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寓言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5 11:55:07

短篇寓言故事

短篇寓言故事篇1

著名作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小寓言里常蕴涵着大智慧,小视角里可窥见大境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编写寓言:

一、现实为基,放飞想象

指津: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一种文体,所以想象和联想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读寓言故事,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奇异的情节和虚拟的情境,但它们又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情形,或批评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或提供某种生活教训。

示例:《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一文,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之间的对话,巧妙地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可见的。

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构思出新颖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让联想和想象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缩影。

二、巧用拟人,借物喻人

指津:寓言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以动物、植物或者非生物体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也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它们,这样能使形象鲜明,活泼。借物喻人,这比一般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和分析更具有亲和力。

示例:《蚊子和狮子》一文,把蚊子和狮子人格化,将蚊子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赋予蚊子人的个性特征,使其思想性格得以逼真地呈现。

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视角,从拟人化、拟物化、换位思考的角度入手写作,如“蒲公英的歌”、“狗眼看人生”、“人与动植物互换位置”等等,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去体会。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

三、语言鲜活,形象鲜明

指津:寓言是一种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要在短小的篇幅内反映深刻的道理,就必须字斟句酌,精心推敲语言,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方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示例:克雷洛夫的寓言,语言往往幽默诙谐,大量运用口语,从而塑造生动的形象。他常常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来表现相应社会地位的人物的复杂性格,因此其形象的内涵就显得格外深刻,如《乌鸦与狐狸》中的狐狸,《狼和小羊》中的狼等。

在写作时,我们要不断吸纳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形象,通过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既可以正面描写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可以侧面烘托、对比,还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以小见大,事浅理深

指津: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涉及的人物数量很少,故事情节简单浅显,但是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小故事大道理,这种写法即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示例: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中人物只有两个:诸神之王与白兔。作者以一件小事引发出如何对待人生得失的哲理性思考,叙事简洁却韵味无穷。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以此警醒人们,也是寓言的价值之一。

五、设置悬念,文有曲折

指津:“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才引人入胜。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示例:《渡者之言》一文两次设悬念。作者先讲述自己在赶路时所遇到的怪事:天色已晚,渡者不劝“予”“速进”,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是为什么呢?此为悬念一。后来又说“予”“趋行”,“而前门已牡下矣”,为什么作者加快脚步,却依然没能进城呢?此为悬念二。这就为后文“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的感悟作了铺垫。在制造悬念的过程中逐步解开了悬念,自然地揭示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的主旨。因文势曲折变化,摇曳多姿,所以才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短篇寓言故事篇2

1.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何谓寓言?“寓”即寄托、包含在内。“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通过一个假托的简单的故事,用比喻、象征或拟人等手法说明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喻性的作品。寓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以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也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处点明寓意。

写作寓言的目的就是借用比较短小、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比较重要、深刻的道理。寓言这一文学体裁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1.1 寓意于“言”,“言”此意彼,“言”小意大。《刻舟求剑》讲的是古代一个楚国人在乘船时,把宝剑掉到了江里,他在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后,才在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作者用这样的故事,讽刺了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

1.2 主题大多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些什么。如《狼和小羊》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找了很多借口,虽然这些借口被一一驳倒,但最后还是龇着牙把小羊吃掉了。作者以此来提醒人们,要看清像狼一样的残暴凶恶的真面目。

1.3 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故事能发人深思。《狐假虎威》讲的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恐吓群兽的故事,它能启发人们憎恨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当做自己的威风,以吓唬弱小者的人的卑劣行径。

2.寓言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方法

阅读寓言,要学会准确地把握寓意,防止“及表不及里”,或牵强附会地理解。运用寓言,要注意有的放矢、掌握分寸,防止生搬硬套、滥用误用。寓言教学,首先应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而言,寓言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感想。其教学难点是小学生不易分清故事和含义。因为寓言讽刺的真正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一些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往往只懂得讲寓言的故事,而讲不出寓意,或将寓言的故事情节当成寓意,这就是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及表不及里”的现象。因此,寓言故事应讲究教学方法。

