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易经范文

时间:2023-12-13 08:10:32

南怀瑾易经篇1

老道问:“你都学过哪几套剑法?”南怀瑾答:“学过青萍、奇门。”老道让他露一手,南怀瑾倾其所能,演练了一番。老道看罢,说:“这哪是剑路,简直是儿戏,不能再练,练也是白白浪费光阴,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读书的好。”稍后又说:“一些小说里讲,剑仙把嘴一张,白光一道,直取敌人首级,那都是瞎编的,你不要上当。剑仙虽有,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看你诚心诚意,今天我先指点你两步。回去后,每天晚上把门窗关紧,室内不许点灯,要的就是一片漆黑,然后点上一炷香,试着用剑劈开香头,注意,手腕发力,胳膊不能动,等练到一剑劈下,香成两半,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豆子抛向空中,一剑挥去,豆子在空中被劈成两半。两步完成,回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法。”

南怀瑾觉得老道说得有理,倘自己一心习武,这功夫倒也能练,无奈自己同时习文,恐怕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因此,他辞别老道下山后,拜师学剑的事,也就到此为止。

1985年,南怀瑾去美国,从旧金山入关。在台湾时他听说,旧金山关卡最严,尤其是对中国人。当时,南怀瑾身穿中式长袍,手拿一根文明棍,跟在行李车的后面。行李车上堆着十几只大皮箱,其中有两箱装的是中药——在国外看不起病,自己带了预备的。按美国海关的规定,中药不能过关。

行李车刚到入口处,一个黑人牵着一只小狗出来,装中药的箱子码在第三和第四层,小狗就爬上去,围着箱子嗅,它闻到中药的味道了。海关的人就过来问:“这些行李是谁的?”南怀瑾冲他点个头,微笑着不讲话。海关人员把南怀瑾打量了半天,转身问站在他身边的一个学生:“他是谁呀?”学生信口吹牛:“你不知道吗?他是我们中国的当代孔子啊,你们国务院好不容易把他请来的——他本来是不肯来的呢。”“哦,是吗?”海关人员把小狗抱起,问:“箱子里有什么?”南怀瑾让学生转告,是中药,不是鸦片,如果不让带,就放在海关,走时再来取。学生照着翻译成英文,那个海关人员再次打量南怀瑾,说:“不用检查了,请吧!”十几箱行李就这样一起过关了。南怀瑾事后对人说,是长袍、文明棍发挥了力量。长袍、文明棍就是他的“文物衣冠”。

南怀瑾没有什么文凭和学位。曾经有日本或是韩国的人士找过他,说要送他一个名誉博士学位。南怀瑾说:“笑话!我要它干吗?你到我这儿来,我给你一张。两毛钱买一张草纸,盖个大印,可以给你100个名誉博士学位。我还站在你的前面,为了这个,行个礼,拿来,弄个帽子戴着,我一辈子难道玩这个?我才不会受这骗呢!哈,那是虚名骗人。”

南怀瑾说,他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他从不以老师自居,看学生都是朋友,以友道相处。然而,学生如果不叫他老师,南怀瑾也会骂他们,说他们没有礼貌。

有人问南怀瑾:“你讲真话,你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南怀瑾答:“没有。”他摆出理由:“当我的学生,得文武都会,至少同我一样会。古人说‘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古称文告)’‘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宗教、哲学、科学、吹牛都要会,风水、卜卦、算命、骗人的都要通,无所不通,烟、酒、赌、嫖没有哪一样不懂,然后才可做我的学生。我的条件是这样,所以我讲我没有学生。他们道德好的、文章好的,各有所长,那不是我希望的。换句话说,做生意马上就会赚钱,如果做小偷,一定要偷得来,如果被抓住,就不是我的学生。哈哈,这只是个比方。”

南怀瑾易经篇2

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南怀瑾是人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集教授、大居士、诗人、哲学家、禅宗大师等各种称呼于一身。

南怀瑾幼年精研“四书五经”,涉猎遍及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并练武术多年,曾担任武术教官。

1949年,他奔赴中国台湾,之后,陆续受聘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所,曾开设一门有关《易经》的课程,大受学生欢迎。

1969年,南怀瑾不忍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振臂而起,创立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的“东西精华协会”和“十方丛林书院”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随后,他出版了《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著作,至今广为流传。他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其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各家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1985年,南怀瑾应美国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美推广文化,并讲学于欧洲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美国华盛顿大学如今仍设有南怀瑾学院。

2000年,时年83岁的南怀瑾来到太湖之滨,开始着手创办太湖大学堂。2006年,学堂建成。该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致力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之后,南怀瑾坚持在学堂讲学、教拳,直到离世。

张培合:

传统文化的独立思考者

张培合是西安一家大型连锁企业的高管,同时也是一位独立文化学者。所谓独立文化学者,就如他自己所说――不站在任何党派或利益集团的角度思考和判断,而是站在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理性、冷静地看问题。他所指的问题包括中华文化的缺失、断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曲解,甚至是对中华文化的颠覆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危害。

起初,张培合只是给企业内的员工们讲授一些有关传统文化与生活、工作、企业管理相联系的知识。作为商人,他把企业作为其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实验基地。他的演讲深受欢迎,于是他声名远扬。

从2003年起,他开始在全国作巡回演讲,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阐述自己的思想,讲述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去。贾平凹曾评价,张培合“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讨和传播,只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利,默默耕耘,这份韧劲值得敬佩”。

沉浸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张培合,见微知著,在生活的细小处感悟人生的至理。近几年,他陆续出版了《慧思集》《静思集》等著作,唤醒更多人正视传统文化缺失导致的种种问题。

吴茜:

国乐文化的传承者

南怀瑾易经篇3

人物简介:

南怀瑾(1918.3.18~2012.9.29),浙江乐清人,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自小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教育,少时就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一代宗师。

