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17 23:39:26

关于母爱的古诗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1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临行密缝母爱之深 母爱伟大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2

【关键词】传统美德;古诗文;教学

1.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抗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如敬业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今天,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过去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传统美德,又是在这种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更需要将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美德是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基伟业!

2.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语文教育前辈刘国正说:“古文还是进行思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自由之心;《将进酒》,谁不为李白人格的傲岸不羁而热血沸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呢?……教学中让学生口诵心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

2.1 引情入境,激发爱国情。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我们必须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古诗文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教学古诗文的关键在于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春望》,是一首融情景为一炉,合国忧、家愁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杰作。教学时先播放低沉感伤的配乐诗朗诵,使学生如临其境,好像看到诗人眼含泪花,,沉痛地吟出《春望》的情景。然后抓住诗中关键词,全诗以“望”字串连,描写景色中含情,情景交融,仅仅用了40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安史叛军战乱的长安,满目萧条烽烟缭绕,诗人忧愁沉痛的画面。最后,通过人在焦急、烦恼时一个常有的搔头动作和“白发不胜簪”的肖像,把感时、恨别之情具体、细腻地融入诗人的形象之中。学生得到的表象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仿佛看见了白发稀疏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杂乱的草木,感伤国事,思念家人,忧心忡忡、老泪纵横的情景。这怎么能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呢?诗中强烈的忧国思亲的情感感染了学生,感伤地读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千古爱国诗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深情的唱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见他对祖国执着的爱。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地探索前进。

爱国主义和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帮助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

2.2 因势利导,树立勤学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

立志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广大劳动人民非常注意教育自己的子女养成勤学苦练的优秀品质,流传着许多动人的诗篇。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可谓家喻户晓;明代文嘉《明日》诗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颜真卿的《劝学》诗,语言平实通俗,形象具体,更具其特殊的教育魅力。“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诗中“黑发”与“白首”并举,两相对照,深刻地揭示出年少时勤学之可贵,借此教育学生凡事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立志勤学的人、事为榜样,继承弘扬立志勤学的美德,从小立下勤学志,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有志者事竟成,古诗文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明白,奋发立志、勤学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人生旅途中要不断砥砺操行,从而完成大志。

2.3 情感共鸣,培养敬老德 。

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古代帝王也不例外。《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因寤生被母姜氏所恶,但其对母的孝心始终不改,最终感动母亲,二人和好如出。三国时的李密,孝字当先,直至外祖母刘氏终,才尽节于皇上,所作《陈请表》发之肺腑,感人至深。

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诗,千古传唱,激起了许多后人敬母孝母之情。教学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妈妈是怎样扶养你长这么大的?接着引导学生:你们的妈妈这样疼爱你,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你们,这就是世界上最平凡然而也最伟大的母爱。居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著名诗人,写过一首引起多少儿女为它发出强烈共鸣的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游子吟》。教师深情吟诵《游子吟》,再介绍背景:诗人是在到溧阳县当县尉时,回家迎接老母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明白了这首诗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的原因,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无比关怀和疼爱。教师紧抓契机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可耻”的道理,进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尊敬孝敬父母的美德,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好孩子。

2.4 情操熏陶,建全人格篇。

“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主任 陈越光)。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古诗中还蕴含着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如《泊船瓜州》、《回乡偶书》、《四时田园杂兴》等,教学中相机地进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教育。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审美能力,造就一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创作者。

3. 结语

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李岚清在首都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大会上作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教学环节中和各项活动中。”

鲁迅先生说过 “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经典古诗文是传统美德教育最好的题材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这样,传统美德才能真正的蓬勃发展起来,“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3

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一些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诗歌,如《三峡》,《济南的冬天》,《使至塞上》要引导学生感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对于教材中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美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其他的爱国情等,使学生在体会到作品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从而受到感染,进而引导学生去感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情.关爱父母,关爱同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语文课本还很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过零丁洋》等,要旨、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古仁人的理想,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德育的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美育、德育。下面我就以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渗透美育、德育的。

1.分门别类集古诗--展示诗集《古香文墨》。

这个环节,是在课前完成的。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收集各类古诗,分别按“游子思乡”、“友谊长青”、“自然景物”、“忠君爱国”、“孝顺父母”、“豪情壮志”等几个主题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了解了古人朴素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宽容友爱的为人处事原则,很好的渗透了德育。

2.声情并茂诵古诗---积累背诵,读中悟情比赛诵读。

把课堂变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展示朗诵才华,提高朗诵水平,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读等各种形式的赛“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诗人所爱,恨诗人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赛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诗歌赛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还能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醉月听花唱古诗――快乐学习,以歌传情。