2.1 寓言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1 引导学生感受寓言中描写的形象,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故事情节中并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在具体完整地感知寓言中的形象后,才能领会寓言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分析,因为寓言的形象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的。

2.1.2 通过预读领会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抓住简短的语言文字,认真领会每句话的含义。只有细细咀嚼、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来。

2.1.3 揭示寓意。学生只有在感受了寓言中的形象之后,才能领会它的寓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将寓意告诉学生。揭示寓意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也只有分析了寓言中的形象,使学生在了解了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再揭示寓言的寓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2 教学寓言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2.1.1 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那么此时老师要以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孩子的理解和应用。

2.1.2 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这是一种遗憾。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在引导学生把握寓言的寓意时,语文教师千万不可只做揭示和督促记忆这两件事情,而是要架一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桥梁,将学生快快乐乐地带到更幸福的知识彼岸。

短篇寓言故事篇3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活在战国后期。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目前所传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有一部分是庄子的后学所作,部分是后人假托庄子的名义所作。《庄子》一书将深邃的哲学思想、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庄子》运用极具文采的语言来表达庄子的哲学思想,它在文学色彩和思辨方面都远胜于其他各家。

深入品评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它达到了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鲁迅先生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结构十分灵活。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沉醉其间。

《庄子》一书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而《庄子》的寓言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在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庖丁解牛(《养生主》)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超常的想象、变幻莫测的寓言、细致传神的描写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庄子》一书也对后世文学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像陶渊明、李白、李商隐、苏轼、曹雪芹等人的创作,都留有《庄子》的影子。

名篇选读

庄子钓于濮水①,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②,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③。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④,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⑤?”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

①濮水:据唐成玄英说,在濮州濮阳县。

②楚王:楚威王,名熊商,怀王之父。 先:谓先以非正式的方式宣明楚王的意图。

③巾:用来覆盖贵重器物的巾幂。 笥(sì):盛装衣物的方形竹箱。

④宁:宁肯。

⑤涂:泥。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去宣明他的意图,说“希望把国事拜托给您。”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包上巾布装在竹箱中,珍藏在庙堂之上。这只龟,宁肯死后留下骨壳以显示其贵重呢?还是愿意活着而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将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①,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②,非练实不食③,非泉不饮④。于是鸱得腐鼠⑤,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

①(yuān chú):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

②止:栖息。

③练实:竹实。

④醴(lǐ)泉:甘美如醴的泉水。醴,甜酒。

⑤鸱(chī):猫头鹰。 腐鼠:臭老鼠。

⑥吓:怒声。

【译文】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相国,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很惊恐,在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主动去见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做,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而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臭老鼠,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就仰起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

(选自《庄子》,中华书局)

【点评】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说理。第一则故事中庄子以神龟作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尊贵和自由之间的取舍。第二则庄子以和鸱作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与惠子眼界的不同。这两则故事都表现了庄子“清净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楚王的国事、惠子的相位,也许在世人看来无比尊贵,但在庄子眼中它们却是对自由和天性的束缚。

探究空间

1.《庄子》一书记述了很多寓言,其中许多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它们的含义到今天却发生了改变,如 “朝三暮四”“相濡以沫”等。我们可以在《庄子》中找一找,看看这些寓言最初的意义是什么?

2.《庄子》一书用丰富的手法塑造了很多奇幻瑰丽的人物形象,例如对藐姑射神人超凡脱俗的体态的描绘,对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技术的描述。这些丰富的想象和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都是我们的写作中可以汲取的养分。我们可以试找几篇进行分析。

可读书目

“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之《庄子》,赵明、彭海涛编著,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故事”丛书之《庄子故事》,薛斐编著,中华书局

