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朗诵配乐范文

时间:2023-10-13 14:03:23

雨巷朗诵配乐

雨巷朗诵配乐篇1

1.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审美感知力

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可以细分为审美知觉和审美感觉。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感知力培养,首先需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将高中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教学审美内容上。例如在学习《雨巷》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感受江南小巷的意象,紧接着去体会雨中小巷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对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一定的切身体会。当学习文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体会丁香的意象,结合丁香的传统文学象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了高中語文课堂,对高中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尽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语文中的“美”,充分刺激学生的审美感知。不仅如此,多媒体工具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注度,把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变成创新的多媒体教育联合方式,更充分地将教材上优秀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运用教学PPT,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文章作者的照片以及生平事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感受作者的精神风采,进一步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视频动画资料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中的美感。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有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片段,让视频的播放进度跟随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将电视剧中贾府环境的镜头片段与文章中描写的贾府景物相结合;反复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结合文章对贾宝玉、林黛玉二人初见时的心理描写开展教学,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更好地领略文章中的美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运用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让学生在学会这首歌曲的同时,将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歌曲的优美旋律中,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诗歌结合的魅力,增加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授《鸿门宴》的时候,找到切合课文意向的音乐类型,对文章的情感内容进行更好地渲染。当荆轲在易水诀别之时,音乐的主旋律应该围绕“高渐离击筑”“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所表达的情感,尽量选择悲壮、不舍、豪迈的曲风在课堂播放;当翻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时候,音乐需要有所变化,结合课文中众宾客的心里所感,音乐的曲风需要变得激愤;跟随着众人的心理活动,教学到“复为慷慨羽声”的时候,需要将音乐曲风变得慷慨激昂;当“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乐需要选择曲风悲怆的。结合课堂上音乐风格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易水诀别”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讲授《光阴的故事》的时候,结合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以及郑愁予的《错误》等饱含情感的现代诗歌,可以进行诗词朗诵比赛。结合诗歌蕴含的深刻感情,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背景配乐。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再找到适合诗歌情感的背景配乐。在诗歌朗诵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感受诗歌一字一句、抑扬顿挫的美感。不仅如此,在诗歌朗诵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播放优秀的诗朗诵表演,让学生感受专业朗诵的魅力,结合诗歌的真情实感,更好地领略什么是美。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强化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中语文课堂仅仅渗透培养审美感知力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教师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要鼓励学生课后寻找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的其他文章,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学风采,如推荐学生去阅读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沙乡年鉴》语言优美,被广大读者称赞为“绿色圣经”,其中包含奥尔多·利奥波德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体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找到文学作品中的“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感受到的文学之美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有勇气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话,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课余感受到的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同时,强化高中生的审美感知。

雨巷朗诵配乐篇2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效开放;课堂教学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没有激情就没有探究,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而音乐正是可以让人充满激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正好是学习音乐的,学生本身就有着较高音乐的天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充分开放课堂教学,便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一、以乐曲创设情景导入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精美的导语常常能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课堂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例如学《声声慢》一词,课前可以要求学生熟读。上课前,播放比较悲苦的音乐(如二胡曲《江河水》)创设情境,再述说其中所包含的悲情故事,一下子就能把学生拉进学习所需要的氛围中去。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适当渗入审美艺术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学生们是用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心重新诠释了经典的戏曲意韵。

二、用典藏伴读来品味内涵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正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和情感带入文本帮助创造出文本的意义。所以学生积极的态度、真实的情感体验对理解文本、实现高效开放的课堂有特殊的意义。

白居易长诗《琵琶行》的背诵总让学生叫苦不迭,我尝试着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刻进脑子,有位学生说:“有音乐,我觉得课堂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让我特别专注。”

三、配曲结课感悟情感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学习《我与地坛》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们逐渐被史铁生厚重豁达的人生品格和母亲坚强隐忍的爱子之情所感染,临近下课,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结课,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乳交融,下课铃响起,几位学生还噙着眼泪,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再如在学习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时,最后播放《野百合也有春天》让学生沉醉在浓浓的美的意境之中去感受台湾那美不胜收的景色,从中体会到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再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那么多优美的诗歌,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李煜的花涧词、李清照的婉约词、岳飞的豪放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展示,从音乐中领悟诗歌的真切情感。

