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获了知识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01:44:42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1

1.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每个产品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更新频率极高,能把信息变成知识并融为己用的产品经理才能培养出竞争力并进一步塑造成影响力。而参照人的认知模型和记忆习惯,知识管理很明显是存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将其养成习惯之人必能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令人吃惊的突破,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

2.产品知识管理的原则

我认为一套科学的产品知识管理原则至少有如下几条:

需要有不断筛选信息的步骤需要有时间进行缓冲,并形成习惯符合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使用方便管理的工具所谓知识筛选的步骤,网上有很多方法论,我个人比较赞同

“收集-筛选-分类-实践-分享”

的步骤。收集时就大范围的去浏览,只要是稍有亮点的信息都采集下来;筛选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审视之前的信息,提炼出精华;分类则是思考之后的分门别类,方便日后回顾;实践属于强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分享则是外化的过程,后两步暂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所谓需要时间缓冲,这点就像经典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给予大脑一定的消化和反思空间。而等待过程中,知识因为有时间进行发酵,加上不断新增的见识和实践经验,新的突破和灵感极有可能突然来临。

再说到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这点和知识筛选中的“分类”息息相关。产品作为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的职位,所学习的知识一定是多样化的,这里我比较喜欢用苏杰老师的能力模型来分类,

如果产品知识管理也能够以此分类,我们就能很好的量化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现况,知道了自己的短板,才有动力去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

3.接下来重点聊聊工具的使用

好的工具有很多,我们可以用网上现存的工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工具在规范了流程和方便了操作之后,你需要针对自己的习惯做设计和优化。

比如我用的是印象笔记,针对知识管理的每一个步骤,我都规范好了方法,并针对每一个信息如何流通到下一步做了流转要求。流转要求是指一个信息要加工成知识或者收获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只有达到了要求,才有流转可言。流转要求是看板管理的精华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

收集阶段常用的是印象剪藏,此阶段重在便利收集渠道,抓住任何第一眼就感觉有用的信息,包括文章、灵感、语句、图片等等,然后统一放到“收件夹”里;

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印象笔记的功能设计,微信文章可以直接收集,网页文章可以去广告。多平台实时共享,大大加快了我的收集效率。

筛选步骤一周进行一次,收集过渡到筛选阶段的流转要求是:

复习过收件夹里的所有内容取精华,去糟粕筛选也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分类,比如你是将整篇文章作为流转对象,或者是汇总本周的灵感和只言片语的收获。

分类阶段一月进行一次,而筛选后的知识能进入到分类的流转规则是:

复习过”筛选“里的所有内容按照分类标准将知识分门别类分好类之后的知识就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了,工作一旦遇到问题,你能迅速的知道这个问题需要什么分类范畴内的知识来解决。同分类的问题往往有很高的相似点,将分类笔记本里的所有文章看一遍,你一定能收获极佳的灵感。

4.产品收获表

正如前文所说,工具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的习惯,我很喜欢用表格来记录收获,因为表格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也逼迫你去精简和浓缩语言。所以我在更新印象笔记进行产品知识管理的同时,还会在笔记里新建一个表格用来记录产品收获。

所谓收获,往往就是你实际工作中多方努力整合出的一些经验点,按照产品能力模型,我也对其进行了分类,

每周把心得收获以1.2.3的清单形式更新在对应的周数里,缓冲期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按分类划分到相应的能力类别,形成该月份的收获表。

5.最后的一点话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2

1.吸收能力

分析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吸收能力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组织学习、创新、企业基础知识观、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等内容。虽然众多学者研究的结论因为研究的视角和选取的维度差异也不一致,[9]但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知识吸收能力一方面是企业利用先验知识来辨识、获取外部知识并给与解释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利用自己的沟通渠道和知识传送渠道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是研究顾客品牌知识管理的核心。

2.顾客品牌知识

对顾客知识重视的案例来自美国滑雪公司,通过顾客知识的收集与分析,发现顾客对滑雪地点考虑的重要因素并针对顾客的问题加以改造,从而使企业获利增加。[10]随着品牌理论研究的深入,品牌知识(BrandKnowledge)成为顾客知识中最核心的内容。凯勒(Keller)[11]开创性地提出了品牌知识的概念:“品牌知识是创造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BBE)的关键”,“品牌知识包括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凯勒对品牌知识的研究将人们的研究视野引向了新的方向。艾南等人(IanRichardsetal)[12]提出品牌知识是建立在与用户持续对话的基础上,包括营销者对于产品、顾客、市场、品牌、营销组合运作的知识,顾客的品牌知识,分销渠道对于品牌渠道力量的知识,明确了品牌知识的内涵和构成。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凯勒[13]在2003年修正了他对品牌知识的认识,认为品牌知识是建立品牌战略管理体系的起点,应将品牌知识作为“品牌合成”(BrandSynthesis)的研究途径。学术界对凯勒的品牌知识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纳兹和格鲁德姆(Nazli&Guldem)[14]利用凯勒的品牌知识概念对土耳其大学生关于9个国际时尚品牌的知识采用方便抽样调查法,揭示性别、教育领域和使用的品牌评估等品牌知识对品牌选择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品牌特征以及整体视角进行研究。[15]品牌知识是基于顾客对品牌的产品知识和品牌形象知识的认知,是在企业边界之外与企业管理活动高度相关的外部性知识。顾客对品牌的知识和购买偏好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品牌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品牌创新的重要内容。企业对顾客品牌知识的吸收和知识流动对品牌市场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吸收能力不但可以扩大企业整体的知识存量,还可以通过促进品牌知识流动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和品牌推广成本,促进品牌创新。从相关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吸收能力和品牌知识的内涵及相关理论,但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对吸收能力与品牌知识的关系没有深入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分析;其次,关于吸收能力视角下品牌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文献比较欠缺,影响企业利用品牌知识促进品牌创新。