南怀瑾老先生精通国学,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可谓是一代宗师。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大师也是一位禅学大师,对于长寿养生也有独到的见解。

长寿秘诀:饮食和睡眠

南怀瑾老先生的养生主要表现在饮食和睡眠上。他饭量很小,中午只吃少许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饭,碗不大且盛得不满。稀饭通常用小米和红薯合煮。到了秋天,则改为薏米小米稀饭。曾有人问他:“饮食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先生答:“一般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微微空了一点,他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其次是清淡。”

老先生是禅学大师,饮食上也受佛教的影响,以素为主。晚餐用稀饭时,也用一些小菜佐餐,或辣白菜,或桂林豆腐乳,或镇江酱黄瓜,或湖南的酿豆腐和宁波的盐水笋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给他带来云南酸菜,南先生尝了两口,连声赞道:“这个好。”竟然连吃了两碗酸菜汤泡饭。

饮食戒律:开、遮、持、犯

当然,南先生也不是完全吃斋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戒律有开、遮、持、犯。我本人持戒也不严谨,说来惭愧。不过持戒最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否则容易惹烦恼。比如有同修吃斋,见别人吃肉就有说道。因为我没出家,经常要和客户吃饭,并没有断荤腥,也偶尔饮酒。

所谓的吃斋、吃素,真正的意义却是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随顺果腹,好比你虽然不吃荤腥,但挑三拣四,如喜欢豆腐,讨厌玉米,就算不上吃素。”南先生吃饭还有一个特点:客人吃得开心、吃得好,他就高兴。熟悉南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好客是出了名的。他朋友多,学生多,每天都要见很多人,一到晚上七点半,他总要留客人一同晚餐。

对于睡眠:南先生有独特见解

南先生他说:“根据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浪费时间。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练功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

南怀瑾易经篇4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她从小向慕英豪,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宣泻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一、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

秋瑾从小不喜传统的女红,而是爱好骑马,舞枪弄棒,内心仰慕英雄,女英雄秦良玉、花木兰等对秋瑾的影响很大。在封建社会中,女儿之身约束了秋瑾的行为,秋瑾对自己身处乱世、身为女儿之身感到哀怨,词《如此江山》中有:“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奠定了这首词的悲凉的基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是一块搁在砧板上的肉,东西方列强联合侵略,造成生灵涂炭的惨绝人寰的末日景象,而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清廷统治集团对外国卑躬屈膝而继续数千年不变的残忍的封建礼教的教育,欺压广大的贫苦百姓,尤其是柔弱无力的女子。秋瑾以沉痛的口吻悲痛地发出“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的凄惨怨气。

旧时期的女子应该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服侍舅姑,这种思想使女子像笼中的鸟儿拥有着对蓝天的向往,而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跳跃,却不能在蓝天中飞翔,女子的身份使女人不能参与到政治意见的讨论和到战场上杀敌报国,于是秋瑾表现了强力钦羡男子的身份与体魄的一面,她在一首《满江红》中就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900年丈夫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着丈夫离开家乡到了北京的时候,遇到了进步的女士吴芝瑛等人,冲破妇女身份束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她开始尝试打扮成男子,又不顾路途艰难、语言障碍、局势紧张等因素,东游日本留学学习。在日本,秋瑾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和盟会,极端而激进,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后,秋瑾在归国前的浙江同乡饯别会上高声说道:“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说话时从靴筒中抽出一把短刀,插在桌上。[1]P258她的仗义勇气使得她在华人中的每次集会都是处于明亮的月亮的位置,朋友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她锋芒毕露,情绪激动,演讲慷慨激昂,很有男子伟岸姿态。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中写道,他六岁的侄女见秋瑾着长袍马褂,一派男装,称秋瑾是“秋伯伯”[1]P206。秋瑾对自己的男装打扮颇为满意,《自题小照》云:“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相逢恨晚情应集,仰屋嗟时气亦振;他日见余旧时友,为言今已扫浮尘。”秋瑾之弟秋宗章《六六私乘》云:“姊即归(按,时1906年初)……制月白色竹衫一袭,梳辫着革履,盖俨然须眉焉。此种装束,直至就义,犹未更易。改装伊始,曾往邑中蒋子良照相馆,摄一小影,英气流露,神情毕肖。”[3]P87诗歌写了秋瑾对自己男装后的感受,这副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扫去浮尘,换了新的面貌,相信未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过渡的时代,秋瑾鼓足勇气,不怕舆论,易装而革命,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天性,即天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正如《感时二章》写的:“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的土地都是我们的故土,国如败亡,就没有自己的小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怀疑现时社会男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与能力,“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满江红》)“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如此江山》)在观察到清廷对外国国家的卖国求荣的实质面目后,社会上男人的气魄不再与英雄缺失时,一种拯救国家、寻求出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她毅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且信心满满,自认女子的才干并不输于男子。《题芝龛记八章》:“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多少男儿首自低……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既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男人没有能力承担起救国图存的大业,于是秋瑾把自己的家庭抛之脑后,把所有的热情投注到革命的事业中,以满腔热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了为国家报仇雪恨的活动中。

二、教育妇女,提升妇女地位,争取平权

秋瑾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秋瑾清楚地知道中国女性在国家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希望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提出妇女应该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够使中国妇女摆脱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自主生活。

