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演讲改变一生范文

时间:2023-09-17 22:55:50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1

关键词:PowerPoint演示;语类;语域;文体;PowerPoint应用

PowerPoint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用于专家报告、教师授课、产品演示、广告宣传等。用户不仅可以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利用PowerPoint做出来的东西叫演示文稿,它是一个文件,其格式为.ppt格式。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页为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容。怎样使用好PowerPoint这个演示工具,它在人们的演讲或报告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拟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来分析其性质、特征与应用。

一、语类与语类结构潜势

语类(genre)是指语篇分析中言语社团认为是同一类型的言语活动,是重复出现的语篇类型,如祈祷文、讲道文、歌词、诗词、信函、小说、日常会话等。从本质上看,每一种语类都有其自身的目的性、重复性及独有的建构模式。一种语类可以生成多个语篇,而之所以这些语篇都能代表这一语类,是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类似的语类结构潜势,根据Halliday 和Hasan的理论,语类结构潜势就是“一个刻度的话语范围、基调和方式的值”,即语场、基调和方式。语场用于描述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基调用于描述参与者的情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式用于描述交流的方式。这三方面决定了语篇的意义构型及语篇的类型。属于同一个语类的语篇结构都应该是从这个语类结构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改变,都可能影响语类的选择。通过某个语类独有的建构模式,人们可以预测出该语类中的结构及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可选择成分或成分的顺序等,比如人们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小说的结构、诗歌的结构或书信的结构等。而语类结构的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语类。

语类的产生与文化息息相关。许多语言学家和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者都认为语类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在社会中存在,语类在文化中的作用同时也在社会中存在。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即表达和传递意义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某一种意义的表达已不仅仅通过单一的文字或声音渠道,而是多信道的表达,从多方面刺激人的感官系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介入语篇及超文本现象也日益普及,因此也诞生了很多新的语类,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是其中之一。

二、PowerPoint的普及和问题

PowerPoint 软件程序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罗伯特•加斯金斯(Robert Gaskins)开发并由工程师丹尼斯•奥斯丁(Dennis Austin)负责编写,其后他们的公司被微软公司收购。1990年微软向市场了Windows版的PowerPoint。现在PowerPoint已成为人们在演讲或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演示工具,普遍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学习中。

随着PowerPoint应用的普及,反对它的人与愿意使用它的人几乎同样多。对它最有名的批评当属来自于耶鲁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塔夫特(Edward Tufte)。他说这款软件将形式提升到内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将所有事情转化为销售宣传的态度。多伦多大学的管理学教授David Beatty表示:“PowerPoint让人们专注于漂亮的图形而非正事。”而“Death by PowerPoint”这个措辞也被人们用来描述较差的演示文稿。“Death by PowerPoint”不一定的是指演示文稿本身沉闷,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出在演示者身上,例如:不必要的长篇演示文稿,演讲者只单一地阅读幻灯片上的内容,或是一张幻灯片上挤满小而难以辨认的文字等。

对于这样的批评,加斯金斯没有为此争辩,他认为所有这些批评完全正确,人们常常非常错误地使用PowerPoint。他认为,人们对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关于这款软件本身的,而是关于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这就如同平面媒体一样,各种各样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如果人们用PowerPoint没有做好工作,那么他们用其他工具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三、PowerPoint 文体

因此,可以看出,针对PowerPoint的批评关键在于批评者对于PowerPoint 的内涵不明确,没有区分作为演示手段的PowerPoint工具,作为演示文稿的PowerPoint语篇,以及作为演示类型的PowerPoint语类①。PowerPoint作为工具是用来制作表达直观内容的软件,它帮助用户传递信息,但本身并不表达意义。PowerPoint语篇可以指用该工具制作的视听文稿内容,也可以指一次完整的演示报告过程。PowerPoint语类是把这种演示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与信件、谈话、小说、剧本等语类相对应,有其自己的结构及常规。因此我们可以把利用PowerPoint所做的演讲或展示视为一种语类来对其语类结构潜势及文体特点进行分析。

从语场这个角度来看,PowerPoint演示的目的是用来对受众进行阐述、告示、劝诱或说理。主要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作为一种可视的辅工具支持口语演示,第二个功能是可以独立存在,自动翻页,报告一个项目的结果或结论。使用范围可包括工作汇报、学术报告、商业宣传等。

在基调方面,PowerPoint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演讲者(或幻灯片操作者)及听众。演讲者讲话,听众接收,同时放映和观看幻灯片。演讲者与听众的社会距离接近最大,社会关系呈现等级性,演讲者以掌握更多的信息的身份出现。

PowerPoint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语言,以及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由于演示活动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因此演讲者的口头表达多为正式语体,其文体风格由演讲内容决定,其正式程度与不用幻灯片作为辅助工具的演讲形式类似。

