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0 03:54:43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感悟; 品味阅读; 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71-001

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曾在《语文与流泪》中这样写道:“语文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人文的、情感的、世界的钥匙。我所忧郁的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不会正确的运用自己的笑和泪。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哭。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的时候,那么语文课也就成功了。”我想语文之所以能让孩子流泪,一是因为语文文本饱含作者的情感,二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了这些情感,情动于衷而行于表,因感动而流泪。可以说有了真情实感,才有语文的意义。学生通过喜怒哀乐的切身体验,就能更好地认识生活的真假美丑。

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与品味呢?

一、用读

这里的读指的是师生的朗读。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最好的教学手段。白话文和适合程度的各种作品,学生有多少东西不懂,需要分析来分析去?有质量的朗读可以把意思读出来,把感情读出来,可以读出很多东西。”课堂上可以用朗读正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导的作用。如:《药》中,分析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时,先把描写康大叔的地方朗读一遍,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康大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朗读,如让学生反复朗读康大叔交人血馍头一段,并指导学生重(zhóng)读反映人物性格的重点词语(抓、捏、裹……),通过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康大叔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用讲

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讲,教师该讲还是要讲的,讲是为学服务的。讲在引导学生学的过程中起提示、解疑、补充、提高、深化的作用。

对传统的满堂灌来说,这里的讲有三类:其一为提示性的讲。一般用在解决问题之前,往往是三言两语,但却是很有必要,起着将学生引上路的作用。其二是解疑性的讲。教学中教师一般不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讨论得出结论。但有些疑难之处学生解决不了,或是不需要学生解决的,教师可以把现成的结论“端出来”,为学生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如《药》的最后对乌鸦的理解,既不是重点,作品中又无深刻含义。教师可以直接点明它只起烘托作用。其三是补充性的讲。对学生领会了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学生弄清了《药》中两条线在坟场会合后,教师可以补充人物的姓华和姓夏的寓意,华夏指中国,即华、夏本是一家的意思。通过补充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三、用问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提出:“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屠鑫元第一个发言。他说:“人走进船里,人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我心里一乐!这个办法真好!正要大力夸奖他。可转念一想,孩子们懂得这个办法的妙处吗?就问:“这个办法行吗?”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竟有很多人说不行。有的说:“没秤怎么称人?那时候还没有秤呢。”哦!原来在孩子眼里只有磅秤才可以称人。有的说:“小孩子可以称,大人不能称。”(一问,才知他们认为书上说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大人身子重,也没法称。)“人都到船上去了怎么划线啊?”……我捺着性子和孩子们一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后,正想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又有人大声说:“我觉得还是不行!”真是恼火!可新课标提出课堂以学生为主,我忍住这股无名火,耐心地问:“为什么?”“老师你说的,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和大象一样重。人太多了,称不完啊!”“也不至于到称不完的程度,即使很多很多,一天称不完两天,两天称不完三天……总有一天能称完,总比把大象斩了要好啊!”最后大家总算一致同意,这个办法不但行,而且比曹冲的要好。不用把石头搬上搬下的,人自己会走,多方便啊!这时,我向那位同学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要是当时你在场,曹操就不用曹冲的办法,一定用你的!”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因而问题不可简单,也不能太琐碎。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包括看书、讨论)时间,否则起不到作用。

四、用练

通过让学生做作业来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先练后讲,也可以先讲后练,通过练习来达到指导阅读的目的。

五、用讨论

对于课文的重点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中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使学生感悟品味作品。

六、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品味、感悟教材。

七、抓关键词

如何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抓关键词呢?特举例如下:

1.鲁迅小说《示众》有这样一句话:“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背,背脊上还有汗流下来。”

为什么用“座”形容脊背?

“座”给人的感觉是很高很大,同时又显示出这位看客的身体是何等的强壮结实,又恰恰反衬出其精神的麻木和愚昧。这里的“座”就是关键词。

2.《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在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用得好,用拟人写杨梅,活了。

3.叶圣陶《荷花》中有:“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写静态,用动词,使荷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课堂教改的主攻方向,也是尝试教学的核心、灵魂。儿童时期

是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

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创新是指什么呢?创新是扬旧弃新的,创造新的思想观念和思

维方式。因此我们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引诱好奇,催促创新萌芽。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认识世界

、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

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

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不局限于一种模式,可以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

思考同一个问题,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平时教学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

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称象》一课。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曹冲很聪明的。你可以帮助曹冲想一想,他还有没有

想到办法,也许你的称像办法更好呢?

