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写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01:28:55

游记的写法

游记的写法篇1

一、定点换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站在固定的观察点上看日出,先写"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再是"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接着,"慢慢儿一步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最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水面"。立足点不变,而景色不断地变化。

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二、定景换点法

这种方法是说,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自读课本《梅雨潭》一文,作者就是采用"定景换点法",先以"山边"为观察点,描写梅雨潭瀑布发出的响声和瀑布的远景;接着又以"亭边"为观察点,简要写了瀑、潭、亭的位置及亭边的景物;然后又详细而形象地写出了在瀑布前所看到的瀑布壮观,美丽的景色。

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

三、移步换景法

这种方法就是说,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这种方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同时,这种写法的文章是以明显的浏览顺序为顺序,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如《阿里山纪行》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也有的文章先对单位或景区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分别来写。如《蓝蓝的威尼斯》先介绍了"水都""开门见山"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城中的名胜古迹及威尼斯人民与中国人民交往的历史和深厚友谊。

运用"移步换景法"时,要注意的是必须以浏览顺序为线索,把观察点的变交代清楚。另外,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描绘要抓住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写"流水帐"。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游记的写法篇2

一、巧选景物,确立游记中心

我们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的景物五彩缤纷、林林总总,我们该选取什么景物作为游记的写作重点,确立文章的中心呢?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它最吸引游客、最闻名的景观,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游记的写作重点,或者从游览过程中,选取自己最值得描绘的景物,以此作为所写游记的中心内容加以详细介绍。

二、游踪清晰,记游井然有序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有条则不紊,有序则不乱,写作游记时,需要采用恰当合理的顺序来展现游览时所见名胜风景的优美景色。最常见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对于介绍比较复杂的风景尤为适宜,一步一景,随着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相应地描绘出不同地点、方位的景物,使景物杂而不乱,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景’的效果。如写“游古琴台”,可以依照走进文化宫——石狮——琼阁——琴断口——回廊——走出琴台的游踪,一步一景的介绍。如果要描写同一地方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变化,就应该采用“随时变化”法,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时间推移中,景物发生的细微变化,并把时间交代清楚。如写“观潮”“看海”“海上日出”,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描绘出潮水、海水、太阳在光线从无到有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此外,还有第三种安排游记顺序的方法,叫“画面组合”法,它适宜于多角度,全面地展示一个地区的风貌和景象。采用这种方法注意选择的画面要有代表性,还要注意各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写“夜游潮州”,可以选择描绘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选择古墙城两个画面,来展示潮州作为一个古老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

三、抓住景物特征,写出地方特色

任何一处景观都有它吸引游客的独特之处。正如人们笔下:泰山雄、黄山奇、华山险、庐山秀一样,我们写景时,只有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做到“人人目中有,个个笔下无”,文章才会新颖、别致。那么,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首先要观。即对所见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观察,如观察景物时,可以从远和近的不同距离,动与静的不同状态,点及面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细致,体验深刻,自然能绘出景物的各自形态。其次要感。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捕捉事物的特征。如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进行感受,写出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让读者对景物有更深刻、更完整的印象,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恰当介绍风景知识,增添文化韵味

在介绍景物的同时,还应当适当介绍与所游之景相关的知识。在描写景物之中,插入一些故事逸闻、典故名言、文史资料、神话传说、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神往。如一位学生在介绍揭东县桂岭镇的石母山时,只对石母的大小与形状作了客观的介绍,文章显得平淡无奇,我指导她去寻找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然后把它写进作文里,后来,在她交上来的《游石母山》中,果然增添了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它是包孕着大闹天宫时“齐天大圣”的一块仙石,孙悟空遁出仙石以后,仙石迸裂,飞溅到四面八方,其中一块就降落在此。因此,迷信的人便认为这块石具有了所谓的“法力”和“灵气”,逢年过节都会到此一拜。来到这里的很多游客,也会拿一块小石头,向上扔过石母,传说能扔过这块大石母的人就能永保健康,长命百岁……加上这一个传说,文章就让人感觉到耳目一新。

五、融情于景,抒写真实感受

游记写作中,除了要记录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物,还应该写出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如表达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爱意,可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或赞美当前时代政策使人民致富,或将努力使所喜爱的这个地方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等,把外在的景物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融合在一起,能更强烈地吸引读者。此外,美好的景物还须使用美的语言来描绘,为此,作者很多时候应该巧妙地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且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名言等,使文章更富韵味,更添文采。

游记的写法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虞山记(节选)

张裕钊

虞山尻尾东入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

(选自《张廉卿先生文集》)

上面的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拂水岩以及拂水岩上的所见之景?