四、利用诗歌的音节美进行情境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这里的“读”是一种“朗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正如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上特别适用,因为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更适合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

如《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转贴于

《学会生存》说:“未来的学校要把受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要主动发展,重视自我体验、自我实现。而在艺术情境创设中实现高效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音乐这一传播知识的媒介,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语文课堂就可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阵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朱永新。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

雨巷朗诵配乐篇3

男主持:我是主持人。。。

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师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用勤劳和智慧,开启着下一代人的心灵。

男:无论是领袖、将军、作家、科学家、学者,还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教师的教诲与启迪,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我们国家,教师历来倍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您守着一方净土,勤耕三尺讲台;您用粉笔挥洒激情,用生命熔铸崇高;您默默无闻,您无怨无悔

男:从您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梯,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言传身教,什么是永恒的真善美……在您的身上,充分展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为人类进步而无私地奉献

女:在这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老师,我们有很多话要对您说,我知道: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感谢您,祝您节日快乐!

男主持:首先有请牵手不凡人的室主春华秋实致词。

女主持:感谢室主春华秋实。晚会节目现在开始,有请我们的开场舞,《谢谢老师》表演者月光

1舞蹈《谢谢老师》【演员01】月光

男:有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也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有人帮助你时,

你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有人鼓励你时,你说一声“我会更加努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下面请欣赏歌曲《感恩的心》,表演者【演员02】价值安利

2《感恩的心》【演员02】价值安利

女:三尺讲台见证了您的辛苦,洁白的粉笔书写了您的一生。您的滴滴心血化作道道红钩,谆谆教诲勉力塑造国家栋梁。你承载着历史的使命,你寄托着民众的希翼,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从婚沌未开到绚丽多彩,是你用青春谱写,是你用生命延续。老师,我亲爱的妈妈!下面请欣赏温新带来的歌曲:《老师我想你》。

3《老师我想你》【演员03】温新

男:身披一袭月光,走进欢歌笑语的音乐海洋;让淡淡的文字如流水般划过长长的夜晚。键盘和鼠标传递着你、我的问候,茫茫人海、浩瀚人生我们有缘相遇、相知。那一次深情的凝视,还有那一道无声的祝福、、、就让我们把这些全都珍藏在心底。请欣赏:歌曲《把你等待》表演者╃歌韵飞杨ゞ

4《把你等待》╃歌韵飞杨ゞ

女:我搜寻着语言的出处,携一句最美的,献给老师,只听到悠扬的琴声在窗口飘扬,落于我心扉的最是那一个浓情的音符,下面请欣赏诗朗诵《祝福您,老师》,表演者快乐时光

5快乐时光诗朗诵《祝福您,老师》

男:不知什么时候,《二泉映月》抽丝剥茧般地出来了,哀婉忧伤,如泣如诉。抒情的弓弦往返于波峰浪谷之间,由沉思而忧郁,由忧郁而悲凉,由悲凉而憧憬……内心的琴弦被悄然拨动,请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表演者国乐飘

6国乐飘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女:残阳下,一座蒙古包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炊烟。于是,我想到了蒙古包中的牛粪和那火上烧开的香香的奶茶。.....在凝目远眺,思念留在人间的后羿;还是在翩然独舞,以排解内心的抑郁?...请欣赏歌曲《美丽的蒙古包》表演者冠军

7冠军歌曲《美丽的蒙古包》

男:岁月带不走我的思念,时光抹不掉你的痕迹,我还是时常想起同桌的你!请欣赏歌曲《同桌的你》表演者黄飞鸿

8黄飞鸿歌曲《同桌的你》

女:相见时难别亦(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始干,啊!相见难。啊!别亦(也)难。请欣赏歌曲《别亦难》表演者修竹

