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2 03:57:24

召回制度

召回制度篇1

一、当前产品召回制度进展

近来“产品的召回”常常闯进媒体视野,从各大汽车巨头,到柯达尼康的数码相机,从波音的燃油泵,到富士通的个人电脑、索尼的电视机。“召回”暗示着巨大回收成本和企业形象危机,稍有不慎,相关公司随时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在欧美国家,产品投放市场后,如果发现产品在设计或制造方面存在缺陷,或不符合当地的法规标准,或可能导致安全和环保等问题,生产商必须向主管机构和消费者通报情况,并对问题产品进行回收改造,以杜绝事故隐患。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始于1966年美国的《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该法规定,汽车制造商在发现其产品由于设计或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有可能带来安全或环保问题时,有义务公开汽车召回的信息,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维修。美国实施汽车召回制度后,已经召回了2亿辆汽车,美国国内汽车的质量及安全性都有了极大改善,交通事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这些措施又相应地推动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近40年来,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对象从汽车逐步拓展到多项涉及消费者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包括玩具、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除美国之外,目前实行召回制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但由缺陷汽车造成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频繁。20**年3月,国家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这是我国在立法层面上首次确认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日前出台的《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或者服务,并报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已经售出的商品,还应当立即告知消费者,并召回该商品进行修理、更换或者销毁;对已经提供的服务,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该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此前,福建省工商局依据《消法》在20**年国庆期间,开展了三次不合格食品下架召回行动。从经济立法到执法实践,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然而作为一项从国外移植过来的法律制度,虽然国外的立法和学术研究均已相对成熟,但它对于我国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还不够深入。对经营者来说,其从事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需要花费一大笔费用,消费者还会因为经营者的“召回”行为而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乃至拒绝。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性,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经营者存在缺陷产品就是经营者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存在缺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加上竞争对手常常利用这种机会大肆做文章,导致许多经营者都不敢正面提到产品等方面的缺陷,只能等出问题了,私下维修或“免费服务”来解决。

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大量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法律法规的欠缺,不仅仅是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类似曾经出现的某个品牌的召回只在其他国家实施,而遗漏中国市场的情况终将还会发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仍将不能避免,外国公司在中国召回汽车抑或其他产品却遭遇了“不知道找什么部门,不知道找谁,也不知道依据什么法律”的尴尬还会出现。所以说,在我国建立召回制度的确是迫在眉睫。

二、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必要性

(一)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目前,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劣质产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而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将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使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从而降低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性,有利于拉动消费,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

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对经营者来说,同样利大于弊。产品召回制度反映了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信誉就是生命”。尽管召回制度会给经营者增加暂时的成本开支,但是这也是维护企业形象和长远利益的需要。首先,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将打消消费者的心理障碍,鼓舞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消费起到刺激作用,使潜在的消费者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其次,产品召回制度,对经营者有一个互动作用。实施召回可促使经营者调整企业战略,缓解与消费者的对立和冲突,从而推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提高市场的认知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实行产品召回制度,对于优化市场结构,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召回制度施行后,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综合竞争能力弱的企业可能面临出局的危险。所以,召回制度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的市场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和谐市场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产品召回工作实施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因其对“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无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凭此规定难以从法律上来保障产品召回制度的贯彻实施。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以公告形式召回缺陷产品。可以预见,今后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多,仅靠相关部门以公告的形式,而在法律法规不完备情况下实行产品召回,既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也不符合加入WTO后加强法律透明度的要求,因而需要尽快建立我国的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四)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各项制度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当然包括在国际上通行的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然而,更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见诸报端的是国外的产品对我国的消费者实行“中外有别”的政策。如在2002年5月,广州本田宣布为1999年8月前出厂的3560余辆广州雅阁轿车进行免费检查修理,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消息,决定在全球召回250多万辆存在点火器隐患的汽车。但本田汽车中国办事处和广州本田表示,中国市场不在召回的范围之内,只是建议中国用户送车到特约维修店检修。另外,德国奔驰、日本日产、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在进行全球召回的时候都表明“中国市场例外”,因此这些汽车生产商对中国消费者和其它国家的消费者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外国汽车厂商在缺陷车处理问题上实行“中外有别”的做法,过去曾经被理解成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其实重要原因是中国缺乏一套产品强制召回的法律制度,从而导致外国厂商“合法”地歧视了中国消费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国外产品将进入我国国门,为避免上述事例的发生,为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国际经济利益,确有必要建立我国的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三、产品召回制度的构筑

对产品实行召回,仅靠经营者的自觉远远不够,当务之急是抓紧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在我国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了政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定,但针对缺陷产品的防范和处理的规定过于原则。法律上的盲点导致了对缺陷产品管理的低效与无序,所以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产品召回方面的专门法律制度。

