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8 11:27:35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1

关于阅读能力的评价,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确定为:获取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三项。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此,笔者根据阅读能力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设置阅读命题,让学生带着命题阅读文本,通过解决命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依据问题“获取信息”,捕捉初读感受

PISA项目要求学生要能够找到文本中直接陈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还要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对字面信息加以分析,得到一些隐含在文章中的信息。这与教师通常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做法是一致的。

1.获取具体信息,理清文本思路

写人记事的文章要能捕捉文章的六要素。初读时,教师设问:“文章主要写的是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命题走进文本,快速而全面地把握住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景状物的文章则给学生这样的命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或作用)?” 命题不纠缠于字词,不拔高难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信息,理出文本思路,训练阅读的速度。

2.获取整体信息,把握文本中心

有些文章隐含着丰富的阅读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让学生带着“蟋蟀的住宅选址多么” 的命题读课文。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蟋蟀的选址多么“慎重”、“富有智慧”;再如《去年的树》一课,让学生用“鸟儿和树” 来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读全文后,便能体会到“鸟儿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鸟儿和树的感情多么深厚”。这样的命题指向文章的段落或整体,有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问题“形成解释”,把握语言意义

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形成意义联系,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层。此外,学生还要从中心出发,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这一点与PISA项目关于“形成解释”的要求是一致的:关注文章的细节,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本进行逻辑方面的理解,即写人的文章要读出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特点,表现人品;写事的文章要了解作者如何描述事件,阐明道理;写景的文章要明白作者采用何种观察顺序,如何表现景物特点……

以下是学生解读《蟋蟀的住宅》的教学选录,从中可见一斑。

师: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蟋蟀的住宅选址”来说明你的阅读收获。

生:蟋蟀的住宅选址多么慎重呀!它不随遇而安,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生:蟋蟀的住宅选址多么富有智慧呀!它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它的洞穴是倾斜的,即使有骤雨,也会立刻干的……

师:怪不得人们夸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围绕“蟋蟀的住宅选址”这个句子,谁能把同学的汇报连起来说一说?

生:蟋蟀的住宅选址多么慎重呀,多么富有智慧呀!你瞧,它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

学生解析问题时,要把握语言的要义,从文本中寻找相应的词句,要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说明白、说具体,显然就必须经受一次从文本获取信息,再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处理信息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反思评价”促进迁移运用,学习表达技巧

PISA项目中“反思与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包括对文章内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是手段,但不是终极目标。中年级学生处于习作起步阶段,一方面要初步感受文章在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受。

1.评价内容或结构,规范运用语言

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当学生读到“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时,我先让学生用“上百万年前,人们生活。”来评价人们当时的生活,再引导学生想象练笔:“回到上百万年前,亲眼目睹,人们的生活多么!晚上,没有;炎热的夏天,没有 ; 寒冷的冬天,没有;时,也没有。”(学生练笔一例:上百万年前,人们生活多么不方便呀!晚上,没有电灯,到处漆黑一片,不能读书也不能写字 ;炎热的夏天,没有风扇,人们热得汗流浃背; 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人们冻得发抖;出远门时,也没有汽车,走得脚底起泡……)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模仿了文本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既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又迁移了排比句的写法。

2.评价表达特色,灵活运用语言

有些课文在言语表达方面极富特色。如《猫》一文中,老舍对猫的细致观察及善用反语的表达方式,与单元习作要求相仿。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命题:“老舍笔下的猫如此可爱,是因为。”该命题意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作者的语言表达方面,研究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学生体会到猫的可爱可以是“古怪”,想到父母嗔怪自己是“疯丫头”、“小坏蛋”的别有用心,那么写小猫便也会用上“捣蛋鬼、淘气包”的美称了。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2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使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在理解中的独特见解,在表达中有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漏出新意,也就是标新立异。“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思维要活,讲究方法突进的多样性,体现出灵活与机智。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健全主体意识,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真正实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我的体会是:

一、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则发端于问题情境,即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提供给学生想问、敢问的课堂氛围和质疑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才能让学生大胆想,在明确问题上产生强烈的释疑愿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例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当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偷偷的逃走了,我就此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南郭先生刚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人会怎么说呢?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这样创设情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又如:在理解“渑池之会”的结局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认识趋同,于是我引导他们讨论“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辅合,由浅入深,也悟出了读书方法——“读细想深”。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和自信心的感召中,他们往往会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而好奇心的火花没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情景教学处处蕴含着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探索。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知道蟋蟀的住宅有一座门,一个平台,一个隧道,还有大厅、卧室,接着,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蟋蟀的住宅,并请他们假想参观,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一个小洞,洞口的草就是所谓的门……,于是学生很自然的发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么简单的建筑说的这么复杂?这么说又有什么好处?进一步学习后明白了,作者运用这种比拟手法,一方面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对于只有柔弱工具的蟋蟀来说,这项建筑的确是伟大工程,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为探究而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滋养了主体意识。

三、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感念,让学生首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创新行为和表现。目前的课堂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的少。学生的学习还保持着“被动的吸取、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模式。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不是靠老师的牵,而是通过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尽兴提问,大胆质疑来实现的。因此,“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纷纷提问,活跃而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以闪现,才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问,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人,敢做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然后提问:“大家看到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全班同学马上展开讨论,纷纷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的花让别人看?”“哪里的人会这样做?”……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其他相关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他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两只鸟蛋》,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狗鸡蛋、鹅蛋;学了《白杨》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松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有联系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眼界。

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就是情感。情感能够驱使一个人无条件地冲破困难,不懈努力地去达到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失去情感则失去兴趣,失去兴趣则失去推动求知的力量。美国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对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试验。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培养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在教《兰兰过桥》时,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后许多学生都按自己想到的与众不同的桥梁或建筑物进行实践创造,一个叫李明的同学已经用木板、铝片、泡沫等作为原料做成了一个叫“海上浮楼群”。现在正摆放在他家楼顶露天游泳池上,一阵风春来,“楼群”随着波浪游动。看上去有点粗糙,但毕竟是学生的创新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是导航者,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冀其成才,适应当今的知识社会、科技时代!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3

一、利用课文内容改写

利用课文原有的内容,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达到锻炼写作、加强理解的双重目的。例如,研读了《蟋蟀的住宅》一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蟋蟀自述的形式,写一写蟋蟀是怎样建筑自己的住宅的,让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更鲜明的印象。

想象意境、体会诗情向来是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在学习古诗之后让学生改写古诗,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如读了《游山西村》这首诗,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陆游在丰收之年,在农村做客的情景写下来,最好能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二、利用文本空白扩写

引导学生把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展开,详尽细致地描述其具体情形。比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写了鸟找树的故事,那么树在被砍前又是怎么记挂小鸟、等待小鸟的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这样的训练意在以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从树这个角色出发,体会它对友谊的忠诚。

又如学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作者肖复兴那天在叶老先生家做客,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叶老先生是怎样热情招待这位小客人,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作者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补白,使叶老先生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三、利用精彩语段仿写

帮助学生加强内化课文词句,丰富语言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仿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文中的特色句式进行仿写训练。如学了《七月的天山》,可以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一文,仿照《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七月天山的雪水、森林或野花。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利用结尾空白续写

许多叙事性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如教学《巨人的花园》,让学生续写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以后会怎么样呢?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激发想象,让美好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笔下衍生,同时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孩子的花园才会生机勃发!幸福要与人一起分享!又如学了《小木偶的故事》,小木偶经历了曲折之后,继续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他还会遇到怎样的经历呢?请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编写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之二》。通过抓结尾续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增加了习作训练的密度,减缓了习作训练的坡度,培养了全体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五、利用学习感受拓写

