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04:56:18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一、切实理解教材中为学生设计的科学认识过程

有些刚任教不久的教师看到中学教材中物理知识浅显, 就不再认真阅读研究,只取教材中的大小标题就完成了教案的设计,这是不理解教材的表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再认识科学过程,编写物理教材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过程,所以它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学生观察哪些感性材料;2.怎样使学生产生科学认识动因;3.怎样使学生用实验进行观察、探索或者验证假设;4.怎样使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思维加工;5.得出怎样的结论。

我国物理教材由物理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他们对物理学的知识结构有深刻的认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了解确切,经过精心设计加工为学生准备了切实可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认知途径。要进行教学问题设计就要切实理解教材实质内涵;只了解大小标题,那是取其皮毛。要理解教材设计的科学认识过程,应该注意:1.相关的物理科学知识结构;2.教材中应用的科学方法;3.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强调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包括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策略水平,对后者具体的说是指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的水平和特征,要注意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认知活动的困难。要考虑如下问题: 学生学习本节起点是什么?形成学习本节内容的动机有什么障碍? 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学生感知新的情境有什么困难?学生在回忆所学知识结论时有什么困难?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除了在教材上反映外,还要教师认真地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长期积累,掌握学生状态对认知过程的提问很重要。

三、构建概念、规律学习的命题网络

依据教材提供的认知过程,以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认知过程作出调整和补充,将认知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学习可以获得相关命题,这些命题相互联系,形成命题网络。从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水平到新知识结论之间要设计若干命题,命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两个相邻命题之间在认识水平上的差距要符合学生实际。

四、系列问题设计举例

例一:高中物理“功的概念”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功的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它反映了力对位移的空间积累效应。功用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来定义。其单位是焦耳。

学生对功的认识在初中学过,懂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基本会判断哪些物理过程力是否做功。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正功、负功才刚开始接触,是学习的难点,因此需要逐步建立梯度进行学习。如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等。举两个特例: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FS和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从W=0出发,引入提出问题。在力的学习中,学生从效果力方面习得了阻力和动力的概念,为习得正、负功铺设了道路。而功的正负与力的正负又有了矛盾冲突,这是高中首次接触到标量的正负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从而理解了正负功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

“功的概念”的命题网络

网络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认识过程的方向,图中的命题是认识过程中的关节点,形象地说是认知的“脚手架”和“台阶”。最基层的命题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产生,最上层的命题是这个教学任务的目标。其中由“力和位移与S的夹角为90°时,W=0”和“当F、S相同,功的大小随α的余弦值变化”两个命题综合出“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方向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这一命题。通过引导分析cosα,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力和功的正负,得出功的正负意义。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认知过程中应用了观察、比较、概括、综合、推理的科学方法。A层是经验回忆、复习旧知,用的是以旧引新方法;B层概括出新旧两个命题,用的是分析―比较―概括的逻辑方法;C层是由命题综合产生“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方向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的命题,主要是归纳功的完整的概念,本网络也渗透了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特殊―一般,简单―复杂,等效替代等方法。

设计问题:

1)功的大小与力、位移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力与位移的两个特殊方向求出功不同,我们如何研究功与位移夹角的关系?

3)力与位移的大小不变时,如何将这个力做的功等效于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下做的功?

4)怎样计算一般情况下力做的功的大小?

5)力与位移所成的夹角在什么范围内变化?

6)正功一定比负功大吗?

7)从功的公式说明,为什么说力对物体做功?

8)你有哪些求力做功的计算方法?怎样求总功?

9)如果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变化,怎样求变力的功?

问题1)为A层所设,问题2)3)4)为习得B层命题所设,5)6)7)8)9)为习得C层命题所设。

例二: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课堂问题设计。

楞次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电磁现象中的反映。楞次定律现代的表述与楞次当年的表述有很大的区别,高等物理学中直接使用楞次定律,没有定律建立的过程,因此在高中阶段只能应用实验归纳建立定律。

学生学习过“右手定则”,认为感应电流方向已经会判断了,再次提出磁场变化时的感应电流方向问题,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不协调。在实验中怎样观察感应电流方向,怎样观察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学生感知有困难。因为观察对象不直观,要靠规则和仪表的指示来想象。

