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牧童范文

时间:2023-09-30 15:43:02

小牧童篇1

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小牧童和我一起背上书包上学校,他和我们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听我们老师讲知识,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画画,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我们相互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小牧童开心极了。

当我从梦中醒来,心想那要是真的该有多好呀!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白云飘飘网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牧童篇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利用课件,调皮的小牧童这一位客人导入,利用小牧童和同学们相互问好,找到高远感,再进行发声练习,接下来在基础训练中让小牧童和同学们比赛看谁耳朵灵,看谁反应快,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面的活动中。

二、趣学新歌,激发创新欲望

用高远、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小牧童”拿出笛子范奏,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高远、明亮的山歌风格,加上基础训练中的铺垫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根据歌词特点,这时变换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师问生答,小组对答,小牧童和学生对答,在一、二、四小节第四拍处拍手演唱等,这时学生的热情高,一句小小的话语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你们听,小牧童有新问题问你们!”

三、趣味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小牧童唱问题打开创编歌词的窗户,在第二小节换上新歌词,如“天上什么会唱歌?水中什么会跳舞?”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我们热爱大自然。”接下来,同学们互相提问回答,自己编歌唱,让学生思维放开,发挥想象,充分体现出一个字——“活”。接下来利用调皮的小牧童修改歌单出题考同学们,让学生交换节奏演唱自己编的歌,将××换成×·×演唱,变换节拍演唱,如换成3/4拍,将一、二、四小节各去掉一拍,在第三小节加上两拍说唱“嗨、嗨”。学生拍手唱新歌,心里甭提多高兴,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好样的!小牧童,你难不倒我!”增强了学生向“小牧童”挑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本课难点突破的前奏,并为后面的创造活动打下基础。

四、趣编乐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们情绪已掀起了小高潮,这时老师不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就会下降,在这里再利用小牧童鼓励大家提出新倡议:“同学们,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你们,我马上就要向大家告别了,你们能不能送一件小礼物给我呢?”“别的礼物我不要,今天你们唱会了《牧童谣》,我想带一首你们写的歌让我的伙伴唱一唱,你们能为我写一首你们自己的歌吗?”学生这时一听要把自己写的歌送给小牧童,心里可能有一点没底,这时及时出示《对山歌》歌词“我在这边唱,你在那边和,我们的歌声多嘹亮。”引导学生观察牧童谣这一首歌曲用到了音阶中的哪几个音?看一看牧童谣的节奏谱,再提醒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简谱卡片,分小组进行创编,大胆放手,巡回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学习的小主人。

五、分享乐趣,感受创新成果

同学们在动手创作之后,都想把自己写的歌送给小牧童,这时小牧童说话了:“你们能唱给我听一听吗?回去我好教给我的伙伴们听!”请各小组唱一唱,或者请代表唱一唱,录音播放,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歌最好听,让学生一起学一学,唱一唱,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感受自身的力量。这时同学们对小牧童说:“小牧童,同学们送给你的礼物准备好了,你喜欢吗?”小牧童回答:“同学们,谢谢你们,希望下一次又到你们班作客!同学们再见!”

小牧童篇3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篇二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了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渔夫们都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显得那么活泼可爱。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似乎在赞美牧童的歌声动听呢!

牧童正唱到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的一棵柳树上传来。蝉声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聆听着。

牧童想要捉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指树上的蝉,老黄牛心领神会,用慢慢的速度,轻轻的脚步,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

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从牛背上站起来,双手轻轻地向蝉靠近。说时迟,那时快,牧童双手向前一合,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将手露出一条细缝,笑着说:“哈哈哈,谁让你跟我比试歌喉来着,现在遭殃了吧!”此时的蝉,怎么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善罢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唤着,挣扎着,但就算这样,还是无济于事。

牧童笑着,他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夏天的傍晚,太阳也不那么刺眼了,放射出柔柔的光。天边映着火红的晚霞,像仙女披着粉红的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美丽非凡。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一头黄牛。它那只大眼睛似铜铃一般。翘起的牛角,尖尖的,大大的,弯弯的,青里透亮。身上的毛十分光亮、柔顺。

牛背上坐着一位牧童,头戴斗笠,后面绑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穿着一件灰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几分机灵,几分活泼,几分淘气。他一边走一边唱:“山儿青,水儿清,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还不时拿出束在腰上的笛子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在四周久久回荡。

老牛驮着牧童走进森林,鸟儿在树梢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一群不知名的小虫子也“瞿瞿”“蝈蝈”地鸣叫着,像在举行一场演奏会。忽然,一阵响亮的蝉鸣声传了过来,引起了牧童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搜寻,终于发现有一只灰褐色的蝉停在一棵大树上。它有着圆滚滚的大眼睛,长长的翅膀。牧童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只蝉,让伙伴们开开眼界,那能有多威风,多好呀!