所谓“拓写”,就是以课文为依托,紧扣其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它们的基础上,在课后竭力搜集文字、图片等各种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料,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拓”,即拓宽,所以“拓写”既要紧扣课文又要走出课文――紧扣课文,就是“拓写”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内容作为“原始素材”;走出课文,就是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而且要据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生动的创新,要尽力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查阅书刊、亲自实践,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努力让他们把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短文来。例如,《触摸春天》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或是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你一定遇到过或了解到一些身体有缺陷,却仍然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残疾人,请把你所了解到的印象最深的人或事例选择一二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用他们顽强生活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前进。又如学了《圆明园的毁灭》,作为内容拓展,可以模仿课文写法,写一处古迹的毁灭或破坏(如:《敦煌莫高窟的破坏》),通过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完成仿写,达到技法的迁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时候,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利用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改革 民族地区 卓越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

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不难发现,卓越课堂具有如下特点:①生命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②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③知识性。卓越的课堂绝不能丢掉我国“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尤其要重视人类经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④智慧性。卓越的课堂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智慧和情感教育。⑤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⑥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⑦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结果。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调控显得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具备充沛的真挚情感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不同教学策略,更要投入充沛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对教材要饱含情感,对学生更是如此。由于人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教师的情绪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当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目光炯炯、激情飞扬,那么学生就会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精力自然就容易集中,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反之,如果这个老师情绪低落,这堂课无论多么重要,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美感,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控不仅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平静如水,有时伤心欲绝、惆怅满怀,有时热情如火,有时悠闲自得,有时义愤填膺……这种种的感情变化会对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染效果。

在教《搭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配乐朗诵。文章写了几个不同的场景,随着感情的起伏,音调节奏的停顿、变化,学生也被深深地感染了,也不知不觉地跟着一起读,并对家乡人走搭石,搭建搭石的美好心灵留下深刻印象。老师被作者的创作感动,进而将它转化为深情的朗诵;学生被老师的深情打动,唤起学生对“心灵美”的向往和追求,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样文章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也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当然,教师充沛的情感,它还必须和文章蕴含的情感相一致,和课堂预期的情感目标相吻合,和当前的课堂气氛、学生情感相融合。是喜是忧,是悲是怒,都要“披文入情”,离开情感的解读,只是肢解文章,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在多样化学习形式中,小组活动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即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组合;这样组成的有效合作,不仅能优势互补、更能功能整合。

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②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①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②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③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授《蟋蟀的住宅》一课,她就像一位导演,带领学生表演蟋蟀建房子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蟋蟀,在自己的洞穴里穿行、耙扫。在学生“动工”之前,她就像导演说戏一样,把步骤一一分解,提醒注意事项,学生在她的带领下,忙得不亦乐乎,又井然有序。通过表演、评价,学生对蟋蟀住宅的精细、科学有了明确的认识,对蟋蟀的勤劳、智慧有了强烈的体会。孩子们学得兴高采烈,学得兴致盎然。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不精彩吗?这样的课堂是活泼热闹的,也是收放自如的。老师跟孩子们一起探究发现、思考总结,两者的关系不像是教与学,而是在知识的海洋中一起携手探索前行,拾得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孩子欢呼雀跃,信心倍增。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5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通常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多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参与的真正主体还是“观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更谈不上高效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构建全面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会运用心理效应,提高课堂实效。

一、运用“共生效应”,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在植物界中,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被称为共生效应。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生机盎然。在英国有一所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短短的80年中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获得者,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们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氛围,打破了“同行相轻”的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着积极作用。“共生效应”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学习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师的熏陶感染,学生间的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也是主动学习氛围形成的决定因素。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在班级形成“共生圈”,即学习小组,按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编排。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大家在每个汇报展示环节都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种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的蜂蜜。同时,又使学困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群体得以整体优化,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二、运用“暗示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所谓暗示,是指人通过生命、行为、智慧的代码――言语、体态、手势语、情境等含蓄的、间接的方式,来释放主体能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将暗示效应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给学生暗示。教师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快慢往往蕴藏有丰富的潜台词,传递给学生某种附加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和鼓励,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对于班级里的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经常对他们说:“老师不计较你们过去的成绩,现在你们就是一张白纸,是在上面涂鸦,还是留下最美的画面,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最好的选择。重新振作起来,你们一样可以赢得掌声。”