秋瑾办《中国女报》,“内中文字都是文俗并用的,以便姊妹的浏览”[5]P15。弹词小说是清代妇女喜爱读的一种文学形式,秋瑾写作了弹词《精卫石》,在开篇就写明意图,希望有心姊妹茶余灯下评之,“七字筑成平等界,一声唤醒绮罗香。平添百兆完人格,不数三千粉黛行。”[7]P178目的是要播散男女平权的思想,希望以她的文字来唤起两万万妇女的觉醒,不要再成为愚昧的人。她教育妇女同胞要团结起来,引导女性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寻找之痛道合的朋友。秋瑾感怀描写细腻心思的作品不多,但她折服于被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誉为“才媛中之诗圣也”的唐女诗人鱼玄机的诗作,作了一首《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高吟白雪谁能继?欲步阳春我自惭……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秋瑾对鱼玄机的才华佩服,对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与重情重义、率真刚烈的个性赞赏。秋瑾曾经在《挽故人陈阕生》中慨叹生之短、死之促,深深吊念友人。秋瑾在北京感受到朋友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女性寻找思想先进的朋友,认为走出深闺去认识新事物对妇女的解放和觉醒,以及争取权利是非常有益的。

杂文《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感情真挚,以女同胞的角度和口吻列说了中国妇女从小所受的不平等,包括裹小脚,不能抱怨,只能和平地待人,不能有脾气;提出女子求己才是正道,同时揭露男人进入文明要女人做奴隶的企图。“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事情,尽力作去。”[5]P6指涉女性对已经失去的理想男性境界的乡愁与欲望,以及女性本身对未来新时代中女性可能扮演的新角色的期待。[6]P209秋瑾认为中国的妇女有着不减于男性的才华与牺牲战斗精神,她对“女辱成自杀,男甘作顺民”(《宝剑诗》)的男性的懦弱表现悲痛与不满,对“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诗》)的文人和妇女的战斗性表示坚定的信念。秋瑾提倡提高妇女地位,并非完全来自他对女权本身的信念,也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6]P209女性是可以担当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大任的,就像她深深相信自己身负的使命,积极倡导革命的不懈努力一样。

三、高尚的人格秉性,豪迈的英雄侠气

秋瑾作品的风格深沉浑厚,格调高雅,体现出作者自身的高洁刚烈的秉性。诗词中歌咏最多的是梅、莲、菊三种。梅,开在初春,凌寒独立的姿态让人敬佩;莲,出淤泥而不染,迎风摇曳,幽香袭人;菊,是独立高洁的象征,隐逸的花中君子。秋瑾性情高洁,刚正不阿,《梅》:“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一诗表现了秋瑾的蕙质兰心,她不羡慕夭桃的妖冶之美,赞美梅花的品质――不畏春寒,开在高处点缀春光,正如秋瑾品质高贵,不贵名与利,坚持自己的豪侠的行为。

吴芝瑛在《记秋瑾女侠遗事》中说:“女士东游时,值宁河某君以戊戌事自首,系刑部狱。女士方脱簪珥谋学费,窘迫万状,不得遽行,闻宁河事,乃分其金以应急,辗转狱中,属勿告姓名。”[4]P16秋瑾在财政窘迫、自身难保时,出于对戊戌君子的敬意和支持,仍不留姓名,仗义疏财。

秋瑾从小崇拜英雄人物,渴望成为女英雄女侠士来拯救国人和国家的气节让人振奋。秋瑾凭着小时候的武艺,一身侠胆远走东洋,想去学习富国强国能帮助国家抵御侵略的技能,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浪漫的想象登上了开往东京的轮船,在路途中她满含激情地写下了“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泛东海歌》)“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等诗句,去实践“巾帼易兜鍪”(《杞人忧》)的理想。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秋瑾孤身一人留学日本,期间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语气坚定,风格爽朗豪迈,满含壮烈情怀及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之情,又反映出侠骨豪气薄云天和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秋瑾对为胡晓真分析象征男性权利的宝刀宝剑十分喜爱,尤其珍视,所作的《宝剑歌》中的开头八句诗句如下:“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激烈的语言是不公平无秩序的社会的产物,刻画出坚持革命、怒目圆睁、为革命抗争的英雄形象,尽管诗词中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但秋瑾的浪漫豪侠的作风不免有种思想偏激的成分,表现了血腥的以暴制暴的残酷性,锋芒毕露,如“公理不恃恃赤铁”这一句,只凭武力来进行暴力革命,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秋瑾视死如归的胆量壮哉,然而生命可贵,宣传革命、进行革命一定要有坚强的体魄,不一定要牺牲生命才是英雄豪杰;宝剑英武,威力无穷,“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但是“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表现的铁血主义多么霸道残酷。

秋瑾希望唤醒中国这头睡狮,异邦对汉族的统治,尚武的侠气培养了秋瑾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的性格,锋芒毕露的她不会为生而逃,尽管在大通学堂战友们力劝秋瑾转移,但她意志坚定,最后终于完成了为国捐躯的理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总之,秋瑾的性格刚烈,充满浪漫主义的豪侠气概,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跨出了安稳的小家庭,投入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的革命中,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死而后已。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值得中华民族继承,然而锋芒毕露造就了秋瑾的功业,而最后也造成了秋瑾的牺牲。

参考文献:

[1]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2]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蓁撰.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阿英.晚清文学丛抄(说唱文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南怀瑾易经篇5

在上海,一对不相信爱情的不婚男女,在世俗压力下无奈缴械投降,选择了“样婚”。“样婚”能让他们拥有婚姻的“外壳”、独立自由的“内核”吗?

