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故居范文

时间:2023-10-25 07:14:13

钱钟书故居篇1

福克纳被中国先锋作家奉为经典,他像康德那样一生居住在故乡那个“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离群索居,从未出过远门。到了晚年,连这样封闭的地方他还嫌闹,悄悄买下一座农庄隐居。

肯尼迪当了总统,要请诺贝尔获奖者吃饭,拿常人来看这是多大的面子,福克纳却拒绝了,他说:“就为吃一顿饭让我跑到白宫去啊?太远了,我走不动。”

福克纳的言行你可以看成孤傲和清高,那是你的想法,拿福克纳来说这是平常行为。他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远离蝇营狗苟的人群就是为了走进内心,那里是一个比海洋都要浩大的自由王国。

中国历史上出过很多隐士高人,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得智者不能真正遁隐山林,更多的是“大隐隐于市”。

钱钟书和杨绛一辈子过的就是离群索居的生活,白天他们家没有一点声息,3个人各自守着一张书桌一只台灯静静地阅读。某年春节,权威人士来拜年,也是人之常情,钱先生拉开门缝,说:“谢谢,我很忙”。就把门关上了。还有一次学部通知他参加国宴,他说:“谢谢,我很忙,我不去。”再来人替他说:“那就说你生病了?”他说:“不不,我身体很好,我不去。”

这就是大学者大知识分子,不会八面玲珑。

沈从文最理解钱先生,他们在一个小区住了20年,竟然只互相串门一两次。春天的时候,湘西送来了新茶和春笋,沈从文拿几包放在钱先生门前台阶上,回来打电话告诉他们开门自己拿。

一次,沈从文和钱钟书去宾馆看望一位20年没见面的老友,老友赴宴去了,等了1小时才回来,原来那是头面人物的宴会,老友兴奋得目中无人,说:“他左边坐着红线女,我坐他右边,就3个人,上了一桌子菜……”沈从文坐不下去,说:“老钱,走?”钱钟书说:“走。”他们从宾馆出来怅怅地一言不发,各自回到孤独的家中。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最世俗,但她这个人从来都是离群索居,偶尔,会站在阳台上冷冷地打量一眼熙来攘往的人们。1952年,她不顾夏衍的挽留,决绝地离开故乡上海漂泊到海外,再不肯回头,最后死在美国的公寓里。如今我们想起她,眼前就会划过一道“美丽、苍凉的手势”,那无望的手势里分明写着8个字:离群索居遗世独立。

钱钟书故居篇2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在如鲫的导演堆里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剧《围城》,实因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元,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自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却忽然有一天玩性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4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的钱票摞着挺显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杨绛说,这何必呢?一边说一边还是随他出门了。只见钱钟书将两袋钞票分别装进羽绒服贴身的内袋里,拍拍打打,晃出家门。

“大富翁”夫妇两人径往商场而来。不知道是衣服里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紧随身后,宛似特工保镖护驾,一边走,一边不时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在商场货架的迷阵里,走在前头的钱钟书东走走。西看看,时而倒剪双臂,“王顾左右”,俨然洛克菲勒、包玉刚,一不留神能买走一个商场,走在身后的杨绛暗笑不已。

使杨绛暗笑的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再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钱钟书故居篇3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1“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合上书,一丝丝疼痛不经掠过心头。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们都老了。”一个古稀老人夫逝女亡时,回忆起远去的天伦之乐,悲欢离合。有说不完的悲凉,道不尽的追忆。一趟末班车,一连串的死胡同,一个长达万里的梦。长梦乍醒,辗转反侧,原来他们仨已经失散。

杨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娓娓道来,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三个很单纯的学者,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享受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六十年间缘起缘灭,悲欢离合,成就了一段段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又而潸然泪下。

一九三五年,七月。故事发生在英国牛津。钱锺书自叹“绌手笨脚”,初到牛津,磕掉大半个门牙。一个入牛津的埃克塞特(Exeter)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一个经常和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学生。钱锺书和爱妻杨绛在异国他乡相濡以沫,从英国牛津到法国巴黎,求学生涯虽然艰辛,但苦中有乐,精神充实。

《我们仨》从阿圆呱呱落地开始,又因阿圆悄然离去结束。钱媛,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过目不忘”。和父亲钱锺书最“哥门”,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杰作”。他们仨的家庭温馨而简朴,相聚甜蜜,吃馆子连着看戏,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无穷的趣味。当然,离散也伤怀,钱锺书蓝田师院任教,钱媛赴留学英伦,一家人分居各地。他们仨一生坎坷,钱锺书和杨绛早年异国他乡求学,回国后无固定住处,不断奔波,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钱媛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进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

“世间好事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五年,父亲钱锺书和女儿阿媛分别住进两个医院,杨绛先生住三里河寓所,三人分居三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现在,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了她自己家里去了。”钱媛离去,母亲杨绛变成了梦也找不到她,有阿媛牵心挂肚肠,没有了阿媛呢?

杨绛先生曾做过一个小梦,怪钱锺书一声不响地突然走了。于是钱锺书故意慢慢地走,让爱妻一程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的长梦。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块“望夫石”,屹立在山头,守望离去的丈夫。

一家人的合影,钱媛写给父母信件的笔迹,还有为父亲画的画像,温馨及至,饱含亲情。看后不经心生温暖,含泪伤感。“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先生“心上绽出几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一个思念我们仨。”一个古稀老人的伤痛谁能懂,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又有谁能体会其中的痛楚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2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

我们仨读书笔记3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

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

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

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

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4我们仨手挽着手踏过那万里长梦,我们仨肩并肩越过那凛冽寒风,而如今我一个人在暖阳里,迎着清风雨露,思念过往的天空。

《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它是暖,是爱,它深深打动着我,似水流年飞逝而去,但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真诚力量,却如黄钟大吕般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消。

合上书本,钱老夫妇和女儿平凡的日常生活跃然眼前,——出国期间,和妻子一起“逃会”,细心照顾生产后的妻子,和女儿圆圆“没大没小”的“打闹”……整本书里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从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琐屑的林林总总,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寻常中的幸福。从两个人的甜蜜到三个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酿成了乐,悲也酿成了喜。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亲为我准备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读母亲那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长久以来都被我遗忘、忽略,也许,看多了长江黄河那样的壮观美景,听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总潜藏着一股英雄情结,幻想着有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这平静中的纯真美丽竟如小石子一样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听风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赏花可以是温馨。