上课一开始,我们可以说:“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果,今天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相信结尾也一定很精彩。”再如:“你已经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相信自己,一定行!”“哎呀,比昨天棒多了,重来一遍一定会更好!”富有人性化的鼓励暗示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理解少批评,才能发挥良好的语言暗示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良性

循环。

(二)行为暗示

教师的行为暗示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在课堂上,教师的任意一个眼神或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微妙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态暗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上课时,当有学生走神时,可以用眼睛盯着他看一会;或者突然中断讲课,停顿一小会;或者讲一些与所讲内容有关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题外话;或是轻轻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脑袋,或指指他的课本,学生一般都能回过神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体态暗示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做一个请的手势;当他回答对问题的时候,以赞赏的微笑和眼神对其进行鼓励。当他没有回答对的时候,同样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让他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当学生成功的时候,与他来一个击掌,或给他一个拥抱,课堂会因此变得和谐,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这种行为暗示在课堂语言交际中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情境暗示

学生许多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他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情况作出的反应。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可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利用了课件音像效果进行情境的设置: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孩子们在这里愉快地玩耍,花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仿佛你也进入了巨人的花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于是,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我仿佛看到了春天花园里的百花盛开,蜜蜂蝴蝶在翩翩起舞,听到了鸟儿们的歌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又似乎闻到了花香……

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潜能得到激发,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朗读是富有情感的,这就是环境暗示所发挥的强大功能。

(四)自我暗示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暗示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劲为主,经常让学生夸自己“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来,把掌声送给自己!”“为自己加油!”让学生鼓掌、竖大拇指夸夸同学。课堂的气氛会因为互相夸奖而变得活跃,学生会变得愉悦而自信。

三、运用“门坎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压力屈从实验:先向一组实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的要求。向第二组实验对象则直接提出大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要求的人占53%, 而第二组实验对象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有22%。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来源。

受“门坎效应”的启发,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制订目标要合理,起点要低,然后逐步提高,即迈过了第一道“门坎”后,再向第二道“门坎”进军。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探究能力。

(一)挖掘促进学生潜能释放的“增长点”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运用“登门槛效应”,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会更奏效。教师应悉心研究教材,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口,从中发现有价值、有特色的目标,也就是挖掘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

长点”。

1.难点要进行分步理解

例如,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以自己的独特语言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难点可以进行如下分解:(1)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2)速读课文。(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课件展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4)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设计了几个学生能做到的、喜欢的活动后,也就对难点进行了分解,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疑点要引导探究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前,先解读文本。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这两首古诗教学的难点。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读古诗,解题眼。题中都有一个什么字眼?谁送谁?在哪送?这些地方现在指哪里?(2)了解古诗背景,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题中的“之”与“使”区别在哪?(3)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想像画面,从写景中如何抒发感情?(4)两首诗描写的景致有何不同,两位诗人的心情有何不同?(5)为两位诗人设计送别友人的祝福语。(6)拓展:搜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这样基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探究疑点,包括对文章背景、重点词句进行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延伸拓展等,设置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正是“门槛效应”的综合应用过程。