生1:曹冲想出用称石头,然后来称大象的方法太麻烦了,他太笨了。很简单,就让随行官员一个

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都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不是更加简单

呢。

生2:哪有那么多的随行官员呢?官员不够,可以叫老百姓参加呀,知道船沉到画线的地方,比曹

冲的办法简单了很多。

生3:这时候找不到老百姓呢?我们就搬石头来放进船上,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比曹冲的办法

简单了很多。

生4:生活中古代,他当然没有我们现在人聪明了。(同学们哈哈哈大笑)

同学们与曹冲不同的方法,而且还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同学们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先引发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精心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

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鼓励质疑问难,巧用创新钥匙。

古人云:“学起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才会有发现。世界上血

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多给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提问的机会,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

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行学习

创造活动。《走进新课程》明确指出:“强调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将计就计经济教学改革

的一个重点特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大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如教学《钱塘江大潮》一课

文。

师:课文写的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为什么还要写人观潮的心情、

场面呢?

生1:(一时回答不了)

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生2:《钱塘江大潮》一文写人观潮的心情、场面,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

观”的钱塘江大潮呀。

生3:课文描写人民的心情和人声鼎沸的场面,是为了更加好地突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天下

奇观。

生4:其实这样的事情可真多呀,环境总是跟心情挂钩在一起,爸爸心情不好了,我们家庭气氛就

闷了,整个房子就显得静悄悄的。

生5:我们这里也有海,可是这里的潮不像钱塘江的大潮那样成为天下奇观。真遗憾。

我没有马上给学生答案,通过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寻找相关资料,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秘

的心态,经过四处探索,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语文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表,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巧妙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易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探究、发现,对学生独立见解应该热情

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应该充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探究中有所新的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

到提高。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互相启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

解,得到启示。如教学《新型玻璃》我特意安排学生学生进行“自我推销”新型玻璃的环节,把今天学的

知识和日后用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学生灵活地将书本语言和以后玻璃的用处转化为交际

语言,先小组互相说,再面向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可以向推销的同学提问题,推销玻璃的同学要做到有问

必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创新思维。

四、启发联想想象,挖掘创新源泉。

亚里士多德提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的

想象力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和正确诱导。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平时教学情、景丰

富的课文,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来学习课文,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以激发他们

浓厚的想象兴趣,强烈的求知愿望和迫切的创造欲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①凭借描述,显化形象。在语

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中蕴含的形象呈现于学生眼前,如《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与敌作战情景,让学生

描述。②凭借表象,创造形象。相当多事物,小学生虽没有亲眼所睹、亲耳所闻,但影视的普及、阅读的

增加、生活的积累,使得他们对不少事物都有虽未见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教材重

点,捕捉其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生活储备,以构筑形象。如《草原》第一节,可引导同学们,草原是

很美的,如果你现在到了草原,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具体描述。③凭借想象,

再造想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事、或写景、或写状物,几乎每篇课文都是一幅生动画面。教学中,

可引导以课文为依据,凭借想象,将语言还原成课外所描述的画面。教师恰当点拨,鼓励学生自由合理地

想象,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创新教育的内容博大广泛,它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教学中有许多得天

独厚的有利条件,是喷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坚信创新教育一定能闯出一条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3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进而开展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我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呀?

生1:我觉得曹冲很聪明!

生2:我觉得曹冲很了不起,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船下沉以后,他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再往船里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记号的位置,再称出石头的重量。

师:装石头的时候,船也下沉到了那个记号位置,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师板书:相等)

师: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这样做多麻烦呀?

生: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

师:对,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所以,聪明的小曹冲就把大象换成了和它重量相等的石头,称出了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板书:换)

师:你们瞧瞧,曹冲多聪明呀!小小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转化)来解决问题了。

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来引入,将学生带到有意义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领悟“等”是“换”的前提这一难点,进而进入课题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所选故事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更投入地学好数学。

二、在新授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认知结构,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真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适时渗透类比、化归和转化的思想。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我们学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我们在推导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要求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已经会求面积了的图形,然后再去推导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种方法就是化归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最后达到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同学们也可大胆地猜想一下,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图形呢?

经过猜想,学生汇报如下:梯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回顾,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对已经应用了的化归思想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对化归思想有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知道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同时也为梯形面积推导提供着内在的类比和转化的思路。像这样有思想深度的课,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动和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后即使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已经有所淡忘,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仍将长存于脑中。

三、在组织练习中渗透

简单、机械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知识,很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科学地、有层次地、开放性地设计练习,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才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前提,才是课堂练习设计的依据。其中,模仿练习,能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式练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应用练习,能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哪种练习,我们都可以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在复习整理中渗透

由于同一内容可蕴涵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发生在许多不同的基础知识之中,及时复习、整理以进行强化刺激,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可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本章节的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这门学科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如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通过梳理,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梯形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出面积,利用这些图形变化,从而概括出要求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能使每个学生明确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能使学生领悟到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化归思想方法。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4