短篇寓言故事篇4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庄子》里的寓言,达百篇之多,《内篇》有将近有神话幻想故事,也有借物寓言故事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养生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文字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总述了养生之道,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观点。但是庄子却没有用客观事实来论述,而是讲了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表面看来,这几则寓言故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都是为论点而服务,说明了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正因为《庄子》主要是寓言故事,这样就决定了它的论述方法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比喻及形象思维来论述观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没有使用抽象概念,而是展开想象,选取了一系列具体事务开始描写。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等都可以看出《庄子》驰骋的想象。庄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述,说明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是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所待”的。如果只看浅层的话,《庄子》里的许多文章似乎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又觉得有法可循。许多学者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庄子》的篇章之法归纳成游龙式、故事式和议论式。其中游龙式体现了《庄子》的风格,它包括《内篇》和外篇的《秋水》等。这些文章由很多寓言故事组成,用议论连缀成篇。这些议论仿佛没有联系,但是其实贯穿于一个主旨之中。从论说文的角度来说,《庄子》这种光中引线的做法虽然不太合适,但对于论说文的写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史上是辉煌的一个篇章。

三、《荀子》和《韩非子》

这时,先秦诸子散文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在论述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与《墨子》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代表着我国论说文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的论说文体建立了楷模,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论说文体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短篇寓言故事篇5

几天前,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名为《伊索寓言》的精品图书,让我非常喜欢。

起初我是一天看两篇,现在我是一天看四篇,虽然每篇文章都很短,可是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深刻的寓言能让人们顿然领悟,对照自身,发现自己身上存在许多笑话。

记起有一次,我看得入迷,结果创下了以前从来没有的纪录,从中午看到晚上,正当我看得入迷时后背被人碰了一下,我回过头来,原来是妈妈啊,我回过头继续看着,突然想起每周一次的英语训练班,醒悟的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连忙丢下书本,拿上课本飞快地奔向了学校,结果被老师训了一顿,可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一下午,我得到更多的是智慧的领悟。

在《伊索寓言》里,《蚂蚁和蚱蜢》告诉了我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盲目崇拜,东施效颦,其结果可想而知。《大力士与车夫》告诉了我在向别人求救之前,必先做自救的尝试,因为“天道酬勤”而不是“天道酬助”。所以自助是最好的援助,万事都不能一味的依赖别人……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非常短小,可却蕴含着深奥的思想内容,非常值得我们读一读,真可谓文短而意丰啊。

短篇寓言故事篇6

一、拟人化的主人公

寓言常以狐狸、鸡鸭、牛马、狮子、老虎等动物做故事的主角,使它们人格化,能说能做,跟人类一样。所以,寓言是一种不根据事实而超乎自然的故事。

《坐井观天》就是让小鸟和青蛙都开口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让动植物说话,以那些动物和植物的口吻来写,这样一来角度就非常新颖,吸人眼球,而且写的时候加点细节、对话、心理等,就会更加有趣。

比如写一种植物或动物,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用“它”,客观介绍一下。可是如果我们用“我”,就非常独特。以描写“丝瓜”为例,我们可以把题目取为“我的一生”,这样子就是“题好一半文”了。接下来就以“我”的口吻,借助想象力,写“我”在泥土中的生活、第一眼见到阳光的感受、在雨中跳舞、成长的快乐等等。内容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

二、偶然的故事

寓言都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就讲不好道理。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动起来,都可以在你的故事中露个脸。例如《守株待兔》就讲了一件偶然的、离奇的事。农夫偶然间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上,他不劳而获,此后就每天守着那棵树等着兔子。再如经典的《龟兔赛跑》,就讲了慢吞吞的乌龟在跑步比赛中赢了长跑能手兔子的故事。事情由于偶然因素的加入就有了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学生们在习作的时候特别是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着力写事情的“偶然性”,由于是偶然,所以可以说是唯一的,避免了叙述的大众化。

有一次习作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们写得都很精彩。有的写捅马蜂窝,有的写恶作剧,有的写学着妈妈化妆,还有的写了一个侦探故事。因为人人都做过一些“出格”的事,这些事在读者眼中就很偶然,就显得与众不同,就很有故事味。