“楞次定律”的命题网络(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当实验得到磁铁和线圈运动的四种情况后,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方向的状态显得复杂,根据这些状态归纳出“感应电流磁场阻碍磁通量变化”的结论,需要一个综合过程。“阻碍变化”是很精确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当得到楞次定律结论后要将陈述性的命题转换成产生式表征的一系列操作,部分学生会有转换困难,需要问题指引。否则,有些学生会用死背操作步骤的策略应对,这会失去将命题转换成操作的受教育机会。当学习楞次定律之后,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则就有两套,学生面临建立新知识结构的任务。若教师不提示,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构建新知识结构。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与楞次定律是普适规律与具体规律的上、下位关系,需要建立两个规律的联系,两个规律的关系可以用实验或者是逻辑推理来揭示,无论哪个途径对学生理解都有困难。

上图A层是将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归纳,因三个物理量关系复杂,需要将感应电流的方向转换为它的磁场方向,三个物理量都是磁场量,容易比较,B层就是这个转换过程。C层初步归纳出φ增加,φ减少两种情况下的两个结论。D层是将这两个命题再综合成楞次定律。E层是建立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的推理过程。

设计系列问题:

1)如果用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一个实验来总结,这套装置能做几个不同的实验?实验应记录什么? (对后一个问题与学生讨论后,教师展示表格,并提问:为什么将磁通量的增加与减少分别记录,而不统计为磁通量变化?我们为什么将插入线圈的条形磁铁的两个不同方向分别记录?由于观察感应电流方向需要指引,线圈的绕向需要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设计以下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怎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用电流表怎么观察电流方向?

3)线圈上的塑料线指示线圈导线的绕向,知道线圈的绕向有何意义?

实验后面对磁通量的增减、磁铁N极指向,感应电流的逆时针、顺时针方向这些繁杂的材料,教师请学生找出规律。教师指出它们不是一类物理量,所以它们的关系很难被发现,而感应电流也会激发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其他两个物理量都是磁场中的物理量,容易发现它们的关系。问题4)是为完成转换而设。

4)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我们掌握的这些资料能知道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吗?

采用归纳法寻求规律,学生对这个方法不生疏,然而用于问题仍有困难,学生不知如何归类。为了形成科学探索的意境,不直接提出怎样归类。

5)我们可以原磁场的不同方向归类,就要找出原磁场在某一方向时,磁场量中的变化情况与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关系;也可用磁通量的变化归类,那要找出在磁通量某一变化情况时原磁场方向与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关系。

用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归类,找出了磁通量增加两磁场方向相反,磁通量减少两磁场方向相同命题后,为了加深“磁通量变化是关键”的认识,教师提问:

6)我们为什么以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归类,就能找到简明的规律呢?

下面是应用楞次定律操作相关的问题:

7)怎样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教师指出可以用任务目标指引的方法获得操作步骤,提出问题:

8)要想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先找到哪个相关量的方向?

接着以“要想…就…”的模式设问而获得其他的操作步骤。

下面的问题是为建构知识结构设立的。

9)现在我们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两种方法,什么条件用“右手定则”?什么条件用楞次定律呢?

10)能用楞次定律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是什么关系呢?

下面的问题是为习得楞次定律与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关系的命题而设。

11)请大家想一想感应电流的磁场为什么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为什么是阻碍而不是促进呢?如果不是阻碍而是促进会得什么结果呢?

教师:如果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忽略磁场力以外的其他力的作用,当“促进”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力将对插入的条形磁铁吸引而做正功,条形磁铁的动能增加,而同时产生感应电流又获得电能,这样能量不守恒。

12)刚才我们讨论问题使用的方法叫“反证法”,用实验的方法也可以说明楞次定律符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教师用尖针支持的横杆两端各设一个金属环,一个闭合,另一个断开,当磁铁插入两个金属环时现象不同。)该实验怎样说明楞次定律与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的关系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工基础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一、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会

