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2-09 17:32:55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1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疫。“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诗题时,教者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九月九日”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忆”字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山东兄弟”要读得重一些。诗题可读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寂寞、冷落、凄凉的心情。读的时候语调可以偏低,速度要放慢,用以抒发、烘托出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怀念。两个“异”字可读逻辑重音。“倍”是感情重音,可以用重读的方法来处理。“独在异乡”和“每逢佳节”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为”和“倍”后边作小的停顿。前两句可读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后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因此可以把节奏放慢,“遥知”后边要有较大的停顿。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恰当的想象,使学生们眼前能呈现出这样的场景: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欢快地畅谈着,尽享着手足之情,此时却偏偏缺少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独自徘徊着。他时而凝思,时而翘首远望,时而喟然长叹。“登高”,可读逻辑重音。“少一人”,是情感重音。它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时那种无可奈何和异常遗憾的心情。后两句可读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2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诗词 音乐 结合

在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的歌词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引用原词或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填充和变化,使古诗词与所创做的音乐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古今中外的《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内容和形式及词作与音乐的有机构合和极具个性的特色之“三叠”创作手法的分析,对于借鉴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创作方法,促进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琴歌,有唱有奏。歌词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歌曲共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商调式)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感怀, 感怀”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依依苦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等处的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WWw.133229.COM

在曲式结构上,《阳关三叠》大体上是由相互重复的三叠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些小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每叠的后一小段。在后一小段中,由前至后,从第一叠至第三叠情绪逐叠有所发展。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化之段,不仅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使用了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使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该乐曲在曲式和调式的使用上,都为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几种演唱形式,有用弦歌和琴歌的形式,也有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使这首歌曲在体裁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歌曲曲调变化发展似乎已成规律,但王维的原词由于演唱情境的不同,已经经过了数次的变化,具有多种唱法。

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做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我们从苏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阳关三叠》已经有了多种叠法。

叠法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另据明朝《浙音释字琴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更为复杂多样,与前又有差别。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渭城……故人”作歌词,其余六段分为(1)解木兰舟,(2)辞黄鹤楼,(3)迢遥去路,(4)恨逐来潮,(5)风吹杨柳,(6)月照汀洲。第4段里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凛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那)阳关第四声”。这里很显然《阳关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所载,更是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一叠。唱词大概有“(一)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二)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三)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

所以概括来说,三叠的解释有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内,另一类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发展。

在现存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歌词的“三叠”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

(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l000多年来,人们就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所以“阳关”二字,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词汇中,实际已成了“别离”的同义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伤离别”演绎出了一段段美丽的人间佳话。从古至今,“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与歌曲《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及其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文学是借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它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上,更在于歌词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上。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以古香古色的诗词,无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阳关三叠》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类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它的艺术成就可以证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10.

[2]梁茂春.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4]杨荫浏.对古曲《阳关三叠》的初步研究[j].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6).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3

谈声乐艺术中的文学语言

1诗化文学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2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2.1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着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着名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图。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2.2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着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着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凌辱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2.3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3结语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4

关键词:W・H・奥登 读画诗《美术馆》 跨行句

一、读画诗及跨行句

读画诗为古典修辞术语,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说出”。意即通常是指关于艺术的诗歌,对其研究多关注文字与图像艺术之间的张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偏重艺术史论,将该词译为“艺格敷词”,该翻译更加侧重美学方面的研究,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刘纪蕙译为“读画诗”,该翻译更加适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

“读画诗”通常是指一件艺术品,诗人通过描绘艺术品表达其中的故事、内容,并借此抒发诗人的情感。在众多的“读画诗”中,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该诗中,诗人描写了阿基利斯之盾。荷马将盾牌上美丽的图案细致地呈现在众读者眼前,读者看到了工匠手艺之精湛。同时借由荷马翔实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声音、动作甚至心理状态。简而言之,“读画诗”的创作者经手中的文字将画面及想象带到读者面前。

在英文诗歌中,每一诗行有跨行句和结尾句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跨行句指“一行诗直接延续至下一行,其间无语法分隔。”与之相反的是结尾句。

读画诗往往采用跨行句的形式,诗人选择跨行句通常出于三种考虑,其一,诗行过长,会使得阅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而将长句进行切割,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使得每个诗行的意思更加突出,从而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其二,诗人常常将韵律纳入创作因素,跨行得当,使得诗歌的整体形式更加整齐,韵调更加匀称,增强了音乐性。其三,诗人通过跨行句,将重要的词汇或意图置于诗行的开头或末尾,以此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同时制造了悬念,阅读者产生期待。由此可见,读画诗中的跨行句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和阅读吸引力。

二、W・H・奥登的《美术馆》中的跨行句

W・H・奥登是继T・S艾略特之后,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38年,W・H・奥登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观皇家美术博物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布拉班特公国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深有感触。是年,创作了该诗。

这幅漂亮的风景画中,农妇、牧羊人还有不远处一艘帆船上的水手忙着手中的活计,无人注意不远处的海边:一个人一头栽在海里,只露了一双脚,连他边上的鸟儿也未受到惊吓,这个人便是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

在油画中,伊卡洛斯死亡的悲剧已然发生,但是周围的农妇、牧羊人等众人毫无觉察,唯有纵览全画的画家看到,但是画家仅仅在油画的一个角落展现出了悲剧。奥登借读画诗以表现出人对他人的漠视,对他人的痛苦处于麻木的状态。奥登像其他读画诗人一样,并未简单明了地说出诗歌的主题,而是通过跨行句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采用的是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形式,共两小节,第一诗节有十三诗行,第二诗节有十二诗行。诗人在第一诗节中,赞美了大师们对人生苦难的关注和对人性冷漠的深刻理解。在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指出他人的痛苦和世界局部的灾难已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