心动不如行动。牧童马上收起笛子,闭紧了嘴巴,站起身,屏住呼吸,踮起脚,等到黄牛靠近蝉所在的大树时,举起右手,按住树干,一把扑向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扑扑”几声,蝉被牧童捉住了。牧童高兴极了,又唱起了歌,带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远去。

“山儿青,水儿秀,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这声音伴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远方。

炎炎夏日的一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都热得无精打采,大汗淋漓。当然,威名远扬的诗人袁枚也不例外。他心情十分烦躁,就连平时动听的蝉鸣声在他耳中也格外烦人。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到附近的树林里乘凉。

袁枚来到了树林里,感觉到这儿和阳光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昨晚的一场大雨,使得小花小草还有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碧绿的草地顿时变得生机勃勃,神采奕奕起来。

忽然,袁枚听见身后有牛叫声,便立马转过身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牧童,戴着一顶斗笠,两个腮帮子红扑扑的,鼓鼓的很可爱,牧童悠然自得地坐在温顺的老黄牛背上。这时,只见牧童拿出一支短笛,娴熟、老练地吹起曲子来,不时还高歌一曲,那歌声是那么动听、悦耳,连袁枚都如痴如醉,停在树上的小鸟叶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鼓掌。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称赞的。停在树上的蝉仿佛要与他一决雌雄,不甘示弱,也放声高歌起来。牧童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见他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眉毛一挑,一个鬼点子便诞生了。

牧童神不知鬼不觉地跨下牛背,掂手掂脚地牵着老黄牛来到了柳树下,袁枚笑了笑:原来他想抓蝉啊,这孩子真机灵!那孩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蝉,弯腰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对着蜘蛛网绞了又绞,心想:蝉啊蝉,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袁枚笑了,这孩子可真聪明啊,想到了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他站在牛背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只蝉收入囊中了。他的嘴角顿时挂上了一丝透露着胜利喜悦的微笑。那只老黄牛也叫了一声,如同在为他庆祝胜利。

看到这儿,袁枚诗兴大发,写下了名垂千古,朗朗上口的作品《所见》!

小牧童篇4

“我在林中真快乐。”“哗啦啦啦啦!”

“小黄牛与我作伴。”“哞!”

“蜜蜂还有小蝴蝶。”“嗡嗡嗡!”

……

“知了——知了——知了!”正当小牧童唱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又一位主角登场——蝉。小牧童立刻停住了歌声,“哼,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主动跟我提出比赛呢!”小牧童想,“既然是这样,我就把你捉回家,再慢慢比!”想着,他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一动不动地仔细听,好找到蝉的位置。

这有趣的一幕被诗人袁枚看见了,他立刻兴冲冲回家,写下了这首富有童趣的诗——《所见》。

小牧童篇5

【关键词】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社会工作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城市和农村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改革。农牧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牧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西宁市、格尔木等地方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因此,在青海省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的特点

青海省留守儿童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独特性。青海省不仅存在农业经济,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牧业经济,海东地区以及海北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同时,海南、黄南、玉树、果洛等地居民多以放牧为经济主导。虽然两种经济发展都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尽相同。农业区主要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而导致大量青少年留守在家,而牧区主要是在实行了牧民定居政策之后,父母去山里放牧或外出打工,孩子因学业需要留守家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

二、青海省农业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2007年,青海省妇联在海东地区循化、华隆、乐都等县进行了调研,[1]并且在西宁市部分学校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问卷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占44.6%,至少有一方在外地打工的占55.4%,在省内打工的占18.4%,在省外打工的占81.6%,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打工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新疆、山东、广东等劳动力输入大省,每年可以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然而这些省份和青海相距甚远,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只能一年或半年回家一趟,大大减少了与子女的相处时间。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占47.7%,隔代监护占50.9%,亲戚代管占0.3%,非亲代管占0.6%,监护缺失(自我监护)占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占很大比例,这两种监护模式对于青少年成长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