《电工基础》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记笔记,做练习,考试等方法外,还要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制作电教幻灯投影、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很多过去难以形象说明的公式、原理、定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清晰表达,其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非常吸引学生,从而广泛地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1.电工基础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的做起来很麻烦,所以在巩固练习时或复习时很少有机会重复做。例如:在磁与电磁章节的“楞次定律”教学中,研究金属线圈中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规律时,由于这节课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金属线圈中插入磁铁产生感应电流使外接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再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先做金属线圈插入和拔出磁铁,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然后调换磁铁极性重复插入和拔出金属线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这几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总结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规律――楞次定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的学生完不成全部试验或不能正确判别出感应电流方向,这将影响了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制作了楞次定律CAI课件,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电流和磁场变化的全过程,使静止变运动、使间断变连续,而且演示的速度可以任意控制。适时地放在投影仪上进行“模拟”实验,就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像“电流的形成”、“感应电流交流电流与电压的超前之后关系”等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演示的方法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提高教学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改变时空”的作用。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能及时的想到,而有些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注意,这样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如果教师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的“改变时空”即“化远为近”的独特作用,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一段近代的、过去的、现实生活的教学录像片,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活跃课堂气氛。在复习时,因时间延长而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实验又不适宜重复做,尤其是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演示实验都重做一遍。然而,利用多媒体的“复现”特点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既节省复习时间又提高复习效果。例如:在匀强磁场中金属线框转动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复习时就可以播放发电机工作原理动画教学参考片来达到复习实验的目的,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信息反馈快”的特点。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师生之间要靠信息进行交流,教师要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必须进行检测,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可以克服和弥补这种局限性。例如,在电工基础的电路连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图的练习中,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然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正反不同的结果放在实验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讲解,效果明显优于不用电教媒体的。

二、电工基础可应用多媒体的误区规避

1.应规避死板地演示电子教案

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只有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制作出来的课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谈得上是多媒体的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用多媒体来放电子课件、放一段教学录像或放投影片,这样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与其它媒体在教学效果上相比也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

2.应规避只求形式不重视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际中,不恰当地应用电教媒体的典型表现,是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精心的设计,只是盲目使用,图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心中无数,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与手段脱节,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些公开课中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上了电脑。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起了一个花架子的作用。

3.应规避应付性制作电子教案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大部分课件必须是教师自己制作和设计的,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课件设计完全符合授课者的教学思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制作一个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由于素材库的缺乏,教师普遍感到课堂教学资源不足,应付性制作电子版教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计算机水平比较好,制作的比较精美、有效,一部分教师还不具备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随意复制、借鉴别人课件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设;生成;探究

一、高中物理“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1.“预设”的含义

“预设”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或在脑海里预测的计划。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制定预设,按照预设,围绕着制定目标实现控制教学进行的过程。但是这样预设水平就会因教师的知识水平,态度倾向等一系列原因而受到制约。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教师预设时不仅要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还要备监测和备过程。预设的中心应该从“教师怎样做”转移到“学生怎样做”,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

理念。

2.“生成”的含义

“生成”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师生的互动中,根据教学的变化和需要,灵活地调整和改变事先的教学计划。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从而生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预设思维更注重对结果、规律的重视,生成更注重过程、差异、创造的关注。

二、“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课堂既然进行预设,那么课堂就会有控制性,让课堂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那就要排除课堂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

达到预设效果的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强制性的控制反而阻碍了学生的积极

性,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这样说来就没有预设的必要了吗?不是的,首先每节课都有其授课目标,只有制定了目标才会为其实现展开一系列举措;其次教学都是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升学指标、课程进度安排等要求。

如果没有预设,不按照要求展开活动,没有一定的顺序,那么最后形成的结果也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在高三的一节“楞次定律”课中,由于突然接到其他教师的听课要求,来不及备课,只能快速地在备课本上罗列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磁通量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关于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分析;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等。打算在黑板上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然后再逐一讨论,但是由于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预设,使教师只能自圆其说,课堂气氛极其尴尬,同时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还要不要生成呢,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死性的教师讲,学

生听。而是在互动中不断地生成。课堂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且在课堂上许多生成都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它们既暴露了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一些创新潜质来,教师如果过于强制的控制会造成学生生成资源的浪费。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评价

“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他们之间既存在着抵触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也因为“预设”与“生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重视对于二者的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时间的调控。同时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预先的考虑中激发和创造生成,同时合理地预设让教师把握好整体的课堂教学框架,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造。然而,“预设”与“生成”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要想将二者互为有效利用,这又是对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对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使用“预设”和“生成”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课前的预设研究,进行精心预设

“预设”,既要对传统的预设继续发扬,又要汲取现代预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根据高中物理的宗旨要不同阶段进行严密的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预设“生成”,例如,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直接指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意见并且提出见解,生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2.为引导精彩的“生成”,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只有在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中,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挥才可以做出新的判断,这些都是培养课堂动态生成的好方式。只有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轻松,没有压力,感觉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可,才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热情动机。其次,教师要留意课堂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创新。教学中,会有许多意外状况发生,可能会激发生成的契机。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同时引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自我的深刻反省,这样就可以让教学深入进行。最后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根据课堂采用正确的态度,做出最适合的评价,让学生受到激励。教师要从“授讲者”向“指导者”转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3.对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进行反思

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批判,既可以发现教学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救;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成长,并且可以改进以后的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变化。“预设”是教学行为的体现,“生成”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师的预设下,有效地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知识,锻炼学习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所以“预设”与“生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合理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让高中物理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赖玉华,黄谷.浅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从“预设”到“生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1).