一、运用基本功能,创设生活情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它的图片显示、文字说明和一些视频动画的插入等既能创设问题情境,还能用来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运用白板拉幕的显示功能,创设了六年级一班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的场景,随着幕布拉开,学生了解到“乒乓球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谁先发球呢?如果你是裁判,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从而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兴趣活起来。又如,在教学“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就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称象》进行导入,利用白板形象地再现了曹冲称象的过程,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增加教学的视觉效果,而且作为一种信息手段很好地整合了其他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弥补了各种媒体使用时缺乏的灵活性,让教师实现了各种软件之间的自由切换,通过白板展示出来的信息整合了各种资源,教学活了,学生也乐了。

二、运用特有功能,突出教学重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启发思维,展开想象。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功能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地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在学完立体图形的体积后,有这样一题:把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想象出最后旋转成一个什么图形,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时白板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动画演示显示出长方形旋转的轨迹,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教学六年级复习课“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复习”这一课时,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之一难点,我用电子白板进行了尝试。学生在复习了各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后,适时提问:“从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能用网络图的形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吗?”先独立绘制,然后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绘制,说说自己这么放的理由。以这个摆好的学习资源为基础,更多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怎么摆更合理,及时对白板上的摆法进行调整和修改。在全班同学的参与下,最终得出的网络图更加合理了。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了改造和重组,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地构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交互功能。提高学习效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质疑;营造;探究;交流;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常规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课前找疑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养成预习时在书上作批注的习惯,把自己已经理解了、弄清楚的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在预习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本上。教学时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词语方面的问题,如“冷酷、训斥、喧闹、洋溢、凝视、任性”等词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如:“巨人为什么要赶走孩子?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里为什么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一年都是冬天?后来巨人为什么说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苦的心?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等。通过学生互相帮助解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中解疑

(一)要积极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思考,进而质疑问难。如在教学《称象》时,我讲述完课文内容后对学生说:“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名同学称赞“曹冲的办法好,真聪明,解决了官员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充满了议论声。我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很自信地说:“曹冲是个小孩子,都能解决称象的问题,而官员们却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那么笨呢!”面对这样“反常”的思考,如果给予批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先肯定了学生“反常”的思维,然后进行点拨:“你认为曹冲的办法好吗?生:好。那些官员们也许是一时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他们其他方面也许会比曹冲做得好。就像刚才有的同学说只要往船上装同样重的东西,等船沉到载大象时留下的那个线处,算一算一共装了多少,不就算出来了吗。何必像曹冲一样叫很多人搬石头,称石头呢?应该说我们的办法更好,在当时曹冲能用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说他是聪明的。生:是。……”这样点拨,既不会挫伤学生,又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的确是重要的。在教学《海底村庄》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当同学们读到“村子用透明的玻璃钢做成,房子是圆柱形,屋顶是圆锥形。村子中心是高高的观察站,四周的房屋相互连接。这样既能减少海水对村庄的压力,又能节省材料,交通也十分方便”时,大多数同学脸上呈现出异样的光彩,显得很激动,这时我想同学门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果然不出所料,当同学们读完课文时,争先恐后地提问。其中王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师,既然海底村庄这样美丽,我们为什么不搬迁到海底去住?”面对王同学提的这一问题,我没有急着回答是与否,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

实验一:让小李用纱布蒙上眼睛,在教室的行道里行走,条件是不准碰到桌椅,结果他没有做到;实验二:我用棉花球塞住小红的耳朵、鼻子,然后让他紧闭嘴巴,看他能忍耐多久,结果不到十几秒钟他就坚持不住了;实验三:我给茶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把食盐,等到食盐完全溶解后,让小军去喝。他只用舌尖舔了一下就连连摇头说:“我咸得受不了了。”

(三)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就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四)耐心细致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正确引导,呵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积极性,否则就会扼杀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有的学生就议论:八只大铁牛虽然被怀丙和尚从黄河中捞起来了,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但同时也给黄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的确,据史书记载,黄河水原来是清澈透明的,后来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乱砍滥伐,许多泥沙流入黄河,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经年累积,有些河段成了一条悬空河,黄河的河床变的越来越高,地面低于河段几米高,每当洪水暴发时,母亲河就会给沿岸的百姓带来灾难,这是人类不保护环境的结果,也是河底沉积大量泥沙造成的后果。“怀丙和尚向河里抛下两大船的泥沙为了捞一只大铁牛,如果捞多只大铁牛大家可想而知,这段河床将被提高多少,这不明显的是在践踏母亲河吗?老师相信捞铁牛的办法不止这一个,会有很多,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既不会伤害黄河,又可以捞起铁牛”。

