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家范文

时间:2023-11-26 13:47:55

小画家篇1

秋奶奶刚走,冬爷爷就带着好多礼物来了。冬爷爷为大地盖上了又白又暖和的棉被;为小草们穿上了刚洗好的毛衣;为大树穿上了雪白的龙袍,当然,他也让小动物们穿上棉衣,以防冻着。之后,他又让雪花宝宝们落到人间玩耍。这时,小狗从家出来了,冬爷爷又躲到了天空中。小狗说:“啊!多厚的雪啊!我能用这鞋雪干点儿什么呢?嗯。。。。。。我可以画一幅“梅花画”呀!”说着,小狗便在雪地上画了起来,一边画还一边说着:小狗小狗画梅花,不用画笔用脚丫,白白的雪地当画板,我是一个大画家!说到这儿,你猜,小狗到底有的是什么特殊的“画笔”呢?啊哈!当然用的是脚丫啦!这不,小狗画出了一幅脚印画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二年级:英格

小画家篇2

这个小小的画家,画画可是相当的棒。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画,要我们临摹下来。我对着画琢磨了许久,都没有画出个大概轮廓来,我有些泄气了。这时,我一扭头看到了吴东梅的画。只见她画的那几头牛栩栩如生,正在草地上吃草,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嚼动青草的“咯吱”声。我看了之后,情不自禁地为她翘起了大拇指。

吴东梅画画得好不是天生的,这跟她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不管走到哪里,吴东梅总会带上纸和笔。只要一有灵感,她就会挥毫画上几笔。你们别以为她只是一时兴致,画上这几笔就草草了事了。事后,一有空,她就会把她刚才的灵感之作添砖加瓦,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等到大功告成之时,她还不忘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别人看。并不是她想听别人的赞扬和夸奖,能得到诚恳的建议和高人的指点才是她最快乐的事。

看,这就是我要跟你们介绍的小画家,谦虚而又进取的——吴东梅。

小画家篇3

一次数学自习课上,我见“小画家”又在那儿埋头画画。我扒在他旁边看了一眼,那画的正是两只小鸭子在河里戏嬉,旁边几余柳条垂下来,河中还有一棵荷花,岸边还有一株开满小花和叶子的小树。只是没有涂上颜色,可他画这幅只用了一两分钟,这速度真是太快了。只要他给这幅画涂上合适的颜色肯定会更美的,他真不傀是“小画家”。

记得在一堂美术课上,他画了一幅《三国演义》上的关羽,他的这幅画是对照着画的,他画的这幅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我们赞不绝口。还得了满分。

他说过他将来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他就会去考美术的,将来做一个大画家。

小画家篇4

原来在古代,人们画画时使用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它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天然矿物。人们开采出这些天生就带有颜色的矿石,将它们碾碎,磨成粉末,就可以当作颜料来画画了。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壁画,一直到18世纪欧洲的油画,都离不开这些五颜六色的矿石。

那矿石的颜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因为“住”在里面的不同元素啦。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有了这种“点石成画”的奇妙。后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人工合成颜料。但它们的主要成分仍然和这些元素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藏在石头里的“小画家”吧。

含汞的矿物有个更耳熟的名字,就是朱砂。一听就知道了吧?它一定是――红色的!没错,而且这种红非常鲜艳,可以历时成百上千年而不褪色。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bó)画,就是用朱砂绘制而成,仍然艳丽非凡。

都知道端午节时要喝“雄黄酒”,但你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叫“雌黄”吗?它是砷和硫的化合物,看上去是柠檬黄色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把它研磨成粉。不但可以用来画画,而且如果你在黄纸上写错了字,还可以用它当“涂改液”来修改呢!

一般的钠结晶是白色的。但在古代的波斯,人们发现了一种含钠和钙的硅酸盐矿物。这就是著名的蓝金石。它像天空一样的蓝色不但是最好的蓝色颜料,而且皇帝和僧侣们还经常用它来修建祭天的庙宇,相信能通过它把灵魂带入天堂。甚至就连古埃及人抹在眼睛周围的眼线膏里,也含有蓝金石的成分。

历史课本里曾经提到,山顶洞人会将一些红色的粉末撒在死者身边,作为一种葬礼仪式。这些红色粉末就是褐铁矿的矿石。在欧洲,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用它做颜料,绘制了著名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褐红色皮毛的野牛和其他动物。

小画家篇5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5209

国内刊号:11-4779/J

邮发代号:82-29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小画家篇6

被上帝之手牵引

基隆的生活与大多数同龄男孩无异,同样热爱踢足球、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5岁以前,唯一能体现他对绘画感兴趣的,就是用不同的颜料给恐龙图案着色。然而一次对父母而言没什么新意的家庭出游,却唤醒了沉睡在男孩体内的绘画精灵,他们选择的目的地是风景秀丽的康沃尔郡。等年仅5岁的基隆从如画的风景中醒过神来,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身边的父母:“我想要画板和蜡笔。” 母亲米歇尔与父亲基斯笑了笑,但一如既往的因为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满足了他。