根据PowerPoint演示文稿使用目的和演示文稿传递信息的模态,胡壮麟归纳了四种原型性的PPT文体风格:类型一主要功能是提示性,用点句模态帮助演讲者组织思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类型二主要功能是直观性,用图像将真实世界展示给听众,给予听众直观印象;类型三实现的是分析,用图表辅助演讲者分析事物的内部关系、发展趋势等;类型四是劝诱型,演讲者通过在幻灯片上展示色彩、动画和音乐等,使听众接收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实现演讲者的劝诱意图。

由于这几种类型是PPT最基本的语篇文体风格,在具体的制作应用中,演讲者根据演讲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将它们综合运用,从而实现多种风格的并存。

在语篇衔接方面,PowerPoint的语篇衔接主要存在于幻灯片与幻灯片之间。在文本内容上,演示文稿的引言、正文、分析、结论等一套完整的结构实现的是内容上的衔接。幻灯片的模板风格、字体风格、切换风格可以构成形式上的衔接。而在幻灯片中插入的超链接也是内容和形式衔接的表现。在幻灯片与演讲者之间,演讲者的口头语言可以和幻灯片的播放形成内容上的衔接,比如在幻灯片切换的时候演讲者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言提示听众注意观看。

四、PowerPoint应用

PPT演示作为一种新的语类,对传统的演讲方式与风格提出了挑战,同时其自身也备受争议。怎样更好地应用这一语类,使其发挥更好的信息传递功能,演讲者或制作者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演讲者与PowerPoint演示的关系

演讲者在演示之前一定要明确演讲的目的是什么,根据目的的不同选择是否使用PowerPoint演示。有些演讲或展示是完全不必要使用幻灯片的,比如政治演说,因为它主要强调演讲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个人魅力。如果在不必要的情境也使用幻灯片,就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文化影响,容易造成对幻灯片的过度依赖。

如果演讲者需要使用PowerPoint演示,一定要明确在这个演示过程中是幻灯片起主导作用还是演讲者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根据传递信息的目的和内容来确定演讲风格。如果是用于教学、报告等,应由演讲者主导,用幻灯片给出框架、要点等。如果是用于商业上的产品展示,那么应由幻灯片为主,幻灯片上展示出具体内容甚至细节,由演讲者的语言为辅。

(二)听众与PowerPoint演示的关系

听众的注意力是被动的(或随意的,无序的),从认知的角度讲,人们更容易注意那些突出的、明显的、更易刺激感官的现象。相比而言,图形比文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图形加声音则会更加突出、更吸引人,在演讲者与幻灯片之间,听众更容易注意到幻灯片。因此怎样控制听众的注意力,怎样使观众的注意力在幻灯片和演讲者之间转换,这是演讲者在做演示之前必须预测的方面。

五、结论

PowerPoint演示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语类,如书信、报纸、小说一样,有其自己的语篇模式,并根据使用者的意图可以组合出多种不同的文体风格。语类与文化息息相关。许多语言学家和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者都认为语类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文化与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语类。PowerPoint 演示这一语类就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而诞生的,就如网络小说、网络邮件等新兴语类一样。

同时,PowerPoint作为一个工具,是辅助人们传递信息的一个手段。传递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有口头的,书面的,声音的,视觉的。有的演讲内容不需要PowerPoint的辅助,因为它要求的是听众关注演讲者本人的个人魅力,强调人际功能。而有些演讲注重信息的传递,强调信息的内容,因此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作为辅助的手段。PowerPoint与演讲者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进一步深化演讲内容,而不是互相取代,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或让听众抓不到重点。

综上,如果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把它看成是一种语类中表达信息的辅助工具,从提高这个语类的表意效果来看待它,则能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并改善我们对它的利用。本文仅是对PowerPoint的使用在功能文体方面进行了初探,就其具体的语篇衔接、文化冲击、辅助外语教学等方面,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理论成果及实用价值。

注释:

①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7)4.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7)1-5.

[2] 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3] 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97.

[4]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5-212.

[5] 张德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9)339-344.

[6] 张德禄.语类研究概览[J].外国语,2002,(4)13-22.

[7] 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2,(1)15-21.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2

关键词: 职高语文 基础性教学 写字教学 讲演

职高的语文难教,这是所有职高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众口一词。职高学生的起点很低,而以如此低的起点,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职高语文教学标准。起点低到什么程度呢?学习兴趣不浓厚,据调查,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0%左右;自控能力较差,有调查表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竟占到21.79%。由于这两点原因,导致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目前学生无论是字、词、句、段、篇章知识,还是语法、修辞知识掌握得都不够好,逻辑知识更是谈不上,说话或者写作谋篇布局差,不能灵活地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上是职高语文难教的学生方面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个环境因素,在职高,学生和学校重视的是技能的培养,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看重的是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所以,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不重视语文教学。

