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英语名字范文

时间:2023-10-31 15:48:47

女孩英语名字

女孩英语名字篇1

关键词:英美;姓名;称呼

英美人的姓名和称呼与中国人的姓名和称呼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英美人的姓名

1、英美人的姓

英美人的姓,英语叫family name,Surname或lastname。比如,一位名叫Robert Thomas Brown的先生,其姓(family name)为Brown,当然也是用来表明家族关系的。此外,你若走在大街上。遇见一位名叫Jim Green的男孩,你要问他What’s your name?他可以回答Myname is Jim Green,也可以说My name is Jim,或者Myname is Green,为什么问name(名字)这一问题会有三种回答呢?原来name一词在英语里既可以当姓名讲,也可以作“姓”或“名”解,但要说某人的姓,常用family name等。

2、英美人的名字

英美人的名字有first name、middle name、last name(family name、Surname)。

在姓名排列中,排列在前面的叫first name(第一个名)。比如Lily King这个女孩,Lily就是first/givenname,这是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所起的名字。英国人也称之为Christian name(教名),美国人常用siven name作教名,即受洗礼时的名字。

还有些人的名字是双名,即在教名和姓之间还有一个名字,英语叫middle/given name(中间名)。比如“John Henry Brown”,“Henry”为中间名。此名字一般是父母和孩子关系密切的父系或母系的人名字命名的。在交际场合,一般不用中间名字。但在签名时也可以用,一般是缩略式。First name可以缩写也可以不缩写。如Charles R・Darwin,或C・R・Darwin.

英美人把姓也作为自己一个名字,所以,在英国,多数人有三个名字,即a first name、a middle name andthe family name,他们合起来叫full name,用简图可以表示为:

此外,也有的父母用自己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为了表示区别,常在姓名后分别加上一个Senior(常缩写成Sr.)或Junior(常缩写成Jr.)。如I’m referring to JohnJones Junior,not John Jones Senior.(我是指小约翰・琼,不是大约翰・琼斯)。

3、英美人的姓名排列

英美人的姓和名排列顺序与中国人的姓名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如Tom Read这个男孩,Tom是名字,Read是姓。而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如周建伟,姓周,名建伟。如果某人的名字是双名,其姓名排列为first name、middle name and family name.如LucyMarion King.

但是在人名词典或一些表格中,也许会见到姓在前,名在后,这种情况一般在姓后用“,”,例如,Wash-ington,George等。

二、英美人的称呼

1、关于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的称呼

先生(Mr.)、夫人(Mrs.)、小姐(Miss)、女士(Ms),这几个词的意思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但这些称呼如何使用呢?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1)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英美人通常把先生Mr.、Mrs.、Miss和M。与姓连用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或礼貌。

A、Mr用在男子的姓之前,例如,Good morning,Nr.Green,(您早,格林先生)Can I speak to Mr.Brown,please?(我可以和布朗先生谈话吗?)。

Mr还可以用于男子职务之前。例如,Mr.Chair-man(主席先生),M.President(总统先生)。但不能说,Mr.Pmfessor或Mr.Engineer等。因为“教授、工程师”等不是表示职务,而是表示职称的。

B、Mrs.用在已婚女性的丈夫的姓前面。例如,Nice t0 see you,Mrs.Smith(见到您很高兴,史密斯夫人)。

按英语国家习惯,妇女结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一个已婚妇女(包括寡妇)的全名(full Ilame)是由自己的名加上丈夫的姓组成的,比如说,Alice Black和Pe-ter Brown结婚后,她便改称为Alice Brown。她在未婚时被称为Miss Black,结婚后被称为Mrs.Brown。而Black则作为她未出嫁时用的父姓就很少使用了。假如,Mice和Peter Brown离婚后,但未和别人结婚时,她仍可被叫作Mrs.Brown但这不是所有的离婚妇女都愿意被人这样称呼的。

Mr和Mrs.Brown是指布朗先生和布朗夫人,theBrowns是布朗夫妇俩或布朗全家。

C、Miss用在未婚女子的姓前面。例如,How areyou feeling now,Miss Baker?(贝克小姐,现在感觉怎么样?)。

D、Ms.当我们只知道一女子的姓名,而不知道她是否结婚的时候,可用Ms.加上姓来称呼她,如:Hi,MS.Ford,Are you still Working in that factory?(您好,福特女士,您还在那家工厂工作吗?)

