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小文章范文

时间:2023-12-07 20:56:18

精美小文章

精美小文章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片段精读;教学策略;文本深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61-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加强阅读引导,带领学生体验文本的精妙,涵泳文字,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为此,选择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带领学生进行品味,成为体验式阅读的有效模式。那么,如何进行片段精读呢?

一、 抓住细节,拓宽阅读视野

对于小学生而言,文本就好像是航行的船,到底能行驶多远,他们并不能有效地把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精妙的文字当中琢磨和提升。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细节,在一个点上深挖,建构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要领会哈尔威船长身上的伟大精神,单纯依靠教师的“告诉”是无效的,必须要学生亲身体验才行。为此,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展开精读,提出以下问题:“想一想,哪些段落的描写最精彩?”学生找出了这样一段:“船长命令大副拿出枪……开枪打死他!”我追问:“船长为何要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认为,在即将沉船的生死关头,人人都手足无措,一旦场面失控,到时候谁也逃不出去,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家遵守纪律,有秩序地撤退。危难之际,只有哈尔威船长能够站出来,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第一时间维持好纪律,有条不紊地安排人们撤离,这种临危不乱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这个细节中,学生推想到哈尔威船长一定经历过很多这样的生死考验,具有丰富的经验,已经锻造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钢雄。因此,朗读语段的时候要声音低沉,干脆直接,不能拖泥带水。

以上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精选课文片段,借助小小的细节进行拓展阅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自主思考能力。

二、品文入境,感受丰富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是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但这些文字并不是孤立、散乱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也非常严谨。教师要精选片段,带领学生品读咀嚼,进入特定的语境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精选了一个描写海棠花树的段落:“……淡红色的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段文字很美,读起来非常生动,蕴藏着冰心奶奶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和她一颗真诚的童心。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仔细体会,感受到海棠花一层铺着一层,又浓又厚。我继续追问:“喷花的飞泉是什么样子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感受到飞泉是流动的、喷溅的。在这个句子当中,海棠花热烈地盛放,这种绽放是动态的,就像水在喷溅一样,很热闹,更具有惊艳之美。

以上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展开片段精读,从优美的文字表面探查到背后蕴藏的精美意蕴。学生通过片段精读,体会到冰心眼中的海棠之美,也深刻理解了她那一颗热情澎湃的童心。

三、挖掘文眼,解读言语智慧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不但在思想上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非常深厚的言语智慧。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言语提升呢?为此,我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带领学生选择精彩片段,深入理解和挖掘,体会其中蕴藏的言语智慧。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个段落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意思?”学生很快列出倒数第二个段落,他们认为这段非常简洁,只有寥寥几个字,却点出了文章的立意所在:爱就像那盆茉莉。我借此抓住这个段落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为什么是茉莉而不是玫瑰或者其他花?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茉莉花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毫不张扬,跟玫瑰相比低调、朴实得多,这代表了父母之间的爱情并不热烈芬芳,但却持久而平淡。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找到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像爸爸出差回来惦念妈妈,不顾劳累奔到医院;妈妈不顾病痛,惦记着要给爸爸下饺子,在医院里两个人互相照顾和叮咛。这些都是深情的爱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着很深刻的感情。由此,学生理解了爱情和茉莉的类比之美。

以上环节,教师精选文章的片段,作为解读文本言Z意涵的落脚点,以此挖掘文章的题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情感之美,体会到见微知著的言语智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片段精读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秘妙,感受文本蕴含的深刻意味。

精美小文章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96―01

如今,学生接触的新教材及课外读物大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无疑都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应怎样利用美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注重美文推荐,在阅读中感知美文

美文是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反映时代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课外选读美文,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大块的阅读时间受到限制,而美文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信手拈来并不困难。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推荐《小学生天地》《作文选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让学生通过阅读美文改变随意、无目的、无计划的阅读,增加其阅读兴趣。

二、明确阅读方向,在选择中感受美文

博览群书固然重要,而盲目阅读的结果是看书多、收益浅,因此在博览的前提下,应择真、择善、择美而读。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是关键。笔者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教师应要求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家及其作品,领会优秀短文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面的特点。另外,可以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这样,推荐的美文丰富多彩,能够达到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进步的乐读境界。

