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神话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1 15:22:44

短篇神话故事

短篇神话故事篇1

在这本书里,他的野心不止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去营造恐怖氛围,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事物背后,建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幻想王国:

为什么那只会敲钹的玩具猴子竟能让哈尔担惊受怕30年?

如果拥有一台能够改变现实的神奇计算机,正在为恶妻孽子伤脑筋的你会毫不犹豫地按下删除键吗?

一个门门功课全A的学生为什么要在期末考试后开枪杀人然后自杀?

于是,在这本书里,只有你想象不到、而没有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的恐惧。这真应了他在书中的一句话:“重要的是故事,而非说故事的人。”在《玉米田的孩子》中,金感慨:“阅读恐怖小说,我们并不相信吸血鬼、狼人、发疯的卡车这些事物;我们所相信的恐怖是跟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勾画的一样:恨、疏离、衰老、进入敌意的世界。”

他有一句名言:“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如此说来,他无疑最希望读者在阅读他的短篇小说时能死得更快。

而在字数限制下,短篇小说未必只能走精简明了、干脆利落一路,关键在于用意象鲜明的悬奇、肆意渲染的氛围、印象深刻的逆转来让读者想象中的惊悚与诡异得以实体化。

看来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斯蒂芬·金终身成就奖时的颁奖辞并没有错:“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道德真相”。

虽说这话主要是褒扬浩荡壮烈的史诗巨著《黑暗塔》系列,但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同样可作如是观。

不过,尽管在《故事贩卖机》中,斯蒂芬·金依旧坚持以自然主义的描写去表达一以贯之的超自然主义的主题,而有心的读者也不难窥一斑而知全豹,把握到他不断沉淀、累积、延伸、衍变的风格,甚至还有偶尔些许磕磕碰碰的不娴熟。

比如,在讲述一个小男孩的厕所恐惧症的《厕所里有老虎》便是很好的教训:过短的篇幅,让斯蒂芬·金所擅长的复杂绵延的结构、繁复细腻的铺陈、婉转跌宕的情节等等绝活均无从施展,难免让读者感觉力有不逮。

“理性是嵌于人类兽性中的。”有评论用《变形子弹之歌》中的这句话来概括《故事贩卖机》各篇的主旨。但在我看来,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永恒是令人恐惧的,而终结才是正常的。

在瞬时空间转移时,所有的旅行者都被警告要在过程中闭上眼睛,但偏偏有一位好奇的小男孩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整个来龙去脉,原来那是久得足以让心灵销蚀自己、残杀自己的永恒。《跳特》以此道出了意识和思想的万分脆弱、难以独立存在与轻易终结。那辆报废的卡车真的会年复一年地自己缓慢移动甚至杀人?

《奥图伯伯的卡车》说的是恐惧的产生、貌似没完没了的永恒存在以及出人意外的戛然终结。发疯总有个起点,也总有个终点,就像一颗从枪膛里射进脑部的变形子弹,而人的心中不理性的部分什么时候会停止玩弄那把枪,直接把它举到脑门上呢?

《变形子弹之歌》讲述的无疑是疯狂的起因、想象的无限、泛滥的迷信带来的干涸的灵感、有弹性的幻想以及坚硬无比的最后一颗子弹。

在我看来,全书最为震撼的一个故事是《陶德太太的捷径》。

世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当是直线,但“事物的中间总是会有漏洞”,假如地上出现黑暗而深不可测的裂缝,假如世间存在狂野不羁但世俗无法接受的诡异境界,有可能找到“短于直线距离”的快捷方式吗?

