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万能英语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17:06:32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1

本课题得到河南省软科学研究102400450024项目支持

摘 要:本文从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现象出发,结合近十年来国内有关二语写作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影响大学生二语写作的诸多因素,发现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目前是造成大学生汉语式作文现象的原因。国外EAP(专业用途英语)在国内二语写作中的运用和问题可供二语写作者参考。

关键词:二语写作;中西思维差异;EAP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杜艳,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29-02

一、 序言

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我国二语习得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汉语式思维模式。虽然文章是英文,但从遣词造句到篇章结构都渗透着汉语思维。二语习得学生即使二语输入量大、氛围好,但都难免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二代移民比他们的父辈说的二语要正规、符合文法。假设二语习得学生通过目标国语言要求,到那里学习,他们的语言水平最终达不到本地语言学习者的水平。然而二代移民在语言层面无异于本地人。这就是史迪芬・平克著名的理论:思维决定语言。因为思维的不同,语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一种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期地、不间断地文化输入,这个过程充满了肯定―否定的反复的痛苦成长。这个时期形成的思维和语言根深蒂固,很难再随着语言环境而改变。这个时期就是人的童年时期。按照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理论,二语习得学生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期,不可能通过二语思维输入彻底改变并提高二语写作,但通过二语思维渗透来影响二语写作是可能并可行的。

王苹和刘文捷在中西思维差异与二语写作方面做了具体的研究,包括措词、句法、段落语篇、文体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策,但仍停留在中式英语、汉语语境下对具体问题的改良,没有产生对二语写作实质性的变革。本文从中西思维差异出发,着眼于二语写作,挖掘二语中式作文现象的症结,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二语写作研究总览

1.语篇特征的中西思维混淆

国内外专家对二语作文语篇特征的研究主要从对比修辞理论和中西方思维差异两个层面展开的,并且这两面互相渗透、彼此作用。著名的对比修辞理论家Kaplan(1966)提出,“英语段落的发展一般按一条直线进行,而东方语言的段落则是‘迂回型’。二语写作者通常会受他们母语所固有的语篇结构模式的制约。”国内外研究者在Kaplan对比修辞理论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二语写作的语篇特征进行研究:一是宏观上,即整体结构、段落发展;二是在微观层面上,如衔接的运用。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看二语作文的篇章结构是否受母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制约。王文宇和王立非经过调查发现,结论并不统一。有的研究证实了Kaplan的观点,母语思维影响二语写作。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二语写作者对“直线型”语篇思维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探讨二语写作者在语篇衔接时的使用情况。马广惠(2001)比较了98篇正式出版的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发现中国学生使用连接词的比例显著高于美国学生。蔡金亭(1998)通过对初、中、高三个英语水平共90名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发现有23%的母语迁移。

很明显,中西思维差异对二语习得语篇特征影响深远。二语习得者在中式思维和汉语环境中接收二语思维输入,进行二语认知自我构造,这里存在着巨大的、无可估量的偏差,常常使二语习得者思绪混乱、无所适从。二语教育者因为无法测量二语习得者的偏差,不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没有头绪,得出失误的结论和预测。

2. 语言特征的中国特色和口语化倾向

二语写作的语言特征是教师及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话题。初期仅仅是对中国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首先,中国二语作文中语言具有中国特色。马广惠(2002)比较了98篇中美大学生写的作文,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第二人称代词、语篇虚词、连接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上显著高于美国学生的作文;而美国学生的作文在文章长度、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和that引导的动词宾语从句以及说服动词的使用上显著高于中国学生的作文。

其次,中国学生二语写作书面语有口语化倾向。文秋芳(2003)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书面语口语化现象,具体表现在:过度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过分强化了读者/作者显现度;过度使用2000个高频词,单词缺乏区分性与多样性。

3. 评估与测试遇到诸多挑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评分方法是整体评分法和分析评分法。整体评分法是将篇章、语言和内容等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评分。Ojeda认为整体评分法的缺点是难以区分中等水平学生的差异,信度低。分析评分法从作文的各个角度评分,然后根据不同的角度的得分和权重算出总分。这种评分法一度受到国际考试的推崇,但是诸多参数在评分中所占的比例份额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除此之外,教师评改的有效性引起质疑。

在传统的人工评估方法受到挑战的时候,评改软件纷纷出炉。曾用强(2002)尝试了“网上英语写作过程化教学”,开发研制了过程化作文评估系统LPWESys1.00,希望克服主观因素,达到客观评改。但很快,万彭杰(2005)发现,电子软件评估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如电子软件在识别语法错误方面同样存在缺陷,比如,把所有被动句改为主动句等。所以,目前我国评估软件相对滞后,并不能有效地运用到二语写作的测试评估中来。

三、问题症结

二语写作母语思维迁移、中西思维差异下的语篇特征、中式语言特色、书面语口语化、写作测试手段有限等问题,制约着二语习得的学习效果、动力和热情。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中西思维差异以及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四、二语写作与国外专业用途英语的结合

EAP专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始于20世纪70年代。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教学,它把重点转向实际交际中英语语言的具体运用。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说话或写文章都有不同的目的及表达方式。研究者们主张二语教学也应侧重这种差异,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语写作的社会交际功能与EAP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Ojeda J H.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visited:Grading timed essay responses for Overall quality and global assets[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2004,65(06):2182.