(一)建立生产者和销售者备案登记制度

企业是产品的制造者,及时召回缺陷产品,可避免发生更大的问题,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品牌形象上都是有好处的。召回缺陷产品,一直到问题解决,这无疑等于告诉消费者和社会:这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以人为本,对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产品设计,不但要符合国家的强制标准,在正式投产推向市场前还要进行科学的测试及评估,对设计、制造资料要长期保管,必要时还应主动提交给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备案。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重要产品如汽车、婴儿奶粉、医疗产品等,应当强制企业将有关资料提交备案登记。

(二)建立消费者跟踪和政府监督制度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营销环节不规范和连接不紧密的问题,经营者对消费者没有立册登记,使经营者召回难以实行。如日本某汽车公司于2002年5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00多万辆车,但在中国召回时却遭遇了“不知道找谁”的尴尬,最后只好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有关声明寻找车主。缺陷产品召回涉及到销售,政府管理部门对于重要产品的销售应依法监督经营者收集客户资料,必要时可责令经营者提供客户资料备案。

(三)建立公正、科学的检测制度

建立统一、科学、权威的检测监控体系是建立召回制度的基础。也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公正、权威和独立的常设机构来对产品的质量缺陷进行检测和认定,对于召回制度这个“新生儿”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区分产品到底是“系统性缺陷”,还是“偶然性缺陷”。由于设备不齐全、制度不完善、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目前国内的检测机构与国外差距很大,导致召回制度可能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即使有问题也检测不出来。由此看来,建立公正、科学的检测制度是实行产品召回制度的当务之急。

(四)建立产品公开召回和情况汇报制度

缺陷产品经检验确定,就应调出有关的设计、制造和客户资料,并对缺陷产品的数量和销售范围进行估算。经营者制定的召回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应依法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报告,经审查批准后由经营者实施。

召回缺陷产品,可以将损害防范于未然,有关行业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工商联饮料食品商会已经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产品召回规则。该商会已经拥有自愿参加的会员企业400余家,占该市饮料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二。发现存在问题的产品后,商会将调出相关企业的全部档案资料并监督企业将流入市场的该批商品全部召回。经营者应向社会公布经过备案批准的召回信息,政府也要跟进监督。事后,经营者还应当将有关召回的整个过程形成书面材料报告主管部门。

(五)建立社会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

经营者自行对缺陷产品实行召回的,应认真听取消费者、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媒介的意见并及时改进。社会的监督可促使经营者实施召回。政府管理部门对经营者的召回,应通过缺陷产品信息处理系统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

(六)建立主动召回、指令召回、强制召回相结合制度

在国外,召回制度之所以得以实行,其实并不在于他们更讲商业道德,而是制度的必然。因为经营者一旦拒绝召回,那么政府罚款,消费者诉讼赔偿,经营者信誉受损等,将使缺乏诚信的经营者付出更多。经营者自行发现其产品缺陷,或者通过政府管理部门获知缺陷存在,可依照主动召回程序的规定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经营者在获知缺陷存在而未采取主动召回行动,或确认经营者有隐瞒产品缺陷、以不当方式处理产品缺陷的,或经营者未将召回计划向政府管理部门备案即行召回的,政府管理部门应当要求经营者按指令召回管理程序的规定进行召回。对于拒绝接受指令召回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同时强制召回,并施予相关的行政处罚。消除缺陷产品对社会造成的不合理危险,维护公共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并通过相应的法制化监控得以具体落实,是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加入世界经济所必须走的路子。

(七)建立产品召回宣传制度

召回制度篇2

    一、召回制度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当事人之间业已形成经济关系

    尽管法学界对于经济法的具体的调整对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众多经济法学者认识一致的,那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不调整经济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更不是调整一切经济关系。因此在判断一项制度是否属于经济法的范畴,首当其冲的是要看其是否属于经济关系,以及属于何种经济关系。

    从上述对产品召回制度的涵义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产品召回制度召回的就是缺陷产品,一般而言,这些产品已经出售,意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买卖合同关系或间接形成合同关系。由于买卖合同是支付对价的,在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基于财产而形成的经济关系。

    二、召回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规制

    在缺陷产品的发现及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对召回制度进行管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对市场交易进行直接管理,包括确定有关产品安全标准,通过各种渠道确定产品缺陷问题性质、规模,行政命令其收回、改造、处理信息、移送司法机构等;2、进行信息披露管理,包括制定和执行强制企业披露相关信息的规定,向消费者、生产者和社会公布相关信息等。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实行产品召回时,企业有一项通知义务,即厂商实施召回前,必须向社会公布召回信息,而且信息必须指明是“召回”行动,而不是“免费检修”“免费更换零部件”等其他代名词,如果厂商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私下回收产品进行质量补救的,也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回收产品、免费修理和更换缺陷产品则是厂商召回产品的方式。