陶德太太每年夏天都会来城堡岩避暑,她的丈夫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但她却渐渐在开快车抄捷径的过程中脱离了曾一度受限其中的规则桎梏与条理约束——乌鸦飞的直线距离是七十九英里,但里程表显示她只需要走三十一点六英里;从某些不知名的神秘小径归来时,她的车头保险杠上挂着一些地球上不曾现身的动物尸体;在她找到的那些路上,她是与众不同,任何东西都不敢碰她。终于有一天,她失踪了。她就像驾着月亮飞过天空的狩猎女神一般,向我们揭示了生命赛跑的真相:“有零,有永恒,有生命的腐朽,但没有终点。”

无论是朗声诵读抑或是吟哦欢唱,这都是一个流溢着梦幻般色彩的故事,或许因为陶德夫人的原型是斯蒂芬·金妻子的缘故吧。它告诉我们,男人试着把女人安放在神坛上,“以为女神只想在奥林帕斯山的山坡上悠游,吃着水果”,但“男人察觉到的并不是女人想要的。一个女人要的是自由,想站就站,想走就走”。故事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世界庸常,恒硬如石,似阶尘不动,像死水微澜;在琐细、平庸、渺小、柔弱乃至委顿的日常面目中,在对远方、高处、纵深与整体把握的取消和舍弃中,我们依然应当去战胜那些寥廓无端、绵长无绝的规限与约束,应当去重建那些被瓦解的崇高与神圣,应当让我们的思想与努力去创造和穿越不可能。

吊诡的是,在所有阴森与诡秘的氛围中,我们却在一位女子身上发现了这样的阳刚与激越。

那不仅仅是西西弗斯、普罗米修斯与奥德修斯年复一年的坚持,不仅仅是哥伦布、达·伽马与麦哲伦扬帆远航的无畏,不仅仅是汉尼拔、苏沃洛夫与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凌厉。我更愿意将其比作19世纪的“血河战役”:拥有火器的布尔人以三个人受伤的代价杀死了至少三千名祖鲁人,依靠五百人的军事力量战胜了仍然使用冷兵器的祖鲁王国一万六千人的兵力。但这场战役的双方都洋溢着无疆的勇气,无论是慷慨赴死,抑或是坚韧求生。

经历车祸后的斯蒂芬·金在艰难续写创作回忆录《写作这回事》时坦陈:“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身为一名“通俗”作家,他认为关键不在于为自我寻找答案和钥匙,而是应当提问:“写这一类的故事会对其他人有什么意义?”珍视用以直面这个世界的勇气——这恐怕正是斯蒂芬·金要在故事中“贩卖”给我们的至为重要的信念吧。

即使最终被长存的恐惧与黑暗击败,在永恒与终结、理性与兽性的矛盾面前,只要勇气能给内心带来温暖与光芒,每个人都依然可以是英雄。

(作者为书评人)

斯蒂芬·金,有史以来作品最多、声名最大的作家之一。作品总销量超过3亿5千万册,超过150部影视作品改编自他的作品,由此创下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他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六次荣获布莱姆·斯托克奖,六次荣获国际恐怖文学协会奖;2003年因“继承了美国文学注意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的和悲惨的道德真相”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爱伦·坡大师奖——终身成就奖。

对中国读者而言,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肖申克的救赎》。本书是斯蒂芬·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之一, 其中九成作品曾经获奖, 在美国文学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文版也是第一次在大陆出版。

《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

作者:[美]斯蒂芬·金 译者:谢瑶玲、余国芳、赖慈芸

短篇神话故事篇2

《大哥和大哥还有大人们》这篇以“教育”为话题的精短作品,通过“飞”与“肖”成长中的故事以及“大人们”与“我”对他俩的评价将这一理性的东西演绎成一段感性的活生生的人生故事,形象鲜活、栩栩如生;故事有趣,娓娓动听;蕴涵深刻,韵味隽永―――引发读者思考,从中受到启迪。这篇作品精短而饱含哲理,情节简单而启人心智,貌似普通而写法别具一格,可读性极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其特色有三:

一、纯粹“白描”―――特真实

这篇作品真实感人、耐人品读、引人思考、启人心智,这与采用纯“白描”写法密切相关。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令人倍感真切,仿佛一位女孩在向你讲述她从5岁到18岁时与两个大哥一起成长的故事,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童时的游戏到思考人生的送别,一件件、一桩桩,生动有趣,鲜活感人,娓娓道来,让你置身其间,听其谈笑,睹其容貌。通篇只有纯客观的描述,而没有半句的评述议论,让你品味到淳朴生活的原汁原味,看到未加雕琢的人生本色,感到这个耐人咀嚼的故事中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格外的真实可信。你看,7岁的肖用吸铁石指挥白纸上的小铁沙跳舞,这个小男孩聪慧伶俐、机敏睿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白描”的艺术魅力足见一斑。神!

二、艺术“留白”―――韵味浓

这篇仅600来字的作品确实短小精悍,而其底蕴却丰厚充实,它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述了尽可能丰实的内容。“作品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海明威语)这篇作品妙就妙在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艺术“留白”的技巧,极为巧妙地将其“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品所写的人与事跨度是漫长的13个春秋,作者仅撷取“我”5岁、10岁、15岁、18岁四个年头来写,而每个年头又只撷取一件小事或一个场景来写,仅寥寥几笔,其余的是一大片艺术“空白”。所写的“八分之一”是极具典型性的冰山一角,让你从中想象出“肖”与“飞”的“聪明”“听话”与“顽皮”,以及“大人们”对他俩的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参与作品的再“创作”时,你会思之得之,当你的发现和作者的构思相吻合时,你对作品的内涵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艺术“留白”使这篇作品魅力四射、意蕴隽永。妙!

三、巧用“对比”―――耐咀嚼

对比,能凸现同异,能相互映衬,能比较鉴别,能对照区别……这篇作品中运用的“对比”是多方面的,功效也是多方面的。有“飞”与“肖”从7岁到20岁间一次次的“对比”,有“大人们”对他俩评价的“对比”,有“我”对俩大哥的感受和看法的“对比”,有“大人们”的评价从相同到迥异、又从迥异到相同的“对比”……每组“对比”都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吸引你走进作品中去分析、思考,去比较、鉴别,去选择、判断。作品以“我宁愿学摸索成长的大哥,也不做有经验的大人”作结,道出了新一代人的心声,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精彩无比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为这篇作品抹上十分美妙的一笔,加深了作品的深度,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巧!

短篇神话故事篇3

1、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2、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短篇神话故事篇4

何故绿宋居寒是在《一醉经年》的49章,《一醉经年》为晋江原创网专栏作者水千丞创作于2015年的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爱情、家庭伦理篇、浪漫青春、游戏竞技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来源:文章屋网 )

短篇神话故事篇5

家有男孩

作者:麦克米伦

国家:英国

(广州旅游出版社)

中国目前面临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境遇,男性数量要大大超过女性数量,也就是说,“家有男孩”的家庭一定不在少数。但针对儿童的专向研究却在提醒我们:逃学,多动、孤独症、阅读困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男孩身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爸爸妈妈们先不要慌张,本书从男孩的大脑开发,到他的性格养成逐一进行讲解,不妨借鉴书上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或许还有意外的惊喜呢。

为孩子立界限

作者:克劳德&汤森德

国家:美国

(民族出版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是倍受关爱,于是在集体生活中,就可能显得有些不顺利了,或多或少会显得不够“成熟”。其实,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的心理年龄跟上生理年龄。

《为孩子立界限》的作者在美国拥有众多FANS,本书是他们的第二本畅销书,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让孩子们学会自律的种种方法。可谓是相当实用。

安房直子是个远离尘嚣的人,一生淡泊,深居简出,甚至拒绝出门旅行。她在自己写的一份年谱中,曾经写到1972 年她29 岁时,在长野县东边的轻井泽盖了一山间小屋,以后每年的夏天都在那里度过。