危险的伏笔:

两个不婚主义者选择“样婚”

金文峰是不婚主义者,究其原因是不相信爱情,追根溯源是受过爱情伤害。2005年9月,金文峰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后,追随女友到美国留学。然而,到美国后,女友转投到别的男人怀抱。他备受打击,差点儿连学业也放弃了。他没日没夜地在中国餐厅打工,繁忙的工作使他慢慢地走出了失恋的痛苦。经过这场痛彻心扉的心灵炼狱后,他决定终身独身。

2010年初,29岁的金文峰学有所成回国,在上海一家美资企业担任技术工程师。他的事业令父母骄傲,婚事却让二老牵挂。父母出马帮他物色对象。可每次他与对方见一面后便再无下文。

2011年春节刚过,母亲探望昔日同事回到家后,喜滋滋地对金文峰说:“妈这次给你介绍的女孩,你肯定相得中!”原来,这位同事听说了金文峰的情况后,想到了单身的侄女与金文峰同龄,而且也有留学经历,决定为两人牵线搭桥。

于是,金文峰的父母和女孩的父母坐在了一起。女孩名叫刘晓瑾,比金文峰小5个月,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上海一家证券公司。两家父母都十分满意。就这样,2011年3月5日傍晚,金文峰和刘晓瑾在淮海路一家咖啡厅碰了面。

金文峰很想开口对刘晓瑾坦白,他是不婚主义者,是被父母逼迫来相亲的。可看到父母坐在不远处紧紧地盯着他,他怎么也开不了口,只好笑容僵硬地对刘晓瑾说:“你很漂亮!”

没想到,刘晓瑾却说:“谢谢你的夸奖!不过,我是不婚族,是被父母强迫来相亲的,你可千万别对我动心哦!”金文峰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随即“扑哧”一笑:“究竟是有多巧呀,我也是被父母硬逼着来相亲的!”

原来,刘晓瑾在英国接触到一些不婚主义者,观念受到影响。回国后,她谈过一次恋爱,但对方有家暴倾向,她毅然分手。她曾目睹过一对夫妇朋友,丈夫出轨,妻子精神崩溃跳楼自杀的悲惨场景。于是,她抱定了不婚的想法。

这次相亲,两人觉得可以互相帮忙掩人耳目,便互留了电话。陪同金文峰相亲的父母,看到两人谈笑风生,高兴坏了。

2011年5月初的一天深夜,刘晓瑾哭哭啼啼地给金文峰打来求助电话。原来,这天,刘晓瑾的母亲和邻居在聊天时,邻居神神秘秘地对她说:“邻居们都说你家姑娘是个妖精,在国外勾引外国人,回国后又勾引大老板,所以才没人要。”刘晓瑾的母亲火了,问:“谁造的谣?”得知人家的名字后,她立即跑到那户人家门口大骂。当晚,刘晓瑾的父亲还带着两个亲戚把对方的门窗给砸了,民警赶到,才避免了更大的冲突发生。刘晓瑾的父母把余怒撒在刘晓瑾身上:“金文峰不是挺好的吗?你怎么不满意呢?你听听这些闲言碎语,你让我们怎么见人!”

在这之前,刘晓瑾迫于父母压力,约金文峰到家里吃饭,无奈金文峰在外地出差,父母以为刘晓瑾撒谎,是想继续独身。

金文峰每天面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催婚压力,疲惫不堪,所以他深深地理解与他有同样处境的刘晓瑾,于是,他挂了电话,立即赶到她家,安慰她。

这事让两家父母看到了他们的“真心”与“真情”。两家父母商量后,将两人的婚期定在了国庆节。

骑虎难下的两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刘晓瑾的闺密张茜得知此事后,给她支招:“既然你俩都不想结婚,又不想伤父母的心,不如结‘样婚’。”刘晓瑾觉得有道理,便把这话转告了金文峰。金文峰一拍大腿:“这个方法好。结婚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OK?”刘晓瑾点了点头,说:“结婚后,咱们再选择时机悄悄地办理离婚手续。”

2011年国庆节,两人举办了婚礼。亲友离开后,金文峰和刘晓瑾各自拿出一个本子开始分账,大到购房款,小到装饰花瓶。忙活到凌晨,刘晓瑾起身说:“好了,按约定卧室是我的,你睡书房。”说完,她进入卧室,并“啪”的一声反锁了房门,金文峰则睡书房……

危险的信号:

抱团取暖怀孕后他使阴招致她流产

婚后,两人虽进一个家门,但很难遇见。金文峰继续全国各地出差,刘晓瑾不是加班就是和闺密玩到深夜才回家。不过,两人也会抽出时间,在周末一起回父母家吃饭。偶尔,需要爱人出席的场合,对方也会积极配合。就这样,这份“样婚”按照他们设想的步骤,慢慢地步入了正轨。没想到,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将两人拉进了危险境地。

2012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在公司加班的刘晓瑾接到了金文峰的电话,他口齿不清地约她到酒吧喝酒。刘晓瑾忙追问出他所在酒吧的地址,迅速开车赶了过去,将已醉酒的他接回了家。

刘晓瑾着急地询问金文峰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金文峰却痛哭流涕。

原来,金文峰虽然不相信爱情,但难挡身体的寂寞。一年前,他到厦门出差,在酒吧遇到了一个同样从上海到厦门出差的女人,两人在异地他乡的酒店突破了底线。回到上海后,两人时常幽会。

金文峰原以为爱和性是可以分离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痛苦地发现,他对那个女人有了感情。可这时,对方得知他结婚了,坚决地提出分手。他挽留未果,失魂落魄地躲进酒吧买醉……

金文峰哭诉完后,紧紧地抱住刘晓瑾,说:“我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害怕伤害,害怕背叛。”刘晓瑾泪眼婆娑,他的痛苦与无奈,她深有体会。于是,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

不知是因为伤心过度,还是因为醉酒意识不清,金文峰的手慢慢地伸进了刘晓瑾的衣服里。说不清是出于同情,还是出于寂寞,刘晓瑾半推半就地回应着金文峰,两人倒在了床上……

2012年3月,刘晓瑾告诉金文峰,她怀孕了。金文峰试探性地问她,可否把孩子拿掉,然后悄悄地办理离婚手续。刘晓瑾想到当初的约定,又想到怀孕并非是金文峰一个人的问题,于是答应了。

闺密张茜却对刘晓瑾说:“离婚可以,但孩子别拿掉。有个孩子你有个依靠。现在许多女性,虽然不婚,但都在想方设法怀孕生子。”刘晓瑾想了想,接纳了建议,对金文峰谎称拿掉了孩子。