9修竹《别亦难》

男:《小城雨巷》李咏陶醉的说:“实在太美了,让我想起了初恋。”下面有请多才多艺的雨后彩虹表演舞蹈《小城雨巷》

10雨后彩虹舞蹈《小城雨巷》

女: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乌苏里江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但愿这象金色阳光洒满一样美妙的歌声能带领我们走向生活幸福的彼岸。――请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演唱者音+加川

11音+加川《乌苏里船歌》

男:四月梧桐芳菲尽,五月槐花飘香来.我们沐浴春天的阳光,分享...请听“无语”朋友带来的经典歌曲《长相依》。

12-*无语*-《长相依》

女:欣赏了一曲经典歌曲《长相依》之后,下面有请花魂带来的好莱坞电影《出水芙蓉》的配音,有请

13花魂电影配音<出水芙蓉>

男: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成败得失谁能预料,热血注定要燃烧!请欣赏歌曲《步步高》演唱者奥运之星

14奥运之星歌曲《步步高》

女:为了大地百花盛开,为了原野绿水长流,为了婴儿甜蜜欢笑,为了妈妈不再担忧,我把青春献祖国请听歌曲:《为了谁》演唱者:哲别

15哲别:歌曲《为了谁》

男:鼓总是与舞结合,结合而特写一种气势、一种向往、一种风骨;鼓总是与舞相伴,相伴后定格一种韵味、一种思考、一种文化;刚劲的节拍促人奋进,磅礴的气概荡涤人灵魂。请欣赏16号演员心绪飞扬献给大家的是朗诵:《安塞腰鼓》

16心绪飞扬朗诵《安塞腰鼓》

女:遇上你是我的缘,感恩上天的安排。从没有到拥有,从寂寞到有你陪伴,这一切都是因为缘,遇上你是我的缘,请上:彩云追月为大家带来动人的舞蹈:遇上你是我的缘。

17彩云追月舞蹈《遇上你是我的缘》

男:人生的秋天,成熟而丰硕!让我们把喜悦酿成酒,把幽怨谱成曲,把感恩融入我们的诗行,为成熟而礼赞吧!请欣赏《人生之秋》朗诵:花魂

18花魂朗诵<人生之秋>

女:我看着你转身离去,任凭眼泪在雨中纷飞,其实好想说声可不可以,

话到嘴边还是放弃。。。下面请欣赏歌曲《有没有一种思念永不疲惫》演唱者简约而不简单

19简约而不简单《有没有一种思念永不疲惫》

男:我们经历了冬的等待,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来到了收获的金秋。在这个激动又难忘的夜晚,我们《欢聚一堂》,共同感觉教师节的快乐,下面请欣赏歌伴舞《欢聚一堂》,由唱歌∮阳光演唱,彩虹伴舞,有请

20唱歌∮阳光《欢聚一堂》彩虹伴舞

女:《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是哈萨克民歌,这首歌热情调皮,蔡琴改编时,间奏用了莫扎特的旋律,不是那种庄严的交响乐,而是很轻快的旋律,听起来很适合很特别。下面有请行空带来的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有请

21行空《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男:风雨送春归,...这爱情的故事千百年来不曾动摇,就算500年已过去,我的爱不变,把这首《五百年的情缘》奉献给那些真爱的人们!下面请欣赏歌曲《五百年的情缘》演唱者自强女人

22自强女人《五百年的情缘》

晚会结束语:

女:我们经历的是一个改革开放、大潮滚涌的伟大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盛况空前的崭新世纪!这将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我们的人民教师,再接再厉,以锐意创新的思想、竞争开拓的胆略、严谨科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品格,再创辉煌!

男:各位朋友,庆祝《2009-播撒桑梓情,收获桃李情联欢晚会》接近尾声了,

女:今夜星光灿烂,今夜欢乐无限。朋友们,衷心感谢您的参与,虽然庆祝《2009-播撒桑梓情,收获桃李情联欢晚会》就要降下帷幕了,但我们对教师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将会永远延续下去。愿九月阳光永驻,愿人间万世师表!让我们再一次祝福我们的教师节日快乐!