全诗并无明显的节奏规律,但是有明显的行尾韵。诗人在诗行之首采用了含有短音的单词;在诗行末尾才用了含有长元音的单词。诗歌同时亦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结合的形式,诗人似乎给读者造成一种随意的感觉。Fuller认为“(该诗的) 长且无规则的诗行制造出一种听起来比较随意的语气,而诗中节奏细微地强化了该语气。”

本诗中的跨行大多出现在及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关系副词等成分的前后。原诗中每一行都不是完整的,语意有停顿。悬疑往往出现在跨行处,或是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引起读者注意。

在第一诗节中,奥登运用了跨行句,把某些词汇置于了句首,读者通过这些词汇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该诗的主题是有关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且是悲惨的境况。同时,诗人将下列词汇置于了句尾。这些词汇均和日常生活有极大关系,表明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这样主题指向更加明确,主旨内涵愈加丰富,尤其突出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状况的深切焦虑。

在第二诗节中,第一行“在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中,一切转过头去”,此时到了第二行,诗人才交待从什么转头过去,“从灾难转过头去,农夫可能会”,农夫可能会做什么呢?再读第三行,读者才能知道答案“听到水花飞溅的声音”,此处即动词放在了行首,突出了农夫的动作。第四行,太阳仍然照耀。第五行,句子结构安排最为奇特,“绿色”和“海水”分开在两个诗行。读者想到这是在描写坠入海中和海水的飞溅。“绿色”放在句末,读者会注意到颜色格外醒目,读者的脑海中会出现极强的画面感。第六行结尾是“一定已经看到”后面是空白,是悬疑,看到了什么在下一行才交待;第七行和第八行结合在一起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男孩从天上落入大海,船要驶向目的地。”

该诗为读画诗,诗人在博物馆看到了油画,他好似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步步地为观看者讲解油画。整首诗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叙述者的声音,叫读者接受一切,认为一切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则是另一种声音,在诗句中的某些地方停顿,令读者思虑一切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下去。一种声音讲述着船继续平静地航行,一切照旧。但是另一种声音却让读者感受到平静表象之下的焦虑,关注从天上掉入海中的男孩。由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整首诗就“建立在这种奇妙的拉扯的张力中”。

三、结语

现代英文诗歌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在读画诗中使用了跨行句。跨行句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工具和独特的修饰手法,在读画诗中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其独特的功能正被诗人愈加重视并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读画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来突出音律、加强节奏、制造悬疑、增强读者期待和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Barbetti, Claire. Ekphrastic Medieval Visions: A New Discussion in Interarts The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2-3.

[2]葛加锋.艺格敷词:古典修辞学术语的现代衍变.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6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3]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中外文学,1996(12):66-96.

[4]Beckson, Karl and Ganz, Arthur eds. Literary Terms: A Dictonary(3rd edition).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89:244.

[5] Fuller, John. A Reader’s Guide to W.H. Aude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1970:121.

[5]梁秉钧.比较文学与翻译.刘靖之主编.翻译丛论一九八八.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101.

[5]Kennedy,David.The Ekphrastic Encounter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ry and Elsewhere. Surrey: Ashgate,2012:42.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5

【摘 要 题】唐宋文学

【关 键 词】渭城曲/歌唱/渭城体

【正 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被谱成歌曲后,称《渭城曲》或《阳关曲》,多简称《渭城》、《阳关》。这支骊歌,中唐时已成为送远饯别的经典歌曲。这首歌入宋以后是否仍为大众喜闻乐唱?前贤关注得较多的是苏轼《阳关曲》。苏轼借唐《渭城曲》的现成曲调歌唱过自己的诗。而王维《渭城曲》的歌唱是否仍在流行,研究者多作“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大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1]“得到普遍的歌唱”[2] 一类泛泛论述,对歌唱事实尚未作明晰梳理。笔者通过对《全宋词》[3] 与《全宋诗》[4] 的考察,发现这支骊歌在宋人诗、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全宋词》中有《渭城》或《阳关》曲名出现的词约120多阕,《全宋诗》中有《渭城》或《阳关》曲名出现的诗作,笔者初步择录了近50首(同一首诗中重复出现的不计),其中反映出歌唱的诸多方面,如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场合等。宋人的歌唱,既有歌唐《渭城曲》者,也有套用《渭城曲》唱自己诗者。并且,诗人创作有了“渭城体”的固定格律形式。而这一格律形式即与此诗的入乐歌唱紧密相联。下文即分述之。

一、宋人歌唐《渭城曲》

宋人歌唐《渭城曲》的情况,依《全宋诗》所录可见下列事实:

(一)歌曲名。《渭城曲》之名,郭茂倩以为“《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5] 任半塘先生以为“此诗入乐以后,名《渭城曲》。凡称《阳关》者,多数指声,不指曲名。宋人因其唱法有三叠,甚突出,乃改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以夺《渭城曲》原名。”[6] (421)从宋人歌吟看,《渭城曲》在宋代又被称为《渭城》、《阳关》、《渭城歌》、《阳关曲》、《阳关三叠》。这些名称的变化,从时间段上看,大体北宋前中期人们多称《渭城》,此后则多称《阳关》。若以人为代表,大致从苏轼开始多称《阳关》。《阳关三叠》之称则是苏轼见到“古本《阳关》”歌谱后出现的。一个事物名称的变化往往说明着其内涵的衍变。

