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范文

时间:2023-11-16 15:38:20

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篇1

就“内在自省”而言,学生能够感知到巴金先生送走包弟之后的歉意、自责与痛苦,因为课文有着这样显豁的表述: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第10段)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第11段)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第12段)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第13段)

问题是,一些看似平淡实则意深的句子,学生因尚欠语言敏感力阅读时容易滑过。此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彰显出来:或指出让学生品味感悟,或要求大家讨论探究,或陈述教师自己的观点。下面略举几个“内在自省”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①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送走了“十多天来”一直让“我”睡不好觉的包弟,甩掉了这个可能给“我”及家人带来灾难的政治包袱,因心理压力骤减,“我”顿感“轻松”不已。可是,卸掉了一个包袱,心理却加上了另一个“包袱”――心灵拷问的道德包袱。需要一提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写出自然而然的本能意识,反映出作者本性的纯善。

②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小狗包弟在实验桌子上受到身体“解剖”,而“我”此时受到心灵“解剖”:为了保全自己,就可以置其他于不顾,这是多么极端的自私自利!

③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为了想保全自己”把一条小狗送到解剖桌上,通常看来无可厚非。可巴金事后为此感到羞耻,为此自谴自责。这种自我解剖发自肺腑,常人无法做到,这不仅是真诚的忏悔,更需要有直面悔恨的勇气!

④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本句话很耐人寻味。首先,“我”“也变成了包弟”含蓄表达自己在期间不能主宰自己、任人宰割的境遇;其次,从“倒是”含义(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看,“倒是我的幸运”并非庆幸,反而含有“没有死在解剖桌上,是我的不幸”的意味。那么,为什么说活着倒是“不幸”?因为对巴金来说,活着就会时时刻刻受到良心的谴责。

⑤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作者说“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而不是说“我想念妻子”或“我想念萧珊”,因为不能冲淡怀念小狗的主题,作者是在竭力克制内心的极大痛苦;在巴金看来,萧珊也是因自己牵连无辜遭受迫害,对萧珊同样无比的愧疚。从另一个角度说,把对包弟的怀念与对萧珊的思念放在一起,足见包弟在巴金心目中的分量,足见巴金的忏悔真诚与深切。

除了“内在自省”的句子,几个“外在揭露”的语句也是平淡中含有深意。以下几处也需要教师提醒学生关注,必要时引导学生甚至直接分析:

⑥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既写出造成人们战战兢兢、恐怕惹祸上身的冷漠,也衬托出“”的残暴,反衬出狗的善良与忠诚。

⑦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以上两处写孩子打门是有深意的:一是孩子们的行为让巴金“胆战心惊”,写出自己的胆小怯弱;一是孩子们的行为显然是受大人影响,写孩子更能揭示的惨烈与疯狂,回首那个年代,真让人心有余悸。

⑧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这里明着是写园子的“创伤”,实则在暗示造成的严重破坏,“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则是人心疏离的表现,它反映了人们之间心与心的隔膜与警惕戒备。

陈隆升博士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一书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2]陈博士意在在强调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接受实际,这正是我们理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既然学生能够轻易把握《小狗包弟》的故事情节,就无需对事件进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较为详细的梳理,因为教学生已懂得的内容是无效的,更何况对文本的“表现”(写什么)和“表现性”(怎么写)的把握才这篇散文的关键。

就文本“表现性”而言,开篇艺术家和狗的事件颇具文本建构特色,《教师教学用书》从“思路章法”“思想内容”“写作效果”三方面进行分析。这儿要指出的是,第一段用“人”“狗”鲜明对比的方式逼仄出人性的丑恶狗性的善良,为小狗包弟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及家人不被牵连遭致迫害,把一条小狗送上解剖桌,需要那么痛苦、自责、忏悔吗?

这的确是个难以一下子就回答好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中随意“处置”动物的事情司空见惯。而这,恰巧是巴金与众不同之处;而这,恰巧也是我们教学须要用力之处。

要想解决这问题,需要从巴金个人和现实社会两个角度探求。从巴金个人角度分析,包弟乖巧可爱、通人性、重情义,“我”和它之间有着深厚的友爱,可以说,包弟代表着美好、善良与温情;从这个意义讲,“我”送包弟去实验室受“解剖”的行为,剥去了“我”人性的外衣,暴露了“出卖”美与善的丑恶一面,所以巴金因自己丢失了美好的人性而痛苦不堪。从社会角度说,残酷而荒谬的使得普众人性扭曲,那个时代,变节者、卖友者、落井下石者并不少见,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正是国人人格的萎缩、孱弱;虽然结束,但它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因此,作者欲用近乎苛责的灵魂拷问,呼唤美好人性的觉醒与回归。