三、课后带着疑问继续学习

在课堂的逐步深入过程中,学生在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逐一解决。课堂学习中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其实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就不会得到发现,学生就不会深入的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老师“质疑”主线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性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玄学思潮;有无之辩;辨名析理;自然名教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00—07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总是与时代的话题相联系,是为了化解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和转危为机之道,为此而创造的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模式、理论形态、价值理想,并在唯变所适中,而形成一种时代的哲学思潮。哲学与哲学思潮有异,哲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智慧和智能创造的结晶,它不因王朝更替而存亡,而构成不舍昼夜流淌着的哲学长河,这条哲学长河就是在一个个时代哲学思潮不断迭起中形成的。

一、清谈玄理

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潮是中国哲学长河中汹涌澎湃而又光怪陆离的一幕。为什么由两汉经学思潮转生为玄学思潮?为什么两汉哲学思潮的天人相应的核心话题转变为玄学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潮的有无之辩的核心话题?为什么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转化为儒道融突和合?为什么由烦琐的名物训诂转换为思辨的“辨名析理”?这些都是哲学思潮人文语境所探讨的课题。

为什么由两汉经学思潮转生为玄学思潮?从政治发展的格局来看,东汉自中期以后,作为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年幼无知①,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意志被母后、外戚、宦官所掌握,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使尽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把普天之下的王权变为阴谋夺权的私权。通经明达之士被边缘化,作为维护国家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载体的经学也被冷落了。“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闚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②桓帝、灵帝时政化腐败,朝纲险恶,礼崩乐坏,权强如阎忠等,闚视谋逆。政化虽坏,而朝廷不倾危,是因为经籍道行还有影响力。范晔接此评论而赞:“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③学者分门,各自在承袭其家学。官学严守家法、师法,烦琐支离,经学气息奄奄;王权的意志被母后、外戚、宦官所篡夺, 严重破坏了经学的宗旨, 经学丧失了其协调、维护社会安定、百姓安身立命的功能,以及终极关切、凝聚心灵的信仰体系。

经学官学的旁落,私学兴起,构成了对经学官学的冲击。一方面是太学生的“浮华”交会,儒风衰微。“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益,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④太学生思想较为开放,又是四方知识精英聚集、名士交往的场所,浮华交会,不务经学,或守之不固,故儒风衰;另一方面,各地经师各自私人授徒,注籍学生常有数百数千以至万人。张兴习《梁丘易》,“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⑤。曹曾师从欧阳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⑥。魏应习《鲁诗》,“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⑦。楼望习《严氏春秋》,“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⑧。颍容博学多通,善《春秋左传》,“聚徒千余人”⑨。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万六千人”⑩。讲学授徒之盛,学生受经之众,都属空前。“五经”各经均各有专人讲授,学生对经师恭敬尽礼,笃守家法。范晔评论说:“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限制了学术交流和融通,有溺于僵化之弊,此其一;其二,太学生们游谈成风,他们不满外戚、宦官专权,朝廷日乱,纲纪颓驰。他们以儒者自觉的责任感,而发起太学生运动,上书请愿,惩奸扬善。永兴元年(153)宦官赵忠,父丧归葬,僭用天子礼制,朱穆下郡案验,宦官作奸,桓帝大怒,反要治朱穆之罪,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为朱穆辨白:“伏见施刑徒朱穆,处公忧国,拜州之日,志清奸恶。诚以常侍贵宠,父兄子弟布在州郡,竞为虎狼,噬食小人,故穆张理天网,补缀漏目,罗取残祸,以塞天意。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讟烦兴,谗隙仍作,极其刑適,输作左校,天下有识,皆以穆同勤禹、稷而被共、鲧之戾……”又皇甫规平羌乱有功,宦官要贿赂,规“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诣阙讼之。”太学生运动,主持社会正义,是社会良知的表征。然而士大夫的谏争,太学生的抗议,换来的是残酷的政治危害。两次党锢之祸,使海内涂炭二十余年,李膺官员及门生故吏都遭镇压。熹平元年千余太学生被捕。他们临难不苟,朝野震惊,天理难容。士大夫、太学生的人格尊严受辱,价值理想破灭,群体心理由严守儒家操行向任情放诞、虚无放达转向,儒家经学在维持社会道德价值、天理良心、天意权威的作用上已式微,而氤氲着向魏晋玄学、玄学新经学的转生。

另一面是诸子学的复兴,也构成对经学的冲击。两汉经学僵化的家法、师法,烦琐的章句注疏之学,已不适应东汉末的社会的需要,不能为化解社会政治、经济、思维的冲突提供理论的资源。桓谭《新论》揭示:“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对于当时思想文化主体的名士、太学生来说,他们热衷于浮华交会、议论朝政、臧否人物,已无埋头章句注疏的兴趣,促使诸子学复兴。人们主要是从诸子学中探索化解现实社会冲突和危机的资源,并不为了建立纯粹学派的需要。曹操的《气出唱》:“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与专之”,是道家的笔法;《秋胡行》:“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是道儒圆融的志趣;《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侈恶为大,俭为共德”,“兼爱尚同,疏者为戚”,是儒墨思想的陈述;《以高柔为理曹椽令》:“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道;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是儒法兼用的思想。曹操曾与其养子何晏,共同解读兵书。他们已打破了“独尊儒术”的桎梏和经学的家法,兼采各家,为我所用,“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种开放宽容、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的政策,既有其偏颇,也有其社会实际效用,而其所举古人傅说、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吴起都是有智有才的英雄。陈寿评论说:“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言其重法家实用。