(二)歌唱者。《全宋诗》所录,诗及注释中明确记述歌唱《渭城曲》(《阳关曲》)者,有江休复(字邻几),见梅尧臣《二十一日同韩持国、陈和叔骐骥院遇雪,往李廷老家饮。予暮又赴刘原甫招,与江邻几、谢公仪饮》:“江翁唱《渭城》,嘹唳华亭鹤。”有杜植(字廷之),见韩维《同邻几原甫谒挺之》。“凭君莫唱《阳关曲》,自觉年来不胜悲”句后自注“挺之善歌此曲。”有蔡娇,见刘敞《赠别长安妓蔡娇》“玳筵银烛彻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无明确姓名者,如宋祁《观邻人卖饼大售》所记“售饼邻人”“不复还家唱《渭城》”;强至《陆君置酒为予唱〈阳关〉即席有作》中的“陆君”;范成大《咏河市歌者》“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的歌者;苏轼《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但遣诗人歌杕杜,不妨侍女唱《阳关》”的侍女;《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中的“佳人”;刘攽《酬王定国五首》其一“柔姬一唱《阳关曲》,独任刚肠亦泪流”中的“柔姬”。从歌唱者的身份与生活阶层看,这支骊歌的确传播较广,尤其深受文人士大夫重视。

(三)歌唱声情。梅尧臣曾与刘敞、江邻几、谢公仪会饮,听江邻几唱《渭城曲》,诗中描绘江邻几唱《渭城》有“嘹唳华亭鹤”的艺术效果。华亭鹤唳,典出《世说新语·尤悔》:陆机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陆机于吴亡入洛前,与弟陆云常游于华亭墅中。后常以此为遇害者临终前的感慨生平之词。“嘹唳”,六朝诗人多用,谢脁《从戎曲》:“嘹唳清笳转,萧条边马烦。”陶弘景《寒夜怨》:“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联系陆机的故事与六朝诗人对“嘹唳”一词的运用,可以想象《渭城曲》高亢凄清的声音,以及悲怆感伤之情。苏颂在《和题李公麟阳关图二首》其一中咏:“《渭城》凄咽不堪听,曾送征人万里行。”苏轼《记〈阳关〉第四声》:“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7] 苏颂谓“凄咽”、苏轼谓“宛转凄断”,亦是“嘹唳华亭鹤”的效果。

(四)流传情况。《全宋诗》所录吟及《渭城曲》的作者,从生活时代看,最早是宋祁,最晚的是何应龙。宋祁(998-1061)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何应龙生平事迹不详。据《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一五、《西麓诗稿》卷首、《宋诗略》卷一五、《宋元学案》卷二五《参议陈西麓允平先生》等资料可定为宋末元初人。何应龙诗今存48首,均为七绝。其《有别》诗云:“楼上佳人唱《渭城》,楼前杨柳识离情。一声未是难听处,最是难听第四声。”可知《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未曾中断,但诗中歌吟较多者主要集中在北宋,尤其是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从诗人的歌吟亦可见出,《渭城曲》作为一首经典“古曲”,随时代演变,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刘敞在他的诗中发出“举世几人歌《渭城》”的感叹。梅尧臣、韩维等人听《渭城曲》写于诗,并特意加以注明,说明这样的歌唱在当时已属罕事。在记谱还不发达的宋代,歌曲的传唱依然以口耳相传为主,可以说,歌唱者的命运决定着歌曲的存亡。江邻几于仁宗嘉祐六年(1060)去世。韩维享年83岁,也于哲宗元符元年(1098)谢世。杜植生卒年未详,设若与韩维一般高寿,在哲宗时也离世了。随着这批善歌者的先后去世,到哲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得“古本《阳关》”时,文士阶层歌唱《渭城曲》的情形大概已是“除却胶西不解歌”了。

(五)“别调声”。北宋时期,《渭城曲》的歌唱不分阶层,歌唱者也无身份、性别的区分,文人士大夫的歌唱自然以男声为多,但到宋徽宗时,出现了像李师师这样以歌《阳关》而知名者,并是“解唱《阳关》别调声”[8] 而从何应龙“楼上佳人唱《渭城》”的描述看,至南宋末年,《渭城曲》也是红袖妍唱了。关于《阳关曲》的变化,刘敞早有“流传江浦是新声”之叹。苏轼见古本《阳关》,以为其歌唱“不类向之所闻”。而李师师于宣和中唱的又是“别调声”。那么,《阳关曲》的歌唱到底变化成怎样的“新声”、“别调声”了?《全宋词》所录词调中,除《阳关曲》外,还有《阳关引》、《古阳关》、《阳关三叠》。北宋初年,寇准将王维《渭城曲》改为《阳关引》,晁补之作有《古阳关》(寄无斁八弟宰宝应),皆为长短句。二者格律相同。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在《唐宋社会生活与唐宋遗音.酒筵歌曲的撰词与填词》一文中指出:“《阳关引》即《古阳关》,始自寇准。”[9] 南宋末年,柴望又有《阳关三叠》(庚戌送何师可之维扬,庚戌为宋理宗淳祐十年,即1250年)。较之唐《渭城曲》,此是否即为新声、别调曲呢?考三者内容,均未脱别亲送远的主题,但从名称的变化可以想知其歌唱方法已有多种形式。