那是一个落叶松环抱的地方,一到早上,她就会在院子里那张铺着白色桌布的桌子上写作,为读者留下了一山坡野似的童话,犹如一首首空灵隽永的短歌。她说自己不善于写长篇故事,除了《天鹿》等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之外,她的作品大多是短篇集或是短篇系列。

安房直子曾说,她喜欢写幻想小说,是因为太喜欢在幻想与现实的境界之间那种微妙地变化着的彩虹一般的颜色。她说描绘那个境界线,让她着迷。她喜欢模糊幻想到现实的那层界限。大多数时候,她从现实进入幻想都是突如其来的,但却不让读者感到突兀。

对死者的怀念、盲者对颜色的渴望、时间对生命的不同意义……或许正是这些超越时空的元素衔接了两个世界的断裂,模糊了从现实进入幻想的界限,让现实沉入幽幽的幻想底层,支撑起另一个世界的瑰丽大厦,充满了一种格林童话式的幻想风格。

在她的故事中,不可缺少的是颜色和声音。甚至说她的童话是一个色彩组成的世界。无论是天空的颜色、树木的颜色、裙子的颜色、菜肴的颜色、花朵的颜色、房屋的颜色、阳台的颜色,都是关于梦的颜色。这些颜色,引导着孩子的想象力在梦幻和真实之间尽情飞翔。

但可惜的是,安房直子的童话太具有性别特征了,充满阴柔之美。无论哪部作品,她总是从女性的视点出发,把淡淡的哀愁融入到自己那甜美的文字当中,但对于憧憬英雄诗篇的男孩子们,似乎就缺少吸引力了。

从外貌上来说,书中的这位巨人可真不算美,甚至穿着还很邋遢,可他却有一顶美丽的金冠,这是为什么呢?书名明明叫“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不是吗?待仔细看过内容才发现,原来因为他是城里最最好心眼儿的巨人,也是最最快乐的巨人,所以他是金冠当之无愧的拥有者。美丽的外表不是一切,只有精神的充实和心地善良,才是快乐的源泉,宝宝们一定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才行。

和“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同系列的还有《咕噜牛》、《咕噜牛小妞妞》、《小海螺和大鲸鱼》、《女巫扫帚排排坐》、《小房子变大房子》等5 个小故事,讲述了智慧、勇气、友谊、意志力、人生目标、幸福的本质,或许孩子现在还不能够理解,但他们有兴趣就可以了,更多的道理会在他们的成长中渐渐领悟,渐渐了解。

“我好幸运啊!”青蛙弗洛格一边欣赏一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一边说,“我漂亮、会游泳,跳水又比其他人跳得好。我是绿色的,而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这世上最好的事就是做一只青蛙。”这样的青蛙或许有些自恋?但这只是成年人的想法,教会孩子们学会接受自己,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故事的结尾,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青蛙弗洛格一边想着“这可是只有青蛙才能做得到的啊”,一边然后他快乐地做了一个很大的青蛙跳。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重要的是接受和肯定不完美的自己。

短篇神话故事篇6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2]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写.文学理论常用术语简释(内部发行)[M].1979.4.

短篇神话故事篇7

一、课文反映的内容与农村小学生生活的脱离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农村,农民的孩子恐怕是学生群体中占最大多数的了吧!农村小学生想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歌颂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生活现状,表达农民喜怒哀乐的文章却是很难的。几年前,农村学生对课文中的超市、互联网等概念一无所知。我曾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那里没有公路,没有电,也没有电视等电器。三年级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听说过,也不知大象为何物,课本中的插图是他们心目中最精彩的知识。课文中反映的城市生活如何硬灌给他们呢?小学生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无异于神话传说或天方夜谭。相反,当他们看到一本《农民识字课本》或者脱盲教材《读写算》时个个兴高采烈,热情洋溢,如同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

二、课文的难度超出了小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

虽然社会不断进步,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市学生也能紧跟时代节奏跟着课本脱颖而出,农村学生却因城乡差距增大而感到望尘莫及。现举几例如下:

1.有的“初显身手”等实践环节需要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资料,且不论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危害,网络和电脑连城市都没有普及,何况农村。所以,这种内容也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2.《草原》《春潮》《三月桃花水》《唯一的听众》《永生的眼睛》《巩乃斯的马》《做客喀什》《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名家散文或充满论辩思维的作品大多出自四年级语文书中,成人读了它们会陶醉其中,而儿童读了却茫然不知所措。

3.古诗文的选取也越来越难。唐诗是首选的,问题是适合儿童的浅显的唐诗却不多,《房兵曹胡马》《马诗》词句那么拗口,语意那么晦涩,却充入了主体课文。古文和古诗句名言的数量越来越大,但所选并非都如《活见鬼》那样生动有趣。《叶公好龙》中的器物、通假字、古今字、异读字就很多了。

三、篇幅较长的课文能挖掘的地方却少

一首诗或者一个哲理故事会让我们回味无穷,受益终生。那些千百年来由历史筛选的文章历久弥新,而名噪一时的作家的作品未必经得起反复阅读。太长的课文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困难,如《小英雄雨来》《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都是较长的课文,光是读一遍就得半节课,又如何能在一两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呢?而且有的课文虽然很长,但思想单一,能补充的空白很少,比如《诺言》和《把掌声分给她一半》。相反,《活见鬼》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补充撑伞者和投伞者的心理独白、向炊糕者的诉说等内容。

四、学生的兴趣不完全在课本中

对我们产生终生影响的或许不是课文,而是课文以外的文章或事件。试问,哪一位老师还十分清晰地记得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课文?学生放假后那些课文还会吸引他们重新反复地去回读吗?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位壮士浴血奋战,纵身悬崖的壮举是多么慷慨悲壮,多么惊心动魄,多么气壮山河,如果他们不是壮士,世上谁还算壮士呢?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竟然没有被感动,是因为他们在电视中看到的类似镜头够多了,而且比课文生动、直观、感人肺腑。这类题材已经令学生麻木了!而当我们上到《牛和鹅》时,教室里就沸腾了,对教师所问都对答如流,“角度不同,结果不同”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

五、对课文选取的思考

对小学生讲深奥的道理,他们会反感、压抑、厌倦,甚至恐惧。不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承载深奥的道理,让学生主动地被吸引到故事中来,让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熏陶、成长和完美。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文可将下列体裁的作品比重增大。

1.神话和传说。古希腊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地方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都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想象。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他们对“神”和英雄的崇敬之情,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2.志怪小说、神魔小说、宗教故事等都饱含趣味性和教育性,可精选并翻译《搜神记》《幽明录》《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聊斋志异》中有教育意义的篇目。

3.寓言故事。寓言用可笑的人、可笑的事解释深刻的道理,真正深入浅出,学生终生不忘。我国古代寓言数目可观,《伊索寓言》很少见。

4.短语故事。成语故事、俗语故事、对联故事、歇后语故事等,它们短小精悍,大多耳熟能详,但是背后的故事更有趣,读后有“原来如此”之叹。这些故事有助于学生直接吸收古汉语的精华,继承语言文化遗产。

5.童话。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童话和把童话制作成的动画片。一部《安徒生童话》感动了世界上无数的孩子,而选入教材的有几篇?何况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6.笑话故事。古代笑话一词指引人发笑的故事,即幽默故事。我国古代笑话故事也很多,如《笑林广记》《笑府》《古今笑史》等,里面也有不少故事对学生有启发性,如“从三到万”的故事,“一钱莫救”的故事等。

7.名人勤学故事。任何名人,小时候都和我们一样贪玩,甚至于很不聪明或者有身体残疾和性格缺陷,但他们经过勤学后都成大才。悬梁刺股和囊萤映雪的故事虽然因夸张而失真,但李清照少女填词,徐霞客志在天下的故事都是令人信服的。这些故事可以直接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为远大理想而奋斗。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文的选取应多照顾农村学生的生活,多降低难度以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注意吸收一些历久弥新的具有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作品。