[2]蔡金亭.汉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17―21.

[3]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8.

[4]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345-349.

[5]万鹏杰.电子软件评估系统测试大学英语写作的研究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05,(3):11-31

[6]王苹, 刘文捷. 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 外语界:2001,(5): 66-72

[7]王文宇,王立非. 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 外语界,2004, (3): 51-58.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2

【关键词】 英语课堂 生活 情景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洗耳恭听。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孩子获得语言的主体性和发展观。课堂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学习。英语语篇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

1. 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英语的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在学习单词和有关词汇的基础上的综合性知识教学,教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理解能力的必然要求。孩子学习英语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设计加入适当创感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具有创感素养的人才。

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句型“I can ...”时,教师可扮演一只“bird”,展翅翱翔,边飞边说:“I’m a bird.I can fly.”再扮演“美羊羊”,然后说:“I can sing.”这时学生兴趣浓厚,互说:“I can sing.”, “I can dance.”“I can draw”……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扫清对话障碍,打开乐趣之门,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如6B Unit 3 Asking the way课堂教学中,我模拟生活情景,把教室设计成城市,利用课桌排成街道、十字路口,创设问路的环境氛围。目的是有效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构建“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的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新型的师生协作,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求异思维能力且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领语篇教学

2.1角色扮演,交际体验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在模仿语篇语言时,能获得体验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故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 抓住重点句型,精心设计,体验角色扮演,把语篇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在新课本译林版3A Unit 6 colours (“What colour is ...”的语言教学),magician YangLing变换短裙orange,green, red and yellow等角色表演来引起学生学习共鸣,激发创作热情,创造动感情境,并进行角色配音和魔术京剧大变脸的表演。这些创感元素的加入,无疑为学生的知识发展打下了情感素养基础。

2.2 联系实际,对话教学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际,还是以6B Unit 3 Asking the way为例,笔者设计了分小组以waiter/waitress“送外卖”的形式,巩固“问路”和“指路”相关的句型。如何“问路”并“指路”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真实环境中学习语篇。它提供给学生学英语,用英语交际交流的机会,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对话,灵活运用了所学句型。

2.3巧借节日,文化生活

节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传统生活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风俗习惯,特别是重要的节假日。如在教Christmas Day语篇时,我利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糖果,玩具,彩带)等来装饰教室,让生感受到过节氛围。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通过ppt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学唱圣诞歌曲。还可以比较中西方节日(Christmas and Spring Festival),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二者异同点,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节日生活异同。

谈及赠送礼物时,对于别人送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让接受,且不当面打开礼物。西方人收到礼物则表示高兴,当面打开表示满意。所以,表演语篇 “give presents”时,要有意识演出跨文化差异。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切实生活,学以致用。

2.4文本价值,情感教育

以语篇理解为基础,在语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语篇教学的文本价值。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主要通过打电话谈论“做家务”与“做家庭作业”两方面内容,课堂上生活化的启示,让学生感悟义务与责任,引领语篇道德渗透,创设生活化的语篇教学。

3. 结束语

“学会用英语做事情”是当今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英语语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实践过程。构建生活化的英语语篇课堂,时时都能把语篇课堂联系到我们生活中, 让对话之窗生活化,让课堂回归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中掌握语篇的重点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和乐融融,吾将上下求索,力争优化语篇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静. 重视语篇体裁分析,突破英语教学瓶颈[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2] 王望民. 英语语法教学的作用与方法探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11).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3

关键词:高考 阅读理解 提升策略

阅读理解是高考试卷的重头戏,更是语言技能获得的重要保障。在阅读与理解的二元关系中,阅读是前提,亦是条件;理解是结果,更是目的。没有阅读的理解犹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没有理解的阅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阅读是“眼”快速浏览显性文字的过程,理解是“脑”及时捕捉隐性信息的结果。因此,阅读理解就是洞察、辨别、整合并加以利用信息的过程。