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护,倚在时间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间独饮相思的毒酒。我能听到作者杨绛在深夜里的隐隐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杨绛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温热心脏背后的悲怆。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们仨,已不再是我们仨,但还是我们仨,我们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时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无垠的广袤中,我们也能第一眼望见对方,这便是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5《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钱钟书故居篇4

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找一些关于世界名人的励志故事来看看,那么世界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名人励志故事,共同阅读吧。请您阅读。

名人励志故事1福勒的家境不好,为了生计他五岁的时候就参加劳动,九岁之前就像是大人一样以赶骡子为生。在他的母亲的鼓励下,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致富。他选择了肥皂业。于是,他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推销员那样,挨家挨户地推销肥皂。12年之后,他终于积蓄了2.5万美金。这点钱在当时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正好,福勒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要出售,售价是15万美金。福勒真的兴奋极了,由于兴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只有2.5万美金。他与那家公司达成协议,先交2.5万美金作为保证金,然后在10天之内付清余款,否则,那笔保证金——也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将不予退还。福勒兴奋地说了一个字——行。

这时的福勒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绝路,但他自己感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成功的兴奋。是什么使他敢于如此冒险呢?是那一个致富的念头,是他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福勒开始筹钱。由于做了12年的推销员,他在社会上建立了很好的人缘。朋友们借给他11.5万美金,九只差1万美金了。但是,这时已经是规定的第10天的前夜,而且是深夜,所以那1万美金就不是小问题了。福勒发愁了。但是,他没有绝望。他在深夜再次走上街头。

成功之后福勒说:“当时,我已用尽我所知道的一切资金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中跪下祈祷,祈求上帝引导我见到一个能及时借给我1万美金的人。我驱车走遍大街,直到我在一幢商业大楼看到第一束灯光。”

当时已是深夜11点。福勒走进那幢商业楼,在昏黄的灯光里看到一个由于工作而疲惫不堪的先生。为了顺利履行那份购买肥皂公司的协议,福勒忘记了一切,心中只有勇气和智慧。他不假思索地说:“先生,你想赚到1000美金吗?”

“当然想喽……”那位先生因为这个好运气的突如其来而惊慌。

“那么,给我开一张1万美金的支票,等我归还您的借款时,我将另付您1000美金的利息。”福勒于是讲述了他面临的困境,并把有关的资料让那位先生看。于是,福勒拿到了那1万美金。

福勒经过12年的潜心经营,终于在那天深夜碰到了机遇,此后即一发不可收拾,他终于迈进了世界巨富的行列。

名人励志故事21963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此后,克林顿却连续三次放弃去华盛顿。1973年,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华盛顿一些政治大佬看上了他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助选的经历,邀请他去工作。克林顿考虑了十天,拒绝了,他厌倦了给别人拉票。碰巧,阿肯色大学法学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决定去做教书匠。

1974年,他萌生了参选阿肯色州联邦众议员的想法。此时,一个名叫约翰·多尔的老朋友打来电话:“我现在是联邦众议院首席顾问,负责调查尼克松总统是否应受弹劫一事,需要年轻律师,快来华盛顿吧。”这一次,克林顿只考虑一天,就谢绝了。约翰·多尔十分震惊:“你犯了个愚蠢的错误。这是弹劾总统!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性机遇,你居然放弃?”

“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律师都愿不惜代价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年轻人愿为阿肯色而战斗。”克林顿礼貌地挂断电话,投入联郑众议员竞选中。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跑遍全州21个县。在每个偏远的小镇,他走进商店、咖啡馆、加油站甚至殡仪馆。“我喜欢一对一地‘零售’政治。这些小店主和殡仪员,认识镇上全部的人,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选票。”结果,首次参选的他得到48%的支持率,但老资历的共和党人还是赢了。

1975年底,支持者们怂恿克林顿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去征服华盛顿政治圈”。一个小时后,克林顿就说了“不”。“既然我想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国会议员,做别的也行。”他决定竞选州检察长,这次他成功了。1978年他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并获得五次连任。

1992年,从未在华盛顿政坛“混”过的克林顿,成为白宫主人。回首往事,他说:“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如果当初我去了华盛顿,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当选总统。”

名人励志故事3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三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做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名人励志故事4朱载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生在帝王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求官求财无所不及,但这位朱载堉却特立独行,常常做出相背而行的事情。

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得到文化熏染,数学、语文、音乐等科科都是优。10岁时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成为郑王王位继承者。但在15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改变了朱王子的人生。

朱王子的父亲朱厚烷清正廉洁,因为直言劝谏而触怒明世宗,最终蒙冤入狱。小小年纪的朱王子,开始为父伸冤,不停地奔波呼号,怎奈世态炎凉,谁会为一个落魄的王爷出头呢?

上访无人接待,旧日同僚避而远之,朱王子悲愤写下“锦上花争先添补,雪里炭谁肯送去”之后,搬出郑王宫,在宫外自建一座小土房,独居其中,以此抗议父亲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朱王子发誓,父亲不出狱,绝不搬回王府。惊世骇俗之举,吓坏了所有宗族之人,悄悄地劝他不要再触怒明世宗,否则后果很严重。朱王子不屑于顾,住着小土房,吃着粗茶淡饭,卧着土炕草席,苦度人间岁月。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亲人说的是隔山话,虚情儿哄咱,假意儿待咱,还将冷眼观。时下休夸,十年富贵,再看在谁家?”离群独居,让朱王子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散曲集《醒世词》横空出世,世人争相诵读。

写些诗词也不足以排遣胸中郁闷,朱王子便在风清月明之夜弹琴,借以抒发怨愤之气。谁知弹着弹着,朱王子却发现了问题。一支乐曲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组成的,从高到低排列下来称为音阶,那么,音阶之中相邻的两个音符,高低之间距离多少才是最佳呢?