三、注重方法指导,在点评中感悟美文

感悟是对作品内涵、技巧、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阅读的本质就是从文章外在形式――文字符号,理解其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亲历其境,与作者心灵相拥,领悟作者如何与自然、生活对话的,并在心灵相拥中增强阅读体验,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作品深层含意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在评点美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推荐时要求写出或说出推荐的理由,同时要求设计两至三个自己想要从文章中了解的问题,在阅读课上进行研讨。

四、善于设身处地,在想象中鉴赏美文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而创造性火花的“迸发”无疑来源于对阅读、对生活的厚实积淀。在阅读美文时,通过分析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鉴赏,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获得阅读的快乐与成就感,培养阅读兴趣。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身份、经验、感悟等不同,思考的结果不同,从中挖掘的含意写法等也不同。同是写马的文章,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于咏马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情与志。由此可见,美文离不开优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想象、思考以及对生活中美的捕捉。让学生阅读美文,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五、勇于身体力行,在写作中再现美文

美文鉴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位,也不断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创作美文。在笔者多年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多准备了摘抄本、随笔本,能够摘抄精美文句,抒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不再为素材而犯愁,而且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和兴趣,而这些积累的习惯,更加促使学生乐于阅读。笔者鼓励学生去探索、领悟美文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同是写教学大楼前的爬山虎,有的人歌颂它努力向上的攀爬精神,有的人则对其总是依附别人才能向上生成的现象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精美小文章篇3

一、博引的恰当美

作文中广博、恰当地引用历史典故、格言、歇后语、诗词、谚语等,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又可以使语言在变化中展现精彩。它以广泛的阅读积累为基础,是作者积淀、吸收后的倾吐。

如:1.《妈妈》的开头:有一位名人说得好:“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点我在妈妈身上感悟得最深刻。(名言的引用,使得内容、情感无缝接轨。)

2《黑色的一天》:小丽掏出新买的苹果手机向我显摆,我还没从羡慕的状态里回过神来,就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让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此时的我就像庙堂长草――慌了神,忙冲着小丽挤眉弄眼,想让她帮我提供答案,只见她也像老毛子看戏――傻了眼。(歇后语的运用把当时两人紧张、害怕、无助的神情和心里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求异的新鲜美

生活的丰富多彩使语言也妙趣横生。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更少不了用一些油、盐、酱、醋调出不同风味的美味佳肴。如方言、语气词、象声词、符号等的妙用,使文章出奇出新,焕发出异样的光彩,避免了平淡与枯燥。如写人的外貌:我有一双very very big的眼睛,小小的mouse。写活动:男生女生各选一名选手进行PK……(“very very big”“ mouse”“PK”这些英文字符的运用给文章注入了新的血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

三、恰当的修饰美

说起装饰,我便想起不润色的文章恰似刚刚盖好的房子,屋内黑洞洞的,实在无美感可言。套用一句话来说:水本无华,相荡方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方生灵光;文本平实,修饰方能怡人。那么写文章如果用修辞来润色,风味如何呢?

请看:1.《刻苦学习的人》:他在巴掌大的屋子里仍坚持学习……(运用缩小式的夸张手法交待条件的艰苦。)

2《胆小的我》:家里每次来客人,我就像小老鼠一样躲起来,可妈妈哪肯错过这种锻炼我的好机会,总是大声喊:“小A,快看谁来了。”

我只好从屋里挪出来,声音像蚊子一样从牙缝里挤出来,结结巴巴地说:“阿……阿……阿……姨好。”惹得妈妈和客人哈哈大笑……此时的我脸像煮熟的螃蟹――红极了,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乱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几种修辞的运用生动有趣,一个拘泥、畏缩、窘态百出的孩子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花》a.花坛里的花真是千姿百态:有的低下了头,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昂着头,像凯旋归来的将军;还有的斜着身子,像是在跟游客打招呼。真是让人百看不厌啊!

b.花坛里的花真香:黄色的太阳花散发出淡香;粉色的牵牛花散发着清香;白色的野菊散发着浓香;红色的万年红散发着甜香……真让人陶醉啊!

c.“六・一”儿童节一到,花坛里的“少女们”花枝招展,准备跳自己喜欢的舞蹈。风婆婆一吹:有的跳起甩头舞;有的跳起招手舞;还有的跳起摇摆舞……我多想参加她们的舞会啊!

d.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有趣:有的是花骨朵,像绿色的绒球;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像扬起的船帆;还有的全开了,像娃娃绽开的笑脸……我多希望她们把美永远留在人间啊!