二、宋人借《渭城曲》歌宋诗

宋人用唐《渭城曲》的现成曲调歌宋诗,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歌《中秋月》。苏轼于《书彭城观月诗》中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方迁岭表,独歌此曲,聊复书之,以识一时之事,殊未觉有今夕之悲,悬知有他日之喜也。”[10] 苏轼借《阳关》旧曲歌唱的还有《赠张继愿》、《答李公择》二首七绝。宋人赵次公说:“三诗各自说事,先生皆以《阳关》歌之,乃聚为一处,标其题曰《阳关三绝》。”[11]《答李公择》作于熙宁九年(1076),诗曰:“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赠张继愿》作于元丰元年(1078),诗曰:“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任半塘先生认为“北宋苏轼详记‘古本《阳关》’(即《渭城曲》)之唱法,犹指唐音。”[12] (163)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之一《见邸家园留题》云“古本《阳关》”的歌唱有“三叠”。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13]《梦溪笔谈》撰于元祐年间(1086-1093),据其自序所言,大部分是元祐三年(1088年)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后所写。[13] 我们把沈括所说的“今”缩小到他写《梦溪笔谈》的元祐年间,那么,这时他所听到的《阳关》的歌唱是“稍类旧俗”的,即如古乐府一样,“声词相从”,使用了和声。李之仪也说用“和声”。他在《跋吴思道小词》中,将《阳关》的唱法与歌“小词”比较:“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下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是也。”[14] 李之仪(约1035—1117),哲宗元祐八年(1093),苏轼出任河北西路安抚使、知定州,特辟为管勾机宜文字。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李之仪所说“今人”,我们也把它的范围缩到最小,指与他有交游的“当代人”,那么,苏轼自然是“今人”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史料明确记载歌唱过“《古阳关》”的一位。这样,可以说苏轼歌《古阳关》或借《阳关》歌自己的《中秋月》等,即采用了唐人“但以诗句而下用和声抑扬以就之”的方法。至于“和声”如何安排,元代人李治(一作冶)《敬斋古今》记述自己学唱《渭城曲》的情况可供参考。

王摩诘《送元安西》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后送别者,多以此诗附腔,作《小秦王》唱之,亦名《古阳关》。予在广宁时,学唱此曲于一老乐工某乙,云‘渭城朝雨(和:剌里离赖)浥轻尘,客舍青青(和:剌里离赖)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和),西出阳关(和:剌里来离来)无故人。’当时予以为乐天诗有‘听唱《阳关》第四声’,必指‘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耳。又误以所和‘剌里离赖’等声,便谓之‘叠’。旧称《阳关三叠》,今此曲前后三和,是叠与和一也。后读乐天集,诗中自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又《东坡志林》亦辨此云:‘以乐天自注验之,则一句不叠为审。’然则‘劝君更尽一杯酒’前两句中,果有一句不叠,此句及落句皆叠。又‘叠’者,不指和声,乃重其全句而歌之。予始悟向日某乙所教者,未得其正也。因博访诸谱,或有取《古今词话》中所载,叠为十数句者,或又有叠作八句而歌之者。予谓《词话》所载,其词粗鄙重复,既不足采而叠作八句,虽若近似,而句句皆叠,非三叠本体,且有违于白注、苏《志》,亦不足征。乃与知音者再谱之,为定其第一声云:‘渭城朝雨浥轻尘’,依某乙,中和而不叠;第二声云:‘客舍青青柳色新’,直举不和;第三声云:‘客舍青青柳色新’,依某乙,中和之;第四声云:‘劝君更尽一杯酒’,直举不和;第五声云‘劝君更尽一杯酒’,依某乙,中和之;第六声云:‘西出阳关无故人’,及第七声云‘西出阳关无故人’,皆依某乙,中和之。止为七句,然后声谐意圆。所谓‘三叠’者,与乐天之注合矣。”[6] (427)

转贴于 按李治所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又被“附腔”套用了《小秦王》的曲调歌唱。入《小秦王》歌唱之事,今见最早的材料是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其第九卷《王右丞》:“右丞此绝句,近世人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用诗中语也。”[15]《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编成于丁亥年,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苏轼的《阳关三绝》也有入《小秦王》而歌的说法。今存最早的苏词刻本是元延祐七年(1320)叶曾云南阜草堂刻《东坡乐府》,《阳关曲》题下注:“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唐声诗》下编《小秦王》杂考有所辨证:“《小秦王》传辞之格调并不同于《渭城曲》,近人已经比勘明确。格调既异,彼此声情亦必异,有不俟言。乃北宋时本曲与《渭城曲》,甚至与《竹枝》,除苏轼外,文人多混用,不顾声情,已不可解。清人谱书中又进一步径以《阳关曲》之名掩盖本曲名;近人信之过笃者,甚至依据上列《小秦王》之辞,以校勘王维《渭城曲》辞之音律,愈出愈奇。未省《小秦王》既从《秦王破阵乐》来,应是凯歌,《渭城曲》完全骊歌,唐人何至混二曲为一?”[6] (457)为什么《渭城曲》会歌入《小秦王》,任半塘先生说:“至于宋人将《渭城曲》、《三台》、《竹枝》等辞歌入所谓《小秦王》,乃当时大部唐乐已晦,时人于《阳关曲》(即所指作《小秦王》者)尚熟悉,遂有张冠李戴,聊以解嘲之举;此绝非唐人之歌诗,亦非唐诗之‘选词配乐’。因所选之词,本身原为徒诗,并无调属,方为之配乐;《渭城曲》、《三台》、《竹枝》等原皆声诗,各自有调,唐人岂有放弃《三台》、《竹枝》等原声不用,而将诸调转唱入他曲之理!性质迥殊,无因相混。惟为好辞求得好声,乃唐宋艺人之共同愿望,不妨以宋喻唐。如八章三节引晁无咎评黄鲁直曰:‘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赵长卿《惜香乐府·眼儿媚》谓‘笑偎人道:新词觅个,美底腔儿。’此虽皆宋时情事,而‘美腔’与‘新词’,始则各不相谋,终可投合无间;方其投合,乃以腔为本位,其法仍然唐代‘选词配声’之遗,恰恰说明问题。”[12] (172)任先生以为宋人歌唱《阳关曲》入腔即《小秦王》的情况,原因之一即在于宋人“著腔子唱好诗”,[16] 也有宋人不顾声情的因素。不过,可能还在于歌法的相近。王灼《碧鸡漫志》卷四《何满子》:“白乐天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歌八叠,疑有和声,如《渔父》、《小秦王》之类。”[17]《苕溪渔隐后集》卷三十九《长短句》:“苕溪渔隐曰: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诗而已。《瑞鹧鸪》犹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15] 南宋魏了翁《木兰花慢·即席和韵》:“问梅花月里,谁解唱、《小秦王》?向三叠声中,兰桡荃棹,桂醑椒浆。”可知《小秦王》唱法,有“和声”、“杂以虚声”、“三叠”,这些歌唱方式亦均同于《渭城曲》。尽管如此,在苏轼之前,杜廷之、江邻几、韩维等人歌《渭城曲》时,二者并未混淆。这些人均洞晓音律,不应造成将“《渭城曲》”(“《阳关曲》”)与《小秦王》张冠李戴的混乱。即使到了神宗绍圣年间,二者仍各自独立。黄庭坚过三峡,作《竹枝词二首》,令巴娘歌唱。跋云:“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惜其声今不传。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绍圣二年四月甲申。”[23] 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全诗为:“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这里,黄庭坚用“叠”来称自己所作的二首《竹枝词》,意味着用同样的曲调唱不同的歌辞。即曲调相同,歌辞更换。而他所说的“和”,是“重其全句”的,与其他用“声辞”为“和”或摘取其中少数字句如“竹枝”、“年少”为“和”的唱法稍异。他所说的“和”,若从“重其全句”的角度看,类似苏轼和元人李治所说的“叠”。黄庭坚所作《竹枝词》二叠,用“后二句”全句加众人和唱的方法以《竹枝》曲调可唱,设若“各用四句”重叠,利用《阳关》、《小秦王》的曲调也能唱。这里,黄庭坚仍将《阳关》与《小秦王》并列,说明在黄庭坚作《竹枝》的绍圣年间,《阳关》、《小秦王》仍未相混。苏轼《书彭城观月诗》说自己在18年前以《阳关》歌《中秋》诗,18年后“独歌此曲”,仍然未说变成《小秦王》曲调。他的《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两本新图宝墨香,尊前独唱《小秦王》。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将《小秦王》与《阳关》区别,说明《小秦王》并非断肠之声。到了胡仔,他记苏轼以《阳关》所唱的《答李公择》诗是入《小秦王》歌唱的。从时间上看,盖至南宋中后期,《阳关》与《小秦王》的歌唱有所混淆,但也是个别人的做法。胡仔之后,明清人的记述颇显混乱。如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注:“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明卓人月、徐士俊辑《古今词统》卷二则标明《小秦王》,并于“济南春好雪初晴”句后注:“东坡词集中作《阳关曲》。”清人吴照蘅则以为唐声诗的歌唱,“至宋而谱之存者独《小秦王》耳,故东坡《阳关曲》借《小秦王》之声歌之”。[18] 这些说法显然对歌唱事实本身并未作考辨,吴照蘅之说就更与历史事实不符了。

