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6 01:55:11

花钟教学设计

花钟教学设计篇1

一、主题: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单元13课《花钟》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三、教学对象

三年级四班全体学生

四、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 实施思路:

(一)了解本单元的训练目标

1. 课件出示训练目标。

2.导入13课,“花钟”。

(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有助于学

(三)初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是生明确学习任务。

花钟吗?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是花钟?

(四)出示第三自然段,了解什么是花钟?出示图片, 瑞士花钟的出示,能有效欣赏瑞士花钟。提高学习兴趣。

(五)品读课文,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这样的花钟?

1. 品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地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段的关键句, 与三年级上册知识衔接,

用“——”画出来。巩固如何找关键句。

(2)你能借助这句话更加简洁的概括第一自然段的

主要意思吗?

(3)小结:关键句能够提示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给学生利用关键句

可以帮助我们概括出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但是语概括段意的方法。

言不够简洁,我们可以通过修改说得更加简洁。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找关键句。

(2)思考植物开花的时间与什么有关?

(3)如何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花钟教学设计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但我们也不乏看到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有些公开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上公开课的老师特别讲究课堂教学的形式,情景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游戏、智力闯关等成为教学时尚。老师们为了追求教学时尚而忽视了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想就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想法。

现象一:形式化的激励评价

A教师上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时,课伊始,教师的讲桌上就摆放着一盆塑料花,请学生猜一则谜语后“真聪明,奖给你。”请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你读得真好!老师奖你一朵花。”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你说得真棒!老师也奖你一朵花。”……就这样你一朵,他一朵,课大约上了一半的时候,30个上课的学生就有20来个得到了花。(一点没夸张)我们来看得到了花的两个同桌。甲说:“我的花是红的。”乙说:“我的花是黄的。”甲说:“我的花下面有叶子。”乙说:“我的花下面也有叶子。”甲说:“我的这个叶子好长。”乙说:“你看,我的这个叶子是圆的”……

分析:本来是好好的一堂语文课,让老师蹩脚的奖励搞得很不协调,新课标倡导激励性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发小红花,发小旗。课上,我观察了得到塑料花的小朋友,当他得到老师的奖品时,他确实很开心,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但喜悦过后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习兴趣的转移,开始玩花。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保持多久?后半时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新课标倡导的激励性评价的根本是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功体验,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有实效的激励性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师生们真诚的掌声,教师赞美的话语,欣赏的眼光,温和的微笑,拍拍学生的小脑袋,摸摸学生的小脸蛋都是对学生的很好的激励。

现象二:形式化的作业设计

B教师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巩固练习题。

时间爷爷让你们快乐大闯关。

第一关:我是谁?

第二关:帮帮表娃娃找钟妈妈。

7:00 12:00 8:00

第三关:噫,这些钟表怎么没时针和分针呢?画一画吧!

9时 12时 6时

第四关:我来当医生。(对的打“√”,错的打“×”)

7时( ) 9时( )

咋一看,这些题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老师想过学生真的能顺利闯关吗?练习时,老师牵着学生跑完了四道题。算是闯关了。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发现真正能闯过这几道关的学生寥寥无几。

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作业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趣味。这很好,但是应考虑到教学的实效性,创造性,从这位教师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练习设计还是把学生当作了做题的机器,仍停留在数学知识的简单模仿,机械应用这个层面上,没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创新的天地。

同一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请你设计一种你喜欢的钟面,画出你喜欢的几个时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小娃娃都喜欢画画,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画苹果钟面,有的画向日葵,有的画小猫……这样的练习设计看似单调,少了些许形式和趣味,虽然孩子们画得也不是特别好,但它会给学生留下更广阔,更开放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会更实效。

现象三:形式化的小组合作交流

在公开课上,常常能看到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人一小组围着课桌团团坐,教师提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万州教科所组织的“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数学名师研讨会。北京教科院的吴正宪老师的专题报告为我们诠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课例:

创设情景:教师:张局长想请孩子们帮忙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的辆数,请看录像。

老师放录像,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大屏幕,认真的数着,有的掰手指,有的画圈,有的画“正”字……来来往往的车辆跑得太快了,一眨眼,呼啦啦过了好几辆车,孩子们有点数不过来了,有的开始着急啦。10分钟到了,老师让学生汇报摩托车通过的辆数,有的说9辆,有的说11辆,有的说 12辆。

教师:“诶,为什么你们数的不一样呢?我怎么向张局长汇报呀!我说我们班学生没这能耐,您另请高明吧!”孩子们可不服输啦。

教师马上因势利导,问:“孩子们,那你们有什么高招吗?”