诸葛亮是蜀国为政治国思想的体现者。在《草庐对》(《隆中对》)中,他建议刘备取荆州、益州,结好孙权,革新政治,准备条件,统一全国的战略。在蜀国实行“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儒法兼治,德威并举,一扫刘焉、刘璋闇弱、愚朽之局面,而使蜀国致治。

吴国实行德主刑辅之治,而非先刑后礼之策。孙权说:“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认为刑罚是不得已而用之的。陆逊说:“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然天下未一,当图进取,小宜恩贷,以安下情。”以为科法严峻有弊,应施恩惠,以安抚下人的情绪。他对谢景赞扬刘廙的“先刑后礼”论持否定态度:“礼之长于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君今侍东宫,宜遵仁义以彰德音,若彼之谈,不须讲也。”以礼长于刑,而没有完全否定刑。

刘廙任曹操丞相掾,文帝时为关内侯。“先刑后礼”的推行带来一些冲突,如何化解?他说:“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故选托于由夷,而又威之以笃罚,欲其贪之必惩,令之必从也,而奸益多,巧弥大,何也?知清之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也。日欲其清,而薄其禄,禄薄所以不得成其清,夫饥寒切于肌肤,固人情之所难也。”为政治国,要使官吏清廉,仅靠刑罚只能免于犯罪而无羞耻之心,一方面要加强仁义的德教;另一方面不能薄其奉禄,使其饥寒;再一方面“明君必须良佐而后致治,非良佐能独治也,必须善法有以用之。夫君犹医也,臣犹针也,法阴阳补泻也”。医针二者已俱备,不知阴阳补泻的“法”,也不能治好病。君、臣、法三者和谐而齐下,才能治好病。

桓范事曹操、文帝、明帝三朝,他与刘廙先刑后礼异,主张刑德相须。“夫治国之本有二,刑也,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矣。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刑德相须相待,儒法相资为用,不可偏用。

从汉末至三国诸子学的复兴,适应当时社会政局纷争的需要,或儒法相资,或儒墨结合,或形名合流,两汉经学一统局面已破缺,构成经学思潮向玄学思潮转生的因缘。

再一方面,玄学由清谈乃至玄谈演化而来,清谈是汉末清流名士的时尚,他们品评人物或讥评时政。士大夫、太学生群体心理的转向,刺激了其品核公卿、裁量执政的清议,推动了清谈之风。郭泰、符融等作为清议派的名士,以品鉴人伦而与许劭齐名。郭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谢甄和边让两人“善谈论,俱有盛名”,郭泰品评说:“二子英才有余,而并不入道,惜乎!”后来谢甄不拘细行,为时所毁;边让轻侮曹操被杀。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曹操名声微小的时候,常常卑辞厚礼来求许劭为其品藻题目,即品评。劭看不起曹操的为人而不肯品评,曹操伺机胁劭,劭不得已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喜而去。

由汉末清议而发为魏之清谈,清谈高谈阔论而尚玄虚,亦求名实相符。符融曾细察炫耀上京的晋文经、黄子艾,以招揽品评人物。虽公卿将相大夫遣门生旦暮坐其门,不得见,但符融察觉他们“空誉违实”,并告知李膺,“果为轻薄子”,后两人逃亡。晋黄二氏就是名实不符,名声与实际行为能力不符。曹魏的“综合名实”是为纠正东汉末以品藻名誉取人的流弊,然而建安年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措施,既构成对上品无寒门的挑战,亦带来才与德的紧张,在综核名实关系中应纳入才与德的核实。何夔对唯才是举而忽视道德有异议。他对曹操说:“自军兴以来,制度草创,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时忘道德。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选用人才必先考核在乡里的道德行为,以分别贤与不肖,以求名实与才德的一致。

刘劭受曹叡诏作《都官考课》,以考核官吏。他融合儒、道、名、法诸家思想,撰《人物志》,以识辨人物才性,依人物才性而判断可以做什么官,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人物的情性体现物的本质,凡是有血气的生命,都蕴涵“元一”的性质,阴阳五行构成人物生命的情性和形体。“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中和是天下的大本达道,百行的根本,因此是最宝贵的价值。中和的性质必平淡无味,所以能调和五材。五材体现在人体上为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种体质;五种体质形成五种性分,称之为五常,即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进而穷理尽性,人物的情性,有九个方面的表征,为九征:“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泊,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如果这九种表征违悖乖戾,是偏杂之材。偏材、兼材、兼德三度不同,材德也各异,偏材的人以某一专长成名,兼材的人以某一品德称誉,兼德的人更具完美的名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九征》以儒道思想为主旨,既回应了名实、才德之辩,又从人物才性的多角度、多层面、多系统综合分析人物情性,把平淡、无味与中和、中庸等道儒概念范畴圆融无碍地和合起来,为清议、清谈提供了坚实的才性基础,使清议、清谈有了才性的根据,也为玄谈作了铺垫。