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2009-播撒桑梓情,收获桃李情联欢晚会》到此结束!衷心地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同时也感谢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下面时间请自由麦序。

雨巷朗诵配乐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提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导火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解疑释疑的过程。语文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包身工”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学生会深刻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二、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语文人文气息

故事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它通常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或传说无疑会给语文课堂增添一些乐趣。

例如,在讲解“赤壁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联军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集团军的战役,此役推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是东汉末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既向学生讲解了有关原文的历史背景,又使古文教学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能够将图形、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整合,为学生呈现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的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

例如,在讲完《沁园春・长沙》后,我放了一段带图片的课文朗读材料,学生很感兴趣。随着音频资料自己都情不自禁的背诵课文。尤其是给学生配乐朗诵,学生感觉自己就站在舞台上,读得特别投入。又比如,讲《雨巷》时,给学生放了江涛的成名曲《雨巷》以及春晚视频节目《春城小巷》,营造了一种忧郁、惆怅的氛围,很快就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而为了让学生理解丁香花这个意象,我又在课前放了Flash版的丁磊的《丁香花》。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在凄美的歌词中,感受到了丁香花的忧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丁香花的意象特点了。这就通过信息技术把鲜活的流行元素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

又如,《谏太宗十思疏》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既有尽情铺排、比喻生动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笔者让学生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此课件由教师在网上搜集大量图片,结合朗诵、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学生自主地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学习,便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说和思的能力。无问不成课。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每次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但不要忘了教材、学生、生活的互相联系。要新颖、双向互动、灵活。

【参考文献】

[1]潘明.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J].语文天地,2013,(1).

[2]刘文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都市家教,2012,(12).

[3]杨怀风.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模式[J].读与写,2012,(8).

雨巷朗诵配乐篇5

关键词:观念 意识 学习空间 朗读

身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身处温馨的课堂,感受学生张扬的个性、四溢的激情,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只要勇于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学会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文化,就能凤凰涅,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解放,教育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课程氛围来呵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学会淡化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人本意识。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往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精品、成品、次品、废品”,观念是片面的和不合理的,现在应当以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人格作为课程目标。鉴于此,第一,教师要学会宽容与发现。宽容学生的缺点,才能尊重个性差异,发现其闪光点并鼓励之,才能激发其斗志,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第二,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健康的情绪、良好的习惯(生活、学习习惯)、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毅力是每一个走向成功人的必备条件。第三,给更多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既然我们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所有的机会和大多的荣誉一股脑儿

都给“优秀生”,应该上中下都考虑到。

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空间

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和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说”和“写”的能力。因此,我试着让学生分组,“课前一段读”(由学生或老师推荐好篇好句,配以音乐,由学生自荐读,或由老师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班的优势,下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开心辞典》,晚自习前让同学观看。学生们在娱乐休息中,既欣赏了高水平的优美语言,又摄取了大量信息。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们营造丰富的精神食粮。成立阅读协会,学生每学期只要捐一本书,就可成为协会会员,可以享有借阅130多本书的权利(两个班)。主要捐四类书:科普类(激发学生求知欲)、名人传记类(激发学生的竞争欲和抗挫折力)、历史故事类(拓宽知识面)、作文类(提高作文能力)。每学期初捐书,学期末再把书退还本人,弄丢或损坏要按价赔偿。这项活动我们已开展了两个学期,效果显著。阅读教给学生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强有力的刺激。同时我通过让学生办板报、手抄报,积极向广播站、报社投稿等形式,以写促读,以写带读,组织学生在阅读笔记本上开辟“文苑摘录”,专门摘录优美的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成效。学生李某在读书心得中写道:“读书是乐,写作是福。有时候你会被哲人的片言只语所打动,短短的一句话会让你想一辈子。有时候你又会为自己的写作才华所惊叹,因为你已学会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可忽视的美。”

三、让朗读背诵变得兴致盎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转变观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效。

(一)游戏拍手法

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们对木兰从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很有兴趣,但背诵起来感觉很吃力,往往背了上句忘了下句,或者张冠李戴。为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我把“你拍一、我拍一”拍手歌的形式引入课堂,在学生读准的基础上加上节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兴致高涨读书声不绝于耳。十几分钟过去了,除一位学生外全部过关。古体诗大都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课内师生可以一齐拍以增强节奏感,读出气势,读熟课文;同桌或前后桌交叉拍可检验背诵效果。课间可以加上跳绳,既锻炼了身体,又积累了知识。以后学习《陌上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利用此法,效果都很好。