E、在使用这些称呼时,Ms. Mrs.Miss或Ms.从来不用在教名之前。如不能称呼Peter Brown为Mr. pe-ter,而把Alice Brown称为Mrs.Alice。这些称呼后一般也不接全名。如果有人说Ms. Martin Brown,那是为了特别说清楚,比如,为了把他和Ms. Peter Brown区别开来。

(2)在非正式场合,初次见面时,不管是介绍别人还是自我介绍,一般只介绍名,而很少介绍姓。人们交往,从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即使是上下级、师生之间,也常常是直呼其名,以表示双方的关系的融洽、友好和亲近等。特别是美国人,大多不习惯用Ms.……或Mrs.……等来称呼别人或被别人用Mr.或Mrs.加上姓来称呼自己。

2、当面称呼

当面称呼一般不用全名,一般不说“Hello,PeterBrown”这样的话,应该说“Hello,Peter”,但在谈论第三者时可以用全名。如Isn’t that Hans Smith,the actor?(那不是演员汉斯・史密斯吗?)

3、昵称

昵称即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名。这种称呼常用于父母叫自己的孩子,亲戚和熟朋友之间的相互称呼。这种爱称有规律地从教名缩写简化而来的,还可以在其后加“y”(一般用来称呼孩子)。如Linda―Lin,David―Dave,Thomas―Tom―Tommy.

4、孩子对父母的称呼

小孩子称呼自己的父母时,一般用Daddy、Mum-my,稍大一些。改称Dad和Mum,再大一点,改叫Pa-ther、Mother。现在也有不少有直接用名字的爱称来称呼自己的父母亲的。

5、孩子对父母的朋友、长辈或别的孩子父母的称呼

孩子称呼别的孩子父母或父母的朋友等长辈时,一般客气地称为Mr.……、Mrs……等,如果很熟悉时,也可以直呼其名。

6、同辈之间的称呼

英语中兄弟不分,统称brother,姐妹不分,统称sister。但是brother/sister运用却限制很严,一定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不分男女。一律称cousin;而内兄弟、妯娌、嫂子称broth-er―in―law,sister―in―lawo

以上兄弟姐妹等同辈人之间的称呼,一般使用爱称。不用sister、brother,更不能用third elder brother(三哥),fourth sister―in―law(四嫂)等。

女孩英语名字篇2

关键词:英汉姓名;文化;差异

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姓名。因此, 姓名对于存在社会中的个体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单个个体特定的名称符号,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信息。英汉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通过英汉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义、变化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大民族间历史文化的异同点,促进英汉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英汉姓氏的起源

1. 英语姓氏的起源

英语的姓氏是从何而来呢?追溯其历史,他们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纪前,除了罗马人外,西方社会里一般是没有所谓的姓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都以农业为生,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互不往来。由于人口的流动性不大,人名的重复可能性就不大;同时每个部落的人口不多,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便没有必要去设立姓氏来区分家族。在农业地带姓氏的出现,往往会比较晚。

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人的祖先渐渐开始有了姓氏。先是贵族阶级可以使用姓氏,姓氏作为家族财产的标记,同财产一起传给他们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渐开始效仿,确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时,从9世纪开始,随着英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到13世纪,在英国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约翰、威廉、理查,现有的名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激增的人口数量。因此,为了区分,人们开始在名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附加名,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职业、出生地或绰号等。如同名William,一个是裁缝,一个是面包师,就被叫做 William the tailor、William the baker,之后就逐渐变成了William Tailor、William Baker.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最终演变成今日西方社会的姓氏。根据有关资料,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可追寻到公元916年。

英语民族的姓氏大致有几大来源。①由职业而来的姓氏。如:Carpenter(木匠), Butcher(屠户),Miller(磨坊主),Tailor(裁缝), Weaver(织工),Shepherd(牧羊人),Thatcher(盖屋匠),Smith(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的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姓氏就是Thatcher. ②由地名或地貌而来的姓氏。 如:York(约克),Kent(肯特), Hill(山丘),Wood(森林),Cliff(悬崖),Bush(灌木丛), Field(田地)。③表明父子关系的姓氏。Adamson,Johnson,Jackson 分别来源于 son of Adam,son of John,son of Jack。④因个人特征而来的姓氏。Strong(强壮的), Long(大个),Short(矮个)。⑤以颜色名称为姓氏。Brown(布朗), Green(格林),Black(布莱克)。有这类姓氏的人,说明他的肤色或对颜色的喜好。