刘劭对偏材按其专长职业分为十二类,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又以中庸为标准衡量此十二种偏材的特质,揭其得失,引以为诫。根据德、法、术三材纯粹具备与否,与人物才性相适应,分十二类人材所适宜的十二种职业作为选择人材的依据。通过“八观”、“五视”品鉴人物才性的方法,以避免七种谬误。《人物志》全面、系统论述品鉴人物的才能和情性的话题,为曹魏政权的制度、政治、人材建设服务,以建构曹魏政治新秩序。

刘劭品鉴人物的才能与情性,即是“才性”话题。时人对此话题看法分歧,锺会“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为辨才性名理,撰《四本论》,其内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刘义庆注引《魏志》载:“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锺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文本虽失,亦见当时才性论争是一热点话题。

刘劭、锺会、傅嘏等都可谓是从“循名考实”,经“才性同异”,到“辨名析理”过程之中的人。夏侯惠在推荐刘劭时说:“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是清谈之人。锺会是“精练名理”之人。傅嘏曾与刘劭辩论《考课法》。傅氏认为“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所以《考课法》不足以分别贤愚,而应“精幽明之理”。是辨别名理之人。所谓名理,是指辨别名词概念,分析其蕴涵的意义原理。《世说新语·文学篇》又载:“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论争时尚话题的转换,学风的转变,促成了两汉经学思潮向魏晋玄学思潮的转生。

二、玄远之学

哲学思潮的转生。其体现转生的哲学核心话题由天人相应向有无之辩的转变,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转换。哲学思潮的转生,是时代与时偕行的需要,不同的时代需求不同的哲学思维,一种哲学思维形成一种哲学思潮,也需要时代的承诺,人们的认同。

就时代的政治形势来看,汉末黄巾暴动,董卓之乱,摧毁了汉王朝一统天下的格局。其结果导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人在反思这种乱局的因缘中,体认到国家的存亡与政治的兴衰相关,而政治的兴衰又与为政者用人的得失相联,故有《人物志》和才性之辩的兴起。在汉魏之际,天下大乱,三国战事连绵,魏晋时政局不稳,阴谋涌动,生民无几,而人相食。魏建国后便有人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道家黄老思想。王肃虽好儒学,但亦主张息民、惠民,而不要劳民、疲民,宜清静无为。他上疏明帝:“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魏要统一蜀吴两国,所以外勤征役,而内务宫室,将士怨旷积年,人民饥馑,蒋济给明帝上疏:“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即使使用亦不夺农时,主张“务在清静”,“率以清平,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虽然天下仍为三分,但在局部统一的形势下,需要道家黄老思想来协和内外各种冲突,以补儒家有为思想的不足,“与民休息”,“与民无为”,政平民富,也是统一战争的需要。这就为由两汉经学思潮的天人相应核心话题转生为魏晋玄学思潮的有无之辩核心话题奠定了现实基础,也是一种现实需要的改变。

就哲学思想发展的趋向而观,哲学思想尽管有其个性、独立性,但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与时代的现实性、普世性相契不离,是时代冲突与危机的化解之道,是时代话题的形而上理念概括。哲学是对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智慧反思和理解,是时代精神结构的核心。这种智慧的反思和理解的对象与反思理解者构成了“以他平他谓之和”的互动关系。反思和理解的新对象需求改变原有理论思维形态,以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来适应已变换了的新对象的需要,智慧反思和理解亦赋予新对象以价值和意义。

“王道通三”,作为体现两汉大一统的“天人相应”理论思维核心话题,已与魏晋长期相对分裂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天人相应”论不适应,特别是西汉末与东汉末两次农民动乱,农民领袖都打着变天、天变的旗号,作为其动乱合法性的护身符。张角“奉事黄老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作为动员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苍为木运,黄为土运,据《太平清领书》木火相接,土克火,汉为火运,即克汉。“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农民领导者接过“天人相应”思想,作为反汉的思想武器,这样两汉经学思潮“天人相应”的核心话题已异化了,已不能作为在围剿黄巾农民军中建立起来的魏晋政权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核心话题了,建构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必须有新的哲学核心话题为前提,实现哲学核心话题的转生,是时代的需要。