提高NMET阅读理解理应重视质与量的关系。量的积累会导致阅读质量的升华,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使量的提升。因为阅读理解其实是将词、句、段通过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成语篇的结果,也是显性的语言形式与隐性的语义信息的结合体。词、句、段的数量上的保证可以极大地确保考生熟悉语言形式,强化基础基本,从而熟练把控语义信息。

按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高中生的读速最低不低于60wpm(出自200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卷分析2009年版》第245页),全国Ⅱ套近三年试卷阅读部分总词数分别为2008年2017个,2009年2060个,2010年2076个,读速(不包括考生花在思考判断及推理方面的时间)分别为为57.63,58.86,59.31,接近最低标准要求。就NMET成绩而言,多数考生该科失利的主因在阅读,阅读的症结在语速。

制约语速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内容难易、语言形式、阅读动机等都有可能造成语速下降。语速不达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高考时间分配的欠合理,花在阅读上过多的时间会影响其他试题的解答时间。读速受限的另一原因是词汇造成的,它决定着学生有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能否有效捕捉英语文本信息的能力。所以,词汇量是制约多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瓶颈”,正因为词汇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高三复习必须紧紧抓住它。有了扎实的词汇基础,阅读才有保障。

阅读理解体现了学科内综合的特点,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好的英语阅读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考生非英语综合知识的缺乏,较为丰富的非英语综合知识储备更能使阅读如鱼得水。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因此,加强阅读理解是完善考生英语与非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

同时,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英语阅读词量为38万词,如果将高考试卷的阅读文章设定为270词(近三年全国Ⅱ卷平均数),新课标这一目标相当于1400篇相同长度的阅读文章,相当于280多套高考试题的阅读量。阅读量的指标化要求外语教学中以阅读为中心获得信息的理念不动摇,不放松。如何有效提升阅读策略以准确获得信息?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

语篇教学应得到重视,教师应在一定的语境中呈现词汇、语法、章法等,学生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理解词汇、掌握语法、熟悉章法,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尝试运用新词汇、新语法、新结构,从而达到“(背)百篇、(记)千句、(识)万词”。语篇意识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听、说、读、写、译的教学都要体现语篇教育理念。

二、语篇关系的调整

高中阶段应处理好英语中的三大语篇:真实语篇、课本语篇、考试语篇的关系,三者可以灵活取舍,合理运用。真实语篇源于生活,原汁原味;课本语篇以教材为载体,是生活语言的升华与提炼;而考试语篇脱胎于教材,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真实语篇的鲜活性及生活化,课本语篇的权威性与标本化,都可以通过考试语篇的针对性和多样化得以中和与渗透。教师应将三者结合起来,统筹兼顾。

三、阅读策略的认识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阅读不一定带来正比例的分数提升。阅读的效果并不显见,考生短期内不可能看到语速上升,语法突破,词汇记忆。教师应帮助学生知晓这一点,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起始阶段的这一大坎。高中生的英语阅读往往起点高,起步慢,范围广,障碍多。所以,阅读策略的建立应以长久攻坚为基点,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阅读对一个人的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比是陈年老酒,弥久愈香。长久阅读对个人的成长与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动机及阅读技巧再辅以持之以恒,肯定会对学习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健全人格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应该从大局出发,着眼于语篇,而非热衷于语法及词句讲解,不必锱铢必较,从而困于细枝末叶的处理。好的阅读教师更应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教师应授人以“渔”,不以授人以“试”为目的,要为学生的终生英语学习负责。

四、监督机制的完善

阅读策略的培养与提高完全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进行,阅读的长期长效性决定了贯彻阅读策略的持久性。学生在高考备考阶段极易产生厌倦、怠学等不良情感,并对整个备考产生消极影响。考生能否在较为漫长的备考阶段持之以恒,稳步上升,关键在于监督指导机制是否跟得上。鉴于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技巧点拨,心理疏导,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的辅助工作。

五、体裁形式的选择

高考真题的指导性昭示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坚持求真、务实、多样的方针。“求真”:材料的选择应以原汁原味的、地道的英语为主;“务实”则以所选材料内容的难易度最接近考生的承受力为最低点,适度拔高;“多样”要题材多元化,传记、说明文、叙事等都成为考生耳熟能详的题材,信函、通知、邮件等考生都能信手拈来,无所畏惧。

总之,阅读是捕捉信息与内化信息的桥梁,是介于外部语篇与内部语言之间的转换纽带,更是测试客观事实与主观能力水平的试金石。考生积极主动地索取,教师循序渐进地引领;程序按部就班地保障,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一定会为提升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唯有这样,考生才能大题得势,小题得分。也唯有这样,考生才能“阅读”高考并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4

关键词:报刊阅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1-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英语学习方式经历着一场革命,报刊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被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并在学生的抽象学习和真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英语报刊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报刊教学的必要性