英语姓名的结构通常是由“名+中间名+姓”三部分构成。第一名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由钟爱孩子的父母或其亲戚所取,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给孩子。姓氏则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字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为各种媒体或资料中经常称他为罗斯福总统,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名字就是罗斯福。事实上,他的姓是Roosevelt,名是Franklin,中间名为Delano。英美国家的人并不忌讳祖孙同名,相反,很多人还十分乐意让儿孙沿用本人的名字,并引以为荣。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为有所区别,美国人称呼与父亲同名的人时,常冠以“小(junior)”字,例如“小罗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 汉语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结构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姓名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古学家证明,母系社会的特征,是妇女在氏族内部事务管理中,位于主导地位,同时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内部禁婚。这种族外婚制的建立,便有了辨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于是就产生了作为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汉语中有好多以女字为偏旁的姓,如:姬、姚、姜等。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分化出许多小部落,为了互相区别,这些小部落为自己取了新名字,这就是后来的“氏”。因此,“姓”是母系血缘关系的体现,而“氏”则为部落分支的代表。“姓”是不易变化的,而“氏”则易变。

现代中国人的姓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①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后人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当时大多数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②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也是现在常用的姓。③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④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⑤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居住地点的不同。⑥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⑦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⑧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⑨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⑩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呼延、长孙等。此外,还有以谥号为氏,如庄、武;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现代汉语的姓名结构主要是由姓+名构成。而在过去,基本上每个姓氏都会按照家谱中的辈分给家族中的男孩命名,结构为“姓+字辈+名”。如杨永志、杨永祥,“杨”是他们的姓,“永”是他们的字辈,“志”和“祥”是他们的名。

二、命名的意义

父母给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义,对于名字的选择也是相当慎重的。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可见,名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谚语也提到“好名胜于财富。”

1. 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处

(1)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国人为子女取名时,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对男孩常用龙、玺、麟等字,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用强、志、毅等字,希望他们能拥有优秀的品质;用鑫、禄、财等字寓意拥有财富。女孩常取敏、雅、淑、妍、婷等字,取其美丽聪颖之意。同样,英语中的名字如:David(挚爱的)、Aaron(启发),寓意外表英俊、勤奋的男子;Alisa(艾丽莎)、Daisy(雏菊),表示甜美快乐的姑娘。

(2)性别的体现。一般中英文名字,可以辨别出性别。男性的名字通常取用刚强、坚毅之词,女性的名字多用美丽、温柔之词。如:Andrew(安德鲁),古希腊语中指高大勇敢的快乐男子。Amy(艾米)来源于拉丁语,意为被深爱的有修养的女子。

2. 汉语还有其独特的命名方式

①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取名就有讲究,以生辰八字与五行对照,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火,名字中则含有火之意的字,如炎、焱、旭。②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国特有的历史时期,诞生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名字,如国庆、大庆、建军、奥运。

三、中英文姓名的变化

1. 汉语姓名的变化

由于人口的增长,重名率过高,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名字。现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各取其姓,再取名。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杨,孩子取名李扬洋。同时,也有孩子随母姓的情况。有的名字更趋于中性化,如有的女孩取名张忍,“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现代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略带张扬的名字层出不穷。《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全国姓氏是2.3万个,其中129个姓氏占总人口的87%。中国人的姓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四个字以上的名字出现了,还出现了个别极端个性化名字。还有的给孩子报名字的时候就叫@,家长认为全世界写电子邮件都要用它,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爱他”。

2. 英文名字的变化

相对于中文名字的变化,英文名字的变化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Michael 排名第二。Michael 这个名字从1961年到1998年,持续38年稳登宝座。Ethan、 Joshua 和 Daniel 分列三、四、五位。Emma 在2008年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名,Isabella 排名第二,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欢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 和Ava。

中英文姓名不仅是区分个体的特殊符号,更是两个民族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分析中英文姓名的异同,有助于深刻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增进两者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忠华.英汉姓氏初探[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4]李永斌.汉英姓名文化对比分析[J].文化艺术,2008 (10).