(1)单亲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在这种监护方式下,母亲(或父亲)既要操持家务,还要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况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必定会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亲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内向、自卑、悲观、自闭的情绪。

(2)隔代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这是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代委他人看管的做常见的类型。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2]虽然隔代监护相对于亲朋代管和自我监护,能更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和温暖,但是隔代监护也有很多弊端。老人大多年老体弱,思想守旧,文化程度地,经济条件差,和青少年存在明显的代沟,缺乏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很多老人仅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生活方面的照顾,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孩子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3)其他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儿童的监护模式还包括亲戚代管,非亲戚代管,自我监护。亲戚代管和非亲戚代管对青少年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之外,有的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影响,亲戚朋友大多都有自己的孩子,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交予有子女的亲戚朋友代管,而亲戚朋友对待自己子女和留守儿童时表现出的无意或有意的对待不公平,都会对留守儿童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另外,自我监护虽然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占极小一部分,但是,自我监护对于青少年形成的影响和构成的威胁是最大的。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和是非观念还不成熟,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放任不管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留守儿童多为学龄期的青少年,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大多在学校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等不良习惯。一方面,部分打工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总体期望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另一方面,作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这样一种特殊的监护模式,这些监护人普遍家务繁重,或者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律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使得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造成留守儿童散漫,叛逆,出现行为偏差。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其在心理方面出现较多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亲情缺失。父母的爱和情感是其他监护人无法扮演和替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子女身边,并且缺乏电话,信件等方式的联系,造成其心理上情感空白。孩子们特别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并且表现出对于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渴望。叶敬忠认为“留守儿童们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希望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他们的关爱,照顾以及全家团圆的幸福,然而,家庭的现实无法让他们呼唤父母的回来,城里的生活又让他们觉得遥远,陌生而又难以融入。尽管如此,很多孩子还是表达了父母回到了他们身边的愿望”。[3]

(2)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行为偏差。根据省妇联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一大半孩子有说谎话,打架,任性等不良习惯,有些孩子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金钱加放任的教养模式,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认为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外出务工,上不上学都无所谓。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保护,他们表现得胆小,懦弱,自闭;另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父母在金钱上的过分供给而导致行为失范,脾气暴躁,浪费奢侈等行为。

三、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相对于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几乎为零。本人于2012年5月初至2012年11月初在青海省海南州GH县HMH乡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社会工作集中实习。下面就以GH县HMH乡为例,对于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现状做出分析。GH县HMH乡位于青海湖西岸,该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产业形式以牧业为主,是青海省典型的牧业区。该地区近年来相继推广牧民定居政策,该政策大大推动了HMH乡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牧民的生活和出行,也大大改善了牧区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但是由于牧民定居改变了牧民以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牧民定居后,由于定居点远离自家草场,牧区居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每年在草场定居,跟畜放牧,如此,很多家庭中青少年的父母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需住在草场放牧,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也油然而生。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牧民仅靠放牧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牧区有很多人也开始外出打工,这也进一步导致牧区留守儿童数量增加。我们发现,在该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牧区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

牧区大部分地区发展落后,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他们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孩子应该去牧场放牧的观念盛行。实习期间,在与当地学校老师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该地学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学校每年需要组织老师去学生家中给家长做思想工作,或者劝解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才能勉强保证生源不被流失。大部分辍学的孩子都会跟随父母去牧场放牧,而有些孩子则会在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去放牧的时候自主辍学。在与该地一辍学的学龄儿童交谈过程中,当问及为什么不继续接受学校教育时,他表示,父母常年在外,自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里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去做, 自己是被爷爷奶奶劝退学的,父母对于这事也没有表示反对。该留守儿童还表示,自己不久就会去牧场帮父母放牧,认为自己长大后可以像父母一样以放牧为生,无需读书。另外,在与学校老师交流中了解到,该地区学生汉语成绩普遍较差,而学校对于汉语学习要求比较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学,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

2、政府和社会缺乏对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历来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往往仅仅停留在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缺乏资料研究,甚至有时候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但是,牧区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超过农村地区。

此外,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身上也普遍存在农业区留守儿童所有的问题。

【注 释】

[1] 2007年,青海省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到海东地区乐都县、循化县、化隆县进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研.