朱王子一边研究音律,一边苦修数学,并经过数次演算及推理,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并以此制作出世界第一架定音乐器。而在为音符定音时,朱王子又用81档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计算,并研究出数列等式。

世人皆怜朱王子蜗居小房,却不知朱王子苦中作乐,搞研究、发明、创新等忙得不亦乐乎。

光阴如水匆匆逝去,朱王子独居土房十九年。公元1567年,其父终于被赦免,朱王子才结束独居生涯。

筑室独处十九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按理说朱王子也该享受真正王子的生活了。但这位王子不仅没有享受生活,反而几次三番上书,“累疏恳辞”不肯继承爵位。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放着现成的王爷不当,非要做回普通人。

经历世态炎凉,目睹名利纷争,朱王子比任何人都要清醒,与其身陷名利旋涡,不如置身事外;与其虚度此生,不如留下丰厚知识供后人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辞掉爵位之后,朱王子不惜隐居于九峰山,开始著书立说。

漫长岁月里,朱王子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等等,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及文学等,知识面之广,令人惊叹。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朱王子生性淡泊,不喜炒作,虽然曾将著作呈报给朝廷,但却没有引起任何关注。虽然遭遇冷落,朱王子依然坚持梦想,潜心著书。生前无人问津,死后也无波澜。雪上加霜的是,乾隆即位之后,竟然组织专家学者,声讨早已作古的朱王子,将他的十二平均律斥为“臆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人不曾认可的学术,却在国外引起轰动。

18世纪初,朱王子的十二平均律的数据,由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带到西方,德国作曲家巴赫以此为据制作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如果说巴赫是钢琴之父母,那么朱王子就是钢琴之祖。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有两支复制的律管,而它的选材、制作方法及数据等,都是参考了朱王子的研究成果。比利时的音乐家们感慨地说:“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而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更是无限憧憬地说:“在中国,有一个叫朱载堉的布衣王子,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是位音乐天才。”

盘点朱王子的学术成果,不仅首创十二平均律,还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制作世界第一架定音器;使用珠算进行开平方;提出并解答了由四项构成的等比级数求解法;首创不同进位制小数换算方法;创立舞学并规定内容大纲等等。

布衣王子朱载堉,扬名海外数年之后,终于被自家人认可,不仅为其设立纪念馆,他的学术成果也开始涉足不同领域。虽然生在帝王家族,但朱载堉不被名利所诱惑,时刻保持“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心态,并最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

名人励志故事5钱钟书,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读字典的特殊爱好更为人们所乐道。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常读得开怀大笑。

1935年,钱钟书以留英公费生的最高分数去英国专修英国文学。数十天的海上生活,船在大海的风浪中颠簸,同行的人都苦不堪言,唯有钱钟书怡然自得,手不释卷。一位友人走近一看,原来他捧着一本约翰逊博士的《大字典》在读。钱钟书微笑着说:“字典是路途的良伴……”他的回答使友人大为叹服,对他的这种静心涵养的功夫肃然起敬。后来钱钟书由上海赴湖南兰田任教,随身也只有一本英文字典。钱钟书先生的同学邹文海先生说:“我走近去查究他看的是什么书,方知他翻的是英文字典。‘咦!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他看到我惊奇之色,正式告诉我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唯一以约翰逊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我说我最厌字典,看书时宁肯望文生义地胡猜,也不愿费时地查字典。他说我不求甚解的态度不能用之于精读,而且旅途中不能做有系统的研究,唯有随翻随玩,遇到生冷的字,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的习俗,趣味之深,有不足为外人道者。我那时才知道钟书君博闻强识,积学之深。”可见钱先生治学是很注意方法的,也非常懂得利用性质不同的空暇时间,能充分发掘出研读字典、辞典的乐趣来,既利用了旅途的时间,又减轻了旅途的车船劳顿,还从字典中获得了知识。

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字典不是查的,是用来读的。钱钟书个人的藏书并不多,有的多数是工具书。但凡他读过的字、辞典,基本都能记住。他记忆力相当好,到了能够背字典的程度。如钱钟书就背过约翰逊博士的《英文词典》。据称,钱钟书在图书馆读书,很少翻阅字典,因为这些词语都在脑海里储藏了。有的英文字典不好记,他就多次读,有人说他读破过几本英文词典。比如一本抽屉版大小的《韦氏大词典》,他竟能读三遍。他有一部上世纪40年代末流行的《简明牛津字典》,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批注。这种阅读习惯和照相机似的记忆力使他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钱钟书故居篇5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1990~2012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由2.54亿人增加到了7.1亿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未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初步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到2030年,将会达到66%左右。未来20年,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

(《北京晨报》)

学生买教辅材料严禁指定书店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禁止利用中小学教辅材料非法牟利行为。严禁出版发行单位伙同学校有关人员要求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中小学教辅材料。

(《新快报》)

10省份流动人口生头胎“办证”简化

国家卫计委称,目前,北京、河北、江苏等至少10个省(区、市),流动人口夫妻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办证”流程简化,可直接在居住地办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

(人民网)

执业医师“黑名单”拟建立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宣布,受国家卫计委委托,正式启动对全国200万执业医师的定期考核工作,不过关医师名单将对社会公示。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中国医师协会将建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这样的医生。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说,在医德医风考核中正在就患者的评价体系做出设计。“怎样包含患者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步步完善。医德医风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红包’‘回扣’,包括此项是毫无疑问的。”

(《北京晚报》)

排球场走出个作家

日前,前女排国手赵蕊蕊的科幻小说《彩羽侠》登上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入围名单,让不少以为她是靠从前打排球攒下的名气卖书的人为之震惊。

虽然最终获得大奖的难度较大,但能与众多国内一流科幻作家的作品一起入围,对于文坛新人赵蕊蕊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褒奖。“《彩羽侠》能不能获奖不重要,在科幻文学界我还是新人呢,能多长长见识开开眼界,让更多人了解科幻文学,这就挺好的了。”拿惯了笔杆子之后,赵蕊蕊说话也书生气了许多。

要知道,职业女作家中写科幻的本来就凤毛麟角,像赵蕊蕊这样由金牌国手转型的科幻女作家就更是绝无仅有了,所以在她出版第一部作品《末世唤醒》的时候,还有人怀疑她背后有人。