以往英语教学仅围绕教材展开,信息量少,语言输入有限,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和提高理解能力,也跟不上高考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而且单纯依靠读、背单词来提高词汇量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造成学生常常疲惫不堪,失去信心,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手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题材也较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不符合高考的题目设计和要求。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对教科书进行充分有效地使用外,还应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内容时尚,贴近社会与生活,时代感强,很多话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篇章中所使用的语言纯正,文字流畅,是培养学生学习地道英语的好材料。而且版面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青春校园”版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英语能力的一个平台。再者,《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所使用的词汇量与现行的中学生英语教材配套,进度同步,不仅能让学生复习生词,又能拓展词汇,运用词汇。文章的篇幅也适合中学生的英语程度和理解能力,可读性强,是适合中学生的优秀阅读材料。

二、辅助英语教学

1.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从报刊上选出一两篇与课文同专题且趣味性强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着重处理。课外可选一些贴近时代的热点、焦点话题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第259期曾报导中学生出国游学的经历,学生对此大多充满好奇心。类似的文章还有第246期介绍了韩国当红明星Rain,第251头版介绍了动感男孩潘玮柏。教师应抓住学生喜爱明星的特点,向其推荐趣味作品,这不仅补充和拓展了课文学习,而且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乐趣,拓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2.激活相关知识,加深课文的理解与巩固。由于课本篇幅有限,不可能介绍所有相关材料,而报刊中有许多文章与课文的内容有关,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事实表明,将报刊中的相应文章借用到课堂上,“先睹为快”受益匪浅。比如,在教授The Olympic Games这课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第247~248期Olympic Helpers这篇文章。学生借助报刊提供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了与奥运会有关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3.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等特点,许多教师一直坚持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为教学突破口。然而,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要学好外语,学习者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活动。只有阅读量大,积累的阅读经验丰富,语言运用的能力才会越强。因此,将英语报刊引入课堂,无疑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报刊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课堂上,着重处理与教材同题的材料,或者限时训练高考类的阅读篇章。课后则要求学生们自觉完成其余的栏目及篇章,以促使其养成定期读报的阅读习惯。另外,教师可利用报纸上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授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细读、推理判断、推测词义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较难提高的一种能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涵盖了近几年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内容和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书信等高考命题中常见的文体,这对学生仿写报刊文章,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我们知道,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模仿。仿写报刊文章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中每期都有大量的人物介绍的文章,教师可从每期报刊中选出一两篇好范文,与学生一起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分析文章的语篇结构、文体、时态以及优美词句,而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另外,《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中还有每月一练的书面表达练习,教师可用来测试学生的写作能力。

5.巩固所学词汇,扩大词汇量。词汇量是影响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程度也就越高。“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七级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23万词以上,八级的课外阅读量累计至少30万以上,这其实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足够的词汇量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前提,而持之以恒的广泛阅读正是学生积累词汇的最有效手段。《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具有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积累词汇的最佳阅读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坚持读报,收集、整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一方面也要注意复习并巩固学过的词汇,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可定期举行一些小竞赛来激发学生记忆词汇的兴趣,比如:写出一些近段时间报纸上出现过的英语单词,让学生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5

一、整体感知,预测设疑

语篇教学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材料,千万不要将课堂的教学集中于语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型上,而是要从语篇整体出发,让学生在语篇整体情景中理解语言,发展语言能力,而不是断章取义地说教。因此在语篇教学中笔者通常是结合语篇的文本,结合语篇插图、话题等让学生进行想象或猜测语篇内容。预测是语篇教学的好方法,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预测即将发生的故事,这一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知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激活学生头脑中与之相关的信息,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的教学中笔者就结合语篇话题A letter to a penfriend,让学生思考Who writes the letter? Who is the penfriend? 让学生结合插图预测语篇内容,进行思考、预测,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对语篇的好奇心和阅读的满心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动投入者,给阅读教学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在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课文动画或听录音等多种的方式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内容,让学生对语篇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通过预测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学生对整体感知就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知欲,这样的整体感知就比干巴巴的说教效果好得多,“预测设疑,整体感知”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活动推进,理解答疑

语篇教学不仅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知语言内涵,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精读,处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和新的语言知识。而小学生缺少语言基础和一定的语言学习技能,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降低学生语篇阅读的难度,获取语篇的具体信息,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有着具体目标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中,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之后,笔者设计了Listen and answer解决LiuTao怎样认识Peter的和他为什么要写信给Peter; read and circle圈出Liu Tao写信所需的物品;read and underline想一想妈妈会问哪些关于Peter的问题;listen and choose 选出Liu Tao打算告诉Peter什么。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任务活动,将语篇内容发展,把词组、句型、语法等渗透其中,有了明确目标的具体的任务的引领,使得学生的阅读步步推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在这些任务的帮助下,学生逐步掌握了语篇的大意和精髓。