解析:选文首先介绍了虞山的地理位置、长度和周围环境,接着就写虞山的拂水岩,描述了岩石的大小、形状、颜色,山石一层层堆积层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大石盘修筑的平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岩石的秀美和巨大,同时又交代了岩石的颜色,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紧接着又写了剑门石,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然后写踞岩所见之景,从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景物:田地平整广阔约有上万顷,澄碧的湖水,奔流的小溪,纵横交错,流淌着、翻涌着,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华美得像一幅天然的图画。最后写远眺所见的苍山雾霭,充满了诗情画意。青翠的山峦、白色的雾霭、绚丽的烟云、满天的霞光、色彩明丽,水气逼近,忽开忽合,瞬息万变,极富动态之美。所写之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一一描画,层次清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答案:(1)妙用比喻,山石一层层堆积层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大石盘修筑的平台,突出了岩石的秀美和巨大。“绣画天施”一句,把眼前所见之景比喻成图画,突出景色之美,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2)描绘色彩。岩石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青翠的山峦、白色的雾霭、绚丽的烟云、满天的霞光,色彩明丽,美丽如画。(3)动静结合。山峦、巨石、田野都是静态描写,流水、云气是动态描写。(4)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巨石,再写田野溪流,然后写远山雾霭,层次明晰。

【阅读指导】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国古代优秀的游记散文以“山川之美”作为基本描写对象,创作往往不停留于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感情,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使作品既具有景趣,又具有理趣,达到写景与写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必定少不了写景状物。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在记叙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后,往往会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于文章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闲人”一词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表明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就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有: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完全没有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的,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唯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裨益。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钓台记(节选)

郑日奎

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 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稍倦,隐几卧。而空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之中景何若?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选自《郑静庵诗文集》)

本文的记游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文章对钓台景物的描写有何特色?

游记的写法篇4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教案点评:

游记的写法篇5

孙唯:写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春游这样的“大事”怎么可以漏掉呢?通过作文可以记录春游途中发生的事情、看到的风景、自己的心情,等以后再看时,会觉得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要是不及时写下来,那留在脑海中的所见所闻再精彩也会渐渐淡忘,长大以后回想童年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熊雨凡:我同意孙唯的看法。因为在春游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有趣的事情发生,一定有许多漂亮的景色留在自己的脑海中,但它们不可能永远地保存在自己的脑子里,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用笔记下来,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一次回味春游时的快乐。写完之后,看着自己的作文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俞静波:我不太用意你们的看法。我觉得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是为了能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如果回来之后还要写作文,任谁也不会开心吧。尤其是对于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时脑子里都在想着该怎么完成作文,心里有了压力,那还怎么能叫放松呢?

高宇凡:的确是这样,对于爱好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之后写作文是一种乐趣;可是对于怕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时带着写作文的任务,他们内心的快乐指数一定会大打折扣。我有一个建议:春游之后每个班级可以开展一次春游交流会,让同学们各自说说春游时看到的美景,说说春游中发生的趣事。写作文嘛,以自愿为主,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要写。

韩正:我也有一个好办法:春游时我们一定会拍一些照片,不妨写一写和照片有关的故事,因为照片能够引起我们的回忆,帮我们把握好写作的重点,而且图文结合会让作文更生动有趣。

游记的写法篇6

孙蕙:老师,我们如何写好游记散文呢?

陆老师:游记游记,首先是“游”。怎么游?最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就是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景物,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游踪线索首尾要一致,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待清楚,前后一致,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游踪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将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对景点的特点作总的介绍,然后再分别来写,由总到分,如《与朱元思书》。但不管采用怎样的顺序,我们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宫珊:老师,游记游记,还不能光“游”无“记”。记什么?怎么记呢?

陆老师:记心情啊,记美景啊,通过写美景来反映好心情来。这里介绍一种写景抒情的好方法——融情于景。

你知道何谓“融情于景”吗?就是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境。文中的景物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为抒发主观感受服务的,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醉翁亭记》寄情山水,将与民同乐之情,融进了醉翁亭早晚四季美景的描写之中。

你想知道如何“融情于景”吗?为倾注感情使景物传达真情,可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进行描绘时,要极言其美,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文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春花”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心潮澎湃。可运用修辞使景物充满灵性,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游记散文的诗意。可运用生动的词语使景物活泼生动起来,如“鸣蝉在树丛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长吟”、“伏”、“窜”这些动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动物们的情态。