[2]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2005.12.

[3] 叶敬忠.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4.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鞠青.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尚晓媛.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江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小牧童篇6

夏天的傍晚,太阳也不那么刺眼了,放射出柔柔的光。天边映着火红的晚霞,像仙女披着粉红的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美丽非凡。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一头黄牛。它那只大眼睛似铜铃一般。翘起的牛角,尖尖的,大大的,弯弯的,青里透亮。身上的毛十分光亮、柔顺。

牛背上坐着一位牧童,头戴斗笠,后面绑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穿着一件灰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几分机灵,几分活泼,几分淘气。他一边走一边唱:“山儿青,水儿清,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还不时拿出束在腰上的笛子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在四周久久回荡。

老牛驮着牧童走进森林,鸟儿在树梢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一群不知名的小虫子也“瞿瞿”“蝈蝈”地鸣叫着,像在举行一场演奏会。忽然,一阵响亮的蝉鸣声传了过来,引起了牧童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搜寻,终于发现有一只灰褐色的蝉停在一棵大树上。它有着圆滚滚的大眼睛,长长的翅膀。牧童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只蝉,让伙伴们开开眼界,那能有多威风,多好呀!

心动不如行动。牧童马上收起笛子,闭紧了嘴巴,站起身,屏住呼吸,踮起脚,等到黄牛靠近蝉所在的大树时,举起右手,按住树干,一把扑向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扑扑”几声,蝉被牧童捉住了。牧童高兴极了,又唱起了歌,带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远去。

小牧童篇7

牧童把羊赶到着这儿,又带到那儿,心里一直打量着。他心生一计:前几天别家牧童在大家的帮助下赶跑了狼,如果我……他愈想愈开心,暗自笑起来,过了一阵,他才觉悟到现在的地点。

牧童开始进行他“绝妙”的骗局。他放开嗓门,手捂嘴,大声叫喊:“狼来了!”有东跑西跑,一来是想让更多的村民听到他的呼救声,二来是想让村民们感觉到他急促的呼吸。山周围的村民们听到了他的声音:正在烧饭的李大妈火都没灭,拿起大铁锅就朝山上跑去;躺在床上悠闲睡觉的王大叔,还没顾上穿衣,提起被子奔向山顶;正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们,放下手中的活,扛着锄头,大张旗鼓地涌向山顶。乡亲们懵住了,仿佛所有的感官都被摄服,好像除了狼在哪儿这个念头外,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了。牧童忍不住大笑起来,乡亲们见他是小孩,便下山去了。

牧童得寸进尺,几天后他又大喊:“狼来了!”大家都半信半疑,继续干活。牧童逼真的叫声打动了乡亲们,大家又带着“武器”上山了。大家所见,仍是牧童捧腹大笑的情景。牧童被乡亲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可他还不知悔改,继续勾勒着下次怎样让大伙受骗。

就在这时,狼一步步向牧童逼近,牧童还未设想好他的骗局,把头抬起放松放松,看见了那只恶狠狠的狼,牧童一时反映不过来了,呆坐在地上,等羊一只一只被吃光后,牧童才放声大叫:“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他喊破喉咙,也没人答理他。他急着滚下山,躲在一棵树后,可仍被狼尖锐的眼睛发现了……

是啊,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不会有人相信!

小牧童篇8

在一个清凉的夏日夜晚,风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明朗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夜空,把光亮撒向人间,就连往日的欢声笑语也没有了。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一眼望去,宛如无边的绿毯。

这时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牧童悠扬的笛声,他的笛声让人欢快。又时断时续,能使人舒畅,还让人欢心,这随风飘扬的笛声代表着牧童欢快的心情。牧童的笛声愈来愈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吃完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一边用精湛的技巧吹着笛子,一边向草地走去。他悠闲地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今晚的明月,心中蹦出了一万个“真美呀!”牧童索性不脱蓑衣,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牧童一边望着月亮,一边用笛子逗弄着晚风。牧童心里又想:要是天天都有如此美丽的月亮,我就可以让小伙伴们也来欣赏。

牧童虽然已经休息了,可是心里还在想着今晚的月亮。

指导老师:张永波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词范文 下一篇:民工工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