收集谱曲的古诗词(要求有简谱),如《长亭外》、《水调歌头》要求学生充分体会作者情感,全身心投入,唱出离别之情,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教育。

总之,以上三个环节,虽以诵读、欣赏古诗为主,但又无处不渗透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4

一、表演激发兴趣

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对诗的感情有时体会不深,如运用做游戏的活动,在临下课十多分钟时,课上用表演的形式把诗意或编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兴趣高涨,既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能体会到诗的深刻感情,结束学习,并能将课上的感情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教育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临下课十多分钟时,向学生征求意见,在班内分组分角色扮演母亲和儿子,演一演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评比那组演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一些关爱举动,从而教育学生要尊老爱老,并且让学生懂得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通过表演,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的感情,还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怎样对待他人的母亲这样的思想教育。

二、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之前用故事引入,就会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教学《七步诗》时,可先介绍人物——曹植和曹丕是曹操之子,曹植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继承当上了曹操的魏王,又篡位当上了皇帝。因为曹丕担心留曹植会有后患,所以便以在其父亡故时没来看望为由,追问逼迫。最终曹丕的母亲开口求情,曹丕才勉强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智就作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可心中的贪念却让他没有理智,于是将曹植软禁起来了,最终,曹植在哥哥的软禁下忧郁而死。这些曲折令人深感同情的动人故事,让学生心中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七步诗》的兴趣。

三、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虽然住在农村,但对农民收获果实所付出的辛苦和投入了解不深,不知道自己的家长们在地里干活的情景,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粮食来之不易,总是不加节制的浪费。如果到地里和农民伯伯亲自了解,就会有深刻感悟。如教学《悯农》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农民伯伯烈日下除草的画面|——短衣短裤,一个伯伯用锄头除田里杂草,汗水湿透衣背,顺着身体往下滴。这样学生才知道农民伯伯所付出的辛苦。通过农民伯伯交谈,才知道烈日下的杂草更容易除净,粮食需要三四个月才能收获,还需浇水、施肥、打药,每亩田地才收一千斤左右的粮食,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冰雹,也许颗粒无收。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粮食的可贵,农民伯伯的辛苦。这样走进生活,学生对《悯农》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更有助于学习,且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有了对粮食节约的意识。

四、多媒体激发兴趣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教学古诗词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游园不值》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山乡村野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色,院子里百花争艳,小路上长满青苔,看上去就像铺了一层绿绿的地毯,一支红杏伸出墙外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体会出春天的美丽。教学《忆江南》时,展现出江南的青山,绿水,红花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美丽风光,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以饱满的情绪学习。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5

关键词:审美;古诗文教学;孔雀东南飞

我们在教学古诗、文言文时,是否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多一些美的品味,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三点体会。

一、通读全文,了解结构之美

《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从此言不难看出其对《孔雀东南飞》结构艺术的赞美。整首诗歌人物形象众多,画面繁复,情节起伏性强,但由于全诗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又善于裁剪,表现出清晰完整的结构之美。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焦、刘夫妇的爱情,一是焦母与刘兄的逼迫及焦、刘的抗争。两者并行却又互为依存,交织发展,使诗歌结构明了,层次感强。同时,诗歌善于剪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安排情节,略去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在诗歌开头没有叙述刘兰芝与婆婆在生活中的矛盾以及产生矛盾的原因,而是比兴入题,通过兰芝“诉苦”,仲卿“询母”,焦母“怒责”等细节,将“爱情”和“斗争”两条线索连接在一起,引出下文。结尾处未详写两家失去亲人后的悲伤及具体的后事安排,而是采用两家合葬、鸳鸯合鸣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奠定的顾恋、缠绵的感情基调一脉相承,首尾照应。中间叙事以兰芝为中心,焦母、刘兄等人穿插其间,用语精炼,形神兼备。全诗情节严谨清晰,剪裁得当,紧凑利落。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之美,学会谋篇布局。

二、细细品读,感悟语言之美

《孔雀东南飞》语言不饰雕琢,字里行间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质朴之美。如文中的“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等都明白如话,浅近易懂。本文虽有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都是选取人们最熟悉的事物来“引类设喻”,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如描写兰芝辞别焦家时精细打扮中的“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喻体选用的正是民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葱根的长、白、细腻来表现手指的柔美;朱丹是古代常用的红色染料,借此描写兰芝嘴唇的红润也十分贴切。