三、突破难点,发散思维

语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读懂语篇,同时更要抓住重点,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更多、更细、更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3 It was there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初步理解了语篇大意之后,设计了让学生完成表格的任务,学生寻找出camera和films过去时间内和现在所在的地方,再结合表格引导学生运用句型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处理了本课的重点语言内容:一般过去时。

四、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语篇,更重要的是结合语篇话题,创造性地设计接近于学生的语篇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充分的体验、实践,让学生的英语从课本走向生活,让英语阅读彰显灵动。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语篇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Talk show的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weekends的话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家庭的周末活动,在学生充分练说之后,让学生进行写一写的练习,引导学生由书本上的“输入”过渡到“输出”,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提高。拓展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拓展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6

关键词: 高三英语复习 复习策略 效率

1.学会自主学习。

英语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努力。自觉性强,长期坚持,勤奋训练,不断使用英语,是英语总复习成功的关键。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要具有学好英语的欲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确定恰当的目标,自己安排进程,自己设计活动,自己克服困难,自己监督自己,自己总结经验。课上课下听老师的话是对的,但要有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针对自身特点的复习才是最有成效的。

2.坚持实践第一,以使用英语为主。

简明扼要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用很多的时间钻研语法规则。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写作和听力的练习上,即应用语言上,尤其要加大和突出阅读的训练。教学大纲规定,高三这一年应有40万的阅读量,也就是说要精读和泛读约1000篇左右的短文,达不到这个量就不会有好的语感。

3.抓好基础题。

无论什么考试,基础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英语高考也不例外。考生应努力保证拿到基础题的分,力争难题的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如果水平不是很高,就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不要嫌容易,不要跟别人攀比。要把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弄扎实,要做到懂、会、熟。越临近高考越要降低难度。有人认为做多难的练习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其实并不是这样,这要看学生原来的基础。

4.把握好知识复习的度。

知识复习不应过分追求系统性,切忌过细过偏,根据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复习巩固语言基础知识,不要长时间以知识为中心进行复习,因为过多进行语言分析会在头脑中形成高效能的警觉点(warning point)。这种过度警觉将极大地压抑正常语言体验,得体的语义领悟、敏锐的语境观察和分析,从根本上破坏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重点应放在如何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上。

5.提高对语篇语境的领悟水平。

从高考试题的特点来看,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理解语篇语境语义,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无论是在知识复习,还是在综合训练中,都应该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着力训练提高自己对语篇语境意义的领悟和理解能力,贯彻语法问题是具体语境中的具体问题的原则,把精力放到具体语境的具体语言项目的具体运用上(包括常用词汇、词组在各种具体语境中的灵活把握)。在具体语境中体察和感悟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6.加强语篇阅读,提高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语篇定位是当今英语教学的主导趋势,也是英语测试的基本思路。以语篇为中心就意味着学习的基本单位和复习训练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落实在语篇上。为此,我们应当改变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语篇的复习方法,加强语篇阅读,重视思维训练,养成在语篇所设定的具体情境中准确领会词义、句义、段义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大量的语篇实践,尽快掌握和强化阅读的九项微技能。

(1)理解句法。

(2)确认和解悟句间逻辑符号。

(3)解悟语篇逻辑符号。能够了解语篇之中的逻辑关联符号和其他起连接作用的逻辑关联手段,并借助这种理解探寻语篇意思。

(4)确认服务于交际需求的表意功能。在清楚了解语篇意思之前应当能够确认写作者在表述语篇中各种具体意思时的功能定位。

(5)追踪并领悟修辞组织结构。

(6)确定作者的预先设定。作者在构思语篇之前总要进行预先设定: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读者可能与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共同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读者可能与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共同的需求和欲望,等等。这些预先设定将影响作者对语篇的建构、剪裁、增删、修改和最后成篇。而学生则应当推想到这些隐藏在语篇深层的“潜台词”,从而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全篇意思。

(7)确认暗示,进行推测。学生应当能够透过语句表层注意到并准确地把握作者为了表达意思所给出的各种暗示,以及暗示之间的逻辑关联,以此全面理解语篇的含义。

(8)预测。应当能够从阅读活动一开始,就坚持依据已读的信息不断推测后续行文的表达定向、表述重点、时空走向,以及隐藏在语篇深层的逻辑线索,同时还应当能够在信息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推测。