短篇神话故事篇8

作者:王玉超 刘明坤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如《东西晋演义•西晋卷之一》写夷夷兵犯没鹿回时道:“力微曰:‘韩信连百万之众,收四海之地,平秦灭楚,取赵协燕,功盖天下,名闻古今。张良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匡扶社稷,担担乾坤,以三寸之舌,开四百年之基,成汉室之业,皆此二人之力,高祖所谓人杰。臣于大王,无尺寸之功,止一马之力,何敢受其赐也。’宾曰:‘富贵之事,世人贪之,恐不得至,卿何固辞?今授卿一所。吾欲南霸天下,欲卿效张良、韩信之立勋,故有是命,卿何却之?’”力微与宾客的这段对话,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文雅典重,西晋人物借汉代典故论说道理,不仅符合人物的时代和身份,还与八股文不言后代之语的要求吻合。通俗小说演绎历史事件,人物的语言理应具有古文特征,作者将骈对偶句纳入小说人物之口显然恰到好处。骈丽对偶的语言大量出现在明清小说中,这与八股文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绝大多数的明清小说作者经历了长期的八股文训练,他们在最初习业阶段就练习嘱对,对骈偶语言尤为谙熟,当他们转作小说时,自然会情不自禁地使用骈丽语言,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的。其次,小说作者往往带有炫才心理,他们像“掉书袋”一样,故意将简明的语言对偶化,使之骈丽、古奥,以示自己的文采。这些书表策判、短篇描摹或杂入的骈文偶句,虽不能说是多余部分,但是,如若将其删除也不会妨碍小说意思的正常表达,可以说,它们既不会破坏小说的完整性,也可以让小说作者一展文采。再次,明清小说作者大多是科举中的落第者,他们往往将科举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放置于小说的虚构情境之中,大量书表策判的书写,其实是小说作者为官作宰的体验。另外,明清小说与八股文一样形成了骈散结合的模式,只是八股文是骈中有散,明清小说是散中有骈。八股文除破题、承题、起讲、收结之外,正文主体部分以骈为主,小说将骈文纳入其中,在散化的叙事语言中不时杂入骈文,虽以散为主,骈文却随处可见。八股文的对股结构决定了对偶语言,但是八股文的对偶语言有相对的对偶和绝对的对偶两种形态,有时只是两股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小说运用的骈体形式同样具备这两种形态。最后,明清小说是通俗文学,最初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普通大众的欣赏口味,它始终未能登上雅文学的殿堂,但是随着明清文人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和参与创作,小说的文人化成为发展趋向。其中骈丽文字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既是小说作者必然使用的语言类型,也是文人阅读群体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究其文人化趋向的根源,还是与八股教育不能脱离关系。人们对骈丽对偶的语言风格,一直存在褒贬、取舍的争议。但是,到了明代科举时期,八股文却将骈丽对偶作为了主体形式,这种常常被认为“戴着镣铐跳舞”的八股文,在以立意为主的前提下,将骈体对偶形式运用得恰当自如,无刻意为之的痕迹,这一特点也明显地体现在明清小说作者的笔下。将明清小说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小说与明代之前对比,明代中期以后的小说中虽然书表策判、短篇描摹的语段仍然存在,但随时杂入叙事中的骈偶语言明显增多了。骈偶语言可以出现在人物语言中,也可以出现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骈丽语言与小说的正文叙事融为一体,原本作为小说中的描摹短篇不再独立成章,小说更具整体性、典雅化。这种化描摹短篇为骈偶叙事的用语方法,笔者姑且称之为“化整为零”法,这种方法与八股文骈散结合、共同成章的方式是相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作者从写作八股文到转而写作小说,将八股文骈散结合的用语方式运用于小说叙事中,久而久之形成的这种“化整为零”法,这正是通俗小说中短篇描写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通俗小说起源于民间说书,与讲唱文学关系密切,自产生之时就有短篇描写穿插其中,直至明代仍然如此,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英烈传》等都有大量的短篇描摹语段,这种方式一直延续至清代。但是查考明清小说发现,从明代中期开始,小说中的短篇描写逐渐减少,有的只在开头或结尾以诗词形式出现,相当一部分小说中这种短篇描写消失了,如《红楼梦》、《镜花缘》、《绣云阁》等。仔细阅读发现,这些小说虽然没有典雅骈丽的短篇描写,却不代表这些小说自始至终都是通俗白话,其中骈丽对偶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红楼梦》对大观园的描写、对探春宝钗等人房间的描绘,无不用对偶骈文,只是这些骈丽语言与通俗白话交融一处,如果将其提出,使之独立成篇亦无不可。简言之,通俗小说中短篇描写的消失,只是形式上的消失,其实这种骈丽对偶的描写仍然存在,不过是散见于小说的字句之间。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骈散结合的用语方式有直接关系,“化整为零”法的使用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