生:“车子跑得太快了,让车子跑慢点。”

生:“老师,能不能过一辆车就暂停一下?”

生:“老师,能不能把这录像带放4遍,放一遍,数一种 。”

教师:“这样太浪费时间啦,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只看一遍录像就正确的统计出各种车的辆数呢?”

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了,4个人一小组,一人数一种。”

教师:“这办法不错,好!4人一小组,先分好工,再统计。”

吴老师用这个真实的教学片断,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这儿的小组合作不是教师指令性的硬性分组,而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矛盾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合作需求。小组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需要合作时才合作。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当一个人完成某件事遇到困难时,需要有同伴的参与合作。这种合作学习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不是应从吴老师讲的这个层面上去重新认识合作学习呢?

花钟教学设计篇3

我打电话向牙医预约,他则告诉我在未来一周内他连一个小时的空档都没有,于是我唯唯诺诺几声就挂了电话,怕打搅了他,因为他是个严肃的专业人士嘛。但是别人邀请我参加研讨会,或要我编辑某大师的纪念专辑,或写篇论文,或加入专家组成的课题小组时,如果我说我没空,那是没人会相信的。他们会说:“别这样嘛,教授,像您这样的人物总是有大把大把时间的啦!”显然人家从来不把我们人文学者当作严肃的专业人士——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一批游手好闲的家伙。

我做了一些计算,也鼓励我所有的同行都自行计算一番,然后告诉我正确与否。一个非闰年的正常年有8760个小时,假设每天睡眠8小时,花1小时起床、刮胡子、穿衣服,半小时刷牙和上厕所,不超过2个小时的时间吃饭,我们就用掉了4197.5小时。另外花两个小时在市区乱窜,每年也要用730个小时。

每周教3门课,每门课2小时,还要抽一个下午给学生开小灶,那就又用掉了100个小时。我花在大学里的时间——我将教学工作浓缩于20个星期里——是220个小时,外加24小时的考试、12小时阅读论文、78小时开系务会议和委员会议。平均每年读5篇论文,每篇平均350页,每页起码读两遍,一遍修订前,一遍修订后;以每页3分钟计,要花掉175个小时。较短的论文大部分都有助理代劳,但是还是需要开6次会议,每次负责读4篇,平均每篇30页:阅读加上初步讨论,以每页5分钟计,这又要60个小时。还不包括我自己的研究,已经花了569个小时。

我编辑了一份叫VS的符号学杂志,每年出刊3次,共约300页。不算阅读稿件和退稿的时间,以每页10分钟计(评估、修订、校对),一共可以花掉50个小时。我又主编了两种与我本行有关的学术系列专著。一年6本书,总页数算它1800页;以每页10分钟计,又花去300个小时。我自己著作的翻译——论文、书、写给报章杂志的文章,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等;只考虑我可以进行核对的文种,我每年要读1500页,以每页20分钟计(阅读,对照原文,跟译者面对面或者电话、书信沟通),这又是500个小时。还有我自己的写作,即使不包括写书,光是论文、杂文、报告、授课笔记等,加起来轻轻松松就超过300页。如果再加上思考、做笔记、修订、发呆的时间,每页起码花1个小时——又是300个小时。我每周的杂志专栏,以最乐观的估计,要选题材、做笔记、参考几本书、打草稿、剪裁到适当长度、口述、寄走,每周又得花3个小时。乘以52周就是156个小时。最后还有我的邮件,虽然还有很多来信未回,但是我每周要奉献3个上午,从9点到13点,这就占掉了624个小时。

我还计算出来,光是去年,我只接受一成的邀约,并只参加跟我的专业有密切关系的研讨会,以及在若干无可回避的公开场合露面,我竟然投入372个小时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又因为很多这类活动在国外举行,旅行要花费323个小时以上。

花钟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图谱;符号;趣味;方式;设计

图谱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员,如何把图谱作为辅助,把音乐这个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物体传达给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离不开教师根据音乐所设计图谱的独具匠心。以下是我对于图谱设计的一些小小领悟:

一、选符号―固定每个符号的含义

我们在设计图谱时多用符号来表示音乐,但是对于符号的使用没有固定的规则,想到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音乐就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有时会出现前后两个音乐欣赏活动中,图谱设计所用的一个符号却在表示完全不同的旋律速度,这样不仅每一次教师都要花费时间去让幼儿明白图谱的意思,还影响幼儿学看图谱的能力。我们在设计图谱时要固定使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音乐,如:向上的旋律用J表示,向下的旋律用K表示,用来表示节奏快,用表示节奏慢,用表示音调较弱,用表示音调较强,用波浪线来表示柔缓的乐句,用锯齿线来表示轻快的乐句等。

在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中,我们就运用波浪线、虚线来制作图谱,来帮助幼儿区分乐曲的AB结构,幼儿通过图谱来感受区分AB段音乐并做动作表现水草的生长和小鱼游来游去。这样既方便了教师,又提高了幼儿的识谱能力,一举两得。

二、激趣味―图谱添加趣味元素

幼小年龄较小,易分散注意力,图谱中密密麻麻的符号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以致影响学习效果。在一次教学中班音乐欣赏活动“钟表店”中,由于乐曲本身听上去不易分乐曲结构,只用符号制作的图谱幼儿感到乏味,缺少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张图谱帮助幼儿理解,该图谱改变了以往只用符号来表现音乐的特点,图谱绘画时添加了“特殊”的符号,用闹钟、翅膀、圆圈分别表示闹钟跳舞、闹钟跟着仙女飞翔、闹钟跟着巫师转圈圈,在“趣味”图谱的引导下,幼儿充分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主动地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

三、定方式―当场绘图与教前准备

我们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很多,如音乐欣赏活动“欢乐颂”“小精灵的魔法汤”等,它们同属音乐欣赏活动,但是活动中的目标却不尽相同,在设计制作图谱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欢乐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音乐中的内容,绘制图谱的时候要相当精致,要绘画出:蓝天高高白云飘飘(以蓝天和云朵的图出示);太阳公公在微笑(以太阳的图出示);树上小鸟吱吱叫(以鸟的图出示);河里小鱼尾巴摇(以鱼的图出示);花儿点头草儿弯腰(以花和草的图出示);欢迎小朋友们到(以小朋友的图出示),用形象的图来方便幼儿感知音乐内容。因而我们比较适合在活动之前将图谱准备好,在活动中适时出示为好,如在当场绘画会占用活动的较长时间不适宜。而《小精灵的魔法汤》则是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快慢变化,该图谱较为简单,我们可以当场绘画,让幼儿边欣赏音乐边看教师画图谱,这样的方式便于幼儿理解图谱含义。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图谱和图谱的呈现方式可以根据教师对活动的不同要求灵活设计。我们在设计图谱的时候要做到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以使设计的图谱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达到幼儿感知音乐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 枫编.音乐欣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吴少华.图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7(10).

花钟教学设计篇5

一场大火引发的重建

伦敦的议会大厦原本没有大本钟。1215年,18位男爵组成反王权组织,迫使国王签署了奠定君主立宪制的《自由大》。几年后,英国历史上第一届议会召开,当时,议会是没有自己固定办公场所的。

1512年开始,国会上下议院会议开始在威斯敏斯特宫大前厅召开,有时甚至不得不和修道院的修士们一起开会。1547年,旧威斯敏斯特宫圣斯蒂芬小教堂成为上议院的办公场地,这里曾是16世纪英国国王的主要行宫。政府对小教堂进行了彻底重建,加修了议席和走廊,当然这也改变了其原有的建筑风格。那时的威斯敏斯特宫,还没有大本钟。

1834年,一场大火让这座建于公元1世纪初的宏伟宫殿化为废墟,只有威斯敏斯特大厅尚存屋顶。大火由议会大厦炉子里焚烧的大量政府文件而引发,最终确定为一场意外。怀旧的英国人很快将重建事宜提上讨论日程,1835年的夏天,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原址基础上修建议会大厦。

热爱哥特风格的伟大建筑师

新建筑的风格引发了激烈争论:一派认为应该建成新哥特风格。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是巴黎圣母院。这种常见于教堂的建筑风格特征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新哥特式建筑,指在中世纪法国与英国哥特风格的复兴。

