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5 01:40:11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1

家中闭置已久的相册里,总有一些老照片。这些老照片里往往隐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往往负载着一段回忆,一缕情丝。

今天已是一个中学生的我,心不知怎么的驱使我来到相册前,翻开的第一页,呵呵,一个刚出世不久的小女孩,赤身的在小澡盆里洗澡,是谁呢?听我慢慢到来…。。

那还是1995年的一个夏天,一个原本安静的辛福小家庭,因为一个小女孩的诞生,搞得人仰马翻,不过这当中也渗着不少欢乐。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2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五(4)班 刘晓靖

指导:黄惠娟 邮编:215523

电邮:huanghuijuan5865@zuowenku.net

“这是谁呀?”妹妹用稚嫩的小手指着一张黑白照片问。我拿着照片仔细端详着:烈日下一个小青年肩上搭着毛巾,手握一把锄头,干巴巴的地上刨着,额头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舌头正舔着干裂的嘴唇。他又瘦又小,上穿洗得发白的衬衫,下穿已洗得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裤子。我看着他,我怀疑他不过才14岁。我问爸爸:“这是谁呀?”爸爸深情地望着照片,微微一笑说:“这就是我呀!”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让我难于置信,现实中的爸爸穿着蔚蓝色的挺括衬衫,皮肤不黑不白,身体结实,与照片上的人一点儿也不像。见我不信,爸爸绘声绘色地讲起以往的故事:

“那年,我才14岁。田地遇干旱,那时正是三伏天气,我趁着暑假帮你爷爷奶奶刨土。骄阳似火,大热天把我都热昏了,我醒后,喝了点水,不听你爷爷奶奶劝,又抗着锄头,肩上搭了条湿毛巾继续干活。哎,我也想歇歇,但一想到如果开学之前不能把地刨完,你爷爷奶奶又要受累了。”

爸爸叹了口气,喝了一口茶又说:

“那时候,由于自然灾害,田里的庄家欠收,谁也吃不饱。哎,那时候,我们县那个穷呢,你们这背人是无法想象的。”爸爸说着竟伤心起来。我为了打破这伤心的气氛,忙问:“爸爸,这张照片是谁拍的?”爸爸安然一笑,说:“你还记得邻居李大爷吗?当时算是富裕户了,爱好摄影,全村就这么一架相机。”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3

[关键词] 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 多义性 超现实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4

随着源源不断的好莱坞电影与眼花缭乱的商业大片对观众审美习惯的定型,普通观众在欣赏一些艺术电影的时候也往往按照被商业大片格式化了的欣赏口味去衡量电影的优劣。我们是否能以被“格式化”了的观影习惯去评判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许多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不好,因为票房差, 但“票房”不能作为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他的《雕刻时光》中这样说道,“对我而言,以卖座的多寡这种算术的方法来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可谓毫无意义与价值。显而易见的是一部电影决不能仅就一种方法来看待,也决非只意味着一种事物。一个艺术的影像的意义,必然是无法预期的,因为那是某一个人循着一己的特性来观照世界的记录。”[1]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是导演姜文遵循内心个体生命体验来观照世界的记录。

下面笔者将从影片的结构形式、主题表达与视听语言等方面来探究这部作品在接受上之所以难以理解的原因。

一、故事的独特形式和情节的“陌生化”与观众惯常的观影习惯产生冲突

姜文2007年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小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一对华侨夫妇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接受改造,妻子却和生产队里的小队长发生了出轨之事。姜文把小说文本解构成了影像语言《太阳照常升起》,影片由“疯”、“恋”、“枪”、“梦”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其中华侨夫妇下放改造后妻子出轨的故事作为电影四个章节中的一个主要脉络,其它三部分由这一章节衍生出来,共同组构成一个具有“复式结构”的故事,其中的副线可以看作是疯妈与李不空的故事,四个章节在结构上设计巧妙,影片的这两条线索曲折迂回、平行发展。《太阳照常升起》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因此,观众不能运用以往惯常的思维去解读故事。