二、理论框架

知识管理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企业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6]品牌知识管理对促进企业品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艾南等人(IanRichardsetal)[17]认为,品牌知识管理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营销,因为它代表了创造品牌差异化的核心属性。国内外对品牌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牌知识的概念、结构及测量等方面。我们认为,品牌知识管理是对顾客的品牌知识资源进行收集、传播并有效利用的过程。品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创建企业的强势品牌,推动企业品牌创新,提升知识创新绩效。从营销角度看,外部顾客的品牌知识对品牌创新更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对于企业品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更有价值。通过品牌知识管理平台可以使企业将显性品牌知识和隐性品牌知识转换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如何获取、利用和共享品牌知识决定于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库恩和利文索尔[18]认为,组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是决定创新绩效的一项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吸收能力决定着品牌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进而影响品牌创新绩效。尼维斯等人(Nevisetal)[19]提出了一个学习三阶段(知识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模型。之后,载拉和乔治[20]从知识吸收能力角度提出四个维度的知识学习模型,即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基于以上文献,结合品牌管理实际,本文认为品牌知识积累应成为品牌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知识获取、品牌知识共享、品牌知识积累、品牌知识利用构成基于吸收能力的品牌知识管理模型。由此,我们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在品牌创新实践中,顾客品牌知识是推动品牌产品、品牌技术、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顾客品牌知识作为典型的外部知识源因其属性的不同而对企业品牌创新有显著差异。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后,野中郁次郎(Nonaka)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显性顾客品牌知识具有高度编码化的特征储存于公众知识库中,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但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被形容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系统表述和传递的知识。隐性顾客品牌知识是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需要体验或在实践情景中获得的那部分关于品牌的知识,需要通过观察、深入沟通才能获取,如顾客的直觉、价值观、态度、愿望、经验等知识。隐性顾客品牌知识的组织嵌入性、默会性特点可以形成品牌优势,决定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的显性与隐性划分是知识研究的重要发现。顾客的品牌知识是企业品牌创新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存在于顾客头脑中固有的条理化的可以度量、编码、交流的显性知识结构反映顾客对品牌知识的外在理解,企业可以通过收集顾客意见等方式获得,而对于顾客头脑中关于品牌使用体验、购买经验以及洞察力、价值观、灵感、体悟等隐性的品牌知识,则需要企业与顾客长期交往后对顾客心理及行为的理解和感知,对品牌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知识流动具有重要作用。素兰卡(Szulanski)[21]在对8家公司122项“最佳实践”中的271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吸收能力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缺乏吸收能力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最大障碍。从品牌知识的获取到利用,关键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顾客品牌知识将源源不断地从企业外流向企业内。知识在转移和流动的过程中,原来分散、不系统、不全面的知识体系逐步进化为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演变为推动企业品牌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吸收能力将成为顾客品牌知识流动的关键,也将成为品牌知识管理核心。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速度、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需要企业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提升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不断学习来自外部的知识,以促进品牌创新。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得益于组织学习和研发活动、[22]个人成员的先验知识水平、[23]社会性互动和相互关系[24]。基于企业吸收能力使顾客品牌知识与企业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体系,从品牌知识获取、共享到积累和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是企业与顾客互动中对品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在这个品牌知识管理模型中,吸收能力促进品牌知识流入与流出,实现螺旋式上升,推动着品牌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2:吸收能力是推动顾客品牌知识流动的力量。基于吸收能力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包括品牌知识获取、品牌知识共享、品牌知识积累和品牌知识利用四个过程。艾克(Aaker)[25]认为,创新是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不断变化发展。[26]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知识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和价值,知识的变化和新知识的引入推动了品牌创新。品牌创新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和顾客品牌知识的利用。企业对顾客的品牌知识定义、获取、存储、分享、利用以推动品牌创新,只有充分地获取和利用顾客品牌知识,才能使品牌避免老化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3:品牌创新是企业适应顾客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企业获取和利用顾客品牌知识的目的是品牌创新。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背景

1.研究方法

多案例研究是现代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苯巴赛特等人(Benbasatetal)[27]认为,多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多个实体对象收集数据资料以确定某种现象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单案例来说,多案例更有利于理论构建。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重要的外部知识源,能否有效利用决定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来分析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期望通过有效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由于通过吸收能力角度探索顾客品牌知识管理微观机理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本文拟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以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基于多案例研究的“复制法则”,[28]我们选取不同的企业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以验证所提出的理论。为了保证本研究选取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并保证案例研究严谨、科学,结合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了回族老字号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回族老字号发展历史较长,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与顾客建立了较为良好的顾客关系,顾客的偏好、知识对企业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传统和理念,具有较强的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宁夏敬义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敬义泰”)、兰州马子禄牛肉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马子禄牛肉面”)、(宁夏)吴忠民族饭庄三个回族老字号企业作为案例研究的样本。

2.数据分析与收集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样本案例的情况,根据殷(Yin)[29]的研究,在案例研究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使用多种来源的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客观性;第二,建立案例研究的资料库,包括访谈笔记、录音、外部文献资料、观察资料等;第三,建立研究结论和案例资料之间的证据链。基于这三个原则,本文的研究步骤是:设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文献研究;选择样本案例;收集样本企业资料;深入样本企业访谈;进行样本企业数据分析;提出研究结论。在样本数据资料收集中,我们针对样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经理、大堂经理、销售经理)和顾客,就顾客品牌知识、顾客意见的处理措施、企业对顾客品牌知识的吸收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之前课题组先与企业联系,将问题传给企业以便其做好准备工作,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约定时间进行访谈,每次访谈时间1~2个小时,访谈结束后迅速根据录音和记录进行文字整理,并以电子邮件方式传给企业进行反馈沟通。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参见表1。3.案例背景本文选取的样本企业是课题组在2012~2013年调研的14家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3家,都获得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详见表2。案例1:宁夏敬义泰。1862年,山西商人李子荣在银川创办了一家商号“敬义泰”,主要经营酱制品和糕点,是当时著名的“宁夏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公私合营、国有企业运营、私人承包、资产重组,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回族老字号企业,2006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12年获得商务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案例2:兰州马子禄牛肉面。1954年,在兰州大众巷马子禄牛肉面饭馆成立,在国营企业体制下,依靠马子禄先生精湛的拉面绝活,采用独特的配方,使牛肉面汤汁浓郁,拉面筋道,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01年马子禄牛肉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员工80人,将牛肉面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2006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获得快速发展。案例3:吴忠民族饭庄。1926年,陕西回民贾长俊在宁夏吴忠开了一家回民清真饭馆,专做特色西北风味,由于经营有方,饭菜味道好,很快成为吴忠地区有名的清真饭馆。1953年转为国营回民食堂,1985年饭馆翻建为民族饭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秉承传统吴忠风味并加以创新,成为吴忠市清真餐饮业颇具代表性的老字号企业。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