(9)整体综合与应用。应当能够将上述微技能所获得的解悟成果综合运用到语篇的全篇整合上,其中包括分辨主要信息点,分辨事实与意见,发现因果联系,确认可能性、确定性或必要性,概括全篇主要意思,总结作者态度和意图等。进而发展较为高级的解悟能力,即在复杂的语境条件下,把握作者整体思路的能力;在较为复杂的上下文中,推断陌生词汇的较为陌生意思的能力;探查语篇的背景条件的能力;在读懂语言的基础上了解原来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借助熟悉的东西理解语言的能力。

7.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确保语言经验的有效积累。

复习备考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近年的NMET测试强调的是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即任何语言规则都必须在“运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高三英语总复习中不宜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背单词、记语法规则上,而应在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着力培养和提高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种只注意单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的学生是很难胜任复杂的“综合运用”型的解题活动的。

8.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考写作虽然难度不高,但一直是考生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写作训练。写作训练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基本词汇的运用着手,强化五个基本句型的训练,力求表达地道、通顺、平易、得体;在此基础上应训练运用较难词汇和语法结构,如:复合句、倒装句、强调句和分词结构等,提高文章的档次;还应重视训练运用语句间的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连贯、紧凑。

9.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由于高考阅读理解的难度在逐年增加,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阅读恐惧症”。其实我们应该坚信:(1)生词或不常用的词语,并不一定成为阅读的障碍,你可以从上下文中领悟到文章所传递的信息;(2)试题既是“成心找茬”,又是阅读的“指南”和“提示”;(3)最复杂的句子都可以简化为主系表或主谓宾结构;(4)再深奥的内容都必须依附于固定的语篇结构。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然而教学毕竟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找准了它,严格地按照规律办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深信: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2000.

[3]孙玉.谢宇编.亦步亦趋学写作.世界图书出版社,1994.12.

[4]缪庭.如何复习、备考英语.

[5]LEARNING ENGLISH.高中教师版,(30).

[6]Gu Yueguo(chief editor),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FOREIGN LANGUAGE TEAC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Beijing.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7

[关键词]周星驰电影;片名英译;翻译单位;篇本位

一、翻译单位

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1]即翻译首要的任务,是翻译原文的内容和所要传达的信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应该从语言的何种层次着手操作,翻译界逐渐形成了翻译单位的不同观点。巴尔胡达罗夫(Barkhudarov)认为,翻译单位是源语在译语中具备对应物的最小(最低限度)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语言单位,如音位、词素、词、词组、句子和话语六个层次。[2]以词的层面着手的翻译,或称词本位,是词对词的逐词翻译。译语和源语的结构不同而译语却没有词序的变动,尽量缩小翻译的语言单位往往导致译文生硬艰涩。以句的层面着手的翻译,或称句本位,主张句子在语义和语法上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其中并列起来的词的总和,如1933年林语堂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就支持译者将原文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但将句子与其上下文孤立开来翻译,意义难免含糊不清。以大于句的单位层面着手的翻译,或称篇本位,主张在语篇中将句子与上下文结合。随着近年来语篇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作为有效系统的整体性受到关注,该系统包括音位体系、语法体系和语义体系等全部指令集合,构成一个语篇,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取性、信息性、情境性和关联性,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能最有效地翻译原文的内容和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纽马克(Newmark)指出:翻译越自由,翻译单位越大;而越是直译,翻译单位越小,越接近词。[3]

二、电影片名翻译和香港影片

改革开放以后,外国影视走进来和我国影视走出去的步伐日益频繁,国内学者开始了影视翻译研究,主要针对字幕和片名两方面。片名翻译研究主要有三类: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如等值翻译理论、异化与归化理论;翻译策略研究,如直译、意译、音译法的运用;翻译文化研究,如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较少有学者将片名翻译与翻译单位相结合。在电影片名翻译研究中,大多数针对的是英文片名的汉译,而中文片名的英译研究较少,其中以翻译单位为视角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香港地区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和第二大电影出口地,电影业发展和影片国际化历史悠久,其影片翻译实践比内地开始得早。发展百年以来,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达到黄金时期,而辉煌的90年代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因此,本文将以周星驰出演或编导的电影为例,探讨翻译单位视角下的港片名的英译及其启示。

三、翻译单位与港片名的英译

(一)基于词本位的片名翻译

2001年创造了5 000万美元票房的《少林足球》片名翻译就是典型例子。“少林”采用音译法,“足球”翻译为“soccer”,按照与源语相同的顺序逐词翻译为Shaolin Soccer。除严谨的逐字对译外,另一些片名是将源语词汇稍作语法处理而产生的,并未加入其他实词,如1990年的《咖喱辣椒》,周星驰与张学友搭档饰演两名警察,分别叫辣椒(Pepper)和咖喱(Curry),将两位主角的英文名以“and”做语法连接,直译为Curry and Pepper。