[2]龚小航.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3(6).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模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借以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其教学模式是课堂采取“三案”形式,即学案,教案,巩固案。其中“三案”是抓手,是载体。过程贯彻“六环节”的思想,即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方法;交流展示环节,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互动探究环节,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精讲点拨环节,准备教学重点突出的方案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案;矫正反馈环节,设计反馈途径、反馈问题;迁移应用环节,精选习题,要设计部分联系实际的习题。六环节则是学习过程的六个基本步骤,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要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环节中清晰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一、因材施教——整体性原则

“三案”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要充分配合课堂教学的“六环节”,突出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有拓展迁移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编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时候,我把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感生电动势及导线棒切割磁感线的动生电动势分为两个板块,让学生先从“面”上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再从“本”中体会两者的联系,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以前学生在学习本节过程中老是弄不清从哪个角度入手分析的情况,分不清E=BLV和

E=ΔΦ/Δt的应用区别,以至在下面推导导体棒在磁场中转动切割的表达式时让学生更清晰两者之间本质上的统一。

二、循序渐进——问题性原则

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例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的预习案中,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目标分解自学质疑:

(1)闭合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参照右图回答。

(2)在外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如何变化?

(3)在内电路中,沿电流方向,电势如何变化?为什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推导:

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外电路电阻为R,闭合电路的电流为I。

(1)写出在t时间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的表达式;

(2)写出在t时间内,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内的表达式;

(3)根据理论依据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并写出简要过程。

此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案把教学难点采取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扣环设计,引导学生去自觉预习课本内容,并能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加以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这样新授课的时候教师适当予以理论的支持和点拨,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每个学生的思考层面和角度均不相同,大家相互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相互之间补充完善。实际课堂教学中证明,本节的教学可以完全摒弃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闷头记”的现象。学生的间交流异常踊跃和热烈,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融会贯通——探究性、参与性原则

使用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讲《楞次定律》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表格:

课堂片段:

1.2组某同学在观测实验现象后处理表格的时候提问:“如何由电流表的偏转方向确定线圈中电流的流向?”

同组另一同学:“我先用一节干电池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接线柱,观测电流表的偏转方向,然后由实验中的偏转方向等效出电流的流向。”

第一位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能用电流表直接长时间的连接电源吗?怎样处理更合理?”

有学生答:串一个滑动变阻器。

教师:“回答的很好,还可以怎么操作?回忆下电压表在接入电路时,选用其内、外接法时选取方法。”

大家异口同声:“试触法。”

2.学生完成表格后,分组讨论实验结论,并大声的把自己的结论展示给大家:

生1:“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师:“N,S极在拔出线圈时,两者之间的方向还是相反吗?”

生2:“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止原磁场的变化。”

师:“所谓阻止,就是改变了事物原来的发展过程,如现阶段的全球环境下的经济危机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倒退,只是暂时的滞缓,稳步的提升。一样的道理,原磁场的变化不会由于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而本质改变,只是一种阻碍,滞缓。有点‘来拒去留’之意韵。”

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对难点的知识进行阶梯式设计;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所学的问题能举一而反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逐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以人为本——服务性原则

编写三案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案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与对生成的预设和处理等;在学案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在巩固案中增强设计的针对性、灵活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

总而言之,教师毕竟是课堂上的灵魂,对教师教学要求是: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精心实施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实施教学模式,可以在一课时或多课时内完成;注重课堂实效,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不断创新,结合学科特点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学质疑的热情、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丰富互动探究的资源、增强精讲点拨实效、扩大课堂信息容量等,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中的作用。让我们大家一起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取精去糟,不停地为这个模式的实效性、高效性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山区学校 实验教学 途径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62-02

一、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实验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道德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下实验教学尤显重要,它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