(比喻、排比、拟人的雕琢,花姿、花香、花舞等喜庆热闹的场面给夏天带来无限生机。)

4.《我》考试后害怕心理的描写:看着卷子,简直不相信我的眼睛,“50分!不可能?”当我定神一看:张晓明“50分!”。“50分!”张晓明!千真万确。顿时,我像被天上掉下的大石头重重地砸了几下,砸得蒙头转向……(当时惧怕的心理,用扩大式的夸张形象地刻画出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修辞的运用,使文章像一盏明灯――光芒四射。

四、取经的借用美

借用,顾名思义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而文章的借用是指把描述其他领域的词、句移用来提升文章的色彩。

如:《考试》:不及格,怎能逃脱家里人的一次“男女混合打”。(借用体育领域里乒乓球术语揭示父母扭曲的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家》:我家有五口人,每人在家都有一个职务:爷爷是总催;奶奶是总管;妈妈是总督;爸爸是总理;我却是总经理。(用专业术语表达,显得生动、俏皮、有个性,一下子吸引了读者。)

五、回味的精练美

精练的语言在文章中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点石成金的功效。这样的语言往往用在文章结尾,即人们所说的干练有劲的豹尾。

如:《儿子》今天我为有一个英雄的母亲而骄傲,明日母亲为有一个出色的儿子而自豪。(有作为的孩子让母亲看到了希望。升华了主题。)

《胆小的我》:从今天起,每天早晨我都去小树林里大喊:“胆小鬼,快跑吧……”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胆大的女孩就会诞生在你们面前。(告别胆小,与勇敢交朋友,是个自信的孩子。)

《我的家乡》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说:“不观看佳城美景真遗憾呢!”(喜爱家乡的情感用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情感饱满,语言精练。)

精美小文章篇4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的概念和本质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对精神方面的提升,不但要完成基本的阅读教学任务,更是要让学生的心理受到熏陶,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智力与心理共同提升。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心理的提升,侧重于散文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二、在接受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接受美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其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品鉴才是完整的作品,否则只能算是半成品。接受美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我的意识,要在文章的“空白处”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同时衍生出第二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才能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并在脑海中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此时,教师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感悟文章、鉴赏文章,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同时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同时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生活中琐事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立足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去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那时的作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沉重与伤感。

在学生鉴赏与分析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去理解和赏析。部分学生反复揣摩文中这样一句话:“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结合全文,学生认识到作者前后思想的矛盾,以此领悟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悔恨,由此才生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的想法。

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结合个人的见解进行分析,以此产生第二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赏析整篇文章。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心灵,使学生的智力与情感因素同时得以提升,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品位散文的“美”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始终在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重要性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身拥有内涵美。

首先,散文具有自由美,形散而神不散就有力体现了散文的这一大特点。具体地说,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它不受到其他文体的限制,在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都给予作者足够的自由。其次,散文具有内在的精神美。从表面来看,作者通过散文描写细致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琐事,但其内在却蕴含着充分的情感。散文的作者不局限于描写景色、人物或者故事,而是将内在的情感与精神寄托于此,让散文充满了值得深究的内在美。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看破散文的表面,要对散文具有的“美”进行鉴赏,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以《都江堰》这篇课文为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文章中丰富的语言和词汇以及精美的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去探析文章深层次的美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风景的描写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要在作者看似随意的描写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学生在深层次的鉴赏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跟随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去赏析都江堰的美,同时形成相应的思想与情感。基于此,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就能够得到梳理,就能够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

教师要开展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结构、内容和情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

例如,在《荷塘风起》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探究文章的结构美和内在美,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从个人的角度提出见解,就能够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让小组成员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全面的分析和鉴赏文章,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全面的熏陶。

精美小文章篇5

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花了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却很难发现有让人精神一振的佳作。因为学生写作,一写亲情就是父母雨中送伞,雪夜送医;一写自己,就是考试失败,花草提醒。题材雷同,思想肤浅,角度单一。记叙文只见记叙,不见描写、抒情和议论。入题意识差,文章无明确主题等等。搞得作文写作,学生怕,老师头疼。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写活写深“小”材料,通过“小”素材揭示人生大智慧。这样,学生不但会提高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何谓“小而美”?“小”就是要专注于“小事件”“小人物”“小场景”,用“众小”来表现社会、人生两大主题。“美”就是说文章要“语言美”“构思美”“素材美”“体裁美”“内涵美”等,要力求精致地刻画身边人物的动情画面,以谋求阅读老师的青睐。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小而美”呢?