哲学核心话题转生有其自身演化的理路,从“循名考实”的名实,经“才性同异”之辩的才性,到“辨名析理”的名理;再由“名理”、“虚胜”到“玄远”。魏晋时称玄学为玄远之学。何劭在《荀粲传》中说:“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候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粲与嘏善。”名是指称实的,应有其名就应有其实,但非必然合其实。理是道理、原理,不是有形的、表现的物象,只有通过辨名,才能析理,王弼说:“夫不能辩名,则不可与言理;不能定名,则不可与论实也。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形与名的互动关系是名由形而生,形名相符,而有名分之理。

在思维方式上“名理”与“虚胜”相通。《荀粲传》以傅嘏善名理,荀粲尚玄远,而《世说新语·文学》讲“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荀粲尚玄远同。所谓“虚胜”,是指以谈虚无为尚,换言之,是尚虚贵胜之道。尚虚而不及物象,又不离名理。孙盛说:“昔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达虚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以裴頠尚无既失,崇有亦未得,未能圆化两者,而偏执一方,因而不达虚胜之道。虚胜之道便需度越偏执。

如果说虚胜虽要度越偏执而圆化,但未及其所以然度越偏执之道,玄远则是指体贴象外之意,以超言绝象的思维方式,探讨玄远的天地万物之所以然的话题,即求索天地万物形而上的根据。“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阮籍本有济世之志,但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很少有全身,因此不与世事,发言玄远,有避祸全身之意;其酣酒为常,既是对现实社会不满而抗议的一种形式,也是对人生不能实现济世价值理想的无奈何心态激烈冲突的表露。这也是竹林七贤人格与心理严重分裂的共同心态。

“玄远之学”是魏晋时代思潮的称谓,它以老庄之学为宗,融突儒家文化,而和合为玄远之学。所谓玄远之学思潮是指以有、无为核心话题,以和谐本与末、自然与名教关系为趋向,以化解现实社会价值冲突和危机,试图从超言绝象的形而上层次上建构新的哲学理论思维形态。

玄远之学以老庄之学为时尚,嵇康兄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虽受儒学的家学,长大以后好老庄之学,恬静无欲。嵇康的从孙嵇含说:“迈矣庄周,天纵特放,大块授其生,自然资其量,器虚神清,穷玄极旷……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户泳恬旷之辞,家画老庄之象。”老庄之学的清静无为、恬静无欲思想统摄魏晋玄学。无是一个开放的、无限的、包容的概念,而不具封闭性、有限性、独尊性,是形而上的根据。然而无一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就不能不承认有。有虽恃无以生,无有也不能体现无,实现从两汉天人相应哲学思潮核心话题向魏晋有无之辩哲学思潮核心话题的转生。

三、道儒会通

至于魏晋玄学之玄学称谓,曾见于《陆云传》载:陆云夜行迷路,忽见有火光,“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向晓辞去,行十里许,至故人家,云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这则寓言讲陆云与王弼谈《老子》,是为玄学。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宋书·何尚之传》载:“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十五年,虽国子学未立,但已立玄学、史学、文学、儒学为四学并建。南齐时,此四学又称四科。“泰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四科是国学未建立前的教学机构,这是依当时情况而作出的分科教授。到永明三年(485),国学建立后,四科统入国学,四科仍然存在,主持四科的总明观祭酒改为国子祭酒。

齐之国学四科中,玄学居其首,陆澄与尚书令王俭讨论《周易》注释时说:“晋太兴四年,太常荀崧请置《周易》郑玄注博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由王、庾,皆俊神清识,能言玄远,舍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太元主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逮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意在贵玄,事成败儒。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谓宜并存,所以合无体之义。”从反思《周易》诠释的历程中,认为舍王弼注《易》,而用郑玄《易》注,抑还黜郑置王,都是偏颇,主张玄、儒并存,合无体之义,以融突玄学与儒学。

顾欢曾从“雷次宗谘玄、儒诸义”,以融会玄学与儒学。他认为“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维护中华传统的玄、儒文化,而与佛教相颉颃。

就魏晋南北朝整体思维而言,是以玄学思潮为主流,道教、佛教文化为辅。因此,中国哲学思潮的发展是为会通期。由于时人与后人的价值观的演变和分殊,因此对玄学的体认有异,但作为以道儒融合为主旨的玄学哲学思潮,不管是本无派,还是崇有派,都归属玄学,只是其倾向于道,抑或倾向于儒有别,而非玄学的反对派。把玄学哲学思潮内的论争,说成玄学的反对派,恐不妥。玄学中的不同派别互相论争、批判,犹与宋明理学思潮中的程朱与陆王相似。如裴頠,“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裴頠以儒家礼法价值标准而衡量玄学代表人物的行为放荡,口谈浮虚。不仅批评其“虚无”、“玄妙”、“雅远”、“旷达”的理论思维,而且批判其“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的行为活动,毁坏了社会风气。