第二天一早,基隆就不见了踪影,当妈妈埋怨小家伙肯定又抱着PAD玩去了时,基隆抱着画板兴奋异常地跑到妈妈身边,边高高举起画板,边迫不及待地问妈妈:“我画了一夜,您觉得怎么样?”妈妈愣住了,看着儿子五颜六色的小花脸和溢满亮光的眼神,此刻,妈妈的注意力已经挪不开眼前这幅画了,这不就是昨晚一家人所见的赫尔福德海湾景致吗?天空、船只、夕阳、倒影全都被儿子搬上了小小的画布,要知道,儿子之前可从来没有握住画笔超过1小时啊,眼前这个还是只会画大头儿子和六只脚怪物的基隆吗?

还有这些有形的手

捕捉到儿子可能拥有绘画天赋的父母给基隆请了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职业艺术家托尼・加纳,这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在校基隆面前却碰了壁。每当加纳分析完一幅画,并让大家再画一幅时,大多数学员都会复制它;基隆则不同。他会在复制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其他的元素。老师不但没有训斥基隆不听话,反而鼓励他:“就按照你的想法画吧。”

2009年,为了鼓励与庆祝基隆在绘画上的进步,米歇尔与基斯决定将基隆在2008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19幅作品,展示在福尔特节的街道橱窗里。几天后,他们接到橱窗老板的电话:“有人想买基隆的画。”全家人惊讶不已,“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来买画,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橱窗展示而已!”

基斯与米歇尔从不会让孩子巩固练习,他们觉得技巧远不如一颗纯粹而充满热情的心重要。他们做得最多的,是让儿子无拘无束地生活:基隆可以穿着睡衣在外面乱跑;每次外出,路过一条小溪或者一座教堂,都会停下车来让孩子尽情欣赏;会认真倾听他描述在暴雨过后拍摄到一只狐狸。“没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去闻一朵玫瑰的味道,我们不希望他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单纯地享受生活之美,尝试各种新事物,从中汲取灵感。”米歇尔说。

小画家篇7

一点儿桑贝,一点儿童年

幼时的桑贝因为太顽皮被学校开除,因此成名作《小淘气尼古拉》里的孩子也就成了爱淘气的捣蛋鬼。在法国,《小淘气尼古拉》不仅仅是儿童书的经典,也代表了几代人的青春回忆。桑贝笔下的人物是有些尖刻的,法国人的势利、小气都纤毫毕现,但在尖刻的同时,桑贝又有着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他曾经提到自己在《音乐家》里面把萨克斯管的吹嘴给画反了,不过音乐家们倒是并不在意,他们觉得桑贝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和《小淘气尼古拉》有点儿相似,桑贝的画笔下表达了50年代法国人最平凡的生活,还有生活中的那一点点欢乐。

读桑贝的漫画有点儿像法国人品葡萄酒,翻开一页似乎就进入了法兰西的忧郁,还好《小淘气尼古拉》不只有这种忧郁,里面还有实实在在的童年,每一位怀旧的读者大概都能从里面捡拾到自己记忆深处的某些碎片,在这一点点的童年碎片里,是曾经那么美好的生活……

桑贝把“一切简单的事物都包含着不简单的因素”这种哲理赋予他所见到的一切简单的事物,对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作极细致的剖析,尽管他画的都是一件件小事,然而却总能从中发掘出充满情趣、耐人寻味、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幽默因素。

一点儿桑贝,一点儿巴黎

读桑贝的《一点巴黎》,仿佛就像牵了一只蜗牛在巴黎行走。世界的一切都慢了下来,最后定格成一幅幅漫画,静静地描绘着巴黎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眼中的这个城市,那点滴有着让人舒心的浪漫和慵懒。《一点巴黎》的扉页上,装帧者这样诠释它:巴黎再大,不过只是个道具,所有景致的背后,是个卑小的法国外省人。这个人就是桑贝,他出生于法国的波尔多,却识得巴黎唯美的气质,他有着天然的浪漫情怀,随情随性。

在巴黎的蔚蓝天空和咖啡香的笼罩下,桑贝作为外省人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在阑珊之中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单薄,怀揣理想,苦苦挣扎。那种孤独,无奈,渺小,和无根的感觉在《一点巴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轻轻数笔,看似随意的涂鸦却描绘出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在桑贝的画笔下,虽然21世纪的巴黎已经摆脱了物质匮乏,但人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去寻找温暖,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失败,又不断努力。成年的桑贝和很多怀有梦想的青年人一样对巴黎有着暧昧的情愫:幻想着每天下班经过塞纳河,饱览原始自然的河道,河岸里悠闲戏水的野鸭,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海鸥,时不时有优雅的天鹅在河道中间点缀。但旅居巴黎的那些日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他犹豫着生存的必要性但又没有勇气转身离开。桑贝的画中也有天真烂漫的孩子,城市里郁郁寡欢的中年人,以及很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出身平民的桑贝用画笔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在充满缺陷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那“看似平淡而又不禁令人会心一笑”的瞬间。