    召回制度应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因为从调整对象上而言,召回制度所规范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属于经济法律关系中的确立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早已超越了民商法调整的范畴,不再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

    三、产品召回制度的社会性

    1、体现了私法关系的社会法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分散及资本稀缺等原因,消费者在与厂商的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一旦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财产损害,则会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造成社会和公共利益的损害。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只能屈从于按生产经营者一方的条件缔结的契约,而在多数契约中,都存在着不利于消费者的内容,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丧失了原来市民法所设的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与对等力,为填补这种失去的平等性与对等力,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由国家或其他自治团体以公权力直接或间接予以介入,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进行必要的规定和限制,乃是以消费为主的市民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因此,召回制度具有综合性(体现在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之综合),即以公法的手段(强制)调整原本属于私法领域的合同关系抑或是侵权关系。召回制度同时又从消费者的地位的基础上给予消费者特殊的法律保护,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再加上产品质量问题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消费者依据自身或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力量,都是难以保障自身的利益的,国家必须运用自身的权力通过适度干预才能满足此种客观的需求,因此,召回制度具有经济法的性质。

    2、体现了对公共安全的维护———凸显了经济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召回的目的是消除产品存在的隐患,即消除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产品召回是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不仅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消费者,召回的内容、方式、程序等等都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公共安全,维护整个市场的安全与稳定。不论是主管召回的行政部门,还是负有召回责任的生产者、销售者,也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需要召回的产品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只要是召回缺陷产品,就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原则。基于整个的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以依法强制进行缺陷产品的召回。

    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需要国家特别立法保护和干预,召回制度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生的,并且安全、实质公平等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在召回制度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召回制度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食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在职权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全国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监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监部门组织建立食品召回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第七条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加强食品召回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建立食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收集、分析与处理有关食品召回信息。

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者建立质量安全档案,负责收集、分析与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并逐级上报。

第八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

第九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或市级质监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费者投诉、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第二章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第十条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第十一条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二)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四)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

第十二条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二)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三)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四)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者获知其生产的食品可能存在安全危害或接到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书面通知,应当立即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本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所述的内容。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者接到通知后未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或者经调查和评估确认不属于不安全食品的,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并做出认定。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配合省级质监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不得以食品已通过任何符合性审查为由拒绝。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结果与其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结果不一致时,省级质监部门可以采取听证等方式进行处理,并做出确认结果的决定。

第十七条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第十八条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

(一)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二)二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轻微的,或者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第三章食品召回的实施

第一节主动召回

第十九条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第二十条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当在1日内,二级召回应当在2日内,三级召回应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者向社会食品召回有关信息,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向省级以上质监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在3日内,二级召回应在5日内,三级召回应在7日内,食品生产者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计划。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者提交的食品召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二)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三)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四)食品安全危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可能受影响的人群、严重和紧急程度;

(五)召回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组织、联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体措施、范围和时限等;

(六)召回的预期效果;

(七)召回食品后的处理措施。

第二十四条自召回实施之日起,一级召回每3日,二级召回每7日,三级召回每15日,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

食品生产者对召回计划有变更的,应当在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中说明。

所在地的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对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提出处理意见,通知食品生产者并上报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

第二节责令召回

第二十五条经确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可以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或采取其他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

(一)食品生产者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或者食品生产者应当主动召回而不采取召回行动的;

(二)由于食品生产者的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

(三)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

食品生产者在接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在接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发出通知。

食品生产者应当同时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制定食品召回报告,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时限通过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立即实施召回;食品召回报告未通过核准的,食品生产者应当修改报告后,按照要求实施召回。

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提交食品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

所在地的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召回阶段性进展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节召回评估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保存召回记录,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批次、数量、比例、原因、结果等。

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在食品召回时限期满15日内,向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提交召回总结报告;责令召回的,应当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者所在地的省级质监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召回总结报告进行审查,对召回效果进行评估,并书面通知食品生产者审查结论;责令召回的,应当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食品生产者所在地的省级以上质监部门审查认为召回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通知食品生产者继续或再次进行食品召回。

第三十一条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对不安全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有关规定应当销毁的食品,应当及时予以销毁。

食品生产者对召回食品的后处理应当有详细的记录,并向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报告,接受市级质监部门监督。

第三十二条市级以上质监部门应当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食品生产者召回进展情况和召回食品的后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对违反本规定规定的行为或有关召回情况,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或举报,食品生产者不得以任何手段限制。受理投诉或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者在实施食品召回的同时,不免除其依法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食品生产者主动实施召回的,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三十五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或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停止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食品生产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一)接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危害调查通知,但未及时进行调查的;