你想知道“融情于景”有哪些表现形式吗?人有七情六欲,景物也有美好、凄清之分。不同的情可借用不同的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可以美景现喜情,这里的“美景”指的是一切美好的景色,“喜情”指的是愉悦的、热烈的、激昂的等等一类的情感。如《夏感》中“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与“我”喜悦的心情相统一,很好地赞美了夏天“旺盛的活力”。这是美景现喜情。可以悲景传伤情,这里的“悲景”指的是凄凉、肃杀、灰暗的景物,这里的“伤情”指的是忧伤的、悲切的、消沉的等等一类的情感。如《故乡》中“阴晦”“冷风”“苍黄”“萧索”景色与“我”不得不回乡变卖家产的悲凉心情相吻合。这就是悲景传伤情。也可以以美景衬哀情。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美伦美焕,但此时“我”因亲人的逝去,心中弥漫着伤痛,是紫藤萝的生命力感召了“我”,让我悟出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是美景衬哀情。

孙蕙、宫珊:谢谢老师。

【佳作展示台1】

太湖山纪行

宫珊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当提起到哪里踏青的问题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到太湖山去”!【借用同学们之语,巧妙扣题,言简意赅。】

太湖山是国家森林公园,离我们的学校有十多里远。它那秀丽的景色充满了神奇,雨后的云朵缀着梦幻,百看不厌。曾大胆想过,独自去登太湖山峰,观竹林美景,涉叮咚泉水,拍下一张张彩色多姿的画面,留下一串串轻松的脚印。今天,梦想变成现实,我如愿以偿了。【精到的语言总写出太湖山的景色特征,为下文蓄势,技法娴熟。】

来到山脚,望着巍峨的太湖山,我突然想大叫一声:“我来了!”但我始终没有喊出口,因为我怕打破这山间的宁静。

一步步的攀登,我终于登上半山腰的凉亭里。沿途,我看见许多人在贪婪地拍着照,【贬词褒用,衬托出太湖山景色迷人的特点。】好像要把太湖山美丽的景一个不留的留在脑海中。我环顾四周,这才注意到,青翠的竹子点缀着一片寂静之境,幼小的竹笋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美丽的鸟儿伴随着泉水有节奏的唱着歌,仿佛它们是一队组合,一队完美的组合。[寂静的山林,有了动态的鸟与泉水的加入,妙趣横生,生机勃发。]捧着清澈的泉水,我出了神,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澈的泉水了。泉水香甜可口,喝过后,嘴里好像依然有泉水的清香。

歇了不久,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山峰似乎永远走不完,依然是那么长,但是我坚信我能到达我心中的望江亭。【赏景也是心情愉悦的过程,也是心灵启迪的过程。】来到寺庙的一个许愿池里,只见一些人向池里投掷硬币,也许他们想得到祝福吧。山顶不知不觉的出现在眼前,望江亭也那么真实。从亭上俯视,一切都那么小,那么美丽。“一览众山小”的让人忘记了疲惫与烦恼,忽有飘飘欲仙之感。

怀着恋恋不舍之情走出太湖山的怀抱,回望着那一抹云彩,那一片青翠,我的心灵仍沉浸在美景之中……【化用古诗常用的结尾的方式,余音绕梁。】

[点 评]

1.移步换景来布局。全文通过“来到山脚”“一步步的攀登”“我们继续向山顶挺进”等词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有序。

2.融真情于景物。为了将太湖山的秀美景色描写出来,为了表达对太湖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将近景与远景、动与静相结合,将立体的太湖山展现在世人眼中。同时,作者还将心情投射到景色之中,景色描写之中传达着深情。

【佳作展示台2】

水帘洞洞天

孙蕙

一部《西游记》,令花果山水帘洞著称于世,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长篇小说《西游记》的问世,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花果山,记住了水帘洞。】长假有幸,直奔花果山。【“直奔花果山”,交代了游踪。】

游记的写法篇7

利用文体知识灵活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有效文言文文体教学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教学方法。

(1)先行组织者法。该理念认为学习者首先应该复习旧知,把原有知识结构与新材料联系起来,从而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笔者认为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文体知识,进而巧妙地引出新的内容。比如:“说”这种文体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多,已经学过《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从旧识中,学生了解了“说”是一种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教师就应该明确这些知识要点,确立赏析文本的突破点。

(2)结构化法。结构化就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结构的形式,便于学生记忆。所谓结构,就是识记材料的主要脉络和框架,就是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采取结构化法有好处。比如:《陈情表》属于章表类的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陈述己见的文书。这种文体用词委婉含蓄,陈述复杂的感情以打动人心。教学以“陈”字贯穿始终,请学生思考陈述什么感情。第一段陈述成长苦情以博同情,第二段陈述拒官隐情以博理解,第三段陈述相依孝情以博支持,第四段陈述报效忠情以博赞许。这种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化简为繁。