3.亮点要挖掘拓展

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玩味“随遇而安”一词就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先提出简单问题: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再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指定朗读:“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而后请学生思考: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想象出:剥落的树枝、枯死的树叶、一块石头、一撮草,也有可能是其他昆虫丢弃的巢穴。总之是――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学生从实际例子中理解文章意思,并了解了其他昆虫是如何“随遇而安”的。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把蟋蟀同其他昆虫进行对比:我们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从前后对比中,我们懂得了,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当别的昆虫四处流浪的时候,我们的蟋蟀却安然地待在自己舒适的家里。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呢?最后小结:小小的蟋蟀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它要努力去改变、去完善,它要做到最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信息量丰富的词语“随遇而安”,挖掘文本亮点,精心品味,以此作为学生读书感悟的“酵母”,再联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融情想象,全身心沉浸于生动鲜活的言语中,避免了词语教学的蜻蜓点水。

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亮点、焦点、也就是找准促进学生学习潜能释放的“增长点”,才能引导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引导学生乐于有创意地阅读,有创意地表达,勤于拓展延伸。

(二)制定渐进的能力发展目标

目标不能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并对确定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有继续发展的需要,各个阶段目标要相互链接、递进。

1.入境入情,自由想象

在一年级教学《五月的雨滴》这首儿童诗时,不让学生通览全诗,而是读一句,再引导学生想象下一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情境,产生美丽的遐想。如第一句出示:“五月的雨滴,像熟透的葡萄,一颗一颗……”到此戛然而止,请学生们想象: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学生们认为,可能是雨滴,可能是葡萄,可能是像雨滴一样的葡萄。而后更精彩的片断出现:落在哪呢?学生想象:(1)落进我的嘴巴里。(2)落进池塘里。(3)落进干旱的土地里。(4)落进园子里。(5)落进院子里。最后有一个精彩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教师适时亮出诗句:落进大地的怀里。孩子们欢呼起来,原来,他们也有诗人的水平了。最后,让学生填空: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孩子们有写“香喷喷的、喜悦的、丰收的、甜甜的”,而且,居然有和原文一样的词语:到处是蜜的气息。在这样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不受限制,相互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进一步迸发,他们不仅会读诗,会品味诗,还会创作诗。

2.品词想象,体验角色

如品读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课的第六自然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边读边找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边读边想,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鹅“高傲”的地方,对比“堂倌、老爷”的异同来体会鹅的高傲。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自己就是丰子恺老先生,“站着侍候”时,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并用语言表达:(1)脸上会是笑嘻嘻的表情。(2)你吃饭可真是有意思!你不知道狗在旁边窥伺吗?(3)就喜欢你这“坚持原则”的样子,你好好吃吧,我可爱的鹅老爷!而后创造情境理解 “窥伺”有哪些具体表现?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体验一下“窥伺”的感觉,并把体会到的感觉带入朗读中表现出来。接着以老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学生表达:(1)该死的狗,谁让你偷吃我的饭?(2)讨厌的狗,偷吃人家东西,算什么英雄!(3)气死我了!竟然把我的饭全都偷吃光了,再让我捉到,看我不收拾你!(4)还有你们这些人,怎么伺候我鹅老爷吃饭的?连饭也看不住,真是的,添饭呐!快呀!最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句,读出鹅和狗的对比语气。在这样的品词想象、体验角色中,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互动需要学习与研究心理效应,并且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实现心理效应与教学互动的链接,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短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 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7

我念完小学五年级等着开学升六年级。明明喜欢阶前点滴的诗意,困久了闷得慌,要等到邻家云姑从大城里的中学放假回来,我心中才觉得那满园的雨花多了一层深意。云姑原名云鹄,我们错把第三声念成第一声,叫惯云姑不叫云姐姐。她一上初中就标致起来了,来我家玩的同学都爱探头看看围墙那边云姑在不在。她那年高二了,拢到背后编成松松一握辫子的长头发更浓更黑更亮,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天生是无字的故事,藏着依恋,戴着叛逆,藏着天涯。她的鼻子不高而挺,雕得纤秀,鼻尖素素的,刻意呵护贴紧人中的那一朵工笔朱唇。云姑下巴也生得好看,尖而丰腴;倒是颧骨高起半分,大人们私底下颇有惋惜之叹。