影片分为“疯”、“恋”、“枪”、“梦”四个章节,但是这四个章节在故事的逻辑顺序上却是以“梦”作为开头章节, 这样的结构笔者将它看作是寻求形式“陌生化”的一种表现。影片第四部分的“梦”这个章节是对故事前因后果的交待,就像是一个悬置的“谜底”直到最后才揭开,如疯妈在第一部分中的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似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最后终于得到印证,还有唐老师和唐妻、李不空与疯妈的前世今生等都在这一章节作了交待,但是由于故事被四个章节分解,观众还是很难对影片的主题有明确的把握。当然姜文也预感到观众在接受影片的时候会产生理解难度,于是在第一章节便借疯妈之口说出“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另外,影片选取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姜文没有将这段为观众所熟悉的历史记忆表现出来,而是把他自身对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用梦一样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来,片中极度压抑下的女望的变态冲动、男性权威与尊严的丧失、对时代与生命意义的怀疑、人性受到压抑与扭曲都统统杂糅在故事中,片段化的四个章节相互交错,互为照应,使整个故事显得有些难以按照惯常的思维去理解这部作品。

二、主题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导致观众对影片的读解产生困难

《太阳照常升起》将“隐晦的主题”潜藏在讲述故事的形式中,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记忆片段式的故事框架,所有想表达的潜在主题都蕴含于四个片段中,蕴含于带有魔幻现实风格的画面语言中。导演将故事的主题隐藏在画面中,所有的片段都成为解读这些潜在主题的符码。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读解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状态的透视,看作是那个压抑的时代中人们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写照,或者也可以看作是在因果的无限轮回中对人生意义的探究:一切终将结束只有时间永恒。

影片中梁老师的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不解与讨论,猜测的理由有许多种,其实这个情节的寓意也是模糊的。姜文曾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对这一情节作出的解释是:外人是不知道自杀者为什么自杀的,可见姜文“读解”梁老师的死带有了神秘和宿命的意味,梁老师的死只有梁老师自己知道,观众在理解这样的情节时就会觉得突兀。

姜文将“隐晦的主题”隐藏在美轮美奂的画面中,但留有余地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这样一种带有“叙事实验”的魄力在消费文化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三、视听语言的超现实性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梦幻般如同“桃花源”的世界,甚至带有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或者是布努艾尔镜头里的“超现实”世界。片中如同“马孔多”一样的偏僻乡村、神秘的白色鹅卵石房子、能自由移动的河岸、戈壁上着火后飞舞的帐蓬以及长满绚丽鲜花的铁道等,这些景象在观众眼前是那么陌生、诡异,远远脱离“现实”之外。影片中小队长进入白色鹅卵石房子中时所有的瓦罐自动碎裂以及疯妈在火车上生下的孩子掉在开满鲜花的铁道上等情节在观众看来是那么的荒诞不经,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意象使《太阳照常升起》更像是导演表达的一个诗意的梦境而非现实存在。

影片的第四个章节,悠扬伤感的俄罗斯风格乐曲以及时不时响起嘹亮的小号声都带着浓浓的异国情调,观众看不懂姜文到底要说什么,从配乐风格上能断定这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剧就不错了。

另外,影片的开头疯妈梦呓般的自言自语也使人迷惑不解,直至看到影片结尾才恍然大悟。姜文习惯在自己导演的作品中设置梦幻般的疯人颠语来与现实进行对话,无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还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都设计一位疯癫人物出场,而往往这些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又不可或缺。这些视听元素的运用使姜文的作品带有了很明显的作者标签,同时也给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增添了一些难解性。

姜文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有一种不“老老实实”讲故事的苗头,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这种将故事打乱时间线性顺序、将记忆拆散为片段的“反结构”模式表现到极致。而颇有意思的是,现在国内的一些导演的作品都出现了故事陌生化叙事的特点,这些电影往往将线性的时间顺序打乱、将真实与非真实的空间打乱、经常插入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意象性镜头,尝试将戏讽、消解与解构等艺术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显得颇具“后现代”意味,而姜文只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83

