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1-10 10:45:19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1

一、假设实践 人人参“战”

在教《田忌赛马》之前,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田忌的三匹马与齐王的三匹马。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马的不同色彩与大小,以表示马的强弱。

金老师根据组合原理标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出场顺序为=3×2=6(种),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得出赛马的六种出场顺序。

田忌的马(上排)齐威王的马(下排)

比较后得出,只有孙膑排的顺序能收到两胜一负的最佳效果。学生从中知道,孙膑是经过仔细观察(“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深思熟虑,反复比较后,才选定这个出场顺序的。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金老师上完《田忌赛马》这课后,又出示一个新问题:后来,齐、魏两国发生战争。那一年,田忌趁魏军外功赵国,而率兵攻魏。魏军闻讯后立即兵分三路回救。其中,左路最强,中路次之,右路最弱。田忌运用赛马经验,打算把自己的军队按战斗力强弱分上、中、下三等,分别去对付魏军的三路人马。田忌去请教孙膑。“假如你是孙膑,你该怎样答复?”经过反复讨论,有个组长谈了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假如我们组的同学是孙膑,该这样回答:‘这是打仗,不是赛马。赛马争个输赢就算了,打仗就不同,最为重要的是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因此必须有绝对的把握。要用中军和下军去牵制对方的左军和中军,而调遣最强的上军去歼灭对方最弱的右军(见方案①),待得手后,再同下军配合,共歼灭对方的中军(见方案②),然后三军汇合,构成绝对优势,去歼灭魏方精锐的左军(见方案③)。’”

三、回归整体深化认识

接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田忌赛马”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因排列次序的不同会引起根本变化(量变引起质变)。“齐魏之战”说明了凡是不能生搬硬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法。

运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1]评析:河亭小学金老师在教《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时,运用创造教育原理,创设情境,激疑引趣,启迪思维,是一个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范例。因为:

从教学目标看:主副目标明确,遵循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这课第二学时的教学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副目标自觉、有意识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金老师整节课有机、适度、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前布置活动性作业――创造性地制作学具,利用“旧”知识(田忌赛马经验)解决“新”课题(齐魏之战战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

从教学内容看:“假设实践人人参‘战’;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回归整体,深化认识”三个教学片段。教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分量适当,难易适当,由浅入深,自成系统;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组合原理、运筹学等有关知识和技能。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看:教师了解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了解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些背景原则,创设了两种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方法恰当;教师指导有方,指导恰当,教师讲授时间少,以学生活动为主。

从教学过程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论是个人、小组,还是全班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浓厚,主体地位突出;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学生,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心理气氛活泼、和谐;分组讨论“齐魏之战”,学生畅所欲言,到了一定时间,请某个组长谈了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及时调控并反馈,时间安排得当,节奏适中。

从教学效果看:教师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田忌赛马”、“齐魏之战”两种教学情境,可谓是“假设实践学生人人参‘战’”;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高,学生仔细观察(“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等),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齐魏之战”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总量与时间适宜;学生既掌握本课的知识、技能,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提高观察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曾建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4:88-89.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2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行踪暴露――( )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3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全文自始至终扣住题目中的“赛”字,“赛”是题眼,也是整体教学的着眼点。教学时:①教师出示课题:田忌赛马。点拨: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写的?找出来在这个词下面加上“?”,读课题“田忌赛马”(读出重音)。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按顺序梳理成以下几个问题:谁和谁赛马?他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说出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③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A.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C.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让学生思考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每个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能三战两胜。)④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谈一谈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从中心句出发。

中心句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体现中心句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读后进行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全文的中心句。②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下课文中由“一”组成的词语,读后请学生上台把找到的词语抄在黑板上(第一次“文代”大会,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句句地审阅等二十多个由“一”组成的词语)。③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突出反映中心句的由“一”组成的词组。④读后请学生上台擦去没有突出反映中心句的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归纳为表现工作分量、表现工作态度、表现工作时间和表现工作条件四方面内容,请学生上台整理黑板上由“一”组成的词语,用线段将它们与归纳出的四方面内容连接起来。⑤让学生读课文,读后具体说说工作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导学生按总分顺序看着板书连贯地说一段话。⑥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从结构出发。

有些课文中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在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如:《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①教师提问: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消音玻璃)。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请学生上台填表。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

4.从角色出发。

有些课文以角色的对话形式表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拎出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角色,分角色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如:《落花生》一文,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整体教学的切入口。教学时:①让学生读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大家怎么讨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读人物对话。③爸爸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大家反复阅读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这一段话。边读边思考: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在读中,教师点拨学生边读边体会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比较中感悟花生的品格。归纳出赞美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④让学生自由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读后完成课后两个练习填空。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说说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爸爸希望孩子们向花生学习;爸爸希望孩子们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爸爸希望孩子们能谦虚,不炫耀自己………)教师适时评价。⑤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学了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5.从插图出发。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4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诵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受到死亡威胁被迫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是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讥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了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学生了解了历史,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但没有教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琅琅,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于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5