首先,人物视觉要“小而美”。

初中作文,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记叙文为主,写作中往往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其实,写人并非都要聚焦“高大全“,而要关注“小而美”。

芸芸众生,大多平凡普通,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时,要抓住平常人身上最具个性色彩的一点,这个点可能是看似卑微的某个行动,而这行动可能蕴含常人未必能做到的高尚品质;也可能是平时看到的一个微表情,人间冷暖,爱恨情仇,在喜怒哀乐中表现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当然,还可能是富有鲜明性格特点的某句话,从一个侧面体现人物思想。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妈妈烧早饭的背影,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晨我都在锅碗瓢盆轻微碰撞中醒来,在迷离的眼神中,妈妈穿着睡衣给我做早餐。那时,她还梳着两根大辫子,现在为了方便,剪成了短发。晨曦中,灯光下,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了。”(习作《永远的青春》)

“我蹑手蹑脚地走向奶奶,悄悄地把手伸向冒着热气的清明,奶奶一边伸出满是青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的手,一边满脸慈爱地嗔怪道:‘拿双筷子,烫!’看着奶奶那双眼睛,仿佛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自豪,心疼,怜爱。”(习作《又是清明》)

两个片段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写的都是寻常小事,抓住背影、手、眼神等细节表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修辞方法的运用,做到了素材美,语言美,内涵美等。

总之,写人时要抓住夺人眼球的事例,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除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外,还要恰当运用反衬、烘托、对比等表现手法,彰显人物品质,体现人物精神,这就是人物视觉“小而美”。

其次,画面视觉要“小而美”。

好文章总会给阅读者很丰富的“画面感”,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第二人称对描写对象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可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采用景物烘托渲染一种气氛,我们也可采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力求达到语言美,构思美,内涵美。

“虽然油菜花的香味没有桂花那样醉人,那样沁人心脾,但在那时却觉得是世界上最清新最怡人的味道。记忆中,我们躲在那片花海里自由嬉戏,跟着蝴蝶在漫天花粉间追逐吵闹,乘着春风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和着鸟鸣声在金色海洋中放声歌唱……一直吵,一直闹,直到夕阳在天边染红了一抹酒红,洒下金黄色的光,我们一群人才酣畅淋漓地、恋恋不舍地回家。”(习作《那片花海》)

农村的学生,都见过成片的油菜花。文章的小作者写作水平原先在班上只是中等,但引导他注重“小而美”,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也写出了画面感极强的片段,我们读了以后,完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画面“小而美”的魅力。

再次,议论抒情角度要“小而美”。

学生文章往往只有记叙,不见抒情议论,出现主题不明的情形。此时,除了让学生明白点题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点题,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说同一件事,也要显得比其他学生更有见地,议论角度要新颖独到,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机械模仿他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学学莫言的文章《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的写法。原文节选如下:

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们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有位同学,脸上没一滴泪,嘴里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而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莫言在文中写的也是一件生活小事,他却从小事中换个角度进行思维,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道理。写浅不如写深,挖掘生活小事的哲理美,就需要议论抒情视角的“小而美”。

现在的学生,不管年纪大小,无关男女性别,无论写作还是生活,都很喜欢用网络语言,面对网络用语,老师意见也是众说纷纭。有一次,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随笔中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网络流行语“就是这么任性”,有人说“任性背后写着‘资本’二字,只要有了资本,任性一下又有何妨?”很明显,“任性”带有贬义的感彩,富含调侃意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挖掘一下网络流行语的深意,也可达到“小而美”的效果。有学生说,所谓任性,就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坚持不被主流认同的观点,敢于非主流,敢于向安逸的生活要跌宕起伏的精彩,敢于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拿不到绝不空手回家。也有学生说,任性的孩子会得到什么呢?当你把叛逆当权利,你就挡住了照亮你的阳光;当你把固执当个性,你就失去了温暖你的炭火;当你把暴躁当性格,你就失去了支持你的臂膀,任性会让你遍体鳞伤。你看,同一个问题,只要注意角度的变化,小处入手,就会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学生的思想其实很活跃,如果老师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说敢写,日久天长,会形成深而美的思维习惯。