女孩英语名字篇3

【关键词】命名 译名 姓 文化特色

命名有广狭两义。狭义的命名指的是专有事物的名称如人名、地名、公司字号名、商品商标名等的命名;广义的命名扩展到一般事物甚至普通概念的名称。前者是一般所谓命名学的研究对象,后者则扩展到词源学上去了。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必要时不妨放在一起讨论。从语言交流的角度看,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译名。译名可说是对一种事物或一种概念的再命名,它也应该成为命名学的对象。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和标志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每个人从孩提时就把父母为自己所取的名字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姓名还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几乎没有一天不和姓名打交道。其次,对姓名的称呼还带有许多感彩,有尊称、昵称、爱称,这些都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凝聚。因此,不同的文化对姓氏习俗都有不同的传承。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英姓氏习俗的差异。

中英姓名语言文化特色之对比:

一、中国

1.名字担负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父母的情趣爱好。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就给孩子取名“鹏飞”,父母喜欢冬天的红梅,便为女儿起名“丹梅”。

2.名字中包含着消灾免病、逢凶化吉、弥补命运缺憾的意义。如给孩子取名“去病”、“长生”等。

3.生活的地域和时代以及出生时的重量也会反映在名字当中。据调查,北京人喜欢用“荣”,上海人喜欢用“宝”、“妹”等。“九斤”、“六斤”等是其出生时的重量,也是一些地方命名的习俗。解放初有人叫“建国”,改革开放年代有人叫“开放”。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又有人起了洋名叫“珍妮”、“莉莎”等,这些名字都带有时代的痕迹。

4.伦理、道德以及宗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名字中也有所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一特点在姓名中有充分体现。“德”、“仁”、“忠”、“孝”等字眼在名中的出现,对高尚人格的景慕而与其同名、同字,根据族谱中按辈序规定好的辈分取名等等都是传统文化思想在名字上的体现。

二、英语国家

英语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其结构为:教名+中间名+姓。首名或教名一般是父母或牧师取的,中名多是以父母亲朋的某个名为己名,这样可以表明孩子与父母亲朋的关系,所以孩子是可以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的,如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全名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达尔文的父亲名叫罗伯特,叔叔名叫查理斯,所以取名为查理斯•罗伯特•达尔文,目的就是希望达尔文能够继承父亲和叔叔的事业和中国敬慕英雄人物而与圣贤或名人同名一样,英语国家的人们也有用圣贤的名字取名的习惯,这反映了人们崇拜英雄的社会心理。不少人直接以名人的姓为名,如washington(美国第一任总统)这本来是姓,但后来为了表示对他的热爱和尊敬,也就广泛用作名字了。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还会用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名字或祖父母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这样做是为了向政治人物或他们的祖父母表达敬意。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允许的,中国的传统社会等级分明,上辈亲属的名字、官员的名字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是“讳”。

三、共同点

取名应该男女有别,并且要悦耳动听,能够引起听者美好的联想,这是取名的原则。因此,英汉人名都具性别特征,男性名字通常体现阳刚威武之气,气宇轩昂之态。如中国人喜欢用志坚、治国等词为名。英语中则多用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意为勇敢直率;peter(彼得)源于希腊语,意为岩石,是坚忍不拔的象征。女性名字则蕴含秀美靓丽之貌,文雅高尚之德。如中国人喜欢用静娴、丽娟等词为名;英语中则是用hellene(海伦)源于希腊语,意为迷人的,susan(苏珊)源于希伯莱语,表示优雅、亲切的意思。当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男取女名或女取男名的现象都不少,但是无论如何,取名时都应兼顾到音美、义美。

四、结束语

姓名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姓名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伦理观和道德观,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姓名体现着血缘宗法观念、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家长、群体的意志,相比之下,英语民族的姓名及命名行为体现着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基督教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风行.姓名与人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明娟.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邓卫峰.姓名,透视文化的窗口———汉英姓名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