赵蕊蕊说:“很早以前,当我开始写博客时,就有人质疑我了。一开始我觉得特别委屈,觉得自己发自肺腑的文章不受认可。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大家质疑我,间接说明了我写得还不错,他们认可我的文章,只是不认可这个东西是我写的。大家不愿意接受,我也没办法,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变。”作为中国个子最高的女作家,赵蕊蕊的转型道路走得似乎十分顺利。她说:“比起草根作家,我还是要幸运一些。因为我以前是国家队运动员,所以积累了一些名气。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真的是喜欢我的小说,而不是因为昔日我在球场上的表现。”

《末世唤醒》的创作是从2009年初开始的,当时赵蕊蕊做完双膝手术后比较清闲,朋友便劝她尝试创作。这部讲述10位天使在守护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的过程中,如何和恶魔展开一场决斗的小说,为赵蕊蕊敲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随后,她又出版了28万字的小说《彩羽侠》,讲述一个外星超级英雄爱慕地球女警察,并与外星魔兽对抗,阻止其改造地球人基因的故事。

从赛场上的流血流汗到电脑前的安如泰山,赵蕊蕊的生活看上去应该是舒服了很多,但在她自己看来,写作也有写作的难。“光是构思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就常常让我抓狂。我是一个没有一丁点儿写作经验的运动员,要把脑海中出现的一幅幅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挑战太大了。别人是大把掉头发,我是白头发越长越多。”

转型为作家后,凌晨三四点还在电脑前思考、打字,对赵蕊蕊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她说:“在电脑前坐久了,我当运动员时的一些老伤病又回来了,所以写书真不是件容易事。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枕头边肯定会放着笔和纸,一旦头脑中有构思,马上得记下。当自己头脑一片空白时,我总会问自己,你到底行不行啊?然后另一个自己回答,那么多伤病和手术都挺过来了,现在你怕了吗?你想当逃兵吗?于是我又乖乖回到电脑前了。”除了写作,赵蕊蕊还展示了自己绘画的天赋。目前出版的两部小说中的漫画插图,全都出自赵蕊蕊自己的手笔。

据悉,赵蕊蕊的第三部作品已经在创作之中,依旧是她所钟爱的科幻小说。赵蕊蕊表示,比起从前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自己更享受现在这个身份:“我可以用笔下的文字,来创造自己心中的英雄。”赵蕊蕊还透露,等时机成熟,她想写一部排球题材的小说,“把我和队友们打球的经历,写成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小说。”

对于一些排球迷来说,赵蕊蕊彻底转投文坛可能会留下一些落寞感,但这位昔日的玻璃美人能在另一片她自己钟爱的天空自由翱翔,相信也会让不少人感到欣慰。

(《信息时报》)

才女杨绛的情怀

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12岁,她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她的习作《斋居书怀》写得有模有样:“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老师批道:“仙童好静。”

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钟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不知谁是钱钟书,只知他是杨绛的丈夫。1943年,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了第一个剧本《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钱钟书说:“杨绛的散文比我好。”杨绛的女儿钱瑗进一步解释:“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胡乔木评价杨绛的名作《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2003年,《我们仨》出版,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可谓传奇。1932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正是钱钟书。在清华古月堂门口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

当杨绛的创作刚刚起步,并且稳步上升的阶段,钱钟书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毫不犹豫揽下所有家务活,甘当“灶下婢”。杨绛急切地想看到钱钟书的稿子,每天晚上,他就把写成的稿子给她看,杨绛大笑,钱钟书也大笑,两人常常放下稿子,相对大笑。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中,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立刻揪她到千人大会上批斗。一起被批斗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当有人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杨绛和钱钟书被下放至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呢!”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到,“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里没有。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北京青年报》)

“笨”一点更好

瑞典隆德大学研究组织学的教授Mats Alvesson认为:愚笨能提升效率。善于批判性思考的机灵鬼们占有优势,但是,如果一个团队组织中有太多“聪明的个体”,当他们纷纷举手提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或是对于决议、安排提出令人头疼的质疑时,工作就会被耽搁。

Mats Alvesson还发现,愚笨,在另一方面似乎有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一片“实用性愚笨”的友好祥和气氛中,满足于此种氛围的人更容易达成一致,然后大家都能挽起袖子热情饱满地投入工作,团队产能因此得以激发。

聪明可能使勤奋打折扣。在职场中,头脑更聪明、做事更快、表现得天赋过人的人,在升职道路上“原地踏步”的时间可能会比其他同事更长。

“如果你从事的是比较初级的职位,出乎意料的优异表现通常会成为你晋升的障碍。”这是Lilit Marcus的观点。作为《拯救助理:职场生存及发展指南》一书的作者,Lilit Marcus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个特别出色的助理,你的老板离了你根本没法工作,那意味着,你的老板或许会让你在助理这个职位上有多久就待多久,而且根本不考虑让你升职。”

保持平常水平——别表现得蠢兮兮的,也别想着挑战那些你做不好的事情——这样可以让你远离危机。但是在职场中,人们不可能那么好心地让无为者获得职业发展。归根结底,真正的反应迟钝与表现得好像脑子缺根弦的愚蠢是有很大不同的。确切地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学会装傻充愣,而是学会什么时候应该展现你的智慧,什么时候应该隐藏你的锋芒。

换句话说,聪明有两种,一种是真的聪明,另一种是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你很聪明。后者往往受到欲望驱使,想尽办法去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让身边的每个人都意识到他的高深智慧,这种人或许很难成为佼佼者。

对于个人来说,适度装傻可以使你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一位纽约的地产开发商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一位合伙人总是隔三岔五地冒出一些难以实现的方案,为了避免不断地与合伙人争论,无论对方提议的内容是什么,这位地产商一律表示无异议。这位合伙人想要退出一个50万美元的大项目,地产商马上表示:“行啊!就这么干,好主意!”然后,他迅速地将问题转移到执行层面——退出项目后要如何调整员工岗位?哪些订单应该取消……就这样逐条进行,直到讨论完退出项目可能带来的全部影响。每每此时,那个合伙人自己就犹豫了。