[2] 胡雪桦. 《太阳照常升起》 一部具有独特品格的后现代电影.北京:艺术评论 [J].2007.11

[3]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一一生于1961-1970.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4

关键词:《即日起程》;故事片;情节设计;合情合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37-01

一、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

一部好的故事片情节设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发展脉络合情合理,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符合的思维逻辑以及道德伦理,从而使整个影片的故事完整。

在电影中的情节设计一直围绕的主线即“即日起程”,老崔一直想回塞浦路斯却一直没走成,第一次是回国的当天晚上就起程,但护照丢了,没走成;第二次是护照找回,老崔已到飞机场,咣咣绑架小夏威胁老崔,又没走成。第三次,假币一案已破,各种矛盾已经解决,这次本以为老崔能走成,但是老崔又被警察留住问清枪案一事,有没走成。整部电影都是围绕起程这件事讲的,老崔一直想急着回塞浦路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走成。而这正是影片绝妙之所在。

二、矛盾结构情节

矛盾能结构情节,各种矛盾的发展,就促进了故事片中情节的发展,形成了整个故事的脉络,因此故事片的情节设计要注重各种矛盾的设计、发展。

故事片中的矛盾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或是人的内心矛盾。矛盾冲突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影片中老崔和前妻、小夏、大宝等各种矛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影片最后,老夏走还是不走就是人的内心矛盾。唐金山和大宝为了假币这种你死我活的矛盾就具有尖锐激烈的特征。而老崔和小夏由开始的敌意、到中途的相互理解、再到最后的惺惺相惜,就体现的矛盾曲折多变的特性。

优秀的故事片中往往不会只存在一种矛盾,会存在好几种矛盾,甚至几十种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中复杂的矛盾纠葛,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片,使得观众在收看时不至于很乏味。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条主要的矛盾,其它的矛盾围绕着这条主要的矛盾,展开情节的叙述,从而不会使故事叙述的太单调,能足以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主要的矛盾也就是“即日起程”,老崔一直想走,却一直走不了。

老崔和前妻的矛盾、老崔和咣咣的矛盾等是次要矛盾。

三、善于利用道具辅助情节

喜剧需要大量的细节来支撑,从而完成情节设计,一个道具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可以突出某个情节的重要性。在前面反复出现的某一物件,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为后面情节的叙述做好铺垫的作用。影片中老崔的玉坠,前面老崔不肯卖掉玉坠说过“就是卖了我也不能卖了它”,后面老崔为了小夏却默默地卖了这个坠子。表现了老崔对小夏的那份特殊的感情。老崔在咣咣追赶小夏的过程中,老崔前后被钉子挂住了两次,前后两次分别产生了重复而递进的喜剧效果。又如小夏两次问老崔为什么不拉着行李箱,而非要提着行李箱,两次老崔都回答费轱辘,但其中两个人的情感却已经有了某种微妙变化。

四、其它方面对情节设计的辅助

好的情节设计也离不开好的导演、演员、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对白等。导演是故事片创作中的领军人物,对整部影片的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演可以通过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领导、协调的能力,更好的辅助情节设计,指挥整个团队的工作。

故事片情节的好坏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显示出来,因此优秀的演员对于一部故事片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演员通过自己逼真的表演,更好的诠释情节的内涵,如片中范伟和居文沛都做到了表演的淋漓尽致。范伟已经成功走上冷幽默的路了,即便不用东北话,那一脸憨像已经凑足笑点,何况还让这么个老实人面对一群歹人和泼辣美女,可谓妙极。

幽默搞笑的对白。《即日起程》之所以让人笑过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就在于其言语行为之中包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如片中群头:打今儿起,咱们俩就没这朋友了,他就是你孙子,我重孙子!老崔(一脸无辜相):你站我便宜。这样说群头本是要对老崔的婚姻表示理解,却在无意中预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辈分关系,老崔和观众自然会由此推出群头是老崔的爸爸,再加上受害人老崔一脸的无辜相,听后着实让人发笑。

情节设计对于故事片的创作非常重要,情节设计不仅要合情合理,符合观众情感和理性的逻辑。还要重视矛盾在情节设计的重要性,故事片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线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方向。也要注重道具的反复使用对于情节的辅助作用。也要看到导演、演员、场景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71-1