三、生活中的小道理、小知识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寓言的这种特点,对人类有两大启蒙作用:对人类群体而言,它引导初民从原始的形象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而迈进文明社会的大门;对人类个体而言,它引导每个人从形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较弱的童年、少年时代,逐步迈进理性思维成熟的成年时代。寓言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寓言的特点,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凸现感性教学,以具体形象感染他们,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寓言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进行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超越故事得到智慧启迪。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我们只要让学生学着寓言把故事讲完整、讲得有趣味就可以了。

《南辕北辙》就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但是驾着车往北方走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了。《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事情出现错误以后,如果抓紧时间去挽救的话,还不算迟的道理。小学生们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比如教育大家要诚实、尊敬师长、不嘲笑别人等;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生活常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节约水电等等。例如有位小学生写了《勤奋与懒惰》:勤奋得了严重的胃病,懒惰来看望他,说:“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你每天忙前忙后的,不停地工作,为什么还会生病呢?”勤奋说:“医生说我是过度劳累,体力透支,每天忙于工作,吃饭不规律,所以才把胃弄坏了。”懒惰说:“我这个人啊,就是个吃货,餐餐不误,且准时准点。你啊,平时我就说你不要太劳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就是不听。”勤奋苦笑道:“是啊,还是要劳逸结合呀。我也要学着偶尔‘懒’一下。”这位小作者取材于生活,学着寓言的写法让“勤奋”和“懒惰”开口说话,告诉大家忙于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学会劳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把道理说清楚明白了,而且形式新颖、别出心裁,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当然,还有一种简单的,就是写自己观察到了某种现象,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告诉大家一个科学小知识。比如写“我的小发现”,有位学生就写了《妙用柚子皮》一文。小作者写到爸爸在集市上买了十来个柚子,把剥下来的柚子皮放到了新房的各个角落。原来柚子皮有吸除异味的功能,可以把装修材料挥发出的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统统解决掉。这篇小文章不是一个寓言,也不是在讲故事,可是它告诉了人们柚子皮的妙用这个小知识,内容就很独特。

短篇寓言故事篇7

寓言以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然而,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解读寓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较深刻的体会:

一、发散思维,允许寓意的多元解读

解读寓意,教师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正确而精准地把握教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有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在寓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

比如,《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就越来越严重。

在比如《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二、再现形象,引导学生解读寓意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它的寓意。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不要过分地聚焦在寓意本身,而要重视寓意本身的“形象”。

如扁鹊和蔡桓公是《扁鹊治病》中的两个形象,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教师可以这样对名医“扁鹊”这一形象的体会进行教学。

1、通过成语妙手回春、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起死回生、望闻问切、医德高尚等教学,让学生理解“名医”形象。

2、 讲扁鹊“起死回生”的传说故事。

3、请从课文中找找能说明他是名医的句子。

学生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学生对扁鹊已经有了初步的形象了。如果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如“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等,学生联前想后,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为神医。

寓言故事很少有“描绘”,而寓意的揭示要想水到渠成,“入木三分”,需要在树立人物形象上下功夫,需要关注学生“领悟”的过程。

三、展示心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讽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蕴含于他的思想认识之中。因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理想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蔡桓公到底死于什么?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走入课文。用学习扁鹊的方法来分析蔡桓公。学生也一定会将蔡桓公的一系列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会从中发现:蔡桓公死于自己的固执,是固执让他送命的,是刚愎自用让他送命的。从蔡桓公的语言――“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以及他的表现――“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可设问“试想,蔡桓公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当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他可能在想什么?”“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又会想什么?”这样,通过推想人物的内心想法,就将蔡桓公的问题根源彰显了出来,也就直指寓意了。

对于像《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一类的讽刺、训诫意味较浓的寓言,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也同样要挖掘人物的“思想痼疾”,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明确寓意。