基于资料收集的原则,在本案例分析中,课题组获取的资料不仅来源于企业半结构化访谈,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讲话、总结;相关企业评述性文章;企业网站资料;网络资料等,各种证据来源是彼此独立的,但对访谈资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近两年的企业调研和案例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建立“回族老字号”网站,设置区域数据库、百年老字号、案例研究、回族商业文化、老字号政策等栏目,构建回族老字号案例资料库,形成较为完整的案例数据库,并形成一系列证据链,这将提高案例研究中证据的信度。针对三个案例我们采用归纳法,利用典型案例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据此得出相应的对策。

1.顾客品牌知识对企业的影响

在现代商业运营中,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依赖于内部知识经验与外部知识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来自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知识推动着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外部的重要知识,是顾客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的综合,对品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从对三个样本企业的访谈中可知,顾客品牌知识主要表现为顾客的意见和建议,这符合一般企业对此问题的理解。综合访谈结果,显性品牌知识和隐性品牌知识是访谈讨论的核心范畴。首先,访谈企业认为,顾客品牌知识(顾客比较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在餐饮食品行业,市场成功主要来自于顾客的认可,大量的顾客意见和建议可以推动产品改进和创新。其次,访谈企业认为,顾客不明示的言行(隐性品牌知识)对提升企业服务产生重要影响。在餐饮食品行业,服务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表现。回族老字号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和服务形象都在不断改进,一方面是企业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顾客的推动,企业通过与顾客互动,汲取顾客的品牌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品牌形象创新。第三,访谈企业认为,借助于顾客品牌知识(明确的建议和消费习惯、偏好等)可以促进企业发掘市场机会,并实现价值创新。企业的具体表述参见表3。新兴市场机会的挖掘,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敏锐的洞察力,更多地则来自于顾客明确的建议和消费习惯、偏好,可有效降低了品牌运营风险,获得了品牌创新绩效。传统的回族企业经营范围狭小,市场空间有限,但是回族老字号多年的品牌影响使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新顾客的不断加入和顾客的互动使企业寻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流域。顾客品牌知识的流入促使企业及时捕获顾客新的需求偏好,并实现品牌价值的创新。由此,命题1成立。

2.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外部知识的关系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需要企业长期的积累、培训和学习才能逐步具备,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过去的传统、知识、经验以及企业学习积累等知识基础决定知识能力。回族老字号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回族老字号企业通过不断研发获得了较为雄厚的相关产品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交流、管理和服务,获得了接受外部知识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知识基础。从样本企业的调研资料看,每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吸收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和员工的知识传承,促进了企业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具体表述参见表4。在三个案例中,结合最初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确定组织学习和培训、企业员工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社会性互动和相互关系,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三个核心范畴。基于学习、经验和关系的吸收能力对顾客品牌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命题2得到验证。

3.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与品牌创新的关系

顾客品牌知识不会直接创造绩效,必须依赖企业的吸收能力,基于吸收能力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能够协助企业成员整合顾客品牌知识,并推进顾客品牌知识的积累、分享和利用。三个样本案例访谈表明,“传统”、“产品创新”、“顾客意见”、“顾客参与”、“顾客建议”等词是品牌创新创意访谈中的关键词语,重复率很高。每一个企业都很重视品牌创新,尤其对产品创新很关注。企业的具体表述参见表5。产品创新一方面来自传承和企业员工的研发,但顾客的品牌知识(顾客意见、顾客参与、顾客行为)是品牌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依靠组织学习、培训、长期积累的员工个人经验来维系顾客关系,并形成知识吸收能力,深刻影响了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和使用。依靠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在顾客品牌知识流入过程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将顾客品牌知识与企业知识结合,转化为企业自有知识,成为品牌创新资源,推动品牌创新。由此,命题3得到验证。五、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在以顾客为导向的时代,企业的品牌运营不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自有知识的建立和提升,更要关注顾客的品牌知识。伴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推动品牌不断创新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就成为企业运营的长期任务。知识吸收能力是获取、积累、共享和利用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顾客品牌知识作为品牌创新的重要来源,必须借助吸收能力才能发挥作用。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模型,将有效推动顾客品牌知识不断流入并实现品牌创新。在企业知识动态积累的过程中,顾客品牌知识的识别、消化和利用环节在企业内还很难明确区分,但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顾客品牌知识模型是建立在已有的文献和企业样本案例的基础上,这一理论模型,进一步理清了理论框架中各部分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如何识别顾客品牌知识,如何促进知识流入和利用进行了理论说明,将会有效推进顾客品牌知识管理。本文基于回族老字号的多案例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企业对顾客品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顾客品牌知识管理的认知和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多案例的分析对理论模型的构建起到重复验证的作用,但也在案例访谈中对相关概念的表述存在一定的理解差异,这些都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与企业沟通,并结合问卷调查资料,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加以深入研究,以提出更为科学的操作建议。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获取 企业

[分类号]G302

1 知识获取

20世纪90年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知识管理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知识管理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传播与应用、知识存贮等活动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首要内容,它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识别与捕获企业外部知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体现了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若企业知识获取能力越强,企业就越易建立或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知识获取原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语义框架领域应用广泛,它是将一些问题求解的知识从知识源中抽取出来,按照某种知识表示方法将其转移到计算机中,转换成可被计算机程序利用的表示形式。现在,笔者将知识获取移植到企业中,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上述的知识源主要包括文档、数据等感性的、显性的知识以及专家技能、经验等默会的、不能言喻的知识,通过编码和抽象使知识源拥有的知识概念化、内容化,具有可转移性,能够为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所用。可以说,知识获取是成功完成知识管理的基础,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创新过程。知识获取包括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成员搜集知识和对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取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生产创造、整合、共享应用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内容及先决条件;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得是缩小与竞争市场上同一行业的知识势差,增强企业内部知识主体知识量的重要手段。