一、案例描述

“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明天我可以出去玩咯!”“你到我家来吧,让我爸爸帮我们拍……”领到这项特殊的周末作业之后同学们显然有些兴奋。这次的周末作业有点特殊,要求是“上交照片一张,要求照片上有自己和春天,并配诗句,诗句可以是古诗也可以自创,照片可以上传到班级邮箱也可以U盘拷”。

交完照片之后的周末作业是写照片后面的故事,写照片后面的故事也就是把自己拍这张照片的经过记录下来,并提出要求,要把故事写得曲折吸引人。

课件制作好以后利用一节中自习辅导课的时间在班上播放,学生轮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拍照选景配诗的理由。

学生从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同学中选择给3位同学投票,班级集中统计并颁奖,投票标准是照片和诗句配合恰当以及背后故事讲述精彩。

第二周周一刚到办公室就有学生来交照片和诗句了,一周内陆续搜集到照片26张,没有交照片的同学后改成写两周的观察日记,观察家中栽种的植物或者身边的目之所及的植物,要求每天交给老师看。作业布置十天之后开始制作课件,并制成课件,并配上配乐。

课件制作阶段就有学生不断到办公室来打听情况,有的想抢先看,有学生要求换照片,有的要求改诗。终于几经修改之后决定周二的语文中自习的时候给他们展示了制作好的课件。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我走进教室时注意到了他们眼巴巴的眼神,当我打开多媒体的时候他们充满笑意的眼神似乎要发出声来,也有一些人紧张地看着面前的纸条快速地默念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准备讲诉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在舒缓轻快的钢琴曲《小村之恋》伴奏下,展示开始了,第一张照片是陈俊的,陈俊手扶一枝含苞的梅花,因为取景的关系使得画面看起来仿佛是摘下来拿在手中的,配的诗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陈俊有点害羞,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家先回忆了很多写春天的诗句,然后根据现有自然环境选择了这首,古诗中展现的友谊非常的纯洁,梅花有高洁的品格,送梅给友人,也是赞赏友人的情操高雅。这一点不像现在有些人虽说友谊但其实始终追求的是物质的利益,与古人比还有差距,所以就选择了这首。

轮到姚超的时候,大家都笑了,因为他那张照片是在山上,但他双眼是微闭着的,很陶醉的模样,他之前要跟我换照片我没同意,我告诉他可以利用这张照片把故事讲精彩,他在大家的笑声当中开始了自己的故事《惊险之行》,听到这个题目,笑声停止了。他接着说:“您们一定很难把这张照片和“惊险之行”联系起来……”有点口吃的他有意说的慢一些,又像是要调动大家兴趣的意思。我打断了姚超的讲诉,请他再思考怎样讲这个故事才能像开始那样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问同学们最想听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有说想知道那条蛇长什么样,什么颜色,有多长,有多粗;有说想知道姚超和她姐姐吓成什么样儿了;有说想知道为什么是姚超而不是他姐姐踩到蛇的;有说想知道周围环境怎样,为什么没有发现那条蛇……“波折和细节或许是好办法,姚超,同学们的这些想法你都可以考虑!”我这样提醒。他有切身的体会这样一提醒很快就顿悟了,“一开始我和姐姐边走边聊边欣赏山中的风景,那个槐树冒出绿芽了……”,故事讲完大家一片唏嘘,姚超很满意。

……

一节中自习时长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学生们和我一样意犹未尽。

二、案例分析

1.作业形式常变常新,语文学习活力永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天然地与社会、政治、经济、自然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广泛的联系。“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引导学生品味语文,就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品尝语文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就应该随时随地成长,所缺少的只是那点燃的火种,助推的加速器;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努力创造条件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把语文作业布置到生活中去未尝不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