(3)知人论世法。孟子云:“颂其书,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我们获得了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比如:教学《愚溪诗序》时,我们要明确“序”是放在诗文前面的说明性的文字,介绍写作的缘由、写作的时间、写作的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可见,本文是对愚溪诗所作的序。为什么溪水会以愚来命名呢?这引起了同学深深的疑惑。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适时导入柳宗元的生平和他政治上的失意。这样的话,本文的难点就在背景导入中简单地解决了。

(4)比较法。比较法是将课文中出现的相似文体进行不同纬度的比较,以便辨明文体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比如: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许多篇目都是“记”这种文体。比如:《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五人墓碑记》等。“记”这种文体属于杂记类,内容比较繁杂。既然同为“记”这种文体,我们就要辨别不同的文章具体特点。从内容来说,《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登泰山记》都是山水游记,《五人墓碑记》还有碑志类文体的一些特点。从写作手法来说,《登泰山记》主要是写景,教学的重点是描绘山川景物的方法及其中寄寓的感情。《游褒禅山记》偏重游后感悟,因此游览过程描绘比较简单,游后感悟、借景喻理是教学重点。《石钟山记》描绘了月夜赤壁的阴森恐怖之景,写作技艺高超,值得学生借鉴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后半部分的议论发人深省,让人惊叹作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游记的写法篇8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社会内容;艺术特色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游记类散文一直是极具特色的一类文章,记叙手法也很灵活,所营造的氛围也都是欢快的、愉悦的,使读者能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去阅读文章,历代都有很多被人传诵的游记类作品。直至晋魏南北朝时期,山水游记类文章才逐渐兴起,特别是在南宋时期成为山水游记的鼎盛时期,在文章的写作艺术技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能将景色生动细腻地进行描绘,简直就是活灵活现一般传神。但很多山水游记还只是单一地进行山水景色的烘托和渲染,时常缺乏内涵,没有将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和情致深入作品当中,这类散文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山水游记。山水游记中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是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作息习惯、生活特产、历史古迹或神鬼传说等,通过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对后人的拜读和学习有着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风情的大好机会。而到唐朝柳宗元那一时期,山水游记类散文才真正的逐渐达到成熟阶段。

二、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是唐朝散文家,字子厚,虽然出生名门却日渐没落,他从开始学会讲话后便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但其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很多国家动荡的事情,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混乱现象让他充分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局势问题,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逐渐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他父亲也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母亲也是一个大家族中有才学的女子,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给自己订好了未来的人生方向,那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读书走向仕途,将来能够一展宏图。虽然在走向仕途的过程中受到一番波折,但毕竟最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了重视。但因后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便成为了永州司马,此次被贬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他平时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远离政治的纷争,从此便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因此涌现了大批山水游记类散文。

三、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记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这足以体现出他的学识渊博,从他的游记中可以发现,他即使被贬永州,在他的散文中没有看到他的怨天尤人,也没有将永州山水描绘成极乐世界而自欺欺人。从柳宗元的写作当中,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当时情感的复杂,以及在那种情形下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以及态度。根据《与李翰林建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永州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所描绘的是另一种景象,都是奇特和秀丽的山峰,清澈的湖水,山水环抱,竹林和树林尤为茂盛,水潭中还有欢快的鱼儿等,似乎作者早已深陷其中,与美景共同欢乐。从他描绘的景色中可以看出即使被贬,也希望能够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生活,同时这美景与丑陋的社会现实对比鲜明,通过此美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精彩的景物描绘

在山水景物的描绘当中,柳宗元喜欢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去修饰当时的场景,使得整个场景精彩绝伦,同时也会对局部精彩的地方着重勾勒。例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所描绘的景象都是生动、活泼的,善于突出不同景物的特点,极具特色,将整个场面描绘的完美和谐,从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描写景物的技术高超。

(三)浓重的感彩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都附有浓厚的感彩,从他描写的景物当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在景物中添加了感彩使得所描绘的画面富有深度和意义。通过当前的景观烘托自己的情感,而引起共鸣,这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当中突出的艺术特点。他经常喜欢将自己描绘的景物比喻成自己,体现了山水景物人格化的一种写作手法,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更上了一个层次。

(四)优美精炼的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一般比较简短,虽然篇幅小,但通过运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将景物描写的细致生动。其修辞手法和句式上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将语言进行提炼后更显节奏和韵律,将整篇散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他的词语表达中,从不含糊,给人描绘的场景永远是那么的清晰和精炼,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四、结语

通过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情感境界,并且除了体会他的描法和艺术特色以外,还能了解一定的社会内容。如此精美的散文应该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瑰宝,能够作为提升文学爱好者写作能力的顶好佳作,其文学贡献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 顾盼.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的山水散文[J].文学教育(下),2008(02).

上一篇:电子结婚请柬范文 下一篇:钱塘湖春行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