假装自己没有能力辩驳不靠谱的策划案,这位地产商让他的合伙人保持了一种优越感,同时,他也使自己免于陷入双方漫长而持久的争论。

钱钟书故居篇6

许多中外名人很有幽默感,有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幽默大师”。他们身上的幽默感体现了一种成熟的人生智慧和对世态人生的深刻洞察。小编为小读者们精心选取了几则名人幽默故事,相信你在捧腹大笑之余会得到许多智慧的启迪。

钱钟书婉拒

英国女士

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慕名来拜见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但被钱钟书婉言谢绝。钱钟书回复道:“假若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你也告诉妈妈

游历苏联期间,萧伯纳和一个叫珍妮的苏联小姑娘在一起玩了很久。分别时,萧伯纳对珍妮说:“小姑娘,回去后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作家萧伯纳。”

珍妮不紧不慢地回应道:“伯伯,你回去后也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珍妮。”

戏剧家与

萧伯纳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因此遭到一些资本家的嫉恨。

在一个晚会上,一位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萧伯纳。他端着酒杯,面带嘲讽地来到萧伯纳面前说:“人们常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

萧伯纳听了后笑着回敬道:“我看您就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验明正身,

以防假冒

在84岁高龄的时候,伏尔泰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企盼着能平静地进入天国。

这时,一位自作多情的牧师来到伏尔泰床前,为他祈祷。可是,伏尔泰并不领情,还追问道:“谁让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接受你的忏悔。”牧师说。

伏尔泰紧盯着牧师说道:“拿出你的证件让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你得吃一对鲸鱼

才行

有一次,一个想成名而又不愿下工夫的人写信给马克・吐温说:“听说鱼骨头里含有大量的磷,而磷可以补脑。因此,要成为一个大作家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请告诉我您吃的是哪一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对鲸鱼才成。”

一样的规矩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经常到邻居家借书。后来邻居立了一条规矩:从他这里借出的书必须当场阅读。

过了不久,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微笑着说:“没问题,但我也立了一条规矩:从我这里借出的割草机只限于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博士和艺术大师

爱因斯坦非常钦佩卓别林。一次,他给卓别林写了一封信说:“我很钦佩你。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每个人都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

卓别林回信说:“我更钦佩你,你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几人能懂,但你已经是一位伟人了。”

火车太慢

马克・吐温乘火车到外地去演讲。火车开得很慢很慢,他十分着急。

列车员走过来问马克・吐温:“先生,你有票吗?”马克・吐温拿出一张儿童票给他看。列车员对他打量了一番,然后说:“我看不出,你竟然是个孩子!”

钱钟书故居篇7

【关键词】徐穆 墓志铭 文化 价值

一、徐穆生平

徐穆(1565-1624)字钦之,号钟汝居士。生而颖异,入塾受书,即过目成诵。与表兄喻政受业于戴诚斋门下。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进士。除浙江崇德县知县,迁河南原武,以循卓行。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擢南京刑部(南比部)主客司主事,迁员外郎。留署多暇,日以读书赋诗自娱。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出知福建兴化府六载。穆为政,务宽大简静而不扰,部内晏然,几于无讼,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皇上朱翊钧诏见,上语以闽俗犷悍,抚驭为难。穆奏对曰:“臣未官闽之前,闻亦若此,及守兴化,始知与他省无异。”上又问吏治甚祥,奏皆称旨。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擢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治兵沧澜。其间清操自励,惠泽及人,滇中父老子弟皆稽首颂德,无异闽人。时庆云现,抚按将以上闻,商于穆,穆答以大理苦旱,澄江苦水,夫明而易见之水旱,乃以其未成灾而不以上闻。今以隐而难知之天象为祥异事,而独上闻于朝,不可,遂止。遂寻转河南布政使司参政。沿河郡县之居民,岁输束苇,以供筑堤塞坝之需,有司借名勒索,久为民害,穆严禁之。再转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升云南按察使。历官二十余年,所至士民怀慕而吏治肃清,治行卓著。著有《闽游滇游诗草》二卷。

二、《徐穆墓志铭》全文考注

篆额:

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

铭文:

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书丹;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颜欲章篆额;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前兵、工二部职方都水司郎中,知福建福州府事喻政撰文。

予与钦之徐君为中表晜弟 晜弟:“晜”同“昆”,即兄;表晜弟,即为表兄弟。,钦之少予一岁,自童子时,契洽无比。执经诚斋戴先生之门,论文入龙社,行比肩,居比席,风雨连床三十年如一日也。继而同登贤书,又同出闽人郑广文帘郑虔(692-764年),字若齐,郑州荥阳人。唐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和诗人。天宝初,为协律郎,后任广文馆博士,迁著作郎。以陷安禄山,贬台州司户参军。能诗,擅书画,尤工山水。因其诗、书、画并妙,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还长于地理,著有《天宝军防录》,记述各地山川险要方物,诸儒称服,时号“郑广文”。下士。先后捷南宫,为令,为郎,为守。最奇者,予守三山,钦之亦绾兴化郡符,五马褰帷,同辖一路。甲寅(1614)春,予寝告终养,钦之随晋宪副,敭历滇藩,不相见者几八年。甲子(1624)春,钦之以大参齎贺,便道归里,两人相对谈说畴昔,不觉二毛之叹。未几,钦之抱病,遂不起。

今年冬,钦之诸郎经营窀穸窀穸:即墓穴。 ,手状泣而前曰:“先大夫弃不肖兄弟三春秋矣,越在浅土,未及归窆 归窆:埋藏。,不肖兄弟日凛凛不安。幸天牖孤衷,赐以佳阡,卜吉有日。惟是先大夫生平懿行,溢于乡评;居官最绩,在舆人之口,诚未易更。仆数不肖,兄弟暗稚,不克蠡测万分,一以扬先泽,石中之言,敢烦伯父,俾不肖兄弟藉手以不朽先大夫。”呜嗟!呜嗟!予与钦之为生死莫逆,知钦之最深。钦之居,恒谦退不伐,所历宦绩,绝口不谈。即不能胪列其详,忍使矫矫大节与岁月俱湮也,请举其凡:

君讳穆,先世为洪都临汝人,因号钟汝居士,钦之其字也。徐于临汝为望族,高祖以上详徐氏谱中。曾祖杰公生北楼公宰,为予外大父。长耳丰颐,耆年尚有婴儿色。少富于学,尤长诗联、经史、星命书,罔不精谙。自负知人之鉴,于诸甥中,独钟爱予,及予伯兄敏,每见辄试以对。尝谓予母曰:“二子国器,他日必大汝门,汝善视之!”公生封中宪。思楼公鹤年,性刚直,寡言笑。元配陈(恭)人,生二子,长和,次即钦之。继傅恭人,生子三,为科、为稷、为稔,奕奕云仍,徐遂为铜巨阀。方钦之初生也,悬弧悬弧:弧即弓;悬弧:古代习俗,生男孩,就在门的左首悬挂一张弓。指男子生日。 之辰,(灵)芝产于浚邻近衡陈公 陈珊:字鸣仲,一字近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四名。官至山东兖州同知。子扬产等八人,或进士或举人,被孙应鳌誉为“八英”。同仁阁。北楼公谦不自居,归之于陈,然识者以此为徐氏昌炽之祥。

钦之聪慧不凡,笃志举子业,耽于诵读,不知马之几足。万历甲午(1594)举乡试,乙未(1595)不第归,感奋下帷,至忘寝食,以故业益精。辛丑(1601)成进士,初令浙江崇德(今嘉兴)。崇于嘉禾以膻腻闻,钦之酌泉自砥,不能善事上官,调河南原武(今原阳县)令。戊申(1608)擢南比部南比部: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南京皇宫依照北京皇宫设置相同官署。比部是刑部司官一般称谓,南比部即南京皇宫比部。 ,留署多暇,日以读书赋诗自娱。壬子(1612)由望郎出为兴化太守六载,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 借寇:据《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復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好官吏的典故。,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盖纪实也。戊午(1618)陟宪副,治兵沧澜,未几,参知本省,滇父老子弟皆稽首颂德,无异闽人。

夫吏治之弊也久矣,今之守若令,类习脂韦,以结上官。上官亦暱就暱就:暱同昵,亲近,亲昵之意。 之若家子弟,使闾左小民盼盼焉,视为豺虎,为仇雠。乃钦之所至见德,所去见思,甘棠之咏,异地同声,忠信可格豚鱼豚鱼:多比喻微贱之特。《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王弼注:“鱼者,虫之隐微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著,则虽隐微之物,信皆及之。”,良不诬也。大抵钦之为人,心则渊澄,器则岳峙,为玉韫不为丸跳,而淡泊无欲之衷终始不渝。

初至哀牢哀牢:哀牢古代指云南、缅甸北部西南夷濮人所居之地,其中心区域是今云南保山哀牢山一带。卫,弁方聚宿,献瓶醪以尝所好,钦之不逆其诈,久之启瓶,皆精金也。钦之立抵以法,归其物于学宫。曩观察使移檄移檄:文告晓示。修理城堡,镪钱镪钱:镪,即钱贯,穿钱的绳子;镪钱引申为成钱串,指工资。之发,半充私囊,守卒夏尽忠领饷百余金,密缄以入,钦之惊讶,暴其事而罪之。里人范齐富充金齿哨总,所积月饷五十余金,一旦物故,为彼中黠者所干没。钦之廉其状,如数追出,邮至齐富家,磬悬四壁,赖以存济。盖钦之精心内典,为出世计,举人世一切腴润浮丽之物,如瓦砾土壤,漠然不足以动其念,非仅仅四知四畏四知四畏:四知,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畏,指畏四知。这里指廉洁自持、不受贿赂之意。已也。

易箦易箦:箦,竹席。易箦,指病人垂危将死之时。之际,神色不乱,脱身万里戎马之郊,使诸郎咸得称觞称觞:举杯祝酒。上寿,从容示疾以终。傥所称至人不死耶?钦之殁于天启甲子年(1624)六月十四。讵(应为距)其生嘉靖乙丑(1565)五月二十三日,享春秋六十。娶廖氏,临川处士廖顺嫡女。与钦之鸡鸣交儆,累绩诰封淑人。

丈(己点去)夫子三,以进娶李氏,四川龙安府二守,若生李公女;次以遇,先娶杨氏,继汪氏,湖广监利令,仁宇汪公女;三以逵,娶万氏,河南祥符令,钟岷万公妇。俱郡庠生,有父风。

女一,适郡庠生杨烶。

孙,柏尚幼,以逵出。女四,长字郡庠杨火节 ,子名甲;馀幼未字,俱以进出。

卜天启丁卯(1627)春(王)正月二十三日藏魄真室。墓在城北马路阳,负亥面巳,兼乾巽三分,堪舆家吉阡也。铭曰:

汝水浚流,出自灵谷。

苞异孕后,喆人是育。

生此喆人,为甫为申。

邦之(曰)直,国之(曰)臣。

璞奇则玉,物祥则麟。

辚辚宦辙,有脚阳春 有脚阳春:古代用以称誉贤明之官吏。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载:“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阳春所怙,载歌载舞。

如渡得楫,如旱得雨。

凶年之谷,饥儿之乳。

乐只君子,为民之父。

其生也浮,其死也休。

佳城葱郁,人鬼叶谋。

天相有德,畀此一丘。

螽斯衍庆,百亿千秋!