“‘’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理恐怖,以及知识分子的软弱,人类的自私与寡义,个人在群众暴力面前的无可奈何、个人对极‘左’路线迫害的顺从以至转嫁灾难于别的生命,等等,就都在其中展示出来了。”[3]陈思和如此解说《小狗包弟》深刻意蕴,这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层面达到理解的奥义。

注释:

[1]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2期。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小狗包弟篇2

在课堂教学中,作者首先通过一段导语:“见多了人与人的是是非非,我们似乎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今天我们讲一个“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制造一个故事悬念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暗示学生“人”与“狗”的微妙关系,为后面引入对十年浩劫,这个是是非非时代的反思做一个铺垫。随后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找出重点字词;二是大致区分文本中写“狗”和写“我”的部分,从而获得对文本结构的初步了解。

随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笔的小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份《寻狗启事》,用一个词总结包弟的特点。这个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大亮点。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刚才的预习情况,又引导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人与狗的距离,总结出小狗包弟的“可爱”特点。这些找“狗”、写“狗”的环节可以说是一种对文本的粗读,是对后面找“人”、找“我”的预热。

在纠结了半天“狗”之后,笔者置疑:“这么可爱的狗,

为什么要送走?不送行么?难道是可怜没人爱?举例分析”引入对分析“人”的环节。通过找出两个“人”:一个“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一个住屋是自己修建的老板,让学生看到“我”的别无选择,进而朗读、体会、思考,“送走包弟后作者心情有什么变化?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感受到作者从“轻松―羞耻―熬煎”的心理变化。随即笔者再次置疑:“‘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为什么老板自己修住屋”,引出可爱的狗和善良的人都无路可走,没有选择,这是一种悲剧,同时引证鲁迅对悲剧的论断―“让有价值的毁灭掉”。

此时,笔者制造一个话题“这仅仅是一个人和一只狗的悲剧么,悲剧根源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找到“小孩喊打喊杀”,思考“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时代特征,思考悲剧根源,重点为什么连小孩都这样,从而感受到时代的黑暗、人性的扭曲。这时设置一个迁移拓展训练:“狗――人――时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么?”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以小见大”的手法,并回顾类似朱自清《背影》、(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等作品。这是本教学的第二大亮点。

为加强对“人性的扭曲”根源在于“时代”的理解,找到解决矛盾的钥匙,教师可以再次引导思考“这样的时代以前有过么?有过类似的人性表现么?”回顾鲁迅的《纪念刘和珍》中“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举例二战里的种族屠杀。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鲁迅的作用,提醒学生“面对这样的时代,鲁迅认为该怎么办?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找到答案“在《纪念刘和珍》里号召大家在沉默中爆发”。通过鲁迅的论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迪学生思考“巴金认为该怎么办呢?”在这里要求学生自读最后两段,把“我”改为“我们”再读,同时结合课后练(3、4、5、6、7),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回顾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告诫自己,时代要我们说真话”。接着笔者总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历史带给我们不只是沉重的教训,还有宝贵的经验。所以巴金在小狗包第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化悲痛为力量,变教训为经验,提醒国人,时刻不忘说真话。”同时配合投影举例德国总理下跪。最后学生齐读新华社给予巴金的颁奖词,再次感受作者敢于面对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格魅力和时代责任感。这是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也是整堂课的高潮。

后记:整个教学,笔者尝试以“狗―人―时代”为教学线索,沿着“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反思拓展”的思路,带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人狗“情”未了中,体验作者的苦楚,明白忏悔的意义。

小狗包弟篇3

我有一位五岁的小弟弟,他生得十分可爱,不管谁见了都会非常喜欢他的。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天天要吃一包牛奶,而且都是他自己到小店里去买的。

这天,他来到小店里像往常一样买了一袋牛奶回家去。路上,他看到有一条小狗蜷缩在路边,浑身发抖还用眼睛可怜巴巴地看着小弟弟。小弟弟立刻蹲下身,弯下腰去,摸着小狗的头说:“小狗狗,你饿了吗?真可怜!”说着,他把牛奶袋撕开一个小口,一点一点挤出牛奶喂给小狗吃。小狗一口一口地吃牛奶,很快就把一袋牛奶都吃完了。那条小狗冲着小弟弟摇了摇尾巴,好象在说:“小朋友,谢谢你!”小弟弟说:“不用谢!我的牛奶没有了。明天,我拿了钱再去买给你吃。现在,你自己去找你的爸爸妈妈吧!拜拜——”他还不放心地一边走一边回头看那条小狗。但是,他还是不放心地走回了家。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只有等明天再去买牛奶,自己不吃给小狗吃。