[6]张明娟.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女孩英语名字篇4

关键词:称谓词;男尊女卑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06-01

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流传下繁杂的礼教文化,其核心就是尊卑有别。语言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家庭、社会及道德伦理观念。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在汉语称谓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一、姓名称谓语中的男尊女卑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形成了庞大的姓名称谓体系。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姓”本意是生,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别婚姻”。中国古代女性社会低下,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在婚前一般是随父姓,婚后随夫姓,但无论怎么改,都超越不了男性的支配范围。如一个女子婚前被称为“李氏”,若是嫁给一个王姓的人,就被称为“王李氏”。我们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孟姜女”是她出嫁后的称呼,她其实是姜家的女儿。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中国古代女子没有读书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只能在家操持家务,活动在有限的范围内,不需要用代号来区分,因此很少有自己的名字,未出嫁多依据家中排行称之为大丫头、二丫头、杜十娘、辛十四娘等。女子婚后被称为“祥林嫂”、“吴妈”,或改姓其夫的姓被称为“王大娘”、“赵大婶”等等,体现出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现代女性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自由与权力,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不必再依附夫家的姓。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意识仍残留在现代人的思想里。女子名字中的“带睇”、“招娣”、“领娣”(“睇”、“娣”谐音“弟”)就是人们渴望生个男孩以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一种折射。除此以外,有很多大家族有族谱,起名字要按照家谱,排字辈。就是说,同族同辈的人在“名”上用相同的字,一般是指名中的第一个字。男尊女卑的意识一直在人们脑中存现,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排字辈,是只有男孩才有的资格。至今有些家庭还是沿袭这种老传统。中国还有一种独特的命名现象:有些人家因为贫穷,生男孩却取女孩名字,如 “李小艳”“张海燕”等,意谓把儿子当作女儿来养,这种“贱名易养”的心理应该也是是受了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二、亲属称谓语中的男尊女卑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其性别歧视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男性称谓的划分细致,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都是称呼本人上一辈、父系的亲属,但男性称谓按照与本人父亲年龄的长幼关系区分为“伯伯”和“叔叔”,女性则不分年龄笼统地称为“姑姑”。同是男性称谓,“伯伯、叔叔”与“舅舅”也是不对称的。父亲的兄弟有“伯伯、叔叔”的专门称呼,母亲的兄弟却不细分而笼统地称为“舅舅”。这恐怕主要是将父方亲属看得比母方亲属重要的缘故。还有一个实例,作为同辈的兄弟姐妹,若是叔叔和伯伯的儿女,男孩称呼“堂哥”“堂弟”,女孩称呼“堂姐”“堂妹”。而姑姑的孩子只能叫做“表”兄弟姐妹。父系亲属分得如此清晰,母系亲属舅和姨的子女,都是表亲了。同样的性别身份,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就因为一个是儿子的后代,一个是女儿的后代。这种不对称性反映了很强的宗族观念,对女性具有很强的排斥性,歧视女性的倾向非常明显。

前面说过女子要遵从“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女性从子、从夫称呼的现象至今仍有保留,如跟随儿女叫“他大伯”、“他二叔”等。现代口语中的“小叔子”、“小姑子”、“小舅子”、“小姨子”,也是从子称呼。

夫妻之间的称谓最能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古代女子自称多属谦卑之词,称呼自己“吾”、“我”,而称:“奴、妾、奴家、贱妾、卑妾”等。女性尊称丈夫为:“官人、夫君、郎君、老爷、相公”等,而丈夫却称妻子为: “客堂、贱内、拙荆、糟糠、内人、内子、内助、糟糠等,带有从属、附庸的含义。这种推崇、抬高男性,歧视、贬低女性的称谓,都显示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

男女称谓的差异实际是传统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折射。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男人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居于主导地位,妇女居于从属地位,这种情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表示男性的词成了同类词语的构成基础。

其次,在次序上是男在前、女在后。汉语的习惯是前为尊后为卑,如:君臣、父子、祖孙、婆媳等等。如果将两个语素倒过来说成“臣君、子父、孙祖、媳婆”则不合习惯用法。汉语中两个亲属语素组合时,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表示男性亲属的语素要在表示女性亲属的语素的前面。如:父母、爸妈、爹娘、公婆、夫妻、兄嫂、哥姐、弟妹、子女、儿女等等。我们从来听不到“母父、婆公、妻夫”的说法。

三、社会称谓语中的男尊女卑

称谓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可以使我们从中了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1)称谓范围上存在着不对等。比如,“先生”与“小姐”在称谓的范围上不对等。“先生”这个称呼,在任何场合对任何成年男性都可以这样称呼。而“小姐”只能称呼未婚女子,结婚以后便往往被称为“太太”、“夫人”。一句称谓语就暴露了女性的生活状况。汉语中始终找不到与男性称谓“先生”一词对等的,属于女性称谓的词语。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太太”说明她们在身份上已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是男性的太太,也意味着女性对男性的附属。 其实在英语中也有这种现象,如Mr.和Miss.Mrs.的关系。