(二) 头晃脑吟诵法

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诵。我们可以还诗词以本来面目,在教学时,配以古筝、胡琴等乐曲,老师带头 头晃脑地吟诵,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诗的意境。每学期,可以举办一次配乐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穿上古代服装进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

(三)“以歌代读”法

“乐以教和”,美的旋律不但可以提高读的趣味,更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演唱的光盘,与学生一起“以唱代读”,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可以旧瓶装新酒,选流行的歌曲进行配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最牢固。比如补充李白的《古朗月行》时,我采用清新明快的《青青河边草》歌曲的前奏,引导学生歌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利用深情壮美的《英雄赞歌》曲调,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师也可以把选用曲调的自给学生,学生们可以用不同的曲调唱同一首诗,选取的标准要宽泛,只要是自己熟悉的曲调,与诗歌的节奏旋律协调即可。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造的空间。

(四)情感体验法

诗是“物化”的语言,好的诗歌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针对学生大多父母在外,设置情境,感情迁移,激发他们的思念之情,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乐于背诵。

(五)重点词语提示法

雨巷朗诵配乐篇6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美读体验

翻开厚重的教育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历程总是伴随着美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美学观念、美学追求和美学兴趣无不浸润在教育过程之中。而在各种美的体验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给学生的情感感受,无疑是最直接且最丰富的。

一、朗读能够创设情境,品味作品的情感美和意蕴美。

古人云:“因情而造文。”“情动而辞发。”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证明,学习语文不能没有情感的参与。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应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和意蕴。流利准确、富有情感的朗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钥匙和捷径。

比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当优美低沉的《秋日私语》在耳畔缓缓响起,作品中那充满感情的语言也化成音符叩击学生的心灵。“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音乐、文字和母子间的眷眷深情交织在一起,打动了所有的学生,大家为作者充满情感的倾诉而潸然泪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以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深深的无奈与遗憾。

“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读是思的外延,正如托尼・斯托克威尔在《快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所指出的:“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当我们朗诵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时,就会感受到那滚烫的诗句在燃烧;当我们朗诵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时,就能体会到一股愤怒的岩浆在奔涌;当我们朗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似乎能触摸到那朴素的表达中所包含的浓浓父爱。

如果说语言有温度的话,那么或炽热,或冷峻,或温婉,或豪迈的朗读,能够赋予课堂灵气,诱发思维的灵感。从清新秀丽的《泪珠与珍珠》,到温婉隽永的《再别康桥》;从朗朗上口的《劝学》,到灵动飘逸的《滕王阁序》;从激扬豪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至纯至美的《边城》,朗读总是能够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披文以入情,表情而达意,帮助学生品味作品蕴含的情感美,在抑扬顿挫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二、朗读能够帮助理解,领略文字的形象美和韵律美。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总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学生要读懂这些作品,就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融入其中,诵读文章,吟咏诗句,通过朗读对形象和画面进行重塑和再造。

例如,朗读《离骚》,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高冠长佩的屈原,行吟泽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会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篇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朗读《归园田居》,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躬耕田亩的陶潜,诗酒为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感受他鄙弃污浊官场、高洁脱俗的隐士风范;朗读《满江红》,我们仿佛看见怒发冲冠的岳飞,精忠报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感受他重整乾坤、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或喜悦,或忧伤,或悲愤,或昂扬的声音中,一个个铭刻千载的智者、隐者、悲士、狂人的形象浮现于学生脑海,伫立于学生眼前。

汉语具有特殊的美。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汉语的语音、字形和表现力是出类拔萃的。汉语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自然流畅、赏心悦耳,具有显著的音乐性。而古代诗歌对于格律要求又极为严格,诗词歌赋无不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余音绕梁,是一种美好的审美感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国的现代诗歌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将汉语的韵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的语言,乐曲的旋律,包含着的情味儿、意味儿、韵味儿,幻化出了无尽的想象,带来沁人心脾的审美享受。