小狗包弟篇4

我的弟弟----宋宇飞

我的弟弟今年六岁,刚上幼儿园大班。他高高的个儿,大大的脑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笑起来脸上露出两个小酒窝,看上去非常可爱。

别看弟弟人小,可他调皮的很。

一次爸爸带我回老家,刚一进家门,我就看见弟弟在狗窝旁边喂他心爱的小狗“乐乐”。弟弟听见动静,一回头看见我来啦,兴奋冲从过来,拥抱着我,高兴地对我说:“哥哥,你可来啦,我喂狗的面包让它吃光啦,你有没有带什么好吃的来?”我叹了口气,说:“我也没带什么,只想着回老家找你玩。”弟弟一听满脸的不高兴,于是,他也不和我玩,跑到屋里去,不一会儿从屋里端着一盆炖的鸡走出来。“你端鸡干吗?”我问他,“你又没带什么好吃的,要不给我的小狗喂点。”站在一旁的奶奶一看,气的火冒三丈,生气地说:“龟孙子,炖的鸡是给你哥哥吃的,你要拿去喂狗,看我不打死你!”说着奶奶卷起袖子,脱下鞋,就要打弟弟。弟弟见势不妙,放下鸡,撒腿就跑。弟弟真倒霉,只要一停下来,就要挨“大板”。看着弟弟挨打的样子,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就是我的又调皮,又捣蛋的弟弟---宋宇飞!

小狗包弟篇5

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以《小狗包弟》为例作了初步的教学尝试。

一、学习素养的培养(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材教学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请看我在执教《小狗包弟》时的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题目为“小狗包弟”,那么围绕“狗”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请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二是文章开头写艺术家与“狗”有何作用;三是对于巴金来说,“包弟”不是一条普通的小狗。文中哪些地方集中描写了包弟的一些经历,由此你可以看出“包弟”是怎样的一条狗?

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在学生思考成熟后,我让各小组推荐3个人分别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回答。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定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真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学科素养的培养(言语能力、语文思维)

语文教材重在“如何传播信息”,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智慧,也就是言语能力和语文思维,这是学生阅读行为的真正目的。所以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表达”“写作”“思维”,这些都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容缺失的部分。

我是这样达成学科素养培养的:

无情的现实,带走了包弟,对于巴金来说,包弟的离去已经不可挽回,唯有对小狗包弟无尽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哪些语句集中描写了巴金对包弟的怀念与歉意?并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语气、语速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纷纷起来品词析句、情感朗读。

“”是杀死小狗的罪魁祸首,巴金当时的选择实属迫不得已。然而,这位世纪老人却主动地背上了这个精神上的包袱,对一只小狗欠下了一笔十三年零五个月的心灵债。从巴金的歉疚和忏悔中,我们看到了巴金怎样的品质?结合当时的背景,你认为巴金的歉疚和忏悔对我们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讨论交流4分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说: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与忏悔,不仅体现出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这场浩劫的揭露,进而警醒后世不要重演这样的灾难。巴金认为,他具有这样的责任。而这正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重要原因。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的巴金。

学生填写的答案丰富多彩,如:一个坚守良知的巴金;一个敢于正视灵魂弱点的巴金;一个定格在真善美的净土上的巴金……

接着我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如果今天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在此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表达与写作,有意识地将言语能力和语文思维的培养训练融入课堂,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材教学中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关注人的发展(立德树人)

很多老师把语文课程当成了纯粹的“德育”,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较之于其它学科,它更温润、更具感召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对待文本所包含的“情感”和“审美”资源,设计出合乎学情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在执教《小狗包弟》时,我是这样来进行情感重塑和审美培养的,为了加深学生对巴金人格的认识,完成精神内化,我又用多媒体提供了以下辅助材料:

“五十年代我常f做一个中国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30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巴金《怀念胡风》)

“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巴金《再访巴黎》)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巴金《“豪言壮语”》)

“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本领,我靠的是真感情。”(巴金《病中集・后记》)

教师小结:

巴金主动背上了精神包袱。有人说这正是他人性的闪光点。他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他自我反省的勇气和气度,对良知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性真善美回归的呼唤。

最后由教师总结,完成了课文的升华: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他坚守良知、正视灵魂弱点、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的勇气。让他留下的涤荡心灵的文字,化着一泓清泉,浸润着我们的灵魂。愿在座的学子在感受文学美的同时,也坚守我们心灵的真善美。

对“忏悔和自省”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浸润,学生能理解到这是一种对责任的自觉承担。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认识到“自省”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令人崇敬、景仰。且由个人的自省上升到对时代悲剧、对民族、社会的反思上。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审美净化。

小狗包弟篇6

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记叙了一个艺术家被专政队揪头殴打,认识的人都望而生问,掉头就走,唯有一只小狗向他表示友好,这是将人与狗进行对比啊……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可爱又懂事的包弟的惨死无比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对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愤恨!