2.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学生参与绞尽脑汁。《中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2期“中考综合实践考查体特色浅说”中探究出四条明显特色,一是时代性;二是文学性,三是地方性,四是文化性。特别是最后一点说的很有道理,这是一个文化盛行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语文教学的教只要可以培养、训练、唤醒、激发、诱导、引导、促进、转化、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行了。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调动了自己机智,思考选择,辨别,还与家人,与同伴交流,写作表达,斟词酌句,不是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吗?如果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评价方式大可由老师评价这种单向的形式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评价方式,学生既在乎老师的评价,也更在乎来自同伴的意见。让学生投票,认真计票算分,小事当大事做,但凡被提名的学生都会觉得蛮自豪。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6

挖掘深度,表现艺术价值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图片新闻的覆盖广度前所未有,“有图有真相”成为网络传播新特点。作为职业摄影记者,在这样的背影下,必须比摄影爱好者想得更多,拍得更精,拿出的图片更具艺术价值。要彻底抛开新闻碎片,转向块头大、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原创性的图片故事,向专题报道的深度和影像传播的艺术价值要影响力。

因此,必须用专业的态度,沉下去认真观察、精心拍摄,获取更多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好照片。

2016年初,笔者得到线索,在武汉青山船厂一个废旧幼儿园里,没有老师,只有13个被放养的孩子。这群孩子来自四川西昌、攀枝花等地,他们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4个月。白天父母出门去船厂上班,孩子们则呆在废旧幼儿园里,自己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当得之这条重要的新闻线索时,笔者首先明确了拍摄立意和主题:不要刻意渲染没有鲜花、没有课堂的童年,要让孩子们懵懂、无忧画面,唤来关爱、引来援助。同时,舍弃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摄影记者的常规做法:花40分钟时间,拍摄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做到“有图有真相”便结束采访。

主题明确了,关键是用什么拍摄技巧来表现。

刚从大山深处来到大都市的孩子们,面对镜头既好奇又羞涩,呈现不出自然真实的状态。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想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完成采访。

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也没有中文名字,很难交流。笔者每次去采访,都带些零食赠送,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走近他们,读懂他们。经过半个月的深入拍摄,从图片的视觉语言表达上看,尽显影像的艺术价值,足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想上学的强烈心愿。透过镜头,映入笔者眼里的是一双双童真无邪的眼睛,令见者酸楚,又感怜爱。

记录历史,体现时代价值

影像,与文字一样,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内容的海量性特征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为用图片故事记录时代、记录历史提供了更多便利。由此,对专业摄影记者以历史的目光审视当下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高楼大厦次第崛起,“城中村”渐行渐远。近年来,武昌火车站及周边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与火车站一路之隔,矗立于中山路边的一栋三层红色楼房。这座慢慢老去的“红楼”,经历了60年风雨,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梦想与变迁。从今年2月开始,笔者历时5个月数十次走进“红楼”,走进“红楼”人的生活。

这座“红楼”位于武汉市千家街203号,如今还居住着一拨武汉老居民。这里有岁月挡不住的破败,有阳光照不进来的潮湿,但也有留守居民们的欢声笑语。他们期待着,城市开发的隆隆机器声,早点覆盖“城中村”这块最后的寂寥之地。

城中村改造虽是个老选题,但也是当今中国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红楼”选题必将有时代的影像价值。笔者认为有时代价值的影像才能流芳百世。笔者要通过红楼里的老居民,客观地拍摄他们生活的常态,来表现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真实面目以及发展和变迁。具有时代感的照片,才有历史的厚重感,因为它记录着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北京市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目前武汉的城中村改造正在推进中。这座“红楼”是武汉数百个“城中村”中最典型的一个。为什么要进行城中村改造?记录这些红楼老居民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2016年7月4日,图片故事《红楼里的人生》经《楚天都市报》报道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城中村改造应该得到市民的普遍理解和支持。

寻求不同,表现唯一价值

新媒体时代,专业摄影记者与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区别,不再是器材的高级与否和单纯技术上的差距,而更多的是对拍摄内容和对象予以新闻专业视角的观察和呈现。

摄影号称“瞬间的艺术”,经典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唯一性的。要表现图片故事影像的唯一性,关键是能否静下心去了解和研究被拍摄对像,然后再选择拍摄时机,拍出具有唯一性的经典作品。依据敏锐的判断力,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场景,也许就能成就经典。