三、渭城体

苏轼借唐音《阳关》歌自己的绝句。这三首绝句“被声”成为歌辞,写作上是否也考虑了适合歌唱的要求?对此,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即指出:

《东坡集》中《阳关词三首》:一《赠张继愿》,一《答李公择》,一《中秋月》。……特以其调皆《阳关》之声耳。《阳关》之声,今无可考。第就此三诗绎之,与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节。……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与四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换。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声,譬如填“词”一般。渔洋先生谓绝句乃唐乐府,信不诬也。(《石洲诗话》卷三,《清诗话续编》本)

俞樾《湖楼笔谈》卷六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东坡集有《阳关曲》三首,一《赠张继愿》,一《答李公择》,一《中秋月》。翁覃溪先生《石洲诗话》谓与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节。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声,若填词然。余细按之,翁说诚然矣。惟取四诗逐字排比之,他字无小处出入,惟第二句之第一字,右丞作是‘客’字,苏《赠张继愿》用‘戏’字,《答李公择》用‘行’字,《中秋月》用‘银’字,似乎平仄不拘。然填词家每以入声字作平声用。右丞作‘客’字,正是入声,或‘客’字宜读作平也。盖此调第一句、第三句以仄平起,第二句第四句以平仄起,若‘客’字读仄声,便不合律。东坡《答李公择》及《中秋月》两首,次句均以平仄起,可证也。惟《赠张继愿》用‘戏’字,则是去声,于律失谐,或坡公于此中疏。又《玉篇》‘戏’字有忻义、虐奇二切。此字借作平声读,或亦无害也。……精于音律者审之。”[19] (317)另外,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附录卷中、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于《答李公择》一首后加注,均指出苏轼为适合歌唱而在声律上的用心。苏轼歌《古阳关》,表面上看,仅为“著”唐“腔”歌自己的诗,事实上,苏轼在写作时就严格按照“唐音”音律为歌唱作了准备。苏轼曾细致研究《阳关曲》的歌唱技巧。他的《记〈阳关〉第四声》即专为《阳关曲》的歌唱而作,认为所谓阳关三叠,“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施议对评论说:“这段记载,纠正了‘每句再叠’与‘三唱以应三叠’的错误说法,以为‘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才是正确的唱法。体会甚为深微。”[19] (318)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格律,人们极为熟悉。用平仄符号标示如后:“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起首句入韵,前后两联失粘。这种形式在唐人笔下并不少见,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哭晁卿衡》、高适《营州歌》、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春夜闻笛》等等。到了宋代,这种尚未符合粘式律的“体”,是被看成特殊形式的,惠洪《天厨禁脔》卷上称为“折腰步句法”。并举《宿山中》(惠洪以为韦应物作,《全唐诗》作朱放诗,一作顾况诗)“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南园》(李贺):“花枝草蔓眼前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然态,嫁与春风不用媒。”《送蜀僧》(苏轼):“却从江夏寻僧晏,又向东坡别已公。当时半破娥嵋月,还在平羌江水中。”惠洪以为这种折腰步句法,“虽中失粘而意不断。”[20]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注引《西清诗话》,立名“折腰体”,即以王维此诗为例。[21] 可是,苏轼作诗以“《阳关》歌唱”,严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格律,“如按谱填词”,即写成所谓“折腰体”。苏轼的做法是否说明,借《渭城曲》“著腔子”进行歌唱,歌辞当按本辞格律,依声行腔,方可字正腔圆?清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一五引江藩语:“《阳关辞》,古人但论三迭,不论声调。以王维一首定此词平仄。”[22] 的确如此,约比苏轼晚二十年进士及第的刘跂(神宗元丰二年进士)有七言绝六首,其平仄即依王维诗而定。题中明言“翻书见舍弟去年自寿归郓道中诗,怅然怀想,久不作诗,因集句为答。用渭城体,可歌也”[6]:

春深逐客一浮萍,何处淹留白发生。山城过雨百花尽,野渡无人舟自横。

青春白日坐消难,须着人间比梦间。八公山下清淮水,明月何时照我还。

汶阳归客泪沾巾,莫厌伤多酒入唇。暂时相见还相送,水远山长愁杀人。

荒山野水照斜晖,绿净春深好染衣。请君问取东流水,来岁如今归未归。

寻思百计不如闲,塞马重来事偶然。皇恩若许归田去,头白昏昏只醉眠。

诗成吟咏转凄凉,独宿空帘归梦长。长年事事皆抛尽,惟到尊前是故乡。

六首均平起首句入韵,前后两联失粘,具体标示如下:

第一首: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二首: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首: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四首: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第五首: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六首: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苏轼《答李公择》、《赠张继愿》、《中秋月》三诗严守《渭城曲》格律的事实和刘跂集句为“可歌”而采用“渭城体”的做法说明,便于以《渭城曲》歌唱的歌辞格律样式即当写成宋人所谓的“折腰体”。而从“渭城体”形成的角度看,可以说由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的配比音乐成为《渭城曲》的歌唱,使得宋人七绝创作仍然保留了“折腰体”这种不合常规的格律形式,由此便自然联系到音乐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问题。从《乐府诗集》所存《近代曲辞》看,当时采入《水调》、《凉州》、《大和》、《伊州》、《陆州》等大曲入乐歌唱的七绝形式的声诗,符合粘对规则或不符合者均有。这意味着符合不符合粘式律并不妨碍入乐歌唱,但当一首诗被谱为歌曲,广泛传播,引人仿效时,最为方便的作法即是模仿本辞进行写作。如此反复,由歌唱而确定了的这一歌辞的声韵格律形式也逐渐固定而模式化,最终演变成一支词调。其歌辞的格律亦为人模仿,遂成定格。《渭城曲》由唐到宋,因为歌唱所引起的这一变化,正说明了声诗发展成为词曲的过程。《渭城曲》格律固定为一种“体”的事实,亦反映出诗之入乐以后,音乐因素对文体形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谦之. 中国音乐文学史(民国丛书本)[M]. 上海:上海书店,1935.

[2]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唐圭璋. 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郭茂倩.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渭城曲(题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39.

[6]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王文浩. 苏轼文集·题跋(卷六十七)[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90.

[8]周密. 浩然斋雅谈(卷下)[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音乐学文集[C].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

[10]王文诰. 苏轼文集·题跋(卷六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50.

[11]王文诰. 南宋王十朋编纂百家分类注引[A]. 苏轼诗集(卷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51

[12]任半塘. 唐声诗(上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3,172.

[13]胡道静. 梦溪笔谈校注[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4]李之仪. 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敬斋古今(卷七)[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7]杨晓霭. 著腔子唱好诗——宋人歌诗方法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18]岳珍. 碧鸡漫志校正(卷四)[M]. 成都:巴蜀书社,2000. 103.

[19]吴照衡. 莲子居词话[A]. 唐圭璋. 词话丛编(第三册)[C].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12.

[20]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17-318.

[21]张伯伟.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29.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 菊花 意象

菊花,虽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此,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咏叹,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和郭主簿》一诗中也写到: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这三句用西风吹卷帘幕,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她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语言清丽高雅,文雅优美。

三、志士的坚贞高洁

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东坡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郑谷的《菊》则赞颂菊花的高风亮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一、二两句对比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诗人以池塘岸边的菊花与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对比,意在表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献芳香;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泥沙中,菊花此时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

四、勇者的豪情壮志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诗中也有一种凛然傲骨。郑思肖在南宋亡后,隐居苏州,但时时不忘故国。他在《画菊》一诗中托物言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他借菊花独自开放,宁可枯死枝头也决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菊花是幸运的,它能得到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赏识,与之为伍。花之形和诗人高尚的灵魂融为一体,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万代,士人百姓,不论是否知道屈原与陶渊明,读过还是没有读过他们的诗作,都可通过凌霜盛开的菊花,与诗人的灵魂相晤,走进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7

【关键词】指导;有助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国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尤其是诗歌具有感情激励,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安排古诗文,是让学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古诗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能力。

1 初读诗文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拼读生字词。如王冕诗《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维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茱(z抽)萸(yu)”,《学弈》的“缴(zhuo)”……熟读诗文为理解诗准备。

2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了解字义,在释词中要着重理解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区别的词,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学弈”中“非然也”的“然”指“这样”。同时强调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晖”指“慈母之恩”。其它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词,如《七步诗》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飞将”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进而明白全诗内容

句是由词连成的,完成了对字词的理解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连词成句,现代汉语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单纯用“对”,“不对”来判断,只要语句通顺,能说清诗意,就应该肯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释和词语手册可连词成句,“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园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绿,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阳晒干”或直译,用这种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连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诗文的内容了。

4 感悟诗文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虽在整册阅读课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文景观,而且还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情操有着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感悟作者写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帮助。