书经是明清小说“以时文为小说”的另一个表现。明清小说作者引经据典不足为奇,但引用范围集中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这必然有其内在原因。八股文与明清小说同时盛行于世,它的文题选择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尤为重要,这一点正是明清小说作者大量引用书经的原因所在。《四书》是八股文的题库,八股文发挥《四书》原句、代圣贤人物立言阐释儒理,诸项要求无不以《四书》为中心。《四书》是明清文人主要研读的儒家经典,明清小说作者也不例外,他们凭借对《四书》的熟悉,在写作小说时有意无意地将《四书》内容融入其中,使明清小说引用《四书》的频率大大提高。明清小说作者引用《四书》的方式有四种。一是将《四书》中的人物或事件、义理直接作为小说的描写对象。如《公冶长听鸟语纲常》是明清时期罕见的短篇白话小说。作者借公冶长其人,结合他能识鸟语之事充分想象发挥,以公冶长听鸟语为题议论儒理纲常,故事短小精悍、表意完整。这类引用《四书》形式的小说,最典型的莫过于明代袁黄的《七十二朝人物演义》。这部小说共四十卷,均以《四书》中截取的语句为题,作者将《四书》中的人物作为主人公,围绕与之相关的典故、史实、传说进行叙述,从写作形式到内容都有意模仿八股文。这类小说作者以八股文的写作思维作为中介,引用《四书》的方式最为直接。二是小说作者在叙说人物或事理时,将《四书》中的圣贤人物化入其中,圣贤人物不作为整部小说的描写对象,作者的目的在于他们的衬托作用。如《西湖二集》第三卷写甄龙友时说:“就是孔门颜子见了,少不得也要与他作个揖,做个知己;若是子贡见了,还要让他个先手,称他声‘阿哥’。……果然有东方朔之才,具淳于髡之智。”这里作者借引孔门弟子,以突出甄龙友的个性和特征,又借引东方朔、淳于髡等人来衬托他的才智。作者这样引用《四书》内容,不但在无形之中突出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明了小说作者对《四书》的熟悉程度。三是小说作者常常用“孔子说”、“孟夫子说”之类的语言直接引用《四书》中的圣人之语,借其权威性以说明事理。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上海善士寄册募捐各州县一事,继之道:“岂但勇于为善,他这番送册子来,还要学那‘古之人与人为善’呢。其实这件事我就很不佩服。……所以孔子说:‘博施济众,尧舜犹病。’我不信现在办善事的人,果然能够照我这等说,由近及远么?”《绿野仙踪》写齐贡生语:“你这沾光下顾的话,再休对我说!孟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畏彼哉!’”这类引用《四书》的方式,说明小说作者将孔、孟之言视为权威、经典,他们认为借引《四书》语言最具说服力,甚至有时在引用《四书》时忘记考虑说话者的身份,如《女开科传》中写和尚之言:“妈妈不须愁虑,当日孔夫子曾有言,‘君子周急不总富,见人患难而不救者,其人必不仁。’”作者代小说人物讲论道理时,忍不住借引孔孟之语,居然让和尚也引用孔子的话进行劝说。如果说引用《四书》语句、孔孟之语是文人写作的共通性,那么,将朱熹的话奉若经典必定与八股文相关。《快心编》中的见性曾说:“朱夫子云:‘一旦豁然贯通,是从性天上来的。’这便是真悟。”