面对这样的惨淡局面,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教学方法陈旧,采用的是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或有限的课堂提问。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42%的学生把“上课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29%的学生把“老师讲得不合胃口”作为上课讲话的理由。于是某些教师把责任推到学生的身上,推到外部环境身上。怨天尤人不是解决之道,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大环境改变不了,小环境完全可以自己建设。所以我的做法是改变自我,加强职高语文基础性教学。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学习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兴趣。经典是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论语》、《老子》让学生懂得天地自然人伦;《史记》、《汉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渊源。

二、 重视朗读和背诵教学

诵读是一种综合阅读活动,眼睛看着文章,嘴里发出声音,耳朵听着声音,心里感受文章的情感;无论是从字、词、句到段、篇表层意思,还是从文字到语音、语义潜在情味的深层含义都能全面感知。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先由学生朗读,达到认识巩固字词的目的,这对于下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作用是积极而独特的。诵读的量要加大。诵读量大表现之一是文章的长度,现在的课堂教学诵读的弊端是只读精彩的篇章,甚至简化到所谓的名句,加大诵读量意味着要朗诵整篇文章;表现之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进行琐碎的分析,应保证大段时间用于学生读书和指导读书。诵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可以强化学生诵读的记忆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比如诵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作者对伟大的母爱感悟只有通过动情的诵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对死亡的理解,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理解。

三、加强写字教学

在电脑和手机基本普及的今天,提倡和加强写字教学,对职高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字是一种技能,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的体现;写字教学是技能训练,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写字教学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写字水平,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写字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尊重他人的品格、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试想一下,一个字写得马马虎虎,没有章法的学生,心态能够沉静而不浮躁,做事能够有条不紊而不慌乱。职高学生大多是要成为技术工人的,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尊重他人的品格、持之以恒的毅力、沉静的心态、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便利。

四、重点培养以讲演为主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日益重要,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础。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问题,表现在由于 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的关系,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很少用普通话交流;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又顾及面子,担心说不好,被别人笑话。私下谈论,无目的的闲谈还可以,但正式场合的谈话条理性不足,词汇干瘪而不丰富,表情僵硬而不自然,等等。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语文学习给自己说话带来的变化,这说明语文教学中对说话训练的缺失。

讲演训练就是改变现状的一剂良药。演讲和诵读一样都是一种综合活动。演讲用听,可以训练学生听音和辨音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演讲要用说,可以训练学生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可以训练学生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可以训练学生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使学生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幽默等。

为了输出就要输入,那就是要读,大量的健康的有益的书籍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学识,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操、心灵、情感。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3

其实,早在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在党校开学典礼上就对改进领导干部的文风问题,提出过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自己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通过这篇别开生面的讲话,对自己以前改进文风的主张,进行了一次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和示范。

真理总是朴素的,越是浅显的话语,越能揭示深刻的道理。所以,不论做人、做事,还是讲话、写文章,都要体现本色,脚踏实地,不虚假,不浮夸,不自欺欺人。这篇讲话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人们听惯了的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而是用朴实浅显的语言,阐述自身所肩负的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虽然涵盖了民族复兴、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却显得实实在在,平易亲切,没有任何空洞说教之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铁还得自身硬”之类的朴素表达,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一届领导集体充满了期待。

延安时期主席就提出反对党八股以改进文风,但时至今日,这项任务并没有完成,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愈演愈烈之势。从的讲话所引发的热烈反响来看,改进“党八股”式的文风,已经是人心所向,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现如今中国的官场之上,如果单凭讲话的内容,你可能根本分不清是那一级在讲,也分不清说的是那个地区、那个行业,举国上下,从高级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腔调,一个话语体系,即“官话”体系,以至于普通民众和青少年学生,也都能够在特定场合熟练地秀出“八股官话”。许多领导讲话,只要修改一下有行业和地域特点的那几个字,就完全可以拿到任何会上去讲。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实际上都浪费在了这些不着边际的会议和讲话上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就连一般性的工作总结、业务交流、情况汇报,都免不了“高屋建瓴”,官话连篇,往往是实际内容没讲多少,分析研究没做多少,空话、大话、套话倒是从来不缺位,而且应用得十分得体自然,好像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

文风体现作风,转变作风必须先从改变文风做起。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在许多领导干部讲话中就能找到有力的注脚。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空洞无物,无的放矢,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每当中央提出一项政策、措施或工作要求,很多地方和部门不是根据自己的职责所在,抓好具体的贯彻落实,而是一级一级按照上面的口径把“大道理”依次讲下去,就算完成任务。结果是,究竟应该由谁来抓,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很多时候都是一头雾水。

既然在改进文风方面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和表率,有关方面就应该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推进全国上下官场文风的彻底改变。应建立相应机制,督促领导干部说真话,说实话,说新话,说有针对性的话,如果水平能够达到,还要鼓励尽量说有个人风格的话。最近几年,有很多知名高校的校长纷纷在学生面前秀个性化演讲,不管效果如何,从多样化尝试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肯定的。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文风上有所改变,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在言之有物的前提下,讲出自己的特色,讲出自己的风格,讲出自己的水平,那将是改进文风、转变作风的一项重要成果。因为要讲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话,讲出有新意的话,讲出有的放矢的话,讲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话,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得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就得持续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否则必然无法驾驭,难以胜任。而这不正是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体现吗?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4