注释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7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学了《称象》一课,我提了一个问:你可不可以改进一下曹冲称象的办法?小组讨论。过了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人搬石头太重了,可以用大吊车”,“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牛马这些重的动物”,“动物还要人看护者,好麻烦啊,干脆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方便多了!”看到孩子们争执得面红耳赤,喜笑颜开,我觉得孩子们成功了,把课文读懂了,懂得了曹冲称象的好办法,(既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又不宰大象)还深深地体会到了曹操不仅知道大象重量的高兴心情,还有听到别人夸奖自己儿子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形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等等,上学生巩固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愈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愈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问题。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孩子,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而且脑子也懒,遇到问题就想依赖别人,有的干脆是“娃娃鱼吃自来食”,反正老师是要讲的,懒得动脑筋。这时,老师如果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啦;如果鼓励还不行,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搀扶”和点化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以思维方式。正所为“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的体验到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1、 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特别是对于低段的识字教学,这一合作模式 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同进步的目的。我常常采用的“4人小组”,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8

“一堂好的数学课,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应该是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力量。除此,别无其他!”是的,如果能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准数学知识的架构,那我们的教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也会让知识自然地贴近学生的原有认知,形成更为可靠的知识体系。因此,极力彰显数学内容自身的数学味,强化数学文化内涵的解读,有效地引领学生感知、畅想、创新,那数学教学就一定会绽放出智慧的光彩。

一、找准例题的相近点

找准与例题的知识点相近的故事或典故,不仅能营造一种学生熟悉的情境,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

如,在教学六年级“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自主阐述对故事的解读;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用什么方法称得大象重量的呢?这个方法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原理?第三,利用简单的模具,指导学生实践,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将大象变成石头,称重出替换的石头,就是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表象,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替换的感知,从而为后续的例题研究提供感知储备和经验积累。

当学生经历了有效的热身运动后,相机引入例题,无疑会收获“锦上添花”的奇效。面对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 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时,学生不会茫然,就会自然地连接起“曹冲称象”的故事,也会很自然地引出替换策略。这样学生就会不唯教师的引导所囿,紧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 3”这一信息,轻松地实现转换,既有1个大杯可以转换成3个小杯的想法,也会有把3个小杯转换成1个大杯的不同思路,没有教师刻意指导,同样能实现有效探索、有效学习的理想状态。

故事提供了与新知相近的孕伏,使数学学习更具情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也使数学教学真正蜕变为学生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

二、深挖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课堂深入挖掘数学内涵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试图将教师所获得的所有深刻理解都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并经由这样的行为使学生获得同样的深刻理解与体验,这样的企图恐怕就有些不切实际了。说到底,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精湛数学功底的独白或独舞!”

如,在“加法交换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依据教材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计算出一套衣服的总价,让学生在反馈中形成“裤子+上衣=上衣+裤子”的感知,再在仿写过程中强化这一认识,进而实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尽完美,因为这一过程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层面略显乏力。经过思忖,作如下改进:一是口算①2+3,3+2;②4+5,5+4;③10+90,90+10。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对每组口算题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因为结果相等,学生很自然地想到“2+3=3+2”,为加法交换律的呈现提供厚实的感知素材,利于知识点的提炼。三是再引入例题,让学生再度审视和把握其中蕴藏的数学奥秘。四是引导学生仿写,并通过展示评析等活动,深化对加法交换律的领悟。五是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习题,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最本质的数学内涵,使数学学习外显化,也使知识点在叙述中走向严谨,变得科学。

依托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有底蕴。口算、归纳、比较、总结等学习活动使教学变得愈加顺畅,更加务实有效。

三、彰显学习的数学化

“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皈依。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是的,数学教学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中理解、掌握数学的本质,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实现数学化的学习嬗变。

如,在三年级“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强化面积表象的积累,丰富面积的学习感知,用最质朴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面积的含义,在不断积累中丰厚面积的储备。首先,设计用拍手嬉戏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拍手、互拍手等活动中感知手掌面的大小,形成面有大小的感知;其次,比较老师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面、操场的地面等,真实地展现不同物体的不同面也有大有小,简单的活动、真实的存在,没有过多的渲染,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场景中感受生活经验,进而感悟数学知识,在思考、辨析中逐步抽象为数学认知;再次,比一比练习纸上的两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有效拓展视角,为科学建构面积认知提供尽可能多的积累;最后,引领学生分析上述林林总总的现象,让学生学会思考面积的存在,提炼面积的基本含义,也让学习走向理性,走向科学。

数学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对一个小学生来讲,发现这些,需要生活的支撑,需要从现实的原型中获得启发,从而不断地提炼,发现数学的美。

上一篇:关羽刮骨疗毒范文 下一篇:美人鱼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