(2)职务称谓中的性别歧视。人们习惯于认为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往往都是男性,而女性一旦有声望就被作为特例来看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到一位有成就的女性,总要在其姓名后加上“女”字来表明其性别,而对男性则不用。如在提到“英雄”一词时,我们习惯把女性英雄人物称为“女英雄”,特别强调其性别为“女”,似乎“英雄”一词是专属于男性的词汇。类似的词汇还有“(女)省长”、“(女)市长”、“(女)校长”等。

(3)职业称谓中的性别歧视。我们常接触到的到一些职业类称谓,如“经理”、“董事长”、“作家”等,口头语中虽不分男女,但人们一接触这些字眼,第一印象就是男性,因为在人们的认知系思想体系中,地位高、体面的职位或职业通常都有男性担当。在书面用语中,男性可以省去“男”,女性称谓大多标记 “女”。在电视和报纸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宣布成绩或者公布出席会议人员的名字时,后面会注明“女”的字样。相反,一些服务性、地位低的职业,如“秘书”、“服务员”、“保姆”、“售货员”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性,即使是男性,也不加标记“男”。更有甚者把“女博士”看作是区别于男性和女性之外的第三种人,但是男博士却被看作是有才华的人。这些称谓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重男轻女的倾向,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汉语中男女称谓词的语义不对等所反映出的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充分体现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父权制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表现,是汉语社会特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吴晓君.汉语称谓与男尊女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

女孩英语名字篇5

1、carlota/洛塔,该“carlota/洛塔”英文单词在美国流行度有92%的人喜爱运用,并且认为该英文单词属于经典,是100%女孩英文名字类型。本义带有“自由人”的寓意,引申为不易受别人左右。

2、0therese/特丽丝是theresa希腊语的变体形式,意为“夏末”的含义,引申为正直,诚信,不善变;发音为[therese]好听时尚,悦耳动听;并且根据数据显示该英文名有92%的人喜爱运用,适合女孩起该名字。

3、daria/黛瑞亚——音标为[daria]好听、易读,便于女孩子记忆;本义带有“保持财产良好”的含义,引申为能够理解和帮助别人;有95%的女性喜爱运用该英文名字,其在美国94%的流行度,可见该名字的火爆程度。

(来源:文章屋网 )

女孩英语名字篇6

论文关键词:英汉称呼语;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家庭结构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解释:文化背景、主体意识形态和家庭结构等。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国封建社会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制度。在家族内部和整个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家庭内亲属称谓辈分排行清晰,严格区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明确了个人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拟亲属称谓语负载了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国人在交际活动中想利用亲属称谓拉近距离、融洽关系的社会心理。称呼语不仅反映人际关系也反映社会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受社会体系和封建道德的限制,称呼语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尤其是对亲属的态度。汉语的称呼语是用来保持不同辈分和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而英语称呼语反映了商品经济社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前者作为农业经济模式和等级观念的产物,其中的亲属称谓更重视血缘关系,带有相当的封建等级成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魅力和特点。而后者带有人文特点,精华在于个体自由和对自由的尊重,因为西方社会在封建社会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追求 “自由、平等和独立” 。

从主体意识形态来看,中国社会是个传统的父系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男性享有较高地位,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男性和女性的地位相差悬殊。在旧中国,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表明了男性的地位有多高;“四德”则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有多低。

从家庭结构来看,古代中国以“大家庭”居多,几代人住在一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都不稀奇,其中的各种亲属关系、主仆关系清晰明了。而相比之下,西方以“核心家庭”为主,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两代人住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清晰,而别的亲属关系相对模糊,简单的例子就是cousin和uncle的用法。部分由于家庭结构相对简单,以至亲属称谓相对泛化。在西方,继承权是双向的,也就是父系和母系的亲属都有继承权,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成员是没有资格沿袭娘家的地位和财产的,因为女性是要嫁给外姓人进而变成一个外人的。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男女地位的一个极大的讽刺。《红楼梦》里黛玉机智回答老祖宗关于读什么书的回答可以做佐证。聪敏的她发现老祖宗并不真在意她读什么书,而且对女孩读书并不持有肯定态度。过去鲜有女性受教育,不是因为她们不愿意而是很多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尤其在贫困家庭里,在不能保障儿女都受教育的情况下,通常是让女孩做出牺牲。另外,父系家族里的亲戚比母亲家族的要更亲一些,比如某人同姨、舅的距离比同叔、伯的距离要远,尽管从血缘关系来看二者是一样的。一个有力的例子如下:对父系亲属的称呼包括祖父、祖母、孙子、孙女、侄子、侄女、堂兄弟姐妹等;与之相对应的母系亲属称谓则包括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表兄弟姐妹 (“表” 指外面或者表面,与“里”相对)等。有的以 “外”开头, 本身就表示了“远”。然而在英语里面就缺少如此明确的区分。例如,grandfather、grandmother、grandson、granddaughter、nephew、niece 和cousin 既可以指父系家族的亲属也可以指母系家族的,没有明确的区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亲戚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血缘关系,另一个来自婚姻关系。前者称为血亲,例如爸爸、妈妈、(外)祖父、(外)祖母、姑、姨、 舅、叔等;后者称为姻亲, 例如姨父、姑父、舅母、婶母和伯母等。血亲比姻亲要亲。汉语里面对每个人都有具体的称呼语但英语里面就不能全给他们找到完全对应的称呼语。