使用新编高中教材,众多中学外语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总结归纳。其编排意图、重点、难点分析都不时见诸刊头、报端,然而教师们在那琳琅满目的重难点的篇章中,怎样驾驭、操作这些错综复杂的语言体系,分项突破,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素质、涵养,确实完成《大纲》赋予我们的听、说、读、写教学任务,又无不成为我们第一线外语教师探索的重中之重了。几年的实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这套教材的素质教育内涵及其操作,作了大量的适应性教改探索,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听力训练,重语音语感

新教材的变更,可以说是大纲对口语、听力要求的重大突破和改革。从每单元的情景对话到听力练习都很大篇幅地贯穿了这一语言学习的基础重点,为完成这一教学重点,我们在中学入学初始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音、语词、短句听力复述过语音、语调关。之后的语流、语感发展,我们又作为学生听力的重要突破阶段。尤其到了高二,加大了对话、独白和故事内容的训练,学生逐渐形成语情、语境理解的概念,根据语流、语感,抓住关键语词去理解长句句意,明白段意。我们为完成单元听力训练,还充分利用对话、课文材料进行听的操练。有时较简单的对话、课文,我们采取的是边听边填空关键词、短评、听后抓大意、复述关键句、乃至复述对话等方法。听力还分精听和泛听。精听后发放听力材料阅读,确认检查他们自己的听力准确水平,增强阅读语感,提高听力能力。尤其是阅读速度的提高,坚持下来,学生定会尝到重语音、抓语感的甜头。

二、口语对话,重情景表演

能实际运用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教材每单元的大量对话,既内容丰富,又情景交融。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语言理解和句式分析归纳上,那只是对话的阅读,仍是课本语言。当然要想将课本对话转化成自己的情景会话,又谈何容易?高中教师普遍感到内容过重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苦苦思索,认真探索口语“吸收――加工组合――提炼创造”的发展规律,改变了过去“读――讲――练”的步骤,采取了“听――说――演”的步骤。重点放在了演习上,充分利用课堂“五分钟”,一周一情景,一单元一表演,让所有学生有准备,让差生也有回旋余地。况且我们的初始要求仅仅是“Look and say”的语言模仿,到“Shut and say”情景感受,再到“Substitute and act”的渐进过程。一周时间,较差学生在同学们的配合下也能试图完成此项重任。不仅如此,我们给优等生还加进了课文演练的要求。那些适宜演练的课文,如戏剧式的“The necklace”故事性的“A famous detective”及“The millionare”,都成为了学生语言表演的补充内容,也是全体学生更深刻地复习课文材料的好途径。

三、阅读课文,重信息反馈

过去那种语言点例解,逐句翻译的课文教学已不能适应大容量的新编教材体系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了。“重讲解、轻操作;重语法、轻阅读;重词句翻译,轻信息”的弊端仍无形地阻碍了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在每篇阅读教学时都特别注重了快速阅读、大意检查、编写提纲的重要信息反馈环节。真正实施宏观重信息,微观抓考点,通过行之有效的“Outline/Note. making/Guess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expressions”的检查理解。学生们在明白了篇章大意后,重要疑难的语言表达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语言现象的讲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书面表达,重辨词活词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5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已成为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之后语境理论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由英国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再接着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Firth对语境的研究,从上下文的关系发展到语言使用时的主客观环境。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Verschueren则将语境重新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以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给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从对语境的研究看,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语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也包括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

克莱姆士以韩礼德的语境理论为基础讨论了5种语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1]。本文主要以克莱姆氏的划分标准为基础讨论语境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外语教学中,并不是为了学习语境而研究和讨论,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境来为学习外语和语篇服务[2]。

一、语境分类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在话语事件中参与者所有的有关社会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也就是指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外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一般会开设至少一门外国文化或者外国概况课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外国的礼仪、风俗习惯等课。当然不能只依赖文化课程的讲解,也要把文化学习融入到整个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

在文化语境方面,可采取批评性文化教学法,除了教会学生认识外国文化和行为模式,说出合适的话语,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把对外国文化进行批评和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英美打招呼的内容和中国人不同的,他们会问“How are you?”“How is everything going?”而不像中国人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如果你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们会以为你想请他吃饭,结果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二)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是指决定选择某一语言形式的语境,是语篇的上下文,即那些上文或者下文中可以确定语篇的衔接的语言成分。