这天,刘晓瑾和母亲一起外出吃饭。席间,她去上厕所,将手提包交给母亲看管。她放在手提包里的手机响了,母亲打开手提包翻找手机时,意外地看到了她的孕检报告。母亲高兴不已,很快金文峰的父母也得知了喜讯。

金文峰责问刘晓瑾为何没有拿掉孩子。刘晓瑾吞吞吐吐地说:“最近工作忙……”看到两家父母兴高采烈地为刘晓瑾忙前忙后,金文峰只好对刘晓瑾说:“孩子暂时别拿掉了,咱们离婚的事迟一步再说。”

话虽如此,金文峰暗地里却在谋划,制造一起“意外”事故,致刘晓瑾流产。他觉得,刘晓瑾是不婚主义者,之前也答应拿掉孩子,她在“意外”流产后,应该不会追究;而两家父母虽然会伤心,但因为是“意外”,他们也不会有怨言。

2012年5月6日晚上,刘晓瑾洗完澡走出淋浴房,脚下一滑,不慎跌倒在地,顿时腹部绞痛,鲜血从下身汩汩而出。她吓得失声尖叫。在客厅看电视的金文峰闻声冲进卫生间,抱起刘晓瑾就往附近的医院跑。即便金文峰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以最快的速度将刘晓瑾送进了医院,孩子仍没保住。两家父母失落至极,但还是极力宽慰刘晓瑾。

金文峰哪里知道刘晓瑾想要孩子的心思啊!刘晓瑾躺在病床上,为失去孩子而痛苦落泪,不由自主地想到,她进淋浴房时,卫生间的地面是干爽的,为何她走出淋浴房,地面却是湿漉漉的?莫非金文峰洒了水,要致胎儿于死地?

刘晓瑾理解金文峰的“不婚主义”,但无法接受他拿无辜的生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她又拿不出十足的证据证明“凶手”是金文峰,只好将这枚苦果咽进肚里。

几天后,刘晓瑾康复出院,做出院前的例行检查时,却被医生告知日后再怀孕的机会渺茫。医生分析说,一是,她处于生育的高龄;二是,她这次流产后精神极度萎靡不振,对身体的恢复造成了影响;三是,她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出现了闭经的前兆,这一切与她之前的饮食、作息和工作强度有关。刘晓瑾欲哭无泪……

危险的累积:

他体贴入微令她萌生了爱情

金文峰对刘晓瑾万分愧疚和自责,开始了补偿行动。他不仅每天早起为刘晓瑾准备早餐,还承担了所有的家务。除了父母,刘晓瑾不曾享受过异性如此呵护,她的内心升起无边的温暖,流产之痛也一点点地褪去。

2012年7月,刘晓瑾支气管炎复发。忙于工作的她硬挺两天,病情恶化成肺炎,住进了医院。金文峰衣不解带地陪在她的病床前,病友们纷纷羡慕刘晓瑾找了个好老公。刘晓瑾恍惚觉得,她和金文峰本来就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

久而久之,刘晓瑾萌生了和金文峰好好爱一场的想法。刘晓瑾把想法告诉了张茜。张茜说:“你早该放弃不婚主义了,你不好意思,我帮你跟金文峰捅破这层窗户纸。”刘晓瑾迟疑了,想进一步观察金文峰,再作表白。

案发后,警方问金文峰:“你对刘晓瑾的补偿,准备到什么时候为止?”金文峰说:“我也不知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和她这样也蛮好的,有婚姻的外壳,免受外界的闲言碎语,又不需要承担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2012年11月14日下午,刘晓瑾见完客户后,接到领导开会的电话通知,急忙开车往公司赶。在南京路路口,遇到绿灯变黄灯时,她没有停车,而是继续前冲,不料撞上了左向过来的一辆客车……

刘晓瑾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左腿膝盖以下被截肢。苏醒后的她看着被截肢的左腿,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她趁母亲下楼去打水时,摔碎了水杯,拿起一块碎玻璃往手腕上划。不一会儿,鲜血喷涌而出。父亲恰好推门而入,看到这一幕,急忙喊来了医生。

被抢救过来的刘晓瑾情绪激动,嚷着要去死。金文峰立马赶到医院,劝慰刘晓瑾要坚强地活下去。此后,他经常请假到医院陪护她。慢慢地,他的呵护,使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刘晓瑾对张茜说:“我不能生育了,又是残疾人,我这一辈子已经毁了,所以我一定要牢牢地抓住金文峰对我的好!”

2013年1月6日,刘晓瑾出院。金文峰又花了2万元钱,送了一辆轮椅给刘晓瑾。至此,刘晓瑾彻底爱上了金文峰。然而,就在她准备开口向金文峰表白时,金文峰却提出了离婚。金文峰觉得她已经度过了心情沮丧期,而自己的补偿也该到期限了。

刘晓瑾质问金文峰:“你对我没有爱,为什么对我如此贴心?”金文峰讪讪地说:“我觉得你挺不容易的!”刘晓瑾追问:“你是出于愧疚才对我好的吧?因为你谋害了我肚子里的孩子,是吗?”金文峰急忙说:“我怎么可能做那样的事!”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婚自然没有离成,但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此后,刘晓瑾多次找到张茜哭诉对爱情的绝望。据张茜说,刘晓瑾之前的“不婚主义”源自对爱情的害怕,但金文峰对她细致入微的关照和爱护,又让她相信了爱情。然而如今,她痛苦地得知,那不是爱情。她再联想到自己失去了孩子,丧失了怀孕的能力,成了残疾人,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

张茜极力劝慰刘晓瑾想开些,但仍没有阻止她求死的决心。2013年4月8日晚上11点多钟,睡梦中的金文峰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迷迷糊糊地醒来,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仅存的一丝清醒让他意识到,煤气漏气了。他挣扎着爬起床,去喊刘晓瑾,刘晓瑾却纹丝不动。他迅速拨打了120和119。

金文峰再次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父母告诉他,刘晓瑾因抢救无效死亡。警方经过详细侦查后认定,是刘晓瑾打开了煤气,企图与金文峰同归于尽。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侦查中。两家父母得知两个孩子的“样婚”经历,纷纷自责当初不该在他们还没有作好结婚准备时,就“赶着鸭子上架”。

金文峰对厦门酒吧遇到的女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爱情。他压根儿没想到,他对刘晓瑾的呵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使她萌生爱情。他想到的只是借呵护之名,减轻心头罪恶与愧疚。这是何等的自私!