中国人多少年来已经习惯于不平等型称呼,显示权力型的垂直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里,人们可以对同龄的同事、朋友、同学等直呼其名,除非是对方比自己地位高。地位高权力大的人可以直接称呼别人名字,比如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等。另外,中国人经常用“老+姓”来称呼同龄人以表亲近和随意,而“姓+老”则是用来称呼知识渊博或是德高望重人士的敬称。英语称呼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西方社会更习惯于平等型称呼,也是平等关系的一个象征。在英语国家里,以名字称呼对方很常见且也并不表明不尊重。对于孩子来说以名字称呼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也不算无礼,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接受的大逆不道的行为。英语里面也不用“老+姓”因为在西方文化里,“老”象征弱、无用、保守、缺乏创造性和活力等。

汉语里面很多职业名或头衔都可以用作呼语,例如医生、老师、会计、木匠、工程师、护士、教授等,而英语不一样,除了极少数职业的名字可以被用作呼语例如医生、护士、服务员、行李员等,一般用作职业的名不能用作呼语。他们更倾向于用“Mr./Miss/Ms. +姓氏” 。在英语里面,不能称呼某个教师为“Teacher Li” 或者某个工程师为“Engineer Wang”是常识。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就可以说“李老师”,“王工”,而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说 “Mr. Li”、 “Mr. Wang” 、或者直接说 “Sir”。许多学生会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不会觉得反感或者被冒犯。在中国这种做法就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所谓的“尊师重教”传统由来已久,理论上学生对老师是要十分尊重的,不可以名相称的。

谈到对陌生人的称呼,除了拟亲属称谓外,汉语里还有“先生”、“小姐”、 “太太”、“女士”、“师傅”、“同志”、“朋友”、“美女”等被广泛运用。 “先生”是经常在正式场合里被用于称呼“白领”——脑力劳动者,而“师傅” 更经常用于称呼“蓝领”——体力劳动者,这个称呼最初是用来称呼技术熟练的工人、司机、厨师等,但现在已经被泛化,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且不分性别和职业。而英语里面,“Sir / Madame”最经常被用于称呼陌生人,表达尊重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距离感。熟人之间经常直接称呼名字,不过为了表示礼貌也会在姓氏前面加上 “Mr. / Mrs. / Miss”做称呼,这一点倒是和汉语用法不冲突,中国人也会称呼“王女士”,“赵先生”,“孙小姐”等等。

女孩英语名字篇7

我的中文名晏格文有一个有趣的背景。晏这个姓氏是由我的第一位粤语老师在1973年为我挑选的。晏在粤语里的发音和我英语姓氏的第一个音节非常接近。后面两个字则是金庸为我挑选的,我对此非常自豪,经常告诉上了一定年纪的中国人,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年轻时经常阅读金庸的书,而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就不那么在意了,因为电视已经取代了书籍。

我在2006年左右才发现自己的中文名在意义上接近原名,那时候我正在步行横穿中国。途中我将自己的名片交给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上面印着我的中文名晏格文。在中国乡村我的英文名派不上用场,所以对许多人来说,我是晏总或晏叔叔,而非Graham。

我印象中最蠢的外国人的中文名是一个法国人的,他的姓氏选了白,名字是超人。我还遇到过一个中国的股票经纪人,他的姓是白,而英文名是Black。白黑,很棒的名字。

中国人起外文名的习惯可能源于宗教,当年唐代的僧人为自己挑选具有佛教意义的名字。16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成功地使一位上海绅士皈依天主教。那位绅士姓徐,他的家位于现在称为徐家汇的地方。他的英文名是保罗,徐保罗。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中国人会用这个名字。