(二)拒绝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

(三)未按本规定要求及时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评估报告的。

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义务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食品生产者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义务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从事食品召回管理的公务人员,以及受委托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专家或工作人员捏造散布虚假信息、违反保密规定、伪造或者提供有关虚假结论或者意见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进出口食品的召回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所涉及的信息、文书格式等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召回制度篇4

关键词: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缺陷产品召回.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如2004年安徽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亨氏爆出的“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案、问题医疗器械事件及“2006年笔记本召回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等。

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我们必须把“说真话.讲真情”的道德呼唤转变为一种法律制度,从而能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公益和个人权益的实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作为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结合,其意义正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属于一种事前弥补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损害的发生。因此,建立我国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1.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概念

1.1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含义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指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在得知其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的产品存在缺陷可能或者已经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时。依法向主管机构报告并及时通知消费者,对缺陷产品进行免费维修、更换或收回,主管机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的制度。

1.2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特征

第一,缺陷产品召回的前提是产品存在系统性缺陷。即产品召回不是因为产品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是在设计、制造、销售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及当时的生产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产品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以致可能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或造成污染。且这种缺陷是在产品的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缺陷,而不是个别的、偶然性的缺陷。第二,缺陷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是生产者或产品提供者。这就使责任主体的范围包括了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出租者等所有涉及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在召回程序中依法承担监督和管理职能。在召回过程中,政府一直作为第三方参与整个法律关系。第四,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体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召回制度确立的初衷以对未来危险预防为取向。召回制度还可以有效促使企业不断变革和更新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如此循环下来,消费者权益维护和企业自身效益的双重目的能相得益彰,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自然也就得到最好的维护。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对环境的损害也作为认定产品是否应该召回的标准之一,该制度的社会公益性体现得更为突出。

2.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缺陷产品召回立法,相关内容散见于《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及特定行业产品召回制度。

具体来讲,就《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两部全国性法律规范而言,二者虽有缺陷产品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提出“缺陷产品召回”的概念。而且二者均存在对缺陷产品召回规定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就地方性法规而言,2002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其他省市也纷纷效仿。地方性法规对缺陷产品召回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但它们都属于地方性法规,仅适用于特定的地区.适用范围狭窄,效力层次低。而且,将缺陷产品召回作为一项制度.这些规定仍显粗略,不够具体。就特定行业产品召回制度而言,2004年lO月1日施行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一次在具体的行业制定了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制定后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管理的又一举措。特定行业产品召回制度只是一个部门规章,只适用于一定的行业,效力层次低且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三鹿奶粉事件”迫使-中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出台提速。

2.2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对缺陷产品召回的基本法律规定,现行规定立法层次过低。

虽然我国《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应承担的义务,但过于笼统,难于操作,很难据此直接要求经营者召回缺陷产品。我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则是一个部门规章,无法对其他部门产生法律效力,也使得与其相关的认证制度缺乏法律基础。而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也是仅有几条涉及召回,规定比较粗梳,且仅适用于特定地区。

2.2.2现行规定召回对象类型单一。

就我国目前有关召回的规定来看,仅仅涉及到汽车、食品行业,其他行业的产品存在缺陷的(尤其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药品等),召回制度仍然缺位。

2.2_3召回法律责任不明,缺乏威慑力。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设定了经营者的相关义务,但违反这些义务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承担多大的法律责任、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等等,却没有说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的最高5万元罚款,罚则太轻,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召回制度中制定的罚则相差甚远,难以产生召回动力。

2.2.4相关行政部门职权分工不清,影响政府的管理效力。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政府部门职权重叠交叉,在缺陷产品的管理上有很多部门。在缺陷产品召回中.政府部门必须适时介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数量庞大的缺陷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可以减少全社会解决缺陷产品危害问题的管理成本,避免和减少司法诉讼、保险赔偿等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3.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构建

3.1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3.1.1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首先,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将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使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从而降低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性。其次,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维护的实现。“消费者有寻求安全的权利即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免受危险商品危害的权利。”I】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无疑将避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大范围的侵害。最后,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消费者的国际利益,改观“中外有别”。另外,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更多的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缺位。中国市场准入门坎很低,将使“洋垃圾”毫无阻碍地进入中国市场。

3.1.2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

实现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因其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成本代价,因而企业为了避免破产倒闭,必然不断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这样,自然又使自己的生产率得以提高.降低自己产品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规模得以不断的扩大.而规模效益又使得企业的成本再次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再次取得优势,如此循环反复,使得企业不断地发展,做大做强。而企业的这种公平竞争,促使规范正常的市场秩序得以建立。