三、教师范读,培养朗读兴趣,指导学生读出美。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实际中,经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字音不准确、情感不投入、忸怩生涩等现象。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注重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外,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榜样激励作用。

好的朗读能力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范读,可以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琴弦,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想读而又不敢放开读的学生鼓起勇气,让想读而又不得其法的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爱的心语”单元中的五首诗歌,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活跃课堂气氛,首先配乐朗读了冯至的《蛇》:“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教师范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出了他们争先恐后朗读的兴趣和勇气,同时引发了其对人生观和爱情观进行思考,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吐字清晰,语音标准,结合语意正确地断句,使语调刚柔并济,节奏缓急适中。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辨析不同文体风格,针对不同体裁和题材分别教授朗读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文本,把握感情基调和变化,控制语速,读出各种语气。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控制朗读时的情绪,进行适度而真实的朗读,而不是把朗读变成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或者技巧的炫耀。

四、变换形式,拓展朗读外延,教会学生欣赏美。

语文学科的审美因素是最为丰富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其中最优美的东西读出来,使学生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呼吸语文美的气息。

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我们在朗读练习中要摒弃单一、重复的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比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可以采用齐读、指名读、轮流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以全文读,也可以跳跃读,可以重点读,也可以快速读;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设备配置状况,可以配乐朗读、配画面朗读,甚至可以变朗读为歌唱;指导学生用适合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配合朗读。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音质差异和朗读水平差异,避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因为相互比较而产生挫败感,要指导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能力。

雨巷朗诵配乐篇7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 现代文学 审美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民族大灾难、中华大崛起的二十世纪初期,它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不仅和古老悠久的古典文学划清了界限,而且参与和建构了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中华民族现代人格的建立。它的发展虽然几经曲折,几遭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记录和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的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抒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因其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在整个文学研究中承上启下、左右勾连、内外交通的坐标位置而显得特别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深度介入到高校各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史哲课程教学也加速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对于现代文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从而多方面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

文学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审美特性。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2年的历史,但现代文学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对文学资料的钩沉、爬梳和罗列中,捕捉历史感受,引导学生经由文学审美达到精神和意志的陶冶,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以它立体、形象、鲜活的视听系统、交互的人机界面、浓厚的抒情意味,充分挖掘现代文学的审美因素,从而有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首先,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文学作品形象因素的展现。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既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优美的文学意象和情感意蕴。文学的教学过程要充分注重作品的形象因素,重视文学的形象感染力。现代文学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如愚弱的国民形象代表阿Q、祥林嫂,20年代叛逆苦闷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代表莎菲女士,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子君,被金钱异化的交际花陈白露,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30年代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甫,小城镇商人代表林老板等等,他们都负载着巨大的时代蕴含和人性魅力,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包含这些人物形象的很多经典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直观、生动、高效地把现代文学丰富的视频、图像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文学经典与现代影视同时出现在课堂教学上,既能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联系,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配合教学适当给学生播放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根据张天翼小说改编的《包氏父子》、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子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影像资料,都极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审美认识。

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营造情景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充分感受文学的审美内涵。这特别适用于以意境取胜的诗歌和小说教学。比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世界。在《边城》的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选取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衬托出人物独具的风采,也可以播放《边城》的影像资料,来展示那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的人性。那天朗风轻、青山翠竹的湘西山水辉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那淳朴、原始、和乐的湘西风俗映衬出的边城世界的人情美、人性美,让学生在茶峒小镇的画面流动中直接感知浓淡相宜的色彩美,体会独具特色的意境美,体验自然淳朴的情感美,感受沈从文小说浓浓的诗意美。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康桥自然景色的视频播放,配置柔和舒缓而又充满怀旧情调的轻音乐。在如泣如诉而又带着点淡淡感伤的旋律中,入情入境地吟诵《再别康桥》,诗中真味,就会如康桥的河水一样流泻而出。这种氛围很快就能感染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诗人、课堂与康桥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康河畔夕阳中如新娘般美艳的金柳,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的青荇,看到了旖旎多姿的西天云彩,更看到了苍茫暮色中彳亍独行的诗人瘦长的身影。同样,戴望舒的《雨巷》也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优秀诗篇。它是诗人心灵炼狱中熔铸出来的个人与时代双重苦闷的结晶。寂寥、潮湿的雨巷,梦一样到来和离去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和谐的韵律,舒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忧郁、虚无和幻灭的情感氛围。在讲授时配以诗朗诵,让那卓越的诗境,唯美的画境,丰富的诗意内涵,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使学生仿佛徜徉于“音乐的圣殿”,有一种醺醺然陶醉于其中之感。另外像柔石、艾芜、萧红、许地山、冰心、张爱玲等许多现代作家作品,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文字、图像和音乐等超文本形式于一体,就可以使抽象的艺术形象直接进入学生脑际,充沛的情感力量直击学生的心灵,避免了语言讲解的单调局限,充分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超越时空,加强现代文学的美感程度