二、山区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原因

国家对中学物理实验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新版初中、高中物理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已大大增加。不少有识之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强调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这集中表现在山区中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极不平衡性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尖锐冲突。据笔者对梅州市丰顺县(粤东山区)部分中学的抽样调查及了解,在乡镇中学及部分县城中学中,完成课本上所要求的学生实验不足50%的竟占一半,完成书上要求的教师演示实验不足50%的也占1/3,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也不做,学生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是有名无实。情况确实是令人担忧。那么这样教出的学生怎样解答高考试卷上的实验题呢?原来他们是在“讲”实验,用试卷“练”实验题,试卷上的仪器怎样连线,他们黑板上就怎样连线;试卷上怎样看刻度,他们在黑板上就怎样看刻度。结果照样能应付高考。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山区学校经费紧张,仪器短缺。大部分中学的仪器配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二是管理上的缺陷。许多中学缺乏合格的实验管理人员,造成仪器的完好率,利用率下降,直接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三是观念上的原因。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和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三、山区学校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途径及对策

1.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备条件。

据笔者了解,在笔者所在山区县、市,很多学校物理教师严重偏少且素质不高,甚至是用其它专业的教师来上物理课(此情况多在山区的农村出现)。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区学校教师更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第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走出课堂,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市、县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等。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学会自制教具。

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已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还要会管理实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实验必须做到: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据了解,美国一般中学的实验经费和仪器配置相对来说也不比我们普通城镇中学高,但他们的物理实验却搞得有声有色,大批自制教具和实验器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射击猴子”问题,这在我们教材中已是传统的例子:树上吊着一只猴子,有一支猎枪的枪口直接对准猴子,猎枪开火的一瞬间,猴子从树上掉下,问枪弹能否击中猴子。我们的教学几乎全是从理论和计算方面来证明或是讨论的。而在美国,最简单的实验是VANNUYS中学的罗伯特先生设计的实验:他用一根3米长的塑料管作为猎枪,用木头削制子弹和猴子,猴子用电磁铁吊在空中,电磁铁开关用一导线连至塑料管口。他从管子另一头瞄准猴子,用嘴使劲一吹,子弹飞出管口,断开电源,猴子落下,飞出的子弹恰好击中下落的猴子。如此简单的实验,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师却较少有人在这方面下工夫。据我们的调查统计,一件教具都没做过的物理教师,占44%,制作教具不足5件的,占2/3以上。这里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领导导向及政策、环境、风气等方面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

3.重视演示实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在山区学校,因种种原因, 演示实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山区部分学校,虽然基本实验器材缺乏,但有部分学校拥有1间以上的多媒体教室,作为物理教师,更应利用好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4.深化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前面已经谈到山区学校缺乏专业实验室管理教师、缺乏经费和实验器材,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在分组探究实验时,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写出来。教师还应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六大环节。并且,不仅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7篇

物理复习课的准备要求非常充分,以往的复习课,三维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中,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上课的困乏无趣,直接导致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体现,在新课标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事实验证,在物理复习课中,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理所应当地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在《电》的课程设计上,我精选了如下例题:

“精典例题”1: 如图甲所示,两根足够长的直金属导轨MN、PQ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的绝缘斜面上,两导轨间距为L。M、P两点间接有阻值R的电阻.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直金属杆ab放在两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整套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导轨和金属杆的电阻可忽略.让ab杆沿导轨由静止开始下滑,导轨和金属杆接触良好,不计它们之间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在此图中画出ab杆下滑过程中某时刻的受力示意图;

(2)在加速下滑过程中,当ab杆的速度大小为v时,求此时ab杆中的电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过程中,ab杆可以达到的速度最大值.

题中的三个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从(1)问中直接将对空间例题图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图进行受力分析,(2)问中直接将学生引导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加速度及电流问题上,,在第二问的基础上,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这道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较多,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单棒导体切割磁感线类问题)、楞次定律―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安培力、牛顿运动定律;涉及的物理分析方法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熟练应用左右手定则、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进行运动的动态分析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处在高二阶段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完成全部问题。

“精典例题”2:MN为中间接有电阻R=5Ω的U型足够长金属框架,框架宽度d=0.2m,竖直放置在如图所示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5T,电阻为r=1Ω的导体棒AB可沿MN无摩擦滑动且接触良好。现无初速释放导体棒AB,发现AB下滑h=6m时恰达稳定下滑状态。已知导体棒AB的质量m=0.1kg,其它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稳定下滑的速度;