如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再读诗文,指导背诵

朗读和背诵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诗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所以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指导背诵。读诗,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从整体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变化,感情比较明朗,欢快的诗,读起来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稍快。读诗,还要注重节奏,停顿,一般说来七言古诗每句为四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画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画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五言古诗每节为三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画法,如“白日/依山/尽”,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画法,如“危楼/高/百尺”。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吟诵进一步感悟诗文内容,便于记忆。

6 结合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强调知识,又强调发现、创造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绝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去,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再发现”知识的过程。

我国许多古诗文本身就是一幅图画,且好多诗文课本中均有插图,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对诗句领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产生同诗人一样的感受,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则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如教学《游子吟》,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到诗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内容,图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并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写成作文,切实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篇8

关键词:唐诗;阳关;玉门关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富庶、军事强硬、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强盛的国力、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境界宏阔、意象丰富的唐诗。

唐代西北边疆有许多著名的关隘,其中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政治、外交作用,在西北关隘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阳关与玉门关即成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门户,因而在唐人心中拥有独特地位,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型意象。

本文选取西北边疆一南一北扼守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阳关、玉门关,并对其典型意象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讨其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亦可观其在历史、地理、军事、边地民俗风光、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阳关、玉门关的历史沿革

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玉门关,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谓小方盘城。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戈壁滩上。与西南的阳关,同为中西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1]“阳关,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2]两关为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当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作用。

二、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分析

阳关、玉门关距中原悬远,因而成为荒寒、绝域的象征。在唐人心中,出阳关则无故人,入玉门则进中原。在唐诗中,阳关、玉门关已不再单纯作为军事关卡存在,而成为特定的边塞意象,蕴含着唐人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全唐诗中,提及阳关的诗作有46首,提及玉门关的诗作达127首。这些诗作大多与边关战争、边地苦寒、域外风情风貌以及建功立业、征人思归、民族融合等内容密切相关。阳关、玉门关不仅在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有仅出一笔,便意蕴丰富的表达效果。随着相关诗作的传颂,其“典型”意象及象征意义逐渐树立起来。

(一)浓重的汉家情结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气势恢宏的时代环境激发了唐人强烈的自信心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唐边塞诗人汉代情结浓重,崇汉代军事之神威,羡汉家英雄之英武。汉朝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代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唐人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溯源历史,汉之盛世威武与唐人精神风貌不谋而合。汉有匈奴之侵扰,唐有突厥、吐蕃之威胁。共同的边疆形势亦为唐人汉家情结浓重的原因之一。汉代突击匈奴,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如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等人。唐代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对这些汉家战斗英雄情有独钟。唐人尤其崇尚班超,立志学习其投笔从戎,归身军旅,以实现建功封侯,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汉书》班梁列传有言:“(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封为定远侯,邑千户,可谓功成名就。然“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亦上书发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请求。可见玉门关自汉以来,就不仅仅是内地通西域的边关要塞,而成为人们心中家乡与域外的界限。在唐诗中,有大量诗篇引用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借汉家英雄之事,以抒一己之怀。既是诗人报国立业的象征,亦表达了边塞军旅征人渴望荣归故土之追求。如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超为实现大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投身西域二十余年。虽终获成功,然中国历来君臣观念深重,乡土情结浓烈。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终以为统治者赏识,封侯荣归故里为个人价值之实现。年老的班超久在绝域,虽功成名就,然对中原之思念却成为其最后寄托。由于玉门关距中原距离遥远,自古在人们心中,出玉门则代表出国门。因而“生入玉门关”不仅体现唐人深厚的汉代情结,同时亦继承班超建功立业、思归故里之情感,融入复杂而悲壮的感情基调。

唐边塞诗中,玉门关已成为绝域、苦寒、悬远的代名词。“生入玉门关”做为其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可表达报国之坚定,亦可抒苦闷、哀怨之辞。

(二)阳关送别

唐王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空前频繁。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南路关口,唐人或出使、或游历、或经商,多经此而行。出阳关则入茫茫戈壁、荒寒大漠,将要面对不同的地域风貌、风俗民情。对于出离阳关之人,域外代表着功成名就、为国建功,也代表着陌生、孤独、荒凉、凄楚与艰辛;对于送别之人而言,友人出阳关则亦如出国门,从此也许再无相见之日。古人十分重视送别,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关口,成为送别诗的典型意象。自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始,阳关正式作为“送别”的代名词而存在: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创作年代应在安史之乱前,为王维送别友人赴西北边疆而作。朝雨如丝,杨柳依依,风光如诗如画,让人留恋,不忍却要面对离别。酒过三巡,友人不得不出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道出诗人对友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再吃一杯酒,西出阳关也许就再难相见!饱含眷恋、担忧、关切与一路珍重的祝福。“本篇谱入乐府,当做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3]其后,唐代众多文人都在其诗作中化用该诗。如白居易《答苏六》:“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谭用之《江馆秋夕》:“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以及张祜《听歌二首》“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阳关及阳关曲遂成送别之辞。

(三) 报国壮志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唐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形成了唐人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自唐建立之初起,边战就未停歇。北有突厥,西有吐蕃,东北有契丹,它们与唐王朝时战时和。唐代统治者重视军功,整个社会形成崇文尚武的时代精神。唐代文人渴望求取功名,多寄希望于出塞远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因而靖除边患,建功塞上,立志报国的边塞诗成为唐诗中最为慷慨雄壮,气势宏大,恢弘豪迈,纵横跌宕的部分。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该诗为送别诗。诗人鼓励友人刘司直赴边建功,同时亦表达了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前四句,诗人点明友人赴边所行之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漠、沙尘,偶尔天上飞过几只大雁,长路漫漫,却难以见到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借历史典故颂扬当年汉使不畏艰辛,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将西域物产、文化带到中原,借此勉励友人建功立业。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明确点出诗人渴望国家强盛,不必以和亲的软弱手段谋求和平的愿望,是对友人成就宏图大业的希冀,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想要远赴边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四)边战之苦