是啊,艺术家的小狗一直在家里等待着主人的回来,而它最后的惨死却是为了不让自己的主人遭受不共正的待遇而愤懑的死去;再此紧张的气氛中,作者为了保全自己、保全全家认得性命,不得不将小狗送走。

小狗包弟,只是一只小狗。按理说,在这样的环境——人人自危、夫妻背叛、亲人反目、朋友相互出卖、将一只小狗送走并不觉得什么,作者却感到无比的自责和无限的愧疚,对,“狗命”固然低于“人命”,所以,这完全是一种情感,一种无法比拟的情感、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在时时解剖别人,而更多的是在解剖在自己。这种要求自己、勇于解剖自己思想的可贵精神,也无疑是一种情感,就像巴金爷爷一样,勇于解剖自己的思想——自己无力保护这只“讲仁义”的小狗,却为保全全家而丢弃小狗感到羞耻、感到自责、感到愧疚、甚至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一个伟人,不是谁说了算的,我想,巴金爷爷在写此文章的时候,能透露真话,说出实话,这是另一个内在世界的情感流露,他经受了“文化大革命”,并深受其冲击后仍能够勇敢地流露出压抑在内心的真话,让人深受启迪!

小狗包弟篇7

徐闻海石花写作学校 四年级

朱乾锦

我家养着一只小白狗,这只小白狗是我奶奶家的那只老母狗生出的,小白狗今年刚到一岁,每次我去上学都要望小白狗才去上学。

小白狗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一双像龙眼丸的眼睛,一双又大又白的大耳朵,看起来非常可爱。

小白狗好像一名警察,每天要是深夜,它都站在门口守,要是有人来了,小白狗就“汪、汪、汪”的叫三声。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小白狗坐车买牛奶,忽然小白狗看见一个小偷要偷人家的钱包,小白狗就大声叫起来,车上的保安听见了,赶紧把那位小偷给抓到派出所了。

小白狗还有一个特点,是爱玩。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弟去公园玩飞碟,小白狗也跟着去。我用力一扔,表弟接不到。小白狗赶紧跑过去,抢过飞碟,用嘴叼住,然后用力一扔,扔到了五 十米 外,连我也接不住了,别说是表弟了。我想,小白狗该不会是飞碟外星人吧,不然怎么会扔的这么好呢?我回家问妈妈,小白狗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妈妈说:“这是小白狗的天赋,再说,她是奶奶家母狗生的,不可能飞碟外星人。

啊!这就是我家的小白狗,小白狗的天赋可真多呀!连我的天赋也比不上它的天赋呀!我喜欢它。

点评:

小狗包弟篇8

“世上只有人医狗,闻所未闻狗医人。”当很多城市出现“狗医生”后,一些市民由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期待“狗医生”来看病,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向医疗行业发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的呼唤呢?

新闻回放 最迷你“狗医生”出炉

2009年10月上旬,广州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狗医生”选拔赛。当天有25只狗狗在主人的陪伴下前来应考。考试分三部分,总共10分钟,内容却堪称“苛刻”:考官对狗狗又掐又拍,拽毛、扯耳、压头,对着狗脸吹气,干扰狗狗进食,连狗狗走路时,都会突然遭遇考官的怪声吓唬。

由于“狗医生”的“病人”们多是老人和残疾儿童,揪毛、拽尾巴等都是它们“出诊”时可能遇到的情况,考试就是为了测验它们能否在上述情况下忍着不发“狗脾气”

在古代牧羊犬、金毛寻回犬等大型犬居多的候考区内,体形娇小的“朵朵”格外显眼。据组织方亚洲动物基金(MF)的工作人员介绍,吉娃娃这种小狗通常性格活泼、敏感、容易被激怒,不胜任“狗医生”的工作,但“朵朵”的表现地出人意料,哪怕遭遇考官揪毛的“酷刑”,还是忍着一声不吭,具备“行医助人”的素质。

由于“朵朵”体形实在太娇小,象征“狗医生”行医资格的最小号红领巾套上它的脖子,都显得太宽松,组织方只直千为它重新量身定做“米你版”红领巾。

最终,当天共有11只小狗司关成功,成为新任“狗医生”。据亚洲动物基金工作人员介绍,加上新科成员,广州迄今已有44只慰藉人类心灵的“狗医生”。“狗医生”一个月“出诊”五六次,定期探访多家医院、老人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儿童学校,给患者带来欢乐。