2 影响知识获取的主要因素

企业知识获取是否成功,或者说能否有效的获取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知识从外部的获取以及在组织内部的转移,如:要获取的知识类型、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的制度差距、文化、转移意愿等。在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企业知识的有效获取有重要影响。

2.1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个人和社会单位拥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这些关系网络获得,并从这些关系网络中衍生出来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它往往在企业发展初期占据主要地位,其影响程度在企业整个发展中将随时间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显在的与潜在的资源集合,嵌入在企业网络中。我们从内、外两个层次看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组织文化、成员间的信任感、共同意愿等内部社会资本都嵌入在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中;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包括三部分:①社会关系资本指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之间的关系;②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纵向关系资本;③企业与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横向关系。这些强关系网络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知识的多方向流动,有利于获取和转移,从而提高个人的行动效率。

2.2制度性支持

企业所在地必须要有支持知识发挥空间的制度环境,制度性支持是指企业从国家、当地政府以及行业等获得的政策、规范、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在中国国有企业中,这一因素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激励与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进出口许可、风险资金投入、建设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土地、资本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提供生产、制造和分销网络等。从根本上讲,制度上的支持并不能创造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从而影响组织行为,使知识获取更加便利,有助于知识转移绩效的实现。

2.3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知识接受方认识外部信息的价值、吸收该信息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它依赖于接受方与知识源(知识供应方)之间的公共知识。随着时间演化,接受方与知识源相互作用,进行知识的获取与转移,从而产生更多的公共知识,提高知识的共有程度。企业必须不断吸纳外部知识(组织内个体外部及企业组织外)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这种吸收能力是构成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的有效获取和转移起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组织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组织先前知识的积累,是已有的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企业需要相关的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当企业要获取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关时,新知识的获取将比较成功;当企业中知识接受部门具有的知识与将要获得的新知识相关时,知识转移也将更有效,使企业能够正确的评估、吸收和运用新知识。

2.4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拉动因素,也包括外部的推力因素。前者包括企业内部的奖酬机制、晋升政策、部门轮换、领导关怀等;后者包括市场的激烈竞争、客户需求的多样复杂、生产成本及其他要素成本的上升等等。这些内部拉动和外部环境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增强知识获取的效果。尤其是在企业逐步发展成熟的时候,企业必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留住人才,促进员工间知识共享,依靠自身内部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减少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依赖,这时激励因素突显其重要作用。

3 汾酒股份知识获取探析

3.1汾酒股份基本知识存量描述

汾酒是我国著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属国有独资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汾酒、竹叶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等系列产品,年产名优白酒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名优白酒生产基地之一。

1933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发酵与菌学研究室”在杏花村开展中国白酒业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实用性科学研究;1963年,受轻工部委托指导,汾酒厂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试点企业之一,全面开展白酒酿造工艺技术的研究,为白酒产品的分析、标准制定找到了理论根据。原轻工部中国酿酒协会中的白酒分会和山西省食品研究所初期都设在杏花村汾酒厂;1998年,汾酒成立技术中心,“三温定一温”控温发酵技术、“稳准细净”六步蒸馏技术、“前缓中挺后缓落”发酵保温技术以及汾酒酿造十大秘诀稳固了汾酒在行业中的技术优势地位。企业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汾酒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信誉至上,优质为本,决不以劣货欺世盗名。”是义泉泳创业者杨德龄定下的酒规。现汾酒集团董事长郭双威也仍然坚持:“质量是品牌的核心,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杏花村汾酒是白酒行业唯一拥有三个国家名酒和两个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也是最早获得名酒奖牌与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之一。汾酒还采用数字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用计算机辅助酒体设计,实现勾、贮、熟一体化,增加浊度指标对露酒质量进行监控,更好地保证产品稳定性;还增加了对酒中铁离子浓度的检测项目,使酒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2004年,《低度有色配制酒稳定性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有效结合,使公司形成系统全面的监控体系和交叉网络式的全过程监视测量机制。

1500年的酿酒史和130多年的汾酒工业积淀了丰富的汾酒工艺与文化。汾酒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用心酿造,诚信天下”的核心理念,推出“杏花村汾酒文化节”,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创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成立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提高中心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和研发水平,形成了汾酒企业内部优势,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汾酒知识获取模式分析

3.2.1外部知识获取 外部知识获取是从企业外部环境中获取知识与资源的方式,不断扩展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边界,外部知识是企业获取的重要来源,企业如不能及时准确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沟通,将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长期生存能力。汾酒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援助模式。能从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公共机构、国际机构或其他企业获取知识。尤其象汾酒这样的国有制企业,必将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如提供公共性的资源,给予优惠政策,在人财物上都提供大力支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发酵与菌学研究室”在杏花村进行实验性科学研究,方心芳先生的《汾酒研究情形报告》、《汾酒用水及发酵醅分析》等论文开创了中国白酒的研究,所总结的传统工艺被汾酒作为重要文献资料使用,汾酒技术中心由省级荣升为部级,从省内政府行业的支持跨越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从省内市场发展到与国内优秀企业的交流;轻工部指导开展的白酒酿造工艺技术的系统研究,将杏花村作为试点,为汾酒工艺技术和技术创新指引了方向。这些对汾酒厂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汾酒除了从公共机构或组织得到公开性的信息,也参加学术性会议、贸易博览会等来收集客户资料、意见以及竞争者相关信息来帮助企业决策,查看科学性或商业性出版物来获取已编码的知识为企业所用。笔者把这种由外部组织主动提供的知识和资源认为是一种援助,这种方式能够增强企业的吸收能力与研发能力,促进内部新知识的产生。

・合作模式。合作是建立在合作伙伴双赢基础上,以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为前提,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双方共同投入、参与,共同承担风险,企业在同其他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获取中经常采用这种模式。

