按图4甲、乙、丙、丁图(同课本P10图4.3-2)所示的方法分别实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螺旋管上有线圈绕向的指示,但由于两个接线柱都在螺旋管的上端,学生怎么也弄不清楚线圈是怎样绕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画出了线圈内部绕向示意图,如图4所示,这样一来,难点便迎刃而解。)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教师:由实验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穿过回路的原磁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分组讨论、总结并报告结果。

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有助于磁通量的增加还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有助与磁通量的减小还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小?

学生:当线圈内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内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是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小。

教师:可见,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能否将“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换成“阻止”?

学生:……

教师:不能将“阻碍”换成“阻止”。原因是:在图4甲、丙所示的实验中,当磁铁插入线圈过程中,因通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而产生感应电流,(由图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等同条形磁铁)总是与磁铁同名磁极相对,其作用是不让磁铁的插入(不让磁通量增大),但磁铁还是插入了线圈(磁通量还是增大了)。即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而不是“阻止”磁通量的增大;由图4乙、丁所示的实验同理可以得到,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而不是“阻止”磁通量的减小。(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将演示实验得到的结论凝练成一句话?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分组讨论、总结并报告结果。

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教师:物理学家楞次早在1834年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就得到了这个结论,这就是楞次定律。

(教师板书定律内容)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八、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2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3

【设计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教学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课堂教学低起点高落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与情感,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境趣味化。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猜想,假设,提问等环节去进入探究学习过程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而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通过实验,归纳,交流,评估等环节去处理解决物理问题,这种情境探究的规程使学生获取了知识,掌握了规律,又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对比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设计程序】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布局如下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在探究电磁感应的实验中(如图),请学生观察将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向什么方向偏转?将磁铁拔出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向什么方向偏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偏转方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学习新知,开始探究的过程

2.1 动手实验,探索研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1- 15(如下图)进行实验。教师强调要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磁铁接近或离开铝环的速度要快。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铝环和远离铝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

问题2、当条形磁铁N极靠近铝环时,铝环被“排斥”,说明了铝环中有了感应电流,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铝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问题3、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铝环时,穿过铝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 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有无关系?

问题4、能否采用此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表格。学生的表格是多样性的,在多样性的表格中选最佳的,如下表格供全体同学参考。

2.2 观察实验,现象统计。

2.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在完成表格填写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完成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降低难度,教师在巡视学生实验时帮助点拨指导:当磁铁靠近线圈时,线圈被推开,线圈本身无磁性,说明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原磁场)方向相反,根据安培定则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当磁铁离开线圈时,线圈被吸引,说明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一种“中介”,其目的是什么?

2.4 对比分析,形成规律。老师启发: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体会其中的关系,谁阻碍谁,如何阻碍?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插入时: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相反。

拔出时: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相同。

以上两点就是阻碍的表现。

[教师归纳]:

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2.5 过程分析,因果关系。

2.6 加深理解,学会应用。完成因果链,梳理因果关系,“结果”阻碍“原因”的变化。

引导学生逐字分析楞次定律的内容,讨论阻碍的物理含义。并利用本节的实验探究,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闭合回路,判断此回路中原磁场的方向。

(2)判断原磁场磁通量的增减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应当指出的是,楞次定律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感应电流的方向,但指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只需进一步由安培定则确定。所以说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普适规律。

3. 课堂小结,体会哲学的思考 师:在人为外界的影响下,导致了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而感应电流的磁场(效果)是阻碍这种变化的产生,最终使变化延缓,起到了延时的效果,变化与阻碍变化相依相生,同时出现同时消失,验证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师:这对矛盾具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楞次定律;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微电流放大器

楞次定律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在以往教学中,磁通量的变化是以磁感应强度改变在实验中体现的,楞次定律中“磁通量的变化”还应有有效面积,磁感线与线圈平面夹角的变化,这两种情况在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极小,但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磁通量的变化,实验还是必要的。

在使用微电流放大器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安排:

一、仪器介绍

楞次定律演示器(改造)

表头 导线 自制线圈 条形磁铁 自制线圈架 铁丝 演示用磁铁

演示微安表 微流放大器

二、实验

(一)改变B,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表格

参考实验图

(二)改变S,观察感应电流方向完成表格: 参考实验图

(三)改变线圈与B的角度θ,学生完成表格 参考实验图

(四)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在运动上体现为来拒去留。

(2)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5、右手定则

回顾实验:

对右手定则的理解也可以看切割导线所在回路磁通量变化,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总结,右手定则: 伸开右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从手心进入,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其余四指指的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5

人教版物理选修3―2教材第9~14页,第3节楞次定律一节,是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教材的安排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般这样处理: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入手,通过探究实验理清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闭合电路原磁通量的变化等各变量间的联系,再与学生互动突破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间变量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最后从磁通量、力和能量三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阻碍”内涵的理解。这样做,能够还原科学家寻求科学规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今天的学生是在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学习本节,所以我试着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楞次定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展示如下。

本节从一个演示实验入手,创设物理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导轨上导体棒以一定初速度运动(说明:实际操作时,可以让导轨适当倾斜,以平衡摩擦力;也可以制作相应的Flas做仿真模拟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师: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吗?导体棒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生: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导体棒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停止运动。

师:此过程涉及能量的转化问题吗?

生:导体棒的速度在减小,说明导体棒的动能在减少。

师: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恒的,减少的动能又转化为何种形式的能量了呢?

师生讨论: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体棒减少的动能转化成了电能。师:由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导体棒的速度变化要受到力的作用,那是什么力使导体棒减速呢?

生:导体棒运动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流,有感应电流的导体棒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作用,是安培力的作用使导体棒减速。

师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一:

感应电流的安培力阻碍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

师:能否判断导体棒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生:根据磁场方向和导体棒所受安培力方向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师:让我们一块分析分析该闭合回路内磁通量如何变化?

师生讨论得:若导体棒速度水平向右切割磁感线时,闭合回路所包围区域的磁通量变大,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若导体棒速度水平向左切割磁感线时,闭合回路所包围区域的磁通量变小;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二:

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综合分析结论一和结论二得出:

感应电流的效果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至此,我们借助一个演示实验,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入手,和学生一起在理论上分析得出了楞次定律的内容。

这种处理方式训练了学生借助已知的物理规律分析未知的物理过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考虑再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沿着当年科学家的足迹来自主归纳和检验楞次定律内容。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6

“问题是课堂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链式问题组”就像学生思维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生攀上新的认知结构;“链式问题组”就像是迷途中出现的一个个指路标,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链式问题组”还像是一根根长绳,串起学生的点滴思维火花.

1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材施教,在“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 “减负增效”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课时)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课,精心地设计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 .

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链式问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链式问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链式问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链式问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2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原则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1科学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2.2基础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当然,问题设计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既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摸得到”的成功,也要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具体设计时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契机,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2.3针对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2.4启发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与问题间要自然,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问题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3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具体做法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链式问题组”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本人正在着力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链式问题组“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课堂中优化“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3.1物理概念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物理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物理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物理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摩托车、汽车和飞机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2)在视频中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做什么运动?一开始摩托车为什么跑在最前面?(播放视频: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起动比赛视频)

(3)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4)谁的速度变化最快?

(5)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并引出加速度的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案1:取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所用时间.

方案2:取相同的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方案3:时间和速度变化量都不相同,看它们的比值.

(6)加速度大小代表什么?(通过一个例题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7)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加速度的意义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8)加速度的正负号代表什么?(通过一个匀减速运动的例子展示加速度有正负之分)

(9)利用什么仪器可以测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光电门!)

(10)如何利用实验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先让学生设计利用光电门测加速度实验,

再结合P17的课后练习4介绍用运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加速度的思维.该问题的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应用加速度的定义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本“链式问题组”设计从一段吸引学生眼球的精彩视频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层层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事例弄清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快慢这三个易混易乱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问题(5)比较牢固的理解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问题(7)让学生从加速度的意义理解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9)(10)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会设计实验测量加速度.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⑤如何在生活情境或实验中应用此概念的定义式?等等.

3.2物理规律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规律课是指有关中学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物理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用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一个实验来总结归纳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定,这套装置能几种操作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演示4种操作让学生观察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用电流表怎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通过直流电路试接确定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往左边偏,所以通过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3)通过初步观察发现N极插入与S极拔出的操作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猜想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好四种操作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不是同一类物理量,所以它们的关系很难发现规律.那么能否把感应电流转化为与它对应的磁场量呢?(感应电流也会激发磁场,所以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分析三个磁场量的关系.)

(5)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线圈的绕线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右手螺旋定则.)