我们知道,任何文学经典都具有“共时”特征,但在“历时”的转变过程中,很多经典有可能失去它的经典地位。因为时代在变、语境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所以过去所谓的经典,现在未必还是经典。现代文学史就面临许多这样的现象。现代文学描述的是上个世纪人们的生活和现实,时空差距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今天的大学生在接受方面必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隔阂和陌生感。作为空间媒介的多媒体网络,具有典型的空间整和性与文化交流、融会的意义,它能最大幅度地促进文学的彼此贯通,为文学接受提供便捷的物质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超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悠远,体味人物的情感,实现文学作品事物间诗意关系的建构,为审美追求的实现创造条件。

比如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无人能及,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都用专章重点来介绍他的作品。但是由于中学教条化的教学和以往对鲁迅的神化宣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往往是敬而远之,心理接受上存在抵触情绪。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仅仅是用语言来概括他的成就、描述他的作品,那么只会加强学生的逆反程度,影响学生对他的全面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讲述中穿插一些鲁迅本人的照片,他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场景、其作品版本的封面,并链接电影《阿Q正传》、《祝福》、《孔已己》、《伤逝》等的几个重要片段,同时把几篇能体现鲁迅创作特色的散文、诗篇有选择地放映配乐朗诵,那么就能传授给学生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鲁迅形象,不仅让人敬佩,更让人感动,“人间鲁迅”就会进驻学生的心灵。又如郭沫若的《女神》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座丰碑,它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开辟了新诗创作的新纪元。其中的《凤凰涅》、《天狗》、《炉中煤》等更以显著的特色成为新诗的经典。但因为时过境迁,学生们感受不到五四的气氛,也不能领会郭沫若那“火山喷发”似的激情何以能点燃五四一代青年人的心灵,在阅读他的诗作时对其经典地位产生怀疑,对其诗美判断也出现偏差。在学习这一章节时,若能先利用视频资料对五四时代及五四文学革命作一介绍,让学生置身于五四氛围中,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五四一代人蕴藉的冲决一切网络,打碎一切偶像的激情,再播放配乐朗诵的《凤凰涅》、《天狗》等诗篇,学生就能感受到五四的气场,充分领会诗作的魅力。再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40年代解放区大众文艺的典范,长诗运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歌语言在朴素中又显现出形象美、音乐美、抒咏性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信天游是陕北历史文化的产物,它负载着陕北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它也以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讲授这一章节时,若只结合诗歌,讲解它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用语言描述它的曲调特征,教学效果就会较差。因为信天游是用来唱的,只有在歌唱中才能划破历史的悠远,领略信天游的真谛。因此若在讲解介绍信天游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画面介绍陕北的历史文化,再配上悠扬高亢的信天游,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它开阔奔放的曲调,炽烈深沉的感情,辽阔悠远的境界,感受时空的变幻和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明白,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坚守民族性必将让艺术焕发出无尽的活力。