笔者在拍摄《红楼里的人生》时,对红楼的第一感觉就是破旧,且与众不同,走进楼道如同进入煤窑。在大武汉南大门、武昌火车站对门,居然还有人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让人震憾。这种与众不同自然成了特殊的影像,自然具有唯一性的影像价值。

根据被拍摄对象的特征,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瞄准局部,紧抓细节不放,寻求有特色的影像。在5个月的时间里,笔者仔细观察着这里的人和事,把人、环境和问题融入影像之中,力争一张照片至少反映一个问题。

漏雨是老房子的常见问题,在“红楼”亦是如此。如何用一张照片来反映老居民房子狭小、破旧且还漏雨的情景是个难题。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三楼住着一对2015年6月刚刚结婚的新人,婚房是一间12平方米的单间,听说还漏雨。经过多个晚上上门拜访,任先生夫妇同意了笔者的拍摄请求。5月14日晚,任先生夫妻俩横躺在婚床上,翻看平时收集的新楼盘的广告单。带着对新房子的憧憬,任先生抱着广告单进入了梦乡,伴他入睡的还有4个接雨水的桶和盆。执着的留守,只为等来“红楼”脱胎换骨的一天。这样一幅反映红楼人坚守与梦想的作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很多重大的新闻价值不仅表现在事件的宏观上,有时候也隐藏在微观的细节上。这幅作品的成败关键是细节,拍摄时,笔者特别专注于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细节,如婚床上放着4个接雨水的桶和盆,表现婚房的破旧;他们横躺在床上看新楼盘广告,甚至一人抱着楼盘广告进入了梦乡,表现出他们生活在破旧的房子里仍然有梦想;一只小黄狗也趴在床上与女主人一起选新房,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再如,组照中有一张讲述的是卫生间的故事:每层楼只有一间公共厕所,方便起来的确有点不方便。由于房子建得早,家中没有独立的洗澡间,冬天大家只好在房内搭塑料帐篷洗澡。经过多次沟通,笔者进入房间,拍到了住户在室内帐篷里洗澡的照片。这张照片十分稀有,珍贵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真诚的沟通,一般人难以走进拍摄对象的私人空间,拍到私密性极强的照片。

对接市场,体现商业价值

近年来,不时有这样的消息传来:曾经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纷纷辞职,但他们并未离开新闻摄影这个战场,而是成为独立新闻摄影人,专注于拍图片故事,卖给各大商业网站或通过通讯社等平台进行交易。他们的收入不仅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超过在传统媒体的收入。

图片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逐渐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和推崇,许多网站已经意识到原创视觉图片的重要性,纷纷开设图片频道,并高价征集图片故事和图片专题,少则一组2000元,独家且有深度的高达5000元。这也标志着图片故事已进入了商业化时代。

能满足网友的阅读胃口,适应图片市场的传播需求,新闻图片在传统媒体之外,也能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我的图片故事《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在商业流通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新媒体不仅为图片故事实现自身商业价值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激发了更强烈的创作热情。

多元融合,放大传播价值

文字阅读常让人疲惫不堪,而图片阅读则使人读者和用户更加轻松愉快,也更有传播价值。新媒体时代,为图片故事报道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和载体。

笔者认为,只要融合了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唯一性价值、商业价值,图片故事报道将更具有传播价值。

例如笔者拍摄的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废弃的幼儿园,却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游玩嬉戏的天地。他们皮肤黝黑、衣着简单,与园外的世界格格不入。首先,单从孩子外表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已形成了独特甚至唯一的影像,选择完美的角度和光线,捕捉令人赞叹的决定瞬间,使影像更具张力、感染力甚至艺术价值。

其次,这群孩子共13人,学龄儿童占半数,但都没有上学而在家中照看弟弟妹妹。根据我国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民教育。这种现象在大都市的武汉是格格不入,游离“义务教育”这个时代之外,选题有时代价值。