互联网时代,人们崇尚“小而美”的理念,“小而美”的产品更加专注,更加精致。如果我们的作文也能做到“小而美”,自然会引起阅读老师的高度关注,让他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小而美”是文章鲜活的源头活水,学生一旦掌握,就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精美小文章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板书构思 设计类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吸收知识的多少。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吸收知识又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充分发挥。所以,一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总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精简得当的语言,简单有效的方法,以及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使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哪一个环节才是关键呢?放下新课新授不说,板书设计无疑就成了一堂课中的点睛之笔。

一、板书的作用

板书,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教师与学生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过程。它又被大家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形象直观,构思新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虽说板书字数不多,但可谓个个精辟,字字珠玑。一堂课的板书设计,不仅直接反映授课人对课堂知识点的领悟与理解,对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个性了解及授课人对教学技巧方法的驾驭能力,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中主体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为首先,板书浓缩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其次,新颖美感的板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它能清晰展现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最后,它还能为学生留下遐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如何构思板书

板书虽说浓缩了课本与课堂精华,但在设计板书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章设计出不同的板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从课文结构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结构简单、思路清晰,学生看后一目了然。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板书设计时,可用线条形式,一线贯穿文章始末。这样文章中心有了,结构也有了,学生自然易于理解掌握。如《风筝》一文:

(二)从课文标题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题目就已点明了中心,那么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从标题突破,板书亦可如此。如《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

(三)以中心词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全文都围绕着某一个词语来做反复阐述。那么,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关键词来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突破口。这样一来,往往事半功倍。如《槐乡的孩子》一文,“槐乡”就是本文的关键词,所以上课时以此词为突破口即可。

(四)以中心段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中心比较明确突出。教师在教时,亦可直奔主题,解决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亦易于掌握文章内容。教师在教课时,可直接奔向课文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找出住宅的特点。板书时亦可从重点段落着手下笔。如《蟋蟀的住宅》。

三、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板书该怎样设计呢?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我小结出以下几种板书类型。

(一)简笔画型。

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况内容,再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使得全文内容或重点难点跃然而上,一目了然。此类型形象、直观、化难为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讲人教版第九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的板书如下图:

(二)概括型。

围绕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如人教版第八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左图),人教版第十册第20课《景阳冈》(右图):

此类型较为普遍,特别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当学生不易于找出文中的层次和归纳中心时,概括型板书能帮助学生小结,抓住中心层次,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全文。

(三)列图表,类比型。

如人教版第十册第11课《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此类型适用于描写人物或内容上是类比或反衬的文章。这样一来,使得文章内容不仅得到了归纳,而且使得文中人物形象跃然于黑板上,学生易于区分善恶美丑的品格,从而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四)唯美型。

制作一定的教具,让课堂变得唯美起来。如人教版第七册第3课《鸟的天堂》如图:

此类型不仅能点出文章重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我相信如此精美的板书,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四、板书的时机

有了精美的礼物,还得找到适当的时机才能让他的主人获得更多的惊喜。板书也是如此。那么怎么选择恰当的板书时机,使得整堂课自然清新而又流畅呢?

(一)讲课前的适当准备。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比较复杂或作者安排的文章主线非一条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做适当的准备工作,以免在课堂上因时间紧凑而慌了手脚。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来人往时所走的道路,也可以引申为人生走向成功之路。

(二)板书在讲授之时。

有些文章的中心是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去把握的。像这样的文章,教师在新授之时就必须边讲边指明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梅花魂》一文。作者是在写自己的外祖父。作为一名旅居在外的侨胞老人,他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啊。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的感情也渐渐地加深加浓了。文章开头是因读古诗引发清泪落,到结尾是因年迈不能归国而热泪盈眶,情感越来越浓厚了。所以,板书应在讲授时边讲边书写。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易于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讲授之后的“点睛之笔”。