3.1.3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行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可以促使厂商改进生产过程,消除或减少问题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召回制度的实施,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检测认定,可以把那些可能污染环境的问题产品拒于市场之外。而对于出现缺陷问题污染生态环境的产品。通过召回可以使其避免继续污染。

3.2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规定,结合我有关该制度的立法现状,对我国建立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提出以建议

3.2.1制定召回法律。

完善的经济立法是建立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前提。首先,完善已的相关法律。即对我国现有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些不足,尤其是其中有关缺陷产品召回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使其为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此外,对我国现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规定》存在的一些问题做适当调整和修改。其次,加快缺陷产品召回度的立法步伐

3.2.2设立独立、公正、权威的监测机构,制定产品质量检测认定准。

当前我国缺陷产品管理上的困窘不仅来自立法的空白和执法的区,还在于没有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更无从谈及相关的检测技术段。

我们还应制定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检测认定标准,这样才能对问产品进行判定和处罚,使厂商强制召回。

3.2.3加大处罚力度,保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

为了使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顺利实施,一方面要依靠企业对待产品量的清醒认识和对召回制度到的自觉遵守,另一方面要依靠严厉的罚制度对不愿意按照制度召回缺陷产品的生产商进行处罚。很多学者建议,我们应引入英美法系中的惩罚性赔偿,改变我国目前对违反缺陷产品召回的生产商处罚数额过低的现状,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接受惩戒的成本比召回的成本高,这样,一旦出现缺陷产品,企业必然愿意选择召回。

3.2.4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严格执行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在缺陷产品管理上存在有很多部门同时管理,这种职能交叉或重叠增加了召回制度实施的困难。因此,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分工。

3.2.5建立缺陷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

召回制度篇5

关键词:缺陷产品;产品召回制度;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73-01

因产品召回制度注重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该制度在美国实施后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大力推广。目前我国尚未构建产品召回制度。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系列由于产品缺陷而引发的经济纠纷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产品召回制度才逐步为我国公众所重视。

一、产品召回制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产品召回制度是针对已经流入市场的缺陷产品而建立的。什么是缺陷产品?一般而言,是指企业在产品设计或在生产线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大批量产品不合格甚至出现危及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的产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指缺陷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或进口商对于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存在危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从市场上收回,并免费对其进行修理或更换的制度。产品召回制度是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效,具有防患于未然的特征,它可以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消费者不必要的危险和损失。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产品召回制度。美国是最早确立该制度的国家。欧盟各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等国家也制定了有关产品召回的专门法律制度,要求制造商在知晓其产品存在缺陷后采取措施进行召回,由相关政府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当前,我国不论是《产品质量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其法律规定上来看,对于批量生产出现的缺陷产品,尤其是那些潜在的缺陷可能造成的消费者人身和财产的损害,行政机关究竟该如何进行管理、惩戒,并促进企业进行改进以及弥补产品缺陷等方面的管理却未作出详细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的立法与实践现状看,主要面临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狭窄,效力层次低,从而使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目前关于产品召回制度,我国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基本法律。二是现行规范原则性过强,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在实践中加以具体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就其规定的内容而言,对缺陷产品召回的管理主体、召回的程序、经营者的责任等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而这条规定形同虚设,实际上无法操作。三是召回管理主体不明以及管理主体不具备专业性,导致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功能难以真正实现。长期以来,我国有些部门分工不明、职能不清,数个部门在同一个问题上既都有权管理,又都可以推诿不管。如果没有明确的召回管理主体,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无法真正得以实施。在实践中,缺陷产品召回也大多由国家质检局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涉及的缺陷品遍布各行各业,认定缺陷产品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各类产品的召回工作,不论是召回工作的质、还是量都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产品召回的实现。四是有潜在缺陷的产品对消费者构成的威胁,要如何消除并无具体规定,导致了不能从根本上达成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企业改善产品质量的目的。