此外,本文有时为营造一种艺术效果或气氛,常采用铺陈,大力渲染某个情节和事件;有时又惜字如金,尽显简洁,呈现出精炼之美。在教学时,对古诗语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解析、翻译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之美,以灵活运用于语文实践。

三、静心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文章浓墨重彩的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美好的爱情,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这场凄美的爱情悲剧,珍惜现在,也要感受穿插在字里行间的不易察觉的亲情,感受当亲情与爱情必须做出选择时的更浓重的悲哀。当焦母遣送兰芝回家时,焦仲卿苦苦请求,并发出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声音,而当焦仲卿无法改变这一切,“哽咽不能语”,“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述这一离别之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只留下这深情的誓言回响在分开的日子里,夫妻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这只是表现深厚爱情的开端,那后来的县令遣媒为子求婚、兰芝拒绝后双双殉情,这些情节我们更能见出夫妻间的情深意重。刘兰芝再嫁也不失一种选择,尤其是求婚者还是县令第三郎——门第高于原夫家。对于焦仲卿来说,休了刘兰芝,他母亲也是作出允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仲卿既能娶得娇美的妻子,也能顺母亲的心意。但是,爱情在他们眼里比荣华富贵和生命更加重要,他们双双以死殉情,这是一首忠贞爱情的颂歌。

但焦母对自己的儿子就没有感情了吗?显然不是。她自以为自己还是考虑到儿子的幸福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休掉刘兰芝,可以再娶其他貌美温顺的女子。面对儿子决意赴死前的辞别,“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她也泪流满面,可见其对儿子有深深的爱。她的悲剧在于,站在自己家长的角度来决定儿子的幸福,滥用封建社会赋予的家长的权力,使得自己的爱和儿子的生命一起受到扼杀。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 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这种悲剧的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冯建初.铺张渲染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J].湛江高专学报,1995,(01).

[2]高谦.《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叙事之比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阅读;创新教学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

二、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音乐配合古诗词教学时,所选音乐必须与所教诗篇的情调、节奏相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辅助,决不可胡乱选一首歌或一首曲子就上,那样将得不偿失。

三、感受情感美

亲情、爱情历来是诗人吟唱不衰的话题,翻看中国古典诗歌,这部分内容是最灿烂、最炫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高尚。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沐浴在亲人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在对亲情的歌咏中,最为人称道和传唱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而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在对这些诗歌的理解中,重在培养学生感恩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能把这种爱延展,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更要让学生明白充满亲情的家园是和谐欢乐的家园、充满亲情的社会是和谐文明的社会、充满亲情的民族是和谐进步的民族。这样才达到了我们学习鉴赏的目的。

四、体验品味,升华情感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通过诗词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崇高伟大的人格。可让学生表演性地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吟诵诗词,抒感。如果有条件的话,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五、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

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样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相当满意。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学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并不讨巧,反而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把自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查阅资料,自己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对古诗词充满热爱之情。正如陆游所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要求的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综合训练,而古诗词教学更要贯彻这一宗旨。

参考文献:

[1]何登洲.创设诗化情境进行诗化教学DD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W),2009(03).

[2]黄惠民.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师道,2005(12).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7

内容提要: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在普遍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突飞猛进,为古诗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1.画面展示意境法。

2.音乐感受意境法。

二、字斟句酌,体味语言美

三、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五、查找资料,延伸平台美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正文:

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但2002年3月4日的《都市快报》第一版却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设“古诗文诵读班”,却因只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停办。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开设的奥数班、英语班却班班火爆。

三千年前,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可“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在普遍缺乏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足够认识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一直感觉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突飞猛进,为古诗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作品”,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晓》一诗的教学中,开课伊始,师动情地说:“同学们,春天已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乐曲本身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古诗有不少本身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春晓》描写了诗人孟浩然昨夜听到的各种声音,表达了对春天风光的喜爱和对春天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的惋惜之情,读了之后感觉如同一幅生活小景。如何让学生能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处处闻啼鸟”是听觉形象,播放一段春天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学生顿时浮想联翩,感觉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天,欢快的春天里,到处是百鸟欢腾的景象,由心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爱春之情。一段“嘀嗒、嘀嗒”的春雨声正如永不停歇的钟声,不仅回响在学生的耳边,也敲打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产生时间不等人的感受。“花落知多少”,虽然未闻花落之声,但藉声示形,滋生视觉形象,学生由风雨联想到落花纷纷的场景,体会到了诗人惜春之情。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使学生渐渐进入“感受春天,欣赏春天,赞美春天,留住春天”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