汾酒每年的技术研发费用投入超过一亿,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对白酒酿造关键工艺改造创新,技术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数十家科研院所建立业务联系,聘请国内发酵工程、食品酿造、生物工程等相关行业知名专家,长期作为集团公司的技术顾问,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科研项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汾酒创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注意后续力量的培养,提高中心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和研发水平。科研院所或研究人员提供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和专业技能,企业给予资金与技术经验上的支持,并对产业需求作出及时的反应,双方互补稀缺的资源及技能,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优势,为企业知识的有效获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市场模式。市场模式就是以市场交易的方式从外部购买或招标研发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一般是企业在已有技术水平上创新、改良或解决某一技术难题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一次性投入资金,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汾酒企业为解决“低度竹叶青酒褪色和低温混浊沉淀”问题向全国招标,山西大学张生万教授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攻克了这两大难题,使低度竹叶青酒的生产能力达到原先的3倍,为竹叶青酒保优增效、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出口创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市场模式是最直接、最容易的知识获取方式,尤其当所要获取的技术是已编码的显性知识(如专利)时。但是,这种方式投入的成本较高,最重要的是不利于企业成员获取隐性知识,进行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3.2.2内部知识获取

・组织学习。从汾酒的技术发展看,汾酒不断对其酿造工艺改造创新,招募资深的科学家、工程师,保持其在白酒行业中技术优势。可见,汾酒注重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和人才培养,不断补充新知识,以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企业外部获取的知识属于技术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的竞争知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技术知识很容易被更新替代,企业必须形成组织型学习机制,通过组织中个体的互动学习,传输吸收知识,将孤立的知识整合系统化,提升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创造新的知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创新-学习”的循环,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改善企业的资源和知识存量。

・企业文化。汾酒上千年的酿造史和百年的汾酒工业积淀了丰富的汾酒文化,它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将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在组织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汾酒企业文化凝练、贯彻、实施的过程,使成员间信任度提高,从而也使知识主体主动转移自身知识的意愿增强。所以,组织中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意愿对知识转移是非常重要的,是知识获取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组织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组织成员间建立信任关系,主动地将知识共享,引导人步入这一境界的桥梁就是企业文化。

・激励机制。汾酒通过报酬(如工资、奖金、福利、股权、晋升等)的多种价值分配方式来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发挥自我能力的舞台,激励员工联合协作,提高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创造和共享知识,在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知识时,直接创造和传递知识。这种内在激励往往能强化参与者的学习能力,努力与团队成员共享知识,实现团队目标,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因此,依靠参与者自身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雄心等内在动机,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能够克服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发送者的传授能力的限制以及知识隐含特性所造成的认知方面障碍,促进隐性知识转移和获取,实现激励目的。表1体现了“汾酒股份”获取知识的不同途径。

总之,内部知识获取是靠一种柔性管理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创造的,属性知识的积累和内部的努力将使企业拥有较高的吸收能力,企业内部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从而促进外部知识获取的效果。

4 结论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体系框架;挖掘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83-01

一、概念到体系框架

知识(Knowledge)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是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可以重复使用和创造价值,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属性。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潮与方法,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储存”、“共享”和“创新”四个管理环节,实现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使各方知识得以永不间断地累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则是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公司运营进行创新,从而实现组织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定义我们都不陌生,而且很多人还经常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以示自己紧跟IT发展脉搏和展现个人广博知识面的能力。但更多情况下,人们只认清了对知识的理解,却没有真正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我个人在内,在接受培训之前,也只是把对“知识管理”停留在单纯的收集、整理、划分、存储、搜索等控制流程上,而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在对知识管理体系的划分上,我更倾向于知识在业务流程上识别、获取、组织、重用和创新的五个过程,它比之前自我认知的“收集、整理、划分、存储、搜索”要更精练、更准确,也更贴切目前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重心。

如何识别。首先,对知识不能一概而论、全部的拿来主义,要有选择、有辨别。以往,我们对知识的识别大多停留在单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比如从word文档、excel文档、powerpoint文档、项目类文档、总结类文档和引用类文档等。而忽略文档自身的内容和价值。引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后,我们将从信息和用户两部分来区分知识,将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分而治之”,并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细化每一类资源,从而更清晰地区别企业业务所蕴含的知识。

获取方式。在当前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通过提取项目从启动到验收的过程类文档内容,来达到收集知识、汇总资源的目的。但最后发现整理出来的文档和公司项目配置库提交的项目文档一般无二,只是查阅权限稍作不同而已,事倍功半。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知识的获取不应仅仅包含项目过程文档中的文字,更应该是文字后面相关编写人员的思想和理念,个人总结和心得体会更容易将知识分享与传递。

组织分类。获取的知识如同仓库中的货物,如何更好的组织、分类,将直接影响知识库的查询效率和使用频度。在知识资源识别分类小游戏中,面对不同属性的数据实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常识和习惯方法去定制分类标准,从而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每一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因为它来自客观存在,但基于什么标准,才能集合大家的意见,选出一个都能接受的组织分类呢?“用企业的具体知识内容检验分类维度是否合适”这一命题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知识库首要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只有满足了企业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员工。

知识重用。知识库建立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有价值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达到知识重用的目的。这既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但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重用的效果,需要从创建知识地图和建设知识管理制度两大方面入手,逐步完善知识形成过程、挖掘知识潜在价值。

开拓创新。获取并利用知识,主要是为了满足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需要,知识衍生出新的知识,也许只有创新才能办得到吧,这也更需要员工能积极参与、举一反三并充分融入到知识库建设中来,不断为知识管理建言献策,提出崭新的业务知识理论和实现方法。

二、知识库建立的先决条件

企业规模。知识管理虽是眼下最时尚的热门焦点,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就好比ERP。每家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规模、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发展规划等来适时地建立知识库,通常当企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5-10年),并亟需整合资源时,知识库的创建才会发挥最大功效。