天启七年岁在丁卯(1627)孟春廿三日之吉。孝男徐以--进、遇、逵,孙徐柏泣(血)立石。

按:( 因就原文分段标点,用现代文字写出,对缺字及剥蚀不清字用表示,尽可能据上下文之义,补于括号内,并于天干地支年份后加公历年份,以供参考。)

三、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价值

徐穆之墓在铜仁城东北约五公里打角冲,系天启七年(1627)丁卯正月二十三日下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墓多次被盗,茶园山徐氏家族于1991年检其遗骸迁葬茶园山徐氏祖坟之地。出土的《徐穆墓志铭》,今仍保存于茶园山。从埋于墓,距今已三百八十二年。

《徐穆墓志铭》全称为《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此墓志铭为赐进士第,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

林尧俞,字咨伯,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法,魏忠贤敦请不舆。忠贤矫诏命尧俞题扁,公大书畏天堂三字,题曰:礼部尚书某奉旨书。著有《列朝诗集》、《静志居诗话》。书;赐进士第,嘉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颜欲章颜欲章,明代安福人。万历进士,授宁海令,历知荆州府。擢为贵州监军副使,乘间入境,擒获,平定安邦彦之乱。迁河南参政,山西、浙江、江西布政使,致仕归。篆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前兵、工二部职方都水司郎中,知福建福州府事喻政喻政(1564-1659):字漳澜,铜仁人。明万历甲午(1594)解元,乙未联捷进士,除湖广龙阳县知县。入为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迁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为官福州知府。撰文;

《徐穆墓志铭》二石,额石高七十四厘米,宽77厘米,额文共20字,四行,每行五字,为墓志铭的全称,篆额阴刻。志石高76厘米,宽71厘米,三十九行,满行四十四字,提行高出一字,共1484字。二石共1504字。全文多处漫漶,有四字剥蚀不清,根据上下文还尚可辨认。其中第32行第五个字“丈”已点取,第34行第20个字“王”应为笔误所存之字。

铭文为墓主人表兄,明万历乙未年(1595)进士喻政(1564-1659)撰,内容涉及当时政治、文化、家族、社会等许多方面。不仅对徐氏家族社会交往、联姻、戚谊等方面的概况有所述及,更是对徐穆一生为人:“大抵钦之为人,心则渊澄,器则岳峙,为玉韫不为丸跳,而淡泊无欲之衷终始不渝”;为官:“由望郎出为兴化太守六载,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为民:“钦之所至见德,所去见思,甘棠之咏,异地同声,忠信可格豚鱼,良不诬也”等事迹进行纪述,表现出了由衷的推崇与称道。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研究地方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撰文、篆额、书法皆进士出身的一时文化名流。作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善书法,连魏忠敦请都不愿为其所书,而能为徐穆墓志铭书丹,足以彰显徐穆之为人为官酌泉自砥,清操自励而风规自远的魅力,从中也能见出徐氏家族文化在当时的影响力。

钱钟书故居篇8

关键词: 钱钟书 古体诗 题材 形象

钱钟书的旧体诗内涵丰富而意蕴深远,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题材上内容上看,诗中或诉或谈相思之苦,或谈游历之感,或谈家国之情,牵率酬应,俳谐嘲戏,皆为发自肺腑之语。内容覆盖范围极广,信息量丰富。然而较之于学术著作,钱钟书在旧体诗上达到的成就所受到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对钱诗题材上的划分来从全方位理解钱钟书旧体诗的内容,并力求全面塑造出钱钟书的立体形象。本文将钱钟书旧体诗的题材分为以下四类:人伦之情系列,牵率酬应系列,山川游历系列,忧国伤民系列,这四类题材既可独立存在,同时也存在内在联系。本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并力求通过诗歌内容的分门别类来塑造钱钟书先生的学者形象。

一、人伦之情――慈父良夫形象

父母子女,兄弟之爱,手足之情,皆为经年不变的诗歌主题,钱钟书的旧体诗中,此类题材,亦为常见。其中最为亲切感人的是写给妻女的诗。这类诗通常保持了最为原始天然的情感,文字浅白易懂,读来感人至深。《槐聚诗存》中保留了很多钱钟书写给杨绛的诗,如《玉泉山同绛》:

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风铃呶忽语,午塔闲无阴。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①

这首诗韵律整齐,节奏舒缓,读来朗朗上口,由景及人,由人及情,字里行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然而诗人却没有陷入凄凄惨惨戚戚的境地,“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最后一句在无奈与哀愁之下,是珍惜当下的乐观,情感朴实,诗有尽而意无穷。除此之外,《槐聚诗存》中还有些贴合生活,颇有趣味的旧体诗,如《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②

钱钟书的情诗写的一向动人,当年杨绛也曾自述,是“他的诗打动了我”。当时钱杨的结合,可谓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郎才女貌,珠联璧合。钱钟书的旧体诗中,也多有描述,而提及情诗,由《赠绛》可见一斑,这首诗虽短小,而意味深长。从生活细节处入手,足以见钱先生的细心而不失妥帖,“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这两句,在动人之余,仍不失戏谑和幽默。当然,钱钟书写给女儿的诗也毫不逊色,如《宁都再梦圆女》“汝岂解吾觅,梦中能再过”、“汝祖盼吾切,如吾念汝多”③。这首律诗,直截了当的表达出了钱钟书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意真情切,平实感人,章法细密,语句平淡而感情格外深切,体现出钱钟书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实的牵挂。在人伦之情一类诗歌中,往往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慈父良夫形象在对他人的诉说中呼之欲出。

二、酬答之作――乱世志士形象

所谓酬答之作,消闲之什,指的是钱钟书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这被钱钟书认为是“牵率酬应,俳谐嘲戏之篇”。以钱先生的个性来看,牵率酬应,本为无奈之举,却因为渗透当时社会情境和个人感悟,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类作品,或以宏观的时代环境为切入点,由此过渡到自身的境况遭遇,结尾言志,以答亲友。或开篇言志,直抒胸臆,就具体事件聊表观点,气势恢宏,慷慨大气。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可谓是答叔子系列,如《答叔子》:

篇什周旋角两雄,狂言顿觉九州空。一官未必贫能疗,三命何尝诗解穷。试问浮沉群僚底,争如歌啸乱书中。后山嘱望飞腾速,此意nn敢苟同。④

这首诗做的极为大气,尤其是“后山嘱望飞腾速,此意nn敢苟同。”一句,卒章显志,体现了钱钟书不折不挠的文人气节。再看钱钟书一九四二年所作的《答叔子》:

四劫三灾次第过,华年英气等销磨。世途似砥难防阱,人海无风亦起波。不复小文供润饰,倘能老学补蹉跎。鬓青头白存诗句,卅载重拈为子哦。⑤

这首诗与一九三八年的《答叔子》相比,感情更为浑厚沉稳,当时的中国正陷于水深火热的战争之中,乱世之中,山河破碎,国土沦陷,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四劫三灾”销磨着人的“华年英气”,前途未卜,心境转变,不胜感慨。即使只是酬答之作,也可以从中发掘出使人沉郁雄厚的情感,对答亲友,在最为亲近的人面前才能毫无顾忌的袒露心胸,坦言自己的处境和志向。“鬓青头白存诗句,卅载重拈为子哦。”文人志向,由此可见。