而另一方则认为,维多利亚时代风格才是正道。这种兴起于19世纪的艺术风格建筑,装饰华丽,注重细节的雕琢,善于从各种复古风格中汲取灵感,比如洛可可涡卷纹、文艺复兴式的绞缠纹等等。

1840年议会大厦开始着手重建,97个设计方案参加了竞争,其中有91个是按照哥特式风格设计的,最后查尔斯·巴里和奥古斯塔斯·普金的哥特式风格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查尔斯·巴里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出生于1795年的伦敦,15岁时开始做测绘学徒。他曾利用父亲留下的大量遗产游历意大利、法国、希腊等国,学习建筑设计和绘图。1824年,巴里加入著名的英国皇家协会。

查尔斯·巴里在议会大厦的方案中运用了垂直哥特风格,巧妙地把被毁建筑的遗迹融入新的设计中,但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下议院议员们开始抱怨高高在上的天花板会产生回声,不利于开会。巴里不得不降低天花板,但这破坏了他最初努力仿效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作为当时建筑界颇有地位的人物,查尔斯·巴里成为协调如此庞大工程的最佳人选,但具体到大本钟的设计,则融合了另一位建筑师的才华与智慧,他就是奥古斯塔斯·普金。

普金是19世纪英国了不起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当他忙着描绘大本钟的彩绘设计时,还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年轻人。普金的父亲是一位法国绘图员,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来到英格兰,住在伦敦的大罗素街。普金本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曾被教会医院学校录取过,但没人知道他是否真的去上过课。普金受父亲的影响,对哥特风格有着强烈的热爱,以哥特风格的雕刻生意起家,他和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经常随团出国参观各式建筑。

当时的英格兰盛行尊崇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但普金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哥特建筑才是王道。他之所以为查尔斯·巴里做设计工作,是因为巴里说过,新的威敏宫应该是华丽的哥特风格。巴里方案中将建筑完全对称化布局,普金对此很不以为然:“先生,全是希腊的,都铎细节长在了雅典风格上。”

尽管查尔斯·巴里死后被封为爵士,但普金才是这个工程真正的设计者。在威斯敏斯特宫重建中,普金负责主要的内饰设计,他共设计制作了两千多张图纸,这里的墙壁、瓷砖和各色陈设都由他亲手完成。

误差不超过一秒钟

1834年那场大火将威斯敏斯特宫中的一个长列大钟化成了一堆废铁。在重建工作中,工程总监提出要制造一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钟,很快得到政府的批准,皇家天文官还拟定了大时钟的规格。大钟虽然被镶嵌在高高的钟塔之上,但绝不能是用来观赏的样子货,一个当时看来十分苛刻的要求是:大钟每个钟点的第一响误差不超出一秒钟。

即使要求如此高,还是有三家厂商争夺制造这座大钟的荣誉,最后E·J·登特公司获胜,制造重达五吨的机件就花了两年。为了确保走时准确,在新钟楼建造的同时,机件在厂内检验又花了五年。

当时一般的钟表都是一天、两天或八天上弦一次,原理是将钟表盒里的铅坠提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利用铅坠的自重为钟表提供动力。这种设计的最大缺陷是:上弦时,钟表就会同时失去动力,瞬间停止走动,必然出现计时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改进了设计,在上弦钥匙钟表机芯的旁边加了一个小的弹簧,只要钥匙去就自动启动了这个副发条,副发条扮演钟表的临时动力,钟表就不会在上弦时停止工作。大本钟不是第一个采取这种技术装置的钟表,如今我们见到的很多17世纪古董钟都运用了这个原理,但它却是最著名的一个。

金钱决定了时间的精度

1859年6月3日,大本钟传出了第一声洪亮的钟声。建成后的大本钟位于议会大厦主体的东北角,钟塔高316英尺(约为96.3米),耗资2.7万英镑。大本钟的主体材料是砖瓦,外墙覆盖了一层石灰岩,顶部的尖塔使用铸铁材料,它坐落在3米厚、19平方米的水泥土基座上,从塔底到塔顶共有393级台阶。