在1949年前的上海,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可能是在外国公司工作的)习惯用名字的首字母作为他们的英文名。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的外国老板永远不能正确地念出或记住员工的全名。所以一个叫陈加罗的中国人就会以C.L来向外国人做自我介绍,而他的中国朋友也常用这个名字叫他。这种习惯从上海传到香港和新加坡,在这些城市中延续至今。我最近遇到了一位四十多岁的新加坡银行家,他的英文名就是L.H。

旧上海的女孩子尽量不取英文名,因为她们在工作中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一些上海女孩喜欢取Lily和Daisy这种以“e”发音结尾的名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上世纪70年代早期,我在香港目睹了中国年轻人取英文名的潮流,而且我相信今天风靡全国的这种做法最主要追溯于始于80年代的香港对大陆的影响。取英文名不过是香港在过去和未来影响大陆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已。

香港的教育体系,当然是指上世纪60年代后的教育体系,受到了英语的巨大影响。当时的许多学校都被称为“英语学校”,其中授课的主要语言就是英语。家长认为让孩子尽早地学习英语,用英语而非母语粤语来学习数学、地理和科学,认为是为他们好,这是个严重的错误。

问题就是那些老师的英语水平非常低下,因此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今天的香港英语对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非常难懂,及不上大陆英语的清晰。大陆的英语有良好的根基,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北京的清华大学,老师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习英语并教给下一代的老师。其结果就是,鉴于上海与英国的渊源,中国南方的英语更偏向英式发音,而北方的英语则更接近美式发音(清华大学是由美国人创建的)。

我记得曾经访问过一座位于湖北省西部的学校,那里的孩子的英语带有非常明显的澳大利亚口音。我猜测他们的老师的老师有一位澳大利亚老师。

再回到香港。许多香港学校坚持让孩子取英文名,如果他们自己不取,学校就替他们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海,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取英文名成为一种时髦,而上海对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影响众所周知。因此其他城市的孩子也跟着开始取英文名。他们对英文名的选择非常有意思,经常可以看到与众不同的名字。我遇过的怪名有Miracle,

女孩英语名字篇8

从女儿懂事起,我就有意识地把她的思维向“快乐”、“积极”的方向上引导。

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委屈地哭个不停。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抽泣着说:“今天下午我被留堂了,因为我英语考试‘没及格’。”我愣住了:她的英语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怎么会考不及格呢?

女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

原来,英语老师让英语科代表把没及格同学的试卷拿到班上来,告诉他们放学后留下。于是科代表就按试卷念起了名字。不知怎么,女儿的试卷也误夹在这些同学的卷子中,科代表想也没想,只管把名字念完,就向老师交差去了。

科代表刚走,班上立刻骚动起来,两个调皮的男生还直向女儿做鬼脸,起哄说:“噢,英语尖子不及格喽!”女儿又羞又恼,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

放学以后,老师给没及格的学生补课,见女儿也在其中,才知道出了一场误会。

女儿讲完了。我沉思片刻,问她:“你说,这件事对你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女儿吃惊地看着我:“好处?哪里还有什么好处?!丢死人了。”“我看不一定。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别人误解了你,你伤心难过,说明你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是不是?”女儿点点头。“其次,你虽然受了委屈,可你不会因此就对英语科代表产生怨恨,因为他是无意的,只是有点粗心而已。所以,你又因此学会了宽容。”女儿又点点头。“还有,通过这件事,你应该明白,被别人误解是经常发生的事。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误解,这件事提高了你对误解的抵抗能力。虽然这次你哭了,但下次就不会了,是不是?”“哦......”女儿若有所思。“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怎么办呢?”女儿想了想说:“下次我要趁科代表还没走远,追上他问清到底是怎么回事。”“看,通过这件事你还学会了应付紧急状况。你说这事对你是不是一件好事?”女儿破涕为笑:“爸爸,照你这么说,还真是件好事。”

“孩子,其实这件事开始时对你是一件坏事,但每一件坏事后面都有相应的好事,你可要学会自己寻找哟!”女儿开心地笑了。第二天她回来告诉我,昨天那两个调皮的男生向她道歉了。

编后话:

孩子遇到挫折、委屈时,因思想单纯,往往会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而不能自拔,这时就需要家长妙手点拨,向乐观、积极的方向引导。

上一篇:脚像细牛脚范文 下一篇:仓库管理制度及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