那些动不动就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并打定不婚主意的人,其实都是出于自私与懦弱。他们或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或许是太爱惜自己,总之他们不配拥有爱这么神圣的事。

爱情包含着悲悯与宽容,理解与忍耐,有时候甚至有炼狱般的考验。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含泪称:“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样的人,其实从来没有接近过爱情,他所接近的,只是童话。

另外,“样婚”注定危机四伏。它的危险不在于婚姻形式,而在于当局者的心态——企图通过结“样婚”来抵抗世俗压力的人,是对婚姻没有成熟、理智和清晰认识的人。金文峰和刘晓瑾认为结“样婚”就能巧妙躲开父母的催婚压力,可是,“样婚”带来的隐患却是他们无法预知的。由于他们所约定的“样婚”没有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婚姻”只会带来伤害与毁灭。

(因案件还在侦查阶段,人名均系化名。严禁转载,侵权必究。)(责编/邓琳琳)

南怀瑾易经篇6

【关键词】学;孔子;学问

“三”这个数字在我国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是说道生一,道是指无极,按现代化来讲就是指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状态,一指太极,所谓宇宙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由无极化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状态;一生二,二指太极的两仪或阴阳,二生三,三指三宝:天、地、人,三生万物,就是其余的万物都有三宝演化而来。

这里的三由道而出,又产生了世间万物,三其实就代表了“道”与“万物”,可见“三”在我国古典文化殊的地位。

而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也同样以“三”开始说起,并由此引出了整部《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而首篇的首句就是“三说”的问题: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处事之乐。那么在孔子看来,这“三说”具体是如何而得乐的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首先就是学习之乐。

孔子如何说学习之乐的: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经学家程颐解释为:“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恰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在这里,把习释义为重习,温习。将所学的用之于“行”即实践中,常常不断温习、实践,那么所学的为我所用,所以快乐。南怀瑾先生将这里的“学”这样解释的:“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学”与《学而篇》子夏所说之学相契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亲近贤德之人,以恭敬的态度相待,侍奉自己父母,能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好,言而有信,虽然没有学习学问,但我必谓他是有“学”的人,这里的后一个“学”显然不是指学识的渊博,而是指为人之道,务本之道,是指这个人有德行。儒家品评一个人相对学识来说更注重他的德行,认为有“学”之人必定是品德高尚人。

而这种品评人以德行为主要标准的行为逐渐演化成中国古人品鉴人物所遵循的一种传统,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任侠之士,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侠义之士往往是因为他高尚的品性的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效仿。战国时期的任侠之士朱亥,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重信守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后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名垂千史,受到后世人的敬仰,诗仙李白更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高度赞赏这位侠义之士。

不管是子夏,还是这些侠士,都告诉我们敬重一个人,并不只在于他是否有渊博的学识,令人艳羡的职业,只要他的行为,他的德行有值得我们敬重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人生的旅途之中,与我们相伴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师从的对象。而我们自身也会在向美好人格无限地靠近中获得一种提升的快乐。这就是孔子“学”字讲给我们的简单道理。

当然,除了子夏的“学”,学而篇还有一处提到“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前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很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其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即是:君子不厚重就会显得不威严,那么所学也是不牢固的。做人必须要以忠信为基础。

而根据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古注引用“孔注”,把“固”解释为“蔽”。这个“蔽”字与《论语·阳货》中的“蔽”意思相当: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学习君子的美德,而不好学,则有六“蔽”,那么,如果好学,则“不蔽”。那么“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解释成:君子不敦重,则无威严;学则不蔽,即其学则通明而不滞于一隅。

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则在这里把重解释为自重,他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我认为这里的“重”与南怀瑾先生所释义的“重”是一个意思,就是指自重的意思。而这里的“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则是指学问,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指学习美好的品德,游酢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认为学之道,首先要以忠信为基础,把“学”与“忠信”联系在一起,即首先君子必须学会忠信,这样“学”才能弥加坚固。

《学而篇》中孔子所说的“学”大多时候的意思就是学习为人之道,所谓:“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习效仿品德仁厚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归正自己的行为品德,在提高自己修养中获得一种快乐。

孔夫子认为君子之学要向仁德之士看齐,这个道理和现代提倡学习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从人生经验中获得学问,像贤德之人一样去做事做人,提高自身的修养,思想境界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高,以此而获得更加坦荡的快乐,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可以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自然就不会因不惑而不快乐了。

孔子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人生之学快乐的根本之道,也是学者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先务之本也。

【参考文献】

[1]老子著.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图书馆,2012.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南怀瑾易经篇7

“每天早晨,在室外找一棵树,面对东方,因为肝经从肝区内侧往下延伸一直到达脚的大拇指,所以右脚抵住树根,两臂慢慢向上、向下导引,向上的时候吸气看树叶,向下则呼气看黄土。重复七次即为一组。”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一边口述,一边做着示范。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脏的压力比较大,这是“易筋经”里的疏肝利胆法。“中医认为,肝五行属木,主东方,在红黄绿白黑五色中属绿,绿养目,肝开窍于目,土培木,五行相生,导引法之中吸纳了中医学的五行说理工具。”