有些文章,只有在学完通篇后方能清楚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像这样的文章就有必要在讲授新课结束之时写“点睛之笔”的板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教学安排的目的。如课文《金钱的魔力》,教师在讲授完了课文板书时,可以在“见人不见钱”时人物的态度与“见钱不看人”时人物的态度之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认识到那些嘴脸中充满了“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的腐败丑陋的气息。那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板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要拘于陈规,要做到百花齐放。只要能将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教者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掌握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板书设计就是好板书。

参考文献:

精美小文章篇7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生活

美文是大散文,是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反映时代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课外选读美文,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的。鲁迅曾告诫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高中生课程紧,大块的阅读时间受到限制,而美文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让学生在茶余饭后信手拈来,可谓是娱乐、鉴赏两不误。在作业与考试的空隙中,让学生最难以割舍的莫过于读书了。在教师的推介之下,《美文》《散文》《名作欣赏》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季羡林、余秋雨、张洁等人的作品集是他们常看的文学读物,美文的阅读无疑改变了学生随意、无目的、无计划的阅读。

二、用美文引导学生读书

培养兴趣收集美文博览群书固然重要,而盲目阅读的结果是看书多、收益浅,因此在博览的前提下,应择真、择善、择美而读。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是关键。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是强行地规定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第一步教师推荐美文让学生上台朗读、点评美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第二步,要求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了解更多的作家及其作品,领会优秀短文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方面的特点:如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主题,结尾发人深思;罗兰的《秋颂》.诗化的语言与句式,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写出了秋天的深层美……教师精选出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美文来满足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需要。

第三步,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这样,推荐的美文有名家名篇,有报刊上的优秀散文、小说,有中学生习作及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有科学性、知识性的),还有班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师生都能将自己精心搜集的好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追求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进步的至乐境界。

感悟理解评点美文感悟是对作品内涵、技巧、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是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阅读的本质就是从文章外在形式——文字符号理解其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亲历其境,与作者心灵相拥,领悟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理互换中进行阅读体验,使他们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加深对作品深层含意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

精美小文章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生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22-02

分析高中生作文,在取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话可说、胡拼乱凑、凭空捏造等,导致其真实想法被隐藏,字里行间缺乏内涵,文章质量大大降低。由此,我们联想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素材大多源于最平常的生活,却能扣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深究内里,关键在于素材的内在价值,即生活本质中的“情、理、趣”。所以,在积累素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心感悟,挖掘有价值、有生命的材料,让文章焕发生命活力。

一、巧用日记,点石成金

“回到生活挖掘素材”是我们经常和学生说的话,而写日记有助于学生回到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其指导学生写作,充分展示生活的精彩。

(一)感悟生活,挖掘闪光

素材:夏日傍晚,天边的云彩格外迷人,很多人吃过晚饭会来湖边休息,有的跑步、打球,有的下棋、闲聊,还有的摘荷花、钓鱼。其中,有一个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湖畔静静垂钓,没一会儿鱼上钩了,好像是一条大鲤鱼,他看了看,笑了笑,又把鱼放回湖里。

这位学生的日记忠实记录了他湖边散步时的情境,简单描述了当时的境况,虽然对其中一位中年人的行为有着重描写,但是没有过多的思考。抓住这一点我就引入素材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让其抓住人物行为揣测深意,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可用的主题。很快,便有学生联想到了“呵护生命”、“适度索取”、“尊重自然”等主题,并能结合素材进行说明。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让其进行联想写作,在日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适当改编,抒发心中所想。下面,便是学生改编的文章片断,以《成全》为题。

片断:我愣住那里,不要鱼的“渔翁”,他在乎的什么,成全的是什么?钓鱼是否只为口腹之欲?太阳已经下山,天边那片云彩慢慢飘走,昏暗渐渐掩映过来。我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体验情怀,或许能成全自己在乎的东西,不要太较真。

(二)联系阅读,深化体会

素材:爸爸鼓励我去游泳,我却因为胆小一直不敢下水,于是爸爸就用残奥会中的游泳选手激励我,用他们的故事教育我。我不想被他看不起,于是学会了游泳,心里十分得意。这时,爸爸又拿他们的成绩给我看,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超越,再没有了得意,心中颇有感触。