从结构角度,我们不仅要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句子内部的线性关系,还要考虑语篇的宏观结构关系。从线性上解决微观层次的问题,如语言点、词汇、语音、复杂的句子结构、习惯表达方式、固定搭配、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从宏观角度解决语篇的主题是什么,它是怎样开展的,有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各个部分是怎样发展的,各个层次的语篇部分在整个语篇中起什么作用,各自对于现实语篇总的交际功能起什么作用。由此可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利用教材蕴涵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根据篇内语境预测和猜测篇章意义,利用篇际语境培养交际能力等[3]。

这一语境主要应用于篇章阅读上。阅读一般为中国学生的强项,不仅因为初高中老师对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很多,而且因为高考对于阅读书面的强调,学生所做的练习较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听力和口语较弱的原因是因为练习不足。从中学阶段就应该意识到听力、口语的重要性,这正是最近北京、苏州高考英语改革的侧重点所在,将重点放在对英语的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对考试的要求。因此,进行语篇分析时,把语篇分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对各个段落进行分析,确定主题句,然后归纳出中心思想,使学生意识到篇章与语境是相融合的[4]。

(三)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是语篇发生的直接语境,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现场中的人和事物,以及事件本身等。例如:

A: Anything else?

B: How about some dessert?

C: No,thanks. I am on diet.

要理解这一对话,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是在饭店点菜,顾客在商量要不要再加些食物,是面对面的交流。

变换语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扩大情景的范围、增加参与者、变换交际目的、改变行为的顺序和结构等[5]。可以改变发生的事情,例如几个同学出外旅游中发生的事情、在公园里赏花、野餐、爬山该进行什么样的交际;可以改变叙述的对象和方式,例如把同一故事分别讲给2名同学,再让2名同学对细节进行描述,还可以进行辩论。对于同一个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口气和态度进行讲解,如褒扬或反对。

通过模拟不同的语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将会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英语课堂的兴趣和关注。

(四)交流语境

交流语境是外语学习的关键。在交流语境中,要清楚各种社会角色关系,如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角色关系,如求取信息、给予信息、聊天、劝说等[6]。与交流语境相关的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布置任务等:

角色扮演:选择几个学生模拟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其他学生可以模仿或者听和看,轮流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反馈,及时纠正角色扮演中的错误和不合适的地方,提高学习的质量。在两个同学进行对话的同时,第三个同学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解说,给予解释、评论或评价。

在角色扮演之后,学生可从“移位语境”的角度来对事件进行描述和阐释,就像新闻记者或者小说家描述一个事件一样,中间可以穿插对话、个人抒情、评论、描述等。

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解决。在初级阶段,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与课程教程相关的任务,如简短的完成某项交际任务的对话等;在高级阶段则可以要求学生从事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如从事电视采访,对足球比赛进行评论,写一个小故事,甚至讲一段课。

(五)互文语境

互文语境是指本语篇与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语篇、以后将要出现的语篇以及同时正在进行的相关语篇等形成的语境。之前教授的内容要作为现在教授内容的基础,也要和下面要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复习和预习。

最重要的方法是强化。可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复述的方式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强化,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以前内容真实地再现。遇到和前面内容相似、相同、相反的,可以通过对比、比较、联系来加深理解。在精读学习中,可采用复述、课前复习等方法,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同时锻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重组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二、外语教学现状及语境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传统外语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的积累作为语言学习的目的,而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我们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记住了很多语法规则,也积累了丰富的语法知识,并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却在实际的社会交际中不知如何使用,难以张口同外国人进行自由交谈。要么是学过的单词和句子想不起来用,要么就是用法不得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地分析语境的应用: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学生学习英语不应单纯从学习语言本身下工夫,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种交际工具,离不开其民族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日常生活经验。通过不同题材的阅读,可体验不同的语境下的用词。阅读可从电台、报纸等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第四、第九、第十频道的英语节目,China Daily,21st Century, The Economist等英语报纸、杂志)中选择,也可选择原版英语小故事体味原汁原味的英文,以此了解不同语言的语境,如新闻语言和日常会话有明显区别[7],帮助学生对不同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把握。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多组织英语相关的活动,如朗诵比赛、英语歌曲、英语戏剧表演,使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组织英语角,使学生能在课外活动中主动开口说英语,并从中获得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张口说英语,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己。

(三)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建英语学习环境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英语原声电视剧和电影。参与的感官越多,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多,搜集到的知识就越牢固,不容易忘记。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场景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从中可以学到最真实、地道的表达,同时也能了解英美文化,一举两得。也可以充分利用沟通交流工具,如彭明娥提出以QQ群训练口语,认为与课堂口语教学相比,QQ语境所展现的情景更真实,更直观,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8]。

(四)加强听力练习,听力中语义的选择也要顺应当时的语境

很多词我们不能单凭记忆中的意思给予解释,而要联系语境来理解。比如,找关键词时,关键词key words不是只有一个,根据上下文,有可能是语境中的几个中心词组成。在飞机航行的听力片段中可以听到如MH370,Malaysia,disappear, Beijing等关键词,就不难判断讲述的是最近马航失联的新闻报道。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6