三、构建产品召回制度的具体举措

我国要构建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将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中关于缺陷产品责任的定义及其处理方式单独提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召回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召回的法律体系。构建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应合理规范该制度中的立法主体、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法律责任和监管机制,具体设想如下:1、立法主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产品召回制度》,并对产品召回制度的原则、执法主体、召回标准、召回程序、法律责任以及法律监管作出法律上的规范。另外,对于其具体的操作规程,由国务院或其负责相关产品召回的部门根据其内容,并不与之相抵触而制定行政法规或规章来作出具体的规定。2、执法主体:鉴于目前我国是由国家质检局承担着全国数万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任务繁重,而且人力、技术等有局限性。可由国家质监局负责对涉及除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及机动车外的其它产品质量的检测与召回,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则由食品药品监管局来负责,机动车及其配件则由交通部的下属机构来负责。通过这种规定,一是避免给国家质检局带来繁重的负担,二来通过专门机构的专业监督鉴定来保证产品召回决定的权威性。3、召回标准:即确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问题。缺陷是产品被召回的基础。如果产品缺陷得到确认,还需根据缺陷使消费者受到的危害程度概括性地设立不同的召回等级。4、召回程序:参照各国产品召回程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产品召回程序一般可以采用缺陷产品报告、主管部门评估鉴定、制定召回计划、实施召回、召回结果报告等五个程序。5、法律责任。产品召回法律制度的最大特征是:一是对已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的惩戒,二是对尚未造成损害、但已发现问题的产品的预警。也就是说只要批量产品中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并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企业就有义务将产品召回。正因如此,我国便有必要引入英美法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与产品召回制度需要同步实施,才能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才能有效地对缺陷产品进行控制和管理。6、监管机制。在召回缺陷产品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因为在政府部门监管下完成的召回行为,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数量庞大的缺陷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帮助制造商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责任赔偿费用,而且能够直接减少全社会解决缺陷产品危害问题的管理成本,尽量避免和减少为数众多、复杂持久的司法诉讼及保险赔偿费用等经济、社会成本。

作者单位:武警长沙指挥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冬渝,郭雪平.《建立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

[2]谢非.美国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3]吴冬晖.建立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之立法探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15卷第6期

召回制度篇6

为了推动中国政府尽快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国食品召回制度,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自2005年启动了“中国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的研究” 课题,前后历经一年多的研究时间,于2007年1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课题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联合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课题旨在研究并提出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为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国食品召回制度提供前期研究基础,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中国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的基础与能力调研;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管理模式与实施方案的研究;中国食品召回识别与判定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外培训、考察以及举办学术研讨会。课题经费为6.38万加元。

中国急需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效的食品召回制度。因此,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食品召回制度是迫在眉睫。

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制度基于健全而层级分明的法律,无论从宏观或是微观角度而言,食品召回都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了召回的顺利进行。

发达国家食品召回采用单一部门管理或多部门联合管理的方式。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协调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采用中央和地区二级监管的模式,即在国家层面设立食品召回主管部门,在地区设立召回办公室,配备召回协调员,以确保食品召回的决策和实施迅速、准确和有效。

美国对食品召回划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召回、要求召回、指令召回三种;加拿大将食品召回分为两类,即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无论是划分为两种类型还是三种类型,以主动召回为主,指令召回为辅,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从而共同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程序完备,保证从缺陷食品发现到消除过程中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召回食品,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利益。

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主要是根据缺陷食品的风险大小将食品召回划分为三级;同时,也将食品流通的范围、媒体的关注程度等因素考虑在内:一级召回适用于直接食用违禁产品或处于其危害威胁之下时,存在严重危害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合理的可能性的情形。在一级召回的情况下,加拿大规定一般需要警报。二级召回适用于直接食用违禁产品或处于其危害威胁之下时,将有可能造成短期内有害健康的后果,或者造成严重危害健康后果的可能性较小的情形。在二级召回的情况下,加拿大规定可以警报。三级召回适用于直接食用违禁产品或处于其危害威胁之下时,基本上不会导致任何有害健康的后果的情形。在三级召回的情况下,加拿大规定一般不需要警报。

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国情建立了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有效,从而采取食品召回行动。

检测和风险评估是识别与判定食品召回的关键技术之一。只有在良好的检测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划分食品召回级别。

发达国家对不遵守食品召回规定的企业的惩罚力度较大,这保证了食品企业对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中国如何建立召回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苏丹红”、“孔雀石绿”、“果冻”、“丙烯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更加凸显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食品召回制度作为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迅速而有效收回市场上的缺陷食品,从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

完善召回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我国对食品召回没有明确的法律,而且相关规定也存在着条文分散、法条粗疏的缺点,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完善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缺陷食品的召回制度,强化法律、行政主导的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建议可以在国家层面对食品召回做出原则性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召回的原则,制定更加详细和具体的部门规章,各地依据各自的情况,再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地方性规定。同时,在食品召回法律法规中应明确食品召回的执法主体、实施主体的职责与权限,并切实体现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相关权益。

建立中国食品召回管理机构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国的食品召回采用“中央和省二级管理机构体系”。中央和省级监管部门的关系是监督和指导的关系。中央监管部门主管全国缺陷食品的召回,监督和指导省级监管部门的召回工作;省级监管部门应将缺陷食品召回状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中央监管部门报告。在具体分工上,中央主要负责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一级召回,以及其认为有必要负责的召回;其他召回由缺陷食品发现地所在省的监管部门负责。