花钟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生成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预设与生成是数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好的教学预设让数学课堂井井有条,必要的生成又让课堂回味无穷。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们深知按部就班地传授数学知识,不一定能给学生留下印象,只有生成的数学课堂,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如何让生成更为有效?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为载体, 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机制和特征,探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生成”的若干策略。

1 提倡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它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就越少。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强调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下弹性空间。

案例1:《认识钟面》

以“数学知识为本”的线性教学的一般设计大体思路是这样的: 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教学时针、分针、顺时针、逆时针学看整时学看整时半。《认识钟面》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很多,并且是没有递进关系的,像一张网,需要老师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到实处。能够体现为学生有效生成创造条件的立体式教学却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呈现学生在学校的几张生活照,问问孩子们做这些事情时是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出现钟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桌上的素材,做一个钟面,展开全方位的自主学习。交流:说说钟面上的信息。前面的做钟面是全方位的,此时的交流自然是涉及到时针、分针等多元化的数学知识。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认识钟面的。那么怎么看时间呢?动一动:学生再次回到开头的几张生活照,在自己做的钟面上拨一拨时间,看看这些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一说:请学生拨一拨自己的钟面,全班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感受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做一做:引导学生自己做练习,把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敲实。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 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成

在A班(基础比较差的班)上课时,由于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草稿本上练习,这时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想法(如图2所示)。

这个练习中,单位“1”被隐藏了,所以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除法做。他们的想法实录如下:生2:因为是赚了还是亏了都是和进价在比,进价是单位“1” ,所以求单位“1”要用除法,所以我用除法先求进价。生1:赚了20%,我以为是赚了240元的20%,所以用乘法。那么,到底谁是单位“1”呢?大家把赚了和亏了的条件补充完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是赚了进价的20%,亏了进价的10%,所以求进价用除法解决。一节课下来,就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笔者感觉有点亏。在B班(基础较好的班)上课时,就先出示赚了20%,亏了10%,让学生把条件补充完整。学生补完“赚了进价的20%”后,师问:谁是单位“1”,求单位“1”用什么法?结果,全班同学都说会了,一节课把整个练一练都解决了,笔者觉得神清气爽。但课堂作业本上类似的练习却让笔者大跌眼镜。A班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同学只有8个,B班却有16个学生还在用乘法。事实证明:未经学生思考的知识是不能在头脑里扎根的,错误资源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数学课堂不能为了高效而让错误“绕道”而行。

2.3 多元互动的争论,让学生的认知更深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预设了自己最喜欢的答案,急着想告诉学生。因此,只要有学生提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容易犯“个别替代”的错误,殊不知,这个别已经知道的学生,是老师不教也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同意允许争论,产生新的问题可以再问,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愤绯”状态,才能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交锋。

案例4:“一步到位”还是“耐心等待”?

3 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并激活学生的经验

所有新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应该是完全新的内容。教师要分析该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要唤醒并激活学生该方面的经验,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加工、改造、丰富、发展这些经验的冲动,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保障教学的有效生成

花钟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成就式”教学模式 成就感 电子类专业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研与观察发现,电子类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厌学”现象比较普遍,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是“被动”学习,学习态度也极不认真,没有钻研精神;部分学生虽然会“主动”学习,学习态度认真刻苦,但其对自己未来的专业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且没有自信。文章就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就式”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以“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为例

一、设计思路

数字电子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学生常接触的一种电子产品,人们使用的比较频繁,把数字电子钟作为练习项目,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字电子钟利用数字电路来显示时、分、秒的计时装置,它具有显示直观、走时准确、无机械传动装置等优点,因而比传统的机械钟更实用,得到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经熟悉了数字电子钟的电路组成图以及具备了石英晶体振荡器和分频器组成的秒脉冲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二)学生熟练校时电路;清零装置;六十进制的秒、分计数器及二十四进制的时计数器;以及秒、分、时的译码显示部分等的应用与安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一台能显示时、分、秒的数字电子钟。2.掌握秒、分为00――59 六十进制计数器,时为00――23 二十四进制计数器使3.掌握由晶体振荡电路产生1Hz的标准脉冲信号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手动校准。只要将开关置于校准位置,即可对分别对分、时进行手动脉冲输入校准或连续脉冲校准调整。

四、项目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的课题是该专业课程的关键知识模块,并且能体现课程的重、难点。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