(二)基于句本位的片名翻译

《捕风汉子》是周星驰早期出演的一部影片,英文名叫He Who Chases After the Wind,英译时将汉语词汇的英语意思依据英语语法规则组织起来。这种基于句本位的翻译在周星驰电影片名中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基于对整部影片理解的篇本位翻译。

(三)基于篇本位的片名翻译

1.围绕主角翻译。周星驰多部影片的英文名都是围绕主角身份的翻译,如果以词本位或句本位思想来翻译,不但译文拗口生涩,而且起不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必须对影片主角进行深度挖掘。在《百变星君》中,死于黑帮之手的李泽星依靠新科技芯片复活为可以变身的人造人,造价是6 000万美金。“百”是虚指,意为“多”,“星”是主角名,“君”是尊称,体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如果将片名翻译为“a noble man named Xing who can change his body a hundred times”,冗长的译文既无法体现影片亮点,又让观众心生恐惧。而Sixty Million Dollar Man(《六千万美元的男子》)则挖掘了主角变身的原因,引发观赏兴趣。另一些影片虽然中文名并未突出主角,但英文却围绕主角来翻译。如《唐伯虎点秋香》一名是对影片内容的浓缩,而Flirting Scholar(《调情的学者》)却直指主角唐伯虎。

2.围绕主题翻译。1994年周星驰首次尝试着导演和监制的《破坏之王》,堪称“无厘头”表现的佳作。其英文片名有基于词本位的翻译King of Destruction,但更多观众乐于接受基于篇本位的Love on Delivery(《外卖情缘》)。在这部小人物追求爱情的感人故事中,主角阿银是个胆小懦弱外卖派送员,在派送中邂逅了环球精英体育中心的阿丽后勇气大爆发,不但战胜了自我的懦弱还在拳击场上击败强劲对手兼情敌断水流大师兄,终获佳人芳心。这是一个由送外卖引发的爱情故事,市井小人物在爱情的驱动下成长为勇者英雄,基于篇本位英译中“love”和“delivery”是对主题的画龙点睛之笔,而King of Destruction只突出了阿银使用“无敌风火轮”摧毁性强,无法解释曼妙爱情故事的起因和主题,较为逊色。

3.围绕剧情翻译。1994年的《国产凌凌漆》讲述特工凌凌漆接受中央委托到香港调查恐龙头骨事件,和女特务阿琴大战黑帮金枪人,最终挫败敌人的阴谋与阿琴成为眷属的故事。此片模仿了007系列影片,周星驰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詹姆斯·邦德的造型,片名英译为From Beijing with Love(《来自北京的爱情》)自然也可以从007系列影片中找到根源。1963年《第七号情报员2》上映,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詹姆士·邦德与俄罗斯女间谍塔迪娜之间发生了惊险刺激而又缠绵悱恻的故事,英文名为From Russia with Love(《来自俄罗斯的爱情》),《国产凌凌漆》片名英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4.围绕意象翻译。此类以《大话西游》系列为代表,面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只有准确表达源语的意象才能达到宣传影片的目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的英文译名分别为A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Pandoras Box(《中国的奥德赛第一部:潘多拉魔盒》)和A Chinese Odyssey Part Two:Cinderella(《中国的奥德赛第二部:灰姑娘》)。首先,《西游记》是中华文化瑰宝,描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而Odyssey(《奥德赛》)是古希腊著名史诗,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众神帮助下历经漂泊最终举家团聚的历险故事,二者在“前途险阻却勇往直前到达目的地”的意象上一致。第二,潘多拉的魔盒是宙斯和众神送的礼物,好奇心促使她打开了魔盒,放出了里面幸福、瘟疫、忧伤、友情、灾祸、爱情等各种好坏不一的东西,而月光宝盒这一神器使用效果也难以预料,二者都有“神赐之物、后果未卜”之意象。第三,“Cinderella”是灰姑娘的名字,希腊史学家斯特拉波曾在公元前1世纪记述了一位嫁给埃及法老的希腊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后来发展为1812年《格林童话》中的版本。灰姑娘的共性是善良、乐观、有神秘力量的帮助、与男主角之间因某种媒介而联系、最终与男主角结合。《大圣娶亲》中紫霞仙子为救至尊宝身亡,至尊宝也变为了孙悟空负有西天取经的使命,但片末孙悟空上了剑客的身在城楼上对紫霞仙子的化身说出“我爱你”,也可看做是灰姑娘的故事在另外两个生命上的延续,将片名译为Cinderella能很好地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