关键词:英语政治演讲;语气;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66-03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物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政治演讲作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重要武器,代表了政治阶级的鲜明观点和施政理念,已成为各种演讲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而演讲语言近年来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可分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作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是指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来帮助讲话者建立和维持某种社会关系并影响和改变听话者的态度和行为。正如人际功能的本质所表现的,人际功能在英语政治演讲中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而语气是实现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演讲语篇语料库

为了本文研究,作者设计创建了一个英语公共演讲的语料库,所有语料库中的演讲语篇来自于四本典型的专业的公共演讲集(吴凯贤,2009;杨晓声,2009;王红欣,2008;陈敬、任淑坤,2005)。语料库包含120篇演讲语篇,135000字。为了统计数据的需要,20篇政治演讲语篇被选择作为研究样本,如下表。

韩礼德提出,语气系统是语言中实现人际功能的基本方面,主要反映了言语角色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主语和限定元素,可分为不同的语气结构,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语气表明演讲者是在提问问题,下达命令还是在作出声明,因此本文所分析的语气是基于传统语法上的句子结构,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下表表明所选的20篇英语政治演讲样本中每种语气类型出现的频率和比例。

总体来说,所有语篇的本质是交流,那就意味着演讲者和听众充当某种言语角色,他们采用不同的语气结构调整语言以适应交流的角色。根据政治演讲语篇语言特点以及不同的演讲内容和交流目的,演讲者可充当两个基本的言语角色:提供信息和要求行动。通过语气系统所实现的人际功能与演讲者所充当的言语角色密切相关,不同的语气类型的选择表明不同的言语角色和演讲目的。

二、演讲者充当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

考虑到演讲语篇的特点,演讲者所充当的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言语角色是提供信息,而最典型的实现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的语气类型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尽管出现频率很低,但也同样被用来实现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

1.演讲者采用陈述语气向公众提供信息

在演讲中,演讲者为了告知和说服听众,需要向听众传递大量的信息来表明其政治立场和观点。如下示例。

[例1]: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o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Speech 1)

[例2]:Yesterday, December 7, 1941 - 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 suddenly and deliberately attacked by naval and air forces of the Empire of Japan. (Speech 10)

[例3]: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Speech 15)

例1中,演讲者提供了宣布美国独立的背景和原因的信息。例2中,罗斯福表明了被侵袭的严酷事实,促使民众相信战争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例3中,马丁·路德·金生动详细的描述了黑人的穷苦现状以及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激起听众的感情。上述所有例子表明,当演讲者充当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时,陈述语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2.演讲者采用疑问语气向公众提供信息

然而有时候为了使演讲内容能够引起听众思考和互动,演讲者尝试创造对话的氛围,能够实现该功能的最重要的语气结构就是疑问语气,而演讲者接下来自己所提供的答案则是其向听众所传递的需要引起听众注意和接受的信息。尽管疑问语气在语气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小,仅1.81%,但它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不容忽略的。

[例4]:Webster, Worcester, and Bouvier all define a citizen to be a 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itled to vote and hold office. The only question left to be settled now is: Are women persons? And I hardly believe any of our opponents will have the hardihood to say they are not. Being persons, then, women are citizens; and no state has a right to make any law, or to enforce any old law, that shall abridge their privileges or immunities. (Speech 7)

[例5]: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 and air. … You ask, what is our aim? I can answer in one word. It is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s —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 (Speech 8)

[例6]:But has the last word been said? Must hope disappear? Is defeat final? No! Believe me, I speak to you with full knowledge of the facts and tell you that nothing is lost for France. The same means that overcame us can bring us to a day of victory. (Speech 9)

上述所有例子中,不管演讲者采用WH-型问题还是yes-no型问题的疑问语气都被用来充当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而非提问问题。例4中,女权主义者苏珊首先声明每个人都有权利选举,然后问问题:“妇女是人吗?”很明显演讲者不是想知道答案而是想强调妇女作为人必须有选举权。例5中,演讲者采用两个WH-型问题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表明答案,达到了强调和使听众接受其政策的目的。例6中,戴高乐用反义疑问句强调战争还没有结束并向公众传递他们最终必胜的信心。就像卢卡斯所提出的政治演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吸引观众,促使其深思,激发并说服其接受演讲者的观点一样,演讲者采用疑问语气提供他们所要强调的引起听众注意和思考的信息,得到更多的公众支持。

三、演讲者充当要求行动的言语角色

由于政治演讲的语言特点和演讲目的,演讲者不仅充当提供信息的言语角色,还必须充当要求行为的角色,演讲者在提供足够的信息之后根据自身所代表的阶级意志和利益,激发听众采取行动。

1.演讲者采用祈使语气向公众要求行动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祈使语气被广泛用来充当要求行为的言语角色。在政治演讲语篇中,演讲者明确采用强有力的构成祈使语气命令、要求、劝告听众采取行动。如下示例。