1.主项目: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

2.子项目:(1)1Hz标准脉冲电路;(2)(单次脉冲,连续脉冲电路;(3)秒、分、时计数电路;(4)译码、显示电路;(5)整点报时电路

(二)第二阶段:项目的准备:

1.项目计划准备:教师要公布教学计划及项目任务,并负责辅导学生解惑答疑,有需要时要对任务进行示范;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项目任务。2.实施计划准备:教师负责人员分配,分成小组,每组6-7人,确定一名组长,并负责一个子项目的任务;学生的任务成员分工、任务分解、查阅资料、搜集数据、研究学习方法。3.知识技能准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字电路结构框图设计方法,学生要积极配合。

(三)第三阶段:项目的实施

1.振荡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本振荡器由集成电路定时器555与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1MHz的振荡器经6次10分频得到1Hz的标准脉冲,供时钟计数器使用,学生自行完成电路连接,R为可调电阻,微调R1可以调出1MHz。

2.分频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先对时钟信号进行14级分级,选用CD4060,然后再进行二级分频,二级分频器可采用中规模集成电器74Ls390就得到1Hz的时钟信号。有学生完成电路的连接。

参考文献:

[1] 陈华.项目教学法探讨.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8卷第2期.2008,6

[2] 齐会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10)

[3] 宋铁花.杜翠花.农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J].2000(3)

[4] 邓瑞卿.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土壤肥料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2009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李文超( 1981- ) , 女, 河北邯郸人,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花钟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5

小学品德与社会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为核心任务。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升级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赢得自我成长主动权;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多元化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革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历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实物展示、生动讲述、课堂演绎、故事介入等方式创设情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为你高兴,与你分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介绍相关内容。有学生说:“第一幅图中的男生获得学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同学们都来祝贺他。第二幅图中的小女生遇到了烦心事,几个好伙伴正在劝导她,给她以精神支持。第三幅图中的老爷爷倒在马路上,一群小学生纷纷围拢,扶起老爷爷。”教师给出评价:“你观察得非常细致,能够准确说出图片内容。”然后提问:“当你与别人分享快乐时,别人的心情怎样呢?当别人分享你的快乐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很快达成共识:当与他人分享快乐时,他人的心情是快乐的;当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时,自己的心情会更快乐。教师继续引导:“你有了烦心事,会跟周围的同学说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情呢?”学生们开始讨论。有学生说:“我有烦心事一般不会跟别人说,我怕人家笑话我。如果真有烦心事,我一般会写日记。”可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成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再设计思考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渐渐走入问题核心,形成重要学习内驱力。

二、接轨生活,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接轨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能够给学生以更亲切、更直观、更生动的感知体验。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课程,在课程中感知生活,从而有效拓宽学生学习感知的维度。

接轨学生生活,主要体现在思维认知方面。例如,在学习《我要攀登》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入游戏:让学生离开座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半蹲姿势,抬头挺胸,两臂前平举,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两分钟时有人退场,五分钟不到所有人都败下阵来。教师随即展开“采访”:“你坚持了四分钟,表现相当不错,请谈一下你的感触。”学生回答:“我也想成为最后一个退场的,可这双腿不给力,两分钟就开始酸麻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可最终还是挺不住了。”教师总结:“游戏让我们碰到许多困难,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学生们快速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相关内容,因为有了一定的体验经历,学生学习思维迅速启动。

三、设计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历练

品德与社会不是纯理论课程,教师给学生灌输大道理不可取,也不可行,应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量,实践活动一般不能走出校门,教师要在有限时空内展开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感知机会。

例如,在学习《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之前,教师可安排实践活动――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故事。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诚信名言众多,学生搜集很丰富。如:“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失信就是失败。”(左拉)“诚信为人之本。”(鲁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其中诚信故事展示有:郭沫若很小时特别顽皮,但很孝顺。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疗,可这花很贵,他买不起。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去偷芭蕉花,后来真的偷来了芭蕉花送给了妈妈。妈妈知道后很伤心,批评他做了不该做的事。郭沫若很内疚,再也不做这种事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特别鼓励学生要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弘扬诚信精神,鼓励学生做诚信之人。

综上可知,品德与社会课程包含众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较高的契合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具体感知体验中获得成长历练,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上一篇:出差计划范文 下一篇:辉煌中国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