【关键词】教学中 指导 优化 提高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宏观上讲,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无"法"可循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对阅读的一些"新"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达到融会贯通,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相同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二、求解性阅读

讲授新课前,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若干个带有质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对学生有帮助,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则缺乏思考性;过难则思而不得其解,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适中。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答案。最好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先板书后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①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②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③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斗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再让学生试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如能提一些质量较高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小至字词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如学《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事故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可见,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质疑。对这一类疑点加以引导,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四、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

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进行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出现了同学间你一言我一语细细低语,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他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我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结构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6

[摘 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文内容,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精彩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比如,在学习《小鸭子得救了》这道说话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说说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小鸭子从坑里救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了画面之后,教师问:“谁来救小鸭子?用什么方法救?”学生活跃了:“小猴子把竹竿伸进坑里,让小鸭子抓住竹竿上来。”“竹竿太滑,小鸭子抓不住,还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上来。”“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会卷得小鸭子喘不过气来,还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让小鸭子自己凫上来。”“那也不行,灌进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学生们不一会儿讲出了十余种方法,既练习了说话,又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四、渐进式提问,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能力

递进思维就是以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深入的思维。如教《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顾’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我知道刘备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教师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请诸葛亮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步步渐进式的提问,学生的递进式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训练,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争辩式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孙膑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场赛马的胜利。但孙膑违反了竞赛规则,理由是:因为上等马必须对上等马,中等马必须对中等马,下等马必须对下等马。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会的。如果违反了竞赛规则,齐威王难道不会提出来吗?怎么有可能认输呢?”有的学生提出:“当田忌的劣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时,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吗?不会重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吗?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挥打仗呢?怎么当大王呢?”有一个学生持不同意见:“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对手,根本不看哪匹马对哪匹马比赛。再说,以前当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聪明。”有的学生提出:“齐威王会提出再赛一次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通过争论,学生充分参与了争辩的过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图,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7

一、看似矛盾处激发思考

课堂提问如果启发性不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我们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实质是作者匠心独具的“点睛之笔”,如果不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学生便会束手无策或者悄悄溜过,失去思考的良机。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桑娜在家盼望出海的丈夫归来,丈夫迟迟未归,桑娜感到“心惊肉跳”,看着睡在床上刚抱回的西蒙的孩子内心又是忐忑不安,丈夫回来会怎样对她呢?自己家的几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这一表现桑娜矛盾心情的地方去思考,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爷爷的芦笛》一文讲述的是小强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为什么悠扬的笛声能使强强坚强?从而较深刻地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内涵。

二、在求异处引导思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思路的拓展,让他们对同一问题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思考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答案。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第一轮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并不比田忌的马快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三个等级的马比赛,肯定都是输,而田忌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比齐威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却要快些,还不如就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输两赢,胜在田忌。”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还有田忌先输一局更加麻痹了齐威王,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

三、在布白处展开思考

在国画创作手法上有种“布白艺术”,如一幅山水画,寥寥数笔勾勒出高山大川,在画面留有很多空白,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气吞山河的万千气象。而我们许多优美的文章也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我们展开无限的遐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去丰富、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卖东西的人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他们都会怎样介绍呢?发挥课文布白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掌声》一文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英,当做小英的同学,当做文章的作者,多角度思考文章中的布白。在一遍遍地朗读中,学生逐渐感悟到这平凡的掌声背后所孕育的不平凡,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同学们被这掌声感动了,取得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四、在模糊处促进思考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形象具有鲜明性,而同时又具有模糊性,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的对话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本的一个艺术“再创造”过程。在文学鉴赏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阅历、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包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模糊”,促进学生思维的张扬。《草原》一文学习时,开头草原景色的描写:“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更可爱”“翠流”等处描绘,朦胧而又模糊地想象感受草原美的与众不同。

五、在疑难处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们俗话也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疑难点进行广泛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学会在阅读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体现,是获取智慧大门的钥匙。如《落花生》一文学习时,如何联系课文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文的主旨,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此处给学生思考的时空,引导学生思考、论辩体面与用处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再如学习《孔子游春》时,孔子在泗水边说的那番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段话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感情理解得更透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思维节点,预设富有思考价值的论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张扬思维个性,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为培养民族创新力夯实人才的基础。

田忌赛马的启示篇8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生发的与过去、与一般有别的学习成果。

课堂是否有创新,学生是否能创新,教师是否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我根据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自主尝试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课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新课标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先猜想,再尝试,在操作实践中去创新,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等形式,使学生感知、体验搭配知识。在此基础上,随机提问“还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启发学生进一步尝试,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方法,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思维发展,提升思维层次

在教学设计中,一般教师都是十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机会,比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中的第二环节时,让学生在掌握实物搭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简便的方式来表示搭配方法,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图形连线的方式,再一次追加难度,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再抽象成符号和计算,这几个环节层次清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历了由实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升华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体现了思维层次的递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中切实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创新性思维层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巧妙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适时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不断夯实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课时,我渗透了无序到有序排列,简化,符号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运用于实践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将更有实效。

上一篇:物理科技小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