导引:里应外合治未病

导引,与针、灸、砭、毒药,统称为中国古代中医的五大技术,据《黄帝内经》记载,分别起源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五地,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人的生活饮食情况亦有不同,人的疾病也各异。

针、灸、砭、毒药虽然都针对经络或者归到经络上,但这四技皆为外援疗法,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而导引则是要求患者自身完成的。导,用现代生物医药的话说,就是把吃进去的药的药性引导至病灶;引,是把人的意识、精神、气息、形体往积极的方面引。“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哪里痛,哪里酸麻胀凉,自己其实更清楚,如果病人能从自身内在出发,配合外援措施,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光外治,没有方法和措施去呼应它,疗效是大打折扣的。”严蔚冰如是说。

相传名医扁鹊跟魏文侯有过一段对话。文侯问他,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最精?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侯又问,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说:长兄治病,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传不出去,只有家里人知道。中兄治病,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治病,多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在放血、敷药、施针以为我医术高明,于是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两位兄长所擅长的其实就是“未病”治疗。古代对于未病治疗非常重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导引图”,湖北江陵汉墓发掘出122支竹简纬编的“引书”,其中包括了各种疾病的导引方法,比如脖子痛就要引颈,背酸背痛就要引背,等等。

严蔚冰指出,中医学里分三个部分,一是治疗未病的,即预防医学,二是治疗医学,三是关于康复措施,以饮食疗法和导引疗去为主,最终使身体进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现代社会重视的是医疗手段,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则相对欠缺,而《易筋经》恰恰是一本包含理论、方法以及辅助方法,通过导引来治疗未病和养护生命的中医导引学典籍。”

易,即改变;筋,为筋骨、经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韧带、筋膜、神经、肌腱,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人体运动系统。为什么要易筋?《黄帝内经》有句话叫:经络者,所以决生死,治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易筋经”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最早会表现在筋上面。因为,正是筋的不断伸缩运动,一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像风箱一样促使人的心、肺等一系列器官工作,因此人能走,肩能负,手灵巧,舌能言。

《易筋经》的前世今生

“易筋经”流传至今已近1500年历史,因其古朴、精简、实效显著,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因练习者的需求不一,对于“易筋经”的理解和心得也各不相同,医家认为它能治病,读书人觉得可以静心修行,而最大的拥趸武术家则认为习练“易筋经”可得内壮外强之效。练习者将各自的心得写下来,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开去,以至于各种版本非常之多。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靠面对面的口传心授,这也是“易筋经”传承的特点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全国武林人士荟萃于斯,各路名家高手摒弃门户之见,彼此之间不仅互相切磋,还交叉传承。严蔚冰自幼习武,年轻时依师承学习“易筋经”,他的师爷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拳师谢映斋,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后来,谢映斋归于原中央国术馆(南京)里少林门门长佟忠义门下,并将自己毕生练习“易筋经”的心得记录在了“映斋藏本”中。

1995年,严蔚冰断诸因缘,闭关阅藏。恭读摘录了《频伽大藏经》100册中有关生理、心理及身心交叉疾病的病症、症象、病起因缘及治疗方法,并整理成了一部约40万字的资料《佛教医方明》。又恐自身学识鄙薄,谬误经典,请人将此稿件转呈南怀瑾先生审阅。严蔚冰清楚地记得,2000年6月15日他应邀至在南怀瑾位于香港的寓所,南老在稿件的体例等几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将其易名为《佛教医方明辑要》,以示谦恭。严蔚冰欣然接受。在其后的闲谈中,南老问及严蔚冰练过些什么,他说太极、八卦、形意都练过,唯有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较精,随即演练了易筋经。演练毕,南老提到“应当还有一个收势”。南怀瑾曾在1943年期间得峨眉山一苦行僧的“易筋经”传承,后来赴台时,随身之物几乎佚失殆尽,唯有《易筋经》抄本没丢,并在台湾出版。他将此法传给了严蔚冰。自此,严蔚冰的“易筋经”在原先的12势之外又有了收势,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科学养生,从易筋导引入手

最初,严蔚冰只是将“易筋经”教给家人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后来在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推荐和国外养生机构的邀请下,开始出国教学,主要是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2009年的一天,严蔚冰从菲律宾回国,到了家里看到电视中正在播放关于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新闻,时任上海文广局局长发言称,“可惜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一个都没有”。

上海怎么会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呢?严蔚冰很纳闷。于是,他在网上下载并填妥了表格,去相关部门申请。恰巧嘉定某工业房地产商涉足文化领域,建了国学会堂,邀请严蔚冰去那里开办一个养生会馆。经过一番努力,2009年古本易筋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蔚冰也被确认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至今,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严蔚冰为上海市培养了百余名社区易筋经辅导员,十名上海市非遗文艺指导员。其后,在上海市科协的支持和建议下,严蔚冰发起成立了我国迄今唯一一个中医导引研究所: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严蔚冰一再强调,“骨为干,筋为纲”,筋和骨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骨头很脆,易断,能不能立靠骨头,是否能抗得住外力则靠筋。筋的弹性好,就能起到运输和部署的作用,如同传送带一样。而理顺页人体的12条经筋的过程就是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效果之所在。

严蔚冰介绍说,人体最微小的一根筋在眼皮上,名为“纲”,所谓“纲举目张”,正是取了这个涵义。而人体最大的筋,在生殖系统,称“宗经”。最重要的一根筋,则在膝关节背后,它关联着腰部,腰腿相连,一旦腰部出了问题,中医要施针的话,不是扎在腰上,而是在膝关节背后,所谓“腰在‘委中’求”。此外,膝为“筋之府”,即所有的筋都归到这里,这里好,全身的筋就好。