我和我的小同学碰见过云姑跟她的画家情人痴痴恋恋的刹那。那是我们那条街上一幢荷兰时代的老大宅,都说闹鬼,荒废了好几年,后来让回教互助会租去做会所,年年麦加朝圣团出发之前热闹几个星期,过后又是一年萧疏闲冷。我们常攀过后院的矮墙闯进大宅四周的荒园戏耍。那天黄昏,我们三个小鬼悄悄沿着游廊视察蟋蟀的行踪,蹑手蹑脚摸到幽暗的转角处,赫然发现那男人光着膀子轻轻搂着云姑,云姑的辫子散了,玉白的脸紧紧偎在那座油亮的胸膛上。

我们都喜欢云姑,勾过手指发誓不泄漏这个秘密,整个暑假谁都不准侵犯大宅里云姑幽会的角落。开学之前一两星期,街头巷尾流传云姑双亲棒打鸳鸯的故事。我看着云姑的脸色苍白,眼睛常常红红肿肿的,心里很不舒服,好几次想悄悄对她说,我们整队小鬼兵都支持她的那段情。可是,云姑见着我总是堆着一脸甜甜的笑容,拍拍我的头,问我暑期作业做完了没有,问我最近又收集到几把童子军小刀,问我那只黑战神蟋蟀战绩佳不佳,提醒我摘几枝漂亮的白兰花送给她,别让她房间里的玻璃花瓶老空着。

开学不到两个月,云姑忽然辍学回来了。我放学后见过云姑两三面,脸色不再是苍白,是暗黄;不说话,只顾拍拍我的肩膀淡淡笑一笑。接着,云姑不见了,大人们露了口风说她进了医院;我的一个同学说是他妈妈亲口说的:“云姑有喜了,刚打掉的……”再过一阵子,云姑回来了,天天关在房间里谁都不见。云姑家从此像回教大宅那样萧疏:云姑父亲的眉头锁得紧紧的;云姑母亲也变哑巴了。我的同学说,画家情人最近全家搬到乡下投靠亲戚去了,穷得连皮箱都没有,家里衣物大包小包用破床单包着。

翌年春天,云姑跟两个女同学回中国大陆升学。离家前夕,细雨霏霏,她撑着一把花雨伞隔着矮矮的围墙跟我说再见,人胖了些,头发剪短了,笑容又甜了:“念完中学你也回唐山读大学,云姑到北京机场接你!”她说。那是一九五四年的清明节,白兰树上尽是待放的花蕾。

六年后我没去北京去了台湾。离家前读中学的那几年,唐山天灾人祸动动荡荡,云姑家里人一下说云姑在上海,一下又说她转去了北京,最后听说在厦门念中文系。

60年代中期我在香港定居,云姑从我老家打听到我的地址,我们终于重逢。十二三年了,云姑满脸是秀丽的沧桑,仿佛前朝一幅尘封的淡彩仕女。她说她在上海结过两年婚,离了;又跟一个侨生相爱同居。她的出国申请很快批准,只身来香港等他,靠老家接济生活。几波运动中等了一年半,他决定偷渡,千山万水临到最后一程淹死在大海里。

“横竖是命,一点不由人。”云姑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在长长睫毛下泛起无边的慈祥,像观音。我童年对她的怜惜之情一下子翻回心头,忙问她今后可有什么打算。她说她的职业蛮安稳的,在雅加达老同学父亲的香港分公司当襄理,下了班到一位上海大老板家里给少爷小姐补习功课。

又过了七八年,我在伦敦收到云姑的信,说她嫁到美国去了,先生正是那位上海大老板的弟弟。我真替云姑高兴。在我辞去英国的工作搬回香港之前,云姑寄来的贺年片上说,她先生年初中风下世了,她会在三藩市静静终老,要我放心。这些年,我们习惯了逢年过节寄贺片报平安。去年圣诞节,云姑在贺片上说:“花时已去,梦里多愁,如果当年要了那孩子,我如今就不那么孤单了。邻居送我一株白兰花,这里天冷,只开过几次小花,总算唤回了你的童年和我的青春。”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挚爱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触点感发:

15.“横竖是命,一点不由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6.据说林冲的故事最精彩之处在于写了人物的命运,如何理解这句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感受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93-01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创设开放而富有思维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相信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期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善于捕捉各种信息,随时对自己“预设”好的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和策划,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体验由课堂生成而带来的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心灵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生成”百科知识,感受拓宽视野的喜悦

语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泛,天文地理、气象水利、科技文明、人文景观、自然科学等无不存在。孩子们往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获得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受着成长的喜悦。

《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同学们理解这句话是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于是我接着问:为什么要用“弹琴”呀?怎么不用“唱歌”?我也知道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是我想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只有挑战一下了。孩子们听到这个问题后,沉默了有十秒钟,一只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定睛一看,竟然是平日发言很少的徐世杰,我立即请他站起来。“因为唱歌是用嘴唱的,而蟋蟀发出声音是通过振动翅膀来产生的。所以用弹琴而不用唱歌。”甫一站定,他便用高亢有力的声音答道。我一下子激动了,真想不到孩子们会有如此渊博的知识。立即大加表扬,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有更多的小手举了起来,我随机抽了一名,“我还知道蝉也是靠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还有蜜蜂!”“还有苍蝇!”“还有蚊子!”其他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纷纷卖弄自己的学问。课堂生成教学的气氛如此热烈,是因为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饱和的张扬。

本来,这篇课文出自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孩子们阅读时能够获得多个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二、“生成”学习方法,感受获得技能的喜悦

语文学习,特别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那么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提高,孩子们的灵性也因此闪动着光辉。

《牧场之国》一文中,作者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表达作者对荷兰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的赞叹。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句号,作者看到成群的黑白花牛在细密柔软的绿色低地上安闲自在的生活,禁不住发出赞叹。第二次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用冒号引起下文,描写了膘肥体壮的马儿在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上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三次在描写了惬意舒畅的猪羊鸡之后依然用句号发表感叹。第四次描写了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惊叹之后仍旧用句号。读完课文之后,我也好像走进了那宁静和谐的牧场之国,不敢高声语,恐惊牧场国。适时,有学生问:“既然是赞叹,为什么作者不用感叹号呢?而且没有一次用上感叹号。”问题刚一落音,王鑫豪立即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在心中为他的反应之迅速,思维之敏捷而暗暗赞叹。“因为如果用感叹号的话,就打破了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了。”他说出的话语更加让我对他的灵性大加赞扬。可是,我并没有让他立即坐下,“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我是联系课文情境得到的,课文的二、三、四、五段描写了牧场之国的安静和谐,还写到动物的悠闲自得,如果用感叹号,就惊扰了动物,打破了宁静。”于是我顺势利导,归纳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

我看到王鑫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赞扬,更多的是因为他掌握了学习技巧而散发着灵性的光芒。

三、“生成”想象空白,感受创新意境的喜悦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不少课文,语言简练,内容丰富,但有很多“空白”需要补充,如果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尊重他们的独立见解,便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等待着你。

《去年的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在开始体会时,我让学生想象:“鸟儿可能会唱什么歌给大树听?”我班的“歌手”刘映雪深情地唱到:“高大的树啊,你枝繁叶茂,给大地带来浓荫一片,我永远热爱着你。”我班搞笑大师郭金龙用方言唱到:“俺的朋友,你真好啊!为俺遮风挡雨,让俺随便折腾,你都不生气,俺顶你!。”本来有淡淡哀伤的童话在孩子们多彩的创意中拉开了序曲,孩子们愉快地开始了学习。

上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我的好朋友三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