(2)此过程中电阻R上消耗的电能;

第一个问题是“精典例题”1的应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解决一问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过渡:“电磁感应过程中产生的电能是凭空产生的吗?”“电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又是通过何种形式进行转化的?”进而带领学生开始对能量问题进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节复习课优点之一在于所选题目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基础性:复习题的选择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有利的;其次,复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课后还要有选择性地布置作业加以巩固。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本人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这两道题,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让学生先做了“精典例题”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通过对题目的先行练习,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反思之三: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8篇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我从业20多年来,对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我根据经历和相关同事的介绍,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作如下概括。

1.教师紧缺,使得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无力准备实验教学。在我所接触到的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中,大多每周都带5个多班的物理课,平均每班以3节课计算,平均周课时在15节,加上许多物理教师都要跨课头教学,这样计算每周课时在17节以上。5个班的物理作业批阅、晚课等又要占有物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物理实验教学。

2.设备不足,使得有许多实验无法实行。在我所见到的农村中学中,大多都有物理实验室,但大都属于堆放物理教具的仓库,所谓实验教师大都有物理教师兼任,许多时候只能提供演示实验所需的道具,大规模的物理实验根本无法做。

3.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亲手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高级中学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毕业年级临近高考时段把高中物理实验用多媒体演示一遍,以此来代替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底下,本来应该在亲自试验中掌握的知识演变成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

4.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教学。许多教师在交流中在涉及物理实验教学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属于辅助教学手段,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不足,也成为制约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也成为物理学科适应新的课标要求桎梏,严重影响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出路探索

1.教师应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利用廉价的废旧物品、家常用品来弥补实验配备不足的制约,促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电阻器,墨水瓶、温度计等器具制成了焦耳定律演示器,从废旧电阻器上剪下两段不同的电阻丝,固定在两只相同的墨水瓶中,塞上橡皮塞,瓶塞插上接线柱和两端开口的废旧温度计,里面装满染色的煤油。这样,瓶内煤油微小体积变化可较大的显示出来,通过比较两瓶内煤油吸热膨胀时在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升的高度来比较两电阻丝产热的多少;装上电源、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等并组成电路。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浮力》时,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在学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除了安排适量的学生实验外,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演示实验来阐明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首先,要注意精选实验,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材所列举的演示实验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余个。对此我们没有必要一一演示,只要选取典型实验延时即可。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教师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只看热闹忘记本节课主题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再做演示实验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深化实验效果。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

4.探索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如可以采用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实验理论的教学。又如,可以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实验,进行教案的编写讲练,以此来完成基础实验的教学。可采用分组教学方式,精选初中物理中的几个难点实验,如静电系列实验、萘的熔解实验、光学组合实验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研究,写成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方法

在素质教育观下,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因此,借着新课改的契机,许多教师也从教学策略和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从理论和实际教学上,采取了多种具有时代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但随着教学的发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课堂缺乏激情与活力,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不热烈,教学的开展过于“保守”,没有创新思维和意识的融入。那么在新时期教学形势下,小组合作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呢?是“保险”还是“创新”?笔者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一、关于目前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困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视野,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正是小组合作的实施,确实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到了推进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上升性的变化,每个班级出现了一批课堂上主动性强,发展水平明显变化的学生,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建的新的生力军。

然而,我们在为学生解放出来而高兴的同时,面对这样一个活起来的物理课堂,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困惑:

1.学生活跃了,课堂的纪律松懈怎么办?

2.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

3.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意见,教师应该怎么办?

4.学生的活跃会不会带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下降?

5.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学生间的差异大了怎么办?

6.学校领导对教学的评价依然以分数为标准怎么办?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模板式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说明,许多教师目前还没有把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本质,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框架中完全走出来。

而上述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希望学生的思维能够跳出教案、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探究能力,希望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又会顾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还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创新改革,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还是保险起见,保证学生考试成绩?教师始终无法把这两方面通过重组统一起来。

面对这些教学的尴尬,我们教师需要认清“走老路”的守旧,选择“创新”之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在合作中需要把握的几点体会:

二、实现有效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方法

1.加强教师在物理课前教学设计的技能

要保证教学的质量,保证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必须要思考师生活动目标,需要用新的设计去支撑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了然于心。

当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些环节是平时教学常用的,如实验操作环节,它们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比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这种环节比较适合用小组合作,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也必须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调整。