借鉴模式。如同培训教材中所描述,IBM作为一家成熟且成功的IT企业,他的知识管理模式自然受到其他公司的关注和效仿,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需要在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实践模式。仁者见仁,在不同企业文化和发展过程中,只要方向明确、落实到位,总会收获知识管理带来的成果。

目的导向。在学习中,员工学习成长导向和IT平台建设导向以实例的形式展开知识管理实践策略讨论,我认为它也可以作为知识库搭建的引导条件之一。因为知识库平台的建立既需要以先进的IT技术为支撑、又要以员工主动参与为保障,没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知识库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三、挖掘员工潜力

态度决定一切。知识库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员工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知识复用率。每一位员工要积极看待知识管理,并努力配合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要给广大员工注入激情与活力,以其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知识库使用中来。

热情不减当年。很多人在刚刚看到知识库建立时,表现出无比兴奋和关切,但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回归到以往的工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知识更新缓慢,不能及时查阅到自己关注的信息;二是没有好的激励政策,让员工逐步丧失热情;第三就是知识库的使用和操作比较繁琐,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乐于奉献知识。知识的获取和分享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当两者达到一定平衡,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使用知识库、丰富知识库。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白来的知识,我们的所需所予都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珍惜他人的劳动,才能珍惜自己的所得。

四、公司制度与领导推行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5

[关键词]技术吸收;技术创新;协同演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性竞争的日盛,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在熊彼得所提出的5种创新形式中,技术要素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型垄断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和形态都定型已久,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尤其是技术要素和企业资源要素以及组织要素的协调与匹配,就意味着生产的优势,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基于能力的创新管理研究指出,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与否,并提出各种能力的假说,用以解释企业创新的过程。技术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企业学习新技术能力的角度,给出了合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现实的分析框架,深化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广义的吸收能力概念是指企业在消化的基础上掌握新技术知识,改进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动态能力。其中,在过程上强调的是技术知识从企业外部流转到企业内部的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在结果上强调的是吸收后产生的新技术及其所带来企业的产出。

吸收能力的概念虽然在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准确定义,但是其在企业研究相关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重视,且已被用来解释大量的企业组织现象,尤其表现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现象和过程较强的解释力。文献显示,吸收能力所涉及的企业研究领域有战略管理,组织学习,认知管理和技术管理等。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首先经由cohen&levinthal(1990)的提炼和总结,在战略管理领域提出了其基本的定义,即为企业评估和选择,消化外部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具体来讲,企业吸收能力包含了3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识别外部新信息的能力、消化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该信息于提高企业产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划分,细化了企业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提供了一个研究吸收能力的大体框架。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先验知识的函数,被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库基础上,前后知识之间具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和路径依赖的特点。基于企业组织分析的角度,企业吸收能力依赖于个人吸收能力,但并不是个人吸收能力的简单相加,更多的依赖于企业组织的吸收能力,这取决于接收企业组织和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接收企业内部组织构建之间的交互界面、对知识吸收的适配性。这样的理解被学界广泛认同,并成为后一时期研究吸收能力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者中,mower和oxley(1995)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应用范围较广的技能,它主要用来处理从企业外部转移过来的新技术中的隐性知识,并使之适合于本企业应用,这强调了不易于表述的隐性知识才是企业要吸收的主要对象。kim(1997a.1997b,1998)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组织学习的函数,会影响到组织探索性和利用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与组织学习呈现出共同演进的关系,这将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

zahra&george(2002)则整合了cohen&levinthal、mow—ery&oxley以及kim的研究成果,提出吸收能力体现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以及利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过程。这样的定义,较前人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知识的消化和转化过程做了区分,强调吸收能力是黏附于企业组织惯例和过程中的动态能力,认为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整合企业已有知识的学习过程。这就进一步地指出了企业吸收能力概念在企业研究领域的立足点,提供了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具体来讲,他们把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过程划分成4个不同维度:获取(acquisition)、同化(assimil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和开发利用(exploitation)。并突出强调了各个维度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企业从所处的知识信息环境中辨别出相关可用知识的维度;同化,企业按照自身的组织惯例和过程来分析、处理、解释和理解已被辨认出知识的维度;转化,企业修改外部知识,并将之与自身已有知识进行融合的维度;开发利用,企业运用新知识产生竞争优势的维度。4个不同的维度都构建于企业的组织惯例和过程之上,受其影响。

同时,zahra&george(2002)将这4个维度区分成两种不同部分的吸收能力,即潜在(potential)吸收能力与实际(realized)吸收能力,前者包含获取和同化外部知识的能力,后者包含转化和开发利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划分,对于理解创新活动的过程是大有裨益的。从企业边界的角度来看,这是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转阶段的一种划分,着重于观察研究企业外部知识如何由外而内的过程和机制,进而认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基于企业组织惯例和过程的角度,潜在吸收能力引发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影响企业组织成员的认知模式,但本质上是在组织惯例下的过程,不会改变组织惯例,而实际吸收能力为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编码和整合,以便开发利用,在此过程中就会发展和优化组织惯例,提升企业的技术整体水平。这种潜在能力与实际能力的区分首先提供了一个检验和观察企业内组织用以发展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及其动态过程的基点。其次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明晰了吸收能力与组织惯例的循环演进关系,这也有助于分析不同的管理方略对培育不同的吸收能力维度的影响。最后借以理清企业内外要素对企业吸收外部知识过程的不同影响方式,进而解释企业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机制如下图。

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的分析框架,在辨析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归为两类来理解,分别和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相联系。与潜在吸收能力相联系的因素有企业的社会资本、先验知识以及引起企业组织变革的触发事件;与实际吸收能力相联系的因素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人力资本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研发(r&d)投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影响了两种吸收能力。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其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与企业外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总和,以及该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总和。企业的社会资本是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嵌入企业网络结构中显在和潜在的资源集合。包括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3个维度。

企业的先验知识既包括基本技能、共同语言、学习经验,也包括既定领域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已有知识,它对于企业认知、吸收、应用外界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组织团队层面上,cohen&levinthal就认为吸收能力的前提就是组织需要先验知识来消化和利用新的知识。通过考察企业先验知识和学习强度的相互作用,发现企业的学习强度与先验相关知识具有这样的关系:企业的学习强度高可以使企业的先验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反之,则降低了先验知识水平。企业的先验知识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外部知识的选择、获取和吸收,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的高低。