在唐边塞诗中,展现将士戍边之苦,征战之艰的作品亦不在少数。连年征战,边地的荒凉,离家的苦闷,生死不卜的命运带给戍边战士的是不满、苦闷与悲愤。李颀《古从军行》以流畅奔放,慷慨悲凉的语调展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此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表现了边塞征戍生活的单调艰辛。此诗采乐府旧题,以古喻今,借汉讽唐。该诗前四句虚实结合,展现了戍边将士紧张而单调的生活。首联采用互文的修辞方式写出将士们日日夜夜观测敌情,饮马交河,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的紧张情形。在茫茫大漠之中,与将士为伴的,除去狂沙乱舞,就只有打更的刁斗。第四句中的公主为细君公主,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其在漫漫路途中烦闷,因而弹琵琶以娱乐。当年细君公主出塞犹赖琵琶以抒幽怨之情,将士之怨情又何以诉说?诗文以用典的方式突出边地生活的单调艰辛。万里戈壁天苍茫,气候异常恶劣,人烟难觅,有苦难言。大雁哀鸣,连胡人听之都惨然,莫说中原将士。诗句情景交融,边塞风貌尽显。诗歌借汉讽唐,暗刺统治者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同时写出战士有家不能归,只得在边地死战的悲苦命运。将士出生入死,换来的只是葡萄进贡朝廷,供以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享乐而用。葡萄乃西域之物,将士死伤无数换来统治者的优越生活,该句虽讽刺之味浓重,亦展现了西域与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遮玉门,则将士不得入,可见玉门关作为交通要道及内地通西域关口的重大军事作用。

(五)思乡、闺怨

唐代战事频繁,兵役繁重,防御线长,许多战士甚至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长久而繁重的兵役使得家人远别,夫妻分离,思乡、闺怨诗因而成为唐边塞诗中感情最为真挚、浓烈的部分。北走玉门、西出阳关,“出塞独离群”,意味着离家塞外,远别亲友,踏上孤独的旅程。崔《折杨柳》: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落絮缘衫袖, 垂条拂髻拨。

那堪音信断, 流涕望阳关。

该诗是一首典型的男性代言体闺怨诗,作者模仿女子口吻,写出丈夫出征已久,一去阳关之外,便音信难通的现实。诗人以女性之口吻诉衷肠,实则写身在阳关之外的男子,盼望着能将域外的消息送至亲友,奈何关山路远,音书难托的悲哀。

阳关诗中,闺怨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刘氏云《有所思》为阳关闺怨诗中极为著名的女性自言体闺怨诗:朝亦有所思, 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 霭霭浮云飞。浮云遮却阳关道, 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 桐花落地无人扫。

妇人无时不刻思念着远在阳关之外的丈夫,登高远望,无奈山高路远,浮云遮望眼。井边已生青苔,可见丈夫离家之久。梧桐花落满地,也懒打扫,妇人之愁思尽收眼底。“相忆不可见”,中原内土的人们思念边关亲友,而阳关,成为“阻隔”他们思念的屏障。在此,阳关已非实指,而成为“绝域”、“思念”的代名词。

(六)边地风光

唐边塞诗境界宏阔,瑰丽奇伟,无不体现塞外独特的风物、风光,以及内地与西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其中,岑参诗即为典型代表。岑参三十五岁跨马西出长安,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再度出塞,至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两次出塞经历,让岑参得以写出大量传诵千古的边塞诗,如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优钵罗花,梵语音译,义为青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佛书中多用以比喻人眼目。”[4]该诗序提到“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领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可知该诗作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时岑参尚在北庭。白山指天山,赤山指火山,意为在天山之南、火山之北生长着美丽而有异香,却不为人所识的奇花异草,可惜这样奇美的花却生在荒寒的西域,没能长于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将其移至官署之中,以涤尽污秽之气。该花婷婷独立,不与众花草为伍,淡定自若,不同流合污。这样高洁清雅的花,若献于君王,必定可以为一室增辉。只叹山高水长,阳关路远,无法送达君王的身边。该诗选取了西域独有的天山雪莲作为吟咏的对象,暗寓兴寄,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渴望君王慧眼识才。

王维诗《送刘司直赴安西》中“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句则写出了西域与中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提到:“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5]苜蓿、天马、葡萄原产于西域,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征伐大宛取名马,马喜吃苜蓿,苜蓿与葡萄种遂同西域使节进入中原。

综上所述,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价值而成为唐边塞诗的典型意象,其诗作与报国壮志、边战之苦、思想闺怨以及边地风光风貌紧密相连。然而玉门关与阳关又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在诗作中展现不同的风貌:阳关诗多与送别、闺怨相关,诗风哀婉、瑰奇、壮丽;玉门则多与报国、边战相关,诗风大气、悲壮、苍凉。

三、结语

阳关、玉门关作为扼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从设立之初起即成为军事意义上的共同体。文学其本身虽艺术性多于写实性,然唐诗乃唐人亲历亲为所作,为唐人写唐事,能够更为鲜明、生动、直接、真实的展现唐时社会风范以及唐人心理。从诗歌入手,将“两关”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分析“两关”体现出的共同的文学意蕴内涵,塑造出“二关”在唐诗中较为完整的地方文化印象。也能从另一层面为研究“两关”的历史、政治、地理、军事、边防以及北部边地历史、地理、风俗、风情等方面提供宝贵的材料。阳关、玉门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 而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注释: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638页

[2]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133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13页

[4]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241页

[5][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7301页

参考文献: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3]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

[4][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

[5]高建新.唐诗中的“金河”[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失落的文明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作文大全范文