最后,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的影像商业价值和影像传播价值并存。5月17日,《没有老师的幼儿园》经《楚天都市报》全媒体首发之后,立即被国内近百家媒体转载,图片故事的主打照片,被《中国记者》杂志的“封面照片赏析”栏目采用,《人民摄影报》以整版刊发组照。《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进采访报道。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7

【文本简析】

《兔子的名片》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创作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兔子用它不断“升级”的名片吓跑了欺负其他动物的狐狸、狼和老虎,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谁也不怕的大象。它传递给小读者的不仅仅是简单而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份和气的温暖。作者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叙述狐狸、狼和老虎看到名片前后的变化,以及兔子与大象相遇的情景等,节奏分明,浅显易懂。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读写一体课关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利用本文回环往复的情节创设留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动笔的机会;同时,鲜明有趣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动笔的范例,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教学中,应加以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猜、写帮助学生感受童话的情趣,培养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

2.通过猜、写、比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

3.通过阅读与习作,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懂得用智慧保护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猜、写、比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名片引入,多媒体出示一组名片。师:这是什么?(生答)生活中名片有什么作用呢?(生交流)你有名片吗?想拥有吗?

2.师:森林里有只兔子,它见自己的父母都有名片,也偷偷印了几张。口袋里装着名片的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1)

读一读,说一说,猜猜:从兔子的想法中你知道了什么?欺负它的家伙可能是谁?

(设计意图:名片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工具本课教学从名片入手,新奇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兔子拥有名片时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读一读、猜一猜,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阅读与习作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尝试习作

1.师:这天,兔子走在路上,遇见了爱欺负它的家伙——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2)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

3.猜一猜,写一写。

(1)师:狐狸看到这张名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呢?它和兔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习作片段,教师现场评改。

(4)师:刚才大家写得很有意思,想不想知道原文是怎么写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原文片段3)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由读读,交流自己的收获。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原文中抓住了兔子和狐狸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写,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同时,原文还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让故事变得更有趣味。 (板书,心理活动、对话、动作、前后照应) (设计意图:读写一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与写合二为一,读为写提供素材和动力,写促进读,深化读本环节中,通过读狐狸与兔子的对话,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习作情境,提供了习作的素材,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在交流评讲的基础上,老师出示原文,既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也帮助学生发现把故事写有趣、写生动的方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写出来,为下面的自由习作做好铺垫)

三、由扶到放,自由习作

1.师:这样一张小小的名片,非但没让狐狸欺负着兔子,倒让兔子反客为主,欺负了狐狸把,解气吧?

可就在兔子狂笑不止的时候,它又会遇到谁口?(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次自由习作是在前面习作与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与提升,体现了教学的梯度设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具有较高的习作兴趣和有效的习作方法,习作效果很好。同时,原文中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习作中作了展示,较好地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

四、猜测结尾,总结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创作,兔子一次次战胜凶狠的动物,一次次化险为夷。那么,故事的结犀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呢?

2.学生自由畅说,猜测结尾。

3.师:想不想知道原文的结尾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结尾,学生自由朗读)

4.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题目——《兔子的名片》,你觉得它还仅仅只是一张普通的名片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时形体上的弱者,只要运用智慧,也可以成为强者,就像这只可爱、聪明的兔子。

5.今天,我们阅读了 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也创作了属于我们的童话片段。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练,相信我们一定能妙笔生花,创作出像这样的优秀作品来。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尾,感受童话的温暖与美好.通过聚焦名片,感受兔子的智慧,帮助学生感受故事的人文价值。教师通过总结与鼓励,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篇8

1946年10月1日,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我党在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基础上,在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建立了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以大型纪录影片《民主东北》、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等作品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也培养了大批电影艺术人才。

“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银幕!”