三.现代文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文学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文学教学就是要激活文学本身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养成较为完美的审美心态。文学教学的内容在没有进行审美解读之前是一堆死的材料,但一经解读,它就将活灵活现地“复活”。现代文学教学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复活”文学,让学生贴心地感染到作品的语言、韵律、色调、人物、情景、细节、意蕴、情致、文体、风格等方面的魅力,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实现现代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对于上个世纪,当今时代是一个偏重物质、忽略心灵的年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粗糙化、粗鄙化,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缺失,审美能力匮乏,精神危机日益严重。而文学一直以与众不同的情感与姿态,为社会发展提供它所最需要的思想丰富性与多样性,矫正社会的发展道路,给人类提供诗意与梦想,这种诗意和梦想在当下的社会对于大学生重建广阔的心灵视野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文学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释放出文学文本的丰富性、诗性,把学生带入“生命的大飞扬状态”,获得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涤荡,更好地实现用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实现“成人”教育。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文学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生发,情绪的酝酿和共鸣。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历史剧《雷雨》时,先播放《雷电颂》的朗诵视频,学生随着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朗诵,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屈原的时代,看到一个孤苦无助、仰天长啸的屈原。听完朗诵,让学生尝试模仿,很多学生在朗诵中不自觉地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

另外,对于学生来讲,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增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能够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中受到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自身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电子邮件和教师即时交流,互动交流,延伸课堂教学的后续效应,主动寻求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调动课后训练、创作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还具有美的召唤力和吸引力,动态多媒体画面的呈现,各种色彩搭配的演绎,组合变化的更替,都可以加强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新鲜感和美感程度,引起学生的高度认同感和兴趣,激发审美兴趣,促成审美注意的获得和审美追求的实现。

总之,现代文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充分展示文学的独特魅力,又能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运用得当,就会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对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也有利于现代文学审美价值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纳德.艺术与人的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 (05)

[3]马海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实现[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6)

[4]张丽莉.潘卫生.用文学审美充实《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九江学院学报.2007(02)

[5]晋爱荣.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J].语文学刊.2011(08)

本文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题名:“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学审美教育的构想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014]-GH-699))

雨巷朗诵配乐篇8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时解决、如何解决,我想此轮新的课程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借助改革的平台逐渐改变现行教育教学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如何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并有选择性地走进传统文化,我们不妨先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吟咏诵读,营造出极富诗意的课堂。熟读成诵之后,文章的内容、诗中的精华自然可以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积累。吟咏诵读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读书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忘乎所以,因为进入了诗歌文章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中,亲身体会之后才能有所感悟。

其次,我们可以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入手。既然学生喜欢图画阅读、声音阅读,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投其所好”,借助现代试听手段来丰富课堂。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难以表达出内心丰富而多变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我们换种方式或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或从一幅优美的画作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尤其是在诗歌的学习中,语言的无力感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以高一必修一中《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例,在自习时学生诵读诗歌之后,笔者询问他们读后的感受,学生普遍反映没有诗味儿,远不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戴望舒的《雨巷》那样引人入胜。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选取了一段配乐诗朗诵,其音乐非常感人,节奏不断变化,将诗人不同阶段的情感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而朗诵者也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对大堰河那深沉、真挚的爱,因此朗诵极其入情,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听完之后,我再次问同学们对诗歌的体验,他们第一感受就是有种想哭的冲动,并且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爱。此外再将学生理解困难的诗句稍作点拨、简要介绍了艾青本人的成长经历,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对乳母的深深眷恋。

再次,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传统。比如传统的节日中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在去年中秋节,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相关的传说,交流中秋节的习俗,同时回顾古人诗歌中表现中秋、月亮的诗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一下子背诵了几十首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典诗词。

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景来传递传统文化。比如四川各地的古镇,川西民居,让学生比它们与所见过的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就能很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而我们身边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峨眉、青城不但要知道风景的优美,还可了解其源远流长的佛教和道教文化。了解家乡四川的文化名人:三苏、李白、杜甫、陈子昂,司马相如等人,借助他们的逸闻趣事来学习他们的文学经典。我们可以从金沙博物馆、三星堆等出土文物中感知古蜀王国的辉煌和先民的智慧,成都举办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节中也可以很直观地去感受蕴藏在民间的艺术精品。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去感受传统,感受文化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关注文学、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大语文的观念,而不是仅局限于语文课堂。

上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范文 下一篇:月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