组织结构对企业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影响的,但其主要影响存在于企业转化和开发利用已经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决定了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的高低。tsai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内部层面,处于企业内部组织网络中心地位的部门,更容易获取其他部门的知识,其吸收能力水平就较高。在企业外部层面,george(2001)通过分析联盟特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发现,水平或垂直关系的联盟结构可以使企业有机会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吸收能力。

组织结构中载负的组织文化,影响着对信息的储存和传播,知识的获取和保留,决策框架的构建及人类学习的性质和程度。如果企业一贯经营策略比较保守,对于外部经验和知识比较排斥,那么企业内的成员会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从而对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新技术成果的产出。

研发投入则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企业在外部知识源中寻求广泛的合作,可以组织更多的企业资源消化引进的知识,可以为技术创新人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持,这必将全面地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

企业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站在新的视角梳理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再现了企业引进技术后自主创新的过程和机制。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市场状况以及战略上的深刻变化等激发因素和企业生存的压力因素,引导企业去寻求技术的创新。企业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和先验知识,在外部环境中选定引进技术。当技术知识被引入企业边界后,通过在不同方式上的增加和删改,最终与企业内部的知识整合演化出新的可实际应用的技术知识,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其中,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过程影响的关键步骤是知识的开发利用,新知识的开发反映了一个企业通过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再造将整合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产和收获新产出的能力。

三、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我国铝行业技术创新实例

随着世界各个行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对金属铝的长期需求将持续强劲。作为具有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特点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铝行业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机遇。在国内,1992年6月,郑州铝厂、中州铝厂、郑州轻金属研究院、郑州铝矿山公司4家合并组建为中国长城铝业公司。2002年1月,中国长城铝业公司将氧化铝、电解铝生产板块的优质资产上市,组成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隶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坐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中铝河南分公司,与中铝公司的其他企业相比,产品结构不如山东分公司、规模不如山西分公司、成本不如广西分公司、产业链不如贵州分公司、发展条件不如中州分公司,如果在主导产品的增产降耗方面不取得新的突破,河南分公司将会在竞争中落伍。为降低氧化铝生产能耗,中国长铝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自行研究设计,并引进德国部分设备,针对河南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可磨性差、硅矿物结构形态复杂、难溶等特点,设置了磨矿、化灰、原矿浆预脱硅、管道化溶出、熔盐加热和酸洗等工序,使之成为了一个适合我国一水硬铝石的管道化溶出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原矿浆处理量为300方/小时的一水硬铝石管道化溶出生产线。这项被评为“十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一水硬铝石管道化溶出技术创新”项目,就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解决了原料配置、管道磨损与结疤、溶出时间短、溶出温度低等诸多技术难关,成功地研制开发出了适合处理我国主要铝土矿(一水硬铝石)的管道化溶出成套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仅收获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使我国一水硬铝石强化溶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氧化铝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

纵观中铝河南的成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吸收能力的框架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分析逻辑和现实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首先,企业环境生存的压力和企业的重组引导了企业选择新技术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变革,中铝河南的前身4家国有企业分别是河南铝行业中各个端口的优质单位,经过整合成立了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新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包含了铝行业链条上从矿石资源、设计到生产的不同部分。为了实现企业合并后最大的产出绩效,技术创新是必然的历史选择。同时,铝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技术体系比我国要领先,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走技术引进的创新之路,是合理和明智的。此时中国长城铝业公司,通过企业自身社会资本的甄别和先验知识的比对,经评审放弃了前苏联的压煮溶出技术,选择引进了西德的管道溶出技术设备。该技术设备是基于西德矿产资源的特点而成型,从工艺角度讲能够满足我国实际情况,但由于该装置本身的一些问题以及该设备所处理的矿石特性不同,致使国内企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最佳工艺操作条件。通过10年的创新探索,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资源特性,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设备及其备件的国产化,并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关键阀件,使之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延长阀件寿命。在前部技术不断成功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技术重大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高了企业产量,降低了企业生产系统能耗,实现了对外部知识吸收的最佳产出效果,达到了技术引进吸收的创新目的。在该“吸收——创新”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吸收能力的重要部分是潜在吸收能力,是企业的重组和市场的变化促使了企业去搜寻外部知识以求发展壮大,其中企业的社会资本和先验知识定位了吸收的对象,也决定着后来的创新之路。在技术引进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际吸收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际吸收能力最终决定了技术创新产出的高低。总而言之,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两个部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是吸收能力两个前后关联、相互耦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吸收能力的最优化,实现“吸收——创新”路径的创新效益产出。

参考文献:

[1]andrea fosfuri,josep a,,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ffor—ma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6:173-187

[2]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04,(1)

[3]高展军,李垣,企业吸收能力研究阐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5,(6)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6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除了学习语文知识外,主要是培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水平和能力高低最主要的标志。只有会阅读,善于阅读的人才能广泛地去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一个人一生具有的知识90%以上也都是通过阅读去取得的。显然,一个阅读能力差的人不可能有效地广泛获取有用的知识。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积累的途径就是生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2.积累语言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中考满分或是高分作文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文采,不少考生善用修辞,讲究造词。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从而使文章魅力四射,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巧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如"小时候,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快乐在里头,烦恼在外头;青春期,家是一片沉默的圣地,怒火在里头,困难在外头。长大后,家是一块心头的牵挂,责任在里头,拼搏在外头。年迈了,家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思念在里头,亲情却仍在外头。"(《我家》)还有善用排比,强化气势的。如"无论在外面过得怎么样,锦衣玉食也好,风餐露宿也罢,我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我们的家。累了,回家歇一歇;烦了,回家静一静;伤心了,回家哭一哭;想家了,回家看一看。因为家里有的是满满的温暖的家等着你。""风再大,雨再大,鸟儿也不会怕,因为它有家,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浪再大,雨再大,鱼儿也不怕,因为它有家,那深邃的大海。我们哭了,痛了,伤心了,怎么办?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也有一个家,那就是我们可爱的班集体。在那温馨的家里,我们一起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分担所有的欢笑,所有的痛苦;在那里,有严厉而又慈爱的班主任,有文静又善良的朋友、同学,还有会捣乱的男生。"(《暖心的一刻》)