二、字斟句酌,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感情吟诵,体会情感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得可谓精辟,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古代人多用来吟唱。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音乐美。学生在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 奏,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师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后观看课件,配乐播放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从中发现爱,并积极地表达爱,于是“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

五、搜集资料,延伸平台美

在教学古诗前,就布置上网内容、要求,在网页中寻找有关信息,在这些大量的信息中不仅有文字信息,还有图片、图像信息,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说教更有效。让学生在网络中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以及个性特点,自主选择收集信息。学生在学前便在网络的引导下,对作者的生活、创作背景进行详实地了解,在课堂上能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因缺乏共鸣而再感到“乏不堪言”,学习也不会“枯燥无味”了。在不断的查询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由此及彼,慢慢地把这股激情拓展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上,真正达到“学海无涯”的境界。

关于母爱的古诗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意境;写作;渗透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用语和外来译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但是有些词语表达的意思中却总感觉缺少了一些汉语本来应该具有的表现力和完整性,缺少了汉语最应该具有的内在情怀与高雅意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已不再成为青年学生的骄傲,语言中失去了诗意和内涵,有些甚至是趋于粗俗,故而我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现代汉语与古代诗词相映成趣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让我的学生们成为锦心绣口、出口成章的新一代“秀才”。以下是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心得总结,供大家分析和参考:

首先,在每次上课时,都抽出三分钟让学生背诵课本中精选的古代诗词。如果单独的拿出一首古诗词,简单背诵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我们把诗词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学生接受就容易得多。我在授课中,把教材中编者精选的古诗词,穿插在每次语文课中,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如《十五从军征》,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这些诗词,我在每次上课前都布置学生自学,解决生僻字,了解作者简况,等到上课背诵的时候真正三分钟就能见效果,事半功倍。当我们背诵姜夔的《扬州慢》时,我在板书上写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种悲痛乃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成为指亡国之痛的重要典故,姜夔淳熙二年,客游扬州时眼前的这座历史名城凋敝而荒凉,故写下此曲,这阕《扬州慢》所传送出来的国破家亡之伤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慨叹历史朝代变迁时,爱国主义激情也会在心中激荡。当我们把柳永和苏轼的词对比背诵的时候,学生高亢激昂的声调真犹如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恢宏气势,那低沉婉转韵律又好似“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转多情。

其次,在讲课中,我会根据授课时的情境灵活的运用古诗词对课文进行点化和总结,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感化教育。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时,作者除夕回家看望母亲又匆匆离开时,我板书出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两句古诗“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不用语言来描述母亲的不忍离别,学生们就都通过诗句能体会到中国人喜团圆的除夕夜,老舍先生不能陪伴母亲,心中的千万不舍和不安。学习到作者离家在外,不能侍奉母亲时,我和学生一起低声朗诵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其万一呢?教室里沉默无声,也许学生们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许是沉浸在古诗的那种凝练的意境中。当课文结尾部分写到“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韩愈的《韩诗外传》卷九中的两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老舍先生的那种遗憾,那种痛心,别的任何语言都比不上这两句诗来的透彻。中华民族以孝道居道德情操之首,老舍先生的点点滴滴,古诗词的字字句句,哪一处不是在熏染着这些年轻孩子的心思,如此的文字与诗句结合,比我们说教一百次让他们听家长的话,孝顺父母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

然后,古代诗词,在于学,更在于用。在写作练习时,我会引导学生在谈话和写作中运用古诗词。有一天上课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地面水流成河。我立刻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我们上课的教室在五楼,学生看着窗外的天气变化,随我朗诵着这首诗,应时应景,深刻体会到东坡先生的敏捷才思与古代诗词的精练美艳。有一个学生在描写同学聚会的作文中写道:(白居易《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笑批到:同学年少,酒换饮料!还有一个学生用“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描写朋友在聚会时迟到了,自己在等待朋友来时百无聊赖的心情,给文章平添了一些趣味。

最后,学古诗,背古诗,用古诗,让古代诗词渗透到我的语文教学当中,我们也要学会写古诗。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由于交通拥堵,校车迟到了,我急匆匆走进教室后,随口做了一首“词”: 《梦江南・等通勤车有感》:梳洗罢,飞奔火神庙。千车过尽皆不是,晨晖脉脉冷风嗖。肠断寒冬中!听着我模仿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的格律胡诌的几句词,学生哄堂大笑,笑声中传达了对迟到的老师的理解和对这阕词的认可。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模仿,多说,多写,可能就会有美妙的句子油然而生呢!

上一篇:梦想启动范文 下一篇:骄傲女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