质检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同时拥有各类食品检测机构和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是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的主管部门,是各类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审核和机构,是食品市场准入的审核机构,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产品召回管理经验。因此,建议质检总局作为食品召回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食品召回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设立全国食品召回管理中心作为专门的食品召回执行机构,负责全国食品召回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来自消费者、企业或者技术机构等相关方有关食品召回的信息,通过专家库等形式为食品召回提供技术支持,在食品召回中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对食品召回工作的评价,以及接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发表新闻公告等。

在全国食品召回办公室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食品召回办公室,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及其所辖的县、区和县级市设立食品召回协调员,协助地方食品召回机构进行食品召回工作,负责本辖区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通报、为企业建立与实施食品召回体系提供帮助等。

中国食品召回管理与运行模式

国家质检总局下设全国食品召回管理中心,负责食品召回的执行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食品召回管理办公室,负责省级区域内的食品召回执行工作。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及其所辖的县、区、县级市配备食品召回协调员,参与和协助食品召回管理和执行部门在本县级区域内的食品召回。

国家质检总局聘请相关质量管理专家、食品安全专家、风险评估专家和法律专家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决策协调机构及主管部门的重要决策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技术支持和法律咨询;由主管部门制定《食品召回管理办法》、《食品召回指南》等有关食品召回的规章、准则、指南、规范和实施方案等,由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性审定,再由决策协调机构审核批准,颁布实施;主管部门依托其原有的支持机构和技术基础,通过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健全并领导食品召回支持机构,包括食品安全标准研究机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中心、食品风险评估机构、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各支持机构对食品召回提供技术性支持。

食品召回的主管部门、省级执行机构和市、县级协调员以及食品召回专家委员会和技术支持机构,各自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或者发挥政策咨询和支持功能。

中国食品安全召回制度在借鉴了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后,初步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框架,为我国在未来建立食品安全召回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推进食品召回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监督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力度,有效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并提高中国食品企业的信用。

召回制度篇7

【关键词】 食品召回;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80-01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生命健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而食品召回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国外比如日本“事故米”召回案,英国“西红柿辣酱”召回案,美国“花生酱”召回案等。我国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是案件频出,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危及企业声誉、经济效益及国际竞争力,极大损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为此,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完善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找出解决危机的对策,加强监管。

一、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情况

2007年7月,《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总局颁布出台,具体规定了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责令召回与主动召回的实施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的生产商、经销商或进口商在获悉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安全健康的缺陷时,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通知消费者,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通过换货、退货等方式收回缺陷食品并予以更新、赔偿,主动采取积极有效补救措施以消除缺陷食品危害或在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缺陷食品强制召回令后采取补救措施。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明确提出了食品召回的概念。

制度设计上首先是地方行政法律法规,如2002年10月《上海市消费者保护条例》明确提到产品召回的概念,同年《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规定了“食品公告追回”制度。2006年《缺陷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试行)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它是我国第一部较为规范与系统的关于食品召回的地方性规定。而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2009年6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目前《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正由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我国完整系统的食品召回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

二、我国现行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卫生标准制度不完善

食品卫生标准是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基础,是实施食品召回的重要准则。从问题食品的种类及相关技术标准看,我国现已颁布5000多项食品卫生标准,但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不足以涵盖所有食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实行召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等法规规定,食品召回对象是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食品。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践出发,应当做出更加具体明确的标准,使问题食品召回的范围操作性更强。

(二)对问题食品的后续处理的监管不具体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从法条规定来看,对问题食品的后续处理更多地依赖于生产企业的自律,实践中某些不良商家在将过期食品下架后,通过更换、涂改标签等方式改变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重新进入市场流通。问题食品曝光后重又回流市场的事件更让人们相信,单纯依靠食品生产者完成召回问题食品的无害化处理或销毁,不如相信更完善与严密的制度,国家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三)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现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并将其上升为由国务院颁布的《食品召回管理条例》。必须要由国务院来明确在召回过程中的监管部门角色,要想在食品召回制度中做到各监管部门协调配合,仅凭国家质检总局的规章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三、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赔偿保障基金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72条第1款规定为我国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先行赔偿制度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在“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故中我国政府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对受害者予以救助的尝试,奠定了食品行业安全赔偿基金制度的实践依据和社会基础。我国应当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先行赔偿制度,即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但未确定问题责任人、未查明问题源头,先行使用食品安全赔偿保障基金对受害者垫付赔偿金,进行救助与赔付,然后向责任人追偿并依法进行处罚。国家先行赔偿的必要性在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和尽快救治受害人的需要。

(二)建立食品召回责任险制度

召回制度篇8

【关键词】产品; 召回制度。

一、产品召回制度的法理基础。

( 一) 产品召回的概念。

产品召回是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安全隐患,监督生产者,而对缺陷产品召回并对其改造的制度。