四、抓住中心,把握寓意的准确性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抓住中心意思,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的道德训诫的高度。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比如《守株待兔》,故事短小,但是要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可以在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把玩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因此,将一个故事浓缩在了几个词语之中,引导学生联系着去想,去思考,学生在新奇感中,也隐隐地感悟到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原来,可以把文章读成几个相关联的词语,再联系着全文思考,就可以想得更深远。

短篇寓言故事篇8

在阅读教学中“悟文”与“善表”并不是割裂开来的,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彼此促进,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在“悟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让学生获得“善表”的提升,从而成才呢?下面,笔者以《伊索寓言》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版块:故事呈现。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述故事――尊重文本情节,以再现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和内容;提取核心信息,紧扣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概括式地讲述故事;借助自主联想,创造性地从原本故事中生发出其他情节和细节,在二度创造的基础上讲述故事。

第二版块:探析比较。引导学生将提炼式和创造式故事与课文相比较,思考作者为什么独用“这一个”形式,而摒弃了紧缩与扩展的两种方式,从而建构寓言自身的言语特色和表达图式。

第三版块:自主创编。引导学生探究寓言中的故事与所揭示的哲理之间的必然联系,感知《伊索寓言》“故事+道理”构篇模式,为学生自主创编语言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范式。

纵观以上教学版块,教师既有诵读课文,感知情节的“悟文”操练,也有“呈现故事”的口头表达训练,更有依托范式自主再创的言语实践,真正地将“悟文”与“善表”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一、着眼于“悟文”,聚意于“表达”

善于表达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在引导学生向善于表达迈进的第一步起,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善表”的感性标准,即怎样的表达才配得上“善于表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承载两大功能:首先,课文传递了怎样的内容,即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所获取的价值信息;其次,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更加倾向于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提炼创作的话语图式。只有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悟文”的这两个核心要素,提升学生言语的言语表达能力才有稳固的落脚点。

二、基于文体特质,开掘语言价值资源

叶老的“例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曾经被我们误解,认为就是以教材为蓝本,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下,让学生掌握灵活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对此类文本的理性分析能力,因而也滋生了传统教学中的烦琐分析。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答题的能力逐渐上升,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却逐渐减少,言语生命的提升也少得可怜。

现行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例子”,为什么却没有能够浸润学生的内在心灵,促进学生言语素养的提升呢?其主要缘由便在于教师以短浅的目光追求功利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效益的高耗低效。以教材中的三篇伊索寓言为例,其故事情节简单,道理的揭示也是水到渠成,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就能准确地“悟文”。因此课堂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考量,就不能将文本的理解和体悟视为重点,而应该抓住文本引导学生聚焦言语形式,将寓言特有的言语特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每一节课中让学生接触富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通过上述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师确定的语言价值点是在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复述,自主创编寓言故事。

如此一来,学生在一课一得中形成了言语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言语生命就能得到充分提升,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三、人格熏染与言语历练同生同构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相应适切的情境氛围中,脱离可感情境纯粹技术主义的言语训练只会让学生陷入僵硬工具主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种语言情境必须以自然真实为前提,以积极开放为核心,学生沉浸其间,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言语冲动,还要能受到精神的渲染和人格的浸濡。

当教师以上述的版块结构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明显感知师生生命的真实存在:教师富有智慧的设计与引导,注重学生思维活力和个性体验的激活,而学生则在充分调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解读成果,彰显了鲜活的生命意识。以学生自主创编的寓言故事来谈,不仅契合了寓言文体的基本构篇模式,迎合了语言富有张力且简洁的言语表达风格,更在故事的解构阐释中提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元素,凸显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借助反思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开放时空,会使学生在毫无束缚的思维状态经历从公众语言到私密语言、再又回归公共语言的轮回过程,真正还话语主动权给他们,让他们的表达不仅有方式,更加有质量。

从“悟文”到“善表”的华丽转身,是语文教学理念质的蜕变,为探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奠定了基础。因此,只要我们遵循文本自身的创作规律,积极强化学生的语用历练意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从而为他们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对联广告范文 下一篇:上网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