[例7]:Do not regret my fate; if I have consented to survive, it is to serve your glory.(Speech 4)

[例8]:Come then, 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ited strength.(Speech 8)

[例9]:Let us learn the lessons already taught by such cruel experience. Let us redouble our exertions and strike with united strength while life and power remain. (Speech 11)

[例10]:And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 (Speech 14)

[例11]:Thirdly, implement the Lisbon Agenda.(Speech 16)

例9中,拿破仑使用一个否定的祈使语气命令其旧护卫不要同情他。由于演讲者是其听众的领导者,有着更高的权利关系,命令听起来更直接明确。例11中,演讲者采用典型的祈使语气表达其要求听众采取行动的政治立场。例8~10中,演讲者采用大量的let型或letus型祈使语气结构来要求听众采取行动。大多数情况下,演讲者尝试与听众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而直接的祈使语气有时候听起来强硬而不礼貌,let型或letus型祈使语气则弥补了这一缺点。let型或letus型祈使语气的使用,一方面演讲者可以缓和其请求命令的语气,表明其代表的阶级的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使其对听众所提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letus型祈使语气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听众的感情,演讲者暗含自己和听众有着共同的利益,缩小与听众的距离,使其命令和请求更容易被接受。这样,演讲者能够成功的实现其要求命令的言语角色。

2.演讲者采用陈述语气向公众要求行动

然而,当演讲者充当要求命令的言语角色时,他们也采用与祈使语气起相同作用的但是更礼貌更正式的陈述语气。如下示例。

[例12]:I now invite the House by a resolution to record its approval of the steps taken and declare its confidence in the new government.(Speech 8)

[例13]:I, General of Gaulle, currently in London, invite the officers and the French soldiers who are located in British territory or who would come there, with their weapons or without their weapons.(Speech 9)

[例14]:I ask that the Congress declare that since the unprovoked and dastardly attack by Japan on Sunday, December 7, 1941, a state of war has exist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Japanese Empire.(Speech 11)

上述三个例子中,演讲者均采用陈述语气间接地表达明显的请求命令的目的。因此,我们发现,当演讲者充当要求行为的言语角色时,有时候直接表达命令的祈使语气听起来过于强势,而演讲者为了与听众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树立民主的公众形象,使其政治观点和立场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他们使用委婉的更正式的陈述语气以达到要求行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演讲者根据所充当的言语角色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类型,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成功的达到演讲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Eggins,S.An investiga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 Pinter,1996.

[3]Grice,G.L.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M].Allyn: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1995.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Osborn, M.,& Osborn,S.Public Speaking[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8.

[6]Palmer, F.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英文)[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李美霞.功能语法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10]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2001,(1).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7

小学生都能听懂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被评为1933年以来美国史上第三位最雄辩的总统,仅次于肯尼迪与富兰克林・D・罗斯福。这位美国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平民出身,在2008年大选前,他只是个普通的联邦参议员,也没有行政首长履历。让名不见经传的奥巴马一夜成名的“绝杀”武器之一就是他的演讲水平。

2008年,尚未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在新罕布尔发表竞选演讲:“我们一定行!”(Yes,we can!)凝练利落的词汇简洁如落子,语气与节奏有如朗诵诗歌,这种“奥巴马style”的演讲风格一下子赢得了人民的欢心。美国著名嘻哈乐团“黑眼豆豆”(Black Eyed Peas)还以奥巴马的演说内容作为歌词,并结合演讲现场实况,创作了MV《我们一定行》,众多歌坛大腕倾情出演,号召选民们站出来,用手中的选票改变命运。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一周内浏览量超过370万。

美国有研究者将从乔治・华盛顿到奥巴马的600多篇演讲按照学生在不同年级的阅读水平,将总统演讲分为1年级到21年级(即博士毕业)不同等级。研究者发现,6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听懂奥巴马的演讲。为了争取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选民,总统们必须让自己的演讲尽可能广泛地被人民理解,所以基本上从1950年开始,总统们演讲的平均难度就维持在初中生阅读能力以内。

做群众思想工作的高手

显然,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是美国总统必须get的技能。毕竟选票在群众手中,总统候选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赢得民众欢心。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向来是做群众工作的好手的原因。

1933年,美国经济崩溃,1300万人失业,银行倒闭,农场破产,在人民陷入恐惧之际,罗斯福总统发表就职演说:“我们伟大的国家,虽将再次历经苦难,但也必将荣获振兴和繁荣。首先,请让我表达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这篇鼓舞人心的讲稿,只有1883个字,通过广播,传遍大街小巷。一个女人说:“危难之际,一个男人说出这样的话,值得美国人全力以赴地支持” !