作者代见性说话,将朱熹尊称为“夫子”,视其为圣贤、权威人物,这正是因为八股文要求发挥《四书》语句的同时,还要谨遵朱熹的注释,在明清文人眼中,朱熹的注释与《四书》原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四是明清小说作者直接将《四书》语言纳入小说当中,有时化用《四书》原句,略微加以改动,有时在引用的同时注明出处。如《快心编》中有作者议论:“如此做得去,这则为兼善豪杰,穷则为独善豪杰,……譬如韩信寄食漂母,宁戚佣工饭牛,……是皆劳筋骨,苦心志。”这里作者将《四书》中的语句化为自己的语言,与小说的叙说融为一体。《女开科传》对《四书》语句的引用则注明出处,“那《中庸》上说得好:动乎四体,至诚如神。”小说作者在写作中,无论是化用《四书》语言,还是明示《四书》语言,都运用自如,不生硬牵强。明清小说作者偏好引用《四书》是因为长期习业八股文所致。一方面他们在短则十年寒窗,长则数十年苦学的《四书》研读生涯中,已经对《四书》内容烂熟于胸,引用《四书》内容很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之下。另一方面他们奉《四书》为经典,借引《四书》其实是借用《四书》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另外,各种《四书》相关典籍的流行为小说作者的引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清科举社会中,人们为了投合应考举子寻求捷径的心理,各种与《四书》相关的书籍层出不穷,有关《四书》人物、典故、解句、注释等方面的著作应有尽有。《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就是在明人薛应旂《四书人物考》的基础上创作的,《四书人物考》正是为了让举子了解《四书》人物,以备科考的一类书籍,薛应旂在自序中云:“迩来命世之英固多,而驰骛场屋者唯事速化,岂直子史束阁?虽《四书》所载名氏已大都不省其为何如人矣。……杜门无事,遂将平生手录古人形迹各注于名氏之端者,编为纪传,总四十卷,名之曰《四书人物考》。”[2]159-160《制义丛话》记嘉庆年间“学政姚元之奏请饬禁坊刻《四书典制类联》及《四书人物类典串珠》等书”[3]31。可见《四书》的相关辅考书籍一直盛行于明清两朝,这无疑会使文人对其中的人物、典故更加熟知,运用更加自如。就《五经》而言,它也是明清小说中引用较多的一类。明清科举乡、会试首场有四道《五经》题,无论是专经,还是各选一经,对举子来说,《五经》都不可忽视,明清科举对《五经》的考查也是小说作者偏好引用的重要前提。明清小说引用《五经》的方式与《四书》大致相同,从引用人物到语言,从直接引用到化为小说家言,诸种方式不一而足。如《鼓掌绝尘》中的娄公子引《诗经》说:“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承赠良马,弟将何物可报耶?”类似的引用,或具理性或富诗意,均与小说的叙事语言结合得十分融洽。明清小说作者对《五经》的引用与《四书》一样,频率高,数量多,偏好引用的原因也几乎相同。另外,明清文人写作八股文喜好引用《五经》,这也是小说作者偏好引用《五经》的又一原因,方苞评归有光《大学之道一节》文,曰:“化治以前先辈多以经语诂题,而精神之流通,气象之高远,未有若兹篇者。”[4]95八股文虽阐释经典,但它本身就大量引用经典,这种写作习惯在文人写作小说时随之转移其中。

上一篇:在校生实习范文 下一篇:留守儿童心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