(6)因为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所以尝试以磁通量变化情况归类寻找简明的规律.

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找出“增反减同”的规律)

(7)怎样理解“阻碍”的含义?“阻碍”与“阻止”一样吗?(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在阻碍?②阻碍什么?③如何阻碍?④能否阻止?⑤为何阻碍?(从能量守恒角度解释)

(8)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先找出哪些相关量的信息?(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的步骤)

(9)现在我们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两种方法,什么条件用“右手定则”?

(10)能用楞次定律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本“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经历探究过程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两大问题,并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最后通过演示实验从理论提升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楞次定律”中包含的实验归纳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等,问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定律和应用定律来解题.

规律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定律、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规律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那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规律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3.3物理实验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物理实验课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和对某些物理定律定理的验证.实验课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建立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设计.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首先,在实验前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以明确基本实验内容.

(1)本实验通过什么原理测量电阻?

(2)外接法和内接法有何区别?

(3)何时用外接法,何时用内接法?

(4)实验通过改变什么来获得多组数据?

(5)画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6)实验开始前,开关和滑动变阻器分别应该怎样调节?

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7)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进行试验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分别是偏大还是偏小?

(8)在实际测量中,若不能事先知道待测电阻的大概值,用什么方法确定采用哪种连接方案?

(9)试用多种方法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1)~(6)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对本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首先遵循了科学性的原则,提出的每一问题都能有理有据,通过科学知识解答.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第(1)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基本原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3)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内接法或外接法并了解对应的误差,(4)~(6)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7)~(9)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后进行思考,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由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然后在试验后大家共同探讨解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做出补充.从具体实验拓展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方法的升华.因此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实验展开,然后结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适度拔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作思维,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到进行实验操作,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实验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③本实验要测量哪些物理量?④本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⑤本实验的误差来源是什么?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⑦本实验拓展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4物理复习课型中的“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限于篇幅省略例析.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复习教学中,本人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这一章复习课前的知识归纳一般只会注重对匀变速运动中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各种关系式的归纳,而忽略对实验以及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的总结.针对这一知识盲点,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注意:

(1)如何用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分别怎么样测得?

(2)简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如何?

另外,学生在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时容易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3)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分别有哪些?

(4)哪些公式不含时间,哪些不含加速度,哪些不含位移?

(5)哪些公式是最基本的?哪些是变形而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两类运动图象,设计了如下问题: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有什么特征?

(7)如何在图像中读出速度、时间?

(8)直线的斜率表示什么?

(9)如何在图中读出物体的位移?

(10)v-t图像和s-t图像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对两类图像的巩固就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两类图像分析理解所反映的实际运动并形象的画出运动草图,发现截然不同.于是总结出有关图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一定要先看清是s-t图还是v-t图).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三类重要题型及对应的解题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11)自由落体较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v0=0,a=g)

所以自由落体问题中已知或要求最后一段的情况通常都转化为用整一段减去前面一段.

(12)刹车问题有何特点?(减速为0后不再运动)

所以刹车问题一定要先求出停车时间,进行判断后再进行其它计算.

(13)追及问题有何特点?有什么关键解题技巧?(追及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

所以解追及问题定要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抓住两者速度相等时这一关键状态.

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时做过题目的反思与总结,加深对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思考.

此“链式问题组”设计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对它进行回顾与概括是必需的,复习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问题组的设计要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梳理综合,结构重组,通过问题组的解答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②问题组设计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问题似曾相识但绝非是;③问题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问题组设计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完善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知识和方法的再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7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篇8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胆解放思想,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个体创造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而物理教学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

2 背景

高二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的应用”一节课,主要是在回顾、复习楞次定律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出示实验仪器,包括灵敏电流表、线圈(等效代替金属棒切割磁感线)和蹄形磁铁,用这些仪器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现象后得出“右手定则”的内容,然后应用“右手定则”解题完成教学。

3 问题的出现

上课开始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包括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和楞次定律,并由学生叙述楞次定律在具体问题中如何应用;然后给学生出示实验仪器,包括灵敏电流表、线圈(等效代替金属棒切割磁感线)和蹄形磁铁,用这些仪器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现象后发现其结论与“右手定则”中所体现出来的结论正好相反(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看过右手定则的内容)。这时,在学生中产生躁动,有的学生说“右手定则”的结论不可靠,眼见为实;有的学生在议论实验仪器有问题;有的学生说教师的操作有误……整个课堂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也使笔者感到奇怪,此时只能用下面的问题阻止大家散乱的讨论:光猜测没有用,我们要想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但怎么证明?