各大电视台、大学的讲台、工厂的车间、环保组织的会

场……社会不同阶层、派别的聚集场所,都能成为总统候选人们发表演讲的平台,他们用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选民们相信自己能改变美国。美国总统们似乎明白,怎么做是你自己的事,当务之急是让民众知道你能做。正如美国卫斯理安大学教授爱文・李默说:“现代政治,没有时间让你解释。”

事实上,在美国,政治家们的竞选演讲,往往能集合几十万人,人民虽然经常开总统的玩笑,也会对总统无情批评,但他们依然乐见总统们风度翩翩,口若悬河。2009年,奥巴马发表就职演讲:“所有观看今天入职典礼的人和政府,无论来自伟大的首都,还是来自我父亲诞生的小山村,都知道这样的事实:美国是每个追寻和平、尊严的人们的至朋好友。”一位黑人专栏评论家说:奥巴马是最伟大的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智慧,他的哈佛学历,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从不忘本。

从奥巴马的演讲,足以可见总统演讲的力道如何准确。作为黑人总统,奥巴马轻松抹去不同地域、阶层、种族之间的差异,给所有的美国人一个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和平与尊严。而能实现这个梦想的就是――美国。战争年代,总统通过慷慨激昂的演说号召人民,鼓舞人心;和平时期,他们则通过幽默、人性化的演讲,赢得人民的好感与信任。

如果说美国总统的演讲是一碗“民主的鸡汤”,那么,从群众的反应来看,算得上疗效甚好。

一篇演讲改变一生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用语篇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人教版”《灵通少儿英语》第一册UNIT6教学意图: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讲英语时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变化,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变化,体态语言的表现等,对创设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都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运用语篇学习理论,就是在教学中注意语音语调,讲究语言声情并茂的艺术,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语言的内在连贯性,整体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语言学家指出,英语篇章语调具有五个共同特征和运用规律:一是任何一类篇章的语调都有一个层次结构;二是任何一类篇章都采用重音和调式运动来突出最需要强调的内容;三是任何一类篇章都要运用调型的变化来表示话语的延续或终止;四是任何一类篇章都通过明显的语调反差来形成不同层次上的语音高潮;五是任何一类篇章都会运用上述的语调特征来表现同一语篇中各种不同功能的话语行为之间的过度与交替。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运用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少儿英语CHANT的实践方式,引进语篇学习,对课文进行韵律性,节奏化改编,辅以肢体语言进行抑扬顿挫的语境创造性教学,使本堂课受到较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

(1)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灵通少儿英语》UNIT6第一教时内容做以下改编,使它符合语篇学习的语境要求,更富韵律感,琅琅上口:Achairandatable.Ac

hairandtable.Thisisthekitchen.Whatareyoudoing?I’meating.Abedandalamp.Abedandalamp.Thisisthebedroom.Whatareyoudoing?I’mgoingtobed.

(2)准备一张标有kitchen、bedroom两个房间的房屋教学挂图。(或板书于黑板)

(3)准备achair、atable、abed、alamp的图片。

(4)准备正在吃饭和脱衣睡觉的Chip、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唐老鸭、cat、dog等图片和他们的头饰。

教学过程:

(1)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地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因此,我将导入设计为:教师头戴Chip的头饰边贴chair和table图片于kitchen边介绍: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一个头戴cat头饰的同学边敲门边问:“Whatareyoudoing?”教师回答道:“I’meating.”

(2)启发:“Whatisthemeaningaboutthistext?”学生可用中文把所说对话意思讲一遍。

(3)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性朗读,用以下基本节奏方式“嘭恰恰嘭恰恰”与“嘭----恰----”分解跟读,配上一定的肢体语言或按节拍拍掌: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前一句用拍掌,后一句用右手比画指向“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学生指向自己的胸口并拱手介绍Kitchen。学生起立敲桌子两下为敲门声并把右手至于嘴边:“Whatareyoudoing?”最后“I’meating.”做吃饭状。(bedroom可用同样的方法教授。)

(4)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所以,我采用了分句分组操练。

(5)分句个人操练。

(6)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pairwork两两对话操练。

(7)整篇合成按音乐节奏(可放背景音乐)操练。

(8)分组对话操练。

9)个人对话操练然后表演。

(10)按语境进行情景对话表演。

(11)教师纠音及朗读节奏指导。

(12)教师学生变换不同角色(如Chip、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唐老鸭、cat、dog等)进行声音大小及声调变化训练。

教学处理设想:

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如,chair、table、kitchen、eating等,我认为不能用无意义联系的单纯跟读方式来建立认识关系,而是必须把生词放在特定的语境里,是单词在句子中建立语义上的联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直接条件反射,培养从小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通过琅琅伤口的语篇结构,韵律节奏使学生感到容易模仿记忆。

我认为,篇章结构的引进与运用,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语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强化和兴趣的激发。

教学回顾:

本课教学音乐性强,表演效果好,适用于全班整体操练及个体表演。学生学了经过韵律化处理过的课文后,印象深刻,记忆效果良好。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说课稿范文 下一篇:青涩的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