一点儿桑贝,一点儿纽约

许许多多费时费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细节,都在说故事。从成名作《小淘气尼古拉》到《一点巴黎》,我们可以随着桑贝犀利的观察,看到法国社会的变迁。仔细回顾桑贝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现作者将图画意象化的功力愈来愈深厚,文字部分的咀嚼也锤炼得愈来愈精简。尤其是桑贝在《纽约客》的封面作品中,图像甚至可以超越文字的限制,传达出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桑贝在为《纽约客》绘制封面时,改变了以往单纯的黑白灰搭配,甚至超出了文字的限制,但依旧保持了清新简约的风格。桑贝为《纽约客》画的第一个故事是1978年8月14号的封面,是一个人首鸟身的生物,耸立在高楼大厦的窗缘,迟疑着,不敢展翅高飞。他每一次回忆当时的情景时都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件作品是在1978年我生日的同一天出版的,我想它仍然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当《纽约客》雇佣我的时候,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存在。我记得,那时正值寒冬,尽管没有手套或口罩,我却欢天喜地地穿越在中央公园。”

一直以来,桑贝甚少描绘政治人物,他情愿为小人物作画。他说:“我一直都非常佩服那些为了生存或实现某个理想而竭心尽力的人,即使他们的理想微乎其微。”画中的生物好似是桑贝的生活写照:生活虽然极度拮据、窘迫,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想想自己的梦想,又执着地坚持了下去。桑贝用简单的线条、画龙点睛般的颜色、聚焦式的图像,时而嘲讽风趣、时而关怀同情的文字,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填补了心中那块若有似无的空洞。

结语

“即使再渺小的人物,只要心中有着一丝梦想,并不顾一切的付诸于努力,你就会变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就是桑贝的生活哲学。桑贝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法国式世故圆融的幽默,有时甚至有点半梦半醒,漫不经心。生活的泥沙俱下总让我们无处可逃,散步的淡淡幸福又往往被我们忽略,当你奔跑着想要超越,也许却是不经意的错过,当你费尽周章掌握了如何在巴黎的风情万种中做个不异样的外省人,不自信的神态却让你显得更加落魄。仿佛桑贝永远是在天空作画,是个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局外人。

小画家篇8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讲究笔墨、学问、阅历、修养的渐进式积累,就如同炼丹一样,不经过几十年的苦心修持,做到“人画俱老”,实难臻成熟之境。贵州当代画家方小石,不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而且活到了101岁,堪称大器晚成的花鸟画大家。

方小石,名山,字小石、晓时,1911年生于贵阳。1937年考入国立艺专,学习国画及木刻,从师吕凤子、林风眠、关良等绘画名家。1940年毕业返回贵州,历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美术教员、省立艺术馆主任、省立图书馆主任。建国后先后在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画院工作;系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美协名誉主席、贵州师大美术系名誉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病逝;有《方小石画集》、《方小石画辑》等出版。

方小石是当代贵州成就卓著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行家中享有盛誉。建国初他主要致力于门画、年画、版画和墙头壁画创作。后来潜心研习写意花鸟画,兼及书法、篆刻,经过几十年探索和耕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方小石的花鸟画在“”前已名扬黔省,与宋吟可、王渔父、孟光涛合称贵州画坛“四大名家”。然而他艺术的大成却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时方小石已年届七十,仍然青春焕发,笔耕不辍,其《珍禽归来》、《芙蓉鸳鸯》、《山村好风光》、《绿花红叶九秋天》等,均是笔简意赅、形神兼备的精品力作。

1995年方小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作了专题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画展组织了研讨会。方小石的花鸟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方小石虽然也画传统绘画中习见的花鸟,但尤喜画前人未画过或很少画的东西,如玉簪、刺梨、石菖蒲、一串红、黑鹳、云雀、珍珠鸡、黑颈鹤等,反映了他在题材上勇于开拓的精神;其笔墨极富个性,常用率意的断笔和排列的短线描绘物象,看似松散、稚拙、板滞,实则气势连贯,韵味隽永,这主要得力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以及对笔墨的过人悟性;他素以傅色精妙著称,将传统绘画、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绘画的用色理念糅为一体,所作色墨纯净、饱满、滋润,兼具情感性和表现性,丰富了花鸟画的色彩世界;构图亦匠心独具,既不失传统布局法则,又富于现代构成意趣,画面简洁、单纯、自然,但却能计白当黑,以少胜多,这一特点在小品和扇面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简言之,方小石的画可用20个字加以概括,即:笔精墨妙,色艳境殊,略形重神,朴拙天真,品味高奇。若用贵州特产比喻,它犹如一杯酽酽的苦丁茶,初饮时或微感苦涩,但慢慢回味,却醇厚甘甜,齿舌留香。(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李 坤)

上一篇:艺术与科技范文 下一篇:关羽刮骨疗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