趣闻 “狗医生”能帮主人嗅疾病

英国达拉谟郡布兰登市53岁糖尿病患者保罗・杰克逊经常会因血糖过低而突然虚脱,陷入昏迷。自从他养了一只宠物狗后,就再也没陷入这种致命的突然昏厥了。因为这是个尽心尽职的“狗医生”,它拥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每当保罗的血糖降到危险水平时,它就能嗅出某种气味变化,从而吠叫向主人报警。

保罗在6年前患上了糖尿病,每个礼拜几乎都要突然昏厥三四次。每次当他在家中发生晕厥后,他27岁的儿子詹姆斯和22岁的儿子奥利弗都会不断用手拍打他的脸庞,或掐他的人中,直到他苏醒过来。

此后,保罗养了一条6岁的宠物狗――博德牧羊犬“丁克”。丁克具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每当保罗体内的血糖降到危险水平、即将陷入昏迷前几分钟,丁克就会闻嗅出某种气味变化。每当听到丁克朝他汪汪大叫,保罗就会喝下一大杯含糖饮料,或大嚼几块巧克力糖,从而使体内血糖含量上升,防止自己陷入突然的昏厥状态中。

发现丁克具有这一神奇的本领后,保罗立即和英国白金又郡艾斯伯雷市的“英国癌症和生物嗅探狗”组织取得联系。该组织专门训练像丁克这种可以帮助疾病患者的“狗医生”。有专家认为,丁克是一只天生的嗅探犬。

在英国,除了丁克拥有这一神奇的嗅探本领外,还有另外6名“狗医生”正在接受特殊训练,从而可以闻嗅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变化。

焦点 狗医生,一剂特别的良药

初听到“狗医生”这个名称,竟然产生出种“狗当医生,人何以堪”的感慨,但随着对“狗医生”这个计划项目的深入了解,也逐步对“狗医生”项目有了更多的认同。

事实上,“狗医生”计划是亚洲动物基金从1991年开始推广的一个动物治疗项目。与伴侣动物共同生活可能会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种种好处,例如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减缓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等等,甚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标水平。

1998年,“狗医生”正式出现在中国。通过选拔性格温顺的狗狗,让它们去医院慰问病人,去老人院看望老者,去特殊学校跟孩子们玩耍。因为,犬的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实验所证明,犬对治疗抑郁症和孤独症(自闭症)有良好的疗效,并有助于慢性病人的心理治疗。国内外已逐步开始在老人中心和孤儿院开展利用犬协助治疗的项目。

其实,利用伴侣动物治疗由来已久,医生狗行动已有30年的历史。在许多国家,最早用于辅助健康的动物往往就是养在门诊室内一只漂亮的小鸟或鱼儿,欣赏它们的姿态可镇定病人情绪,使他们在候诊过程中放松下来。在老年人康复中心,伴侣鸟可明显减轻老人的沮丧情绪,鸟雀喂养中心可安装麦克风,以便让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听到鸟的鸣唱。在这种场合下,仅仅动物的存在就可起到积极影响。

医生利用动物去完成各种工作,克服病人的临床恐惧症,教病人走路和讲话等技能,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等。目前动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治疗场合,包括监狱、老人院及特殊学校,也用于各种残疾人的治疗。在这些场所,动物可引导一些特殊人群付出和得到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责任感和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觉,从而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交流,早日和谐地融入社会。

在香港,“狗医生”是政府承认的社会福利项目,全港有2DO多只狗医生定期探访60多家机构,狗医生改变了许多香港人的生活。一位癌症患者在临终之前打来电话,希望狗医生最后再探访他一次,这表明狗医生对病人有着多么不同寻常的意义。狗医生不能治好他们的疾患,却能了却亲爱朋友的最后一个心愿。

在北京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特教班,曾经做过左脑切除手术的小妍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到狗医生身边,一边抚摸,一边亲切地问候着……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的36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和狗医生相处后,有的怯生生地摸起了狗狗的鼻子和耳朵,有的热情地拥抱着狗狗。这些从不参加社交、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孩子终于有了主动交流的欲望。

在上海虹口区密云特教学校,36只经过挑选的伴侣犬定期来校为全校总共有180名智障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行动不方便的孩子们在与小狗的玩耍中,一个个原本木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姑息关怀病房,曾经流浪的医生狗大理主动和一位老婆婆握手。早已被疾病折磨得神疲体乏的老人高兴地拉住大理的爪子,轻声说:“乖宝宝,奶奶真喜欢你,看到你,奶奶还能多活几年。”病房李主任表示:“狗医生让每个病人都暂时忘记了痛楚,给病人带来了关怀和鼓舞,这是一剂特别的良药!”