4 问题的分析

经过进一步的引导和讨论,根据问题的焦点和角度,将学生分成6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小组1认为问题出在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不一致(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所致;

小组2认为教师所用线圈(等效导体棒)中导线的环绕方向有问题;

小组3认为是教师实验用的蹄形磁铁的极性(N极和S极)不对所致;

小组4中的一部分学生对右手定则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

小组5认为教师在某个环节的操作有误,具体问题在哪儿不能明确说出;

小组6对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肯定认识,对右手定则的结论也不怀疑,他们没有明确的问题提出。

要求前面4个小组分别写出验证方案并用该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进行理论分析(能否找出具体原因和证明依据,由学生小组内部自己讨论)。

5 问题的解决

教师依据学生分组情况,让每个小组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可能原因,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动手做实验,证实自己的推测和分析。给学生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分析、探究,教师深入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注:实验中其他仪器不能再用教师演示用的仪器,各小组根据需要分别到实验室做相关的实验)。

小组1(电流表偏转方向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干电池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方案二,利用学生电源判断电流表的偏转方向;方案三,有学生建议直接拆开电流表,利用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应用左手定则来确定正确性。

小组2(线圈绕向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学生直接拿着原有线圈看绕向或拆开来看;方案二,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左手定则)来判断;方案三,利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和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判断;方案四,应用楞次定律的方法判断。

小组3(磁铁极性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再拿一个极性正确的磁铁或小磁针与该磁铁之间的作用来判断;方案二,利用该磁铁与通电导线间的作用力方向(左手定则)来判断;方案三,利用该磁铁与另外相应的肯定没有问题的仪器重做此实验多次,看结果是否与右手定则相符;方案四,利用该磁铁与其他仪器验证楞次定律的方法来判断。

小组4(右手定则有问题组)所提出的方案:方案一,分别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的方法判断结论是否一致;方案二,认真分析左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5(教师操作有误组)所提出的方案:由他们自己重做实验,认真分析每一步操作意图并做好记录,最后观察现象和分析结果,看是否与教师所做的结果一样。

小组6(找不出问题组)所提出的方案;先让他们自己认真看书,研究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分析和讨论。

各小组经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后得出各自的结论。

小组1:利用以上几种方案得出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是正常的对应关系(即左进左偏,右进右偏)。

小组2:利用所提方案实验验证线圈绕向没问题。

小组3:利用所提方案得出结论,磁铁极性标错(即N应标为S,S应标为N)。(此时整个课堂再一次议论纷纷:怪不得老师的结论与右手定则的结论矛盾……笔者露出会意的笑容,立即要求学生保持冷静,继续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

小组4:他们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分析和讨论,得出右手定则没问题。

小组5:他们经过认真重做实验,发现结果同笔者刚开始得出的结论一样,于是该部分学生自动解散,各自又有新的想法后合并到相应的小组一起参与探究、分析。

小组6:他们看书后觉得书上说的都没错,但自己还是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他们用期盼的眼神等待其他小组的结论。

学生汇报完各自的方案和结论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和谈一些学习心得。最后,笔者根据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做出中肯和积极的评价,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6 教学反思

笔者在准备实验时已经发现此问题,就想利用该仪器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看学生有什么具体的反映,依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再做相应的探究教学。结果发现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得好,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整堂课可以说学生是真正参与到其中而乐于探究,气氛活跃,师生角色到位,关系融洽,课堂教学生活化气息浓厚,给学生和笔者的影响及收获远远大于本节课内容教学本身,也为以后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从学习理论角度分析,这是一次成功的内隐学习活动。内隐学习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偶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得某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在这堂课前,学生并不知道所要获得的是什么,更无法有意识地将其提取出来,教师也没进行有意识的安排,却在这一节物理学习活动中收获了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等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动手实践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效果是教师讲解所不能代替的。

成功的教学是一种创造,笔者深感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无止境的。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他们是在“必须竭力去解决这一具体矛盾问题”的实际目的、真实行为的活动中去学习的。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学习系统,并使之进入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课堂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问题是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构建新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让他们扮演主角,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教育才是合格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范文 下一篇:商家促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