日记内容十分平实,但是内涵却值得挖掘,可以借助思想深度的提升给文章增添精彩。如果,结合内容引导,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直面困难”、“挑战自我”、“坚持到底”、“无畏无惧”等角度,难以跳出常规思维,文章会变得很平庸。于是,我换个角度切入,借助阅读巧妙点拨,推荐其阅读鲁迅小说《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并且联系文本《我与地坛》,然后思考“智慧”、“愚钝”与“残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打开写作思路。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对于素材的思考不再单一,逐渐生发出这样的感悟:自以为是的骄傲,遇到困难时却本能地逃避,有所成绩就故步自封,会阻碍我们的成长。与其这样,不如像身残志坚的人学习,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懦弱,多一份智慧,少一份愚钝。这样,学生便能在不断的情感体验中累积认知,意识到生活素材中的精华,深入感悟,发现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尝试着将闪光点融入写作中,给文章增添实实在在的内涵。

(三)深入思考,点拨升华

素材:今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去上学,却在驾驶台上发现多了一盆,开得很好,花蕊朝外,花瓣簇拥,十分有精神。开车的是一位女司机,年纪不大,辫子上扎着一条黄色的绢带,随着她身体的摇摆来回跳动,给这车厢添了几分温馨、和谐,顿时让人愉悦起来。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一般人很难发现的“精彩”,学生仿佛是一位四处采风的摄影师,偶得一个美丽瞬间将其捕捉下来,让我们有幸见识了一位兼具内在美、外在美、岚生活的女司机,让麻木的心又变得温暖起来。由此可看出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情感经验,善于观察,能抓住细处感悟。但是在日记结尾“如果人人都能学习她,在关注外在美的同时,也注重内在美,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希望,那世界一定更美好”就显得过于直白,失去了味道。对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抓住内涵简化表达,由直抒胸臆变为含蓄抒情,尝试给读者更多的回味空间,以此点亮文章,发挥素材作用。学生明白之后,修改了文章的结尾,有的改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有的改为“不孤芳自赏的美才算是真正的美。”等,让文章增添了些许生活的味道。

二、用心体会,写出真实

高中生的作文不缺生动细腻,少的是那一份真情实感,扣动人心的描写。近年来,各地作文评价中都将“写出真情实感”纳入要求中,试图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灵活运用生活素材表达自我,释放真我,借助文字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真实”的理解,高中生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主观地将“真”与“善”、“美”联系起来,认为“不善”、“不美”的都不是真实,写作时忽略;二是绝对的真实,不能有半点偏移,表达时完全陈述事实,让思维受限,无法写出精彩。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结合实际,积极改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写作空间,让其能自由表达,写出精彩。

(一)直面生活,还原真实

针对第一个误区的改善,我们先要从认知上强化,在理论上让学生明白:真实等于完美,生活中不可能只有善、美,尽善尽美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不是真实存在。然后可以引用教材引导学生,像《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虽然“他还是一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在形象上被定义为“酗酒成性”、“失意落魄”、“脾气暴躁”,但“自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为人真诚善良、乐观开朗,对艺术无比执着。这就是真实的人物,虽然有外形、性格上的“丑”,但很真实,最终瑕不掩瑜,凸显出人性的光辉。以此引导学生不要忽略真实的“丑”,可以利用不善的一面烘托出善,加强文章内涵。最后,我们要在具体写作中指导,鼓励学生运用真实素材,大胆写“丑”、“不善”,刻画出真实人物、社会,突出文章的主题,将原本平铺直叙的内容写得有趣些,让文章更富感染力。

这样一来,学生在搜集、运用生活素材时就可以不回避,能选择合适的视角还原生活的真实,以诚实的态度审视,不虚美,不隐恶,拓展视野,提高文章深度。

(二)细选整合,提炼真实

生活素材具备很大的写作价值,但要切实发挥其用处,就要做好挑选、整合、提炼工作,用最好的角度去观察,能够发现生活之美,这样学生就能接近更高层次的真实,而不是一味地陈述。鉴于此,在素材使用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嫁接、放大,将细处放大,着重描写,透过文章能体会到生活精彩。

上一篇:中国人同学录范文 下一篇:亲子游线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