( 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产品召回制度与他的关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围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规定了一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规定了生产者应该遵循的义务,而且基本上涉及了方方面面。不仅在规定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比较具体,而且规定了生产者的一些义务。有利于消费者权利的实现。

在产品损害责任的承担方面,对其做了详细的规定,便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操作。

首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一些有关产品质量法律问题的规定。对于正确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第 18 条第 2 款规定了如果产品存在缺陷,即使消费者使用了正确的方法,该种产品仍然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这种侵害。生产者向相关部门报告此项问题。该条规定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笼统,但也体现了产品质量法的一些本质的特征。

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二者互为补充。

二、产品召回制度的理论依据。

( 一) 经济学理论。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终于取得了决定生产的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消费者取代生产者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 二) 法哲学理论。

召回制度是尊重人权的体现,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对意义上的正义允许人们实现一种有差别的公平和公正,而不是绝对的公正。使得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实现。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承认这种差别的同时如何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是我们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产品召回的义务主体与对象。

( 一) 召回的义务主体。

产品召回的研究问题上需要重点考虑产品的召回义务主体。

义务主体主要是指因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的损失的责任承担主体。笔者认为,产品缺陷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前由产品生产者承担召回责任。如果仅仅将产品缺陷责任归于生产者,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可能出现销售者未尽到自身的义务,而造成消费者安全隐患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责任归于生产者明显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如果谁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消除危险,却没有采取措施,谁就承担相应的责任。就生产者自身而言,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从而有效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产品投入流通领域以后,销售者应注意流通环节的检验义务。如果经营者在销售环节出现了问题,也要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 二) 召回的对象。

从各国的召回制度看,被召回的产品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也不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而是有缺陷的产品,那么落脚点就在“缺陷”和“产品”上面。要完善我国的产品召回制度,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明确产品召回制度中的“产品”范围; 二是统一“缺陷”的认定标准。

产品质量法的产品所涵盖的具体范围不包括平常的农产品。;产品质量法也没有将服务列为其具体调整的范围。但服务的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受其规范。

四、我国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不断改进。

我国产品质量法中的缺陷具体是指产品对人身或财产造成的损害。如果我国有具体的行业或国家参照标准的,采取相应的标准予以调整。具体的标准规范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价值。

我国对于产品缺陷的定义规定有些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而关于如何确定产品存在的缺陷标准一方面是指产品不符合其对应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而对人身或财产造成的损害。若产品符合其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能否在造成损害时,消费者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责任。

笔者建议,我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的时候,要统一缺陷产品的认定标准。应当将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作为判断标准。

五、产品召回的方式。

( 一) 产品召回方式的具体规制与分析。

尽管各国对召回的方式种类很多但基本上都能归为是自愿的召回还是强制的召回。

美国的召回方式为自愿召回为主的方式,也就是由企业自主的对这部分产品进行召回,而不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对其强制。

而一些欧洲国家采用强制认证的原则下,进行自愿召回,这种方式生产者的主动性不占主导地位,而由政府占主导地位。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第 9 条规定了缺陷产品的召回有两种主要方式,主要是生产者主动召回和主管部门强制召回。生产者在发现产品有缺陷时,可以通过自己召回,也可以通过由主管该企业的部门通知其召回的方式。一些消费者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反映产品存在的缺陷,或者一些相关的主管部门通知其存在缺陷,可召回计划在主管部门备案后,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造商明知汽车存在缺陷,仍然通过欺诈、隐瞒的手段,而不将其召回或者以不合理的方法来处置这部分汽车,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来强制其召回。

( 二) 通过合理方式完善我国的产品召回。

现有的方式为自愿召回与强制召回相结合。当企业不召回时,如果目前的督促手段对违法者起不到提示的作用,利益损害得不到最及时的救济,也不利社会的公共利益的保护。但如果政府强制召回介入的因素太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不利于搞活市场经济,激发其内在的因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的召回方式,“强制认证,自愿召回”式和“自愿认证,强制召回”的方式,采取的都是认证与召回相结合的方式。

( 三) 我国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适用的条件。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责任主体应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或者过失。通常实施了有损于消费者的行为。而且对其使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必须在消费者提起有关赔偿性诉讼时才可以使用。

2、赔偿金额的确定。

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应当从下面一些要素进行分析:

( 1) 生产者和消费者主观方面有无故意或者过失的程度;( 2) 该产品的缺陷造成了实际的人身或财产的损害,还应考虑受害者的精神损失;( 3) 企业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华夏出版社,1987.

[2]史际春,邓峰。 经济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1998.

上一篇:功能材料专业范文 下一篇:建筑防水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