当然,狗医生并非万能的,未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人群,但确实有程度不一的辅助治疗作用。专家把狗医生带来的效果归功于狗的“非歧视性”,他们认为,精神紧张会使病情加剧,因此病人通过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会使心态平和,有助于减轻病痛。而狗医生永远不会因

探访对象的外表、病痛或残疾而嫌弃他们,从而使患者建立了信心,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而对于那些自闭症、老年痴呆患者,新奇、特别的交流对象和交流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打开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窗口。

狗医生计划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利用伴侣动物与人亲近、从不歧视的天性,使治疗效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狗医生自身的安全和福利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的出色工作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伴侣动物的关系狗是我们与自然界的纽带,人类在利用动物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更应该尊重生命,重视动物的福利,因为,爱它们,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怕狗的女友,让狗治好了恐惧症

口述/许又常,男,29岁,长沙某医院的外科医生 采访/肖阿勇

那天,陈琳来找我,当她看到我身边躺着一只“京巴”狗时,脸色顿时大变。我对她说:“邻居家的狗。腿受伤了,让我帮忙治治。”我没有注意到陈琳已经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好像马上要休克过去。我打开身边的药箱,熟练地给狗受伤的前腿上药,打绷带。等我忙完一抬头:陈琳不见了。

我找到陈琳时,她竟然向我提出了分手。我司她为什么。陈琳看着我,眼中渐渐涌出了一层泪水:“好吧,实话告诉你,我有一个怪癖,是没法克服的,也是没人能够理解和忍受的,相信你也会觉得不可思议:我讨厌狗,仇恨狗,格外恐惧狗。我不但没有办法挨近狗,就是远远地看见狗也会浑身发抖。因此,我的生活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狗的。”

我无比震惊:陈琳跟我分手的理由竟然如此“怪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不喜欢狗,可是不至于像陈琳那样,她好像格外怕狗,仇恨狗,跟狗大有不共戴天的意思。我试探道:“小琳,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恨狗的?不会是生下来就恨狗吧?”

泪水控制不住地从陈琳的脸上滑落下来,原来,陈琳的童年充满创伤,而那创伤跟狗有关!

陈琳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外遇要求跟母亲离婚,善良而多病的母亲万般无奈只好同意了。陈琳跟着父亲,父亲跟那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结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乔小路。父亲和继母百般宠爱小路。小路5岁时,家里买回一只白色的“京巴”狗,小路非常喜欢。

陈琳在父亲的新家里备受冷落。她牵挂着孤独而多病的母亲,内心对父亲一家充满怨恨,她尤其恨她的同父异母弟弟,认为是他抢走了父亲的爱,抢走了她和她亲生母亲的幸福。她看到弟弟很喜欢那条“京巴”,就把对弟弟的怨恨转移到可怜的小狗身上。趁家人不注意,她就踢那小狗两脚,或从它的身上扯下两把狗毛,小狗呜咽着逃开,她却好像看到弟弟被打后痛不可档狼狈逃开的样子,心里有一种报复后的。

有一天,她放学后去探视生病的母亲,母亲病得更重了,抱住女儿流泪不止。陈琳一边安慰可怜的母亲,一边暗暗把泪水吞到肚里。陈琳回到家刚放下书包,继母就让她下楼去遛狗。陈琳把“京巴”牵到僻静处,拴到一棵大树上,随手从地上捡起一条木棍,疯狂地打它,一边打一边叫着弟弟的名字。“京巴”痛得乱叫乱跳,腿被打断了,眼珠儿都被打伤了,流血不止,它拼命挣扎,终于挣开了绳索。血流不止的“京巴”瘸着腿逃走时,回过头来充满幽怨地看了她一眼。“京巴”那幽怨的眼神儿,永远地定格在日后陈琳的噩梦里……

“京巴”逃走时那幽怨的眼神让陈琳恐惧。她在外面徘徊到很晚才回家。家中已是大乱,原来小路趁父母不注意,独自一人跑到外面玩,不想在横穿家门前那条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车辆撞倒。弟弟死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临死时他的眼神就像被陈琳痛打后的“京巴”,充满了痛楚与幽怨。看着弟弟的眼神,让陈琳恐惧地后退了两步,她的神经在那一刻产生了错乱,死去的弟弟与逃走的“京巴”重叠在一起,她觉得是她害死了弟弟……

陈琳逃到亲生母亲身边,她不肯再见父亲。她怕见到狗,十自听到狗的叫声,想到狗就联想到死去的弟弟。她读大一时,母亲病逝了,内心深处的自责让她无法再见父亲,跟父亲一家几乎断了联系……