南怀瑾易经篇8

多情苏小小

西泠桥以其优美的景色备受人们赞赏,更因苏小小的爱情故事而称誉天下。在历代诗人吟哦苏小小的名诗佳句中,都把苏小小的故事和西泠桥紧紧联系在一起。西泠桥又名西陵桥。传说为苏小小结同心处。白居易有诗吟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张祜也写道:“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元人张舆有诗道:“红藕花深逸兴饶。一双鹦鹉游鸣桡。晓风凉入桃花扇,腊酒香分椰子瓢。狂客醉欹明月上,美人歌断绿云消。数声渔笛知何处?怀在西泠第一桥。”这些名家诗词更使人们对这座诗情画意的西泠桥,别有一种缱绻之情。

苏小小,相传为南齐人(公元479-502年),系钱塘(即杭州)名歌妓,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很有才气。但是身世不幸,幼年父母俱丧,从小就寄住在西泠桥畔的姨母家中。后来沦为歌妓。她貌绝青楼,多才多艺,倾倒了许多公子王孙和骚人墨客。可她并不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而是很知自爱,对爱情亦颇忠贞。一次她乘车出游,在白堤上碰到了骑马缓缓而来的青年阮郁,两人邂逅相遇,一见倾心。为了表达心中的爱情,苏小小随口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后来,这对相互倾慕的年轻情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眷属。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苏小小和阮郁过着幸福生活时,不料阮郁被在京做官的父亲派人催归。阮郁迫于父命,只得匆匆话别。谁知阮郁此去竟为其父所阻,从此再也不能返杭与苏小小团聚,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苏小小因此思念成疾,郁郁而亡。

苏小小死后,曾在落魄时受到苏小小资助而得中功名的鲍仁深感其德,把她葬在西泠桥畔,墓碑上刻着“钱塘苏小小之墓”七个大字,并在墓上造了一座“慕才亭”。千载以来,以西泠桥及苏小小为题的诗文层见迭出:清康熙年间,墨浪子所辑的《西湖佳话》刊行于世,其中的《西泠韵迹》亦载有其事。文学手段不仅强化了苏小小这一形象,而且使西泠桥更加扑朔迷离。

沧桑秋瑾墓

在西泠桥畔如茵的草坪上,还有清末革命家秋瑾墓。

秋瑾(公元1875―190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绅家庭,幼承家业,工诗词,善骑射击剑。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灾难深重的黑暗年代。目睹清廷腐败。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1904年她加入光复会,次年与孙中山、黄兴认识,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她返回上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妇女刊物《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开拓女权运动。1907年春她回故乡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利用为清政府训导各县地方治安骨干的合法名义,秘密发展和训练武装力量准备起义。不料当时在安庆的徐锡麟举事不密被捕牺牲,秋瑾因此受到牵连。虽曾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捕。她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临刑前横眉怒对,挥笔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死时年仅31岁。

根据秋瑾生前“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的遗愿,好友自绍兴将她移葬于西泠桥畔。当时清政府不让秋瑾墓放在西子湖畔,且扬言要平毁,不得已又迁柩还葬于绍兴,后又由秋瑾之子迁至湖南。辛亥革命后,经孙中山先生同意,又从湖南迁还西泠桥畔,并在临湖处筑了一座秋社(秋瑾祠)和风雨亭。孙中山先生还题写了一块“巾帼英雄”的匾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秋社和风雨亭均被废毁。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将秋瑾墓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整理一新。中,秋瑾墓再度被夷为平地,幸由一位老文物工作者和部分园林工人把烈士遗骸偷偷收入陶瓮才得以保存下来。1981年,浙江人民又在西泠桥畔重建了秋瑾烈士墓。并立下一尊汉白玉秋瑾雕像,烈士骨骸安置于基座之中。

如今的秋瑾墓地绿草如茵,花环复盖,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秋瑾女侠的壮烈,为中华女儿写下了一曲悲歌。从此,西湖西泠桥畔,留名千古,与日月同辉。令人钦仰不已。

印社翰墨香

西泠印社在孤山西端的西泠桥畔,这里茂林修竹,亭台泉石,环境清幽,风景佳丽。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1904年创办,经10年发展,确定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西泠印社不仅以金石篆刻闻名于世,其园林布局和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印社结构精巧,淡雅恬静,其布局恰似泠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孤山景中可以看到一个石坊,横额刻有“西泠印社”四字隶书,两旁石柱上刻着“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的楹联。名坊系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时所立。“石交亭”意为“结交金石”,为赖少其题写。旁有“仰贤亭”,亭内陈列着介绍郑板桥、赵之谦等28位著名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印泉是1911年疏浚而成,壁上“印泉”两字由日本印人长尾甲题写,取意“籍印订交”。长尾甲和河井仙郎都是日本篆刻家,也是最早参加印社的国际社友,印泉和山上的文泉、开泉、山后的潜泉,并称为“西泠四泉”。

自印泉拾级而上便是“鸿雪径”,它出自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子由是坡的弟弟苏辙,“雪泥鸿爪”意为鸿雁在雪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此处取名“鸿雪径”,比喻往事遗留的印迹――“藏印”石刻里面就封存着李叔同的印章篆刻,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他在金石、书画、音乐、话剧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把全部印章篆刻都交给西泠印社保管。

华严经石塔仿佛一支如椽大笔矗立在景区中央,成为印社园林的中心标志。它建于1924年,由印社社员、招贤寺和尚弘伞募集筹建。塔为实心建筑。高11级,四周刻有佛像。第九、十两级刻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手书的《金刚经》,最下一级刻有《华严经》,塔座边缘刻着十八应真罗汉像。塔旁的石像是皖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他是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和皖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其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剔藓亭”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七言古诗《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句,原指观看古代石刻必须先把蒙在文字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行。名为“剔藓亭”,意指印社社员常在四照阁边剜剔石刻上的苔藓研究古代文字,同时汲取孤山和西湖的灵秀,敬仰、效法名流前辈。

上一篇:樱桃少女范文 下一篇:酒店营销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