〖HJ1.75mm〗5.围绕结局翻译。1992年的影片《家有喜事》由众多巨星出演,讲述一家三兄弟追求爱情的故事,周星驰饰演老三,一个失忆的花花公子。影片结局是三兄弟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一家皆大欢喜,英文片名Family Happiness(《家庭幸福》)揭示了喜剧的结局。

6.围绕影片类型翻译。“精武门”一词最早出现在1910年,是由霍元甲创立的武术组织精武体育会,不少以武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皆以此为名,如李小龙影片《精武门》(1972)、成龙影片《新精武门》(1976)、甄子丹电视剧《精武门》(1995)等,多由动作影星主演。在《新精武门1991》中,周星驰饰演的刘晶右臂拥有天生神力,几经周折拜师学艺,在搏击大赛上得知师父被害的真相,战胜弑师凶手获得比赛冠军。英文片名Fist of Fury 1991(《愤怒的拳头》)暗示了此片是与拳击打斗为题材的动作片。

四、结 语

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纵横多年,无疑与其精湛的片名英译有关。在以翻译单位为视角、对周星驰电影片名英译的分析之后,发现大多数英文片名都以整部影片为翻译单位,即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较少有基于词本位和句本位的翻译;片名翻译多围绕主角、主题、剧情、意象、结局和影片类型来展开。在中国内地电影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影片英译鱼龙混杂,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低质量的英文片名势必成为国产电影进军世界市场的绊脚石。香港电影片名英译给内地电影带来了启示,即以电影语篇为翻译本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片名的作用,达到对外宣传推广影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 奈达论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10.

[2]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45.

[3] 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3.

一篇万能英语作文篇8

然而在西方却以单数表示吉利,对人表示十分感谢之意,在英语中则表示为Onehundredandonethanks.而成语“日理万机”,在英语中则为haveonethou-sandandonethingstodo.汉语中,人们常常称自己的配偶为“爱人”,在英语中“love”却指的是情人。再如在汉语的“药店”中人们只能买到药,而英美的药店(Chemist’shop或drugstore)中则不仅可以买到药,还可以买到软饮料、化妆品、杂志等。

在日常用语教学中

日常用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应答语、致谢语、辞别语、电话用语等他社交常用语。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很为关键,在日常用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真正掌握这些日常用语。如致谢,中国人多在重大场合和重大事情上表示谢意,而英美人只要打扰别人就要表示谢意,即使是丈夫与妻子之间也如此。理解了这一文化差异,我们就不再诧异为什么英美人那么频繁地使用“Thankyou”、“Thanks”等致谢语。再如,在商店,顾客要购物;在图书馆,读者要借书;在生活中,某人陷入困境等都需要帮助。按照中国传统语言习惯要用很多不同的话语来询问对方,而英语只用一句话“CanIhelpyou?”或“WhatcanIdoforyou?”就能表情达意了。再如我们新结识一个人,总习惯于拉家常,问家庭、工作、年龄、薪水等,而在英美国家中,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是相当亲近的朋友是不能随便询问的,若贸然询问会被视为不友善,引起对方反感。

在非语言交际教学中

与有声语言相对应的为非语言,如肢体语言,它主要指体态、手势、面部表情等。英语教学自然也离不开非语言教学。这些非语言交际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因素,只有充分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才能使对话双方实现准确高效的语言交际,否则,则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难以达成精准的语义表达。如:在西方体育赛场上,球员如果竖起中指,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表示“OK”的手势虽很受欢迎,但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却是不文明的动作。中国人常常伸出自己的手,手指向上,掌心朝下,四指上下摆动着,以此表示招呼对方,而英美人却只用食指作上下摆动,表示招呼对方。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招呼英美人,全使他们感到非常不伦不类。

在语篇教学中

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自然蕴含着诸多文化的因素,在篇章内容的衔接上,常常借助于连接词来实现,甚至单独的一句话之中,也常用到连接词。而在汉语中,则很少使用连接词来实现内容的衔接。有人以为英语中的这种连接方式更多地借助于外在的形式,而在汉语中则借助于语意来实现。使用英语的民族擅长分析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因而常依靠连接词来表情达意。而汉民族更注重于整体思维,认为只有有丰富思维的人类才可以做出有意思的动作或行为,而不必通过形式来实现语句的衔接,语言的内涵已足以表达出必要的衔接。

在整篇的结构上英语大多运用演绎法,借助于关键句来指示全文的主题或每一段的主题,然后由必要的辅助词来阐释关键句,而汉语中与此相反,多运用归纳法。所以,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西方语篇中的差异,提高学生对英语语篇的认知程度,促使学生了解英语语篇的构成模式,把握其规律,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英语理解水平,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都应充分把握英语独特的文化意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对比,加深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和把握,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上一篇:难忘的拔河比赛范文 下一篇:体育报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