陈琳患的是典型的单纯恐怖症。所谓单纯恐怖症是指病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或人际关系产生强迫、持续而且不符事实的极端害怕。患者明知这种害怕与实际的危险性相比,是不合理的、不当的,但还是不能自控地害怕,从而对害怕的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回避行为。陈琳弟弟的死、童年充满创痛的经历,均与狗有关。随着岁月的流逝,创伤被深埋于心底。陈琳表面若无其事,可是一旦接触到跟狗有关的事物,或者看到狗,就会触及内心旧日的创痛。陈琳怕狗、恐惧狗、仇恨狗,都源于她极力想避免触碰内心的创痛。

我对陈琳进行了心理疏导,告诉她,弟弟的死是个意外,与她童年时期对弟弟的忌恨及虐狗行为毫无关系,让她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我力劝陈琳主动接触狗,通过直接面对恐惧的对象,来克服和减轻内心的恐惧,从而增加自信心,直到打破由于逃避方式而形成的恶性循环,恐怖心理就会消失

陈琳决定接受我的治疗方案。我每天都用手机给“京巴”狗拍几张照片,带到陈琳的面前:“你看,今天‘京巴’站起来了,能一瘸一拐地走路了。”“‘京巴’的伤全好了,你看它的毛色多漂亮,身体的骨骼多匀称多优美,它看着我们的眼神多温柔……”

陈琳最初面对“京巴”的照片时还很恐惧,但她渐渐地能坦然接受了。一天,我把欢蹦乱跳的“京巴”带到陈琳面前,陈琳先是惊叫一声,后退几步,半个小时后,她终于怯怯地伸出手,试探着抚摸起“京巴”来,“京巴”亲热地对她叫着,与她戏耍在一起……

“狗医生”,让女儿摆脱了自闭

口述/秦姣月,女,33岁,公司副总 采访/张治敏

4年前,我自费到澳大利亚留学深造。在熬过了最初的艰难期,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我把6岁的女儿与在国内大学教书的丈夫接到了悉尼。

女儿在国内时非常活跃,整天唧唧喳喳说个不停。然而,自从她在悉尼上了幼儿园后,因语言问题,女儿很难与小伙伴们沟通,而当地的一些孩子对新来的同学并不欢迎甚至故意孤立她。受此影响,女儿从前的活跃性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学校里整天阴沉着小脸,性格变得忧郁不安。于是,放学回家成了女儿最快乐的事情,因为她可以与尚未找到工作的妈妈一起玩乐。

此时,一向渴望事业发展的丈夫觉得在澳大利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决定回国重执教鞭。失去爸爸的关爱,女儿变得愈发孤僻。

两个月后,我突然接到校方的电话,让我赶紧到学校一趟。我预感不妙,当赶到学校时,我几乎认不出女儿,女儿见到我一句话也不说,拉她时也使劲往后缩。据校方反映,女儿在学校从不跟别人玩,也不跟人说话,喜欢一个人发愣发呆,近来更加严重。校方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找心理医生看一下。

医生通过询问后诊断女儿是自闭行为,他建议我中断女儿的全托,并尽量多抽出点时间与女儿沟通交谈。事到如今,我还有什

么话好说,惟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医治好女儿。我一边将这个消息告诉国内的丈夫,一边按医生的指示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

我抽出很多时间陪女儿聊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女儿仍旧不言不语,直到遇上了那只可爱的小狗……

再次复诊时,医生建议我每周六带女儿来参加一个活动,说这会对孩子自闭症状的恢复有很大作用。星期六,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领着女儿来到医院时,心理医生把我们领到了一间房里。进门一看,好几只非常可爱温顺的小狗与几个孩子正在戏耍着,医生对一位女士说了些什么,然后就离开了。那位女士抱了一只小狗走到女儿面前和女儿说话,并让她和小狗玩。起初,沉默寡言的女儿有些害怕,但在那位女士的鼓励下,女儿试探性摸了摸小狗,见小狗不但没咬她,反而亲热地摇着尾巴,女儿胆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和那只小狗玩成片。

奇迹出现了。在第三个星期六,也在那间房里,女儿竟然与另一个也有自闭行为的男孩用不太熟练的英语交流起小狗的可爱来,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也不停地向我说狗的趣事,一改以前不言不语的态度。我欣喜若狂,将情况告诉了医生,医生微笑着告诉我,女儿的自闭行为已得到纠正,帮助女儿从自闭行为中走出来的可爱小狗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提供的“医生狗”,这是一种专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呢。