诸如此类的语言佳句还有:"家,是远航的船,只能够停靠爱的港湾;是南飞的大雁能够栖息的山洞和大树;是随风飘荡的蒲公英,能够生长发芽的土地;是远方游子能够寻求爱和温暖,诉说苦痛和幸福的爱的小屋。"你看,这些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徇丽,读后满口生香。这些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指导学生多读名诗佳句,多积累语言,这样才能获评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的运用是一项技能,其生成离不开运用语言的实践。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对这一问题曾作过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老的话强调了要通过不断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来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但这一实践不应该是盲目的,在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驱使下,运用语言的技能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大科学家达尔文认为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对于语文学习这样一种复杂的活动而言,有科学的方法的指导就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学习的效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一则古印度的谚语说:"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对于语文学习,我们也可以说:"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卓有成效。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7

大学生自我总结一

自上大学以来我积极、认真的学习,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不断加强专业外的知识。获得的主要成绩是:学习上,获得党校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在学年评优中获得了三等奖学金。工作上,获得了院级的社团活动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在xxxx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获得了团总支一等奖。

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对专业方向的定位以及对党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以及在工作上未能及时有效的将工作完成,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今后我将更加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继续深入的学习党的章程,为早日能加入共产党做准备。工作上,加强与同事和同学老师间的沟通,认真的将工作做好。

随文赠言: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大学生自我总结二

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大学生自我总结三

大三的学习和生活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报考其他的资格认证,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大学生自我总结四

在大学第一学期中,我脚踏实地,认真严谨的学习课业知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习方面,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英语,体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成绩尤为突出。工作方面,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学习部任干事,并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及奖状。在校园之声广播站任实习记者,期间采访了解校园文化及现象,收获颇多。参加英语辩论赛,获最佳辩手称号。经投票选举,成为第一批入党积极分子。

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更努力地去学好知识!

随文赠言: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

大学生自我总结五

个性特点:性格开朗,对自己有信心,学习工作认真有计划;诚实守信,待人诚恳;可以吃苦耐劳,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能力特长: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人事部部长,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英语基础; 计算机方面,掌握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系统管理及网络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系统及mis设计等专业知识

我收获了知识作文篇8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t becomes the key to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And on this basis, it builds a set of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知识异质性;知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knowledge heterogeneity;knowledge innov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36-02

0 引言

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过去粗放式的增长已经很难持续,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而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就是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来自现有知识、信息和经验间的重新组合以及对未来知识信息的合理预测,因此,获取异质性信息与知识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基础。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知识异质性角度来具体研究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1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

企业的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那么知识创新更多来自于企业内外部新知识的取得,即企业所获的异质性知识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主体。由此,笔者认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知识异质性前提下,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的发现、识别和获取的一种能力,该能力是企业不断实现知识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动力。

首先,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具有动态性特征。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该能力是结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特别是在现代企业所处的这种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就具有了实时调整的动态特征。其次,异质性知识资源是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目标所在。异质性知识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所以对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理解,重点就在于如何发现、识别和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因此,有效确定企业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异质性知识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在于对各种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不断发现、识别和获取,是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属性,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结合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把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吸收能力和网络异质性水平,本文以这四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了一套包括14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知识存量水平 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是以对该领域内原有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为基础的,因此,其现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知识创新的能力。企业的知识存量水平是一个时期之内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资源的总和,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累积增长,是企业组织的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直接反映。知识存量主要承载于四类载体中,一是以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主要用企业员工的工作年限、受教育年限及员工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来衡量;二是以物为载体的知识,主要为各种可记录、可成果化的信息,可用企业技术成果拥有的数量、设备的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来衡量;三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以确保企业能高效、安全地进行运转,可用企业管理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组织有效性和组织认同感来衡量;四是市场知识存量,是企业具备的所有能够帮助该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获取竞争优势的所有与市场相关的知。可用顾客满意度、市场研究水平及营销网络的适合度来衡量。

2.2 知识共享水平 在任意组织中,独占性知识是员工更好体现个人价值,获得更多个人收益的重要来源,因此,拥有独占性知识的员工通常缺乏共享其知识的意愿。但企业中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强弱与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结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员工的共享意愿是企业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水平由知识共享前提、共享动机与共享能力三个因素决定,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倾向、知识本身的共享能力以及传授与吸收的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2.3 知识吸收能力 企业的知识增量获取来源除了内部的知识的积累,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于企业外部信息的获取。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获取并有效转化为企业自身知识资源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收集、自处理以及知识再创造等几个关键环节的能力。其中知识的收集是指企业寻找外部有效信息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外部知识的自处理是指企业有效地对于待吸纳的外部信息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从而转变为可供试用的企业内部知识的过程;外部知识的创造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已经吸收转化的知识进行创新,形成企业自有的创新性知识的过程。

2.4 网络异质性水平 网络异质性水平是基于企业利用网络系统实现知识异质性程度的度量,是企业各种内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的网络化实现程度。具体反映为企业所拥有物质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替代程度,此外,与其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服务部门的关系密切程度所构成的网络关系也是网络异质性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企业网络结构化的运用,另外,企业在网络结构中所处组织地位的高低,即本企业在和其他组织进行知识转移过程中,是领导者还是跟随者,也会对企业网络异质性水平的度量产生深远影响。

3 结束语

文章从知识异质性角度出发,具体研究了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内涵,把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划分为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吸收能力和网络异质性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科学完整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在知识异质性视角下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现代企业处在动态环境下,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价和优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兴,阮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

[2]林青.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的三大基础[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2).

[3]蒋日富,霍国庆,谭红军,等.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

[4]柳洲,陈士俊,王洁.论跨学科创新团队的异质性知识耦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上一篇:钓鱼记作文范文 下一篇:网店经营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