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实验,及以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的实验”设计为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的体验。但是我怕学生把在初中学习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给忘了,所以我可以随机设计合作实验,这样的设计应该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尽管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因为部分学生的探讨能力和合作能力欠缺,就会出现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坐享其成,或者人云亦云,没有对小组内的意见形成判断力和评价。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楞次定律》时, 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但由于这位老师没有做好前期的引入教学和组织工作,结果虽然很热闹,但真正能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成了一节失败的课。

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抓好小组的分工,让每位学生都带着任务来参与课堂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合作的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3.善察学生合作的需要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这样的认识,既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出现学生个体无法掌握的知识,或者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增强学生记忆的内容时,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学生猜想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这两个关系正是本节课的两个重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对于本节课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当然,除了做好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我们教师还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通过多项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指导,积极的引导。同时,我们教师之间也应该不断反思、改进,使小组合作走向成熟,进而走出小组合作的尴尬和困惑。

【参考文献】

[1]赵宗模,《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法》.《教育管理》,2005年第1期

[2]赵艳娟,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楞次定律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物理;学案导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8(S)-0073-3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学案导学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学案设计。自主学习与探究,进而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好”。

“学会”是让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好”是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同时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然而,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实施中。一些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和理解“学案”的实质与要领。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并未把学案教学应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学案教学与教案教学相悖的状况。

1 导学案出现的背景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今中学课堂里,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学仍然停留在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与做题技巧上。传统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降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所谓的好成绩也多是以“高耗低效”的方式取得的。

时代的召唤、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都迫切要求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模式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并把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过程。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学案导学强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导学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现在对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获初步成功。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认识浅薄,甚至错误理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教学参考书和教材上的习题作为导学案的内容。这使学案的教学辅助作用变成了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习题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案“导学”方面的力量薄弱。有些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变成了导学案的填空或者选择类题型。偏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识记,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3)强调认知,忽略隐形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法大都局限于指导学生认知方面的学习,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等一些隐性能力的培养和内化上还缺乏系统的考虑。

(4)将学案教学的模式形式化。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层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进行设计,既要有难度,还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一些教师设计学案时并未真正考虑这些细节,更多的是随意下载或在资料上抄几道题让学生来做,使得学案教学模式更多呈现出的是形式化。

(5)学案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学案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媒介。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以及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一些教师的认识不够深入,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要么很简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么设计太难。打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要么反映不出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等等。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认真审视学案导学的真正内涵,需要对学案导学法进行优化设计,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 基于多元智能开发的物理导学案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从其创立之初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观点已对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笔者力图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来优化物理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期解决传统导学案设计与实践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案导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多元智能理论与物理教学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有八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自我意识)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审视,物理教学目标就是在物理概念、规律、习题、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中。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而且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要选择多种物理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有机会调动自己的强势智能,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到他要掌握的物理知识,使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都能得到发展。

3.2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应用

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应从以下方面设计导学案。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营造民主、轻松、自主、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教师要从学生不同层次和问题出发编制学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同学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来收集资料。自主完成基础性问题,然后课堂上进行讨论、答辩。

例如:一些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导出。比如像“楞次定律”一节的内容。通过学案的引导,课堂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台前。告诉大家对于定律的理解:如何进行受力分析。解题思路是怎样的等等。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参与课堂教学。化静态作答为动态的表达。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

(2)精心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在学案编制过程中。要多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比例,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培养正确有序的科学实验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其空间智能。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鼓励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思考一下所需的实验器材。所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怎样等等。

(3)通过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一些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利用”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利用了声音的什么的原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和求解,最终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从而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来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教师在设计和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对于有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实验以及操作的方式来理解。

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其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技能。也能促进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

(5)发挥音乐本身的优势,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

高雅的音乐可以舒缓身心。同时也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创造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嵌入一些音乐的元素来为学生营造一种欢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要挖掘音乐中的物理元素,让学生看到物理学在音乐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新课改倡导教学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理念。教师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小组成员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于物理定律、定理的理解,亦或是小组成员对于某些物理史实的理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交流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发现自己思维的误区。同时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

(7)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然智能。

在设计学案的题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理解、认识物质之间的规律和关系。同时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小论文;回校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评;最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8)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发展学生的内省智能。

通过课前对知识的了解与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写“学习反思”和“学习心得”。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与自主性,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对比、归纳、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 结束语

上一篇:微格教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诗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