钱钟书的系列酬答之作,多与个人生活相关,情感贴切,感人至深。其中如《山居阴雨得许景渊昆明寄诗》、《吴亚森[忠匡]出纸索书余诗》等都是佳作,钱钟书虽然淡泊名利,性寡交游,但是不免“牵率酬应”,然而酬答之诗,亦可言志,在与他人交游之中,展现出自我的形象――乱世志士。

三、山川游历――域外游子形象

钱钟书的山川游历诗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究其内容也可独立划分为一类题材。钱钟书生于无锡,而人生中的大多时间都远离家乡。羁旅在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皆可成诗。旅居国内,大好河山,心思神往,亦可成诗。留学欧洲期间,钱钟书写出了《牛津公园感秋》:

绿水疏林影静涵,秋容秀野似江南。乡愁触拨干何事,忽向风前皱一潭。

羁旅在外,心系祖国,即使眼前“绿水疏林影静涵”,仍只能想到故乡江南好风光。眼前所见,都是引发乡愁之物。早在一九三四年,钱钟书就写出了《当步出厦门行》“天上何所见,为君试一陈”⑥钱钟书的游历诗,开头写景,由景及人,由人及己,形象地刻画出域外游子的形象。钱钟书最出名的游历诗的是一九三九年的《游雪窦山》:

兹山未识名,目挑心颇许。……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自我海外归,此石堪共语。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H。……田水颇胜师,寺梅若可妻。新月似小女,一弯向人低。平生寡师法,开径自出蹊。擘我妻女去,酷哉此别离。……行迈殊未歇,且拚骨与皮。下山如相送,青青势向西。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肯倾吐。略似此山然,外勿改其度。……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⑦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钱钟书游历雪窦山的所观所思,语言带着钱钟书一贯的诙谐和幽默,仔细品味则沉痛有余。前几句白描写景,气势磅礴,“江南好山水,残剩不吾与”这一句与时事相系,表达出作者的悲痛,即使是残剩的江南山水,作者依然“便恐人持去,火急命游侣。”祖国山水,一寸不可割离。如今“擘我妻女去”,作者一直做客他乡,离多聚少,实为酷哉。诗歌至此似乎有些萎靡,然而作者重新调整心态,立下“行迈殊未歇,仍拚骨与皮”的豪言。最后一节以瀑布形态自比,表达其“外勿改其度”的志向。结尾“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似作开慰之语,既然前路漫漫,也只能整理行囊奔往远方,虽带几分宽慰,更添几分辛酸。

开头白描山色,以此舒展开来,条理清晰而章法严密,在抒情的同时言志,结尾怅惘远方漫漫路程,余味悠长。钱钟书的山川游历类诗歌,多真实景色的白描,更多心理的刻画,域外游子的特殊身份,赋予他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旧体诗中,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四、忧国伤民――爱国智者形象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之说,斗转星移,朝代更迭,直至今日,诗歌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功能,感时伤世,触之于怀,发而为诗。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提到国家不幸诗家兴,钱钟书生存的年代,社会动乱,烽烟四起,于是,诗歌成为钱钟书表达自身抒情表意的有力工具。就其旧体诗创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忧国伤民题材占据的比例并不大。《槐聚诗存》中鲜有白描家灾国难的内容,而是渗透在人伦之情系列、山川游历系列、酬答系列作品之中,或多或少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社会现状。钱钟书的忧国伤民题材多创作于抗战时期,此时期钱钟书的文章颇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风范,境界更深而优思更广。在这些始终塑造出了一个始终心系祖国的智者形象。如一九三八年写的《哀望》:

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⑧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国家虽在,山河破碎,身世浮沉,钱钟书再看那曾经的“江南好山水”,却只有一如庾信哀叹江南的悲哀。再谈《巴黎归国》:

置家枉夺买书钱,明发沧波望渺然。背羡蜗牛移舍易,腹输袋鼠挈儿便。相传复楚能三户,倘及平吴不廿年。拈出江南何物句,梅村心事有同怜。⑨

漫卷诗书,本是古人乔迁的难处,今有钱钟书收拾行囊,负箧曳屣,钱钟书谈“置家”不易,以自身的辗转流离来反衬当时社会上的动荡不安。虽写“梅村心事”,毫无疑问是作者自身的心境。再如四二年的《辛巳除夕》“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竹声”⑩除夕本为举国同庆,张灯结彩的好日子,当时却是“不容灯火,禁绝爆竹声。”这种生活形态,对比反差,令人震惊。钱钟书的忧国伤民类型的旧体诗,气势颇足,更筑家国兴亡时期的悲痛之感,读来更为耐人寻味。而在忧国伤民题材的诗歌之中,作者的爱国请便跃然纸面。对时事的表达和评判实际上体现作者自身的价值观。

结语

钱钟书的旧体诗是其博识的体现,艺术的表达,情感的体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遣词造句,无一不精妙而极具深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身的理解,对繁杂的旧体诗内容进行梳理并划分归类,便于更好的从不同的方面了解钱钟书的旧体诗,每一个系列都烘托出一个独立的钱钟书形象,四者同时又相互贯通,从而对钱钟书有一个更为完整清晰的印象。

注释:

①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

②槐聚诗存・序[M].9.

③槐聚诗存・序[M].41.

④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4.

⑤槐聚诗存・序[M].75.

⑥槐聚诗存・序[M].3.

⑦槐聚诗存・序[M].39.

⑧钱钟书.槐聚诗存・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1.

⑨槐聚诗存・序[M].23.

⑩槐聚诗存・序[M].66.

参考文献:

[1]钱钟书.槐聚诗存[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3]乐黛云编,龚刚著.爱智者的逍遥[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4]余英时.现代学人与学术[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子谦.论钱钟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论文:

[1]刘永翔.读槐聚诗存[A].蓬山舟影[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文胜.槐聚诗存》笺注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幸福的港湾范文 下一篇:地理小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