《桥》以大举渡江为背景,讲述任铁路桥中断、人员物资运输受阻的情况下,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保证顺利过江的故事。1948年8月,《桥》剧组在兴山成立。开拍之前演员必须先体验生活,全体演员和编剧都去了铁路工厂,按角色分工各找学习对象。演员陈强的角度是老侯头,他就整火跟原型人物在一起,了解他的生活状况。

当时拍摄条件十分艰苦,摄制组办公室用的是一节坏火车车厢,生个火炉取暖,剧组人员住一个通铺。胶片紧张、照相器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短缺,有时不得不用闪光灯棒照明,摄影机是一台日本旧机器,有时只能用手遥马达拍戏。

在拍摄平炉出钢水一场戏时,导演王滨要求钢花四溅,但又不知如何实现。有人出招在铁包底下加点水。结果钢花真的飞溅起来,直溅到摄影师身上,棉衣蹿起火苗,因不能停机,第二个人就拿湿被上去捂,结果身上也溅起火花;第三个人再上去捂,总算把镜头拍完了。1949年元旦过后,《桥》摄制组赶回长春拍摄。

为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美工师刘学尧先搭制一个小型断桥,再用风吹雪、放烟幕的办法,成功地拍摄了顺利过江的壮观场面。

1949年4月,在迎接胜利的了隆隆炮声中,《桥》制作完成。5月1日,影片开始上映。陈强说:“虽然拍摄条件差,光线发暗,声音也不太清晰,但这个电影很鼓舞人,可以说是仗打到哪里,这部影片就放映到哪里。”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代表们刚看完《桥》,副主席就笑着对陈强说:“我看了你演的《桥》。拍得很好啊,工人阶级登上舞台,作为银幕的主人,你们这部戏是第一部!”

“老头这个角色就归你啦!”

1946年l o月,陈强从华北联大文工团赶到东影,同东影秘书长田方和厂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陈波儿见面后,兴奋地说:“电影新兵陈强前来报到!”“好个新兵,有一大堆的任务等着你呢!”陈波儿握着他的手说。

一天,陈波儿拿着一张《东北日报》兴冲冲地对陈强说:“我们可以拍故事片啦!你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咋样?”文章写的是队伍上一位小战士,不慎枪走了火,打死了老乡家的孩子。按照军纪,小战士是要被枪毙的,可死者的家人却深明大义,要求把小战士留下来,让他去打老蒋。陈强兴奋地说:“把这故事拍成电影准成!”陈波儿想了想,说:“这个老乡是位老大父,你过去常扮演老头,这个角色就归你啦,连长让谁演呢?”陈强推荐了在“满映”当过小童星的于洋,陈波儿当即拍板。

这部短片开机的第一场戏,画面是陈强饰演的老汉正在炕上哭。因是同期录音,陈强一面哭着,一面由炕头向炕尾爬去。这时忽听一声巨响,棚顶的大水银灯掉在离陈强身后不过一尺的炕上,玻璃碎片落了他一身,多亏穿着棉袄棉裤外戴帽子,没伤着皮肉。全组的人都惊叹陈强命大,要是早儿秒钟,几十斤重的水银灯准保砸在他头上。

1948年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在东

北解放区放映,这部有着浓厚历史色彩的片子,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乌拉”为什么译成“冲啊”

1948年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缺乏经验和人员的条件下,由袁乃晨担任导演,开始了译制片的生产。袁乃晨在哈尔滨与苏联影片输出公司东北分公司总经理聂司库伯见面。袁乃晨起草了合同,厂长袁牧之签字并嘱咐道:“你现在不是代表个人或东影去谈判,你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谈判中,聂司库伯对中国译制片的制作能力表示怀疑,但还是答应把版权交给东影,先译制一部。一个月后,俄语版《普通一兵》运抵东影。袁乃晨先在厂里找到搞俄语翻译的孟广钓,井聃请了几位演员担任配音。由于对译制的对白不满意,他仃开始筹划对白配音。

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他们就用土法、笨招,两人背对白时,袁乃晨手拿秒表计时。有儿段台词很长,只好从30字减到20字,且不能改变原意。译制到一位士兵从战壕中跳起,高呼“乌拉!”千军万马冲入敌阵时,袁乃晨犯难了:如此重大场面,“乌拉”很费解,阻碍观众思路!遂决定改呼“冲啊”!幸因“乌拉”和“冲啊”口型相近,又符合剧情,并不突兀。

上一篇:鼻子一酸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中秋遐想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