哦!原来是这样。女儿的自闭症状消失后,又回到原来的学校。有前车之鉴,我总是尽量抽些时间来陪她,而她自己也顺利地与同学们融洽地相处了。

半年后,我的学业顺利完成。临回国前的个星期六,我特地带上女儿去看望了那只帮女儿战胜自闭行为的小狗和它的主人――一位善良而又不知姓名的女士……

旧闻新知 哪些狗狗能做“医生”

早在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发现:“许多患者与一只小狗或小猫相处仅几个月,原先的顽固性病症,如偏头痛、腰背疼痛就会得到减轻。”某项研究也表明伴侣动物对儿童心理有重要治疗作用,小动物可使人的感觉改善,使环境显得更安全。儿童孤独症患者长期和小动物接触交流,慢慢就愿意与人接触。因此,“医生狗”确有可取之处。据了解,在国外,“动物疗法”是很受欢迎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区里,不但小狗,海豚、马和兔子也可成为对人们有所帮助的“动物医生”,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最近北京的几个社区已开始了这项公益事业的尝试。

但要提醒的是,虽然“动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和转移患者的孤独与病痛,但它毕竟只是一项辅助疗法。最根本的疗法应是我们自身多奉献爱心,多给患病亲人一份关怀和抚慰,并在医生的治疗下,让孤独无援的感觉远离他们,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心理,发展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此疾患的亲人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并不是每只宠物都能做“医生”的。据介绍,除了脾气温顺、愿意并容易和人接近等条件,“狗医生”还得具备特别强的忍耐力。凡健康活泼、脾性驯良的狗,不论血统、不分肤色,都可以参加“狗医生”计划。由当地动物福利组织推荐,合法注册、防疫的狗在主人的陪同下,经过兽医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接受身体和性格检查,获得“狗医生”行医证明和牌照后,才可投入服务。

如果狗狗已经绝育或愿意接受绝育手术,年满两岁或者两岁以上,愿意接受AAF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健康体检以及评估其性格和服从能力,就可以报名。不过要想成为狗医生,还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眼睛、牙齿、耳朵和皮肤状况良好。看起来健康、友善和轻松。

第二,对狗做拉耳朵、捏皮肤、拉尾巴、向狗狗脸部吹气、触摸脚爪等各类可能触痛狗狗后背和臀部的动作时,小狗无反抗。面对食物时必须能保持镇定,即使在被逗弄时也不能扑抢食物。

第三,乐于接受指令,能在主人用狗绳牵引下安静地行走,并且能服从基本的“坐”、“停”、“来”指令。

如果有下列表现,则不适合当“狗医生”

1、持续的吠叫或哀鸣。

2、显示出强烈的领地行为。

3、面对其他小狗时显得好斗。

4、对食物或玩具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5、表现得焦虑忧愁。

众坛纷说 用“狗医生”看病,说明什么

应引起医疗机构的反思

市民薛一帆:按照现代护理学的要求,护理人员的职责不光是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关注病人的身体康复,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调节,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但现在,医院的护理人员常常只是应付日常的治疗工作,病人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狗医生”一出现即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愿“狗医生”的出现,也能引起一些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士的反思。

请理解病人的需要

市民方濯:为病人请最好的医生,让病人用最昂贵的药物、住最高档的病房,有些人以为这就是对病人最好的给予。殊不知,一些重症患者走到生命路程的最后一段,需要的已经不仅是用药物和器械来延长生命,而更是盼望用快乐、幸福的感受使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狗医生”的出现,也是对人性的关怀。

不如多培训一些护工

市民曲兰:培训“狗医生”,恐怕费用不菲。不光平时要喂养、照看,还要随时保持宠物的清洁、健康。至于训练“狗医生”和病人相处,更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然而,如果培训一批护工或组织一些志愿者与病人进行情感交流,不仅同样能缓解病人的孤独感,抚慰他们的心灵,而且投入的成本应该会比培训“狗医生”小。

探索治疗方式多元化

市民宁波:“狗医生”也好,“猫医生”也好,其实都是“宠物治疗”,这在国外已不鲜见。在许多发达国家,独居老人就多以养宠物作为排解孤独的办法。冠以“狗医生”的称号,有夺人眼球之意。但从治疗角度出发,这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是对治疗方式多元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如今的一些医院,大都只注重医疗方案和护理程序,往往忽视病人的心理调节。用可爱的小狗担任心理疏导师的角色,不仅有助于病人保持良好心情,活跃病房气氛,而且可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常规治疗的效果。此外,宠物“医生”还可以帮助患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但却能在同宠物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开启心灵的大门。因此,我们不妨训练更多的“狗医生”、“猫医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关链接:动物疗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多与小动物接触能改变心情,减轻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病症,这就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流行的“动物疗法”。

上一篇:防疫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团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